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内托:修订间差异

添加17字节 、​ 2024年4月21日 (星期日)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高级移动版编辑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8个中间版本)
第117行: 第117行:


===设计背景===
===设计背景===
1922年《华盛顿海军条约》签订,各个海军大国才结束了长期以来无止境的海军军备竞赛。
随着1922年《华盛顿海军条约》签订,各个海军大国才结束了长期以来无止境的海军军备竞赛。


条约中,意大利和法国各分配到71000吨用于1927-1930年期间的新主力舰建造,但仍然得遵守《华盛顿海军条约》中对主力舰的限制。
条约中,意大利和法国各分配到71000吨用于1927-1930年期间的新主力舰建造,但仍然得遵守《华盛顿海军条约》中对主力舰的限制。


1928年,意大利开始设计条约时代的第一级新型战列舰,由于意大利位于地中海的狭小水域中,意大利最开始讲该级舰的指标定为标排23000吨,配备六门15英寸(381毫米)主炮,航速达到28节以上的高速,这样至少可以建造3艘同型舰维持意大利两支舰队的运作。可高速和火力却是牺牲了装甲防护和舰船的航程,不过该级本身主要就是在狭小的地中海活动,并不需要远洋航行的长续航力。
1928年,意大利开始设计条约时代的第一级新型战列舰,由于意大利位于地中海的狭小水域中,意大利最开始将该级舰的指标定为标排23000吨,配备六门15英寸(381毫米)主炮,航速达到28节以上的高速,这样至少可以建造3艘同型舰维持意大利两支舰队的运作。可高速和火力却是牺牲了装甲防护和舰船的航程,不过该级本身主要就是在狭小的地中海活动,并不需要远洋航行的长续航力。


但此时由于正处于短暂的“海军假日”和平时期,意大利并没有投入资金继续设计建造。
但此时由于正处于短暂的“海军假日”和平时期,意大利并没有投入资金继续设计建造。


在1930年《伦敦海军条约》的签署,又要将这种假日时期延续至1936年,但此时又发生了变化。
1930年《伦敦海军条约》的签署,又要将这种假日时期延续至1936年,但此时又发生了变化。


1930年,德国海军开始建造三艘[[德意志(装甲舰)|德意志]]级装甲巡洋舰,并且配备六门280毫米主炮,这令德国在一战的老对手法国深感焦虑,于是法国开始在1932年研发新的[[敦刻尔克]]级战列舰予以回应。
1930年,德国海军开始建造三艘[[德意志(装甲舰)|德意志]]级装甲巡洋舰,并且配备六门280毫米主炮,这令德国在一战的老对手法国深感焦虑,于是法国开始在1932年研发新的[[敦刻尔克]]级战列舰予以回应。
第152行: 第152行:


===装甲防护和水下防雷系统===
===装甲防护和水下防雷系统===
[[File:Pugliese system.png|300px|缩略图|右|普列塞系统横截面构造图]]
提及维内托级的装甲设计部分就必然提到其装甲防护设计师翁贝托·普列塞(Umberto Pugliese),他创造并设计了维内托级的剥被帽装甲和普列塞系统,这两项设计都被证明是非常创新且有效的,使其地位足可和费舍尔或藤本喜久雄相比。
提及维内托级的装甲设计部分就必然提到其装甲防护设计师翁贝托·普列塞(Umberto Pugliese),他创造并设计了维内托级的剥被帽装甲和普列塞系统,这两项设计都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他的地位足可和费舍尔或藤本喜久雄相比。


