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敌:修订间差异

添加35,722字节 、​ 2024年3月19日 (星期二)
→‎颠覆常规:​ 修改烟雾影响观察哨原因
无编辑摘要
→‎颠覆常规:​ 修改烟雾影响观察哨原因
(未显示13个用户的58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seo:
|title=舰R百科 玩家自由编辑的战舰少女R百科
|title_mode=append
|keywords=战舰少女,战舰少女wiki,舰娘,战舰少女R,舰R,百科,原型简介,游戏数据,{{PAGENAME}}
|description={{#invoke:string|country|{{#invoke:台词|简介|{{PAGENAME}}}}}}
}}
{{导航}}
{{导航}}
{{舰娘名片
{{舰娘名片
第5行: 第11行:
|原名=HMS Invincible
|原名=HMS Invincible
|国籍=英国
|国籍=英国
|生日=11月20日
|生日=11月20日(实装日)
|人设=Windforcelan
|人设=MKiiiiii、Windforcelan
|配音=魏欣琛
|配音=魏欣琛
|身高=260.9米
|身高=260.9米
第13行: 第19行:


__TOC__
__TOC__
<br clear="all" />


==游戏数据==
==游戏数据==
第20行: 第28行:
|战舰名=无敌
|战舰名=无敌
|获得方式=建造(6:00:00)
|获得方式=建造(6:00:00)
}}
|-|
特殊战斗立绘 =
{{立绘
|图鉴编号=BATTLE_461
|获得前=
|获得后=
}}
}}
|-|
|-|
换装-赤霞=
换装-赤霞=
{{立绘
{{立绘
|图鉴编号=461_1
|图鉴编号=461_2
|获得前={{#invoke:舰娘|属性|desc1|赤霞}}
|获得前={{#invoke:舰娘|属性|desc1|赤霞}}
|获得后={{#invoke:舰娘|属性|desc2|赤霞}}
|获得后={{#invoke:舰娘|属性|desc2|赤霞}}
}}
}}
|-|
|-|
特殊战斗立绘=
赤霞-和谐立绘 =
{| class="wikitable" width="300px"
{{和谐立绘|图鉴编号=461_2}}
|-
|-|
! 立绘
赤霞-特殊战斗立绘 =  
|-
{{立绘
|[[File:L_NORMAL_461_BATTLE.png|600px]]
|图鉴编号=BATTLE_461_2
|}
|获得前=
|获得后=
}}
|-|
赤霞-特殊战斗-和谐立绘 =
{{和谐立绘|图鉴编号=BATTLE_461_2}}
|-|
换装-G3=
{{立绘
|图鉴编号=461_3
|获得前={{#invoke:舰娘|属性|desc1|G3}}
|获得后={{#invoke:舰娘|属性|desc2|G3}}
}}
|-|
换装-Mk.G3Ω=
{{立绘
|图鉴编号=461_4
|获得前={{#invoke:舰娘|属性|desc1|Mk.G3Ω}}
|获得后={{#invoke:舰娘|属性|desc2|Mk.G3Ω}}
}}
</tabber>
</tabber>


第43行: 第77行:
|-|
|-|
换装-赤霞={{台词/表|赤霞}}
换装-赤霞={{台词/表|赤霞}}
|-|
换装-G3={{台词/表|G3}}
|-|
换装-Mk.G3Ω={{台词/表|Mk.G3Ω}}
</tabber>
</tabber>


==原型简介==
==原型简介==
G3战列巡洋舰是一战后英国皇家海军为应对美国“三年造舰计划”和日本海军“八八舰队”军备扩充计划而设计的一类战列巡洋舰。
G3战列巡洋舰是一战后英国皇家海军为应对美国“三年造舰计划”和日本海军“八八舰队”军备扩充计划而设计的一型战列巡洋舰,起源自[[胡德]]的改进计划,最终成为全新设计的下一代主力舰。
 
G3级拥有巨大的吨位和体型,甚至超过了许多同时期设计的战列舰,加上G3级采用了重点防护(即所谓“全有或全无”)的防护结构,并通过采用新布局等一系列创新性的措施,让该级舰的防护水平与同代许多战列舰相当甚至更优,因此G3级也被非正式地称为“高速战列舰”。尽管如此,皇家海军还是把本级归类为战列巡洋舰,主要是为了和采用同族设计,但航速较低、火力更高、防御更好的N3级战列舰区分开。
 
G3级战巡的设计于1921年8月12日获得海军部委员会的批准,订单于10月下达,一共四艘,但舰名并没有确定。随着《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订,G3级的建造计划遂在1922年2月被全部取消。
 
虽然历史上没有确定的命名,但“无敌”这一舰名是广泛为人所接受的猜测。这个名字来自于皇家海军历史上第一艘战列巡洋舰,也是日德兰海战里给予德国公海舰队旗舰吕佐夫号致命打击的无敌号(HMS Invincible)。最广为接受的说法之一认为,G3级四舰将分别是皇家海军最早建造的四艘战列巡洋舰命名,也即无敌(HMS Invincible)、不挠(HMS Indomitable)、[[不屈]](HMS Inflexible)和不倦(HMS Indefatigable)。另一种说法则称G3级的四舰将分别以基督教的四位圣徒命名,也就是圣乔治(圣约翰)、圣彼得、圣保罗和圣马可。这一命名方式也被<del>你游</del>用于N3级的[[圣乔治]]上。
 
在《战舰世界中》,<del>明斯克造船厂</del>则将G3级定名为邓肯、I3级分别定名为圣文森特和圣劳伦斯。
 
===舰船设计===
 
====设计背景====
 
1916年,美国宣布将打造超越英国皇家海军的世界第一海军,并在国会通过了新一轮的造舰计划,计划建造大量的战列舰、战列巡洋舰和巡洋舰,尤其是提出了要新建17艘[[星座|列克星敦级战列巡洋舰]]的疯狂造舰计划,以弥补美国海军缺乏高速主力舰的缺憾;与此同时,日本也同样在进行着庞大的“八八舰队”海军扩充计划,并同样规划了战斗力强大的[[天城]]级战列巡洋舰。
 
相比之下,当时的皇家海军虽然仍是世界第一海军,但在战列巡洋舰的数量上并不占优势(谁也没有料到,这个问题最后将一直困扰皇家海军直到1941年[[英王乔治五世]]建成)。由于[[伊丽莎白女王]]级向高速战列舰发起的第一次冲击宣告失败,加之日德兰海战的损失,皇家海军陷入了危险的战列巡洋舰缺口中。装备最新15英寸主炮的战列巡洋舰仅有两艘声望级,以及预计正在建造中的海军上将级。而海军上将级尽管原定建造4艘,但随着日德兰海战中皇家海军战列巡洋舰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除[[胡德]]之外的其余三舰都因进行大量设计改进而停工,最终也没有再恢复建造。其余的战列巡洋舰、以及至少三分之一的战列舰,装备的都是低于15英寸的12和13.5英寸主炮。这些老舰显然将在不久的未来需要新舰替换。
 
====新型主力舰的黎明====
为了避免在新一轮主力舰造舰竞赛中陷入下风,英国海军委员会在1920年春基于海军上将级的改进计划开始了下一代主力舰的设计研究。同时,议会在1921财年通过了3艘新型战列舰和1艘新型战列巡洋舰的预算,并很快改为4艘战列巡洋舰。这象征着新型战列巡洋舰设计的正式启动。
 
在设计前期的讨论中,日德兰海战中的时任大舰队炮术军官弗雷德里克·德耶尔对担任海军造舰总监(DNC)的恩考特和他设计的[[胡德]]大加口诛笔伐<del>毕竟德谍名不虚传</del>。基于日德兰海战中10千米以上甚至接近20千米的远程交战已经成为主流、以及他所观察到的8-10英寸以下装甲被敌方主力舰主炮轻松击穿的现象,德耶尔提出,大面积的较薄防护毫无作用,新型主力舰必须采用“全有或全无”的防护模式,在重要区域集中尽可能厚的装甲,以抵挡敌方远距离、大角度射入的大口径穿甲弹——至于缺乏大面积防弹片装甲导致的高爆弹破片杀伤问题,在如此长的射程上,由于极低的命中率,它们的效能已经显著下降。
 
尽管恩考特对德耶尔的攻击不以为然,但他仍然接纳了德耶尔的设计思路,并招募了新任总设计师阿特伍德。在1919年,恩考特和阿特伍德基于海军上将级设计了四个草案,第一个方案就是在许多游戏中被重现的换装三座三联装15英寸主炮塔的方案,航速下降了1节;第二个方案则是进一步采用三座三联装18英寸主炮的方案,为了维持吨位补偿增重,减少了主机功率,使航速大幅下降到25节。两个方案的装甲都必须维持原有海军上将级的设计,而为了保持不超重,航速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很显然,继续采用海军上将级的船体设计改进已经不能满足新型主力舰的要求。
 
此后,阿特伍德进一步尝试了在海军上将级的基础上改用重点防护布局。他所得到的结果非常惊人:在改用重点防护的情况下,两个方案可以在吨位不变的情况下分别拥有11英寸和13英寸的主装甲带厚度(取消了海军上将级的上部和下部装甲带设计),以及4+2寸的装甲甲板。由此,新型主力舰采用重点防护布局的设计思路就被确定了下来。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主装甲带防护效能,恩考特和阿特伍德还研究了内倾主装。但采用海军上将级的外置倾斜主装将导致水线面变窄,储备浮力和适航性下降,因此他们很快又确定了采用内置倾斜主装的设计。
 
