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96:修订间差异

添加37,759字节 、​ 2024年2月19日 (星期一)
文字替换 -“(==游戏相关==)(\n)”替换为“$1$2{{模板:舰船评价嵌入}}$2”
(Donnyjie移动页面U96U-96
(文字替换 -“(==游戏相关==)(\n)”替换为“$1$2{{模板:舰船评价嵌入}}$2”)
 
(未显示4个用户的31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seo:
{{#seo:
|title=舰R百科-U-96
|title=舰R百科 玩家自由编辑的战舰少女R百科
|titlemode=append
|title_mode=append
|keywords=战舰少女R,战舰少女,舰R,百科,U96,VIIC级,潜水艇,死库水,U艇
|keywords=战舰少女R,战舰少女wiki,舰娘,战舰少女,wiki,舰R,百科,原型简介,游戏数据,U96,VIIC级,潜水艇,死库水,U艇
|description={{#invoke:string|country|{{#invoke:台词|简介|U-96}}}}
|description={{#invoke:string|country|{{#invoke:台词|简介|U-96}}}}
}}
}}
第26行: 第26行:
__TOC__
__TOC__


<br clear="all" />
==游戏数据==
==游戏数据==
<tabber>
<tabber>
改造前=
改造前 =
{{舰娘|战舰名=U-96|获得方式=掉落([[决战无畏之海]]Ex-3.5,Ex-4,Ex-7)、建造(0:10:00)(2018年1月19日建造养成活动解禁建造)}}
{{舰娘|战舰名=U-96|获得方式=掉落([[决战无畏之海]]Ex-3.5,Ex-4,Ex-7)、建造(0:10:00)(2018年1月19日建造养成活动解禁建造)}}
|-|
|-|
改造后={{舰娘|战舰名=U-96·改|获得方式=改造}}
改造后 =
{{舰娘|战舰名=U-96·改|获得方式=改造}}
|-|
和谐立绘 =
{{和谐立绘|图鉴编号=290}}
</tabber>
</tabber>


第144行: 第149行:


==游戏相关==
==游戏相关==
{{模板:舰船评价嵌入}}
===台词解析===
===台词解析===
获得——“'''U96报告,“前进狼群”已整装待发!长官,这次需要追击哪个猎物?请下令吧。'''”
获得——“'''U96报告,“前进狼群”已整装待发!长官,这次需要追击哪个猎物?请下令吧。'''”
第167行: 第173行:
:此处neta了官方漫画和画师设定的吃货仓鼠属性。
:此处neta了官方漫画和画师设定的吃货仓鼠属性。


===游戏性能===
===实装时间===
游戏实装的第五艘U型潜艇。<br>
游戏实装的第五艘U型潜艇。<br>
面板约为U艇平均水平。比已实装的姐妹们稍微幸运一点点。<br>
面板约为U艇平均水平。比已实装的姐妹们稍微幸运一点点。<br>
与U81同属VIIC型,故血量也与U81一样同为10点。<br>
与U81同属VIIC型,故血量也与U81一样同为10点。<br>
舰装露出度相当高,在U艇中仅次于改造后的U47。{{黑幕|如果考虑到下装及过膝袜都是透视装的话,实际露出度为全游戏最高/滑稽}}<br>
舰装露出度相当高,在U艇中仅次于改造后的U47。{{黑幕|如果考虑到下装及过膝袜都是透视装的话,实际露出度为全游戏最高/滑稽}}<br>
===立绘考据===
====改前正常====
在改前的正常立绘中,沿顺时针方向包含有以下几个要素:
攻击潜望镜和观测潜望镜(夜战潜望镜)、无线电测向器环形天线、割网器张线和割网器、KDB声呐换能器、锚、G7e潜用鱼雷、GHG声呐换能器、首水平舵、荣汉斯停表、记录黑板、SKC/35 88毫米甲板炮、三叶螺旋桨、深度计、锯鳐和吨位旗。
这些要素均为7C型潜艇上实际存在的元素。
[[文件:U96改前正常.png|缩略图|U96改前正常立绘]]
=====1.攻击潜望镜和观测潜望镜=====
一般而言,一艘潜艇都不会只有一个潜望镜。从这张截自www.tvre.org的图可以看出,一条典型的7C型潜艇共有两个潜望镜:其中前面的潜望镜一直向下伸入艇体,而后面的潜望镜则只延伸到指挥塔内,且旁边布置有用于计算火控诸元的鱼雷数据计算机(T-Vorhaltrechner)——也就是说,后面的潜望镜是可以用于测定目标参数,并以此来指挥火控计算机的。
[[文件:7C型潜艇潜望镜.jpg|缩略图|7C型潜艇潜望镜的典型布局]]
