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5(杜立特队):修订间差异

添加35,126字节 、​ 2024年3月21日 (星期四)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9个用户的27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导航}}
{{导航}}
==游戏数据==
==游戏数据==
{{装备/飞机
{{装备
|国籍=美国
|装备名称= B-25(杜立特队)
|稀有度=6
|开发时间= 不可开发
|飞机类型=轰炸机
|其他获得方式= 2015年“杜立特空袭”活动限时任务奖励
|图鉴编号=127
|备注=
|对空=
|轰炸=+20
|鱼雷=
|索敌=
|对潜=
|命中=
|回避=
|幸运=
|油=8
|弹=10
|钢=0
|铝=15
|cvl=
|cv=
|bbv
|每架飞机铝耗=15
|开发时间=不可开发
|获得方式=[[大黄蜂]]自带
}}
}}
===游戏中简介===
<pre>
B-25原本是陆基双发轰炸机,并不适合航母使用。U国为对日报复,选择了B25对东京进行轰炸的计划。十六架经过改装的B-25,在杜立特的带领下从大黄蜂号起飞轰炸了东京,并在C国降落。这一行动震动了日军高层,并促使其发动了中途岛战役。
</pre>


==装备简介==
==原型简介==
===B-25性能参数(仅B-25H)===
''<big>参考资料见<ref>杨合龙. 雷击先锋:B-25轰炸机全史[M]. 1.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7.</ref></big>''
乘员数:6(机长、副机长、领航员/投弹手、炮塔射击员/飞航工程师、无线电报员/机身中部射击员、机尾射击员)


长16.13米
B-25轰炸机,绰号“米切尔”(Mitchell),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美国北美航空公司研发的一款双发中型轰炸机。该飞机是二战中最优秀也是最知名的双发中型轰炸机之一,于1940年首飞,1941年服役,累计产量9816架。由于设计出色、综合性能良好{{黑幕|皮实耐操}},B-25在二战期间广泛服役于各同盟国的空中力量,在二战的各个战场、尤其是太平洋和远东战场都有着极其卓越的表现,为盟军最终战胜法西斯轴心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最为出名的一次任务,当属1942年从航母上强行起飞轰炸日本的“杜立特空袭”,也就是本词条对应装备名称中“杜立特队”的来历。


翼展:20.60米
{{黑幕|总而言之就是一代神机、舔地传奇}}


高:4.98米
该机型在生产期间先后诞生了十余个不同用途的改进型号,在游戏中截至目前共实装了两个个,即本词条对应的'''B-25(杜立特队)'''(美国陆军航空队B-25B)和'''PBJ-1J'''(美国海军/海军陆战队给B-25J的型号,对应游戏中的'''[[PBJ轰炸机]]'''和'''[[PBJ-1J]]''')。


机翼面积:56.7平方米
同二战中美国其他大量生产的军用飞机一样,B-25各型号在二战结束后也大量幸存。由于出色的性能,这些幸存飞机随后继续在美国及其他多个国家服役。最后一架现役B-25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才从印度尼西亚空军退役,而时至今日,全球范围内仍有多架B-25可以飞行。


空重:8855千克
===设计和发展===
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陆航(USAAF,1947年从陆军独立为美国空军)开始考虑采购新型对地支援飞机,以替换当时的老旧型号。按照美陆航的要求,新型飞机应当为双发轰炸机,在挂载544公斤炸弹时,航程可以达到2222公里,时速可达到370公里/时。在1939年的招标中,北美航空公司的NA-62方案最终中标,定型为B-25。


最大起飞重量:35000磅(15910千克)
{{黑幕|顺带一提,此次招标中,道格拉斯公司的Model 7B方案最终发展成为A-20“浩劫”攻击机,马丁公司的167F方案最终发展成为B-26“掠夺者”轰炸机。这种把数个较优秀的竞标型号同时投入生产的行为属于那个战争阴云密布年代美国军方的基本操作。}}


动力:2具莱特公司Wright R-2600-92“双旋风”14缸空冷星型发动机(各1700马力)
B-25为高单翼、双垂尾、前三点式起落架的双发中型轰炸机。第一架生产型于1940年初夏组装完毕,序列号为40-2165,采用带有恒定上反角的机翼设计,装备两台莱特R-2600-9型14缸星型发动机,单台功率1700马力,乘员5人(2名驾驶员、1名投弹手和2名机枪手);飞机空重7.83吨,最大起飞重量13吨,在挂载1360千克炸弹时航程3218公里。在随后的试飞中,发现带有恒定上反角的机翼稳定性差,飞机有严重的横滚倾向。于是,从第10架生产型B-25(序列号40-2174)开始,改用发动机短舱内侧翼段上反、外侧翼段水平的“海鸥”型机翼,解决了这一问题。


最高速度:13000英尺,237节(438千米每小时)
在1940-1942年,北美航空公司持续对生产中的B-25进行改进,先后生产了B-25A/B/C/D四个型号,都是标准的中型轰炸机。但随着太平洋战场形势的演变,前线美军航空兵开始觉得,这种优秀的双发中型战术支援飞机火力还是太弱了,在进行针对水面舰艇而研发的“跳弹”式轰炸<ref>“跳弹”轰炸战术,指在轰炸水面目标时,轰炸机低空高速贴着水面飞向目标,在靠近目标时投下炸弹,令炸弹如同打水漂一般在水面反弹从而撞上敌舰侧舷的轰炸战术。</ref>时缺乏压制日舰小口径防空炮的前向火力。北美航空公司十分重视这些来自一线的反馈,于是便有了B-25的第一个重大改进生产型号,也是B-25家族的第一个传奇<del>丧心病狂</del>型号,在机鼻安装有75mm加农炮的B-25G。


巡航速度:200节(370千米每小时)
{{黑幕|美国大炮鸟,谁用谁说好}}


航程:1350英里(2174千米)
在北美航空公司自己研发{{黑幕|魔改}}B-25G的同时,太平洋前线的美国航空兵也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驻澳大利亚美国陆航著名的“老爹”——保罗·甘(Paul Irvin "Pappy" Gunn)上尉{{黑幕|大名鼎鼎的魔改专家为}}的奇思妙想和强大的行动力下,以第41-12437号“老爹的荒唐事”和41-12946号“玛丽格特”为首,一批B-25C和B-25D的机头被以各种方式加装了大量的12.7mm机枪,成为一种“扫射型轰炸机”,从而能在执行“跳弹”轰炸任务时能更好地压制防空火力。


实用升限:24200英尺(7378米)
北美航空公司对这些现场改造方案表现了强烈的兴趣。另一方面,开创性的B-25G量产后也暴露了不少问题。作为进一步的改进,1943年,北美航空公司又推出了换用更轻型号75mm火炮、同时大大加强了前向机枪火力的B-25H,随后又推出了取消火炮、机鼻塞满12.7mm机枪的“真·扫射型”B-25J。


武器:
{{黑幕|B-25H前向火力为可怕的1门75mm加农炮和8挺12.7mm机枪,后期批次B-25J前向火力则是丧心病狂的14挺12.7mm机枪,所谓B-25一代神机的说法相当一部分就是这两个毁天灭地的型号舔地舔船舔出来的}}
*炮(或机枪):12到18门.50英寸(12.7毫米)机枪和一门75毫米T13E1炮
 
*挂载点:2000磅腹部挂件科挂载一枚额外的Mark 13鱼雷
{{黑幕|老 干 妈 倾 销 (物理)}}
*火箭弹:8枚5英寸(127毫米)高速空射火箭弹(有对应导轨)
 
