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雪:修订间差异

添加2,420字节 、​ 2023年7月11日 (星期二)
第168行: 第168行:
服役之后的吹雪型在相当的时间里都是旧日本海军水雷战队、特别是战斗力最强的第二水雷战队(所谓“华之二水战”)的中坚力量,在昭和9年度(1934)的舰队编制中,第二水雷战队下属的驱逐舰更是全部为吹雪型。
服役之后的吹雪型在相当的时间里都是旧日本海军水雷战队、特别是战斗力最强的第二水雷战队(所谓“华之二水战”)的中坚力量,在昭和9年度(1934)的舰队编制中,第二水雷战队下属的驱逐舰更是全部为吹雪型。


服役期间的吹雪型相继暴露出诸如复原性不足、舰体强度不足等许多问题,这也是条约时代旧日本海军一系列片面追求小吨位重武装的作战舰艇的通病。随着昭和1934-1935年(昭和9-10年)间千鸟型水雷艇三号艇'''友鹤'''颠覆(友鹤事件)<ref>“友鹤事件”为1934年(昭和9年)3月12日凌晨旧日本海军在佐世保外海演习时,因天气恶劣和船体设计缺陷,造成'''千鸟型水雷艇'''三号艇'''友鹤'''倾覆的海难事件。据记载,当日风高浪急,凌晨04:12前后,'''友鹤'''侧倾达到40°左右,随后发生颠覆,但并未沉没,后由轻巡洋舰'''[[龙田]]'''拖曳回佐世保。事故造成'''友鹤'''113名乘员中110人失踪,仅13人幸存。</ref>、'''[[电]]'''与'''[[深雪]]'''相撞并导致'''深雪'''沉没<ref>1934年(昭和9年)6月29日,'''[[深雪]]'''所在的十一驱与'''[[电]]'''所在的六驱一同随二水战在日占朝鲜济州岛近海参加联合舰队演习。当日傍晚进行雷击演习时,因释放烟幕造成能见度不足,'''电'''在机动中撞上'''深雪'''左舷,造成'''深雪'''舰体从舰桥下方第46号肋处折断。'''深雪'''的后半段舰体当晚在由二水战旗舰'''[[那珂]]'''拖曳返回佐世保途中沉没,折断的舰艏也于次日早晨再次查看时失踪。事故共造成'''深雪'''及'''电'''总计3人死亡、3人失踪。</ref>、第四舰队在航行中遭遇台风导致'''初雪'''等舰艏折断(第四舰队事件)<ref>“第四舰队事件”为1935年(昭和10年)9月26日旧日本海军第四舰队为参加昭和10年度海军大演习从北海道函馆港南下途中,在岩手县外海遭遇台风导致的大规模海难事件,共造成24人死亡。此事件中几艘吹雪型驱逐舰所在的第四水雷战队非常不幸地一头冲入台风最危险的右半圆(即“危险半圆”),遭到了强烈的风浪袭击。据当时记录,水雷战队遭遇到了高达36 m/s的暴风和20 m的巨浪,而后世推算当时瞬时风速可能远超此值,高达45~50 m/s。此事故造成吹雪型的'''初雪'''和'''夕雾'''舰艏从前主炮附近折断,'''[[睦月]]'''等数艘并型驱逐舰舰桥等结果大破,航母'''[[凤翔]]'''、'''[[龙骧]]'''飞行甲板不同程度损坏,巡洋舰'''[[高雄]]'''、'''[[最上]]'''、潜水母舰'''大鲸'''等舰体出现开裂或变形。</ref>等恶性事故的相继发生,旧日本海军决定对吹雪型进行改造以改善复原性和舰体强度。改造后的吹雪型排水量有所增加,虽然耐波性依旧优秀,但最高速度下降到了34节左右。
服役期间的吹雪型相继暴露出诸如复原性不足、舰体强度不足等许多问题,这也是条约时代旧日本海军一系列片面追求小吨位重武装的作战舰艇的通病。随着昭和1934-1935年(昭和9-10年)间'''千鸟型水雷艇三号艇友鹤'''颠覆(友鹤事件)<ref>“友鹤事件”为1934年(昭和9年)3月12日凌晨旧日本海军在佐世保外海演习时,因天气恶劣和船体设计缺陷,造成'''千鸟型水雷艇'''三号艇'''友鹤'''倾覆的海难事件。据记载,当日风高浪急,凌晨04:12前后,'''友鹤'''侧倾达到40°左右,随后发生颠覆,但并未沉没,后由轻巡洋舰'''[[龙田]]'''拖曳回佐世保。事故造成'''友鹤'''113名乘员中110人失踪,仅13人幸存。</ref>、'''[[电]]'''与'''[[深雪]]'''相撞并导致'''深雪'''沉没<ref>1934年(昭和9年)6月29日,'''[[深雪]]'''所在的十一驱与'''[[电]]'''所在的六驱一同随二水战在日占朝鲜济州岛近海参加联合舰队演习。当日傍晚进行雷击演习时,因释放烟幕造成能见度不足,'''电'''在机动中撞上'''深雪'''左舷,造成'''深雪'''舰体从舰桥下方第46号肋处折断。'''深雪'''的后半段舰体当晚在由二水战旗舰'''[[那珂]]'''拖曳返回佐世保途中沉没,折断的舰艏也于次日早晨再次查看时失踪。事故共造成'''深雪'''及'''电'''总计3人死亡、3人失踪。</ref>、第四舰队在航行中遭遇台风导致'''[[初雪]]'''等舰艏折断(第四舰队事件)<ref>“第四舰队事件”为1935年(昭和10年)9月26日旧日本海军第四舰队为参加昭和10年度海军大演习从北海道函馆港南下途中,在岩手县外海遭遇台风导致的大规模海难事件,共造成24人死亡。此事件中几艘吹雪型驱逐舰所在的第四水雷战队非常不幸地一头冲入台风最危险的右半圆(即“危险半圆”),遭到了强烈的风浪袭击。据当时记录,水雷战队遭遇到了高达36 m/s的暴风和20 m的巨浪,而后世推算当时瞬时风速可能远超此值,高达45~50 m/s。此事故造成吹雪型的'''[[初雪]]'''和'''夕雾'''舰艏从前主炮附近折断,'''[[睦月]]'''等数艘并型驱逐舰舰桥等结果大破,航母'''[[凤翔]]'''、'''[[龙骧]]'''飞行甲板不同程度损坏,巡洋舰'''[[高雄]]'''、'''[[最上]]'''、潜水母舰'''大鲸'''等舰体出现开裂或变形。</ref>等恶性事故的相继发生,旧日本海军决定对吹雪型进行改造以改善复原性和舰体强度。改造后的吹雪型排水量有所增加,虽然耐波性依旧优秀,但最高速度下降到了34节左右。


