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城:修订间差异

添加220字节 、​ 2022年2月13日 (星期日)
无编辑摘要
第68行: 第68行:
赤城原本是“[[八八舰队]]”计划中'''天城型战列巡洋舰'''的二号舰,舰名来自于1915(大正4)年在“八四舰队案”中通过,1920年12月6日以战列巡洋舰之身于[[造船厂|吴海军工厂]]动工。在1922(大正11)年《华盛顿海军条约》缔结后,赤城一度停工,但第二年(1923/大正12)便得以依据条约中改建航母相关的条款重新开工,改造为航空母舰。
赤城原本是“[[八八舰队]]”计划中'''天城型战列巡洋舰'''的二号舰,舰名来自于1915(大正4)年在“八四舰队案”中通过,1920年12月6日以战列巡洋舰之身于[[造船厂|吴海军工厂]]动工。在1922(大正11)年《华盛顿海军条约》缔结后,赤城一度停工,但第二年(1923/大正12)便得以依据条约中改建航母相关的条款重新开工,改造为航空母舰。


赤城之名来自于关东地区北部群马县前桥市的赤城山(海拔1800米),是日本海军作战序列中第二代使用“赤城”为名的军舰,1919(大正8)年7月17日正式命名。虽然按照日本海军的舰名命名规则,在赤城建造的20年代,航空母舰原则上应当使用“会飞的祥瑞动物”命名,但日本海军并未在赤城舰种变更后对她重新命名,于是“赤城”这一舰名便一直使用了下来。
赤城之名来自于关东地区北部群马县前桥市的赤城山(海拔1800米),是日本海军作战序列中第二代使用“赤城”为名的军舰<ref>第一代赤城号是由神户小野滨造船厂(该厂的人员、设备1903年后并入[[造船厂|吴海军工厂]])、1888年下水的日本第一艘自建全铁甲舰体军舰(摩耶型4号舰,前三艘中,1、2号舰“摩耶”、“鸟海”为熟铁制,3号舰“爱宕”为钢骨木壳。另:此型中摩耶、鸟海、爱宕也均为日本海军中使用该舰名的第一代),曾参加过甲午海战。</ref>,1919(大正8)年7月17日正式命名。虽然按照日本海军的舰名命名规则,在赤城建造的20年代,航空母舰原则上应当使用“会飞的祥瑞动物”命名,但日本海军并未在赤城舰种变更后对她重新命名,于是“赤城”这一舰名便一直使用了下来。
 
第一代赤城号是1888年于神户小野滨造船厂(该厂的人员、设备1903年后并入[[造船厂|吴海军工厂]])出生的日本第一艘自建全铁甲舰体军舰,曾参加过甲午海战。
<ref></ref>


由于在决定改造时舰体的建造工程已完成相当一部分,赤城只能以原先战列巡洋舰的舰体为基础,在主甲板以上搭建航母的必备结构。然而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航母草创期”,日本海军上下无一人能预知航空母舰这一新型舰种在今后到底会如何发展,赤城最终在1927(昭和2)年3月23日以神奇的“三段式航母”构型竣工,并于同年8月1日服役。刚服役时的赤城标准排水量<ref>日文写作“基准排水量”</ref>达到了在当时十分可观的26900长吨(27332吨),一度夺得了“世界最大航母”的桂冠。
由于在决定改造时舰体的建造工程已完成相当一部分,赤城只能以原先战列巡洋舰的舰体为基础,在主甲板以上搭建航母的必备结构。然而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航母草创期”,日本海军上下无一人能预知航空母舰这一新型舰种在今后到底会如何发展,赤城最终在1927(昭和2)年3月23日以神奇的“三段式航母”构型竣工,并于同年8月1日服役。刚服役时的赤城标准排水量<ref>日文写作“基准排水量”</ref>达到了在当时十分可观的26900长吨(27332吨),一度夺得了“世界最大航母”的桂冠。
756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