——而事实也正是如此。前方伸入耐压艇壳的潜望镜被称为观测潜望镜,具有较大的视场,能大范围地监视海面,因此被用于对目标的粗略搜索;而一旦观测潜望镜发现目标,则转由指挥塔后部的攻击潜望镜对目标进行精确定位,并藉由测得的参数指挥火控计算机开算,最终输出适合该目标的火控解——所以不难想象,攻击潜望镜的视场比起观测潜望镜肯定要小很多,而精度则要超过后者。这一过程有点像二战时期大部分战舰通过雷达对目标进行参数测定的流程:首先由视野较大的搜索雷达对海空进行监视,在探测到目标后便将火控雷达转向目标,由波束更窄的火控雷达对目标进行凝视跟踪。一个形象的例子就是,在打狙的时候不能从头一直开镜到尾,必须先用正常视角找到敌人在哪儿,然后再开镜一枪爆头。
=====2.无线电测向器环形天线=====
无线电测向在二战时期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定位技术:不止潜艇上有,各国的飞机也广泛装备了这种利用无线电台定位的装置。与此同时,它的另一种变体高频无线电测向仪则被搭载在了盟军的反潜舰艇上,用于对携带无线电台的潜艇进行定位,由此大大提高了搜潜攻潜的效率。它的原理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解释,现分别解释如下:
======①感应电流的抵消======
现假设有两根互相平行的天线,两者之间完全断路。那么,当两根天线处于电磁波的同一波面上时,两根天线中就会分别感应出大小和方向均相同的电流;而如果将两根天线的连线错开一个角度,使其中一根天线靠前、另一根天线靠后,则因为两根天线同发射源的距离不同,电磁波传递到两根天线时衰减的程度也不同,更靠近发射源的天线里将会感应出一个比另一根天线中更大的电信号。
[[文件:无线电测向器天线的演化.png|缩略图|无线电测向器天线的演化]]
现将两根天线的顶部用导体搭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环状。那么,当两根天线处于电磁波的同一波面上时,即天线环正对着无线电台的位置,由于两根天线中感应出的电信号等大同向,两股电信号便会相互抵消,输出端就收不到任何信号。而如果天线间连线错开一个角度,即天线环不再正对无线电台,那么由于两根天线中的信号强度出现了差异,其中一根天线内的信号就会被另一股较强的信号完全抵消,而较强信号的剩余部分则会从输出端流出,经放大系统控制伺服电机转动,驱动天线环自动指向无线电台方位,同时带动艇内的无线电罗盘旋转。后来有一部分无线电测向仪用两个正交的环形天线组成的“打蛋器天线”替换了单个环状天线,这种天线不用转向目标;但考虑到这不是这一部分讨论的内容,这里不进行详细展开。
======②磁通量变化率与感应电流======
在高中时期我们曾经学过两个定律:其一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即感应电动势的计算公式E=nδφ/δt——n为线圈匝数,δφ/δt为磁通量变化率;其二则是电磁波的传播特性,即电场与磁场为正交场,其方位分别与电磁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文件:电磁波.jpg|缩略图|电磁波的传递规律]]
现在我们将上面得到的环形天线对准无线电台。此时不难得出,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向是垂直于环形天线的;考虑到电磁波中磁场的方向垂直于传播方向,此时变化磁场的方向便平行于环形天线。由于磁场与环形天线构成的线圈完全平行,不论磁感应强度为多少都没有磁感线从线圈中“穿过”,虽然电磁波中的磁场和电场一样是周期性变化的,但线圈内的磁通量变化率却一直是0。因此,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此时环形天线——也就是线圈——将不会产生任何感应电动势。而如果环形天线旋转了一个角度,磁场和天线面之间就出现了夹角,开始有磁感线从天线环中穿过;所以,随着电磁波中磁场的周期性变化,环形天线内就产生了感应电流,感应电流以和上面一样的方式驱动伺服电机。
=====3.割网器张线与割网器=====
在二战时期,防潜网是一种封锁港口、用于防备潜艇渗透的重要装备。这通常是一幅垂挂在水中的大钢网,上端离水面很近甚至高出水面,而下端则用定深子坠住,一直垂到水底,网上有时还会装备水雷和烟火剂,用于直接歼灭试图穿越的潜艇或是指示潜艇所在的方位。很显然,当潜艇碰到这种挂在水中的巨大障碍物时,不论怎么上升下潜都是找不到入口的,只能想办法把网强行破坏掉。