由此,新型主力舰在防护设计上最为重要的基础指标就这样被确定了下来。也因为这一系列设计证明了海军上将级的船体潜力已经走到尽头,在1920年春,基于海军上将级改进型,开始了全新的主力舰设计计划。
 
为了彻底压倒美国海军为列克星敦级装备的[[美国三联16英寸炮(MK6)]]和日本为长门与天城级装备的[[日本41厘米连装炮]],新舰的主炮被定为18英寸口径。同时,因为具体需求尚不明确,因此对新舰的尺寸和航速并未加以限制。
 
最初的两个方案被命名为LII和LIII,仍沿用了类似海军上将级的船型,但采用了奇怪的全平甲板、非背负式主炮布局,导致核心区长度极长。采用这一设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重心低,并且可以减轻船体重量。
 
这一方案还有厚到离谱的18英寸10度倾斜主装甲带,但却是高度仅有水线以上1.8米的皮带主装,同时主装甲甲板也只有一层厚度8.75英寸,不过在两侧向下倾斜与主装甲带相接,且倾斜段厚度达到13英寸,部分缓解了皮带主装的问题,同时确保了主装甲甲板高于弹药库和轮机舱一层以防崩落。这套奇怪的防护设计可能同样是为了尽可能降低重心和减重。尽管如此,这一方案的总吨位还是达到了恐怖的近5.1万吨,而航速只有25-26节,被定为战列舰方案。
 
虽然设计非常怪异,但这一设计还是有一些正面的创新:它在英国海军主力舰设计上首次引入了与船体结构结合的防雷鼓包设计,以及空腔-液舱-鱼雷隔舱结构。这些设计都将沿用到后来的所有皇家海军主力舰上。此外,它还首次用塔式舰桥取代了传统的主桅,尽管尚没有考虑装甲<del>[[威尔士亲王]]觉得很赞</del>。
 
这一版设计还确定了其他一些重要指标,比如防雷鼓包的防护指标为340千克TNT当量、双层底厚度为2.3米以防护装药量约130千克的水雷。与上面提到的海军上将级改进方案的经验一起,LII和LIII方案为我们的主角铺平了登场的道路。
 
====全新的开始====
1920年10月,由于前期研究结果表明继续沿用海军上将级的设计已经不再可行,皇家海军转而在海军上将级改进设计的基础上启动了全新的主力舰设计研究。在这其中,每一个战列舰方案都对应一个战列巡洋舰方案,两者的主要区别基本就是主机数量和航速。每个战列舰方案被标上从L开始的正序字母排列以示区分,而战列巡洋舰方案则是从K开始的倒序字母。每个方案的字母代号后数字表示其使用的炮塔类型,2为双联装炮塔,3则为三联装。由于1921财年的新造舰计划已经确定为4艘战列巡洋舰,因此战列巡洋舰设计的优先级高于战列舰,后者已经被排到了更后面的1922-23财年。
 
在武器方面,为了确保能够压制竞争对手所建造中的所有战舰,皇家海军仍希望新舰能配备18英寸主炮(甚至一度考虑过使用[[无比]]的20英寸主炮,但因不想让军备竞赛过热而作罢),但由于当时只有埃尔斯威克一家公司能够铸造18英寸主炮(就是安装在[[暴怒]]上的那一门),因此为了有更多选择,还决定采用16英寸主炮作为后备——尽管最后在16英寸主炮的竞标中,还是埃尔斯威克击败了维克斯-阿姆斯特朗。
 
早在1920年3月,为确保能够匹敌美国的列克星敦级战列巡洋舰,海军部委员会就确定新型战列巡洋舰的航速应当不低于后者的33.25节,最好能达到33.5节。但这一指标过于苛刻,实际基本无一方案能达到,因此后来又被下调至32节。战列舰的航速要求则是与伊丽莎白女王级相当的23.5-25节——在伊丽莎白女王级的失败之后皇家海军已经确信中高速战列舰的设计思路是条死路,但考虑到包括南达科他在内一系列“新”慢速战列舰已经达到了这一航速,因此估计23节将是下一代慢速战列舰的“基准”航速,就像无畏舰的21节那样。
 
在此基础上,经过一系列实弹打靶测试研究后,恩考特和阿特伍德在1920年5月将新舰方案的防护水平确定为三个等级:
 
*1:对18英寸炮完全免疫;
 
*2:弹药库对18英寸炮免疫,动力段对15英寸新炮免疫;
 
*3:对15英寸新炮完全免疫。
 
战列巡洋舰被要求至少达到2级防护水平,底线则是3级;战列舰则被要求底线2级,最好能达到1级。由于根据情报分析表明美国16英寸舰炮和日本41厘米舰炮的穿深都不会显著高于15英寸新炮,所以3级防护能力即完全免疫15英寸新炮被确定为新主力舰确保能够压制美日主力舰的防护水平底线。
 
同时,在这一时期还确定了新舰的设计尺寸需求,即必须能够进入皇家海军已有的船坞,而不需新建船坞建造或维护。这将新舰的尺寸限定在260米长、33米宽的范围内,这是朴茨茅斯和罗斯这两个皇家海军主力舰主要基地的船坞尺寸(虽然利物浦格莱斯顿有一座320米长的船台,但那是用于建造民船的,因此只有在战时才可考虑)。尽管紧急情况下这两地的船坞还可以通过在首尾接沉箱的手段再加长10到20米,但皇家海军只有一套沉箱,而且安装工作需要三周时间来准备,也就是说如果新舰的尺寸超标到280米级,那么虽然仍能够在已有的海军船坞建造,但一次只能建造一艘。尽管战后英国接收了德国海军的基尔8号浮船坞,在改装之后其长度达到293米、最大起重达到6.5万吨,但基尔8号部署在马耳他,而新型主力舰不可能千里迢迢跑到马耳他去建造和维护,必须要在本土基地入坞,因此最好还是遵循之前的尺寸限制,以免出现可用船坞严重受限的问题。此外,考虑跨洋机动的需要,新舰的尺寸最好也要确保能通过巴拿马和苏伊士运河。
 
在新研究框架下,基于LII/LIII进一步推出了经过改进的战列舰方案L2/L3(二者和LII/LIII名字和长相都很像,但却是有前后关系的不同方案,所以不要混为一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衍生出最早的两个战列巡洋舰方案K2/K3。但是,LII/LIII尺寸过大的问题仍然被这两个方案继承,因此阿特伍德和古道尔试图将L/K方案缩小以满足入坞限制。但不用做什么计算,他们也能很快发现,要把超过5万吨的吨位塞进260米长的船体里、同时还要满足战列巡洋舰的长细比,将导致像油轮一样恐怖的方形系数,令船体彻底变成一块砖头。为了挽救航行性能,阿特伍德不得不放弃缩短船体,结果K方案的尺寸迅速增长到了不可接受的范围。
 
在此之前,恩考特一直对完整船艉的作用有所怀疑。在他看来,传统巡洋舰艉在舵以后的末端尖端几乎没有吃水部分,因此很可能对船舶的航速没有贡献。位于哈斯拉尔的海军部实验工厂(Admiralty Experiment Works)在1920年3月对恩考特的这一想法进行了一系列水池模型测试,结果证明他的直觉是对的——将舰艉舵面以后的船体沿横截面切除,对船舶的性能几乎没有任何负面影响,却能够显著减少船体长度和重量,甚至还能减少一部分高速阻力,这就是所谓的方艉。这一设计很快被L和K方案引入,并沿用到随后的所有方案中。
 
通过引入方艉,最终K2/K3的长度终于控制在了270米,勉强满足入坞要求,主装甲带高度也达到了水线以上2.95米、水线以下2米。尽管如此,其厚度难称理想,只有12英寸。同时,K2/K3方案的总吨位达到了甚至比LII/LIII更高的52,000-53,000吨,而航速虽然有所提高,但仍然只有29节,甚至不如胡德,吃水也显著增加,虽然仍然能够通过巴拿马运河,但只有在空载的情况下才能够勉强通过苏伊士运河,这在实战中显然是不可接受的。吨位的增加主要是由于防护水平的提高,即便采用了重点防护设计,但K2/K3方案的装甲重量还是比胡德增加了足足40%。此外,18英寸主炮也显著重于15英寸。尽管采用了内倾主装来提高防护水平,但相应的,由于船体超重,外部船壳被迫削到极薄,导致侧舷突出部极易进水。同时,主装甲带上沿与装甲甲板存在高度差,以外端下折的装甲板相接,作为降低皮带高度而减重的尝试。
 
由于这些缺陷证明现有布局依然不可行,K和L系列方案同样只停留在草案阶段。尽管如此,在K/L方案的设计中海军部仍然得到了一些宝贵的经验。除了方艉这个革命性的船型设计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三联装主炮塔在总重、可用火炮数量和防护性能方面都优于双联装炮塔。尽管海军许多将领出于个人对旧型无畏舰的喜好始终坚持双联装主炮,但在此后的设计中,除部分战列舰之外,基本都只采用三联装炮塔方案。
 
下一个方案J3本质上则是对海军上将级改进方案的进一步挖掘,试图看看在海军上将级基础上改进的潜力如何——可能是[[胡德]]的海试结果让皇家海军觉得老阿姨还可以再抢救一下罢。
 