*炸弹:3000磅(1360千克)炸弹
在美国陆航将各种型号的B-25玩得不亦乐乎时,美国海军也迫切需要各种航程足够、火力强悍的陆基中、大型飞机来执行海岸巡逻和反潜任务。几番扯皮之后,从1943年起,美国海军开始拿到自己的B-25。按照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当时自成一套的飞机命名规则,所有的B-25都被重新命名为PBJ-1,其中不带字母的为B-25B,PBJ-1C/D/H/J则分别对应B-25C/D/H/J。
 
由于出色的性能,二战期间相当一部分B-25还被出售或租借给其他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中国、自由法国、荷兰、英国和苏联,其中有部分援华飞机后因人员驾机起义或被缴获而为解放军获得,到1949年11月人民空军正式成立时至少还有4架状态良好的位于编制中。1945年8月,美国军方接收最后一批B-25J,随后B-25家族停产。战后的B-25部分改造为教练机或民用,部分出售或作为军援分散到世界各地。
 
===主要型号===
''只考虑二战期间北美原厂配置和较大改型,前线和后勤单位对自卫机枪等的自行改造和战后的改造不计,运输型和教练型也不计入。''
====原型机与验证机====
'''NA-62'''
:NA-62方案的原型机,仅一架,也是第一架B-25,编号40-2165。因试验性质浓厚,大部分零件无法和量产型通用,故未参战。1940年首飞,1942年拆除全部武器改装为公司内部人员运输机,1945年因单发失效和起落架无法闭锁硬着陆,损坏严重报废。
 
'''XB-25E'''
:科研型号,用于研究高空结冰对飞机的影响以及如何更有效地防冰。仅一架,由编号42-32281的B-25C-10改装,1944年首飞,持续测试到1953年后退役拆解。
 
'''XB-25G'''
:B-25G的原型机,仅一架,由编号41-13296的B-25C-1改装,1944年首飞,后续情况不详。该机移除了B-25C的机鼻,安装了1门M-4型75mm加农炮。
 
'''NA-98'''
:B-25H的原型机,仅一架,由编号42-32372的B-25C-10改装,1943年首飞,后续情况不详。和安装T13E1型加农炮的量产型号不同,该机在测试时仍然安装的是1门M-4型75mm加农炮。
 
'''NA-98X'''
:为和道格拉斯A-26B竞争而研发的B-25系列全新高速型号,发动机、螺旋桨、翼尖形状等都做了较大改动。计划中该型号分为1种轰炸型和2种扫射型,但只使用编号43-4406的B-25-H5改造了1架扫射型原型机。该机1944年3月首飞,展现出优于B-25系列任何型号的性能,但在近一月后因试飞员操作飞机进行超出飞行包线的机动而坠毁,项目也随后终止。
 
====美国陆航====
'''B-25'''
:1940年8月首飞。最初的生产型号。采用两台莱特R-2600-9发动机,载弹量1600吨。机组成员5人(2名驾驶员、1名投弹手、1名机尾机枪手、1名后机身机枪手兼导航员/无线电联络员),自卫武器为机鼻、机背和后机身共3挺7.62mm机枪,机尾1挺12.7mm机枪。
:包含原型机NA-62在内累计生产24架,编号从40-2165到40-2188,其中前9架为上反角机翼,第10架40-2174起改为“海鸥”型机翼。
 
'''B-25A'''
:1941年2月首飞。小改进型号,增加了自封油箱、乘员装甲和改进的机尾炮塔。自重略有增加,航程略有缩短。
:累计生产40架。
 
'''B-25B'''
:1941年上半年首飞。自卫火力做出较大改进,取消了机背和后机身的2挺7.62mm机枪及机尾的12.7mm机枪,改为机背和机腹各1座本迪克斯双联装12.7mm机枪炮塔。为减轻重量,取消了部分装甲。
:累计生产120架。
 
'''B-25C'''
:1941年11月首飞。第一个大批量生产的作战型号,发动机更换为莱特R-2600-13。根据细节不同可分为基本型和B-25C-1/5/10/15/50/25共6个改进型,其中从B-25C-1开始增加翼下炸弹挂架和鱼雷挂架;从B-25C-5开始机头自卫武器升级为1挺固定式12.7mm机枪和1挺活动式12.7mm机枪;B-25C-25换装一体化风挡,增加油箱。
:部分B-25C在服役后进行过改装以强化火力{{黑幕|除了没上75炮改成啥样的都有}}。
:7个子型号累计生产1625架。
 
'''B-25D'''
:1942年1月首飞。为北美飞机公司堪萨斯城工厂专门设立的型号,但前100架的主要零件仍为北美飞机本部英格尔伍德工厂生产。本型号为B-25B的改进型号,与B-25C平行发展,两者间区别不大。根据细节不同可分为基本型和B-25D-1/5/10/15/50/25/30/35共8个改进型,其中B-25D基本型机鼻火力同B-25C-5;从B-25D-1开始增加翼下炸弹挂架,可增加鱼雷挂架;从B-25D-5开始机头自卫武器升级为2挺固定式12.7mm机枪和1挺活动式12.7mm机枪;从B-25D-20开始更换视野更好的风挡,增加炸弹舱油箱,副驾驶员座位后增加装甲板。
:部分B-25D在服役后进行过改装以强化火力{{黑幕|除了没上75炮改成啥样的都有}}。
:9个子型号累计生产2290架。
 
'''F-10'''
:B-25D的侦察型,由堪萨斯工厂在1942年底至1943年初用B-25D下线新机改装。取消全部轰炸装置、自卫武器和装甲,机头改造以安装三镜头航空照相装置。
:累计改装45架。
 
'''B-25D气象侦察型'''
:用于气象侦察,1944年由B-25D改装。
:累计改装4架。
 
'''B-25G'''
:第一个安装75mm加农炮的“大炮鸟”型号。在B-25C基础上发展而来,更换了新的机头,前向火力改为1门备弹21发的M-4型75mm加农炮和2挺固定式12.7mm机枪。该机型分为B-25G-1/5/10共3个子型号,其中B-25G-1为使用B-25C-15改装,5/10为新生产型号;从B-25G-5生产中期(42-65001号)开始取消机腹炮塔。另有58架B-25C-20/25在出厂后由北美航空公司改装中心和印第安纳州埃文斯维尔市的共和飞机公司改装中心改装为此型号。
:累计生产400架,另由B-25C-15/20/25改装63架。
 
'''B-25H'''
:B-25G的大幅改进版本,机体设计相较之前其他各型号有较大改进。主炮改为T13E1型75mm加农炮,备弹数量不变。根据细节不同可分为B-25H-1/5/10三个子型号,其中从B-25H-1开始前向机枪改为机鼻4挺固定式12.7mm和右机身前部2个12.7mm机枪吊舱,背部炮塔从后机身移动到驾驶舱后,机身中部两侧各增加1挺12.7mm机枪,机尾增加1座双联装12.7mm机枪炮塔;从B-25H-5开始,左机身前部增加2个12.7mm机枪吊舱。
:累计生产1000架。
 
'''B-25J'''
:B-25H的改进型,早期为B-25H取消加农炮、“嫁接”B-25C/D机鼻的版本,后期逐渐演化成火力强悍的机枪扫射机,是整个B-25系列中产量最大的一型,约占了全系列总产量的一半。根据细节不同可分为B-25J-1/5/10/15/50/25/30/35共9个子型号,其中从B-25J-1开始,机身设计、前机身机枪吊舱和炮塔布置同B-25H-5;从B-25J-30生产中从44-31338开始翼下增加T-64型火箭弹发射器,从44-86692开始增可安装滑翔炸弹;B-25J-35从44-86892开始可以挂载空投水雷。
:该机型的机鼻火力配置比较混乱,存在1挺固定式12.7mm机枪和1挺活动式12.7mm机枪(B-25C-5/D基本型机鼻)、2挺固定式12.7mm机枪和1挺活动式12.7mm机枪(B-25-D-5机鼻)和8挺固定式12.7mm机枪(中后期)等至少三种配置,其中8挺固定机枪的配置可以使前向火力达到令人发指的14挺12.7mm机枪(机鼻8挺、左右吊舱共4挺,机背炮塔2挺),相当程度上成为了整个B-25系列中除“大炮鸟”外的另一个标志性特征。
:根据B-25H的经验,该机型的乘员人数增加至6人,分别为正副驾驶员、工程师兼机枪手、投弹手兼机枪手、机身中部机枪手和机尾机枪手。
:累计生产4390架,其中最后的B-25J-35有72架陆航并没有付款,故未进入陆航服役。
 