因此,7C型潜艇装备了割网器。这种装置是一种安装在船头、斜向后上方挺出的硬杆,杆子迎着前方的一面均匀地制有锯齿,上端则由被称为“jumping wire”的张线连接到潜艇最高处。当潜艇撞进防潜网时,随着船头的逐渐插入,防潜网的网绳会接触到割网器的锯刃;由于斜向后上方伸出的割网器的导向作用,网绳会沿着割网器向上滑动,被锯齿连续切断,于是网上便留下了一个刚好能让船头通过的豁口。
但此时豁口的大小其实还不允许潜艇完全通过。因此,才有了将割网器和潜艇最高处连接的张线。随着潜艇的继续运动,豁口的上端滑过割网器末端,接着被张线搭住;因为张线自高处连接到低处,当潜艇通过豁口时,豁口的上端就会被张线撩起,越过潜艇的最顶端,在潜艇通过后才无害落下——很有点像我们从压得过低的树枝下经过时用手把树枝撩起来。于是,在割网器和割网器张线的密切配合下,潜艇便成功穿越了防潜网,只在网上留下了一个巨大无比的窟窿。
[[文件:割网器.png|缩略图|装备了割网器与割网器张线的潜艇正在穿越防潜网]]
当然,这一设计比起“独具匠心”的“精妙之举”,更多的还是一种无可奈何。用割网器破开防潜网的弊端很多,一来你难以保证割网器真的能和想象中一样楔入防潜网中,二来你也不能保证潜艇在穿越豁口时顶上会不会有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被防潜网挂住,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防潜网是钢网,割网器破开网绳的时候免不了要搞出巨大的动静,而如果防潜网周围设有声呐,那指望潜艇不被发现还不如指望猪会飞上天。所以,在1941年3月1日之后,新造的U艇就取消了割网器;不过,由于U-96在40年就已经完工,这个没什么用但是确实很霸气的东西还是得以保留。
=====4.KDB声呐换能器=====
声呐说到底是个把声信号转变成电信号的东西。在7C型潜艇上,这种信号的转换是通过压电效应实现的。
======①压电效应======
1880年,雅克·居里和皮埃尔·居里发现,当某些晶体受到力的作用时,晶体表面将会带电,此即所谓压电效应(piezoelectric effect);反过来说,当同一类晶体受到电压作用时,晶体又会产生细微的形变,即所谓电致伸缩——皮埃尔用这个原理来制作静电计(五电石英静电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这类晶体的正负电荷均匀地分布在晶格中,正负电荷的中心彼此重合,因此对外表现出电中性;而当晶体受压时,晶格发生形变,原本重合的正负电中心互相错开,使晶体带电。这一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最广泛的应用就是陶瓷打火机;陶瓷打火机的发火装置为一压电陶瓷片,在受压时会产生很高的电压,从而打出火花引燃燃烧剂。
[[文件:压电效应.png|缩略图|压电效应的原理]]
======②压电效应与声呐======
声波是一种机械波,以纵波的形式传播。因此,在声波的传播路径上任意取一质点,这个质点都在沿着平行于声波传播方向的方向前后振动;如果这个质点后面有一物体A,那么在宏观上来说,质点的来回运动就会表现为对物体A的周期性挤压。如果将该物体换成压电晶体,那么随着声波周期性地挤压和拉伸晶体,压电晶体便会对外输出变化的电信号;该信号经放大电路放大后,一方面可以在声呐显示器上直观呈现,另一方面则可以驱动耳机里的振动片,让操作员听见声音。
======③KDB声呐换能器的具体原理======
KDB声呐,全名为KristallDrehBasisgerat;其中Kristall代表晶体,Dreh则代表旋转。在声呐上方的长条形声呐罩里是六块通过重结晶方式获得的巨大压电晶体,准确来说是酒石酸钾钠,酒石酸钾钠再通过引出线和外面的电路相连。在潜艇潜航的时候,顶部的声呐罩会绕着下面的垂直轴连续旋转,使声呐的探测范围不断地从周围海域扫过,类似于旋转的雷达天线对空间进行的扫描。理论上来说,由于KDB声呐能够环视四周,它应该是没有探测死角的;但在实际运用中,由于潜艇指挥塔围壳的阻挡和螺旋桨的固有噪音,KDB声呐在艇尾方向上会存在一个左右各20°的探测盲区。
=====5.锚=====
虽然很怪,但是潜艇是有锚的——这一点直到现在还是这样。不过,现在的锚不是像以前那样挂在潜艇两侧的锚穴里,而是设在艇首的正下方,可以直接向下放出。
[[文件:核潜艇锚.jpg|缩略图|拉法耶特级核潜艇SSBN-625(亨利·克莱)的锚]]