这一方案在海军上将级改进方案的基础上引入了三座三联装15英寸新炮。根据老阿姨的海试经验,将主机设计额定功率增加到15万马力,使预期航速能够达到32节,同时尝试将吨位和尺寸维持在海军上将级的水平。尽管如此,这一设计的代价是灾难性的防护水平:与LII/LIII高度相差无几、根本挡不住弹药库的皮带主装(还有比胡德更潜艇的干舷),以及在15英寸主炮面前与纸糊无异的4英寸装甲甲板。同时,即便在武备和装甲上付出了如此之大的代价,航速仍然无法达到所期望的33节目标。这一切与L/K级的灾难充分证明,在现有的限制条件下,常规艏艉布置主炮的主力舰布局设计,潜力已经走到头了。
 
====颠覆常规====
 
在J3案的设计过程中,恩考特意识到的另一个严重问题是,战列巡洋舰的大功率主机意味着大面积的轮机舱通风口和烟囱尺寸,这无异于巨大的投币口。如果敌舰炮弹从平行于舰体的方向射来,那么对于艏艉布置主炮、主机舱位于中部的传统布局来说,炮弹极有可能直接从这两个巨大的投币口砸进就位于轮机舱前后的主弹药库,从而重演日德兰冥场面。{{黑幕|老阿姨的悲剧:在研究老阿姨改进方案的过程中海军部已经发现了她的十个甚至九个弱点,但最终针对这些弱点的改进没有一个落实到她自己身上}}
 
也是从这时开始,恩考特<del>这回不是德谍了</del>提出采用全前置主炮布局(另有一说称是阿特伍德和古道尔提出),并将轮机舱移动到舰艉,这样一来敌舰炮弹砸穿通风口后砸进弹药库的概率就降低了一大半——即便没有任何防护强化,也只有舰艉方向射来的落弹才会存在这种可能性。当然,这意味着主炮将失去几乎全部的舰艉方向射界,不过大量的战例已经证明对于战列巡洋舰来说舰艉主炮的使用率极低——毕竟受限于舰体纵摇,正前/后向射击是极不稳定的,而新主炮布局在侧舷方向上的射界甚至比传统布局更为优秀。
 
全前置主炮还有许多额外好处:主炮弹药库和轮机舱核心区彼此分离,并且都非常集中,意味着核心区长度被缩短到最小,从而能够显著降低装甲所需的重量。同时,锅炉舱和弹药库都能更接近设计厚度最大的舰舯,从而受到更好且更完善的保护,尤其是防雷系统和水中弹防护在舰舯附近最佳。此外,同样是由于上述这些核心区域集中在最厚的舰舯部位,包括炮塔和锅炉在内的重量载荷对船体结构造成的弯矩和惯性矩影响也大大减轻了,从而能够减轻船体结构重量、改善机动性;同时,被大幅度后移到舰艉的烟囱,将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从无畏舰时代开始就一直困扰皇家海军主力舰的一大严重问题——由于常规布局中主桅和前烟囱太近,主桅上的值班军官经常在低航速和顺风下被飘过来的浓烟变成熏肉。{{黑幕|罪魁祸首是皇家海军对桅杆充当小艇吊机的执着,杰里科亦强调过这点,并且在狮号战列巡洋舰上一度将桅杆与观察哨置于第一个烟囱之后——随后立马重建了二者并调换了顺序}}
 
在拥有了这一革命性布局之后,恩考特放手一搏,设计了I3方案。这一方案完全抛开了入坞限制,从而拿掉了在长细比和主机动力上的枷锁,试图看看在新布局下能够造出怎样的怪物。最终的结果是一艘长达282米、装备三座三联装18英寸主炮,拥有厚达7寸的弹药库装甲甲板、8寸的装甲甲板外段下折区域和12英寸/25度倾斜的主装甲带,同时还能达到32.5节高速的庞然大物,并装载有当时主力舰四轴推进能够承载的最大功率、高达18万马力的主机。这是皇家海军有史以来设计过的第三大(仅就船体尺寸而言)主力舰,仅次于无比和后来的狮级战列舰。即便如此,在防护水平相比K2/3有极大提高的情况下,I3方案的船体重量居然还反而减少了250吨,排水量“仅”有5.17万吨,比K2/3方案的5.2万吨还要轻!而庞大的主机组和轻量化的船体,则让航速足足增加了3.5节!新布局在减重和提高航速方面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I3的性能如此完美,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如何将其进一步缩小到满足入坞限制的水平了。H3系列方案试图通过去掉一组主炮来减少吨位和尺寸,其中H3a去掉了舰舯主炮塔,H3b和c则去掉了舰艏主炮塔。由于去掉一组主炮的大幅减重,H系列方案的排水量足足减少了7,000吨之多,而主机仍维持18万马力不变,因此能够真正满足33.5节的极速指标(减重最极端的H3c甚至有望达到33.75节),并且将尺寸控制在入坞限制要求的262米长。同时,去掉一座主炮塔还能解决I3的一个小缺陷:由于被前移的Y炮塔挤占了舰舯这一原本是副炮的理想位置,I3只能在舰桥两侧放置一对副炮塔,其他副炮都只能放在舰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副炮射界。在取消一座炮塔之后,H3可以把副炮重新挪回舰舯。


在当时G3级的设计吨位甚至直接超过了大部分其他国家完成的战列舰,加上G3级并没有之前战列巡洋舰普遍具有的装甲薄弱的问题,其装甲设计是重点防御设计,因此G3级被称为“快速战列舰”(当时世界上的主流战列舰基本都是低速舰)。但是皇家海军还是把这一级分成了战列巡洋舰一类,主要是为了和设计相似,但航速低,火力更高,防御更好的N3级战列舰区分开。
尽管如此,6门主炮是火控校射所需的最小数量下限,这意味着这一方案几乎没有损伤裕度。任意一个主炮塔被击中或故障损坏都会立即导致战舰的火力密度和精度严重下降,这对于需要单独在远海作战、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回港进行修复的战列巡洋舰而言是难以接受的。


G3级战巡的设计于1921年8月12日获得海军部委员会的批准,订单于10月下达,一共四艘,但舰名并没有确定。随着《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订,该订单于1922年2月被全部取消,该条约将建造限制在排水量不超过36000吨。
为了确保拥有足够的主炮数量,我们的主角——G3方案登场了。这一方案通过将主炮口径缩小而不是减少数量来控制尺寸,使用三座三联装16.5英寸主炮。其余的设计与I3基本保持不变,除了为了满足33节航速,轮机舱装甲甲板彻底弃疗裸奔,厚度直接倒退回了3in,从而为主机和加厚到14英寸的主装甲带省出1,000吨重量。此外,G3方案的艉楼尺寸被尽可能减小并压低高度,从而减少Y炮塔后向射界的损失。


虽然历史上没有确定的命名,“无敌”这个名字也只是一种猜测。这个名字来自于皇家海军历史上第一艘战列巡洋舰,也是日德兰海战里给予德国公海舰队旗舰吕佐夫号致命打击的无敌号(HMS Invincible)。至于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有一种说法是G3级的四艘命名分别是皇家海军最早建造的四艘战巡,分别是:无敌、不挠(Indomitable)、不屈(Inflexible)和不倦(Indefatigable)。
但这时的她还不是我们所熟悉的G3。1920年底,第三海务大臣召开的海军部会议一致投票通过了G3和同期出现的采用相同布局的M3战列舰方案,进入进一步发展阶段。M3在其后继续发展成为[[圣乔治|N3战列舰]]方案。


G3的进一步改进首要目标就是解决那格外刺眼的裸奔动力舱天窗,同时确保吨位不变,仍然保持在4.8万吨。恩考特通过下面几项措施一点点地把1,000吨的重量抠了出来:


===设计背景===
*副炮砍掉一对,8座变成6座——减少100吨


1916年美国开启了新一轮的造舰计划,批准建造了大量的战列舰和巡洋舰,与此同时,日本也同样在进行着庞大的“八八舰队”海军扩充计划。
*主装甲带前部变薄长度增加1英尺——减少115吨


而当时的英国皇家海军只有两艘低速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以及才建造完不久的几艘依然是低速的复仇级战列舰(也称为R级,也就是[[皇家橡树]]所在的那一级),而且为了应对战列巡洋舰的紧缺,还将R级的其中两艘拉去改成了战列巡洋舰(也就是[[声望]]和[[反击]])。而当时真正算得上全新旗舰设计的只有海军上将级战列巡洋舰,本来计划建造四艘,但由于日德兰海战后当时战巡的设计受到了质疑,其中最主要的是在日德兰海战中展现的航速,装甲防护以及损管对于战巡的重要性,所以最后该级也只有[[胡德]]最后建成服役(胡德就这样变成了独子)。
*主装甲甲板由下折的8/7英寸变为近似水平的8英寸——减少125吨


这样来看,如果皇家海军不进行新型舰船设计和建造的话,仅在军舰数量上就会被美日超过,所以英国海军委员会在1920年要求立刻进行新型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的设计工作。其中,每一个战列舰方案都对应一个战列巡洋舰方案,而后者自然是前者的高速版本。每个战列舰方案被标上从L开始的正序字母排列以示区分,而战列巡洋舰方案则是从K开始的倒序字母。海军对新型战列巡洋舰提出两点主要指标——其一是就是在航速上能与美国的[[星座|列克星敦级战列巡洋舰]]的32节媲美;其二是战舰装甲对皇家海军自家的[[英国双联15英寸炮|15英寸新炮]]免疫,最好还能在弹药库段对18英寸炮免疫;此外还有就是大小尺寸必须能在英国船坞停泊。在此指标的要求下,出现了一批排水量从45200吨到54000吨的设计方案,而字母后面的数字则表示该方案每座炮塔上搭载主炮的数量。
*炮塔侧面和背面装甲削薄——减少75吨


