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佐:修订间差异

添加8,614字节 、​ 2023年5月27日 (星期六)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314行: 第314行:


{{隐藏|标题=加贺型战列巡洋舰,装甲分布图|内容=[[File:Tosa_Armor.png|800px]]}}
{{隐藏|标题=加贺型战列巡洋舰,装甲分布图|内容=[[File:Tosa_Armor.png|800px]]}}
===舰船历史===
[[文件:Japanese_battleship_Tosa.jpg|缩略图|右|400px|1922年8月1日,土佐从长崎被拖往吴港]]
土佐号战列舰于 1918 年 5 月 15 日下达建造训令,1920 年 2 月 16 日在长崎三菱造船厂开工,1921 年 12 月 18 日下水。
1922 年 2 月 5 日,由于日本签订了《华盛顿条约》,天城、赤城、高雄、爱宕、土佐、加贺等 6 艘主力舰将被拆除,或者改建为航空母舰。土佐很不幸地被指定作为靶舰拆除,此时的土佐只舾装完甲板和司令塔,还有 4 个主炮炮座,宣告停工不久后在司令塔的基础上改装了简易舰桥。鉴于其命运,连船厂官员也自嘲道“本来前途光明的土佐却变成了水上的土左卫门”。8 月,土佐被拖去吴港,等待进一步的安排。土佐驶离长崎时有 5 万人为其送行。
1924 年 4 月,土佐号被除籍,结束了短暂的海军生涯。 6 月 6 日,吴市海军炮术学校接收了土佐号,开始进行火炮和鱼雷试验。
实验海域是吴港外,广岛湾及安艺滩。虽说是未成舰,但船体是完成状态,使用最新锐军舰实验防御,对日本海军来说空前绝后的。对土佐号的试验分为几个部分:(1)对水雷的防护能力;(2)对鱼雷的防护能力;(3)对航弹的防护能力;(4)对穿甲弹的防护能力。
====水雷试验====
[[File:Tosa_Tests_Torpedo.png|400px|缩略图|右|水雷和鱼雷试验,注意标注为WTC的三层水密舱结构。]]
水雷方面,则进行了一号机雷乙对无防备部分,六年式水雷对水中防御部分,八年式水雷对水中防御部分,九年式水雷对水中防御部分等实验。
装药 100kg 的一号机雷乙型在右舷舰首 57 号肋骨水线下 3.7m 处的无防护区引爆,破口面积 22m^2,进水约 1000t。装药 150kg 的九年式水雷在左舷前部 87 号肋骨(前部弹药库)水线下 4m 和 6.3m 处引爆,第二次的破口面积为 17m^2,进水约 1000t 和 700t。
另外的试验是在离右舷后部 252~274 号肋骨(后部弹药库)1.5m 的水下引爆 370kg 炸药,试验造成 13.4×8.8m 的破口,进水约 1600t。
这几次试验显示,日本战列舰的三层中空水密舱存在刚性过强的问题,爆炸的高压破坏了支撑结构,产生的碎片会击穿水密舱隔壁。
====鱼雷试验====
[[File:Tosa_Tests_Mine.png|400px|缩略图|右|水雷和鱼雷试验的情景。]]
鱼雷方面,第一次试验使用六年式 53cm 鱼雷,装药 203kg,在左舷前部 87 号肋骨(前部弹药库)水线下 4m 处的防雷突出部引爆;第二次试验使用八年式一号 61cm 鱼雷,装药 300kg,在右舷中部 192 号肋骨(前轮机舱)水线下 4m 处的防雷突出部引爆;第三次试验使用八年式二号 61cm 鱼雷,装药 346kg,在第二次的对舷水线下 5m 处引爆。
三次爆炸试验分别造成了 22、15、26m^2 的破口面积,进水 1000-1200t 不等。吴海军工厂的造船部长木村清中将在第三次试验时,甚至直接站在爆破地点正上方的甲板上,他评价“没有像地震那样上下晃动的强烈感觉,毕竟是为 4 万吨巨舰配套的防雷设施。”这是因为土佐号轮机舱的特殊布局,前部轮机舱段外侧布置发电机和燃油槽,为内侧的轮机舱提供了缓冲。
另一项实验还测试了鱼雷发射室的防护能力。在前部的鱼雷发射室放置装药 203kg 的六年式鱼雷三枚,爆破一枚鱼雷,引爆其他两枚。实验的结果是,附近的外板经两舷自下甲板向上掀起,内部一部分横隔壁以外也被破坏,碎片四散。结论同水雷试验一样,鱼雷储藏室内发生的任何爆炸均会对舰只造成严重的伤害。海军提出的解决方案包括在发射室加装额外装甲,或是在发射室靠弹药库一侧的舱壁上加厚横隔壁,以确保爆炸破片和冲击波不会对内部结构造成损害。