7C型潜艇用的是所谓的无杆锚。这种锚没有锚杆,竖直的锚干和锚冠通过销钉连接,可以独立于锚冠自由转动;锚冠的顶部周围有一圈凸缘,在锚冠横倒在海底时可以把锚冠支起来——在立绘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这一点。锚冠两侧有两个箭头形的锚爪,用于固定锚体,头部相当锋利以便于刺进泥土。一旦潜艇抛锚,锚冠落到海底,凸缘便把锚冠撑起,使得锚爪斜向下指向海床;此时如果潜艇受暗流作用微微晃动了一下,锚链就会通过锚干拉动锚冠;由于两个锚爪此时支在海底,锚冠便以锚爪为支点向上升起,脱离海床,将自身重力施加在锚爪上,迫使锚爪扎入海床中——而与此同时锚链还在横向拉动锚冠。于是,这一纵一横两个力便合成了一个斜向下扎入海床中的合力;在该合力的作用下,锚爪犁入海床中,将艇身牢牢固定。从本质上来说,在无杆锚上,锚爪吃进泥土的过程和牛犁地其实没什么区别。
[[文件:无杆锚.png|缩略图|无杆锚的抛锚过程]]
=====6.G7e潜用鱼雷=====
得益于U艇辉煌的战果带来的极高知名度,G7e系列绝对是德国最知名的鱼雷之一。这种鱼雷比较有创造性地使用了电动力而不是热动力,由两组铅酸蓄电池给一台100马力的直流电动机供电,再由电动机通过伞形齿轮组驱动一对对转螺旋桨,因此航行时几乎很少留下航迹(仍会产生部分气泡航迹,主要来源于在鱼雷的气动陀螺仪和深度控制机构中做过功的排气),使潜艇具备了隐蔽袭击的能力。此外,这种鱼雷还装备了磁性引信,这种基于一组带铁芯的线圈的引信可以主动向外辐射出磁场,由此在钢质船壳中隔空感应出涡流,而涡流又会产生感应磁场,反过来影响线圈中的电流——简单来说,这就是一种金属探测器。由于磁性引信不需要直接撞上船体就能引爆,艇长往往可以朝战舰的龙骨下方发射鱼雷,使鱼雷在战舰正下方起爆,由此一击便能瘫痪敌舰的战斗力。当然,作为另一重保险,G7e也装备了碰炸引信,它的露出部分就是鱼雷头部的凸起;当鱼雷高速撞击目标船体时,碰炸引信的活动部分会被船体挡着向后移动,通过一套连杆把雷头内部的撞针往前顶,使撞针击穿雷管,引爆战斗部。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G7e鱼雷这一平台的基础上,德国人改进出了著名的G7e/T4猎鹰和G7es/T5鹪鹩两款水声自导鱼雷,某种意义上也算是德国的“末日科技”之一吧。
[[文件:G7e鱼雷.jpg|缩略图|U-505的G7e鱼雷,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巨大的玩意儿]]
好的说完了,再来说说坏的。
总的来说,G7e鱼雷的几乎所有缺点都是围绕它那个难伺候的电池展开的。我们知道,铅酸蓄电池即使不外接负载,负极的铅也仍旧会同作为电解质的酸反应,导致电极和电解质的持续消耗,迫使维护人员不得不对电池进行定期的充电以维持鱼雷的战斗力,哪怕此时潜艇正在执行任务(就G7e/T3型鱼雷而言,这个充电周期是8天;因此,装备了G7e/T3型鱼雷的潜艇必须每8天对鱼雷进行充电)。此外,铅与酸反应的过程会导致氢气的产生,而充电时对水进行电解的副反应更是会产生大量氢气;作为一种高度易燃易爆的气体,氢气的出现也无意中增加了这种鱼雷的危险性。同时,由于化学反应速率和温度有关,鱼雷在发射前往往要经过预热——如果鱼雷没有经过预热,那么原本5000米的射程就会直接缩水到3000米,打了个6折。虽然德国人直接把电加热器给埋进了鱼雷的电池舱里,不用另外弄个什么加热装置了,但漫长的预热过程依然会消耗掉宝贵的时间;可能就是这么短短的几分钟,战机就已经稍纵即逝——不过话说回来,这一切问题都是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有限所引起的,其电动鱼雷的思路依然非常正确;等到了现代,有了高能量且更安全、平时不放电的海水电池,电动鱼雷就立即焕发出了生机。
=====7.GHG声呐换能器=====
[[文件:GHG声呐基阵.png|缩略图|U-47的GHG声呐基阵]]
仔细看这张图。在船头通讯声呐(水下电话)基阵的下方,围绕着首水平舵的上半球分布着12个白色的圆点;这些圆点在立绘中也有体现,分布在舰装首水平舵部分的周围。如果只看外形,这些东西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汽车倒车雷达的发射/接收器;有些具有一定生物学基础的朋友还会联想到鲨鱼两腮的劳伦兹尼壶腹——一种用于感知外界环境变化的神经阵列。而事实上,不论是像倒车雷达还是像劳伦兹尼壶腹,它们的结构和用途也确实与之相近。