首先是K方案设计,该方案的整体布局与海军上将级非常类似,其中“K2”方案中配备8门18英寸(460毫米)炮装备在4座双联炮塔中,“K3”方案中配备9门18英寸炮装备在3座三联炮塔中,排水量为52800吨到54000吨,但航速只有30节,并且巨大的体积使得英国只有少数港口可以停泊。
辅以其他一些更改,总共抠出来710吨重量,勉强抠出了轮机舱装甲甲板的吨位。同时,在从美国海军造舰局学习归来的古道尔口中了解到列克星敦级只有丢人的8英寸主装甲带之后,海军部开始怀疑追求33节以上高速是否值得。最终他们同意将额定航速下调到32节,主机额定功率由此降至16万马力,由此换用效率更高、更轻的亚罗小水管锅炉就能满足要求,从而在动力系统上也省出了一些重量。主炮由16.5英寸口径更换为已经在制造中的16英寸主炮,又减轻了一些重量。省出的吨位除了用于轮机舱装甲甲板之外,还用于其他方面的改进。主装甲带的倾角从25度缩小到18度,因为海军部认为25度倾斜主装甲带与船壳之间的空间太大,一旦船壳被击穿,进水会导致损失过多的储备浮力。


其次是两种对K设计的改进版,其中“J3”方案设计,依然是9门炮三座三联炮塔,通过将主炮口径缩减到15英寸(380毫米)和装甲厚度缩减到102毫米厚的方法比K方案减少了近10000吨的排水量,并且较小的尺寸可以停靠在任何港口,但缺点是主炮口径过小。
此外,减轻的重量让副炮又被加回8座,同时重新调整了布局。在G3初案中,与I3一样,几乎所有的副炮都位于舰艉甲板上,射界严重不足,并且容易受到船艉上浪的影响(被评价为“除了用炮塔之外几乎和炮廓没有区别”),放在艉楼旁边也增加了被艉楼中弹时的弹片击毁的风险。新的布局中,8座副炮有4座分别位于舰桥的两侧,另4座中的2座则放置在了艉楼顶部,从而大大改善了向前方和两侧的射界,同时还将所有的副炮弹药库都纳入了主装甲带的保护区域中。


另一种改进版“I3”方案设计也是9门炮三座三联炮塔,但它通过将舰尾炮塔前置放在烟囱和舰桥之间的方法减小排水量和尺寸,不过由于额外增加的动力系统导致其减小的幅度没有“J3”方案大,而且因为被夹在中间,导致舰尾炮塔的最大开火角度只有40°。
在这个阶段,戴主任同样对维克斯的设计提出了批评。戴主任认为将锅炉紧贴在主炮弹药库上存在风险,为了避免锅炉被命中后蒸汽泄漏引爆弹药库,如果不能将二者舱室拉开距离,就必须给予动力系统和弹药库同等级的防护——这是对于减重不利的。最终的G3将弹药库同等防护延伸到了第一排锅炉上方,并将后部副炮弹药库上方7in的装甲甲板向前延伸以避免炮弹从动力段天窗打进弹药库。当然,基于将更重的锅炉后置有利配平、改善主轴倾斜角度等原因,M3、N3与后来的纳尔逊(O3b)都将轮机置于锅炉之前。


之后的“H3”方案的几种设计中,则是直接削减了炮塔数量,三座炮塔变成了两座,这样排水量比K方案也减小了近10000吨左右,而且航速达到了33节,但只有两座炮塔的设计让皇家海军实在不能接受,所以在接下来的方案里,海军委员会提出了至少配备3座三联炮塔,口径16.5英寸(419毫米)的要求。
在此期间,海军部又开始考虑将G3的航速加回33节。但在当前强化防护的改进设计基础上,由于已经换用了亚罗小水管锅炉,因此要将主机功率重新提高到18万马力,需要将船体加长8米以容纳增加的主机组。这将让船体长度增加到270米以上,从而超过朴茨茅斯船坞的入坞限制。同时,排水量将增加200吨,造价增加35万英镑。而此时,G3级的预算总单舰成本已经达到了惊人的900万英镑——胡德也才600万!这个数字相当于三艘[[声望]]。对于一艘已经如此昂贵的战舰而言,在成本上的进一步增加和可维护性的进一步损失无疑是得不偿失的。G3因此被认为是皇家海军以现有设施所能够建造的最大、也是最强的主力舰。


于是在这样的要求下,“G3”方案诞生了。初始的G3方案相当于“I3”方案的火力缩减版,但在进一步的论证中,“G3”的设计改进颇多,比如主装甲带倾角从25度改为18度,并相应增加了厚度;增加了轮机舱上方的甲板厚度;主炮口径由16.5英寸改为16英寸;重新布置了副炮位置;动力系统由18万马力削减至16万马力,等等。“G3”的最终方案更接近建造实际,且与初始方案已经有很大不同,但仍然沿用了同一个设计代号。
1921年8月12日,海军部批准了G3的最终方案,我们熟悉的G3级由此诞生。


{{隐藏|标题=G3的最终方案,线图|内容=[[File:g3_final.jpg|800px]]}}
{{隐藏|标题=G3的最终方案,线图|内容=[[File:g3_final.jpg|800px]]}}


====最强正统战巡?====
G3方案采用了I3方案中将舰尾炮塔前置的全前置/舰舯布置主炮设计(N3级战列舰同样采用这种设计布局)。如前所述,这种布局将所有的炮塔集中布置并与动力段分开,从而拥有最小化核心区长度的优点。此外,由于动力段被挪到舰艉,远离烟囱的舰桥和主桅可以为火控设备提供更加稳定的环境,以及更好的船员住宿条件。——至于纳尔逊级证实这种布局会导致舰桥受到9门主炮加在一起导致的严重炮口爆风影响的问题,那是后来的事了。
<del>什么?颜值?颜值是什么,能当装甲吗?再说了,G3她难道就没有一种独特的美吗?你们这是刻板印象,要学会欣赏G3的美……(被拖走</del>


===最强正统战巡?===
作为战列巡洋舰,G3级拥有高达32节的航速和9门16英寸主炮的强大火力。而与传统印象中战列巡洋舰“牺牲装甲”的刻板印象截然相反的是,她在拥有这些性能的同时,还保持着厚达14英寸/18度倾斜的弹药库垂直主装和同样倾角、12英寸厚度的轮机舱垂直主装,厚达8英寸的弹药库装甲甲板,以及6英寸的轮机舱装甲甲板。其余位置则由4-7英寸的装甲甲板覆盖,装甲甲板与主装甲带相接形成完整的装甲盒,加上一系列较薄的次级装甲甲板设计,彻底消除了所有投币口和天窗的存在。


G3方案采用了I3方案中将舰尾炮塔前置的设计(N3级战列舰同样采用这种设计布局),使得舰船的外观更像油轮,这种设计可以使得整个舰体的长度和装甲厚度保持在最低水平,另一个特点就是N3级战列舰和G3级战列巡洋舰位于两个舰艏炮塔之后舰桥,可以为火控设备提供更加稳定的环境以及为船员提供更好的住宿条件。
在其他方面的防护也非常完善,炮塔正面厚达17英寸,侧面前部13英寸,后部9英寸,顶部7英寸;炮座则厚达14英寸,主炮弹药库更是被恐怖厚度的18英寸装甲包得严严实实,把副炮弹药库也一并包了进去(老阿姨含泪点赞),甚至连副炮炮座都有1英寸装甲。考虑到之前我们提到的动力舱投币口问题,连烟囱基座的前部都装有12英寸倾斜装甲,此外通风口也有6英寸装甲格栅。


G3级的规模要大于海军上将级,全长260.9米,宽32.3米,吃水深度11米,标准排水量49200吨,最大排水量54774吨。
如此完善的防护让G3级一度被人认为实质上是高速战列舰而不是战列巡洋舰,而她的防护水平也的确碾压同代的许多战列舰,甚至在某些地方与大和级和衣阿华级这样的末代战列舰不分伯仲——但设计年代比后者足足早了接近20年。实际上,国内军迷对G3的绰号之一是“20年代的衣阿华,不是比喻,而是实际性能”,可见其性能之恐怖、设计之超前。G3也与天城级和列克星敦级一起,并列因条约签订而未能出世的三大末代战巡,并是其中毫无疑问的最强者。


G3级战列巡洋舰的规模即使放到二战,也超过了除大和级外建成的所有战列舰,请注意,是战列舰。而且无论是装甲,航速以及火力几乎都没有缩水,如果建成,称G3为“世界最强战列巡洋舰”是当之无愧的。
<del>而在《战舰世界》中,G3级邓肯和I3级圣文森特推出时,许多玩家为她们“独特”的审美所折服,但在实际上手之后又为她们恐怖的火力、航速和防护而高呼真香。</del>


