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约·杜伊里奥:修订间差异

添加13,638字节 、​ 2024年2月24日 (星期六)
文字替换 -“===游戏性能===[\S\s]+?\n===台词”替换为“===台词”
无编辑摘要
(文字替换 -“===游戏性能===[\S\s]+?\n===台词”替换为“===台词”)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版网页编辑
 
(未显示15个用户的57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seo:
{{#seo:
|title=舰R百科-卡约杜伊里奥
|title=舰R百科 玩家自由编辑的战舰少女R百科
|titlemode=append
|title_mode=append
|keywords=战舰少女,战舰少女R,舰R,百科,卡约,杜伊里奥,Caio Duilio,安德烈亚多利亚级,战列舰,真理奈,鬼父
|keywords=战舰少女,战舰少女wiki,舰娘,战舰少女R,舰R,百科,原型简介,游戏数据,卡约,杜伊里奥,Caio Duilio,安德烈亚多利亚级,战列舰,二女儿,真理奈,秋月真理奈
|description={{#invoke:string|country|{{#invoke:舰娘|属性|简介|卡约•杜伊里奥}}}}
|description={{#invoke:string|country|{{#invoke:台词|简介|{{PAGENAME}}}}}}
}}
}}
{{卷首语
|头像1= [[image:Ship girl 211.png|100px|link=]]
|语句1= 那个,我有哪里很奇怪吗?您的眼神……
}}
{{导航}}
{{导航}}
{{舰娘名片
{{舰娘名片
|本名=卡约•杜伊里奥
|本名=卡约·杜伊里奥
|别名=真理奈
|别名=真理奈、二女儿
|原名=Caio Duilio
|原名=Caio Duilio
|国籍=意大利
|国籍=意大利
|生日=4月24日
|生日=4月24日
|人设=卑しい人间
|人设=卑しい人间、凹之下
|配音=
|身高=186.9米
|身高=186.9米
|体重=28700吨
|体重=28700吨
|图鉴编号=211
|舰种=bb
|星级=5
}}
}}


__TOC__
__TOC__
<br clear="all" />
==游戏数据==
==游戏数据==
<tabber>
<tabber>
改造前={{舰娘|战舰名=卡约•杜伊里奥|获得方式=掉落(4-3、5-1 H,5-5 F、H、G、I)|图鉴编号=211}}
改造前 ={{舰娘|战舰名=卡约·杜伊里奥|获得方式=掉落(4-2 J, 4-3 H, 4-4 L,5-1~5-2, 5-4~5-5,8-2,9-1~9-2)}}
|-|
改造后 = {{舰娘|战舰名=卡约·杜伊里奥·改|获得方式=改造}}
|-|
换装-海的女儿 =
{{立绘
|图鉴编号=211_1
|获得前={{#invoke:舰娘|属性|desc1|海的女儿}}
|获得后={{#invoke:舰娘|属性|desc2|害的女儿}}
}}
|-|
换装-斯塔比亚艳阳下 =
{{立绘
|图鉴编号=211_2
|获得前={{#invoke:舰娘|属性|desc1|斯塔比亚艳阳下}}
|获得后={{#invoke:舰娘|属性|desc2|斯塔比亚艳阳下}}
}}
|-|
换装-永生花 =
{{立绘
|图鉴编号=211_3
|获得前={{#invoke:舰娘|属性|desc1|永生花}}
|获得后={{#invoke:舰娘|属性|desc2|永生花}}
}}
</tabber>
</tabber>


==台词==
==台词==
{{台词|pn=卡约•杜伊里奥}}
<tabber>
改造前={{台词/表|卡约·杜伊里奥}}
|-|
改造后={{台词/表|卡约·杜伊里奥·改}}
|-|
换装-海的女儿={{台词/表|海的女儿}}
|-|
换装-斯塔比亚艳阳下={{台词/表|斯塔比亚艳阳下}}
|-|
换装-永生花={{台词/表|永生花}}
</tabber>


==原型简介==
==原型简介==


安德烈亚·多利亚级战列舰是意大利继加富尔伯爵级战列舰后建造的无畏舰,共建造了两艘。在建造计划上,可以说安德烈亚·多利亚级是加富尔伯爵级的准同型舰。
===关于本级舰船的原型与改造前后的对比===
 