这些装置是7C型潜艇的另一种声呐——GHG声呐(GruppenHorchGerat,水听阵列)——的换能器。顾名思义,这种声呐的探测装置并不是一个或两个单一的换能器,而是由多个换能器组成的阵列。一套GHG声呐通常含有两个这样的阵列,分别布置在战舰的左右两舷,就像人的耳朵一样。换能器的结构如图所示:整个装置完全埋入黑色的船壳中,最外面是一层圆形的薄膜,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小圆点;装置里面则卡有一块酒石酸钾钠晶体(Rochelle crystal,或称罗谢尔盐)——同KDB型声呐一样,这类声呐的换能器也应用了压电晶体。酒石酸钾钠的一端通过卡扣连接到薄膜的背面,另一端则固定在导电的基座上,通过电线引出。一旦有外界声波碰触到换能器,声波便会使薄膜发生振动,从而周期性地挤压和拉伸酒石酸钾钠晶体,在另一端的引出线中产生电信号。再将若干个这样的换能器组合成阵列,我们便可以获得一个侦测范围达140°的声呐基阵;由于7C型潜艇安装有两组这样的探测基阵,一艘7C型潜艇理论上能够光凭这种声呐得到左右各140°的声呐视野,非常可观。当然,光看这个换能器就已经能看出来这套声呐阵列是不可动的了,因此GHG声呐对屁股后面的敌人依旧是毫无防备的;在电影《从海底出击》中就有关于这一情况的直观体现,即英国驱逐舰通过潜艇后部的盲区偷偷摸上来,而U-96直到操作员把潜望镜转向后方之前还完全没有察觉。于是,我们便看到驱逐舰巨大的船头突然出现在潜望镜里,带着水声隆隆驶过,然后丢下了深水炸弹。
[[文件:GHG换能器.jpg|缩略图|GHG声呐换能器结构]]
有趣的是,虽然声呐往往和潜艇联系在一起,但在纳粹德国海军中,GHG声呐却是一类应用相当广泛的声呐——除了潜艇之外,它们甚至装备了包括1934型驱逐舰和希佩尔级重巡洋舰在内的水面舰艇,而其用户中吨位的纪录保持者则无疑是硕大的俾斯麦级战列舰——没错,正如战舰世界中的设定,希佩尔级和俾斯麦级同样装备了GHG声呐,用来侦测来袭的鱼雷;在丹麦海峡海战中,欧根亲王号就是利用她的GHG声呐为俾斯麦号提供了敌舰临近的预警的。
[[文件:俾斯麦级GHG声呐.gif|缩略图|俾斯麦级的GHG声呐,注意马蹄形的换能器阵列]]
不过需要注意一点。GHG声呐的名字——GruppenHorchGerat——就已经注定了它不是某一款特定的声呐,而是一类符合“以阵列的形式布置的被动声呐”这一标准的声呐,因此各型战斗舰艇装备的GHG声呐的换能器数量也会有所不同;举例来说,根据www.uboataces.com的说法,早期型的GHG声呐只包含有24个换能器,即一侧12个;但在后来的9型潜艇上,这个数量已经增加到了48个,即一侧24个,每三个换能器为一小组,8个小组“搭”在首水平舵的上半球上——比如U-505的GHG声呐就是这样。而在俾斯麦级战列舰上,一侧GHG声呐阵列所含的换能器更是高达62个,呈马蹄形分三层布置。一般来说,一个阵列中所含的换能器越多,这个声呐阵列的方向性就越精确。
[[文件:9型潜艇.png|缩略图|9型潜艇的GHG声呐基阵]]
=====8.首水平舵=====
潜艇在水下的运动不同于战舰在水面上的运动,只需顾及前进速度和方向;由于潜艇在航行中还要兼顾深度的变化,俯仰角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所以,7C型潜艇在艇首位置安装有用于调整潜艇俯仰角的首水平舵;正如立绘中所展示的那样,首水平舵包括两个部分,即前面的导流鳍和后面的舵叶。导流鳍固定在艇壳上,是不可动的,负责将前方来流引向后方的舵叶;舵叶由水平轴连接至艇体,可以绕着水平轴在垂直方向上翻转——切不可将这种设计同现代潜艇的尾舵相混淆;现代潜艇的尾舵同样由两部分组成,即可以转动的舵叶和舵叶后端的均衡调整片。当潜艇正常航行时,由于对深度的调节需求不大,只有舵叶后端的均衡调整片会上下偏转,以提供最基本的操纵能力;但如果潜艇俯仰角出现异常,或者需要紧急上浮,舵机就会控制着整个舵叶翻转,以提供更强的操纵性。舵叶由舰桥侧面的一个手轮控制——和这个手轮一起的还有另一个完全相同的手轮,用于控制潜艇尾部的升降舵,和首水平舵一起控制潜艇的姿态;为了对潜艇的俯仰角进行监测,手轮处还设有液柱式水平仪,通过两侧液柱的高度差来反映潜艇的俯仰角。当操作员旋转手轮使首水平舵的舵叶下偏时,海水经导流鳍和舵叶的引导向下方流动,因而产生一个反作用力,将首水平舵连同船头向上抬起,使潜艇仰角增大,潜艇开始往上爬升;反之,如果首水平舵的舵叶往上偏转,那么迎面来流就会被引导着往上流动,将船头往下压,于是潜艇低头,开始向深处扎去。这种首水平舵的设计一直到俄国最新的阿库拉级攻击型核潜艇上依然存在;但与此同时,另一些国家则将首水平舵上移到了指挥塔围壳的两侧,形成了所谓的围壳舵,中美两国的核潜艇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文件:U995首水平舵.jpg|缩略图|U-995的首水平舵,注意导流鳍和舵叶分开的设计]]
=====9.荣汉斯停表=====
有一首歌叫《艇长的秒表》。仅仅是从这个歌名,我们就可以窥见停表和潜艇兵的联系有多紧密了;而事实上,在各种以潜艇战斗为创作题材的电影中,不论是了《猎杀红十月号》还是《从海底出击》,停表的出镜率都相当之高。
那么,停表缘何对潜艇这么重要呢?
