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船类型:修订间差异

删除1字节 、​ 2020年4月30日 (星期四)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112行: 第112行:
{{#invoke:图鉴|按类型|BB|1001|1500}}
{{#invoke:图鉴|按类型|BB|1001|1500}}


==航空战列舰 / Battleship, aircraft(BBV)==
==航空战列舰 / Battleship, aviation(BBV)==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战列舰与航空母舰的结合,配备战列舰主炮以及具备搭载飞机功能的战舰。尽管世界各国都曾经有过类似的对战列舰改造计划(英国的狮级、法国黎姐级让巴尔号、美国的衣阿华级等等),但唯独只有日本真正实行——为了补充在太平洋战争中失去的航母,且暂无足够经费将大型战舰完全改装成航母,故而将旧式战列舰伊势、日向二舰拆除部分主炮,装上航空甲板,世界上唯二的航空战列舰应运而生。又由于各种错误的战术,使得原本预定配属该两舰的航空队损失殆尽,故此伊势级在历史上一次都没有表现过其航空机能,便迎来了战争的终结。因此,航空战列舰的真正实用性能至今为止都饱受争议。
战列舰与航空母舰的结合,配备战列舰主炮以及具备搭载飞机功能的战舰。尽管世界各国都曾经有过类似的对战列舰改造计划(英国的狮级、法国黎姐级让巴尔号、美国的衣阿华级等等),但唯独只有日本真正实行——为了补充在太平洋战争中失去的航母,且暂无足够经费将大型战舰完全改装成航母,故而将旧式战列舰伊势、日向二舰拆除部分主炮,装上航空甲板,世界上唯二的航空战列舰应运而生。又由于各种错误的战术,使得原本预定配属该两舰的航空队损失殆尽,故此伊势级在历史上一次都没有表现过其航空机能,便迎来了战争的终结。因此,航空战列舰的真正实用性能至今为止都饱受争议。
第556行: 第556行:
{{#invoke:图鉴|按类型|CV|1001|1500}}
{{#invoke:图鉴|按类型|CV|1001|1500}}


==轻型航空母舰 / Aircraft Carrier, light(CVL)==
==轻型航空母舰 / Light Aircraft Carrier(CVL)==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航空母舰的小型化版本,是海上航空力量的有力补充。大型航母的建造耗时长、成型慢,而且占用有限的大型船台,而这些建造或改装而来的轻型航母下水速度快。虽然在防护和载机量上都有不足的地方,但轻型航母在航母编队数量紧张时可以作为应急补充,跟随航母一同作战,在职责上与航母无异。
航空母舰的小型化版本,是海上航空力量的有力补充。大型航母的建造耗时长、成型慢,而且占用有限的大型船台,而这些建造或改装而来的轻型航母下水速度快。虽然在防护和载机量上都有不足的地方,但轻型航母在航母编队数量紧张时可以作为应急补充,跟随航母一同作战,在职责上与航母无异。
第661行: 第661行:
{{#invoke:图鉴|按类型|CVL|1001|1500}}
{{#invoke:图鉴|按类型|CVL|1001|1500}}


==装甲航母 / Aircraft Carrier, armored(ACV)==
==装甲航母 / Armored Aircraft Carrier(AV)==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装甲航母是“装甲飞行甲板航母”的简称,说明了航母的装甲敷设方式,与之相对应的是“核心舱防护航母”和“无防护航母”。装甲航母的概念最先来源于对航母作战能力的保护。常规布局的航母被炸弹命中后飞行甲板会损坏,短时间内无法起降飞机,相当于丧失了作战能力。而装甲航母的飞行甲板上铺设了装甲(厚度通常大于3英寸),可抵御一定当量的穿甲炸弹(通常为1000磅级),确保飞行甲板的完整性。装甲航母最先由英国人发明,美国、日本随后都有设计装甲航母,而到战后,几乎所有现代航母的飞行甲板都有铺设装甲。
装甲航母是“装甲飞行甲板航母”的简称,说明了航母的装甲敷设方式,与之相对应的是“核心舱防护航母”和“无防护航母”。装甲航母的概念最先来源于对航母作战能力的保护。常规布局的航母被炸弹命中后飞行甲板会损坏,短时间内无法起降飞机,相当于丧失了作战能力。而装甲航母的飞行甲板上铺设了装甲(厚度通常大于3英寸),可抵御一定当量的穿甲炸弹(通常为1000磅级),确保飞行甲板的完整性。装甲航母最先由英国人发明,美国、日本随后都有设计装甲航母,而到战后,几乎所有现代航母的飞行甲板都有铺设装甲。
第766行: 第766行:
{{#invoke:图鉴|按类型|AV|1001|1500}}
{{#invoke:图鉴|按类型|AV|1001|1500}}


==重巡洋舰 / Cruiser, heavy(CA)==
==重巡洋舰 / Heavy Cruiser(CA)==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重巡洋舰是伦敦条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的轻巡洋舰,具体溯源请参照“轻巡洋舰”一段。
重巡洋舰是伦敦条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的轻巡洋舰,具体溯源请参照“轻巡洋舰”一段。
第880行: 第880行:
{{#invoke:图鉴|按类型|CA|1001|1500}}
{{#invoke:图鉴|按类型|CA|1001|1500}}