====太平洋战争及之后====
====太平洋战争及之后====
第350行: 第350行:


==== 鱼雷 ====
==== 鱼雷 ====
吹雪型是旧日本海军第二型装备610mm鱼雷的驱逐舰,使用的鱼雷发射管同前型'''[[睦月]]型'''相同,为一二年式61厘米三联装水上发射管(日文正式名称为一二年式六一糎三連装水上発射管)。相比于'''睦月型'''的两座,吹雪型的发射管增加到了三座,具备单次单舷最大9发鱼雷的投射能力,是'''睦月型'''的1.5倍。这一纪录直到后来的'''[[岛风]]型'''才被打破。
吹雪型是旧日本海军第二型装备610mm鱼雷的驱逐舰,使用的鱼雷发射管同前型'''[[睦月]]型'''相同,为一二年式61厘米三联装水上发射管(日文正式名称为'''一二年式六一糎三連装水上発射管''')。相比于'''睦月型'''的两座,吹雪型的发射管增加到了三座,具备单次单舷最大9发鱼雷的投射能力,是'''睦月型'''的1.5倍。这一纪录直到后来的'''[[岛风]]型'''才被打破。


吹雪型的三座鱼雷发射管中,位于最前方的1号发射管因为各子型号锅炉进气口形状和位置的不同的影响,早期的特I型9舰安装位置与后续各舰有所不同。全部三座发射管均没有装备鱼雷次发装填装置,但安装有专门的次发鱼雷储存箱和配套的专用起重机,鱼雷再装填能力相比于之前各型驱逐舰依然有了显著提高。
吹雪型的三座鱼雷发射管中,位于最前方的1号发射管因为各子型号锅炉进气口形状和位置的不同的影响,早期的特I型9舰安装位置与后续各舰有所不同。全部三座发射管均没有装备鱼雷次发装填装置,但安装有专门的次发鱼雷储存箱和配套的专用起重机,鱼雷再装填能力相比于之前各型驱逐舰依然有了显著提高。
第356行: 第356行:
起初吹雪型各舰的鱼雷发射管均没有装备防盾,受上浪影响很大,在高海况下难以操纵。后来旧日本海军决定为吹雪型增加鱼雷发射管防盾。最早哪一艘吹雪型在建造时就已增加防盾已不可考,据信是特II型2号舰'''[[敷波]]'''。可以确定的是,从特III型四舰('''[[晓]]'''、[[响|'''响''']]、'''[[雷]]'''、'''[[电]]''')开始,鱼雷发射管防盾就已成为标准配置的一部分,而之前各艘未在建造中增加防盾的吹雪型也都在1932年(昭和7年)至次年间加装了防盾。最初的防盾材料同舰桥一样为杜拉铝,之后也同样因为耐腐蚀性能过差而换成了3mm的钢板。
起初吹雪型各舰的鱼雷发射管均没有装备防盾,受上浪影响很大,在高海况下难以操纵。后来旧日本海军决定为吹雪型增加鱼雷发射管防盾。最早哪一艘吹雪型在建造时就已增加防盾已不可考,据信是特II型2号舰'''[[敷波]]'''。可以确定的是,从特III型四舰('''[[晓]]'''、[[响|'''响''']]、'''[[雷]]'''、'''[[电]]''')开始,鱼雷发射管防盾就已成为标准配置的一部分,而之前各艘未在建造中增加防盾的吹雪型也都在1932年(昭和7年)至次年间加装了防盾。最初的防盾材料同舰桥一样为杜拉铝,之后也同样因为耐腐蚀性能过差而换成了3mm的钢板。