简单来说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导航,另一方面则是确认战果。
======①导航======
潜艇不同于水面舰艇。虽然同样身处茫茫大洋,没有参照物可言,水面舰艇好歹还有露天的甲板和舷窗,船员可以通过观星来确定自己的方位;但潜艇这东西吧,连个观察窗都没有,一旦潜入水下,放眼四顾,你就只能看到潜艇硬邦邦的舱壁,根本连外面都看不到。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让潜艇保持在正确的航向上就有点难度了;确切地说,它利用的是汤姆·克兰西在《猎杀红十月号》中提到的“跑表和地图”法。一方面,通过由陀螺罗经和航速计控制的航迹标绘装置,艇员可以对潜艇进行一个大致的定位,确认自己在正确航线上的哪个点;此时艇员再利用尺子量取潜艇同下一个转弯点之间的距离,并将该距离除以潜艇当前的航速,得出的就是潜艇距离下一次转弯的时间。那么从理论上来说,只要在经过该时间后转向预定的角度,由于转向的地点和角度都是对的,潜艇就可以继续维持在正确的航线上。于是,标绘员掐下手中的停表,等表针走到这一时间时立即通知舵手转向;因此我们在电影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桥段,标绘员手握滴答作响的停表,一边大喊:“10……20……30……到!”或者“30……20……10……到!”然后舵手就转动手中的舵盘,潜艇便斜着身子转向新的方向。
======②确认战果======
虽然潜望镜目标很小,但并不是说水面舰艇就看不到潜望镜了。首先,在良好的气象条件下,瞭望员是可以在海面上发现潜望镜的;其次,比较过分的是,美国海军的弗莱彻级之类的驱逐舰是可以直接用SG雷达探到伸出水面的潜望镜的。所以,虽然潜艇在攻击前不得不升起潜望镜对目标参数进行测定,但在鱼雷发射之后是必须要收起潜望镜的;而这样一来,潜艇观测外界的途径就彻底失去了——然而,一艘潜艇又必须和外界维持某种程度的联系,以确定鱼雷是否命中目标,并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要再进行第二次攻击。既然目视观察这条路行不通了,那么可想而知,这个联系就只剩下听了:如果声呐操作员在耳机中听见了鱼雷的爆炸声,那么就说明有什么东西触发了鱼雷的引信,换句话说,鱼雷有可能命中了目标——注意,只是有可能。
在理想条件下,如果鱼雷装备的是触发引信,那么鱼雷的起爆一般就意味着鱼雷命中了目标;然而,水下的情况往往是不理想的。诸如乱流和暗礁一类的东西都有可能引起鱼雷的早炸;这里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日本海军曾经对南达科他号战列舰发动过雷击,须臾之后便观察到了冲天的水柱,但我们都知道南达科他好好地活到了战后。事实上,当水柱消失之后,南达科他依然完好无损地漂浮在水面上,而其舰员回忆中只是提到了一场如尼亚加拉大瀑布般突降的豪雨——根据《海军水雷史》的说法,这可能就是九三式氧气鱼雷过于敏感的碰炸引信被南达科他搅起的水流触发,使得鱼雷早炸所致。碰炸引信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说不依靠直接撞击引爆的磁性引信了;如果当地海水比较浅,而海床上又有一艘沉船,那么当鱼雷从沉船上方通过时,沉船对磁性引信的扰动就很有可能引起鱼雷的早炸,而鱼雷此时离目标还差了十万八千里——可以想象,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贸然升起潜望镜,那么等来的就一定是敌方反潜舰艇赏赐的一顿深弹。
因此,停表的第二个用途就体现出来了。将鱼雷在命中目标时预计会走过的航程除以设定的鱼雷航速,就可以得到命中目标时鱼雷的航行时间。一旦鱼雷发射,水兵立即掐下停表,并开始随着停表的走动连续读秒。如果爆炸声在停表走到这个时间时恰好响起,那么就说明鱼雷有很大概率命中了目标;而如果爆炸声响起的时间早于或者晚于这个时刻,就说明鱼雷有可能失的:前者表示鱼雷在命中目标之前就被某种东西意外引爆了,而后者则表示鱼雷错过了目标,在继续航行了一段时间后被沉船或是乱流之类的意外因素引爆,也就是所谓的晚炸。在这两种情况下,潜艇艇长就必须要做出艰难的抉择了,是补射鱼雷、保持静默还是借着敌舰螺旋桨声的掩护偷偷溜掉——当然,那就是潜艇艇长的事了。
======③百年老厂生产的停表======
有意思的是,U-96手里拿着的这块停表来头很大,由德国知名钟表制造商、百年老厂荣汉斯(Junghans)提供——和瑞士的那些钟表厂一样,这个厂也生产手表。由这家公司生产的手表价位通常在数千甚至万余人民币这个档次,是货真价实的高档表。停表本身和我们现在常用的停表没什么区别,都包含有一个大表盘和一个小表盘;大表盘一圈是60秒钟,小表盘一圈则是30分钟。注意停表装在一个木质的收纳盒里;这是因为停表是精密仪器,必须小心保管以避免可能出现的故障。