==轻巡洋舰 / Cruiser, light(CL)==
==轻巡洋舰 / Light Cruiser(CL)==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在1910年前后,为了在舰队前方海域进行搜索、侦察,或者担任高速机动化驱逐(雷击)部队的旗舰,要求具备高速、机动、远洋适应性好、耐波性能高等特点的舰船,于是便诞生了轻巡洋舰。英国的轻巡洋舰乃是现代巡洋舰的起点。之后,随着驱逐舰航速越来越快,对于轻巡洋舰具备高航速和适应性,能够满足与己方驱逐舰共同行动。并具有能够击毁敌方驱逐舰的强大火力之要求与日俱增。英、德、美、日等国纷纷开始巡洋舰的军备竞赛,追求压倒别国轻巡洋舰的更快航速,更大吨位,更强武备。日本的“[[古鹰]]”型轻巡洋舰以搭载200毫米口径主炮的惊人火力受到世界注目,直接导致了两次裁军条约的签订。
在1910年前后,为了在舰队前方海域进行搜索、侦察,或者担任高速机动化驱逐(雷击)部队的旗舰,要求具备高速、机动、远洋适应性好、耐波性能高等特点的舰船,于是便诞生了轻巡洋舰。英国的轻巡洋舰乃是现代巡洋舰的起点。之后,随着驱逐舰航速越来越快,对于轻巡洋舰具备高航速和适应性,能够满足与己方驱逐舰共同行动。并具有能够击毁敌方驱逐舰的强大火力之要求与日俱增。英、德、美、日等国纷纷开始巡洋舰的军备竞赛,追求压倒别国轻巡洋舰的更快航速,更大吨位,更强武备。日本的“[[古鹰]]”型轻巡洋舰以搭载200毫米口径主炮的惊人火力受到世界注目,直接导致了两次裁军条约的签订。
第987行: 第987行:
{{#invoke:图鉴|按类型|CL|1001|1500}}
{{#invoke:图鉴|按类型|CL|1001|1500}}


==重雷装巡洋舰 / Cruiser, light, torpedoed(CLT)==
==重雷装巡洋舰 / Light Cruiser, torpedo(CLT)==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说到日本的重雷装巡洋舰,不得不从日军的鱼雷战术说起。由于华盛顿条约的签订,日本海军的主力舰队对美国海军处于劣势。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日军提出了逐次削弱美军舰队各种辅助兵力的“渐减迎击”策略,使其舰队实力下降到与己方相当,再进行舰队决战。而超远距离的雷击战术,正是这种策略的重要一环。
说到日本的重雷装巡洋舰,不得不从日军的鱼雷战术说起。由于华盛顿条约的签订,日本海军的主力舰队对美国海军处于劣势。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日军提出了逐次削弱美军舰队各种辅助兵力的“渐减迎击”策略,使其舰队实力下降到与己方相当,再进行舰队决战。而超远距离的雷击战术,正是这种策略的重要一环。
第1,097行: 第1,097行:
{{#invoke:图鉴|按类型|CLT|1001|1500}}
{{#invoke:图鉴|按类型|CLT|1001|1500}}


==航空巡洋舰 / Cruiser, light(heavy), aircraft(CAV/CLV)==
==航空巡洋舰 / (Heavy/Light)Cruiser, aviation(CAV/CLV)==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所谓“航空巡洋舰”,就是将航母和巡洋舰结合在一起,或者说,带有飞行甲板,可以起降飞机,并装备有主炮的巡洋舰。这一概念最早在1927年由瑞典人提出,他们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航空巡洋舰”——[[哥特兰]]。此后,美国、日本都有过对航空巡洋舰的相关研究。
所谓“航空巡洋舰”,就是将航母和巡洋舰结合在一起,或者说,带有飞行甲板,可以起降飞机,并装备有主炮的巡洋舰。这一概念最早在1927年由瑞典人提出,他们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航空巡洋舰”——[[哥特兰]]。此后,美国、日本都有过对航空巡洋舰的相关研究。
第1,747行: 第1,747行:
{{#invoke:图鉴|按类型|SS|1001|1500}}
{{#invoke:图鉴|按类型|SS|1001|1500}}


==重炮潜艇 / Submarine, cannon(SC)==
==重炮潜艇 / Submarine, monitor(SC)==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重炮潜艇”这一概念起源于一战时期,当时鱼雷的威力被认为不足以摧毁大型舰船,于是,搭载大口径舰炮的潜艇应运而生。英国的M级和法国的絮库夫号就是对这种概念的尝试,这种潜艇将作为“潜艇领舰”领导潜艇集群对商船发起攻击。但事实证明,在潜艇上搭载大口径舰炮得不偿失——且不说舰炮的性能大打折扣,连潜艇最基本的隐蔽性能也会因此损失不少。这种并不太成功的设计思路也使各国之后再也没有研究类似的潜艇。
“重炮潜艇”这一概念起源于一战时期,当时鱼雷的威力被认为不足以摧毁大型舰船,于是,搭载大口径舰炮的潜艇应运而生。英国的M级和法国的絮库夫号就是对这种概念的尝试,这种潜艇将作为“潜艇领舰”领导潜艇集群对商船发起攻击。但事实证明,在潜艇上搭载大口径舰炮得不偿失——且不说舰炮的性能大打折扣,连潜艇最基本的隐蔽性能也会因此损失不少。这种并不太成功的设计思路也使各国之后再也没有研究类似的潜艇。
7,545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