====美国海航====
美国海航将所有获得的B-25都归类为“巡逻轰炸机”(Petrol Bomber),重新分类为“PBJ-1”,但并不是所有的生产型B-25都有对应的海军型号。
 
'''PBJ-1C'''
:海军/海军陆战队给B-25C的型号。大部分PBJ-1C在被海军接收时都进行过改装,包括增加尾炮塔和强化机头火力。
 
'''PBJ-1D'''
:海军/海军陆战队给B-25D的型号。大部分PBJ-1D在被海军接收时都进行过改装,包括增加尾炮塔和强化机头火力。
 
'''PBJ-1G'''
:海军/海军陆战队给B-25G的型号,仅用于测试,未实际列装。
 
'''PBJ-1H'''
:海军/海军陆战队给B-25H的型号。1944年11月15日,1架经过改装的PBJ-1H(编号43-4700)在'''{{color|green|香格里拉}}'''号航母(CV-38)上进行了弹射起飞和拦阻降落测试,基本成功。
:{{黑幕|香格里拉在苍青那边,见[http://mist.wiki/w/%E9%A6%99%E6%A0%BC%E9%87%8C%E6%8B%89]}}
 
'''[[PBJ-1J轰炸机|PBJ-1J]]'''
:海军/海军陆战队给B-25J的型号,和陆军的B-25J一样有一堆机头配置。
:{{黑幕|游戏中的[[PBJ轰炸机]]和[[PBJ-1J]]两个装备对应的都是这种型号,鬼知道幻萌一天天的到底都在想什么}}
 
海军/海军陆战队使用的各型PBJ均有加装AN/APS-3型搜索雷达的飞机,前期接收的PBJ-1C/D大多将雷达安装在机腹,为此拆除了原有的机腹炮塔;后期加装雷达的飞机则将该雷达装在机头,成为海军PBJ-1与陆航B-25间最常见的外观差异。
 
===部分B-25型号性能参数===
'''B-25H'''
*发动机:2台莱特R-2600-13
*汽化器:霍利1685HA
*油箱容量(B-25H-1,含副油箱和各种可拆卸转场油箱)
:2个前机翼油箱,共1393升
:2个后机翼油箱(自封),共1143升
:6个机翼副油箱,共1151升
:2个机身中部转场油箱,共473升
:1个固定式炸弹舱油箱,814升
:1个可投掷炸弹舱油箱,1268升
:1个固定式转场油箱,2214升
*武器配置:
:枪炮:1门75毫米T13E1加农炮,备弹21发;12到14挺12.7毫米机枪
:挂载点:2000磅(907千克)机腹挂架,可挂载一枚额外的Mark 13鱼雷
:火箭弹:8枚5英寸(127毫米)[[空射火箭弹|高速空射火箭弹]](有对应导轨)
:炸弹:3000磅(1360千克)炸弹
*重量:空重89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5870千克
*尺寸:翼展20.4米,机长15.5米,机高4.8米,机翼面积56.6平方米
*最高速度:4000米,237节(438千米每小时)
*巡航速度:200节(370千米每小时)
*实用升限:7250米
*航程:挂载1360公斤炸弹时,2200公里
*乘员数:5(机长、领航员/火炮手、飞航工程师/机背炮塔射击手、无线电报员/机身中部射击员、机尾炮塔射击手)
 
'''B-25J'''
*发动机:2台莱特R-2600-13
*汽化器:霍利1685HA
*油箱容量(B-25J-1,含副油箱和各种可拆卸转场油箱)
:2个前机翼油箱,共1393升
:2个后机翼油箱(自封),共1143升
:6个机翼副油箱,共1151升
:2个机身中部转场油箱,共473升
:1个固定式炸弹舱油箱,814升
:1个可投掷炸弹舱油箱,1268升
:1个固定式转场油箱,2214升
*武器配置:
:枪炮:12到18挺12.7毫米机枪
:挂载点:2000磅(907千克)机腹挂架,可挂载一枚额外的Mark 13鱼雷,或6枚147公斤深水炸弹
:火箭弹:8枚5英寸(127毫米)高速空射火箭弹(有对应导轨)
:炸弹:3000磅(1360千克)炸弹
*重量:空重89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5870千克
*尺寸:翼展20.4米,机长15.5米,机高4.8米,机翼面积56.6平方米
*最高速度:4000米,237节(438千米每小时)
*巡航速度:200节(370千米每小时)
*实用升限:8420米
*航程:挂载1360公斤炸弹时,2200公里
*乘员数:5(机长、副机长、投弹手/机头机枪手、飞航工程师/机背炮塔射击手、无线电报员/机身中部射击手、机尾炮塔射击手)


===杜立特空袭===
===杜立特空袭===
发生在1942年4月18日的杜立特空袭(又名东京突袭)是由美国空军进行的对日本本土的空中打击(也是二战中第一次对日本本土的空袭)其目标包括东京、横滨、名古屋等。这次空袭不仅报复了珍珠港偷袭、鼓舞了美军的士气,同时也证明了美军有能力从空中直击日本本土。
除去“火力凶悍”和“大炮鸟”,B-25家族最为世人所熟知的,当属发生在1942年的杜立特空袭(Doolittle Raid,又名东京突袭 Tokyo Raid)了。
 
====简介====
所谓杜立特空袭,是指1942年4月18日由美国陆军航空兵进行的对日本本土的空中打击,主要目标为东京和横滨,次要目标为名古屋和神户。这次空袭是二战中第一次从太平洋方向对日本本土的空袭<ref>对日本的第一次空袭是1938年5月19日中国空军用美制B-10轰炸机对长崎的“传单轰炸”,但是此次轰炸发生于二战全面爆发前,且是从日本西南方的中国本土发起的。</ref>,也是美国陆军航空兵唯一一次从航母起飞的空袭。此次空袭由时任美国陆航中校詹姆斯·H·杜立特(James Harold Doolittle)一手策划和亲自领导,因而被后世称为“杜立特空袭”。
 
====事件背景====
在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之后,一直到1942年初,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面对日本的进攻都是节节失利,急需一场对日本的反击以鼓舞士气。而当时美国在东亚的对日陆上作战基本以一败涂地告终,海上作战因为在珍珠港的重大损失而暂时无力夺得制海权,唯一可行的就是对日本本土的空袭。
 
当时美国陆军航空军的双引擎轰炸机由于航距所限,不足以从美国控制的太平洋岛屿飞到日本本土;海军的舰载轰炸机都是单引擎的,作战范围更小,而航空母舰也不能在没有制海权的情况下游弋到日本近海。然而,据海军作战部的参谋佛朗西斯·洛(Francis Low)中校的观察,陆军的双引擎轰炸机应当具有从航空母舰起飞的能力。为此,战前著名的军事试飞员、民航飞行员和航空工程师杜立特中校被调到陆航司令部策划这次突袭。
 
根据分析,从航母轰炸日本所使用的飞机至少需要2400海里(4400公里)的航程和2000磅(910公斤)的炸弹载荷。杜立特考察了当时美国陆航所有的B-25、马丁B-26“掠夺者”、道格拉斯B-18“大刀”和道格拉斯B-23“龙”,但B-26起飞性能不足以满足航母使用条件,B-18和B-23翼展又过大,同样不适宜在航母使用。最终,杜立特还是选择了当时最新型的B-25B。虽然该机的航程大概只有所需的一半,但经过多番测试,美国陆航证实了该机经过改造后应当能够满足从航母起飞、击中日本的军事目标、并进一步飞行到大陆机场降落的能力(在当时想要把B-25降落到大黄蜂号上还是一件不可能的事,那架魔改PBJ-1H 43-4700两年后才上航母试验)。
 
