舰R百科是靠无数自愿编辑者持续地建设更新完善的。编辑非常简单,请勇于更新页面!
编辑入门 | 资助百科 | 留言讨论页 | 微博@舰R百科 | 百科编辑讨论Q群:366818861

八八舰队

来自舰R百科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八八舰队”是旧日本海军从日俄战争前到二战战败为止一系列庞大的造舰计划卫星中最具知名度的一项。这一庞大的计划最早发源于1907年(明治40年)的“帝国国防方针”,经过大改后在1914年(大正3年)正式提出,后又经修改,历经“八四舰队案”、“八六舰队案”和“八八舰队案”三个造船计划,终于在1920年(大正9年)正式完成建立起计划中主力舰队所需全部预算的批准,但随即又由于1922年(大正11年)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订而很快终止。

“八八舰队”计划是研究无条件投降前旧日本海军发展不可避开的重要环节。这一计划虽然实施未半即宣告破产,但计划中得以留存下来的部分却几乎撑起了二战中日本海军除驱逐舰和重巡洋舰以外的半壁江山。

※注意:本词条相当冗长,请善用目录功能浏览所需部分。

计划概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受无畏/超无畏舰时代到来、“西门子事件”[1]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海军军备竞赛白热化等因素的影响,日本海军的“八八舰队”计划事实上分为了前后两代。第一代即为1907年方案,第二代则是以1914年“海军舰艇补充方针”为发端的、纵贯1916-1920年间“八四”、“八六”和“八八”三个舰队案的庞大计划,又因最终的“八八舰队案”在1920年通过而被称作“八八舰队(1920)”。

第一代(1907)[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第一代“八八舰队”方案成型较早,内容也十分粗糙,可以说是后来第二代“八八舰队”计划的雏形。这一代“八八舰队”计划的核心内容为:

  • 为保证今后的“国防所要兵力”,即应当维持的最低限度主力,海军的主力舰队规模应当为艘2万吨级的战列舰和艘1.8万吨级的装甲巡洋舰。

该计划实际上并未给出具体的造舰或预算方案,计划本身也在20世纪初的海军军备竞赛中迅速落伍,因而并未得到什么结果。直到1915年(大正4年)“八四舰队案”宣告新一代的“八八舰队”计划开始付诸实施之前,日本海军实际的造舰结果和这个计划也相差甚远。但是,该计划却在日本人的心中扎下了一颗“整整齐齐”的种子,让日本的海上力量从此和“八·八”这样的数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第二代(1920)[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第二代“八八舰队”计划分为1914-1915年“八四舰队案”、1917年“八六舰队案”和1920年“八八舰队案”三个部分。和第一代“八八舰队”计划类似,这一代的计划依旧是围绕着对主力舰(战列舰、战列巡洋舰)的建造规划展开的。不过和之前小打小闹的“八战八巡”计划不同,大正年间的这一轮“八八舰队”计划核心思想可谓是武德十分充沛:

  1. 新舰队的战斗力核心应当由舰龄不超过八年的艘战舰和艘巡洋战舰构成;
  2. 舰龄以8年为一期,舰龄超过8年、从第一线退下的主力舰不予退役,而是退居二线继续服役,直至达到设计寿命24年(3期)后退役;
  3. 巡洋舰的寿命也为24年(3期),达寿后退役,由新舰取代;
  4. 驱逐舰、鱼雷艇、潜水舰的寿命为16年(2期),达寿后退役,由新舰取代;
  5. 军舰的舰龄从竣工之日开始计算;
  6. 因战斗、事故等原因造成较大损伤的舰船视情况提前退役。

上文中“战舰”、“巡洋战舰”和“潜水舰”分别为旧日本海军对“战列舰”、“战列巡洋舰”和“潜水艇”的称谓,下同。

这一代的“八八舰队”计划就是世人所熟知的“八八舰队”版本,如非特指,下文所称的“八八舰队”也都指这一代的“八八舰队”计划。虽然由于华盛顿条约的签订,该计划只执行了一半左右便戛然而止,但其遗产却构成了1920年之后的日本海军的大半主力。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在日本海军作战序列中那些能叫出名来的军舰中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如战列舰长门陆奥,航母凤翔赤城加贺,轻巡洋舰天龙型、球磨型、长良型、川内型、夕张等,都还是这一代“八八舰队”计划的幸存者。

计划内的主力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按照战后长期以来通行的说法,直至因华盛顿条约而中止前,1920版“八八舰队”计划中预定要建造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共有5型16艘。各型主力舰基本参数和各舰舰名如下表所示:

舰型 建造
/
计划
数量
舰名 八八
舰队
序号
常备排水量 主机功率
/
最大航速
主炮配置 主装
厚度
/
倾角
甲板装甲厚度 备注
长门型
战舰
2 长门 1 33800长吨
(计划)
33759长吨
(长门1920年实际)
80000马力
/26.5节
(设计)
85748马力
/26.443节
(长门1920年海试实测)
45倍径410mm双联装×4 305mm
/垂直
75mm 本级2艘均建成
陆奥 2
加贺型
战舰
2 加贺 3 39900长吨A
39930长吨B
39967长吨B
(加贺以战舰完工预计)
91000马力
/26.5节A
28.3节C
45倍径410mm双联装×5 279mm
/15°
102mm 加贺改建为航母,土佐未建成
土佐 4
天城型
巡洋
战舰
4 天城 5 41200长吨
(设计)
41188长吨
(以战巡完工预计)
131200马力
/30节
45倍径410mm双联装×5 254mm
/12°
94mm 天城改建为航母途中报废;赤城改建为航母;高雄计划阶段舰名为“爱鹰”,未建成;爱宕未建成
赤城 6
高雄 7
爱宕 8
纪伊型
战舰
4 纪伊 9 42600吨D 131200马力
/29.75节
45倍径410mm双联装×5 292mm
/11.5°
118mm 基于天城型改进设计而来,四艘均未开工。
十一号舰预定舰名“骏河”,十二号舰预定舰名“近江”
尾张 10
十一号舰
/
第十三号战舰
[2]
11
十二号舰
/
第十四号战舰
12
八号
舰型
/
十三
号型
巡洋
战舰
[3]
4 第十三号舰 13 47500吨D 150000马力
/30节
45倍径460mm双联装×4 330mm
/15°
127mm 本型仅停留在计划阶段,具体参数诸说法差异巨大,参见下文和十三号战舰词条。
本型四舰均没有确定舰名。
第十四号舰 14
第十五号舰 15
第十六号舰 16
A:《昭和造船史》说法    B:《军舰基本计划资料》说法
C:《帝国海军机关史》说法  D:单位可能为长吨      

有关长门陆奥加贺赤城十三号战舰的更多信息,特别是有关十三号战舰主炮选择的争议,可分别参见舰娘各自的词条,此处不再赘述。

从“八四”至“八八”三个舰队案中,各自的主力舰队配置如下表所示:

八四、八六、八八舰队主力舰队构成A
舰种 八四舰队 八六舰队 八八舰队
一线兵力 二线兵力 一线兵力 二线兵力 一线兵力 二线兵力
战舰 扶桑
山城
伊势
日向
长门
陆奥
加贺
土佐
香取
鹿岛
萨摩
安艺
河内
摄津
扶桑
山城
伊势
日向
长门
陆奥
加贺
土佐
香取
鹿岛
萨摩
安艺
河内
摄津
长门
陆奥
加贺
土佐
纪伊
尾张
十一号舰
十二号舰
香取
鹿岛
萨摩
安艺
河内 C
摄津
扶桑
山城
伊势
日向
巡洋
战舰
榛名
雾岛
天城
赤城
筑波
鞍马
伊吹
生驹
金刚
比睿
榛名
雾岛
天城
赤城
高雄
爱宕
筑波 B
鞍马
伊吹
生驹
金刚
比睿
天城
赤城
高雄
爱宕
十三号舰
十四号舰
十五号舰
十六号舰
鞍马
伊吹
生驹
金刚
比睿
榛名
雾岛
A:二线兵力只统计1905年12月战舰等级废除后新造的军舰,自长门型以前各型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的具体发展情况详见下文。
B:巡洋战舰“筑波”已于1917年1月14日在横须贺停泊中自爆沉没。
C:战舰“河内”已于1918年7月12日在山口县德山湾泊地停泊中自爆沉没。

有关主力舰的新研究[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近年来,随着考证的深入,更多有关“八八舰队”未成主力舰设计上的资料被发掘出来。特别是在2008年,一批与海军造船官平贺让平抄抄有关的技术资料被公开,披露了大量长期以来不为人所知的技术信息。这些新的资料和考证结果表明,当年日本海军计划中的“八八舰队”与长期以来流传的形象其实有着不少的区别:

  • 过去流传的天城级设计为两座直立烟囱,新考证结果表明,在计划取消前,天城级的烟囱已经合并为一座(类似1936年现代化改造后的长门)。这么改进的原因是传统的直烟囱设计搭配上魁梧的日式舰桥违章建筑@扶桑会因涡流导致煤烟倒灌进舰桥,而功率马力越来越大的锅炉使得问题愈发严重。80000马力的长门还能用弯曲的一号烟囱长门仙贝事弯♀的(凑合十年,到131200马力的天城级就难以对付了。
  • 纪伊型战列舰从4艘削减为2艘,后续2艘更改为火炮威力更强的新型号,但直到计划终止尚未完成设计。这是出于既有的10门410mm主炮设计无法对美国当时在建的、在安装12门50倍径406mm主炮同时还具有相当强防御能力的南达科他级战列舰(1920)形成压制。由于纪伊、尾张两舰当时已来不及修改,日本海军决定在稍迟一些才开工的十一号、十二号两舰上采用更庞大的设计,主炮规模至少要保证在12门410mm的水平。为了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这一目标,不排除使用50倍径410mm火炮三联装甚至四联装的可能性。至“八八舰队”计划因华盛顿条约取消,这些研究还只停留在初步研究阶段,但已有草图存世,参见这两种火炮的词条。
  • 十三号战巡直到计划取消都还停留在初步构想阶段,包括主炮型号在内的很多参数都尚未确定。主要的争议集中在以下几点:
  • 十三号战巡最终的设计很可能不可避免地超重,因而最高航速将难以达到30节。
  • 平贺让本人倾向选择460mm双联装炮塔×4的方案,计划选用的50倍径460mm火炮也已完成图纸绘制。但是受生产能力和工期限制,如果“八八舰队”计划能够顺利实施,这型火炮也很难赶上十三号战巡的完工期限。因此,在计划取消前,日本海军内部很可能更倾向选择50倍径410mm三联装炮塔×4的方案,使用和十一号、十二号两舰部分方案相同的炮塔。由于这两型炮塔座圈直径和炮塔重量均相同,先期使用410mm三联装×4方案建造,待460mm联装炮塔研发成功投产后再进行改装也是有可能的。
  • 根据平贺让递交时任皇太子(裕仁,后即位为昭和天皇)审阅的资料,该型的后舰身布置实际类似于金刚级,动力系统的一部分被安插在三号和四号两座炮塔中间。因此,该型如实际建成,后舰身外观应当和流传的三、四号炮塔呈背负式紧邻不同,而是更接近金刚级三、四号炮塔相距较远的构造。
  • 更多细节参见十三号战舰词条。

计划内的其他舰艇[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除去在主力舰发展上承前启后,“八八舰队”计划同时还在日本海军的辅助舰艇和新型舰种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日本海军的第一型现代轻巡洋舰天龙型、著名的5500吨轻巡船棍,乃至第一艘航母凤翔,无不出自于此计划。

具体情况参见#八四舰队案#八六舰队案#八八舰队案

其他[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根据一些资料,当年在日本海军内部可能还存在一种比“八八舰队”更激进的大建构想——“八八八”舰队。这一构想的具体内容缺乏详细的资料证实,但是很有可能是指不将当时已经建成和正在造船厂排队的金刚、扶桑、伊势3型8艘主力舰列入新锐“八八舰队”的轮替序列,而是令其自成一套轮替体系。也就是说,在从零开始构建全新8战8巡主力舰队的同时,这8艘既有的主力舰也将按照“满八年退二线”的方式进行轮替,从而实现“8战列+8战巡+8既有舰换新”的“八八八舰队”。倘若真按此方案执行大建,发育完全的日本海军将随时拥有舰龄8年以下的战列和战巡各12艘,比“八八舰队”足足多出了一半。

此说法相当不靠谱,但是鉴于日本海军对大舰巨炮和舰队决战的狂热,以及从“八八舰队”开始直到战败都在疯狂制定完不成的造舰计划发射卫星这一事实,这个三八二十四的大空间站似乎也不算那么离谱(悲)。 虽然很可能并未成为最终计划的一部分,

发展历史[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构想起源[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八八舰队”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日俄战争结束后不久。随着被堵在港里苦苦支撑的太平洋舰队与旅顺口一起落入日军之手,刮光家底拼凑起来的“第二太平洋舰队”不远万里送人头又在对马海战中被东乡平八郎以教科书式的舰队决战干脆利落地几乎全灭,一度位居世界第三的帝俄海军就此一蹶不振,日本海军也就算是彻底战胜了自己的这个头号假想敌。但是在军国主义扩张的邪道上狂奔的日本帝国是断然不可能就此停下的。寻找新的假想敌,根据国际上海军军事科技的发展及时调整发展思路,为了满足帝国主义扩张需求而继续扩大规模,这些便成了日本海军接下来的任务。

“海的那边是敌人”,日俄战争后,基本消除了西方威胁的日本海军自然便将目光投向了太平洋对岸的美国。虽然到1905年底,日本海军已经通过掳获帝俄海军的军舰使得自己的舰队主力扩充到了9艘战列舰和9艘装甲巡洋舰的水平[4],还另有两艘香取型战列舰(香取、鹿岛)已下水未完工、两艘萨摩型战列舰(萨摩、安艺[5])在建或待建,但是这一规模显然还是不够的。

1906年,英国的无畏号战列舰下水,宣告着主力舰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英国人的一系列革命性设计相当一部分要归功于大舰巨炮神教的圣徒费舍尔男爵——统一规格大口径主炮、蒸汽轮机动力、统一指挥的火控系统、“装甲盒”式的先进防护设计等,不但第一个将之前几年就在列强海军中萦绕的“全重炮战列舰”构想落到了实处,也几乎在瞬间就宣布了旧式战列舰的全面落伍。

“无畏舰”(日方称为“弩级战舰”)时代的到来掀开了20世纪初最大规模海军军备竞赛的帷幕。各国都开始纷纷建造自己的无畏舰,或者想尽办法将自己已经准备开工的前无畏舰修改设计,向无畏舰靠拢。比较讽刺的是,事实上当时已经躺在船台上的两艘萨摩型在设计之初其实就是采用的全重炮设计,但却因为预算不足而改回了二级主炮的老路,最终成了一个“在船台上就落伍”的笑话。

