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R百科是靠无数自愿编辑者持续地建设更新完善的。编辑非常简单,无需代码知识,请勇于更新页面!
编辑入门 | 资助百科 | 留言讨论页 | 微博@舰R百科 | 百科编辑讨论Q群:366818861

91式穿甲弹:修订间差异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37行: 第37行:
然而,土佐号就没那么幸运了,它被作为靶舰被击沉。当时射击测试发生在1924年6月,位置是在广岛湾。当时船体被来自两万米外的40厘米45倍径岸炮(看起来应该是长门的主炮)射击。然而,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这枚被帽穿甲弹落入船体侧面开外的25米的水中,落角17°,残速480米每秒。该炮弹在水中运动后,击中了船体的引擎室的左舷侧,穿透了由76毫米高张力钢组成的防雷隔板,在引擎室内部起爆。进水约3000吨,倾角从4°53′增加至10°06′。下图显示的就是当时的情况。<ref>Lacroix, Eric; Linton Wells (1997). Japanese Cruisers of the Pacific War. Naval Institute Press. ISBN 0-87021-311-3. pp.758-759</ref>
然而,土佐号就没那么幸运了,它被作为靶舰被击沉。当时射击测试发生在1924年6月,位置是在广岛湾。当时船体被来自两万米外的40厘米45倍径岸炮(看起来应该是长门的主炮)射击。然而,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这枚被帽穿甲弹落入船体侧面开外的25米的水中,落角17°,残速480米每秒。该炮弹在水中运动后,击中了船体的引擎室的左舷侧,穿透了由76毫米高张力钢组成的防雷隔板,在引擎室内部起爆。进水约3000吨,倾角从4°53′增加至10°06′。下图显示的就是当时的情况。<ref>Lacroix, Eric; Linton Wells (1997). Japanese Cruisers of the Pacific War. Naval Institute Press. ISBN 0-87021-311-3. pp.758-759</ref>


在该图中,UD为上甲板,MD为中甲板,ER为后部引擎室,上甲板到船底深度为15.788米。①表示侧面11英寸厚的维克斯渗碳硬化装甲(15度倾斜),②表示2英寸厚的高张力钢,③表示由三块1英寸厚的高张力钢组成的防雷隔板,④表示由下方一块2.5英寸新维克斯非渗碳装甲和上方一块1.5英寸高张力钢组成的中部水平装甲,⑤表示船底的1.75英寸高张力钢板,⑥表示炮弹爆炸的具体位置。在该次射击测试之前,未成舰土佐号就如该图所示已经有4°53′左倾角了。由于随后的损害,该船体的防雷隔板出现了2.4英寸高、4.3英寸宽的大洞,进水约3000吨(斜线部分表示进水区域),倾角一下增至10°6′。
'''在该图中,UD为上甲板,MD为中甲板,ER为后部引擎室,上甲板到船底深度为15.788米。①表示侧面11英寸厚的维克斯渗碳硬化装甲(15度倾斜),②表示2英寸厚的高张力钢,③表示由三块1英寸厚的高张力钢组成的防雷隔板,④表示由下方一块2.5英寸新维克斯非渗碳装甲和上方一块1.5英寸高张力钢组成的中部水平装甲,⑤表示船底的1.75英寸高张力钢板,⑥表示炮弹爆炸的具体位置。在该次射击测试之前,未成舰土佐号就如该图所示已经有4°53′左倾角了。由于随后的损害,该船体的防雷隔板出现了2.4英寸高、4.3英寸宽的大洞,进水约3000吨(斜线部分表示进水区域),倾角增至10°6′。'''


{{外链图片|地址=http://ww1.sinaimg.cn/large/83f4061fgw1f7nv057d37j212d0mowlu.jpg|宽度=1000px}}
{{外链图片|地址=http://ww1.sinaimg.cn/large/83f4061fgw1f7nv057d37j212d0mowlu.jpg|宽度=1000px}}
第50行: 第50行:
在上述的射击测试后,水中弹重要性被及时提出,日本随即对水下弹道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尖头弹”的水下弹道是短而不规则的;而“平头弹”的水下弹道则是,在根据炮弹大小而短暂弯曲一段距离后,就平行于水面前进,上述情况至少是在入水角度在5°到25°的条件下发生的,如下图所示。炮弹速度会逐渐减低到零,随后炮弹沉没或爆炸。
在上述的射击测试后,水中弹重要性被及时提出,日本随即对水下弹道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尖头弹”的水下弹道是短而不规则的;而“平头弹”的水下弹道则是,在根据炮弹大小而短暂弯曲一段距离后,就平行于水面前进,上述情况至少是在入水角度在5°到25°的条件下发生的,如下图所示。炮弹速度会逐渐减低到零,随后炮弹沉没或爆炸。


该图中,横轴表示离炮弹入水位置的距离(弹径),纵轴表示水深(弹径),ω表示入射角(在该图为最优角度25°),Vs表示入射速度,Va表示实际速度,两条线中,弯曲的虚线表示尖头弹的水中弹道,而弯曲的实线表示平头弹的水中弹道。
'''该图中,横轴表示离炮弹入水位置的距离(弹径),纵轴表示水深(弹径),ω表示入射角(在该图为最优角度25°),Vs表示入射速度,Va表示实际速度,两条线中,弯曲的虚线表示尖头弹的水中弹道,而弯曲的实线表示平头弹的水中弹道。'''


http://ww1.sinaimg.cn/large/83f4061fgw1f7nuz00hynj20jj0g90uz.jpg
http://ww1.sinaimg.cn/large/83f4061fgw1f7nuz00hynj20jj0g90uz.jpg
而且,从实验中还得出结论,给定入水速度和炮弹重量,水下弹道的距离和根据距离入水点距离所决定的残留速度,主要是由弹尖扁平程度所决定的。理想的值可以在扁平区域为炮弹直径的80-85%是取得。而且由经验,入水速度的绝对值可以被水下速度代替,后者可以被入水速度的百分比来表示;而炮弹的绝对大小也可以进行计算,因为距离可以用倍径(弹体直径)来表示。因此,可以说,在理想平头弹的情况下,在离入水点约100倍径的距离,速度减小至入水速度的二分之一,而在100倍径的距离则为十分之一。<ref>Lacroix, Eric; Linton Wells (1997). Japanese Cruisers of the Pacific War. Naval Institute Press. ISBN 0-87021-311-3. pp.759</ref>


===八八式穿甲弹===
===八八式穿甲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