{{黑幕|不行也得行,没条件创造条件硬上,炸弹扔到日本就算成功。}}
 
杜立特最初计划让完成轰炸的机组在苏联的符拉迪沃斯托克降落,从而缩短航程。但由于1941年4月,苏联与日本签署了中立条约,因此与苏联的谈判未能成功。杜立特转而寻求降落在当时已和日本交战多年的中国。尽管担心日本的报复,蒋介石还是同意让飞机在中国沿海地区尚未沦陷的机场降落,随后补充油料并进一步飞往重庆。另外,由于战斗机的航程更短,此次任务将在没有护航的情况下进行。至于执行任务的航母则选择约克城级的'''[[大黄蜂]]'''(USS Hornet CV-8)。
 
====任务准备====
确定使用B-25后,两架B-25被装上'''[[大黄蜂]]'''进行测试,并于1942年2月3日成功起飞,突袭计划随即获批。
 
美国陆航中最早装备B-25的第17轰炸机大队(17th Bombardment Group,17BG)成为了此次任务的不二人选。1942年2月9日,一直在俄勒冈州彭德尔顿执行反潜巡逻任务的17BG立即横跨美国转移到位于南卡罗来纳州西哥伦比亚的哥伦比亚陆军空军基地,打着“在美国东海岸进行类似巡逻”的旗号开始秘密准备这次充满冒险色彩的空袭。
 
共有24架B-25B被选中执行任务。这些飞机被转移到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的中大陆航空公司(Mid-Continent Airlines)改装中心,在从附近斯内林堡(Fort Snelling)调来的第710宪兵营的严密保护下,接受大幅改造,以满足这一任务对极限航程的要求:
 
*移除机腹炮塔;
*加装除冰器与抗冰设备;
*机背炮塔周围安设了防爆板;
*移除了无线电台以减重(为防止飞机方位暴露,行动全程无线电静默,因此无线电台也就成为无用的死重);
*在飞机的各个位置安装了数个可抛弃的副油箱,将载油量从2445升提高到了4319升
*在机尾安装了仿真枪塔{{黑幕|涂黑的扫把柄,多少吓一吓试图咬尾的战斗机}};
*将原装的诺顿轰炸瞄准具换成了飞行员自制的马克吐温式轰炸瞄准具{{黑幕|这玩意只要20美分你敢信}};
*两架飞机额外装备了照相枪以记录轰炸的结果。
 
如此改装之后,参与任务的B-25B自卫火力只剩下机背炮塔的两挺.50(12.7毫米)口径机枪和机鼻的一挺.30(7.2毫米)口径活动机枪{{黑幕|以及机尾的黑扫把柄}},无线电通讯能力也完全丧失,但却因为减去了足够重量而获得理论所需的航程。
 
从1942年3月1日开始,24个被选中的机组驾驶他们改装过的B-25轰炸机从明尼阿波利斯飞往佛罗里达州的埃格林机场,在那里接受了为期三周的集中训练,包括模拟从航母甲板起飞、低空和夜间飞行、低空轰炸和海上导航,训练主要在埃格林更隐蔽的1号附属机场进行。来自彭萨科拉海军航空站的亨利·米勒海军中尉全程监督了他们的训练并陪伴他们直到任务开始,因而米勒后来也被认为是突袭任务组的荣誉成员。
 
训练中,一架飞机因为一次起飞事故被重创,另一架则因为无法被及时修复的起落架故障被移除,其他22架飞机在1942年3月25飞往萨克拉门托空军基地接受最终改装。由于大黄蜂的甲板面积有限,并不能在装载全部22架B-25的同时还留有足够长的起飞跑道,3月31日,从这22架B-25B中再度挑选出的16架飞抵阿拉米达海军航空站,准备装上大黄蜂号。按照最初计划,最终参加任务的飞机只有15架,第16架飞机在大黄蜂离开旧金山后不久就会起飞,以给其他陆航机组成员提供起飞数据。不过最后,这架飞机也成为了空袭队的一员。
 
====舰队起航====
 
1942年4月1日,16架经过改装的B-25B,机组和后勤人员共计71名军官和130名士兵在阿拉米达搭载上了自3月20日就已等待在这里的'''[[大黄蜂]]'''{{黑幕|间谍:美国人把陆航轰炸机搬到航母上啦!!!大本营:八嘎!我们不过愚人节!!!}}。这些机组除杜立特本人机组外,分别来自17大队下的第34、37、89和95轰炸机中队(Bomb Squadron,BS)。每架轰炸机上携带了4枚特殊设计的500磅(225千克)炸弹,其中3枚是高爆弹,第4枚则是投掷后会自动散开以扩大纵火面积的子母燃烧弹。有5枚炸弹上绑上了日本政府颁发的“友谊”勋章——都是在战前因为种种原因颁发给美国军人的,其中一枚便来自杜立特本人。所有的飞机都紧密的按照起飞顺序被绑在甲板上{{黑幕|美帝那堪称黑科技的甲板系留}}。


在空袭当天,16架各有5名成员的美国空军B25轰炸机从停泊于西太平洋的大黄蜂号航母上起飞。根据计划,他们分别轰炸了位于日本各地的军事目标,然后一路向西继续飞直到在中国降落(想要把B25降落到大黄蜂号上是一件不可能的事)16架飞机中有15架成功抵达了中国境内,然而他们全部在降落时坠毁;第16架飞机则偏航到了苏联的海参崴。全部80名机组人员中,3人死于飞机坠毁,8人在之后的行动中被日本军队抓获(其中3人被处死)。降落在苏联的那一组人员则被苏联政府扣押了将近一年。
4月2日,大黄蜂和第18特混编队(TF 18)于离开了阿拉米达,并于13日在中途岛与哈尔西中将指挥的、以'''[[企业]]'''为首的第16特混编队(TF 16)在夏威夷北部的中太平洋汇合。汇合后的整支编队包括:


杜立特空袭造成的实际物质损失其实并不大,但是真正重要的是这次行动鼓舞了美军的士气并促使山本五十六强行发动了改变太平洋战争整体走向的中途岛战役。这次行动的另一个后果则是日军为了搜索幸存的机组人员、报复帮助他们的中国人并且防止美国再次发动类似空袭,以浙赣铁路(杭州-株洲)杭州至南昌段沿线为战场发动了浙赣战役。
*两艘航母:'''[[大黄蜂]]'''(USS Hornet CV-8)、'''[[企业]]'''(USS Enterprise CV-6);
*三艘重巡:'''[[盐湖城]]'''(USS Salt Lake City CA-25)、'''[[北安普顿]]'''(USS Northampton CA-26)、'''文森斯'''(USS Vincennes CA-44);
*一艘轻巡:'''纳什维尔'''(USS Nashville CL-43);
*八艘驱逐:'''鲍尔奇'''(USS Balch DD-363、'''范宁'''(USS Fanning DD-385)、'''贝纳姆'''(USS Benham DD-397)、'''埃利特'''(USS Ellet DD-398)、'''葛温'''(USS Gwin DD-433)、'''梅瑞狄斯'''(USS Meredith DD-434)、'''格雷森'''(USS Grayson DD-435)、'''蒙森'''(USS Monssen DD-436);
*两艘舰队油船:'''锡马龙'''(USS Cimarron AO-22)、'''赛宾'''(USS Sabine AO-25)。