[[File:荣汉斯停表.jpg|缩略图|荣汉斯生产的潜艇停表]]
=====10.记录黑板=====
在潜艇上,记录黑板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装备——准确来说,不管在什么战舰上,记录板都是相当重要的装备。它上面能记录的东西很多,包括最重要的一点——巡航日期。从出航开始,就会有水兵专门在黑板上记录自出航起到现在的时间;于是,我们就在那块黑板上看到了那些用白色粉笔画出的记号,每一个记号表示五天。
=====11.SKC/35 88毫米甲板炮=====
不同于现在的潜艇,大多数二战时期的潜艇只能被称作“可潜艇”,也就是“可以潜航的鱼雷艇”,主要活动区域其实是在水面上——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二战潜艇的艇身都是船形而非现在的水滴形的原因,因为它要更多地顾及到潜艇的水面性能。那么既然水面是二战潜艇的主要活动区域,二战那会儿的潜艇当然也得考虑水面作战的事情,所以水面舰艇的武器她们也不能不带——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甲板炮。纵观正常二战,几乎每一艘参战国的潜艇,从7型到硕大无朋的絮库夫级和伊-400型,都装备了口径或大或小的甲板炮:一方面,在执行破交任务时,甲板炮可以更为经济地将落单的商船击成粉碎,毕竟一发炮弹可比一枚鱼雷要便宜得多;另一方面,如果潜艇突然在水面状态下遭遇敌舰,虽然缺乏有效的火控手段,但甲板炮依然可以进行有限的反击,为潜艇提供一定的自卫能力——电影《灰猎犬号》中,就有德国潜艇使用甲板炮和弗莱彻级驱逐舰展开炮战的桥段。虽然用甲板炮还击的行为实在不怎么高效——这句话我还要再重复一遍——但当你被逼到绝境、别无选择之时,你也就只能这样了,尽管这种行为更多时候看上去更像是垂死挣扎。第三,有些潜艇的甲板炮还是高平两用的,因此在面对低飞的敌方反潜机时会具有一定的对空抗击能力——当然,也就比没有强一点。
U-96装备的甲板炮是88毫米的SKC/35。这种火炮的口径因为同口径的88毫米高炮而闻名;而这种火炮也确实和传奇的88炮一样好用。简单来说,它配有立楔式滑动式炮闩,因此可以打出很高的射速,理想条件下能达到每分钟15发,即每4秒一发;俯仰角为-10°至+30°,不具备对空抗击能力,但在30°仰角时能达到13070码(约11950米)的最大射程。它可以装备包括高爆弹、高爆燃烧弹和照明弹在内的多种炮弹,其中高爆弹装药量达3.1公斤——同时,这种炮还非常出人意料地装备了10.2公斤的穿甲弹。每门炮备弹为220发,足够一次战斗使用的了。美中不足的是,这种火炮的身管长度只有42倍左右(德标45倍,算进炮尾的长度),且发射药量仅为2.1公斤的RPC/40N发射药(管状发射药,含64.87%的硝酸纤维素酯和23.63%的二甘醇二硝酸酯),这使得该炮的炮口初速稍显不足,在发射高爆弹时仅为700米每秒,由此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弹道性能的恶化;但反过来说,正是因为缩倍径、减装药,该炮的身管寿命得以大幅度延长,高达约12000发。而且,考虑到大多数时候甲板炮也不是用来和敌人的驱逐舰硬碰硬的,而是为了解决几乎没有自卫能力的商船,它其实也不需要多大的初速度。
=====12.三叶螺旋桨=====
作为潜艇的推进装置,一条潜艇是不能没有螺旋桨的。但不像现在的潜艇,只要用螺旋桨就是七叶大倾斜螺旋桨,二战时期大多数德国潜艇使用的都是非常普通的三叶螺旋桨;比如说7C型潜艇,使用的就是两个直径1620毫米、螺距1540毫米(指理想情况下转动一周可以前进1540毫米)、湿面积0.93平方米、投影面积0.81平方米的黄铜三叶螺旋桨。这设计看上去很奇怪:七叶大倾斜螺旋桨因为桨叶众多、螺距较大,能够以更低的转速推动潜艇达到同一航速;同时,七叶大倾斜螺旋桨的桨尖大多数是后掠的,可以改善桨尖的空泡问题,进一步降低因空化现象导致的噪音。而U艇用的螺旋桨,一方面直径较小,另一方面桨叶较少,因此在推动潜艇达到指定航速时的转速要远远高于七叶大倾斜螺旋桨——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代核潜艇的螺旋桨转速通常在每分钟一百转出头,但采用类似螺旋桨的美国潜艇的螺旋桨转速却高达每分钟219转;此外,三叶螺旋桨的桨尖没有后掠,而是一个较为圆钝的“桨边”,所以也不能改善空泡情况。因此,比起用在潜艇上,这种螺旋桨其实更常用于船舶上——比如说泰坦尼克号,它由低压蒸汽轮机驱动的内螺旋桨就是一个三叶螺旋桨;它的噪音和转速对于水下航行来说都没有什么优势,更像是直接把某艘战舰上的螺旋桨拆下来给潜艇装上了。
