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弹:修订间差异

添加70字节 、​ 2016年9月11日 (星期日)
第67行: 第67行:


===超重弹的设计思想===
===超重弹的设计思想===
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订使得16英寸以上的主炮研究被废止,美国只好把当时的18英寸48倍径炮的口径降低到16英寸,于是就成为了16英寸56倍径炮。这两种炮曾被考虑用作未来的主炮,而1926年的评估选择了后者。更长的炮管给了更高的炮口初速,16英寸56倍径初速3000英尺每秒,16英寸50倍径2800英尺每秒,16英寸45倍径2600英尺每秒。然而新炮问题是炮管寿命只有125发,不过如果使用减装药的话,该炮寿命会提升到225发。
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订使得16英寸以上的主炮研究被废止,美国只好把当时的18英寸48倍径炮的口径降低到16英寸,于是就成为了16英寸56倍径炮。这两种炮曾被考虑用作未来的主炮,而1926年的评估选择了后者。
 
更长的炮管给了更高的炮口初速,比如:
*16英寸56倍径炮:3000英尺每秒;
*16英寸50倍径炮:2800英尺每秒;
*16英寸45倍径炮:2600英尺每秒。
然而新炮问题是炮管寿命只有125发,不过如果使用减装药的话,该炮寿命会提升到225发。


{| class="wikitable" border="1" style="text-align:center"
{| class="wikitable" border="1" style="text-align:center"
第93行: 第99行:
| 30000 || (20) || 80 || '''80''' || (20) || 80 || '''80''' || (20) || 80 || '''80'''  
| 30000 || (20) || 80 || '''80''' || (20) || 80 || '''80''' || (20) || 80 || '''80'''  
|}
|}
备注:以上数据由军械特别委员会于1926年整理。他们在进行评估时采用了13英寸的舷侧装甲和3.5英寸的水平装甲,对16英寸56倍径免疫区为23800到28000码,对16英寸50倍径为25200到26300码,对16英寸45倍径则为22000到24800码。注意上表中浅蓝色背景的两行数据,更低初速的炮实际上更有效一些,因为更多的炮弹会命中水平装甲,而且还因为更低初速的炮弹弹道会更加弯曲。
备注:
 
以上数据由军械特别委员会于1926年整理。他们在进行评估时采用了13英寸的舷侧装甲和3.5英寸的水平装甲,以测试对上面各炮的免疫区:
*16英寸56倍径炮:23800~28000码;
*16英寸50倍径炮:25200~26300码;
*16英寸45倍径炮:22000~24800码。
 
注意上表中浅蓝色背景的两行数据,更低初速的炮实际上更有效一些,因为更多的炮弹会命中水平装甲,而且还因为更低初速的炮弹弹道会更加弯曲。
 


美国人发现,随着射击距离的增加,炮弹命中水平装甲的概率会不断上升。上表的数据需要结合实际作战中相当少的命中作对比。在一战中能保持5%的命中了已经很好了,这就是说,在26000码的距离上(28%的打击集中在舷侧装甲),1.4%炮弹将命中舷侧装甲,3.6%炮弹将命中水平装甲。在日德兰海战中,英国发射了4598枚炮弹,命中100发;而德国则发射了3597枚炮弹,命中120发。然而德国有37发是在近距离上命中英国三艘英国装甲巡洋舰的。而在较远距离上,每一发命中都很重要。具有弯曲弹道的炮弹命中水平装甲或许更加重要一些,因为这些炮弹可以损伤动力装置或摧毁弹药库。因此有观点认为,特地优化舷侧装甲穿深的炮在未来海战中作用几乎没有。
美国人发现,随着射击距离的增加,炮弹命中水平装甲的概率会不断上升。上表的数据需要结合实际作战中相当少的命中作对比。在一战中能保持5%的命中了已经很好了,这就是说,在26000码的距离上(28%的打击集中在舷侧装甲),1.4%炮弹将命中舷侧装甲,3.6%炮弹将命中水平装甲。在日德兰海战中,英国发射了4598枚炮弹,命中100发;而德国则发射了3597枚炮弹,命中120发。然而德国有37发是在近距离上命中英国三艘英国装甲巡洋舰的。而在较远距离上,每一发命中都很重要。具有弯曲弹道的炮弹命中水平装甲或许更加重要一些,因为这些炮弹可以损伤动力装置或摧毁弹药库。因此有观点认为,特地优化舷侧装甲穿深的炮在未来海战中作用几乎没有。