卡约·杜伊里奥级<small>(Classe Caio Duilio)</small>战列舰是继加富尔伯爵级后建造的的改进型,共建造了2艘。因为两级舰之间差别不大,在建造计划上,可以说是后者的准同型舰。
 
====改造前====
 
{{外链图片|地址=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it/b/bc/Profilo_e_pianta_Duilio.jpg|宽度=500|位置=中}}
本级舰全长176.1米,宽28米,吃水9.5米,船员1230名,标准排水量22964吨,满排水量25200吨。
 
动力系统是由8台烧重油的Yarrow型锅炉与12台烧混合燃料的Yarrow型蒸汽锅炉为汽轮机、3台Parsons汽轮机以及4个螺旋桨推进轴组成,可提供32000匹马力,航速21.5节,续航距离4800海里(10节航速下)。
 
装甲结构与加富尔伯爵级相比变化不大,主装甲带厚250毫米,上层甲板厚97毫米,炮塔装甲厚280毫米,变化仅仅是将原来的甲板装甲最后部分的111毫米减少到97毫米。
 
武器方面是由3门三联305/46mm阿姆斯特朗-韦特沃斯1909型装主炮、2门两联305/46mm阿姆斯特朗-韦特沃斯1909型装主炮以及16门152/45mm施耐德S.1911型副炮提供对海火力;而防空火力则由19门76/45mm施耐德S.1911型防空炮、6门76/40安萨尔多1916型防空炮、2门维克斯-阿姆斯特朗40/39mm呯呯炮以及6挺防空机枪组成。你甚至还能发现有两座三联450mm鱼雷发射器安装在水线下。
 
{{隐藏|标题=305炮|内容=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it/0/08/76-45_mod._1911_navali.jpg}}
{{隐藏|标题=关于副炮|内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的主力舰采用150mm口径副炮,法国采用140mm口径副炮,相对而言加富尔伯爵级副炮采用了120mm炮就显得弱了一些。为此意海军在设计本级舰时,特别重视副炮的选择,选用了152mm口径副炮。由于口径增大,所以副炮总数比加富尔伯爵级少两门。此外可能考虑避免中部主炮发射时的影响,本级舰将副炮群分为前群和后群,并且尽量将其布置移向艏端和艉端。}}
 
1925年间,本级舰与加富尔伯爵级相继装载了一架马基M.18.
 
====改造后====
 
{{外链图片|地址=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it/5/57/Profilo_e_pianta_Duilio_ricostruito.jpg|宽度=500|位置=中}}
在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后,本级舰只保留了约40%的原有结构,长度增加至186.9米,吃水量增加到10.4米,标准排水量也增加到28700吨,满排水量则是29000吨。船员增至1495名。
 
船体方面,安装了普赛列系统,舰艏也被改造成了巡洋舰式的飞剪型。拆除了一层甲板后的上层甲板增厚为135毫米,炮塔前装甲增加了50毫米。与加富尔伯爵级改装一样的,将2个烟囱集中到了中部。布置在暗炮塔内的副炮群全部撤销,将舫楼甲板延伸至后部桅杆附近,并改变了原来后部副炮向后的主船体结构。
 
舰桥结构基本上也和加富尔伯爵级相差无几,在测距仪上方设置了二层指挥台。后桅杆不采用三脚式,而采用下部为塔状的单桅杆,结构上比过去稍复杂一些。该舰舰桥、后桅杆结构与布置形式在利托里奥级战列舰的设计中得到充分的应用。
 
原来的动力系统被全部拆除,取而代之的是8个Yarrow型水管式锅炉、2个国产的Belluzzo型汽轮机,2个直径更大的螺旋桨。全套系统能够提供85000匹马力,航速增至27节,作为燃料的重油搭载量为2550吨,续航距离也增至6780海里(10节航速下)。不过因为螺旋桨直径增加,轴也被延长了,因为原先的位置无法容纳这么大的螺旋桨。不过这也带来了一些问题,由于舶楼延长,虽然随着航速的增加要确保必要的干舷,但该舰却几乎没有舷弧,舰舷干舷也很低。
 
{{隐藏|标题=改造前后的动力舱{{黑幕|,揭秘灵性的三机驱动四轴}}|内容=这种动力布置比较少见:两侧1组主机驱动1轴,中间高压涡轮驱动右轴,低压涡轮驱动左轴,可爱的意大利人<ref>http://www.zhanliejian.com/thread-3416-1-1.html</ref>[[文件:Duilio donglicang.jpg|1000px]]}}
 