====动力系统====
====动力系统====


G3级配备有四台齿轮蒸汽涡轮机,每台驱动一个螺旋桨。前轮机舱容纳了两个用于机翼轴的涡轮机,中舱容纳了左舷内轴的涡轮机,后轮机舱容纳了右舷内轴的涡轮机。涡轮机由20台Yarrow小管锅炉提供动力,这些锅炉分配在9个锅炉房之间。它们在1379 千帕的工作压力和200°C的温度下产生总计160000轴马力(120000 千瓦)功率。最大速度为32节(59公里/小时)。
G3级的主机包括四台齿轮传动蒸汽轮机,每台驱动一个推进轴的螺旋桨。前轮机舱容纳左右两翼轴的涡轮机,中舱则容纳了左舷内轴的涡轮机,后轮机舱容纳了右舷内轴的涡轮机。主机为20台亚罗小水管锅炉,安装在9个锅炉房内。主机额定工作压力1,379kPa(13.6个大气压),工作温度200°C,额定功率160,000马力,额定航速32节。尽管如此,恩考特对G3的极速性能并不乐观,他曾表示,如果G3建成之后能够在海试中使用额定功率达到32节设计极速,那么他就要赔给造船厂5便士。


最大载油量为5100吨。使用22000轴马力(16000千瓦)的巡航涡轮机,它们在16节(30千米/小时)的最大航程估计为7000海里(13000千米)。G3级同时装配了六台涡轮驱动的250千瓦发电机和两台300千瓦柴油发电机。
G3级的设计最大载油量为5,000英长吨(~5,100吨)。使用巡航涡轮机以22,000马力的巡航功率、16节(30千米/小时)的巡航速度航行时,最大航程估计为7,000海里(~13,000千米)。G3级同时装配了六台涡轮驱动的250千瓦发电机和两台300千瓦柴油发电机,为舰上设备供电。


====武装配置====
====武装配置====


G3级的9门16英寸(406毫米)BL Mark I 45口径主炮分别装在三座三联Mark I炮塔中,最大俯角和仰角分别是-3°和40°,可以以810米/秒的初速度发射929千克重的炮弹,最大射程35000米。
G3级的9门16英寸(406毫米)BL Mark I 45口径主炮分别装在三座三联Mark I炮塔中,即A、B和Y炮塔。炮塔最大俯角和仰角分别是-3°和40°,可以以810米/秒的初速度发射929千克重的炮弹,最大射程35,000米。尽管在系列设计进行期间曾确定战列舰主炮备弹100-120发、战列巡洋舰备弹80发,但最终决定的G3每座主炮备弹数为116发。
 
G3所装备的主炮塔是皇家海军的首型三联装主炮塔,尽管他们已经参与过为其他国家海军提供的出口型三联装主炮的研制工作。尽管采用了全前置主炮,但得益于低矮的艉楼,Y炮塔在舰艉方向的盲区仍然只有正负20度。由于皇家海军使用的丝紧工艺身管在炮管过长时会变形,因此皇家海军在历史上通常采用中等倍径主炮搭配低速超重弹的思路,但新的16英寸主炮却尝试采用了高速轻弹设计,因为研究认为长杆重弹在大角度落弹时容易碎弹,小角度则更容易跳弹。{{黑幕|纳尔逊最终证明新的三联装主炮塔和主炮设计是屑}}


G3级装备了16门BL 6英寸Mark XXII炮,装配在双联炮塔中,这是自1904年纳尔逊勋爵级战列舰以来在英国首舰中首次使用。四座炮塔位于前部上部结构周围,另外的四座位于舰尾。炮管可在–5°至60°角度之间调整,可以以898米/秒的初速发射45千克的弹丸。在45°仰角时,它们的最大射程为23600米,射速是每分钟五发。
副炮为8座双联装共16门BL 6英寸Mark XXII副炮,安装在背负式炮塔中。这也是自1904年纳尔逊勋爵级战列舰之后,英国主力舰设计首次使用完整结构的炮塔式副炮。如前所述,8座共4对副炮分别位于舰桥两侧(一前一后)、艉楼顶部和舰艉甲板。每座前向炮塔备弹150发,后向炮塔则备弹110发。炮管最大俯角–5°,最大仰角60°,可以以898米/秒的初速发射45千克的弹丸。在45°仰角时的最大射程为23,600米,战斗射速为每分钟5发。


同时G3级装备了六座QF 4.7英寸Mark VIII防空机炮,最大俯角-5°,最大仰角为90°。以每分钟8至12发的速度以749米/秒的初速度发射23千克高爆弹,最高上限为9800米,但有效射程却要少得多。设计中原本打算安装四座八联40毫米QF 2磅Mark VIII机枪(通常被称为砰砰炮),两个在船首,两个在船尾。该炮以590米/秒的初速发射0.91千克的炮弹,射程3500米,射速约为每分钟96-98发。
G3级的防空火力为六座QF 4.7英寸Mark VIII防空机炮,最大俯角-5°,最大仰角90°,发射23千克重的高爆弹,膛口初速749米/秒,射速8-12发/分钟,最大射高为9,800米,水平有效射程则少得多。设计中还计划安装四座八联40毫米QF 2磅Mark VIII机炮(也就是所谓的八联装40毫米砰砰炮),其中两座在烟囱前方(《战舰世界》的G3级和I3级建模还原了这一设计特征),两座在舰艉。该炮以590米/秒的初速发射0.91千克的炮弹,射程3,500米,射速约为每分钟96-98发。


像以前的英国巡洋舰一样,G3级也计划配备两座水下发射的鱼雷发射管,位于平台甲板上最前方炮塔的正前方。每管要携带6枚24.5英寸(620毫米)鱼雷。这些Mark I鱼雷的弹头为337千克TNT,由富含氧气的空气提供动力。他们有两种速度设置来控制其范围:以35节(65 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13716米,或者以30节(56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18288米。
由于自无敌级诞生以来英国战列巡洋舰对鱼雷攻击的奇怪重视,G3级也计划配备两座向侧舷发射的水下鱼雷发射管,鱼雷弹库和发射管室位于台甲板上、舰艏炮座的正前方。每座发射管平时备雷为6条,在战时可增加到8条。在早期设计中使用的是常见的21英寸(533毫米)鱼雷,此后在1921年8月的终稿中鱼雷口径被加大到24.5英寸(620毫米)。24.5英寸Mark I鱼雷的战斗部装药为743磅(337千克)TNT,使用富氧空气驱动,为此还在终稿中为鱼雷舱增加了一台高压氧气压缩机。其速度/射程有两档可调:35节/15,000码,或30节/20,000码。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高富氧助燃剂的危险性,恩考特对G3级装备氧气鱼雷坚决反对,而英国皇家海军最终也放弃了为战舰装备氧气鱼雷的计划。而他们的“好学生”日本海军,将在二十年后以[[61厘米三连装氧气鱼雷|同样的装备]]痛击米英鬼畜——同时也面临着同样的风险。{{黑幕|[[鸟海]]含泪点赞}}


====火控系统====
====火控系统====


G3级的主炮可以从三个指挥塔(DCT)中的任何一个进行控制。主DCT安装在前部上层结构的顶部。另一个装在装甲罩上的指挥塔的顶部,第三个装在船尾。每个主炮塔都在顶部的装甲舱室中装有41英尺(12.5 m)合像式测距仪。二级武器主要由三个DCT控制。两个安装在舰桥的每一侧,第三个在船尾。高射炮由安装在前部上层结构顶部的高角度控制系统控制。每个炮座都有自己的指挥仪,并且还有一个测高仪船尾。两个4.6米鱼雷测距仪位于烟囱的侧面。
G3级有三座主炮火控塔(DCT),每座都能单独控制全部主炮开火。其中,主火控塔与其他皇家海军主力舰一样位于舰艏主炮塔后方、舰桥前部顶部,第二座火控塔位于塔式舰桥顶部,还有一座位于舰艉。每座火控塔配备一具41英尺/12.5米合像式测距仪,并有装甲防护。
 
副炮火控塔同样有三座,布局与海军上将级类似,两座在舰桥两侧,还有一座在舰艉。
 
高射炮则由同样安装在舰桥前部顶部的高角度火控系统(HACS)控制。砰砰炮使用自己的独立瞄准具,此外在舰艉还有一具测高仪。鱼雷发射管所使用的测距仪则位于烟囱两侧。
 
(上述设计特征在《战舰世界》的G3级建模中得到了较好的还原)


====装甲设计====
====装甲设计====


G3级是皇家海军第一个采用重点防护方案的战巡。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等厚度的装甲被证明无法阻止大口径炮弹,因此该舰的重要区域受到了可能的最厚装甲的保护,而其余不重要的部分则没有装甲(美国海军从[[内华达]]级战列舰开始就率先使用了重点防护设计)。但是,这种保护系统要求舰体应有足够的后备浮力,即使船体的其余部分被炮火击中,也能使船体稳定的浮在水面。
G3系列设计方案是皇家海军首次在主力舰上使用所谓的“全有或全无(All or Nothing)”或曰所谓重点防护结构体系。一战的经验证明,全面但较薄的装甲防护对于大口径炮弹而言毫无作用,因此与传统的全面防护相比,出现了重点防护体系。如同其名,它将装甲集中到舰船的重点区域附近,并确保这些区域拥有尽可能厚的装甲防护,其余区域则不施装甲或仅装有防破片和进水的轻型装甲,美国海军早在[[内华达]]级战列舰上就开始使用重点防护体系。不过,与全面防护相比,重点防护对船体艏艉和主装甲带以外的区域缺乏必要的低水平保护,因此更容易被弹片或小口径炮弹击穿引发进水。这要求战舰的主装甲盒设计应当拥有尽可能充裕的储备浮力和尽可能大的防护区域以避免或缓解进水造成的影响,或是再额外设置防破片的水线装甲。