此役之后杜立特被晋升为空军准将,并由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授予了荣誉勋章。
按照计划,大黄蜂的甲板全部用于系留B-25B,战斗机全部存放于机库中;在B-25B全部起飞前,整个编队都由企业号的舰载机提供保护和侦察。整个任务都是高度机密的,甚至飞行员们都知道4月2日下午才知道他们要去轰炸的地方是日本东京,舰队也是全程、保持无线电静默。4月7日下午,两艘补给舰给舰队补充了燃料之后与8艘驱逐舰一起向东撤退,只留巡洋舰和航母以20节的航速向西前往日本实控海域的计划起飞点。


{{隐藏|标题=空袭的详细介绍|内容=
====杜立特出击====


'''起因'''
4月18日早上7:38分<ref>此处日方与美方战史记录中时间有一小时内的差异,无法用时差解释,以美方资料为准。</ref>,特混编队在距日本650海里处(大约北纬35°,东经154°位置)与日本海军的特设哨戒艇'''第二十三日东丸'''{{黑幕|其实就是征用的90吨级渔船}}遭遇。尽管纳什维尔第一时间将之击沉,但是日东丸还是送出了“发现敌航空母舰2艘、驱逐舰3艘”的遇敌警报。杜立特与大黄蜂的舰长米切尔决定立刻让所有B-25出发,这比原定计划早了10个小时,航程多了170海里。尽管从未在航母上起飞过,但是杜立特和他的编队全部16架飞机仍然在8:20到9:19之间成功的从大黄蜂只有142米起飞距离的甲板上起飞,其中第一个起飞的杜立特本人座机40-2344号在离舰后几乎坠海,但还是成功拉起。
1941年12月21日,罗斯福总统在联合参谋长团会议上要求尽快对日本本土进行轰炸以鼓舞在珍珠港事件之后被大挫的士气。


本次作战的基础想法来自海军的佛朗西斯·洛中校于1942年1月10日向欧内斯特·金上将的报告。在报告中,弗朗西斯中校认为双引擎的中型轰炸机应该可以从一艘航母的甲板上起飞,这样的话轰炸机队就可以直击日本本土。这项计划进行过一次成功的实验后立刻被通过并由空军中校吉米·杜立特负责计划和实施。
起飞后的B-25机群直扑目标,先是以2-4架的小编队,然后分散成单机,在近乎贴着海面的高度飞行以尽量避免被发现。在飞行了六个小时之后,各机在东京时间中午左右开始抵达日本上空,随后爬升到1500英尺(460米)对各自的预定目标展开轰炸——一到十号共十架轰炸东京,十一、十二号两架轰炸横滨,十三至十六号共四架分别轰炸横须贺、名古屋、神户以及大阪。


根据计划,用于空袭的飞机要能携带2000磅(910千克)重的炸弹飞行2400海里。根据这项要求可供选择的飞机包括B18、B23、B25和B26四种。之后的测试中B26的起飞数据不合格被排除,B18和B23的翼展远超过B25使得航母上不可能携带太多,并且过大的机翼还有可能在起飞阶段伤及舰桥,所以杜立特最终选定了B25作为空袭的飞机。
日本方面虽然得到美军航空母舰出现的消息,但未料到美军会使用航空母舰搭载陆军轰炸机的作战方式{{黑幕|这个确实超纲了.jpg}},而美军使用的海军轰炸机航程又没有那么远(当时美军舰载机的作战半径大约200海里)。这使得日方对袭击时间估计不足,直到B-25出现在日本本土上空时才反应过来。因此,在整个轰炸过程中,B-25机组们只遭遇了少量的防空火力和战斗机,没有任何一架B-25在行动中被击坠。唯一一架受到了战斗损伤的是理查德·乔伊斯(Richard O. Joyce)中尉的十号机(40-2250),被防空炮擦了两下。另外,由爱华特·霍尔斯特龙(Everett W. Holstrom)中尉驾驶的四号机(40-2282)在遭到日机攻击出现了炮塔故障的情况,不得不提前抛弃了自己的炸弹。


虽然在当时B25还需要测试才能投入战场,但是已经足以胜任这次空袭。问题在于,B25的飞行距离只有1300海里,也就是说轰炸机必须被大幅度改装才能携带足够飞完全程的燃料。当时的另一种方案是直接降落在海参崴,这样可以把飞行距离降低600海里,不过在苏联因为其与日本在1941年4月签订的和平条约拒绝了这个请求。
根据美方的记录,整个任务过程中至少一架日本战斗机被哈罗德·沃森(Harold F. Watson)中尉的九号机(40-2303)击坠,另外有两架被罗斯·格雷宁(Ross Greening)上尉的十一号机(40-2249)击坠。除此之外,作为战前改装的一部分,安装在机尾的仿真枪塔也成功的吓住了不少日本飞机,使得他们不敢从正后方接近攻击队,从而有效降低了任务机组被击伤或击坠的风险。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是轰炸机在攻击有防御的目标的时候往往依赖他们的护航战斗机以保护他们不受敌方战斗机的攻击。然而在这次行动中不仅因为航程过远不会有战斗机的护航,轰炸机本身有的武器都要被拆掉以减重。
作为对空袭行动的掩护,同一天,来自'''[[企业]]'''的舰载机攻击了在TF16附近的其他日本警卫船只{{黑幕|所谓“特设监视舰艇”,清一色的征用和改造民船,或者说纯纯的炮灰}}。根据日方的记录,当时在TF16附近的特设监视舰艇中,除'''第二十三日东丸'''最终被纳什维尔炮击击沉外,另有四艘在空袭中大破并最终沉没,七艘受到不同程度损伤,累计死亡33人,负伤23人,相当于日本海军在美舰队附近的近海警戒网被暂时瘫痪。美国方面被日军的防空火力击伤一架SBD-3无畏式俯冲轰炸机,机组在迫降后由一艘驱逐舰救起。


'''准备'''
{| class="mw-collapsible wikitable mw-collapsed" style="text-align:center;width:"
! colspan="5" |日方记录中4月18日、19日被TF16击沉击伤舰艇一览
|-
!舰名!!受损情况!!说明
|-
|第二十三日东丸||沉没||18日当日被纳什维尔击沉,艇上14人全部死亡
|-
|长久丸||沉没||被舰载机扫射后失去动力起火,19日沉没,生还者由栗田丸救助
|-
|第二十一南进丸||沉没||轰炸中遭受近失弹打击,失去动力,19日由轻巡洋舰'''[[木曾]]'''救助幸存者后炮击处分
|-
|长渡丸||沉没||在空袭中损失轻微,随后继续追踪美舰队{{黑幕|舰长上头了}}<br />18日晚些时候发报“发现美航母2艘、巡洋舰2艘”,随后被纳什维尔集火击沉<br />死9人,幸存5人由纳什维尔救助
|-
|第一岩手丸||沉没||被舰载机扫射后失去动力,19日沉没,幸存者由潜水艇'''伊14'''救助
|-
|栗田丸||受损||轰炸中遭受近失弹打击,受损轻微,轻伤1人
|-
|兴和丸||受损||遭到空袭,具体受损情况不详
|-
|第三千代丸||受损||遭到舰载机扫射,死2人
|-
|荣吉丸||受损||在空袭中严重受损失去动力,重伤2人,后由特设巡洋舰'''赤城丸'''曳航返回日本
|-
|第二旭丸||受损||遭到舰载机扫射,死1人,伤2人
|-
|第二十六南进丸||受损||被反复空袭6次,死1人,伤5人
|-
|海神丸||受损||遭到舰载机扫射,受损轻微
|-
|福久丸||无伤||遭到舰载机扫射,未受损
|-
|}