武器也是全数被撤换。船体中部的主炮撤销,船头船尾的主炮被替换成了更强大的320/44mm安萨尔多1936型主炮;炮塔式的4座12门135/45mm安萨尔多1938型副炮和10座90/50mm安萨尔多1939型高平两用炮被安装在了舰体中间的两侧。19门37/54mm布雷达39型以及12门布雷达R.M.1935型防空机炮提供中近程防空火力。{{黑幕|卖萌用的}}鱼雷发射器撤销。
 
由于受船型的制约,与加富尔伯爵级一样也不能搭载舰载机了。
 
{{隐藏|标题=改装完毕后的杜伊里奥|内容=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it/b/b9/Caio_Duilio_alla_fonda.jpg}}
 
===舰船历史===
 
<small>PS:您在细读这段冗长而无趣的历史时有几处可能会需要使用到[[意大利舰名对照表]]</small>
 
{{外链图片|地址=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it/2/2d/NB_Duilio_in_allestimento.jpg|宽度=300|位置=右|文字=在热那亚建造中的杜伊里奥}}
 
本舰为一号舰,舰名取自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盖乌斯·杜里乌斯<small>(Gaio Duilio;Gaius Duilius(拉丁语)。生卒年不详)</small>。公元前260年第一次布匿战争期间率罗马舰队在米拉海战中用乌鸦吊桥舰大败不善近战的迦太基舰队,夺取了地中海的制海权,于两年后被选举成为执政官<small>(Censore)</small>。
 
 
1912年2月24日在斯塔比亚海堡造船厂开始铺设龙骨。
 
5月24日,海军与阿姆斯特朗-韦特沃斯在波佐利签订了提供本舰主炮的合同。
 
 
1913年4月24日下水,之后的工程仍然在该船厂内继续。
 
8月9日,海军与安萨尔多签订合同,本舰前往热那亚进行最后的装配测试程序。
 
 
1915年完工进行验收,于5月10日进入服役。
 
{{隐藏|标题=杜伊里奥|内容=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it/6/6d/Duilio-foto.jpg}}
 
====一战====
 
本舰的授旗仪式原本定于5月28日举行,由于意大利此时已经参战,由罗马妇女委员会制作的一面国旗由罗马市长主持捐赠给了本舰的指挥官。至于正式的授旗仪式已经是1932年4月14日的事了。
 
本舰在一战中没什么太大的作为。共计执行了4次任务航行268小时,演习航行512小时。除1916年11月29日至17年1月21日间在科孚岛停留外,其余时间基本都待在在塔兰托。
 
{{隐藏|标题=杜伊里奥,摄于的里雅斯特|内容=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it/f/f6/Duilio-Trieste.jpg}}
 
1918年11月10日,与多利亚和凯撒前往科孚岛参加演习,本舰于次年1月26日返回塔兰托。
 
1919年4月25日,从塔兰托出发前往士麦那。


===为加强副炮威力而生===
6月9日,与多利亚从士麦那前往君士坦丁堡。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的主力舰采用150mm口径副炮,法国采用140mm口径副炮,相对而言加富尔伯爵级副炮采用了120mm炮就显得弱了一些。为此意海军在设计安德烈亚·多利亚级时,特别重视副炮的选择,选用了152mm口径副炮。1911年,意大利海军决定同时开工建造两艘安德烈亚·多利亚级。卡约·杜伊里奥号1912年2月24日开工,1913年4月24日下水,1915年5月10日服役;二号舰安德烈亚·多利亚号于1912年3月24日开工,1913年3月30日下水,1916年3月13日服役;虽然两艘舰开工下水时间相差无几,但安德烈亚·多利亚号的服役时间迟了接近1年。
7月1日,编入“黎凡特”舰队,主要工作为为意大利远征军提供支援以及维持占领区的稳定。


===早期英姿===
9月9日凯撒前来替代,本舰于12日返回塔兰托。


标准排水量22964吨,满载排水量25200吨,舰全场176.1米,垂线间长168.9米,吃水8.9米。船员894名其中军官44名士兵850名。


与加富尔伯爵级战列舰相比,安德烈亚·多利亚级机舱部分结构基本相同,共20台锅炉,其中专烧重油锅炉8台,混合燃料锅炉12台。主机输出总功率32000马力,汽轮机主机3台,4轴推进,最大航速21节,续航4800海里。
====领土纠纷====


