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弹:修订间差异

删除9字节 、​ 2016年9月11日 (星期日)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75行: 第75行:
总之,增加200英尺每秒初速可以增加3500码最大舷侧装甲穿透距离,然而对水平装甲的则是减少2000码。由于对舷侧和水平装甲命中概率的不同,这个免疫区的变化是等效的。至此,选择并不多,而且军械局认为九门16英寸50倍径是最好的,尤其是这种主炮已经制造出来的情况下;另外50倍径炮Mark 2跟56倍径炮相比,发射炮弹的数量会更多,从而命中也会更多。
总之,增加200英尺每秒初速可以增加3500码最大舷侧装甲穿透距离,然而对水平装甲的则是减少2000码。由于对舷侧和水平装甲命中概率的不同,这个免疫区的变化是等效的。至此,选择并不多,而且军械局认为九门16英寸50倍径是最好的,尤其是这种主炮已经制造出来的情况下;另外50倍径炮Mark 2跟56倍径炮相比,发射炮弹的数量会更多,从而命中也会更多。


一个对未来发展非常重要的结论是:进行这一系列研究的军械特别委员会指出,“在大约10年的时期内,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无论我们采用何种炮,只要发射比现有炮弹更重的炮弹,尽管炮口初速更低,但仍可取得显著优势……而炮膛磨损将会一样;射击精度可以提高;穿深尤其是水平穿深会得到提升……16英寸50倍径炮是我们要用的炮……改进方向将重点集中在炮弹上而非炮本身。为16英寸50倍径炮开发更重的炮弹(使用不造新炮而节省下来的经费)是值得推荐的方法……所有的这些预测都建立在目前的16英寸口径限制的基础上……否则我们将推荐扩大口径而减小炮管长度。”这就是实际发生的事情。到1929年,军械局都在研发2400磅重的16英寸穿甲弹以取代现有的2100磅穿甲弹,而最终进入服役的是2240磅重的穿甲弹。在1939年,军械局还正式立项了一种2700磅的超重穿甲弹;他们认为16英寸50倍径炮发射这种新炮弹的性能将优于发射常规炮弹的18英寸48倍径炮。<ref>Friedman, Norman (1986). U.S. Battleships: An Illustrated Design History.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ISBN 0-87021-715-1. OCLC 12214729. pp.211-213</ref>
一个对未来发展非常重要的结论是:进行这一系列研究的军械特别委员会指出,“在大约10年的时期内,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无论我们采用何种炮,只要发射比现有炮弹更重的炮弹,尽管炮口初速更低,但仍可取得显著优势……而炮膛磨损将会一样;射击精度可以提高;穿深尤其是水平穿深会得到提升……16英寸50倍径炮是我们要用的炮……改进方向将重点集中在炮弹上而非炮本身。为16英寸50倍径炮开发更重的炮弹(使用不造新炮而节省下来的经费)是值得推荐的方法……所有这些预测都建立在目前的16英寸口径限制的基础上……否则我们将推荐扩大口径而减小炮管长度。”这就是实际发生的事情。到1929年,军械局都在研发2400磅重的16英寸穿甲弹以取代现有的2100磅穿甲弹,而最终服役的是2240磅重的穿甲弹。在1939年,军械局还正式立项了一种2700磅的超重穿甲弹;他们认为16英寸50倍径炮发射这种新炮弹的性能将优于发射常规炮弹的18英寸48倍径炮。<ref>Friedman, Norman (1986). U.S. Battleships: An Illustrated Design History.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ISBN 0-87021-715-1. OCLC 12214729. pp.211-213</ref>


===实战表现===
===实战表现===
宪兵队长、​小部件编辑者、​开创者
1,480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