为了满足长距离飞行的需要,所有参与本次任务的B25都接受了以下改装:
====艰难回家====


-移除机腹炮塔
完成轰炸后,16架飞机中的15架向西南方沿着日本南岸一路飞过东海,前往中国。按照预定的计划,他们将在导航信标的指引下降落在浙江的数个机场,在那里进行补给和修理之后再飞往国民党政府的战时首都重庆。唯一例外的是由爱德华·约克(Edward York)上尉驾驶的8号机(40-2242)。因为剩余燃料过少,不足以支撑飞机飞过东海,他转而按照杜立特最初的设想朝西北方向飞往苏联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


-加装除冰器与抗冰设备
飞向中国的15架飞机碰上了几个计划外的问题:即将入夜,飞机燃料已经很少了,而且天气情况正在迅速恶化。万幸的是,一股吹了七个小时的顺风让他们在此期间的速度提高了25节,这一额外的助力成为他们能抵达中国境内最重要的原因——没有这七个小时的好风借力,15架飞机中没有一架的燃料够支撑到中国。但机组们的运气也就到此为止,在勉强飞行了13小时到达中国海岸线时,所有的机组都没有发现或收到任何计划中的导航信号——本应发出信号告诉中国方面做好准备的哈尔西为了特混编队的安全考虑并没有这么做。


-上部炮塔周围安设了防爆板
已到达极限的油量令所有机组没有一点在黑夜中寻找机场的可能性,在发现已无法降落在原定的机场之后,各机组各自选择了迫降或者跳伞。全部15架飞机无一幸免,但万幸的是,除了六号机(40-2298)和十六号机(40-2268)两个机组共10人失踪(其中六号机2人水上迫降时溺水牺牲,其余8人被日军抓获;被俘8人中有3人在1942年10月15日被日军杀害,1人在1943年12月1日因日军虐待病逝于监狱中,剩余4人战后重获自由)以及三号机(40-2270)的一名成员在跳伞时死亡外,剩余69名进入中国的机组成员都得到了中国军民的帮助,顺利转移到后方。


-移除了无线电台
飞往苏联的八号机(40-2242)顺利飞入苏联境内,降落在离符拉迪沃斯托克64公里的沃兹德维任卡。由于当时苏日中立条约已经生效,苏联和日本暂时处于和平状态,因而苏联政府无法立即遣返任何进入苏联领土的参与对日敌对行动的盟军人员。因此,尽管美国官方根据国际法要求苏联方面释放机组人员,但机组人员仍被“拘留”,这架唯一幸存的B-25B也被扣押。但事实上,据战后约克上尉回忆,他和他的机组在苏联过得其实相当不错。几个月后,他们被转移到了距离伊朗边境32公里的土库曼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阿什哈巴德。之后,约克在那里想办法“贿赂”了一个蛇头把他们偷渡到对面盟军控制下的伊朗,最终在1943年5月11日到达了德黑兰的英国大使馆。


-在飞机的各个位置安装了输个可抛弃的副油箱,将载油量从2445升提高到了4319升
{{黑幕|根据后来苏联的解密文件,这次偷渡其实是<del>亲切的蓝帽子</del>内务人民委员部安排的,因为只要苏联还没对日开战,依据苏日和平条约苏联就无法光明正大的把这批人送回去。}}


-在机尾安装了仿真枪塔
{{黑幕|钢叔:麻烦你们配合我表演一下,另外飞机我就收下了,反正根据租借法案你横竖也得再给我一堆B-25(笑)}}


-将轰炸瞄准具换成了飞行员自制的马克吐温式轰炸瞄准具{{黑幕|这玩意只要20美分你敢信}}
====评价====
此次空袭对日本造成的损失如下:50人丧生;252人受伤;90幢建筑受损或倒塌。受轰炸的包括日本柴油机制造公司、日本钢铁公司第一钢铁厂、三菱重工公司、交通部变电所、国家纤维服装公司、横滨制造公司仓库、名古屋飞机制造厂、1座军工厂、1所海军实验室、1个机场、1个临时军火供应站、9幢电力大楼、6只大油罐、1家服装厂、1间食品储藏仓库、1家煤气公司、2家其它公司、名古屋第二临时军用医院、6所小学和初中。


-两架飞机额外装备了照相枪以记录轰炸的结果
比起两年后美国陆军航空军用B-29超级空中堡垒对日本发动的攻击{{黑幕|李梅牌烧烤,谁用谁说好。广岛加长崎,招核没问题。}},空袭东京只是一项象征性的任务,直接军事作用很小,甚至都无法弥补飞机和机组的损失。但是此次空袭的战略意义却很大,不仅报复了珍珠港偷袭和菲律宾的惨败,给当时节节败退的美军打了一剂强心针;同时也证明了美军有能力从空中直击日本本土,促使日本转移更多资源进行绝对国防圈的建设工作,同时也让海军将主要注意力从南方战线转移到威胁日本的中太平洋地区,在没有充分准备下仓促发动中途岛海战<ref>《断剑:中途岛海战尚不为人知的真相》,学林出版社,2013年,ISBN 978-7-54860-471-6。译自Jonathan B. Parshall; Anthony P. Tully. Shattered Sword: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Battle of Midway. Potomac Books. 2005: 43 [2021-05-31]. ISBN 978-1-57488-923-9. </ref>。


24组被选中的机组从1942年3月1日开始在埃格林空军基地接受了为其三周的针对性训练,主要集中在航母甲板起飞、夜战、低空轰炸和水上导航几个方面。来自美国海军的亨利·米勒中尉全程监督了他们的训练并陪伴他们直到任务开始。
这次行动的另一个后果则是日军为了搜索幸存的机组人员、报复帮助他们的中国人并且防止美国再次发动类似空袭,以浙赣铁路(杭州-株洲)杭州至南昌段沿线为战场发动了浙赣战役,屠杀了大约25万平民。当然,这笔账不能也不该记在当时同为反法西斯阵营的美国人头上。


训练中,一架飞机因为一次起飞事故被重创,另一架则因为无法被及时修复的起落架故障被移除。其他22架飞机在1942年3月25飞往萨克拉曼多的空军后勤基地接受最终改装,然后其中的16架在3月31日飞抵阿拉米达的海军飞行基地。起初第16架飞机原本只是用于给其他成员提供起飞数据,不过最后也成为了空袭队的一员。
杜立特后来在自传中回忆说,此役之后,他原以为自己会因为任务失败、全数飞机损失而受军法审判。但没有任何人苛责他把一个原本不可能的任务执行的不够完美,回到后方的杜立特非但没有受到处罚,还被晋升为空军准将,并由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授予了荣誉勋章。


空袭行动
====附:参加行动的B-25B与牺牲人员略表====
1942年4月1日,16架进过改装的轰炸机,机组和后勤人员共计71名军官和130名士兵在阿拉米达搭载上了大黄蜂号航母。{{黑幕|间谍:美国人把陆航轰炸机搬到航母上啦!!!大本营:我们不过愚人节谢谢}}每架轰炸机上携带了4枚特殊设计的500磅(225千克)炸弹,其中3枚是高爆弹,第4枚则是燃烧弹。有5枚炸弹上绑上了日本政府在战前颁发给美国军人的友谊勋章。除了炸弹之外,每架轰炸机还在上部炮塔里装了两挺.50(12.7毫米)口径机枪,在机鼻装了一挺.30(7.2毫米)口径机枪。所有的飞机都紧密的按照起飞顺序被绑在甲板上{{黑幕|美帝那堪称黑科技的甲板系留}}
参加行动的16架B-25B基本信息如下表所示。表中各机在中国的迫降/坠毁地点根据美方资料,可能有误。