[[文件:U-505螺旋桨.jpg|缩略图|U-505的三叶螺旋桨,摄于胜利号自由轮(供图者:Barb_220)]]
所以还记得前面说的吗?在二战时期,潜艇其实就是一艘能潜水的鱼雷艇。在U艇鼎盛的时候,甚至连潜艇的螺旋桨降噪都不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因为潜艇本来就不会有多少时间待在水下。那么作为一种大多数时候都是浮在水上、潜入水下只是为了发动攻击的特殊“水面舰艇”,螺旋桨的降噪对潜艇来说自然也就没那么重要了。
=====13.深度计=====
任何潜艇都是有最大潜深的,这是因为越往深处水的压强越大。如果一条潜艇潜入100米深的水下,则取海水密度为1025公斤每立方米,由公式p=ρgh有压强=1025×9.8×100=1004500帕斯卡,非常惊人。所以,如果潜艇潜得过深——对于U-96所属的7C型潜艇来说是250米,就有可能导致作用在潜艇耐压壳上的压力过大,最终使潜艇被海水压裂。1963年4月10日,美国海军的长尾鲨号核潜艇在深潜试验中遭遇内波作用,被向下拖拽至超越安全深度,潜艇被海水压裂,迅速进水沉没——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为了让潜艇能够维持在安全的深度以内,包括U-96在内的所有潜艇都安装有深度计。深度计的原理很简单,它其实就是一个压力表,能够通过前面所说的深度和压强正相关的关系来间接指示出潜艇的深度。下面以美国海军潜艇常用的深度计为例讲解这种设备的工作原理:
[[文件:深度计.jpg|缩略图|鲣鱼号深度计]]
如图是美国潜艇鲣鱼号(USS Pampanito)的深度计。其前盖已经被打开,因此我们可以一窥它的内部结构。在深度表的表壳里是一圈圆弧形的金属管,被称为弹簧管或是波登管(Bourdon tube);该管富有韧性,在受力作用时会发生可逆的形变。金属管的一头固定,另一头则通过连杆搭接到一个扇形齿轮的扇柄上,扇形齿轮又与驱动表针的齿轮相啮合。从外界进入的海水自表下的阀门流入金属管中;由于海水具有压力,管内的海水将会向外顶推金属管的管壁,导致金属管截面膨胀。不难想象,这一膨胀会使弯曲的金属管产生弹直的趋势,于是金属管的另一头便向上运动,牵拉扇形齿轮逆时针旋转;又因为互相啮合的两个齿轮转向是相反的,扇形齿轮的逆时针运动将会引起表针齿轮的顺时针旋转,使表针顺时针转动。潜艇下潜的深度越大,进入金属管的压力越大,金属管弹得越直,表针顺时针偏转的角度就越大。这种深度计被称为波登管式压力表,直到现在还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14.锯鳐=====
U-96的艇徽“绿色开口笑剑鱼”并不是真正的剑鱼,而是锯鳐——the laughing sawfish,开口笑锯鳐。这东西是U-96的艇徽,喷在U-96的指挥塔围壳侧面;在U-96的艇长海因里希·雷曼-维伦布鲁克升任第九潜艇支队(9 Unterseebootflottille)的指挥官后,这一标志也成为了第九潜艇支队的队徽。
[[文件:U-96指挥塔.jpg|缩略图|U-96指挥塔围壳侧面的锯鳐]]
不过有趣的是,虽然U-96指挥塔围壳上的锯鳐看上去很可爱,但现实中的锯鳐绝对一点都不可爱。不多说,上图:
[[文件:锯鳐.jpg|缩略图|现实中的锯鳐]]
=====15.吨位旗=====
正如皇家海军的潜艇在取得击杀战果之后会悬挂海盗旗——最出名的例子无疑是征服者号核潜艇在击沉贝尔格拉诺将军号轻巡洋舰后挂起海盗旗的举动——击沉敌舰之后悬挂吨位旗也是德国海军U艇部队的传统之一。一般来说,吨位旗是一面帆布做成的三角旗,旗面上会标注本次击沉的吨位和潜艇的艇徽;如果取得的是某一重大战果,旗面上还会对击沉的船只名字进行标注——最典型的就是这面U-30的吨位旗。1939年9月3日,由伦普艇长指挥的U-30号潜艇击沉了从利物浦开往蒙特利尔的13581吨邮轮雅典娜(Athenia,也有资料翻译为阿森尼亚)号,炮制了所谓的“雅典娜号事件”;此次事件造成112人遇难身亡,其中包括了28名美国人。于是,在这面吨位旗上除了雅典娜号的吨位13581吨,还专门标注出了“ATHENIA”的名字。
[[文件:雅典娜号战果.jpg|缩略图|U-30的“雅典娜号”吨位旗]]
除了吨位和艇徽,有时候吨位旗上还会标注出战果的取得日期和潜艇的编号。下面是一面U-96本尊的吨位旗,从这面旗上我们就可以直观地看出这几个元素:旗面上标注了U-96本尊的锯鳐艇徽和击沉吨位(14118吨),还在挂旗的旗边上标注了编号(U-96)和战果的取得日期(16/1/41,即1941年1月16日)。
[[文件:U-96吨位旗.jpg|缩略图|U-96吨位旗]]


===设定===
===设定===
17,758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