庞大的美国海军带来的压力、无畏舰时代带来的落伍危机、萨摩型设计失误带来的教训、军国主义日渐抬头带来的狂热,种种因素都开始给日本海军踩下油门。尽管当时还有一票在日俄战争中挂花带彩的军舰在排着大队修修补补,1906年(明治39年)底,日本国会还是通过了“海军整备计划”,决定拨款建造两艘全重炮的河内型(河内、摄津)“弩级战舰”自走鱼雷,主炮口径都拉齐了但是倍径还不一样的屑,以及一等巡洋舰金刚比睿;完成在建的香取型、萨摩型战列舰和一等巡洋舰筑波、生驹、鞍马,同时将之前几次计划中已经挂了号但还未开工的战列舰扶桑和一等巡洋舰榛名雾岛、伊吹列入建造日程。

次年(明治40年),在明治天皇的许可下,日本通过第一版“帝国国防方针”。这一版的“方针”事实上确立了日本海军今后以美国海军为假想敌的发展方针,并在“国防所要兵力”部分对海军舰队的扩张给出了下一步的规划,也就是1907版的第一代“八八舰队”计划。也正是在这一年,日本海军理论家佐藤铁太郎提出了著名的“对美七成”构想,即日本海军的主力舰吨位必须达到美国海军的七成才能确保国防安全,如果只有六成则就会有守不住国门之忧。

“八八舰队”这一构想从此便烙进了日本人的脑子里,直至二战战败后几十年都依然不肯放弃[6]。至于为何在舰艇数量上也选择“8”这个数字则说法颇多,一种相对比较可信的说法是,战舰的大型化和技术水平限制了编队规模的发展,按照当时的通信和指挥能力,一支统一行动的编队内编入8艘军舰已是保证不产生混乱的上限。因此,只要日本海军能够保证自己的战列和巡洋舰主力各自能凑出一只精锐的8舰编队,并保证其能在海战中击败敌方同等规模的主力编队,就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确保战斗的胜利。

早期发展[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毫无疑问,这个“青春版八八舰队”计划对于上世纪初的海军军备竞赛而言显然还是过于保守了。癫狂的造舰浪潮如同瘟疫一般席卷列强,哪怕掏空国库也要从船台上开始就碾压对手成了那个时代列强政府的执念。在这当中,老牌海军强国英国继续引领风潮。1907年,费舍尔男爵的另一个得意之作——无敌级战列巡洋舰横空出世。这种有着25.5节航速和4座双联装305mm主炮的新生儿宣告了战列巡洋舰这一全新舰种的诞生[7],也宣告了装甲巡洋舰作为机动力量与战列舰共同担任舰队主力时代的结束。而随着装备343mm主炮的猎户座级战列舰和级战列巡洋舰在1910年下水,更大更强的“超无畏舰”更是将“主力舰”这个概念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属于超无畏战列舰和超无畏战巡的时代已经到来,这份仍然想着建造装甲巡洋舰的老“八八舰队”计划自然也就失去了具体执行下去的意义。似曾相识的问题再一次摆在日本海军面前:得整个跟得上时代的计划来维持自己的世界地位,否则就会跟不上帝国扩张的野心。

然而,在英国人的两级超无畏舰下水的1910年8月,日本海军手中拥有的所谓“弩级战舰”不过是两艘还躺在船台上的河内型自走鱼雷,主炮倍径不一样的屑(二度)而已。钢已成舟,即使是给两艘河内型的主炮升级成统一规格也是不现实的。事实上,日本的造船厂此时的手艺事根本就接不动自造超无畏舰这种跨越式的大活。好在日本海军手里还有一些之前已经批准了预算但还八字没一撇的主力舰,时间不等人,在新的计划和船厂的手艺一起令人满意之前,日本海军只能想方设法在这些有名无实的“预算战舰”上做点手脚。

这时日本海军手里可用的舰船名额共有5艘,分别是“明治40年度(1907)补充舰艇费”留下的一艘装甲巡洋舰(金刚)、“明治37年(1903)临时军事费”留下的一艘装甲巡洋舰(比睿)、“第三期扩张计划(1903-1913)”留下的两艘装甲巡洋舰(榛名雾岛)和一艘战列舰(扶桑)。这些“预算战舰”虽然有些已经在几年里找国会加了好几次钱,但建造进度却因种种原因始终是0。为了抓紧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日本海军决定从这些“预算战舰”里选择一艘改为向当时还是盟友的英国订购超无畏舰,从而给国内的船厂提供一个最一流的超无畏舰范本。最终,金刚成为了幸运儿。1910年(明治43年),日本海军和英国维克斯船厂签订合同,将金刚建造为超无畏等级的战列巡洋舰。至于剩下三艘比睿榛名雾岛则待待英国人把金刚的图纸画好后,再由本国的船厂照葫芦画瓢。同年,日本国会又通过了另外三艘战列舰山城伊势日向的预算,这三艘战列舰将和扶桑一起,等金刚的图纸到达后交由国内船厂参照设计二次创作

