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雪:修订间差异

添加312字节 、​ 2022年5月15日 (星期日)
第145行: 第145行:
:'''特I型(吹雪型,又称第三十五号型)'''
:'''特I型(吹雪型,又称第三十五号型)'''
:最原始的特型驱逐舰,包括从大正12年度(1923)到大正15年度(1925)计划中下单建造的9艘,有些场合也将昭和2年度(1927)计划的'''改I型'''浦波计入在内。
:最原始的特型驱逐舰,包括从大正12年度(1923)到大正15年度(1925)计划中下单建造的9艘,有些场合也将昭和2年度(1927)计划的'''改I型'''浦波计入在内。
:特I型的主炮为'''50倍径三年式127mm双联装炮A型''',本型9艘依次为:
:特I型的主炮为'''50倍径三年式127毫米双联装炮A型''',本型9艘依次为:
:吹雪(第35号驱逐舰<ref>旧日本海军的驱逐舰编号自神风级一号舰“神风”开始,以神风为1号,各新造一等驱逐舰不论舰级,以订单顺序依次编号,至第43号矶波废止</ref>)、[[白雪]](第36号)、[[初雪]](第37号)、[[深雪]](第38号)、丛云(第39号)、东云(第40号)、薄云(第41号)、白云(第42号)、矶波(第43号)。
:吹雪(第35号驱逐舰<ref>旧日本海军的驱逐舰编号自神风级一号舰“神风”开始,以神风为1号,各新造一等驱逐舰不论舰级,以订单顺序依次编号,至第43号矶波废止</ref>)、[[白雪]](第36号)、[[初雪]](第37号)、[[深雪]](第38号)、丛云(第39号)、东云(第40号)、薄云(第41号)、白云(第42号)、矶波(第43号)。
:'''改特I型(浦波)'''
:'''改特I型(浦波)'''
第151行: 第151行:
:该舰是昭和2年度(1927)计划中的第一艘驱逐舰,原定完全按照II型的设计建造,但在建造过程中赶上日内瓦海军会议召开,为避免受新军控协议限制而加快了进度。由于此时与II型配套的B型双联装炮塔尚未完成,故继续沿用了I型所使用的A型炮塔。
:该舰是昭和2年度(1927)计划中的第一艘驱逐舰,原定完全按照II型的设计建造,但在建造过程中赶上日内瓦海军会议召开,为避免受新军控协议限制而加快了进度。由于此时与II型配套的B型双联装炮塔尚未完成,故继续沿用了I型所使用的A型炮塔。
:'''特II型(绫波型)'''
:'''特II型(绫波型)'''
:特型驱逐舰的第二个量产型号,包括昭和2年度(1927)计划中从[[绫波]]到[[潮]]的10艘。相比于I型,II型的舰桥更大,锅炉进气口针对高海况下容易进水的问题进行了改造,这一改进后的进气口结构随后作为标准结构在后续驱逐舰型号中沿用。武器方面,II型的主炮更换为更先进的'''50倍径三年式127mm双联装炮B型''',这一型号的最大仰角从A型的40°增加至75°。本型10艘依次为:
:特型驱逐舰的第二个量产型号,包括昭和2年度(1927)计划中从[[绫波]]到[[潮]]的10艘。相比于I型,II型的舰桥更大,锅炉进气口针对高海况下容易进水的问题进行了改造,这一改进后的进气口结构随后作为标准结构在后续驱逐舰型号中沿用。武器方面,II型的主炮更换为更先进的50倍径三年式127mm双联装炮B型,这一型号的最大仰角从A型的40°增加至75°,使其可以当做可以防空的高平两用炮。本型10艘依次为:
:[[绫波]]、[[敷波]]、朝雾、夕雾、[[天雾]]、狭雾、胧、曙、涟、[[潮]]。
:[[绫波]]、[[敷波]]、朝雾、夕雾、[[天雾]]、狭雾、胧、曙、涟、[[潮]]。
:其中,胧、曙、涟、潮四舰建造时进行了一定的修改,烟囱比本型前六艘低,又被称为'''特II后期型'''。
:其中,胧、曙、涟、潮四舰建造时进行了一定的修改,烟囱比本型前六艘低,又被称为'''特II后期型'''。
:'''特III型(晓型)'''
:'''特III型(晓型)'''
:特型驱逐舰的第三个量产型号,包括昭和2年度(1927)计划中的最后4艘。
:特型驱逐舰的第三个量产型号,包括昭和2年度(1927)计划中的最后4艘。III型相较于前一型最主要的变化是使主引擎的马力增大以及空气预热机,使得锅炉的效率得以提升,1号烟囱得以缩小,这是特III型外形上最明显的变化。本型4艘依次为:
:[[晓]]、[[响]]、[[雷]]、[[电]]


广泛的来说,初春型、白露型、朝潮型这些相对而言“新型”的驱逐舰都可以叫做特型驱逐舰。至于峰风型到睦月型的老式驱逐舰,可以呼作'''並型駆逐艦'''
广泛的来说,初春型、白露型、朝潮型这些相对而言“新型”的驱逐舰都可以叫做特型驱逐舰。至于峰风型到睦月型的老式驱逐舰,可以呼作'''並型駆逐艦'''
7,578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