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铜骑士防空导弹:修订间差异

添加948字节 、​ 2024年2月19日 (星期一)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2个用户的13个中间版本)
第9行: 第9行:


==装备简介==
==装备简介==
1944年,德国空军将Hs 293制导炸弹投入战场,这是历史上第一型空对舰导弹。搭载机可以在离目标很远的地方释放制导炸弹,然后用无线电控制其命中目标;在这种距离上,所有舰载防空炮都无法威胁到搭载机,防御方只能被动挨打。而到1945年,日本海航开始装备神风自杀式飞机,即使用防空炮击落神风飞机,飞机依靠惯性仍然会冲向舰船,令人防不胜防。这两种武器给盟军舰队带来巨大损失,因此,美国海军展开了一系列“远程防空武器”研究,来应对这种威胁。
1943年,德国空军将Hs 293制导炸弹投入战场,这是历史上第一型空对舰导弹。搭载机可以在离目标很远的地方释放制导炸弹,然后用无线电控制其命中目标;在这种距离上,所有舰载防空炮都无法威胁到搭载机,防御方只能被动挨打。而到1944年,日本海航开始装备神风自杀式飞机,即使用防空炮击落神风飞机,飞机依靠惯性仍然会冲向舰船,令人防不胜防。这两种武器给盟军舰队带来巨大损失,因此,美国海军展开了一系列“远程防空武器”研究,来应对这种威胁。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的“{{ruby|大黄蜂计划|Operation Bumblebee}}”就是这方面的研究计划之一,打算利用英国的“{{ruby|飞雷|Brakemine}}”防空导弹上的驾束制导技术,以及冲压发动机技术,研究远程舰对空导弹,填补战舰大口径防空炮和外层护航战斗机之间的防空空白。该计划进行了16年,最终得到的最成功的三款产品分别是[[小猎犬导弹|RIM-2“{{ruby|小猎犬|Terrier}}”]]、[[鞑靼人防空导弹|RIM-24“{{ruby|鞑靼人|Tartar}}”]]以及本页面的主角RIM-8“{{ruby|黄铜骑士|Talos}}”。
1944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JHUAPL)的“{{ruby|大黄蜂计划|Operation Bumblebee}}”就是其中一个以此为研究方向的项目,他们打算利用英国的“{{ruby|飞雷|Brakemine}}”防空导弹上的驾束制导技术,以及冲压发动机技术,研究远程舰对空导弹,填补战舰大口径防空炮和外层护航战斗机之间的防空空白。该计划进行了16年,最终得到的最成功的三款产品分别是[[小猎犬导弹|RIM-2“{{ruby|小猎犬|Terrier}}”]]、[[鞑靼人防空导弹|RIM-24“{{ruby|鞑靼人|Tartar}}”]]以及本页面的主角RIM-8“{{ruby|黄铜骑士|Talos}}”。


1945年8月二战结束,项目还仅处于研究冲压发动机的阶段,建造了一个名叫“{{ruby|眼镜蛇|Cobra}}”的发动机样机,不过海军预计到了制导武器的前景,示意继续研究。在继续建造了不少冲压发动机飞行器后,1948年,一个更大的样机PTV-N-4成功试飞,高度9000m,速度达M2.0。这次试验的成功验证了冲压发动机的可行性,海军信心大增。同年,驾束制导也取得突破,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的CTV-N-8样机成功测试了超音速驾束制导。只要将两种技术结合在一起,就得到目标导弹了,海军将这种导弹命名为“黄铜骑士”。
1945年8月二战结束,项目还仅处于研究冲压发动机的阶段,建造了一个名叫“{{ruby|眼镜蛇|Cobra}}”的发动机样机,不过海军预计到了制导武器的前景,示意继续研究。在继续建造了不少冲压发动机飞行器后,1948年,一个更大的样机PTV-N-4成功试飞,高度9000m,速度达M2.0。这次试验的成功验证了冲压发动机的可行性,海军信心大增。同年,驾束制导也取得突破,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的CTV-N-8样机成功测试了超音速驾束制导。只要将两种技术结合在一起,就得到目标导弹了,海军将这种导弹命名为“黄铜骑士”。
第17行: 第17行:
然而,冲压发动机的研制进展比较困难,海军决定先采用固体发动机的版本,直接在CTV-N-8上改进,成为了后来的小猎犬导弹。直到1951年,黄铜骑士的验证弹才第一次试飞,1952年原型弹试飞,并成功进行了拦截实验。黄铜骑士也获得海军编号SAM-N-6,而这些实验弹被称为a系列。黄铜骑士一直测试到了1959年才入役海军,比原计划晚了近10年。
然而,冲压发动机的研制进展比较困难,海军决定先采用固体发动机的版本,直接在CTV-N-8上改进,成为了后来的小猎犬导弹。直到1951年,黄铜骑士的验证弹才第一次试飞,1952年原型弹试飞,并成功进行了拦截实验。黄铜骑士也获得海军编号SAM-N-6,而这些实验弹被称为a系列。黄铜骑士一直测试到了1959年才入役海军,比原计划晚了近10年。