G3的水线带装甲最大厚度为356毫米,装甲顶部向外倾斜18°。该角度将装甲的相对厚度增加到水平高度,尽管以降低其相对高度为代价,但增加了炮弹越过或被击中的几率。从最前端炮塔的前缘到后弹药舱的后部,整个装甲带长159.1米,高度为4.3米,其中1.4米在设计水线以下。装甲带前部只有78.9米具有最大厚度,在剩余的长度范围内它变薄至305毫米。皮带沿磁带匣的下边缘再向下移动0.9米,向下倾斜100毫米厚的高强度钢,倾斜角度为36°,以防止外壳通过波谷到达磁带匣高速。皮带的前端和后端分别终止于12英寸和254毫米的横向舱壁。
G3的水线主装甲带厚度达14英寸(356毫米),并有18度的倾斜。如前所述,考虑到采用重点防护体系后的进水问题,这一倾角已经从最初设计的25度被大幅调低。尽管采用倾斜主装使高度有所下降,但其高度仍然保持了与K2/3案相同的水平,总高度4.3米,水线下高度约1.4米,水线上高度约2.9米。主装甲带覆盖了全部三门主炮弹药库和除舰艉甲板副炮之外的所有副炮弹药库,总长为522英寸/152.6米。如前所述,只有保护主炮弹药库和舰艏副炮弹药库的前主装甲带厚度为14英寸,这一区域长度为78.9米;余下防护轮机舱的部分厚度则为12英寸。装甲带的艏艉延伸部分长14米,从6英寸逐渐变薄到2.25英寸。下部装甲带高3英尺,厚度4英寸/102毫米,倾斜36度,与防雷突出部相连,用于阻挡可能从防雷突出部打入弹药库的大角度落弹,完全堵上了这条天窗。横向装甲舱壁厚度分别为12英寸和10英寸,在主装甲带前端和后端构成完整的装甲盒。


烟囱和锅炉室的通风井被长35.4米的装甲带包围,目的是防止从船后方发射的炮弹到达后置炮塔的弹药舱。装甲带上升时以21°的角度收窄,最接近弹药舱的最大厚度为320毫米。后部通过一系列步骤减小到229毫米,152毫米,127毫米和102毫米。装甲甲板与水线安全带的长度相匹配,并向下倾斜2.5°以适应安全带的上边缘。从最前端炮塔到中间锅炉室中途的最大厚度为203毫米,在后部发动机室和锅炉室中的厚度最小为10毫米。在后轮机舱中途,甲板的厚度增加到180毫米,并覆盖了15毫米的后装弹药舱。装甲甲板在鱼雷舱上方向前延伸了14米,最大厚度为20毫米,变薄为15毫米。装甲甲板的后部延伸部分长32.5米,厚12毫米,直到最后8.3米变薄到76毫米。
如前所述,为了防护烟囱和通风口造成的天窗,艉楼上的烟囱和通风口区域被一个35米长的装甲盒包围,从而阻挡后方小角度入射的炮弹落入X炮塔弹药库。烟囱装甲盒最厚处位于烟囱基座前部,达到12英寸,并内倾21°。侧面和后面的不同区域则分别变薄到9英寸、6英寸、5英寸和4英寸。这一设计是在G3定案中才引入的,之前的方案都没有确定烟囱装甲盒的设计(也可能是没有细化)。


炮塔面的厚度为444毫米,侧面的厚度为229到330毫米,顶板的厚度为20毫米。炮塔的装甲厚度在279到356毫米之间,并且经过精心布置,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可能出现的爆炸风险。指挥塔的装甲厚度为23到30毫米,其通向上层甲板的通讯管为20毫米厚。指挥塔上的消防指挥带由7到12毫米厚的装甲保护。
主装甲甲板的长度与主装甲带一致,并在两舷向下逐渐倾斜2.5度,从而与主装甲带上缘相接形成完整的装甲盒。与侧舷主装甲带一样,装甲甲板的厚度也分为前后,前装甲甲板覆盖全部主炮弹药库和前6个锅炉房,厚度达8英寸;后装甲甲板则覆盖直到最后端副炮弹药库的区域,在后3个锅炉房上方为4英寸<del>天窗最后还是留下了一点</del>,在机舱和副炮弹药库上方则为7英寸。装甲甲板与主装甲带一样向艏方向延伸14米以保护鱼雷弹库,并逐渐变薄到6英寸;艉部延伸则长32.5米,厚度减薄到3英寸。


G3巡洋舰的反鱼雷凸起旨在承受340千克鱼雷的爆炸。它们由外部空气空间,内部浮力空间和鱼雷舱壁组成,鱼雷舱壁由两层22毫米高强度钢组成。舱壁位于离船舷约4.1米的内侧。战后对该系统的复制品进行的测试表明,用水填充浮力空间比使用密封的钢制破碎管的海军上将级的战巡的效果更好,重量也更轻。安装了压缩空气系统,将水吹出浮力空间。
炮塔正面装甲厚达17.5英寸,侧面和后面厚度分别为9和13英寸,顶部厚度则为8英寸。炮座装甲为14至11英寸,视不同炮位的落弹风险有所不同,即面向外侧为最厚的14英寸,其他方向为11英寸。司令塔装甲为9-12英寸,通讯管装甲8英寸,火控台装甲3-5英寸。
 
G3级配备的防雷鼓包设计最大防护当量为340千克TNT,包括外部的空腔、内部的液舱和鱼雷隔舱,空腔内填充了空心无缝钢管以减少进水,不过战后对此设计的实验结果表明,将两层空间全部设置为液舱的效果更佳。鱼雷隔舱由两层0.875英寸/22毫米高强度钢构成,设在舷内4.1米处。鱼雷防护系统配备有压缩空气吹除装置,在侧舷被击中后能够在15分钟内完成扶正。船体也设计有双层底,厚度在5-7英尺左右,能防护装药130千克的水雷。




'''基础数据'''
'''基础数据'''


排水量:49200吨(正常)54774吨(满载)
排水量:48,400长吨/49,200公吨(正常),53,909长吨/54,774公吨(满载)


长度:856英尺(260.9米)
长度:水线面长250米,全长261米


宽度:106英尺(32.3米)
最大宽度:32.3米


吃水:35英尺8英寸(10.9米)
吃水:正常10.2米,最大10.9米


主机功率:160000 轴马力(120000千瓦),20 台Yarrows细管锅炉
主机:20台亚罗小水管锅炉,驱动4台齿轮传动蒸汽轮机,4轴推进,双舵,额定功率160,000马力


推进:4轴4浆蒸汽涡轮机
额定航速:32节(59公里/小时)


速度:32节(59公里/小时)
最大航程:16节7,000海里
 
定员:1,713人


'''武装:'''
'''武装:'''
第141行: 第279行:
6×1 - QF 4.7英寸(120毫米)Mark VIII高炮  
6×1 - QF 4.7英寸(120毫米)Mark VIII高炮  


4×10 - 2磅砰砰跑
4×10 - 2磅砰砰炮


2×24.5英寸(622毫米)鱼雷管
2×24.5英寸(622毫米)鱼雷管
第162行: 第300行:


===建造取消===
===建造取消===
在1921年8月确定最终方案后,同年9月3日,皇家海军发布了公开投标书,参加招标的有贝尔德摩尔、约翰布朗、卡梅尔-莱尔德、维克斯、费尔菲尔德、阿姆斯特朗、哈兰德沃尔夫,以及斯旺亨特造船厂。
最终,在11月3日,贝尔德摩尔、约翰布朗、费尔菲尔德和斯旺亨特造船厂分别获得了G3级四艘战列巡洋舰的建造订单,船体造价约380-390万英镑,预计工期30-36个月。与此同时,武备和舾装设施的订单也被下发给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
不幸的是,没有人预料到,此时离华盛顿海军裁军会议只有3个月。
随着《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署,G3级的建造在1921年11月18日暂停。最终,1922年2月,G3和I3的建造订单都被取消,海军部被迫向四家造船厂支付了大笔违约金。
历史上的最强战列巡洋舰、也是火炮主力舰的终极形态,就这样被条约扼杀在摇篮中。而这个世界还要再等20年,才能看到和她一样强大的新型主力舰问世。
====G3的遗产====


在G3方案被批准后,1921年10月24日,皇家海军订购了4艘G3级战列巡洋舰,但并没有确定舰名。详细设计图纸在同年11月3日被送到造船厂准备开工建造。
尽管如此,皇家海军并不希望放弃这一潜力巨大的新型主力舰设计。在得知各方希望将条约战列舰的吨位定为3.5万吨之后,率领代表团的贝蒂上将迅速通讯恩考特,希望他考虑将G3和N3方案进一步缩小到条约限制水平以内的可能性。由此,分别诞生了战巡方案F2/F3和战列舰方案O3。


但是在同年11月11日,英国参加了华盛顿海军会议并签订《华盛顿海军条约》,由于该条约禁止建造任何大于35000长吨(36000吨)的船舶,导致G3级的建造于11月18日暂停建造并于1922年2月21日彻底取消建造计划。
1921年11月30日,F2和F3方案推出。F2配备3座双联装15英寸主炮、4座双联装和4座单联装副炮,11万马力主机,航速30节;F3则配备三联装主炮,为补偿增重,主机功率下调至9万马力,航速降至28.5节,副炮也被进一步削减到仅有4座双联装。


