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尔逊:修订间差异

添加33字节 、​ 2024年5月7日 (星期二)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第107行: 第107行:
该级战列舰本质上是英国在此前设计的[[无敌|G3]]级战列巡洋舰的战列舰版本N3级,而G3级和N3级正是因为《华盛顿海军条约》的限制而被迫取消,但其诸多设计理念都融入到纳尔逊级(O3级)的设计中,比如集中保护的主炮弹药库与内置装甲带等。
该级战列舰本质上是英国在此前设计的[[无敌|G3]]级战列巡洋舰的战列舰版本N3级,而G3级和N3级正是因为《华盛顿海军条约》的限制而被迫取消,但其诸多设计理念都融入到纳尔逊级(O3级)的设计中,比如集中保护的主炮弹药库与内置装甲带等。


在大致确定《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细节后,英方就剩下两个35kt级战列舰名额展开探讨,设计部门最早提出了两个装备新式15in/50火炮的快速方案,即F2与F3。这两个方案均采用全前置布局,并将从前往后第三座主炮塔(即X炮塔)抬高,以尽可能将重心靠近舰船中央;与慢速战列舰方案不同的是,她们的锅炉舱重新放置到了机舱之前。其中,F2方案仅有6门主炮,但可以112khp的主机设计功率达到30节设计航速,并且拥有13~12in的内置倾斜主装和7~3.25in的装甲甲板;F3方案为9炮但航速稍慢,在主机设计功率96khp下达到28.5节。在这个阶段,皇家海军的设计部门仍然希望获得一条能够配备15in主炮与重防护的快速主力舰。
===设计过程===
在大致确定《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细节后,英方就剩下两艘35kt级战列舰名额展开探讨,设计部门最早提出了两个装备新式15in/50火炮的快速方案,即F2与F3。这两个方案均采用全前置布局,并将从前往后第三座主炮塔(即X炮塔)抬高,以尽可能将重心靠近舰船中央;与慢速战列舰方案不同的是,她们的锅炉舱重新放置到了机舱之前。其中,F2方案仅有6门主炮,但可以112khp的主机设计功率达到30节设计航速,并且拥有13~12in的内置倾斜主装和7~3.25in的装甲甲板;F3方案为9炮但航速稍慢,在主机设计功率96khp下达到28.5节。在这个阶段,皇家海军的设计部门仍然希望获得一条能够配备15in主炮与重防护的快速主力舰。


但显然新建(慢速)战列舰的想法同样存在。贝蒂尤其强调要采用条约限制下最大可用口径的16in大炮,建造总监便在F3的基础上开展了进一步研究,而该研究获得的代号为O3。显然一个F3样式的16in战舰会大大超出排水量限制,最终建造总监不得不将速度下降至23节以迁就16in主炮带来的巨大重量增加。虽然建造总监仍试图以15in主炮战列舰方案的名义提升速度,即P3与采用G3接近的上甲板布置的Q3,但最终O3方案被选中,部分可能的理由是抗衡美日的科罗拉多级与长门级,且英方保留的胡德号、声望级与虎号仍然是世界第一的快速舰分队。
但显然新建(慢速)战列舰的想法同样存在。海军中将大卫·贝蒂尤其强调要采用条约限制下最大可用口径的16in大炮,建造总监便在F3的基础上开展了进一步研究,而该研究获得的代号为O3。显然一个F3样式的16in战舰会大大超出排水量限制,最终建造总监不得不将速度下降至23节以迁就16in主炮带来的巨大重量增加。虽然建造总监仍试图以15in主炮战列舰方案的名义提升速度,即P3与采用G3接近的上甲板布置的Q3,但最终O3方案被选中,部分可能的理由是抗衡美日的科罗拉多级与长门级,且英方保留的胡德号、声望级与虎号仍然是世界第一的快速舰分队。


在O3方案的进一步细化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化便是将抬高的炮塔从X炮塔改为了B炮塔,这样能将后方射击死角减小15°,但为了配平重心向前移动,6in副炮被从舯部整体向后移动至靠近舰艉。由于O3方案为了极致减重相比G3减小了主装高度,加上其内置的装甲带在水线被命中时难以提供保护,为了限制进水避免战舰稳定性明显恶化,主装甲带的倾斜角被减小到了15°,一度有呼声认为10°倾斜角亦可提供足够的防护。在进一步削减装甲、换用新型结构钢等一系列堪称极端的减重后,O3b方案正式成型,最终成为了纳尔逊级。
在O3方案的进一步细化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化便是将抬高的炮塔从X炮塔改为了B炮塔,这样能将后方射击死角减小15°,但为了配平重心向前移动,6in副炮被从舯部整体向后移动至靠近舰艉。由于O3方案为了极致减重相比G3减小了主装高度,加上其内置的装甲带在水线被命中时难以提供保护,为了限制进水避免战舰稳定性明显恶化,主装甲带的倾斜角被减小到了15°,一度有呼声认为10°倾斜角亦可提供足够的防护。在进一步削减装甲、换用新型结构钢等一系列堪称极端的减重后,O3b方案正式成型,最终成为了纳尔逊级。
第143行: 第144行:
纳尔逊级的水线装甲带由新式VC表面硬化装甲(不过英国有时会较为笼统地将此类装甲均称作KC)组成,弹药库区域主装甲带厚14in/348.6mm,动力舱部分厚13in/323.7mm,其上边缘向外倾斜15°。装甲甲板在弹药库段厚6.25in,动力段4.25in,纸面上能提供当时世界第一的核心区防护。
纳尔逊级的水线装甲带由新式VC表面硬化装甲(不过英国有时会较为笼统地将此类装甲均称作KC)组成,弹药库区域主装甲带厚14in/348.6mm,动力舱部分厚13in/323.7mm,其上边缘向外倾斜15°。装甲甲板在弹药库段厚6.25in,动力段4.25in,纸面上能提供当时世界第一的核心区防护。


不过需要注明,'''英国装甲厚度单位实际上是磅/lb,即每平方英尺面积装甲重多少磅,40磅表示的厚度实际略小于1in''',很多资料为了表示方便直接将40磅换算成了1in,因此上文才出现了厚度不一致的情况。美日部分二战前的设计同样采用了磅为厚度单位,在进行换算时亦需要注意。
不过需要注明,英国装甲厚度单位实际上是磅/lb,即每平方英尺面积装甲重多少磅,40磅表示的厚度实际略小于1in,很多资料为了表示方便直接将40磅换算成了1in,因此上文才出现了厚度不一致的情况。美日部分二战前的设计同样采用了磅为厚度单位,在进行换算时亦需要注意。


主炮塔正面由16in的装甲保护,侧面装甲厚度为11~9in,顶部装甲厚7.25in。
主炮塔正面由16in的装甲保护,侧面装甲厚度为11~9in,顶部装甲厚7.25in。
7,470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