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洛夫:修订间差异

添加5,271字节 、​ 2024年2月3日 (星期六)
无编辑摘要
(文字替换 -“|keywords=战舰少女R”替换为“|keywords=战舰少女R,战舰少女wiki”)
无编辑摘要
第79行: 第79行:
{{台词
{{台词
|MVP=绝境逢生,毕竟我已经没有退路了!}}
|MVP=绝境逢生,毕竟我已经没有退路了!}}
==26型巡洋舰设计简介==
26型巡洋舰是苏联在1930年代建造的一级巡洋舰,因该级首舰是基洛夫也被称作“基洛夫级”,也是苏联在建国后建造的第一级大型军舰,虽然该级的设计有意大利的安萨尔多公司(Ansaldo)协助,但该级也为原本在造舰领域技术薄弱的苏联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该级共有六艘,分别是首舰基洛夫号(本舰)、[[伏罗希洛夫]]号、马克西姆·高尔基号(Максим Горький)、莫洛托夫号(Молотов)、卡加诺维奇号(Каганович)以及加里宁号(Калинин)。26型的六艘巡洋舰都是一对一对建造的,而且每一对在设计上都会比前一对有一定改进,所以基洛夫和[[伏罗希洛夫]]一般被称为26型、高尔基和莫洛托夫被称为26改型,卡加诺维奇和加里宁被称为26改二型。
===设计过程===
自苏联在1922年成立后,国内的造船业和军工业早已随着一战和俄国内战摧残殆尽,现在的苏联根本无力自主设计和建造大型军舰。
不过在苏联建国初期的列宁时期建设海军并不受重视,但时间进入1930年斯大林掌权时期,苏联国内的经济和制造业都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也意识到此时也该到了重建苏联海军的时候。
不过还是那个老问题,原本苏联的造舰技术就不行,如今又被搁置了近几年时间,想自行设计建造军舰不太现实,最终斯大林决定向国外造船技术先进的各国造船公司发起招标,同时开始搜寻可以合作的对象,准备从别国造出的军舰上学习技术,为后面的自研军舰做准备。
1930年底,时任苏联红海军部部长弗拉基米尔·奥尔洛夫(Орлов, Владимир Митрофанович)看中了由意大利安萨尔多公司设计的[[阿尔贝托·迪·朱桑诺|佣兵队长]]级巡洋舰,并开始和意大利开始交涉。意大利方面拒绝出售成品的军舰,但允许苏联从安萨尔多公司订购或者由意大利专家的协助和指导下自行建造军舰。
最终双方在1932年2月达成一致并签订合同,安萨尔多公司将以当时他们为意大利海军设计建造的佣兵队长级巡洋舰作为基础,然后按照苏联的需求进行一定的修改,并在动力系统方面为苏联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最初安萨尔多给出的修改后的方案为6000吨级左右的巡洋舰,满足苏联提出的侦查、对舰攻击、登陆对岸支援等作战任务的要求。
1932-1933年期间,苏联的涅夫斯基工程设计局(TsKBS-1)的设计师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尼基金(Никитин, Владими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的团队通过计算逐步证实了可以在6500吨级巡洋舰上安装三座三联装180毫米(7.1英寸)炮塔,这样在仅安装三座炮塔的情况下不仅可以比佣兵队长级的四座双联装炮塔省下一座炮塔,而且还能多出一门炮,多出的部分可以用于提升装甲防护水平,是一项较好的改动。
1933年4月20日,苏联海军部部长奥尔洛夫批准了该级巡洋舰的初步设计方案,该级巡洋舰被正式命名为“26型巡洋舰”。
1934年11月5日,又经过了长达一年多的设计改进和调整后,之前弗拉基米尔·尼基金提出的改进方案也被批准纳入到修改方案中。
终于,26型巡洋舰的头两艘基洛夫号和[[伏罗希洛夫]]号在1935年10月陆续开工建造。<ref>[https://ru.wikipedia.org/wiki/%D0%9A%D1%80%D0%B5%D0%B9%D1%81%D0%B5%D1%80%D0%B0_%D0%BF%D1%80%D0%BE%D0%B5%D0%BA%D1%82%D0%B0_26] Крейсера проекта 26  — 俄语维基百科</ref>
===基础参数===
该级舰全长191.3米,宽17.56米,吃水深6.15米,标准排水量7890吨,满排9436吨。该级的船体被分成了19个水密隔舱,并且采用了在船身中部使用纵向分割而两端采用横向分隔,其船体结构要比意大利的巡洋舰更坚固,不过比较遗憾的是水下部分没有加设防鱼雷凸起。
该级的动力系统由6台Yarrow锅炉和苏联自研的TB-7齿轮蒸汽轮机组成,额定功率为113500马力(84600千瓦),航速为36节(67公里/小时),不过这套动力系统的实际差异较大,在后续的试航中,基洛夫只达到了84000千瓦左右的功率,航速刚好达到了36节,而伏罗希洛夫则在试航中达到了122500马力(91300千瓦),跑出了37节的航速,比基洛夫快了差不多1节。这样的差异也导致该级的续航水平差异较大,18节航速的续航力位于2140~4220海里(3960~7820公里)之间。
该级的主炮为九门180毫米/57倍径B-1-P主炮,安装在三座三联装炮塔中,主炮塔非常的小,这种设计虽然节省了空间,但导致该炮射速慢而且因每根炮管挨得较近导致齐射时存在散布较差的问题。
副炮包括六门单装3.9英寸(100毫米)B-34高平两用炮、6座安装45毫米21-K防空炮和4座单装12.7毫米防空炮;同时该级也装备栏两座三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
同时该级可以携带两架水上飞机,并安装了两个从德国进口的K-12水上飞机弹射器,不过该级一直没有装备合适的水上飞机,弹射器也一直沦为摆设。
该级配备了苏联自研的“闪电”(Molniya)火控系统,包括TsAS-2火控计算机和KDP3-6指挥仪,每座主炮塔都配备了独立的DM-6测距仪,可以采用独立或者中央的火控计算机进行火控。但基洛夫所在的26星并没有配备专门的对空对海雷达,直到后面的莫洛托夫号才成为了苏联第一艘配备雷达的军舰。
在装甲方面,该级的主装甲带厚度为50毫米,炮塔装甲和水平甲板装甲厚度也为50毫米。指挥塔侧面装甲厚度为150毫米,顶部100毫米,在装甲这方面最大的缺陷还是没有做任何防鱼雷的措施。