至此,在开始设计后来广为人知的1920年版“八八舰队”计划所包含的三型战列舰和两型战列巡洋舰之前,日本海军全部的三型八艘超无畏舰就都提上了建造日程。在1911年(明治44年)至1913(大正2年),四艘金刚型(金刚比睿榛名雾岛)和两艘扶桑型(扶桑山城)先后开工,只剩后两艘伊势日向还未开工。在这期间日本海军也从日俄战争后结束后面对海军军事科技的突飞猛进而颇有些手忙脚乱的窘态脱离出来,一门心思开始研究新的计划摊大饼

八四舰队案[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八四舰队案”是是1920版“八八舰队”计划的第一阶段,也是日本海军在超无畏舰建造走上正轨后的第一个大型计划第一张饼

和之前几艘超无畏舰改来改去的建造过程相似,“八四舰队案”的通过也着实经历了一番周折。1914年(大正3年),虽然“西门子事件”的发生引发了大规模骚动,并最终导致支持海军发展的第一次山本权兵卫内阁总辞职,从无畏舰冲击中缓过神来的日本海军还是自觉大饼摊的不错,差不多可以出锅向国会要钱了。当年7月,海军大臣八代六郎向防务会议提交了“八四舰队案”的大纲。该大纲提出,考虑到日本当前的财政状况,日本海军应当先以装备舰龄未满8年的战列舰8艘、战列巡洋舰4艘为扩充目标。当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8月23日,为了在西太平洋和中国攫取更多利益,日本以“英日同盟”为由对德宣战。战争的压力使日本海军对军舰的需求急剧增大,新舰队计划大饼的出炉变得刻不容缓。10月,防务会议以“在国力允许范围内(造舰)”批准了基于该大纲的“海军舰艇补充方针”,并提交给国会讨论。

该“方针”首次提出了1920版“八八舰队”计划中主力舰以8年舰龄为一期和服役满期后退役等有关舰龄的内容,同时要求将当时在建的山城、待建的伊势日向和其他8艘辅助舰艇的预算一次拨付到位。“方针”还提出,为了达成战略目标,日本海军需要再补充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共12艘、巡洋舰16艘、驱逐舰和潜艇共56艘。

由于当时的日本财政状况并不算多么好看,抠不出多少钱来的第35届国会为此大吵了一架。到最后表决出的结论是:虽然一战爆发,海军确实急需用钱,但这个“方针”大饼摊的属实太大,不宜轻率决定;鉴于已到年底,不如干脆等明年国会改选完再议。于是国会没有批准这份“方针”,只是草草划拨了一笔“临时军事费”供海军向德占的青岛和太平洋岛屿出兵、远征欧洲,以及新造急需的16艘驱逐舰之用。“八四舰队案”的第一次提出也就就此搁浅。

1915年(大正4年)9月,不死心的海军将去年惨遭枪毙的计划稍作修改指砍掉了一部分,重新提交国会讨论。新的“八四舰队案”计划建造的主力舰下降至6艘,但舰艇总数上升至71艘,分为大正五年度(1916)和大正六年度(1917)两个造舰计划,执行时间为1916年(大正5年)-1923年(大正12年)。方案还另包括一个航空队整备计划,执行时间为1916年(大正5年)-1920年(大正9年)。三个计划和其他杂费的总预算为3亿6429万日元。

按照计划,该案完成后,日本海军将拥有舰龄不满8年的一线战列舰8艘和战列巡洋舰4艘,包括该案提出时正在建造中的扶桑山城伊势日向4艘战列舰[8],分别将在大正5、6、7、9年(1916-1920年间)开工的长门陆奥加贺、土佐4艘战列舰,刚竣工的榛名雾岛2艘战列巡洋舰,以及分别在大正十年、十一年时达到8年舰龄的金刚比睿二舰的代舰,即天城级的天城和赤城。这也就是“八四”之名的来历。

该案的计划执行年限只到大正12年(1923)为止,原因是届时扶桑、山城、伊势、日向四舰都将陆续达到8年舰龄,需要转入二线并建造新舰代替。如提前做出预算,等到执行时变数可能很大,故留至下一期造舰计划另行安排。

事实证明这个想法还是相对很务实的,毕竟仅仅两年之后的“八六舰队案”就不得不因为通货膨胀额外划拨一部分预算来填钱毛出来的窟窿了。

经过漫长的争论和扯皮,该方案终于在1916年(大正5年)2月获得批准。虽然由于形势的变化,第二部分的大正六年度造舰计划在实际执行时对巡洋舰的建造进行了一定的修改,但整体而言,该计划的最终执行结果和初始计划并无二致。事实上,“八四舰队案”正是整个1920版“八八舰队”计划中执行最为完整的部分,在华盛顿条约之后日本得以留存或改建的4艘“八八舰队”主力舰——长门陆奥加贺赤城无不出自于此。