大黄蜂和第18特混编队于4月2日离开了阿拉米达,数天后与哈尔西中将指挥的第16特混编队在夏威夷北部的中太平洋汇合。整支编队包括两艘航母(企业、大黄蜂)三艘重巡(盐湖城、北安普顿、文森斯)一艘轻巡(纳什维尔)八艘驱逐(鲍尔奇、范宁、贝纳姆、埃利特、葛温、梅瑞狄斯、格雷森、蒙森)以及两艘补给舰(锡马龙、赛宾)鉴于大黄蜂的甲板上停满了陆军的轰炸机,整个编队都要由企业号的舰载机提供保护和侦察。4月17日下午,两艘补给舰给舰队补充了燃料之后与8艘驱逐舰一起撤退,只留巡洋舰和航母以20节的航速向西前往日本领海。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width:100%"
!! 起飞<br />序号!!编号!!昵称!!中队!!目标!!机长!!结局
|-
|1||40-2344|| || ||东京||詹姆斯·杜立特中校<br />Lt. Col. James H. Doolittle||在衢州北方坠毁,全员生还
|-
|2||40-2292|| ||37th BS||东京||特拉维斯·胡佛中尉<br />1st Lt. Travis Hoover||在宁波坠毁,全员生还
|-
|3||40-2270||威士忌皮特<br />Whiskey Pete||95th BS||东京||罗伯特·格雷中尉<br />1st Lt. Robert M. Gray||在衢州东南坠毁,4人生还
|-
|4||40-2282|| ||95th BS||东京||爱华特·霍尔斯特龙中尉<br />1st Lt. Everett W. Holstrom||在上饶东南坠毁,全员生还
|-
|5||40-2283|| ||95th BS||东京||大卫·琼斯上尉<br />Capt. David M. Jones||在衢州西南坠毁,全员生还
|-
|6||40-2298||绿色大黄蜂<br />The Green Hornet<br />{{黑幕|青蜂侠}}||95th BS||东京||迪恩·霍尔马克中尉<br />1st Lt. Dean E. Hallmark||在温州水上迫降,3人生还后被俘,后1人被日军杀害,1人在日军监狱中因被虐待病逝
|-
|7||40-2261||“破飞机”<br />The Ruptured Duck<sup>1</sup>||95th BS||东京||泰德·劳森中尉<br />1st Lt. Ted W. Lawson||在常熟水上迫降,全员生还
|-
|8||40-2242|| ||95th BS||东京||爱德华·约克上尉<br />Capt. Edward J. York<sup>2</sup>||在苏联远东降落,全员生还
|-
|9||40-2303||跳舞的托钵僧<br />Whirling Dervish||34th BS||东京||哈罗德·沃森中尉<br />1st Lt. Harold F. Watson||在南昌南方坠毁,全员生还
|-
|10||40-2250|| ||89th BS||东京||理查德·乔伊斯中尉<br />1st Lt. Richard O. Joyce||在衢州东北坠毁,全员生还
|-
|11||40-2249||“切腹者”<br />Hari Kari-er<sup>3</sup>||89th BS||横滨||罗斯·格雷宁上尉<br />Capt. C. Ross Greening||在衢州东北坠毁,全员生还
|-
|12||40-2278||“世事难料”<br />Fickle Finger of Fate<br />{{黑幕|命运变幻无常的手指}}||37th BS||横滨||威廉·鲍尔<br />1st Lt. William M. Bower||在衢州东北坠毁,全员生还
|-
|13||40-2247||复仇者<br />The Avenger<br />{{黑幕|不是[[TBF复仇者]]}}||37th BS||横滨||埃德加·麦克罗伊中尉<br />1st Lt. Edgar E. McElroy||在南昌北方坠毁,全员生还
|-
|14||40-2297|| ||89th BS||名古屋||约翰·希尔格少校<br />Maj. John A. Hilger||在上饶东南坠毁,全员生还
|-
|15||40-2267||TNT||89th BS||神户||唐纳德·史密斯中尉<br />1st Lt. Donald G. Smith||在常熟水上迫降,全员生还
|-
|16||40-2268||地狱之蝠<br />Bat Out of Hell||34th BS||东京||威廉·法罗中尉<br />1st Lt. William G. Farrow||在宁波南方坠毁,全员生还后被俘,后2人被日军杀害
|-
| colspan="7" style="text-align:left" |1:The Ruptured Duck为美国俚语,本指“残破的飞机”,典故来自战前逃离纳粹德国来美国发展的德裔电影明星海蒂·拉玛尔(Hedy Lamarr);在美国军队中,这一俚语又指代1929-1946年间美国陆军发给退伍兵的光荣服役翻领纽扣(Honorable Service Lapel Button。纽扣图案本体是个鹰,所以被联想成“Duck”,图见后文);<br />
2:爱德华·约克上尉原本姓西肖斯基(Cichowski),在出发前不久才改姓约克;<br />
3:Hari Kari-er显然不是英语词,但日语里面“切腹”的说法是{{注音|腹 切 り|hara ki ri}},“er”这一后缀在英语里又通常表示“xx的人”,你品,你细品(
|-
|}


4月8日早上7:38分,特混编队在距日本650海里处(大约纬度为北纬35度东经154度)与日本的预警船日东丸遭遇。尽管纳什维尔第一时间将之击沉但是日东丸还是送出了遇敌警报。杜立特与大黄蜂的舰长米切尔决定立刻让所有B25出发,这比原定计划早了10个小时,航程多了170海里。尽管从未在航母上起飞过,但是杜立特和他的编队仍然在8:20到9:19之间成功的从大黄蜂142米的甲板上起飞。
算上被俘后被日军杀害及在监狱中病逝的,整个空袭任务中共有7人牺牲:


起飞后B25机群直扑目标,并在飞行了六个小时之后于东京时间中午抵达了各自在东京、横滨、横须贺、名古屋、神贺以及大阪的目标。尽管某些B25在飞行过程中遭遇了少量的防空火力和战斗机,没有任何一架在行动中被击坠。唯一一架受到了任何战斗损伤的是理查德中尉的飞机,被防空炮擦了两下。由爱华特中尉驾驶的四号机在遭到日机攻击而且枪塔故障的情况下提前抛弃了自己的炸弹。整个任务过程中至少一架日本战斗机被九号机击坠,另外有两架被十一号机击坠。此外,作为战前改装的一部分,安装在机尾的仿真枪塔成功的吓住了日本飞机,使得他们不敢从正后方接近攻击队。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width:100%"
16架飞机中的15架按照原计划向西南方沿着日本南岸一路飞过东海,通过导航信标的指引降落在浙江的数个机场进行补给和修理之后再飞往国民党的战时首都重庆。然而问题在于,本应发出信号告诉中国方面做好准备的哈尔西为了特混编队的安全考虑并没有这么做。由约克上尉驾驶的八号机则因为燃料过少不得不改道飞往苏联。
!起飞<br />序号!!飞机<br />编号!!姓名!!职务!!军衔!!牺牲时间!!牺牲原因
|-
|3||40-2270||利兰·法克特<br />Leland D. Faktor||飞行工程师/<br />机枪手||陆军下士<br />Cpl.||1942.4.18||跳伞后坠崖
|-
|6||40-2298||威廉·迪特尔<br />William J. Dieter||投弹手||陆军上士<br />S/Sgt.||1942.4.18||水上迫降时溺亡
|-
|6||40-2298||唐纳德·菲茨莫里斯<br />Donald E. Fitzmaurice||飞行工程师/<br />机枪手||陆军上士<br />S/Sgt.||1942.4.18||水上迫降时溺亡
|-
|6||40-2298||迪恩·霍尔马克<br />Dean E. Hallmark||机长||陆军中尉<br />1st Lt.||1942.10.15||被俘后被日军杀害于上海
|-
|16||40-2268||威廉·法罗<br />William G. Farrow||机长||陆军中尉<br />1st Lt.||1942.10.15||被俘后被日军杀害于上海
|-
|16||40-2268||哈罗德·斯帕茨<br />Harold A. Spatz||飞行工程师/<br />机枪手||陆军下士<br />Cpl.||1942.10.15||被俘后被日军杀害于上海
|-
|6||40-2298||罗伯特·米德尔<br />Robert J. Meder||副机长||陆军中尉<br />1st Lt.||1943.12.1||被俘后因遭受虐待病逝于南京的日军监狱
|}