====航弹试验====
航弹方面,第一次试验在后部 314 号肋骨(尾舵)无防护的上甲板处引爆了 550kg 炸药,结果是上甲板被炸开 19.8×4.6m 的破口,冲击波还将中甲板破开一处小口。第二次试验在后部 282 号肋骨(5 号炮塔)有防护的中甲板通道里引爆 1050kg 炸药,结果是中甲板以上的构造物被掀飞,上甲板炸开直径 1m 的破口,中甲板炸开 1.5×2.1m 的破口,冲击波到达船底。
====穿甲弹试验====
[[File:Tosa_Tests_Shell.png|400px|第二发产生水中弹效应的穿甲弹]]
穿甲弹方面,工作人员安排长门号使用 41cm 被帽穿甲弹(型号就叫“四十糎砲被冒徹甲弾”)向土佐号的左舷射击,试验共进行了 4 次,预定着角为 17°。
第一发穿甲弹在土佐号前 10m 的位置近失,然而穿甲弹入水后却继续前进,在 4 号炮塔的水线下 2.2m 处击穿了船壳,破口 1.8×1.2m,接着击穿了防雷纵隔壁,破口 1.0×0.4m,总进水 2300t。
第二发穿甲弹在土佐号前 25m 的位置近失,与第一发类似的情况再次出现,穿甲弹入水后继续前进,在 228 号肋骨(后部轮机舱)水线下 3.4m 处击穿船壳,破口 4.3×2.4m,接着继续击穿水雷防御纵壁、船舷纵壁,在后部机舱内爆炸,造成周围破孔,进水量达到了约 3000t。
第三发穿甲弹在后部 240 号肋骨(3、4 号炮塔之间)离装甲带上缘 1.1m 处命中,剩余速度 436m/s,由于目标侧倾 15°,则实际着角为 32°。这一发穿甲弹被磕碎,在装甲带上留下压痕。
第四发穿甲弹在后部 272 号肋骨(4、5 号炮塔之间)船舷装甲结合部钢板的中央稍下方的地方命中,剩余速度 440m/s,实际着角 41°。这一发穿甲弹击穿了装甲带,破口 0.4×0.9m,但穿甲弹没有爆炸。
第一、二发穿甲弹确认了[[91式穿甲弹|水中弹效应]],平头穿甲弹入水后不但不会反跳,反而会潜入水中继续前进。如果穿甲弹从水下击穿重要舱室,如轮机舱或弹药库,势必会对战舰造成严重损害。海军据此认为有必要将装甲带的防护高度扩展到水线以下,另一方面也加紧开发具有水中弹效应的穿甲弹,即后来的 5 号穿甲弹、88 式穿甲弹,以至于 91 式穿甲弹。
====总体评价====
总体而言,土佐号的打靶试验为日本海军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实验数据。在之后新造的主力舰和巡洋舰的设计中,都能体现日本海军在土佐打靶时总结的经验,比如新型平头穿甲弹,大中型战舰对水下防护的改进,以及对推进轴的防浸水设计,等等。
====废弃凿沉====
[[File:Tosa_scuttling.jpg|400px|缩略图|右|1925年1月31日,在吴市等待拆解的土佐号。]]
土佐号的实验一直进行到 1925 年 1 月,海军下令限期一个月内将其拆除。2 月 3 日,土佐号被拖往佐伯湾冲之岛西方约10海里处的预定地点,不过却遇到暴风天气不得不推迟作业。9 日凌晨,工作人员打开了土佐号的 6 个通海阀,土佐号往右舷逐渐沉没。早上 7 时,土佐号从水面上完全消失了。
然而土佐号的故事还没有就此结束。长崎市著名的“海上煤矿岛”端岛又因岛上密密麻麻的建筑构成的剪影从某一角度看酷似军舰而被称为“军舰岛”,这个“军舰”其实最早指的就是只有船体的土佐号。另外,在大正昭和之交以至之后很久,诸如“土佐号没有自沉,而是被藏起来了”这样的都市传说也在正处于军国主义狂潮之中的日本社会流传了相当长的时间。
在两艘加贺型都停工以后,遗留下来的物资大多都被缺乏资源的日本海军重新利用了。两舰的剩余物资中除主炮外可利用的部分都被挪去支援天城号和赤城号的改造,而随着天城号的报废,相当一部分物资转了一圈又重新用到了加贺号身上。另外,到 1923 年,加贺型的主炮塔总共有 10 座已经完工或接近完工,其中就包括土佐号的 1~3 号炮塔。这些炮塔和半成品同样被再利用,其中,土佐的 1、2 号炮塔被让渡给陆军马粪,分别被陆军马粪的特殊起重机船蜻州丸号搬去对马要塞丰炮台和韩国釜山要塞的张子嶝炮台充当要塞炮,3 号炮塔则在后来和其他半成品以及天城型遗留的 4 座炮塔一起在 1924~1926 年间用于长门号和陆奥号的现代化改造。


==游戏相关==
==游戏相关==
17,677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