该计划同时还开启了日本海军现代化轻巡洋舰的发展之路。大正五年度计划中的2艘“小型巡洋舰”——天龙型的天龙龙田是参考英国1914年下水的C级巡洋舰第一批次型号(又称Caroline class/卡洛琳级)所设计的,而后者正是世界上第一型现代轻巡洋舰——林仙级(1913)[9]的后继舰型。

按照最初的设想,在大正六年度计划中将继续建造6艘与天龙型相同或相当的3500吨级小型巡洋舰,同时再建造3艘7200吨的“大型”轻巡洋舰,以形成小型驱逐舰担任水雷战队旗舰(相当于驱逐领舰),轻巡洋舰承担旧式防护巡洋舰职能的高低搭配布局。但是在设计过程中,日本海军发现天龙型的排水量偏小,致使防护能力和改造潜力不足。作为对策,在大正六年度计划中,9艘小型巡洋舰和轻巡洋舰中有8艘被统一为在天龙型基础上放大强化而来的5500吨级轻巡洋舰,即后来所谓的“5500吨轻巡洋舰”5500吨船棍。最初5艘5500吨轻巡被分为球磨型,装备533mm鱼雷;后续的3艘则为进一步强化的长良型,鱼雷升级为了610mm。

大正六年度9艘巡洋舰指标中的最后一艘则被拿来建造一艘新舰,以验证在小吨位水平的舰体上实现5500吨轻巡水平的火力。这艘新舰一直拖到1922年才开工,即著名的夕张。该舰是平贺让的杰作,虽然基准排水量只有2890吨,但却成功实现了和5500吨轻巡相同的侧舷140mm主炮×6+610mm鱼雷×4的火力投送能力。不过试验结果表明,小吨位导致带来的续航能力低下、改造空间不足等缺点盖过了优点,因而没有继续建造下去。

“八四舰队案”内的三个发展计划具体内容如下:

大正五年度造舰计划[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计划时间
大正5年(1916)-大正8年(1919),共4年。
  • 计划概要
新建8艘军舰,总预算4532万7819日元。
  • 计划新建舰艇
  • 战列舰 - 1艘(2692万4404日元×1)(建成)
  • 长门型
长门
  • 巡洋舰(小型) - 2艘(455万日元×2)(均建成)
※1艘按巡洋舰,1艘按水雷战队旗舰统计。
  • 二等
  • 天龙型
天龙龙田
  • 驱逐舰(大型) - 1艘(202万8415日元×1)(建成)
  • 一等
  • 江风型
谷风
  • 潜水舰 - 3艘(192万5000日元×3)(均建成)
  • 二等
  • 吕11型(海中1型) - 2艘
第19(吕11)、第20(吕12)
  • 三等
  • 波9型(S型) - 1艘
第14(波9)
  • 特务舰 - 1艘(150万日元×1)(建成)
  • 给油舰(油船,日本海军内又被归入运送舰大类)
  • 无级别
洲埼(初代)
  • 其他
另以“杂船建造费”预算建造1艘,建成。
  • 给油舰
  • 无级别
剑崎(初代)

大正六年度造舰计划[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计划时间
大正6年(1917)-大正12年(1923),共7年。
  • 计划概要
新建63艘军舰,总预算2亿6152万2160日元。
  • 计划新建舰艇
  • 战列舰 - 3艘(2692万5404日元×3)
  • 长门型 - 1艘(建成)
陆奥
  • 加贺型 - 2艘(1艘改建,1艘未建成)
加贺(后改造为航母)、土佐
  • 战列巡洋舰 - 2艘(2469万1480日元×2)(1艘改建,1艘未建成)
  • 天城型
天城(航母改造中因关东大地震严重受损,报废)、赤城(改建为航母)
  • 巡洋舰 - 9艘(轻巡:691万5078日元×3、小型:455万日元×6)(变更后均建成)
※最初计划为轻巡7200吨×3、小型(天龙型)×6,实际建造为中型5500吨×8、小型×1。
  • 二等
  • 球磨型(轻巡,5500吨轻巡第一代)
球磨、多摩北上大井木曾
  • 长良型(轻巡,5500吨轻巡第二代)
长良、名取、五十铃
  • 夕张型(小型)
夕张
  • 驱逐舰 - 28艘(大型:202万8415日元×9、中型:139万0814日元×18、江风代舰[10]:879万367日元×1)(均建成)
  • 一等
  • 峰风型(大型) - 9艘
泽风、峰风、矢风、冲风、羽风、岛风、秋风、汐风、滩风
  • 江风型(江风代舰) - 1艘
江风
  • 二等
  • 枞型(中型) - 18艘
梨、竹、枞、榧、榆、栗、栂、柿、菊、葵、荻、薄、藤、蕨、菱、莲、蓼、堇
  • 潜水舰 - 18艘(192万5000日元×18)(均建成)
  • 二等
  • 吕13型(海中2型) - 3艘
第22(吕14)、第23(吕13)、第24(吕15)
  • 吕51型(L1型) - 2艘
第25(吕51)、第26(吕52)
  • 吕53型(L2型) - 4艘
第27(吕53)、第28(吕54)、第29(吕55(初代))、第30(吕56(初代))
  • 吕3型(F2型) - 3艘
第31(吕3)、第32(吕4)、第33(吕5)
  • 吕16型(海中3型) - 6艘
第34(吕17)、第35(吕18)、第36(吕19)、第37(吕16)、第38(吕20)、第39(吕21)
  • 特务舰 - 3艘(150万日元×3)(均建成)
  • 给油舰
  • 无级别 - 1艘
野间
  • 知床型(能登吕型/襟裳型) - 2艘
能登吕、知床
  • 其他
另以“杂船建造费”预算建造3艘,均建成。
  • 敷设舰(布雷舰,日本海军分类中归入敷设舰) - 1艘
  • 无级别
胜力
  • 给炭舰(运煤船,日本海军内又被归入运送舰) - 1 艘
  • 室户型
室户、野岛