安德烈亚·多利亚级战列舰的主炮结构和布置与加富尔伯爵级相似,但其中部的三联装主炮安装在1号甲板部分的位置被后移了,缩短了艏楼甲板至前部烟囱后端的长度。副炮为16门152mm45倍口径单管炮,由于口径增大,所以副炮总数比加富尔伯爵级少两门。此外可能考虑避免中部主炮发射时的影响,安德烈亚·多利亚级将副炮群分为前群和后群,并且尽量将其不知遗向艏端和艉端。另外后部的副炮被移到1号甲板,增大与海面的距离,避免受到海浪的影响。另外,安德烈亚·多利亚级还装备了13门76mm45倍径单管炮,6门76mm40倍径单管炮,两门40mm39倍径单管炮。450mm鱼雷发射管同样布置在舰尾水线下。
根据1915年的“伦敦条约<ref>Patto di Londra</ref>”,意大利可以得到阿尔巴尼亚的发罗拉、萨赞岛并将阿尔巴尼亚置为保护国,以及达尔马提亚部分地区。然而在巴黎和会上,意大利由于利益问题受到其他三巨头的排挤,美国明确表示反对 “伦敦条约”关于意大利的部分,意首相奥兰多<ref>Vittorio Emanuele Orlando</ref>甚至在会议上与美总统威尔逊<ref>Tomas Woodrow Wilson</ref>发生口角冲突,因此愤而离席,“伦敦条约”被废止。


安德烈亚·多利亚级的装甲结构与康特·迪·卡武尔级相比变化不大,安德烈亚·多利亚级仅将原来的甲板装甲最后部分的111mm减少到97mm。
1920年,意大利出兵占领了阿尔巴尼亚,本舰亦于6月前往阿尔巴尼亚助阵。但由于抵抗运动公开化,经历一战后元气大伤的意大利无心再战,遂于7月份于其签署协议,意大利部队全数撤出阿尔巴尼亚,条件是将萨赞岛割让给意大利。
{{外链图片|地址=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4/40/Fiume_cheering_D%27Annunzio.jpg|宽度=400|位置=右|文字=阜姆市民兴高采烈的迎接邓南遮的“部队”}}
9月,本舰返回塔兰托。同月,由加里布埃莱·邓南遮<ref>Gabriele d’Annunzio</ref>所率领的由退伍军人和极端民族主义者组成的义军占领阜姆,随即宣布并入意大利。由于阜姆的意裔居民达65%左右,此举颇受市内民众欢迎。


===涉世之初,表现平平===
为了处理这个国际事件,意大利和南斯拉夫于11月12日签订了“拉帕诺条约<ref>Trattato di Rapallo</ref>”——阜姆及其周边地区独立成为自由市,但公布条约之后,未达目的的邓南遮拒不撤兵。12月24日,乔利蒂<ref>Giovanni Gioliti</ref>内阁调集包括本舰在内的舰队轰炸该城,5日间共造成了包括5名平民在内的22人死亡,成功驱散了义军,史称“血之圣诞节<ref>Natale di sangue</ref>”。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安德烈亚·多利亚级1915年和1916年才分别服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这两艘安德烈亚·多利亚级舰并没有能参与大的海战行动,在大战时被保存了下来。
1921年,本舰成为多德卡尼斯舰队的旗舰。年底前往君士坦丁堡加入黎凡特舰队并于次年进行了一次演习。
1925年4月卡约·杜伊里奥号中央主炮塔发生爆炸事故,幸亏没有沉没,1926年卡约·杜伊里奥和安德烈亚·多利亚都加装了舰载机起飞装置,采用固定方式,布置在舰首左舷甲板,在其后边设有测试起重机,舰载机通常搭载在中央主炮塔上。


===旧貌换新颜===
1923年8月27日上午,意大利驻希腊军事代表团的一名将军在希腊境内的希阿边境附近被杀,墨索里尼<ref>Benito Amilcare Andrea Mussolini</ref>内阁随即派遣包括本舰、多利亚、凯撒、加富尔伯爵共4艘战列舰在内的舰队轰炸科孚岛并迅速对该岛实行军事占领。随后希腊请求国际联盟介入,意希达成协议,希腊以赔偿5000万里拉的代价索回该属地。舰队亦于9月撤回塔兰托。