16英寸56倍径炮重168吨,50倍径Mark 2的重128吨,45倍径则为105吨。(新炮的)一座双联装炮座每门炮是1190吨,三联则是974吨;相对而言50倍径则是1030和843吨。对于[[马里兰]]的7560吨武备质量,可以使用三联装的16英寸50倍径炮的炮塔,但对于16英寸56倍径的炮却只能用6门或7门炮(两座三联5844吨,三座双联7140吨,两座三联一座双联7682吨)。
16英寸56倍径炮重168吨,50倍径Mark 2的重128吨,45倍径则为105吨。(新炮的)一座双联装炮座每门炮是1190吨,三联则是974吨;相对而言50倍径则是1030和843吨。对于[[马里兰]]的7560吨武备质量,可以使用三联装的16英寸50倍径炮的炮塔,但对于16英寸56倍径的炮却只能用6门或7门炮(两座三联5844吨,三座双联7140吨,两座三联一座双联7682吨)。
第101行: 第116行:
总之,增加200英尺每秒初速可以增加3500码最大舷侧装甲穿透距离,然而对水平装甲的则是减少2000码。由于对舷侧和水平装甲命中概率的不同,这个免疫区的变化是等效的。至此,选择并不多,而且军械局认为九门16英寸50倍径是最好的,尤其是这种主炮已经制造出来的情况下;另外50倍径炮Mark 2跟56倍径炮相比,发射炮弹的数量会更多,从而命中也会更多。
总之,增加200英尺每秒初速可以增加3500码最大舷侧装甲穿透距离,然而对水平装甲的则是减少2000码。由于对舷侧和水平装甲命中概率的不同,这个免疫区的变化是等效的。至此,选择并不多,而且军械局认为九门16英寸50倍径是最好的,尤其是这种主炮已经制造出来的情况下;另外50倍径炮Mark 2跟56倍径炮相比,发射炮弹的数量会更多,从而命中也会更多。


一个对未来发展非常重要的结论是:进行这一系列研究的军械特别委员会指出,“在大约10年的时期内,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无论我们采用何种炮,只要发射比现有炮弹更重的炮弹,尽管炮口初速更低,但仍可取得显著优势……而炮膛磨损将会一样;射击精度可以提高;穿深尤其是水平穿深会得到提升……16英寸50倍径炮是我们要用的炮……改进方向将重点集中在炮弹上而非炮本身。为16英寸50倍径炮开发更重的炮弹(使用不造新炮而节省下来的经费)是值得推荐的方法……所有这些预测都建立在目前的16英寸口径限制的基础上……否则我们将推荐扩大口径而减小炮管长度。”这就是实际发生的事情。到1929年,军械局都在研发2400磅重的16英寸穿甲弹以取代现有的2100磅穿甲弹,而最终服役的是2240磅重的穿甲弹。在1939年,军械局还正式立项了一种2700磅的超重穿甲弹;他们认为16英寸50倍径炮发射这种新炮弹的性能将优于发射常规炮弹的18英寸48倍径炮。<ref>Friedman, Norman (1986). U.S. Battleships: An Illustrated Design History.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ISBN 0-87021-715-1. OCLC 12214729. pp.211-213</ref>
 
一个对未来发展非常重要的结论是:进行这一系列研究的军械特别委员会指出,“在大约10年的时期内,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无论我们采用何种炮,'''只要发射比现有炮弹更重的炮弹,尽管炮口初速更低,但仍可取得显著优势'''……而炮膛磨损将会一样;射击精度可以提高;穿深尤其是水平穿深会得到提升……16英寸50倍径炮是我们要用的炮……改进方向将重点集中在炮弹上而非炮本身。为16英寸50倍径炮开发更重的炮弹(使用不造新炮而节省下来的经费)是值得推荐的方法……所有这些预测都建立在目前的16英寸口径限制的基础上……否则我们将推荐扩大口径而减小炮管长度。”这就是实际发生的事情。到1929年,军械局都在研发2400磅重的16英寸穿甲弹以取代现有的2100磅穿甲弹,而最终服役的是2240磅重的穿甲弹。在1939年,军械局还正式立项了一种2700磅的超重穿甲弹;他们认为16英寸50倍径炮发射这种新炮弹的性能将优于发射常规炮弹的18英寸48倍径炮。<ref>Friedman, Norman (1986). U.S. Battleships: An Illustrated Design History.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ISBN 0-87021-715-1. OCLC 12214729. pp.211-213</ref>


这种16英寸超重穿甲弹在1937年被军械局提出,到1939年进行测试。<ref>Friedman, Norman (1986). U.S. Battleships: An Illustrated Design History.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ISBN 0-87021-715-1. OCLC 12214729. pp.271</ref>当然在这一时期内,美国也开发出了6英寸、8英寸和12英寸的超重弹,甚至在其[[美国双联18英寸炮|试验炮]]上也使用了超重弹。
这种16英寸超重穿甲弹在1937年被军械局提出,到1939年进行测试。<ref>Friedman, Norman (1986). U.S. Battleships: An Illustrated Design History.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ISBN 0-87021-715-1. OCLC 12214729. pp.271</ref>当然在这一时期内,美国也开发出了6英寸、8英寸和12英寸的超重弹,甚至在其[[美国双联18英寸炮|试验炮]]上也使用了超重弹。
17,671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