1959年,第一型实用的黄铜骑士服役,称为b系列(对应A型)。黄铜骑士的动力有两级串列组成:后部的助推级使用固体火箭发动机,配有4片稳定尾翼;前部的弹体使用冲压喷气式发动机,尾部同样配有4片稳定尾翼,而中部的4片切尖的三角翼则作为气动面。b系列的最高速度为M2.5,射程92km,射高18km,使用近炸引信和高爆战斗部。黄铜骑士一般由Mark 7或[[MK12导弹发射系统|Mark 12导弹发射系统]]发射。
1959年,第一型实用的黄铜骑士服役,称为b系列(对应A型)。黄铜骑士的动力有两级串列组成:后部的助推级使用固体火箭发动机,配有4片稳定尾翼;前部的弹体使用冲压喷气式发动机,尾部同样配有4片稳定尾翼,而中部的4片切尖的三角翼则作为气动面。b系列的最高速度为M2.5,射程92km,射高18km,使用近炸引信和高爆战斗部。
 
在黄铜骑士设计期间,其配套的发射器预计为一款单臂发射器,可以装在两舷。入役后,其由双臂的Mark 7或[[MK12导弹发射系统|Mark 12导弹发射系统]]发射。在Mark 7系统中,其需要“分装弹”——分别存储主体部分、弹翼和助推火箭,发射前用天车运输至组装区,经过检测、组装后方可发射。后续在Mark 12系统中实现了“定装弹”,但还是需要手工安装弹翼。{{黑幕|干嘛要手动安装?因为那个年代还没有折叠弹翼。}}


黄铜骑士使用的是驾束制导和半主动雷达制导结合的方式。一开始人们以为只使用驾束制导足够引导导弹,但当距离越来越远,雷达的波束逐渐扩散,强度减小,制导精度越来越低;到15公里的距离外,驾束制导不足以提供足够的精度。因此,海军将半主动雷达引导模块集成到弹体内,当导弹打击远距目标时,为航渡的后半程提供引导{{黑幕|为什么不全程使用半主动引导?因为当时的半主动引导头增益不够,离目标太远无法捕获到反射信号}}。
黄铜骑士使用的是驾束制导和半主动雷达制导结合的方式。一开始人们以为只使用驾束制导足够引导导弹,但当距离越来越远,雷达的波束逐渐扩散,强度减小,制导精度越来越低;到15公里的距离外,驾束制导不足以提供足够的精度。因此,海军将半主动雷达引导模块集成到弹体内,当导弹打击远距目标时,为航渡的后半程提供引导{{黑幕|为什么不全程使用半主动引导?因为当时的半主动引导头增益不够,离目标太远无法捕获到反射信号}}。
第43行: 第45行:
1966年,海军在E型的基础上升级了驾束制导模块,称为G型。
1966年,海军在E型的基础上升级了驾束制导模块,称为G型。


1968年,海军提出了“远程型黄铜骑士”,使用更高能量密度的燃料,射程增加到241km,并且升级了半主动导引头、换用低空近炸引信,增强了电子对抗和多目标识别能力。这种最后的改进型号称为J型。
1968年,海军提出了“远程型黄铜骑士”,使用更高能量密度的燃料,最大速度增加到M2.7,射程增加到241km,并且升级了半主动导引头、换用低空近炸引信,增强了电子对抗和多目标识别能力。这种最后的改进型号称为J型。
 
最后,简介里提到的命中记录,是[[芝加哥(CA-136)|芝加哥]]号巡洋舰于1967年7月在加州的一次演习中取得,使用的应该是后期型号的黄铜骑士,目标是一架无人靶机。
===后继===
在1958年,与黄铜骑士一脉相承的下一代冲压动力远程防空导弹RIM-50“提丰LR”已经开搞并产出了样品,该导弹使用TVM制导,射程取370km、射高取28km、最大速度取M4,看起来非常给力。然而提丰LR所属的“提丰计划”在1963年黯然下马,将黄铜骑士汰换的计划只得再往后推推。


进入70年代,海军开始退役黄铜骑士防空导弹,其中一部分被改装为超音速靶机,而其余的防空导弹则被标准-1增程型导弹替代。
进入70年代,随着“标准”系列防空导弹成熟,海军开始退役黄铜骑士防空导弹。其中一部分被改装为超音速靶机,而其余的防空导弹则被神盾系统和标准-2增程型导弹替代。


最后,简介里提到的命中记录,是[[芝加哥]]号巡洋舰于1967年7月在加州的一次演习中取得,使用的应该是后期型号的黄铜骑士,目标是一架无人靶机。
===性能参数(RIM-8J“远程黄铜骑士”)===
===性能参数(RIM-8J“远程黄铜骑士”)===
{| class="wikitable"
{| class="wikitable"
第61行: 第66行:
| 发动机 || 一级发动机:Mk.11固体燃料火箭助推器×1<br/>二级发动机:Bendix冲压喷气发动机×1(推力为20,053磅英尺(89.20千牛))  
| 发动机 || 一级发动机:Mk.11固体燃料火箭助推器×1<br/>二级发动机:Bendix冲压喷气发动机×1(推力为20,053磅英尺(89.20千牛))  
|-
|-
| 射程 || 型号RIM-8J为241千米(130海里)<br/>型号RIM-8A为92千米(50海里)  
| 射程 || 241千米(130海里)
|-
|-
| 射高 || 24,400米 (80,100 英尺)  
| 射高 || 24,400米 (80,100 英尺)  
|-
|-
| 速度 || 2.5马赫
| 速度 || 2.7马赫
|-
|-
| 制导方式 || 波束制导+末端半主动雷达制导(后者只限于不带核弹头的)
| 制导方式 || 波束制导+末端半主动雷达制导
|}
|}
==游戏相关==
==游戏相关==
因为是大型导弹,不能装在小船上。务必注意。
迄今为止可量产的最强防空导弹。然而因为不能装在小船上,并不能替代[[小猎犬导弹]]的地位。
 


{{总索引|装备}}
{{总索引|装备}}
2,477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