1932年卡约·杜伊里奥号和安德烈亚·多利亚号转为预备舰。1933年开始近代化改装。
1924年,与战列舰加富尔伯爵和阿力埃里随国王访问西班牙。


1937年4月,卡约·杜伊里奥的改装工程在意大利热那亚造船厂开始,于1940年7月15日竣工服役。同时安德烈亚·多利亚号也于1937年4月在里亚斯特造船厂开工改装,于1940年10月20日竣工服役。
1925年4月8日,在拉斯佩齐亚海岸附近进行演习时中央炮塔发生爆炸,经过修理后返回现役。


船体改装方面,在原来的船体上新增加一段10.8米的舰首。舰首采用飞剪型,舰首主锚四周形状和改装后的加富尔伯爵级一样。舰尾仍保持原状,有副舵,但撤去了装备在水线下的2门鱼雷发射管。
1928年以后在东地中海进行了多次巡航,四处造访希腊、土耳其、埃及以及多德卡尼斯的港口直到32年。


在机舱部分,按改装要求,更新了全部主机和锅炉,将推进轴由4轴改为2轴,主机总输出功率86300马力,航速为27节。主机采用2台蒸汽轮机,有8台锅炉,作为燃料的重油搭载量2550吨。12节航速时,续航距离4250海里,20节时为3390海里。与加富尔伯爵级改装一样,也将2个烟囱集中到中部。
1932年,转入预备役并于次年8月15日成为塔兰托预备役舰队的旗舰直到1936年末。


武器装备的改装与加富尔伯爵级一样。拆除了中部的三联装主炮塔,保留安装在4个炮塔内的10门主炮,舰炮口径从305毫米扩大到320毫米,舰炮身管长由46倍口径改为43.5倍口径。另外,各炮塔都配备了测距仪,各主炮的仰角提高到30°,射程也扩大到29400米。
1937年3月19日,离开塔兰托前往热那亚。


布置在暗炮塔内的副炮群被全部拆除,将舫楼甲板延伸至后部桅杆附近,并改变了原来后部副炮向后的主船体结构。新的副炮为炮塔式,副炮本体采用大旋转的135毫米45倍径口径炮,它们被布置在4座三联装炮塔中三联装炮塔也成阶梯式布置在舰桥两舷,这样更有利于集中发挥火力,副炮射程为19600米。
4月1日进入第勒尼安联合海军造船厂<ref>Cantieri Navali del Tirreno Riuniti</ref>进行现代化改造。


此外,在船体中部两舷纵向各布置5门90毫米50倍口径的单筒高射炮,最大发射仰角75°,附有装甲遮护板,射击指挥仪布置在舯部两烟囱之间的两舷,与它连接的飞机跟踪装置也被搭载在舰桥后部两舷。该舰改装后还配备了15门双联装毫米双联装37mm54倍径火炮和8门20mm65倍径毫米双联装火炮。它比加富尔伯爵级改装后的对空火力有了显著增加。


舰桥结构基本上也和加富尔伯爵级相差无几。在测距仪上方设置了二层指挥台。后桅杆不采用三脚式,而采用下部为塔状的单桅杆,结构上比过去稍复杂一些。该舰舰桥、后桅杆结构与布置形式在“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的设计中部得到充分的应用。
====二战====


在防御系统方面采取普列塞水下防御系统。水线部的舷侧装甲250毫米,水平防御装甲最厚部分不超过135毫米,主炮塔装甲280毫米。
1940年7月15日,改装完毕的本舰立刻恢复现役,被编入第五战列编队。


改装后,由于受船型的制约,与加富尔伯爵级一样也不能搭载舰载机。
{{隐藏|标题=改装后的杜伊里奥|内容=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it/5/50/Duilio_05.jpg}}


经过近代化改装后的安德烈亚·多利亚级的标准排水量28680吨,满载排水量29374吨,都比改装前增加約4000吨。舰全长186.9米,水线长182.0米,正常吃水9.1米,满载时10.4米。水线长度与宽度之比也由改装前的6.0变为改装后的6.5,船型比较细长了。改装前采用的主机是帕森斯汽轮机,改装后采用意大利国产的“贝尔茨”汽轮机。由于舶楼延长,虽然随着航速的增加要确保必要的干舷,但该舰几乎没有舷弧,舰舷干舷很低。改装后,舰员编制1523名,其中军官73名,士兵1450名。因对空武器增多,所以比加富尔伯爵级增加近250名舰员,舰员总数是改装前的1.5倍。
=====塔兰托战役=====


