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戈里尼·维瓦尔迪:修订间差异

添加476字节 、​ 2017年6月17日 (星期六)
无编辑摘要
第97行: 第97行:
对于迫在眉睫的稳定性问题,本级舰曾在30年代进行过两次大改。第一次是在1930年全部返厂,更换了并降低了舰桥、拆除了部分上层建筑以降低重心;第二次是陆续在1938~1940年间加宽了船身、将舰艏改造为飞剪型,并更换了部分武备<ref>达•雷科和乌索迪马尔由于意大利参战的缘故并未来得及进行改造</ref>。
对于迫在眉睫的稳定性问题,本级舰曾在30年代进行过两次大改。第一次是在1930年全部返厂,更换了并降低了舰桥、拆除了部分上层建筑以降低重心;第二次是陆续在1938~1940年间加宽了船身、将舰艏改造为飞剪型,并更换了部分武备<ref>达•雷科和乌索迪马尔由于意大利参战的缘故并未来得及进行改造</ref>。
{{隐藏|标题=改造前后的船型轮廓对比|内容=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9/Profili_classe_navigatori.jpg}}
{{隐藏|标题=改造前后的船型轮廓对比|内容=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9/Profili_classe_navigatori.jpg}}
{{黑幕|关于鱼雷发射器:本级舰wiki上写的是三联533mm*2,但很多图片显示的却是是两联装的533mm,甚至有2联533mm上面叠一个450mm的三角形布置的说法……在下才疏学浅……}}


本舰为四号舰,舷号VI。舰名取自在1291年后便被人们所淡忘的热那亚航海家乌戈利诺•维瓦尔蒂<small>(Ugolino e Vadino Vivaldi,或Ugolino e Guido)</small>,他和他的兄弟使用脆弱的帆船穿过直布罗陀海峡后,一路沿着非洲海岸南下。
本舰为四号舰,舷号VI。舰名取自在1291年后便被人们所淡忘的热那亚航海家乌戈利诺•维瓦尔蒂<small>(Ugolino e Vadino Vivaldi,或Ugolino e Guido)</small>,他和他的兄弟使用脆弱的帆船穿过直布罗陀海峡后,一路沿着非洲海岸南下。
第155行: 第157行:




{{外链图片|地址=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it/thumb/c/c9/RCT_Navigatori_posamine_1941_Ando_1976.jpg/800px-RCT_Navigatori_posamine_1941_Ando_1976.jpg|宽度=400|位置=右|文字=执行布雷任务中的维瓦尔蒂,摄于1941年,注意舷侧一整排的水雷}}
{{外链图片|地址=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it/thumb/c/c9/RCT_Navigatori_posamine_1941_Ando_1976.jpg/800px-RCT_Navigatori_posamine_1941_Ando_1976.jpg|宽度=300|位置=右|文字=执行布雷任务中的维瓦尔蒂,摄于1941年,注意舷侧一整排的水雷}}
1941年1月8日夜间,与达•诺利、玛诺切诺和塔里戈以及鱼雷艇Vega和Sagittario在卡本半岛<ref>Capo bon,突尼斯西北附近</ref>附近铺设 “X2”和“X3” 两个水雷区<small>(每个水雷区共180颗水雷)</small>。
1941年1月8日夜间,与达•诺利、玛诺切诺和塔里戈以及鱼雷艇Vega和Sagittario在卡本半岛<ref>Capo bon,突尼斯西北附近</ref>附近铺设 “X2”和“X3” 两个水雷区<small>(每个水雷区共180颗水雷)</small>。


第205行: 第207行:


====六月中之战(Battaglia di mezzo giugno)====
====六月中之战(Battaglia di mezzo giugno)====
{{外链图片|地址=http://i1.buimg.com/1949/26a916af882af5a9.png|宽度=250|位置=右|文字=马耳他航空兵对意大利至北非运输线的影响}}


由于马耳他在轴心国不断地封锁打击下各项机能都接近瘫痪,已难以对意大利至北非的运输线造成威胁,充分补给的北非军团于5月26日发动攻势,势如破竹。为了挽回败势,盟军决定向马耳他运输补给,根据轴心国在地中海的兵力情况,决定由两支运输船队分别由两个相反的地点同时出发——由直布罗陀向东的“鱼叉<small>(Hrapoon)</small>”行动与由亚历山大向西的“活力<small>(Vigorous)</small>”行动,目的在于如果轴心国集中同时攻击两支船队,那么船队本身的护航掩护兵力都能占据一定优势,如果轴心国集中攻击一支船队,那么另一支船队就能安全到达。{{黑幕|真•人海战术......}}
由于马耳他在轴心国不断地封锁打击下各项机能都接近瘫痪,已难以对意大利至北非的运输线造成威胁,充分补给的北非军团于5月26日发动攻势,势如破竹。为了挽回败势,盟军决定向马耳他运输补给,根据轴心国在地中海的兵力情况,决定由两支运输船队分别由两个相反的地点同时出发——由直布罗陀向东的“鱼叉<small>(Hrapoon)</small>”行动与由亚历山大向西的“活力<small>(Vigorous)</small>”行动,目的在于如果轴心国集中同时攻击两支船队,那么船队本身的护航掩护兵力都能占据一定优势,如果轴心国集中攻击一支船队,那么另一支船队就能安全到达。{{黑幕|真•人海战术......}}
{{隐藏|标题=“鱼叉”行动|内容=http://i4.piimg.com/1949/6d95e8fa122b5da9.jpg}}


6月12日, “鱼叉”编队通过直布罗陀进入地中海。
6月12日, “鱼叉”编队通过直布罗陀进入地中海。
第217行: 第223行:


=====潘泰莱里亚海战(Battaglia di Pantelleria)=====
=====潘泰莱里亚海战(Battaglia di Pantelleria)=====
{{隐藏|标题=《La Guerra sui mari, 1941-1943》中对此战役的示意图|内容=http://www.trentoincina.it/images/027101.jpg}}


15日凌晨,舰队摆好阵型准备作战。
15日凌晨,舰队摆好阵型准备作战。
第223行: 第231行:


5:47,由于玛诺切诺发生机械故障,航速下降到28节,无法跟上舰队主力,故舰队司令命令第十四驱逐中队直接进攻敌方运输舰队。
5:47,由于玛诺切诺发生机械故障,航速下降到28节,无法跟上舰队主力,故舰队司令命令第十四驱逐中队直接进攻敌方运输舰队。
{{隐藏|标题=《La Guerra sui mari, 1941-1943》中对此战役的示意图|内容=http://www.trentoincina.it/images/027101.jpg}}


5:54,两舰先后发现18000米开外的英军驱逐舰马恩<small>(HMS Marne)</small>和无敌<small>(HMS Matchless)</small>。
5:54,两舰先后发现18000米开外的英军驱逐舰马恩<small>(HMS Marne)</small>和无敌<small>(HMS Matchless)</small>。
208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