航空队整备计划[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计划时间
大正5年(1916)-大正9年(1920),共5年。
  • 计划概要
组建3队飞行队,总预63万日元。
  • 计划实施情况
横须贺航空队组建,下辖3队。

八六舰队案[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八六舰队案”是1920版“八八舰队”计划的第二部分。1917年(大正6年),日本海军再次向国会提出新的造舰和预算要求第二张饼,即为该案。

日本海军在该提案中做出了三点要求:

  1. 根据前一年(1916)英德海军间日德兰海战的经验,战列巡洋舰这一新兴舰种在主力舰决战过程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轻巡洋舰和驱逐舰也“比较能够发挥威力”。因此,在新一年中,应当在“八四舰队案”2艘新建战巡的基础上继续追加2艘,使主力舰队的规模达到舰龄8年以下的战列舰8艘+战列巡洋舰6艘;同时还要追加包括3艘轻巡洋舰、27艘驱逐舰和48艘潜艇在内的84艘辅助舰艇。
  2. 为使已有的军舰性能跟上外军发展水平,不至于老化落伍,还需要一笔“舰型改良费”来对在役和在建的军舰进行改造。
  3. 继续追加航空队的预算以扩张航空队规模。

上述要求被分为一个造舰计划和一个航空队整备计划,实施时间分别为1918年(大正7年)-1923年(大正12年)和1918年(大正7年)-1922年(大正11年)。考虑到日本国内的物价已因参加一战而大幅上涨,日本海军还要求国会额外追加了一笔“物价差额”费用,以填补物价上涨造成的预算缺额。该案在当年即获国会通过实施。

和最早的“八四舰队案”不同,到1922年华盛顿条约签订时,1917年通过的“八六舰队案”还有相当一部分舰船未能建成或开工,因而该案的完成度远不及“八四舰队案”。该案所追加的两艘战列巡洋舰在华盛顿条约下无一幸免,辅助舰艇中除特务舰外,仅有三艘第二批次5500吨轻巡(长良型)全部建成,驱逐舰和潜水舰都因华盛顿条约的签订而或多或少有部分未能开工。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本方案的6艘特务舰中,除5艘知床型给油舰外,还有一艘在计划阶段时名为“第七号特务船”的军舰。这艘军舰实际上就是日本海军第一艘航空母舰、世界历史上第二艘航空母舰和第一艘专门设计的航空母舰——凤翔

大正七年度造舰计划[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计划时间
大正7年(1918)-大正12年(1923),共6年。
  • 计划概要
新建86艘军舰,总预算3亿54万8437日元。其中:新舰建造费2亿4876万2283日元,舰型改良费4279万6701日元,因物价上涨额外增加898万9453日元。
  • 计划新建舰艇
  • 战列巡洋舰(日本海军称巡洋战舰) - 2艘(3240万7064日元×2)(未建成)
  • 天城型
高雄(III)(计划阶段曾用舰名“爱鹰”)、爱宕(II)
  • 巡洋舰(中型) - 3艘(601万9511日元×3)(均建成)
  • 二等
  • 长良型
由良、鬼怒、阿武隈
  • 驱逐舰 - 27艘(一等:220万8546日元×11、二等:156万2226日元×16)
  • 一等
  • 峰风型 - 6艘(均建成)
夕风、太刀风、帆风、野风、沼风、波风
  • 神风型(第1号型) - 3艘(均建成)
第1(神风)、第3(朝风)、第5(春风)
  • 二等
  • 枞型 - 3艘(均建成)
茑、苇、蓬
  • 若竹型(第2号型) - 8艘(均建成)
第2(若竹)、4(吴竹)、6(早苗)、8(早蕨)、10(朝颜)、12(夕颜)、16(芙蓉)、18(刈萱)
※另有一等驱逐舰2艘、二等驱逐舰5艘建造计划因华盛顿条约取消。
  • 潜水舰 - 48艘(220万円×48)
  • 一等
  • 海大1型(海大44型) - 1艘(建成)
第44(伊51)
  • 海大2型 - 1艘(建成)
第51(伊52)
  • 二等
  • 吕16型(海中3型) - 4艘(建成)
第40(吕22)、第41(吕23)、第42(吕24)、第43(吕25)
  • 吕26型(海中4型) - 3艘(建成)
第45(吕26)、第58(吕27)、第62(吕28)
  • 吕29型(特中型) - 4艘(建成)
第68(吕29)、第69(吕30)、第70(吕31)、第71(吕32)
  • 吕57型(L3型) - 3艘(建成)
第46号(吕57)、第47号(吕58)、第57号(吕59)
  • 吕60型(L4型) - 1艘(建成)
第59号(吕60)
  • ※另有一等潜水舰1艘(第52)、潜水舰26艘(48~50、60、61、63~67、72~87)、三等潜水舰4艘(53~56)因华盛顿条约取消建造计划。
  • 特务舰 - 6艘(150万円×6)
  • 无级别
凤翔(实为航母,以特务舰名义建造。计划阶段曾用舰名“第七号特务船”、“龙飞”)
  • 改良舰艇预算分配
  • 战列舰:1665万1496日元
  • 战列巡洋舰:1743万1168日元
  • 巡洋舰
  • 大型:64万1660日元
  • 小型:14万2325日元
  • 驱逐舰
  • 一等:144万1048日元
  • 二等:291万4004日元
  • 潜水艇:357万5000日元