===经历二战===
虽然意大利在卡拉布里亚一役中占了点便宜,但此役所凸显出的各种问题——例如空中侦察不力、海空配合烂到家,以及开战前就已经很紧张的燃油储备,而且由于希腊战役的爆发,海军需要同时向两个方向<small>(利比亚、阿尔巴尼亚)</small>不断运输各种物资补给{{黑幕|(甚至有一次居然是往突尼斯运磷肥……)}},而这些运输船都是在用着海军的燃油!不得已,海军只能将舰队作为存在舰队集中于在自己看来防守严密的塔兰托。


1940年6月意大利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卡约·杜伊里奥舰和安德烈亚·多利亚舰都还没有完成改装工程。同年月,卡约·杜伊里奥舰服役,但仅仅过了4个月,即年月就在塔兰托基地遭到英国航空母舰卓越号上的“旗鱼”鱼雷攻击机的攻击,被击中一发鱼雷,舰体受损又去修理,直到1941年5月才修复。安德烈亚·多里亚舰1940年10月服役,但以后这两舰并没有参加大的海战行动。由于燃料不足,1942年以后,两舰几乎都处于系泊状态。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时,为逃避德国的攻击,两舰驶离“塔兰托”基地向马尔他岛进发,使它们在二战后得以保存下来。
{{隐藏|标题=30年代的塔兰托|内容=[[文件:Taranto 1930s.jpg]]}}


二战后,在地中海游弋的卡约·杜伊里奥舰和安德烈亚·多利亚舰并没有进行改造,仍保持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状态,但舰员有了相当大的减少,约为1200名官兵。卡约·杜伊里奥舰和安德烈亚·多利亚舰相继在1956年9月15日和1956年11月1日退役,并被解体。
这也确实把英国唬住了。鉴于希腊已经加入同盟国,而且希腊战役正打的热火朝天,盟军向希腊增兵怎么看都是理所当然的事。可问题是,当时盟军增援希腊的路线只有两条:
# 绕行好望角再纵穿东地中海。此路道不阻却奇长无比,远水救不了近火。而且好望角还是有名的风暴角,船只经过这片海域经常会出现有来无回的情况,是国际公认的危险海域。
# 经直布罗陀横穿整个地中海。此路快则快矣,无奈地中海是意大利主场,一进地中海就有可能碰到四处游弋的意潜艇;被发现后五花八门的空袭;水雷遍地的西西里海峡;而最大的麻烦,无疑是停在塔兰托几乎是意海军全部家当的主力舰队。
{{外链图片|地址=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4/Battle_of_Taranto_map-en.svg/712px-Battle_of_Taranto_map-en.svg.png|宽度=400|位置=右|文字=塔兰托战役}}
此时英国急需向希腊增援而力求避免绕行非洲的水道,因为绕航非洲虽较安全(事实上也不是太安全),但却旷日持久不合兵贵神速的原则。因此他们不得不冒险以船队第一次通过地中海以到达希腊。为了掩护这一只船队,英国在直布罗陀和亚历山大两基地各有战列舰3艘。要把这6艘战列舰通过西西里海峡会合起来成为一支优势的兵力以对付集中于塔兰托的5艘意大利战列舰,这本来就是一场巨大的赌博。<ref>《地中海海战》——【意】Marc’A·布拉加丁(蔡鸿幹译)</ref>兵力分散而且又被伦敦方面不断施压的坎宁安<small>(Andrew Browne Cunningham)</small>不得不剑走偏锋,利用鱼雷机偷袭塔兰托。


战后,两舰服役时间又达10年以上,当时,受人青睐的原因可能与它在舰载导弹实用化之前使用的大口径炮有相当大的关系,它只要加装电子仪器和雷达等设备就能形成海上足够的作战威力了。
11月11日,英国偷袭舰队从亚历山大出发,在完全没有被发现的情况下于20:30左右抵达距塔兰托港约170海里处,但由于航空母舰鹰<small>(HMS Eagle)</small>因引擎故障而中途折返,且有3架剑鱼在日常反潜任务中坠毁,导致投入作战的经过特别改装的费尔雷剑鱼式鱼雷轰炸机的数量仅剩21架。
 