空袭机组在完成原定目标之后碰上了几个计划外的问题:即将入夜,飞机燃料已经很少了,而且天气情况正在迅速恶化。万幸的是一股吹了七个小时的尾风让他们在此期间的速度提高了25节,这也是他们能抵达中国境内最重要的原因。在知道了自己无法降落在原定的机场之后,各机组各自选择了强制降落或者跳伞。除了两个机组失踪(其实是被日军抓获)以及一名成员在跳伞时死亡外,所有进入中国的机组成员都得到了中国军民的帮助。
===关于图标的问题===
图标的机头有一个'''[[大黄蜂]]'''的立绘。


飞往苏联的八号机降落在海参崴,尽管约克上尉和他的机组在苏联过得还不错,但是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他们没法回到美国。最终,他们被转移到了距离伊朗边境20英里的阿什哈巴德,然后约克在那里想办法“贿赂”了一个蛇头把他们偷渡过境并且在1943年5月11日到达了附近的英国大使馆(根据苏联的解密文件,这次偷渡其实是内务人民委员部安排的,因为根据苏日和平条约苏联无法正式的把这批人送回去)
游戏里的立绘其实在考证上有亿点点问题。杜立特当时使用的是刚列装不久的英格尔伍德原厂B-25B型。虽然和之后的初版C/D型不太好区分,但这些较早期型号相比于最开始过于简陋的B-25/A型、在生产过程中和服役后被各种魔改过的C/D型和武德过于充沛的后期各种G/H/J型,在外观上还是具有一些典型的共通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
 
#装有1挺活动机枪的透明机鼻。活动机枪不使用时收回机鼻内,使用时从机鼻伸出,十分显眼;在没有被投弹手操作时通常会因为重力而自然下垂一个角度;
#在机背中后部、机翼根部后缘位置安装有一座气泡型双联装机枪塔;
#在机腹中后部,比机背炮塔稍微靠前的位置安装有一座可收放的双联装机枪塔,地面状态下收回;
#后机身侧面只有小型观察窗,没有射击窗口和机枪;
#没有尾炮塔;
#前机身侧面没有机枪吊舱。
 
其中,机背炮塔的位置是以B-25H为界,区分前期B-G型和后期H-J型的最显著特征。这一点对比这张出发前在大黄蜂甲板上拍的照片很容易发现。
 
[[File:USS Hornet flight deck April 1942 -40-2250 & USS Nashville.jpg|1000px|center|thumb|舰队到达起飞位置前大黄蜂后甲板上的B-25B机群,右侧的飞机是理查德·乔伊斯中尉的十号机40-2250。注意最前面只露出后半截的飞机水平尾翼前的炮塔和光秃秃的机尾,以及40-2250没有任何机枪吊舱的前机身和机鼻(活动机枪已收进机鼻中)]]


==游戏相关==
而立绘中这架“B-25”则更像一个缝合型号。首先,立绘中的飞机机尾完全符合B-25B的特征,没有尾炮塔;其次,机背炮塔的位置更接近驾驶舱,这是典型的B-25J特征,而B-25J是有尾炮塔的;再次,驾驶舱左边靠近翼根的位置有两个突出物,形状和数量也符合B-25J前机身左右两侧各2个机枪吊舱的特征;最后,该机的机鼻为玻璃座舱,伸出的活动机枪很明显,这符合B-25J各子型号中安装B-25C/D机鼻的机型。
-在机头有一个大黄蜂的立绘


-第一架实装的英雄机,也是目前唯一可以量产的英雄机
[[File:B-25J Mitchell - s-n 44-30069 - at Museu Aerospacial in Campos dos Afonsos Air Force Base - Rio de Janeiro.jpg|1000px|center|thumb|里约热内卢坎波斯杜斯阿方索斯空军基地的航空航天博物馆所藏的44-30069号B-25J,从编号看属于B-25J-25。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前机身的机枪吊舱、透明机鼻和机鼻的活动机枪。另外,该机机鼻可见2挺固定机枪,说明该机安装的是B-25D从-5批次开始使用的机鼻组件。]]


-游戏中最强的轰炸机,当然铝耗也是最高的
由此,结合B-25各机型的生产时间可以推断,这架飞机的前机身和后机身生产时间差了至少两年,高度怀疑是捡破烂硬拼出来的(一本正经胡说八道)


-虽然原产于大黄蜂,但是一般都会被提督交给突击者用{{黑幕|大黄蜂:是我,明明是我先的}}
{{黑幕|大黄蜂:我拾垃圾拼出来的你们都要抢,还是不是人啊(震怒)}}


-立绘其实在考证上有点问题,杜立特队使用的B-25B在驾驶舱后下方并没有机枪塔,背部炮塔的位置也有点靠前,对比这张出发前在大黄蜂甲板上拍的照片尤其明显(注意第一架飞机水平尾翼前的炮塔,以及第二架飞机的机头)
{{黑幕|你游的装备瞎球画是老毛病了,实际上这图里的“B-25”的后机身观察窗、机鼻固定机枪等一堆细节都没画出来,机鼻形状也不知歪到哪里去了}}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a/a1/USS_Hornet_flight_deck_April_1942.jpg
==游戏相关==
*第一架实装的英雄机,也是目前可以量产的输出最强的英雄机。{{黑幕|这么些年下来已经成为了航母队的“标准”轰炸机}}


游戏中这架B-25的型号更有可能是B-25的后期型号,比如B-25J。下面这架B-25J序列号43-28059,昵称“阿帕切王妃”(Apache Princess)。不知为何,美国联邦航空局(FAA)的注册中该飞机型号显示为B-25N,而序列号为43-28059A。{{黑幕|当然类似这种姿势的其实不少}}
*游戏中最强、且铝耗也是最高的可量产轰炸机(后来[[胜利]]改造赠送的[[掠夺者攻击机]]与之强度齐平,但少一点铝耗;第一强则是战利品限定的[[A-3“空中勇士”攻击机]],每人限3个)。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7/WIKI_ACT_FOF_04.jpg
*虽然原产于'''[[大黄蜂]]''',但在之前多年大黄蜂一直没有改的岁月里,一般都会被提督{{黑幕|抢走}}交给当时版本的主力航母(技能不利于轰炸机的除外)使用,直到大黄蜂改造后才凭借技能抢回了使用B-25的资格{{黑幕|但是之前抢走的可一架都没还回来}};
:{{黑幕|大黄蜂:是我,明明是我先的}}
:{{黑幕|然而随时间推移,大佬们“主力航母”的定义逐渐变成任何有技能且技能合适又不需要省铝的载机舰(悲)}}
:{{黑幕|精锐航母用更好的战利品兑换小玩具,能打一打的人均B-25,大黄蜂哭哭}}
*[[特别船坞]]实装以来,“大量烧铝”突然成了一种需求,于是有人盯上了这玩意儿——将其上装→补给→卸下→上装……如此往复循环,达成快速烧铝之效果。由此,该机迅速成为了广泛使用的特别船坞进度加速机。


{{总索引|装备}}
{{总索引|装备}}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ref>杨合龙. 雷击先锋:B-25轰炸机全史[M]. 1.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7.</ref>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oolittle_Raid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oolittle_Raid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orth_American_B-25_Mitchel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orth_American_B-25_Mitchell
https://ja.wikipedia.org/wiki/%E3%83%89%E3%83%BC%E3%83%AA%E3%83%83%E3%83%88%E3%83%AB%E7%A9%BA%E8%A5%B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9%BA%E8%A2%AD%E4%B8%9C%E4%BA%AC
[[分类:装备]]
[[分类:装备]]
<references />
2,381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