航空队整备计划[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计划时间
在八四舰队案航空队整备计划基础上延长2年至大正11年(1922)。
  • 计划概要
在八四舰队案基础上追加组建5队飞行队,使总数达到8队,预算585万日元。
  • 计划实施情况
横须贺航空队扩充,佐世保航空队组建。
※1918年(大正7年),山下汽船株式会社社长下龟三郎捐献100万日元以供军用航空发展。这笔捐款中,海军获得半数的50万日元,并以此为经费从国外采购各型先进飞机23架,补入该计划中。

注释[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指1914年(大正3年)日本海军向英国维克斯造船厂订购战列巡洋舰金刚过程中爆出的参与军官在无线电及电力设备部分招标时收受竞标商德国西门子公司贿赂的丑闻,该丑闻最终导致当时执政的第一次山本权兵卫内阁总辞职。
  2. 这一编号是日俄战争前日本海军“第三期扩张计划”的遗留产物。当时将扶桑级战列舰延续之前香取型战列舰香取、鹿岛两舰被编为第一、二号的顺序编为第三、四号战舰,之后日本海军便将伊势、长门、加贺级顺延为第物~十号,纪伊级四艘则为第十一~十四号。
  3. 本型双重名称同样跟“第三期扩张计划”及之后几次造舰预算的遗留问题有关。在这几次预算制定过程中,伊吹型战巡伊吹被编为第一号,金刚型的榛名、雾岛编为第二、三号,金刚、比睿为伊、卯号,天城型四艘依次为第四~七号,至本型首舰正好为第八号。“十三号”则是因为本型首舰在八八舰队计划中排列第十三号。
  4. 战列舰:富士(1896年下水)、敷岛(1898年下水)、朝日(1899年下水)、三笠(1900年下水)、丹后(原帝俄“波尔塔瓦”,1894年下水)、相模(原帝俄“别列斯韦特”,1898年下水)、周防(原帝俄“胜利”,1900年下水)、肥前(原帝俄“列特维赞”,1900年下水)、石见(原帝俄“奥廖尔”,1902年下水),装甲巡洋舰(一等巡洋舰):浅间(1898年下水)、常磐(1898年下水)、八云(1899年下水)、吾妻(1899年下水)、出云(1898年下水)、磐手(1900年下水)、春日(1902年下水)、日进(1903年下水)、阿苏(原帝俄“Баян”,1900年下水)。另:富士型的“八岛”和朝日型的“初濑”已在日俄战争中沉没,原二等战舰“壹岐”(原帝俄海军舰队装甲舰“尼古拉一世”)在1905年12月12日战舰等级废止同日降级为一等海防舰。
  5. 日文汉字写作“安芸”,汉语资料也有直接照抄的。但是日文的“芸”是“藝”的简化字,和现代汉语中念“yún”的“芸”已非同一含义。
  6. 1980年代日本海上自卫队开始提出新的“八八舰队”概念,即每个水面打击群内包含八艘驱逐舰和八架反潜直升机。
  7. 日本人自封的“巡洋战舰”筑波型和鞍马型虽然下水更早,但还在使用往复蒸汽机作为动力,航速只有21节左右,事实上并没有脱出老装甲巡洋舰的窠臼。
  8. 伊势、日向二舰原定计划建造为扶桑型3、4号舰,因预算问题未能紧随扶桑和山城开工,后根据扶桑和山城的经验教训修改设计,重新定为伊势型。两舰均于1915年当年开工。
  9. 游戏里实装的林仙级是1934年的第二代,下水时第一代林仙级已全部沉没或拆解。
  10. 此处替代的“江风”为浦风级驱逐舰二号舰,是日本海军的第一代江风号驱逐舰。该舰于1916年8月7日出售给意大利海军,更名Audace(勇敢/奥达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