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龙:修订间差异

添加3,181字节 、​ 2017年3月21日 (星期二)
新条目,内容扩充
(新条目、内容扩充,补全舰史)
(新条目,内容扩充)
第83行: 第83行:
=== 概述 ===
=== 概述 ===
苍龙号航空母舰是日本帝国海军第一艘设计建造的中型航空母舰,与飞龙同属于第二批建造完工的航空母舰。有别于赤城与加贺的战巡舰和战列舰改装,苍龙与飞龙最早设计为“航空战舰”希望在华盛顿海军条约之下拥有制空权,但同时搭载飞机和主炮的设计行不通便从新改造成航空母舰。在有了赤城和加贺的改造经验后苍龙拥有比起前者更成熟的设计和性能。
苍龙号航空母舰是日本帝国海军第一艘设计建造的中型航空母舰,与飞龙同属于第二批建造完工的航空母舰。有别于赤城与加贺的战巡舰和战列舰改装,苍龙与飞龙最早设计为“航空战舰”希望在华盛顿海军条约之下拥有制空权,但同时搭载飞机和主炮的设计行不通便从新改造成航空母舰。在有了赤城和加贺的改造经验后苍龙拥有比起前者更成熟的设计和性能。
==== 苍龙的诞生 ====
《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订,使得日本海军不得不放弃了两型主力舰天城、加贺,同时也造成了“海军假日”的景象。此时的日本海军面前的选择不多了,要想好好利用这剩余的两万吨航母建造吨位,其一是建造一艘两万吨左右的中型航母,其二是分为建造两艘一万吨级。在万吨及以下的轻型航母在1933年促成了[[龙骧]]的诞生,然而却饱受诟病;与此同时,美国决定在建造两艘[[列克星敦]]级、一艘[[突击者]]号之后,再兴建两艘较大型航母,即后来的[[约克城]]、[[企业]]和超额的[[大黄蜂]]。
日本方面收到消息后,立刻就放弃了建造一艘两万吨级航母的计划,这样在数量上也依旧能维持对等的五艘航母。尽管在[[龙骧]]身上已经吃过小型航母的大亏,但军令部依旧提出了的“丸二计划”中极其不切合实际的G6方案:在10500吨的舰体里硬塞入100架舰载机、6门203mm主炮。
该计划拿到舰政本部手里,时任掌门藤本喜久雄两手一摊,表示这样的要求绝对做不到。于是诞生了怪诞的G8计划:舰载机72架,装甲相应削减以装下三联装及双联装五门155mm主炮。这些主炮被设计在苍龙舰艏的飞行甲板下面,它们的射界甚至还不如舷侧炮廓台,实际作用非常令人怀疑。而还未等G8计划摆上船台,1934年友鹤事件发生,藤本喜久雄被批判声浪淹过,因此动手修改G8方案也成为了连带事项。
此时世界各个海军大国们都已经隐隐流露出了不准备延续《华盛顿海军条约》的意愿,因此日本海军便直接把吨位放大到18000吨,对外宣称并没有超过条约限制。只要在苍龙下水的时候条约终止,那么一切就顺理成章了。于是诞生了最终的G9计划:舰载机削减至68架,155mm主炮被放弃,续航能力7800海里/18节,航速35节。总的来说就是除了排水量之外,其余指标都做了大幅度让步,后世的IJN研究学者称其为军令部的“英明决断”。
在巨大精神压力下依旧拼命工作的藤本喜久雄于1935年1月9日因突发脑溢血去世,因此苍龙也成为了一代鬼才藤本的谢幕之作。
苍龙的舰体以同时期的[[最上]]型重巡洋舰舰体作为蓝本,在其尺寸上放大,并采用了双曲线舰艏以适应设计上的高航速。所采用的吕号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和舰本式高中低压蒸汽轮机,其锅炉蒸汽产生量达到了日本军舰中最大的170吨/小时。拜其所赐,公试航行时在排水量18871吨时航速达到了34.9节,尽管距离设计目标稍差一点,但依旧创下了日本航母的最高航速记录。足以与巡洋舰甚至是驱逐舰一起协同作战。
==== 苍龙之名 ====
继龙骧之后,以“龙”命名的第二艘正规航空母舰。其舰名承袭自明治时期的一艘木质天皇御召舰。
现今,接任苍龙之名的是日本二战以后建造的最大吨位的一级常规动力潜艇,计划建造10艘,截止至2015年已有5艘服役。
{{wiki图片|位置=右|维基图片地址=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Japanese_aircraft_carrier_Soryu_1938.jpg|图片地址=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4/42/Japanese_aircraft_carrier_Soryu_1938.jpg|宽度=400|说明=历史上的苍龙号}}
{{wiki图片|位置=右|维基图片地址=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Japanese_aircraft_carrier_Soryu_1938.jpg|图片地址=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4/42/Japanese_aircraft_carrier_Soryu_1938.jpg|宽度=400|说明=历史上的苍龙号}}
{| class="wikitable"
{| class="wikitable"
50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