虽然G3级和N3级都没有建成,但该级的诸多设计理念都被传承了下去,其产物也就是[[纳尔逊]]级战列舰。所以纳尔逊级之所以也被叫做“O3”级战列舰也是因为设计上与N3级和G3级相似,故“O”标志着继“N”之后下一个设计方案。
为了在G3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减重,F系列方案更进一步调整了上甲板布置,即舰桥位于舰舯、所有主炮都位于前甲板。这样能够进一步将主机舱空间移动到舰桥下方,从而更进一步缩短核心区长度。这一设计也被O3方案沿用。其余船体设计基本相同,防护水平基本未变,主装甲带甚至还略有加强到15和13.5英寸,由此可以看出,条约限制与日德兰PTSD使得皇家海军更倾向于追求均衡性能,而不是激进的、“玻璃大炮”式的传统战列巡洋舰。


最终,一方面是由于在条约限制下要造出战斗力足够强大的战列巡洋舰太过困难(F3案的试算排水量已经顶满了3.5万吨的条约限制,只要在改进过程中再有一点增重就会变成“惊人的违约舰”——英国在当时并没有预料到在战列舰方面自己是唯一遵守条约的国家),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日方对[[长门]]的航速数据进行了瞒报,导致英方错误估计日方高速主力舰的数量,新型条约战列舰选定了慢速战列舰方案O3,这就是后来的[[纳尔逊]]级。G3级的主炮成为她留给纳尔逊的唯一遗产。


==游戏相关==
==游戏相关==
{{模板:舰船评价嵌入}}
===立绘相关===
游戏中无敌是一位身着全身板甲的中世纪骑士,非常帅气,即使全身包裹着厚重的板甲,也依然能突显出她高挑的身材,特别是那修长的双腿。
游戏中无敌是一位身着全身板甲的中世纪骑士,非常帅气,即使全身包裹着厚重的板甲,也依然能突显出她高挑的身材,特别是那修长的双腿。


大破立绘中的布娃娃为改造后的[[圣乔治]],对应历史上G3级战列巡洋舰和N3级战列舰最后均被取消建造的事实。至于为什么是以布娃娃的形象出现,一说为N3级战列舰直至最后都处于理论验证阶段,没有实际建造,故而在资历上逊于烂尾的G3级战列巡洋舰。
大破立绘中的布娃娃为改造后的[[圣乔治]],对应历史上G3级战列巡洋舰和N3级战列舰最后均被取消建造的事实。至于为什么是以布娃娃的形象出现,一说为N3级战列舰直至最后都处于理论验证阶段,没有实际建造,故而在资历上逊于已经开工的G3级战列巡洋舰。


大破立绘致敬了日德兰海战里的初代“无敌”号沉没的照片。初代“无敌”号是世界上第一艘战列巡洋舰,在日德兰海战中因弹药库殉爆而沉没,包含舰队指挥官霍拉斯·胡德少将在内的1020名官兵无一生还。
大破立绘致敬了日德兰海战里的初代“无敌”号沉没的照片。初代“无敌”号是世界上第一艘战列巡洋舰,在日德兰海战中因弹药库殉爆而沉没,包含舰队指挥官霍拉斯·胡德少将在内的1,020名官兵无一生还。


{{黑幕|1918年,霍拉斯·胡德少将的遗孀出席了[[胡德]]的下水仪式,负责行掷瓶礼,并送上了祝福——“愿这艘船和她的乘员都能有好运”。}}
{{黑幕|1918年,霍拉斯·胡德少将的遗孀出席了[[胡德]]的下水仪式,负责行掷瓶礼,并送上了祝福——“愿这艘船和她的乘员都能有好运”。}}


{{隐藏|标题=每一次大破,都有一位前辈当场去世|内容=<img src="https://wx2.sinaimg.cn/mw690/006fCkqDgy1gkvg0powsyj30e80de46w.jpg" style="height:500px;width:474px;" /><img src="https://wx3.sinaimg.cn/mw690/006fCkqDgy1gkvg0754v6j30ix0jqqdo.jpg" style="height:500px;width:525px;" />}}
{{黑幕|德德酱:嗯确实(恼),我谢谢你啊。}}
 
{{隐藏|标题=每一次大破,都有一位前辈当场去世|内容=<img src="https://0v0.zjsnrwiki.com/images/sinaimg/006fCkqDgy1gkvg0powsyj30e80de46w.jpg" style="height:500px;width:474px;" /><img src="https://0v0.zjsnrwiki.com/images/sinaimg/006fCkqDgy1gkvg0754v6j30ix0jqqdo.jpg" style="height:500px;width:525px;" />}}


===对甲剑术简介===
===对甲剑术简介===
[[File:Sword 1.jpg|缩略图|右|250px]]
[[File:Sword 4.jpg|缩略图|右|250px|苏格兰斩剑]]
 
立绘中最能吸引眼球的还是无敌那奇特的持剑姿势,这种倒拿剑握着剑刃的持剑方式估计很多人是第一次见到,但这种持剑方法历史上确实存在,在中世纪剑技中被称为“[[zhmoe:半剑式|对甲剑术]]”。
立绘中最能吸引眼球的还是无敌那奇特的持剑姿势,这种倒拿剑握着剑刃的持剑方式估计很多人是第一次见到,但这种持剑方法历史上确实存在,在中世纪剑技中被称为“[[zhmoe:半剑式|对甲剑术]]”。


在介绍这种剑术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无敌手中所持的剑。
在介绍这种剑术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无敌手中所持的剑。


这种具有十字护手和长剑柄的剑叫做“[[zhmoe:手半剑|手半剑(Hand-and-a-half sword)]]”,其特点是剑柄比双手短,比单手长,差不多一只半的手长,故得名“手半剑”。手半剑被称为欧洲剑史的里程碑,因为它轻便,易用,融合了传统骑士剑的突刺和双手大剑的劈砍等优点,无论是单手配合持盾或者是双手握持都非常优秀,最主要的还是它非常轻便,易于携带,是15世纪时欧洲骑士们的首选武器。手半剑也在很多以中世纪为背景的文学作品或者影视剧里经常出现,比如《权力的游戏》还有《指环王》等。
这种整体尺寸为60-70英寸(150-175厘米)左右的长剑也就是俗称的“双手大剑”,在欧洲著名兵器学著作《剑之书》中,对双手大剑记载如下:“双刃剑在15、16世纪被公认为是一种特殊而有效的步兵武器,但重量并没想象中的大,约为5-8磅(2.3-3.6公斤)。瑞士和德国的步兵,通过苦练,掌握了能予敌人致命的打击效果。”


[[File:Sword 2.jpeg|缩略图|左|100px]]
而无敌手中的这把在外形上应该是著名的苏格兰斩剑(Claymore),苏格兰斩剑这种剑是纯粹的步兵剑,一般的形制长约140-150厘米,重约2.5公斤,是少数雇佣兵和将领使用的沉重型劈砍武器,威力巨大,以大开大合的挥砍作为主要攻击方式,在战场中如果能发挥得当,就可以发挥出“一斩多”的作用。在苏格兰抵御英格兰的战争中,面对英格兰整齐的长矛步兵阵,苏格兰人手持斩剑冲入敌阵,在混战中将斩剑“一斩多”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让英格兰人充分的了解了它的威力。苏格兰斩剑作为一种力量型的战场武器,钝圆的头部,宽阔但薄的刃身,握把上方有一段无锋的剑刃,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砍劈”而存在,在战场之上只需要普通的挥砍就可以发挥出其强大的威力。虽然使用苏格兰斩剑并不需要欧洲骑士之间比剑决斗那样的丰富技巧,但即便如此,掌握好距离的控制和步伐移动也是在对敌时能否“一斩多”的重中之重。苏格兰斩剑也在很多以中世纪为背景的文学作品或者影视剧里出现过,比如《权力的游戏》第一季第一集中奈德·史塔克处决逃跑的守夜人用的就是苏格兰斩剑。
 
 
[[File:Sword 2.jpeg|缩略图|左|150px]]


而此时骑士所穿的全身板甲也发展到了一定阶段,这种由米兰铠甲发展而来的由钢板制造的全身铠甲相比于鳞甲对剑拥有更优秀的防御能力,无论是手半剑的刺、劈、砍或者远程的弓箭都可以较轻松的防住,在关节处等脆弱的地方也有很好的考虑,所以全身板甲基本不需要盾牌的防御。而因为当时火绳枪之类的还没有被发明出来,所以在当时能估计也只有骑兵的长矛借助马的奔跑速度才有可能刺穿全身板甲的钢板了,剑之类的武器对它基本上无可奈何。
而此时骑士所穿的全身板甲也发展到了一定阶段,这种由米兰铠甲发展而来的由钢板制造的全身铠甲相比于鳞甲对剑拥有更优秀的防御能力,无论是手半剑的刺、劈、砍或者远程的弓箭都可以较轻松的防住,在关节处等脆弱的地方也有很好的考虑,所以全身板甲基本不需要盾牌的防御。而因为当时火绳枪之类的还没有被发明出来,所以在当时能估计也只有骑兵的长矛借助马的奔跑速度才有可能刺穿全身板甲的钢板了,剑之类的武器对它基本上无可奈何。
第203行: 第360行:


当然,你可能会问这种握剑方式会不会割手。但其实穿铠甲的骑士们都会戴着很厚的铁手套,而且只要掌握正确的握持姿势是基本不会割到手的。
当然,你可能会问这种握剑方式会不会割手。但其实穿铠甲的骑士们都会戴着很厚的铁手套,而且只要掌握正确的握持姿势是基本不会割到手的。
===游戏性能===
伪装成战巡的超级战列舰,整体面板优于游戏里大部分的战列舰,可以说除稍低的对空之外无可挑剔,单凭面板就足以跻身一线。无敌的技能在单纵阵和复纵阵都能为自己提供一个不错的buff。但最厉害的还要数在梯形阵下提供的buff,在同火力下,无敌的第一炮的攻击力与打出暴击的满加成[[圣乔治]]不相上下,而这个暴击是必然会发生的,对对方具有恐怖的压制力。此外,无敌也是除[[南达科他]]以外第二艘有嘲讽的炮船,而在南达普遍不选择嘲讽技能的当前环境,无敌的这个嘲讽技能就显得尤为珍贵。
可以说,无敌的出场不仅给了英系战巡重回环境的资本,又将英系大炮队的整体强度提高了一截。[[胡德]]、[[圣乔治]]、[[征服者]]、无敌组成的“新英吹四艇”有望成为炮队极限输出的最终答案。


===台词解释===
===台词解释===
白天3——“'''看起来你对我的剑斗术有些怀疑,那不妨穿上重型盔甲来试试看,当然在这之前……先把自行承担后果的协议书签一下。'''”
白天3——“'''看起来你对我的剑斗术有些怀疑,那不妨穿上重型盔甲来试试看,当然在这之前……先把自行承担后果的协议书签一下。'''”
:无敌作为穿戴全身板甲的中世纪重甲骑士,自然掌握中世纪骑士使用手半剑对付对方重甲骑士的对甲剑术。这种剑术主要把剑倒过来拿,然后把配重球当成锤子砸向对面或者剑柄当成鹤嘴锄那样针对对方头部。对面一旦被击中,非死即伤,所以无敌才要提督签生死状。{{黑幕|蛐蛐剑斗术能伤害到古神吗?}}
:无敌作为穿戴全身板甲的中世纪重甲骑士,自然掌握中世纪骑士使用手半剑对付对方重甲骑士的对甲剑术。这种剑术主要把剑倒过来拿,然后把配重球当成锤子砸向对面或者剑柄当成鹤嘴锄那样针对对方头部。对面一旦被击中,非死即伤,所以无敌才要提督签生死状。{{黑幕|蛐蛐剑斗术能伤害到古神吗?}}
换装“Mk.G3Ω”白天1——“'''真好奇这套装甲的操作手册是谁写的,里面充满着意味不明的内容,你听这个:“装甲材料:露娜钛合金;中控OS:Generation-G系统”,这都是什么跟什么?'''”
:“装甲操作手册”neta的是《高达》系列中,阿姆罗第一次驾驶高达时,是在旁边找到操作手册才匆忙上手的;“露娜钛合金”neta的是《高达》里的月神钛合金材料。Generation-G则是neta《假面骑士Agito》,G系列铠甲的操作系统。
换装“Mk.G3Ω”白天2——“'''说起来,这套装甲还有一把配套的高周波振动剑,手册上说有攻无不克之威?只是那个用起来根本打不中人,最后只能堆在仓库里。'''”
:指《假面骑士Agito》中假面骑士G3-X的“毁灭者”装备,设定上是一把高频分子振动剑。在拍摄时,考虑到道具与演员的安全问题,剧组没有安排使用它击倒剧中角色的情节,因此在剧情表现上,这是一把“谁也打不中”的武器。{{黑幕|在《假面骑士Zi-O》第31集中,客串出场的G3-X才终于用电锯打中了人。}}
换装“Mk.G3Ω”白天3——“'''根据操作手册,主武器在换弹之后要用手掌把拉机柄拍下去让枪机复位;不过自从第一次射击测试时这么做把拉机柄拍断之后,我就换成用大拇指把它拨下去了——这枪在设计的时候显然没有考虑过配合动力装甲使用的需求。'''”
:无敌手里拿的是一把G3自动步枪,与其他HK公司出品的自动步枪一样,G3更换弹匣时需要先手动挂起拉机柄,然后卸下旧弹匣,插上新弹匣,再把拉机柄复位。最后一个流程的标准动作其实是用左手拇指把拉机柄拨下,顺势托住护木。但许多射手为了贪图方便,或者因为摩擦力过大难以发力的原因,往往选择将拉机柄用手掌重重拍下,这个动作被称为“HK拍”。“HK拍”虽然是一个“帅气”的动作,但用力过猛可能会伤到手掌,甚至将拉机柄拍断。
换装“Mk.G3Ω”白天特殊1——“'''动力甲的第一次兼容性测试完成之后,提尔比茨突然拿着相机跑过来对我拍了几张照,还让我念了几句很奇怪的台词,什么“它说,可以上了”、“我将效忠于您”之类的。她这又是在发什么疯?'''”
:第一句台词来自《假面骑士Drive》。诗岛刚面对想要杀害自己,并且刚刚手刃了自己好友的父亲,举起了好友遗留的信号斧武器;信号斧的AI发出充能完毕的信息后,诗岛说出了这句名台词,然后一举将自己父亲的灵魂所藏身的骑士腰带砍碎{{黑幕|父慈子孝名场面}}。第二句台词来自《假面骑士Build》。反派Evolto杀害了内海成彰的养父,还将养父的手杖丢给了内海成彰,戏谑地询问他是想为养父报仇,还是效忠于自己;摄于Evolto强大的实力,内海成彰不得不认输,折断了手杖,说出了这句名台词{{黑幕|弃明投暗名场面,主要是内海在效忠后的兴奋与之前的悲愤反差过于强烈,虽然后来的剧情表明他只是暂时隐忍,最后还是反水了}}。
换装“Mk.G3Ω”白天特殊2——“'''原始设计里盾牌的挂点在手臂上,除了提供防御以外还可以把盾牌当投掷道具来攻其不备,可惜后勤对这么做有些意见,所以最后变成固定在身上了。用所有可用的资源打倒敌人有什么错嘛,这些身外之物该用的时候不用的话造出来不就没有意义了吗?'''”
换装“Mk.G3Ω”夜间3——“'''试验下来我觉得,盾牌上是不是应该加一个观察孔?举盾的时候对视野的遮挡太严重了。'''”
:无敌手臂上安装的盾牌,其实来自于《高达》系列中的G3高达,这个盾牌确实安装在手臂上,而且是有观察孔的;此外,“该用的时候不用……就没有意义了”也是一个骑士梗,来自《假面骑士电王》中樱井侑斗为了救回自己未来的女朋友而说的名台词
换装“Mk.G3Ω”白天特殊3——“'''我刚才挽着你路过宿舍的时候,你看到门口那几个人的表情了吗?虽然这种想法很不好,但我一直想再看看她们这幅表情,这副嫉妒我的表情。'''”
:最后的那句话neta了《假面骑士Drive》。Brain和Medic原本是组织内相互合作的伙伴,但Brain后来逐渐无视Medic与其他人合作,并在机缘巧合之下获得了更强的能力。在组织内部的一次争执中,Medic向Brain出手,不料却被Brain以强力形态轻松打败。得到上级称赞的Brain十分兴奋,飞扑到倒地的Medic面前{{黑幕|海滩反重力飞扑}},嘲讽道:“一直想看看你这副表情,这副嫉妒我的表情!”。由于Brain说这句台词时表情夸张,一时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名场面{{黑幕|海滩男女.gif}}。
换装“Mk.G3Ω”夜间2——“'''这套装甲的开发代号是Mk.III霍莉,上次去进行测试的时候好像还看到了一份代号Mk.IV极限的设计图。把港区的预算花在这种东西上面真的好吗?还是说这本身就是你授意的不务正业?'''”
:Neta了《战锤40K》中星际战士装备的动力装甲型号,Mk3“钢铁”(Iron)式和Mk4“极限”(Maximus)式。
换装“Mk.G3Ω”夜间特殊3——“'''提尔比茨的怪话里有一句我觉得说的还不错,“英雄可不能临阵脱逃啊”。夜还很长,难道你想让我一个人呆着吗?'''”
:这句台词neta了《假面骑士Build》。桐生战兔和万丈龙我面对反派Evolto时,万丈龙我打算只身一人拖住反派,而桐生战兔拒绝了这个提案,说出这句名台词后变身加入战斗。
换装“Mk.G3Ω”夜战——“'''细数你的罪恶吧!'''”
:这句台词是《假面骑士W》中,左翔太郎和菲利普合体变身为假面骑士W后的开场白。这也是耍帅专用名台词之一。
换装“Mk.G3Ω”中破——“'''到极限了吗……Cast Off!'''”
:Cast Off原本出自《假面骑士Kabuto》,骑士二段变身为轻甲形态,并将原本的装甲向周围弹射的过程,同时变身者也会喊出这句口号。另外,《假面骑士Agito》中,北条透第二次身穿假面骑士G3力战不敌后解除装甲的逃跑桥段也与Cast Off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逐渐演变成了{{黑幕|迫害北条透吃瘪的}}一个梗。


{{总索引|英国海军}}
{{总索引|英国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