维内托级的主装甲带由70毫米厚的均匀外层装甲板和280厚的克虏伯硬化装甲组成,两层之间的间隙则采用一种名为“celluite”的特殊硬化泡沫填充,整个主装安装在150毫米厚的橡木和15毫米厚的钢背板上,有11~15的倾斜角度,这就是普列塞设计的倾斜剥被帽结构。这种结构后来经过测试竟然可以抵御维内托级自己的381毫米嗑药炮在16000米处射出的穿甲弹,这样的效果远超同时期法国[[黎塞留]]级战列舰的主装,只有大和级的主装比她的剥被帽体系好。
维内托级的主装甲带由70毫米厚的均匀外层装甲板和280厚的克虏伯硬化装甲组成,两层之间的间隙则采用一种名为“celluite”的特殊硬化水泥泡沫填充,整个主装安装在150毫米厚的橡木和15毫米厚的钢背板上,有11~15的倾斜角度,这就是普列塞设计的倾斜剥被帽结构。这种结构后来经过测试竟然可以抵御维内托级自己的381毫米嗑药炮在16000米处射出的穿甲弹,这样的效果远超同时期法国[[黎塞留]]级战列舰的主装,只有大和级的主装比她的剥被帽体系好。


主炮塔的正面有380毫米的装甲,顶部350毫米的装甲,其余副炮塔的装甲也中规中矩。
主炮塔的正面有380毫米的装甲,顶部350毫米的装甲,其余副炮塔的装甲也中规中矩。


维内托级唯一缺陷在于水平装甲,主甲板的装甲只有均匀的150毫米厚,动力舱段上部防护对上攻顶的美国Mk.6和Mk.7两种火炮不是那么好,但是弹药段却非常坚固。意大利人同样在水平装甲运用了剥被帽思想,一层薄甲板装甲剥去被帽,使得主水平装甲可以挡下它。
维内托级唯一缺陷在于水平装甲,主甲板的装甲只有均匀的150毫米厚,动力舱段上部防护对上攻顶的美国Mk.6和Mk.7两种火炮不是那么好,但是弹药段却非常坚固。意大利人同样在水平装甲运用了剥被帽思想,一层薄甲板装甲剥去被帽,使得主水平装甲可以挡下它。
 
[[File:Pugliese system.png|300px|缩略图|右|普列塞系统横截面构造图]]
维内托级的水下防护采用了普列塞系统,在两个侧舷各有一个40毫米厚的两层大圆筒的防雷隔舱设计,一层套一层,无论鱼雷在其任何部位爆炸,都能够把爆炸的冲击传递到中间套的大圆筒——外筒内装水和油,而振动传导到内筒,而内筒本身的解体吸收能量,从而挡下冲击。
维内托级的水下防护采用了普列塞系统,在两个侧舷各有一个40毫米厚的两层大圆筒的防雷隔舱设计,一层套一层,无论鱼雷在其任何部位爆炸,都能够把爆炸的冲击传递到中间套的大圆筒——外筒内装水和油,而振动传导到内筒,而内筒本身的解体吸收能量,从而挡下冲击。


第167行: 第166行:
==历史原型==
==历史原型==
[[File:Italian_battleship_Vittorio_Veneto.jpg|450px|缩略图|右|历史上的维内托号]]
[[File:Italian_battleship_Vittorio_Veneto.jpg|450px|缩略图|右|历史上的维内托号]]
维内托级的首舰维托里奥·维内托号于1934年10月28日意大利的里雅斯特湾的“C.R.D.A(Cantieri Riuniti dell Adriatico)”造船厂开工,1937年7月25日下水,1940年4月28日竣工。
维内托级的首舰维托里奥·维内托号于1934年10月28日在意大利的里雅斯特湾的“C.R.D.A(Cantieri Riuniti dell Adriatico)”造船厂开工,1937年7月25日下水,1940年4月28日竣工。
 
其名字来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8年10月~11月进行的一次决定了意大利战胜奥匈帝国的战役——维托里奥维内托战役(Battle of Vittorio Veneto)。


==服役历史==
==服役历史==
其名字来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8年10月~11月进行的的一次决定了意大利战胜奥匈帝国的战役——维托里奥维内托战役(Battle of Vittorio Veneto)。
1940年5月20日,维内托前往塔兰托港,在那里加入意大利海军第九舰队。
1940年5月20日,维内托前往塔兰托港,在那里加入意大利海军第九舰队。


7,518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