服役之初的吹雪型装备的鱼雷为八年式61厘米鱼雷,连同发射管内的待发雷在内,备雷18发。1935年(昭和10年)前后,更新为九〇式61厘米鱼雷,备雷数目据称根据舰只不同为12~18发。两型鱼雷均为使用压缩空气做氧化剂的空气鱼雷。1943年(昭和18年)8月以后,部分吹雪型('''薄云'''、'''白云'''、'''浦波'''、'''夕雾'''、'''曙'''、'''[[潮]]'''、'''[[响]]''')进行了发射管改造,具备了发射九三式61厘米鱼雷(使用液氧作为氧化剂,即通称的九三式酸素鱼雷)的能力。
服役之初的吹雪型装备的鱼雷为'''八年式61厘米鱼雷''',连同发射管内的待发雷在内,备雷18发。1935年(昭和10年)前后,更新为'''九〇式61厘米鱼雷''',备雷数目据称根据舰只不同为12~18发。两型鱼雷均为使用压缩空气做氧化剂的空气鱼雷。1943年(昭和18年)8月以后,部分吹雪型('''薄云'''、'''白云'''、'''浦波'''、'''夕雾'''、'''曙'''、'''[[潮]]'''、'''[[响]]''')进行了发射管改造,具备了发射'''九三式61厘米鱼雷'''(使用液氧作为氧化剂,即通称的九三式酸素鱼雷)的能力。


==== 防空武器 ====
==== 防空武器 ====
第366行: 第366行:


=== 性能改善工事 ===
=== 性能改善工事 ===
按照初始设计,吹雪型的复原性本应处于正常范围内。但由于实际完工后超重约200吨、在建造过程中相继诞生的各子型号上层建筑越来越庞大、前期建成各舰也在历次改造中越来越重等原因,吹雪型的重心越来越高,复原性逐年下降,其中以最终的特III型最为严重。
1934年(昭和9年)3月友鹤事件发生后,旧日本海军对吹雪型的复原性进行了重新验算,发现无法满足要求,于是针对性地对吹雪型进行了改造。以改造幅度最大的特III型'''[[电]]'''为例:
* 缩小舰桥结构,将舰桥顶部的方位盘瞄准装置(方位盤照準装置)更换为测距仪。
* 拆除舰上的传声管。
* 拆除大扫海具(大型破雷卫,用于扫除水雷)。
* 将前桅更换为更小更轻的结构。
* 增加压载龙骨。
其他各舰也都进行了类似的改造,包括拆除许多其他指挥装置和仪器,以及缩短烟囱。
之后,1935年(昭和10年)9月的第四舰队事件中,吹雪型成为主要的受害者。在事故中'''[[初雪]]'''和'''夕雾'''的舰艏折断,其他同型舰也不同程度出现了舰体弯曲和开裂的情况。原本吹雪型在设计阶段对舰体强度的验算就并不充分,导致舰体强度不足的缺陷一直未被发现,服役2、3年后就出现了因强度缺陷而损坏的情况,但一直未引起重视。此次事故后,旧日本海军如同前一年验算复原性一样,对吹雪型的舰体强度进行了重新验算,并根据验算结果对舰体进行了全面的加固。艏楼甲板及艉部3号炮塔附近的上甲板都被更换为更厚的规格,许多部位的肋骨、横梁和甲板梁也进行了加固。应力集中最明显的艏楼甲板与侧板间的连接部分改为圆弧过渡,并增设甲板梁。
舰体补强改造后,吹雪型的舰体强度显著增加,耐波性和复原性也未发生太大变化,但排水量有了显著的增加,并相应地造成吃水增加、干舷高度和最高速度下降。以特III型'''[[电]]'''为例,建造之初的设计排水量仅有2050吨,至改造完成后公试排水量已涨至2450吨,最高速度则从37.5节下降到34.5节。
此外,在此次改造中,特II型及特III型的14舰还更换了炮塔防盾(见上文“主炮”一节)。


==服役历史==
==服役历史==
743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