不过塔兰托港此时的状况却也不尽人意:本来升起的87个防空气球因几天前的恶劣天气破了60个;港区的防雷网只铺设了4200米左右<small>(单单一个塔兰托港就需要将近13000米的防雷网,而意大利当时的工业每月只能生产不到3600米)</small>,而且就算铺设完毕,英国专门为这次行动研发的磁性鱼雷让这种只能延伸10米深度的防雷网形同虚设。虽然此前英国不断派遣侦查机调查港内的情况而引起了意海军司令部的警觉,然而苦于手里没有任何情报而无所作为。
 
接近23:00,从航空母舰光辉<small>(HMS Illustrious)</small>起飞的第一波12架飞机被塔兰托港的防空部队发现,瞬间探照灯齐发、防空火网四布,随后其中两架投下带降落伞的照明弹使得港区内亮如白昼。
 
23:20,第一波飞机撤退,由于没有成为攻击目标,本舰躲过了初一。
{{外链图片|地址=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it/7/7d/Caio_Duilio_riparazione.jpg|宽度=350|位置=右|文字=正在抢修的杜伊里奥}}
23:30,第二波7架飞机抵达<small>(还有1架飞机因故障于20分钟后赶到)</small>,本舰被其中1架在400米处投下的鱼雷命中,船头附近被炸破了一个约11*7米的大洞,三名船员丧生。
 
12日0:30,最后一架飞机撤退。是役,英国以微不足道的代价重伤意大利3艘战列舰,海军司令部被迫迅速将塔兰托的舰船分散至各个港口,意海军在地中海的主动权也随之荡然无存……
 
4:45,被拖到浅水区搁浅,经过几天的抢修后顺利 “脱险”。由于抢救措施有效且及时,本舰逃离了沉没的命运,指挥官皮埃罗·卡拉马伊<small>(Piero Calamai)</small>因此被授予一枚勇气勋章。
 
在随后的一个多月里由于马耳他的飞机不时“光顾”,无法移动的本舰成了塔兰托港的一个不错的防空平台。
 
{{隐藏|标题=杜伊里奥,摄于1941年|内容=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it/7/76/Caio_Duilio_mimetizzazione_1941.jpg}}
 
1941年1月26日,离开塔兰托前往热那亚,于两天后到达。
 
2月3日,进入船坞开始进行维修作业。
 
5月3日,在进行了必要的维修后返回塔兰托并于7月恢复现役。恢复现役后,由于航速和旧伤问题,本舰不便于跟随间接支援舰队进行机动作战,主要的工作是直接掩护船队前往利比亚。
 
12月16日,与阿斯卡里、卡米契亚·内拉和阿维埃尔以及轻巡洋舰阿登的罗、奥斯塔公爵和蒙德库克利一同执行前往利比亚的护航任务“M 42”,任务成功。
 
{{隐藏|标题=杜伊里奥,摄于1942年春|内容=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it/f/f9/Caio_Duilio_mimetizzazione_1942.jpg}}
 
1942年,由于意大利的燃油储备已经接近于零,海军活动实际上已经基本瘫痪了。到了年中,司令部决定停止对本舰与多利亚的燃油供给,于是乎本舰又成了塔兰托港的防空平台……
{{外链图片|地址=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c/c2/Invasionofitaly1943.jpg|宽度=350|位置=右|文字=意大利登陆战}}
12月末,本舰与多利亚被列入后备役,大部分船员被调走,直到43年意大利战役爆发。
 
 
1943年7月,盟军登陆西西里,系泊在塔兰托的本舰和多利亚本来准备拼死干扰盟军的登陆舰队,但在登陆前舰队指挥官没有收到任何情报,加上盟军登陆舰队压倒性的强大,任务取消,本舰逃过一劫。
 
8月,盟军此时已经完全占领西西里,意识到意大利已是战败前夕,海军司令部开始集结舰队,<del>在完全丧失制空权且没有任何空中掩护情况下</del>做好与盟军预定登陆南意大利的盟军舰队决战的准备。{{黑幕|<del>对没错就是意版菊水作战!</del>}}但海军司令部不知道的是,fa西斯内阁倒台后新任的巴多格里奥<small>(Pietro Badoglio)</small>内阁已经在与盟军进行谈判。
 
9月8日上午,意方侦测到由大量海空掩护下盟军登陆舰队已经在巴勒莫与那不勒斯之间的海域上行进,海军司令部在留下必要的留守人员后全数登舰,决定舰队于下午出发,结果接到意最高统帅部暂不起航的命令后的海军是一脸懵逼。当天下午,{{黑幕|连自己人都骗的}}巴多格里奥发布与盟军的停战协定,虽然海军从一脸懵逼变成了一脸尴尬,不过无论如何,本舰再次逃过了一劫。
 