==原型简介==
==原型简介==
基洛夫号为苏联26型巡洋舰1号舰,1935年10月22日于波罗的海造船厂开工,1936年11月30日下水,1938年9月23日服役于波罗的海舰队。该型巡洋舰源于红海军的轻巡洋舰计划,在直接购买意大利轻巡洋舰失败后,以意大利的莱蒙德·蒙特库特里级轻巡洋舰为原型设计制造了26型巡洋舰<ref>[https://ru.wikipedia.org/wiki/%D0%9A%D1%80%D0%B5%D0%B9%D1%81%D0%B5%D1%80%D0%B0_%D0%BF%D1%80%D0%BE%D0%B5%D0%BA%D1%82%D0%B0_26] Крейсера проекта 26  — 俄语维基百科</ref>。
{{wiki图片|位置=右|维基图片地址=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Kirov1941-2.jpg|图片地址=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9/9a/Kirov1941-2.jpg|宽度=400|说明=1941年的基洛夫号}}
1939年10月22日,基洛夫前往利耶帕亚,并在整个苏芬战争中以此为基地进行活动。11月30日,基洛夫在两艘驱逐舰的陪伴下前往芬兰南部港口汉克,但仅在射击了35次之后就因岸防炮的反击而负伤,不得不退出战场回港修理。
1939年10月22日,基洛夫前往利耶帕亚,并在整个苏芬战争中以此为基地进行活动。11月30日,基洛夫在两艘驱逐舰的陪伴下前往芬兰南部港口汉克,但仅在射击了35次之后就因岸防炮的反击而负伤,不得不退出战场回港修理。


7,524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