====停战之后====
 
根据停战协议的一部分,本舰与多利亚以及轻巡洋舰马格诺在阿尔贝托·达·扎拉<small>(Alberto da Zara)</small>海军上将的率领下前往马耳他。
 
1944年6月27日,盟军解除了对本舰的管制,本舰在奥古斯塔呆了8天后于7月6日回到塔兰托。之后一直在执行训练工作直到二战结束。
 
本舰直到停战前执行了包括4次作战、7次直接/间接护航、8次输送、22次演习在内共41次任务;总航时786小时;总航程13127英里;闲置235天。停战后执行了包括5次运输、5次演习在内共10次任务;总航时125小时;总航程2106英里。
 
1946年,作为一战老货,本舰与姐妹舰多利亚幸运的成为了巴黎和约<ref>Trattati di Parigi</ref>中意大利唯二可保留的战列舰。
 
1947年间,在例行维护期间加装了2个对空雷达。
 
5月1日,成为了意海军的旗舰直至49年11月10日。
 
1950年,前往马耳他进行再涂装工作,船身被刷成深灰色而上层建筑则是浅灰色。
 
1953年,在转移到拉斯佩齐亚后被闲置。
 
1956年9月15日,退役,解除武装。
 
1957年开始拆解工作,1961年结束。


==游戏相关==
==游戏相关==
{{模板:舰船评价嵌入}}
''以下内容并非来自官方,仅供参考''
''以下内容并非来自官方,仅供参考''


[[安德烈亚·多利亚|爱莉]]的妹妹,不知道是当初的设定,还是后来顺应了广大{{注音|绅士|变态}},人设与《[[zhmoe:鬼父|父爱如山]]》中[[zhmoe:秋月爱莉|秋月爱莉]]的姐妹[[zhmoe:秋月真理奈|秋月真理奈]]<del>一模一样</del>颇为相似。
[[安德烈亚·多利亚|爱莉]]的妹妹,不知道是当初的设定,还是后来顺应了广大{{注音|绅士|变态}},人设与《[[zhmoe:鬼父|父爱如山]]》中[[zhmoe:秋月爱莉|秋月爱莉]]的姐妹[[zhmoe:秋月真理奈|秋月真理奈]]<del>一模一样</del>颇为相似。
{{外链图片|地址=https://0v0.zjsnrwiki.com/images/sinaimg/bf6e5448ly1fh73muxxnnj20g409vgvd.jpg|文字=秋月真理奈&卡约·杜伊里奥}}


在港区似乎总是被姐姐进行魔鬼训练的样子,或许也是她比较懒惰……
在港区似乎总是被姐姐进行魔鬼训练的样子,或许也是她比较懒惰……


{{外链图片|地址=http://i1.piimg.com/582610/16ab67a04a470dd1.png|文字=秋月真理奈&卡约·杜伊里奥}}
===台词解析===
获得——“'''卡约·杜伊里奥,加入您的港区。司令官大人…那个,我有哪里很奇怪吗?您的眼神……'''”
:这句台词是典型的“顺应民意”——将二设形象确立为官方设定的代表之一。出处Neta的就是著名家庭亲情单元剧动画《父爱如山》中女主角之一——大女儿 秋月真理奈 的外貌与性格。
 
换装“海的女儿”白天特殊3——“'''前面的人是维内托小姐吗?呜哇…真是大胆的泳衣,真是…突然,感觉有点可怜?'''”
:维内托虽然作为二战时期世界第四美誉名的战列舰,但人设是平胸萝莉,所以就算穿上暴露的泳装也无法拯救的贫乳。{{黑幕|381警告}}
 
换装“海的女儿”夜间特殊3——“'''晚安,海鸥先生,明天再一起玩吧~长官,您也该休息了~我就不打扰您了,晚安~Amore mio~'''”
:“Amore mio”,意大利语,翻译为“我的亲爱的”。


===同厂舰娘===
建造于斯塔比亚海堡海军造船厂。
{{模板:造船厂/斯塔比亚海堡海军造船厂(Cantiere navale di Castellammare di Stabia,Castellammare di Stabia)}}
{{总索引|意大利海军}}
{{总索引|意大利海军}}


==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references/>
<references/>
17,788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