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R百科是靠无数自愿编辑者持续地建设更新完善的。编辑非常简单,请勇于更新页面!
编辑入门 | 资助百科 | 留言讨论页 | 微博@舰R百科 | 百科编辑讨论Q群:366818861

八八舰队:修订间差异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1行: 第1行:
“八八舰队”是旧日本海军从日俄战争前到二战战败为止一系列庞大的造舰计划{{黑幕|卫星}}中最具知名度的一项。这一庞大的计划最早发源于1907年(明治40年)的“帝国国防方针”,经过大改后在1914年(大正3年)正式提出,后又经修改,历经“八四舰队案”、“八六舰队案”和“八八舰队案”三个造船计划,终于在1920年(大正9年)正式完成建立起计划中主力舰队所需全部预算的批准,但随即又由于1922年(大正11年)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订而很快终止。
“八八舰队”是旧日本海军从日俄战争前到二战战败为止一系列庞大的造舰计划{{黑幕|卫星}}中最具知名度的一项。这一庞大的计划最早发源于1907年(明治40年)的“帝国国防方针”,经过多年的发展后在1914年(大正3年)正式提出,后又经修改,历经1915年(大正4年)“八四舰队案”、1917年(大正6年)“八六舰队案”和1920年(大正9年)“八八舰队案”三个造船计划而终于实现将计划中主力舰全部列入建造计划的目标,但随即又由于1922年(大正11年)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订而很快终止。


“八八舰队”计划是研究无条件投降前旧日本海军发展不可避开的重要环节。这一计划虽然实施未半即宣告破产,但计划中得以留存下来的部分却几乎撑起了二战中日本海军除驱逐舰和重巡洋舰以外的半壁江山。
“八八舰队”计划是研究无条件投降前旧日本海军发展不可避开的重要环节。这一计划虽然实施未半即宣告破产,但计划中得以留存下来的部分却几乎撑起了二战中日本海军除驱逐舰和重巡洋舰以外主要作战舰艇的半壁江山。


<big>{{color|red|※注意:本词条相当冗长,请善用目录功能浏览所需部分。}}</big>
<big>{{color|red|※注意:本词条相当冗长,请善用目录功能浏览所需部分。}}</big>


==计划概述==
==计划概述==
有关“八八舰队”的最早构想出自1907年(明治40年)日本通过的第一版“帝国国防方针”。在这一版的“方针”中,“国防所要兵力”部分对日本海军舰队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big>''海军今后的“国防所要兵力”,即应当维持的最低限度主力,应当为'''{{color|red|八}}'''艘2万吨级的战列舰和'''{{color|red|八}}'''艘1.8万吨级的装甲巡洋舰。''</big>


受无畏/超无畏舰时代到来、“西门子事件”<ref>指1914年(大正3年)日本海军向英国维克斯造船厂订购战列巡洋舰[[金刚]]过程中爆出的参与军官在无线电及电力设备部分招标时收受竞标商德国西门子公司贿赂的丑闻,该丑闻最终导致当时执政的第一次山本权兵卫内阁总辞职。</ref>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海军军备竞赛白热化等因素的影响,日本海军的“八八舰队”计划事实上分为了前后两代。第一代即为1907年方案,第二代则是以1914年“海军舰艇补充方针”为发端的、纵贯1916-1920年间“八四”、“八六”和“八八”三个舰队案的庞大计划,又因最终的“八八舰队案”在1920年通过而被称作“八八舰队(1920)”。
该“方针”实际上并未给出具体的造舰或预算方案,这一“八八舰队”的早期构想本身也在20世纪初的海军军备竞赛中迅速落伍,因而并未得到什么结果。


===第一代(1907)===
事实上,在1906-1914这几年中,以1906年“无畏舰革命”和1907年战列巡洋舰(日语称“巡洋战舰”)这一全新舰种的诞生<ref>日本人自封的“巡洋战舰”筑波型和鞍马型虽然下水更早,但还在使用往复蒸汽机作为动力,航速只有21节左右,事实上并没有脱出老装甲巡洋舰的窠臼。</ref>为标志的海军军事科技大发展多少令日本海军显得有些无所适从,特别是以1910年下水的、装备343mm主炮的'''[[猎户座|猎户座级战列舰]]''''''[[狮(战列巡洋舰)|狮级战列巡洋舰]]'''为代表的“超无畏舰”,对日本海军的冲击尤为巨大。刚刚在1905年(明治38年)的对马海峡教科书般干脆利落吊锤了帝俄海军倾家荡产七拼八凑划拉出来的“第二太平洋舰队”{{黑幕|不远万里送人头}}的前无畏主力舰队连同当时还躺在船台上的一票准无畏舰几乎在一夜之间全部落伍,有着13艘前无畏舰、9艘装甲巡洋舰和4艘写作“巡洋战舰”读作大号装巡的怪船的日本海军一下子陷入无好船可用的尴尬境地。
第一代“八八舰队”方案成型较早,内容也十分粗糙,可以说是后来第二代“八八舰队”计划的雏形。这一代“八八舰队”计划的核心内容为:
*''为保证今后的“国防所要兵力”,即应当维持的最低限度主力,海军的主力舰队规模应当为{{color|red|''''''}}艘2万吨级的战列舰和{{color|red|'''八'''}}艘1.8万吨级的装甲巡洋舰。''


该计划实际上并未给出具体的造舰或预算方案,计划本身也在20世纪初的海军军备竞赛中迅速落伍,因而并未得到什么结果。直到1915年(大正4年)“八四舰队案”宣告新一代的“八八舰队”计划开始付诸实施之前,日本海军实际的造舰结果和这个计划也相差甚远。但是,该计划却在日本人的心中扎下了一颗“整整齐齐”的种子,让日本的海上力量从此和“八·八”这样的数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 class="mw-collapsible wikitable mw-collapsed" style="text-align:center;"
! colspan=6 | 1907年日本海军主力舰和装甲巡洋舰一览
|-
! style="width:11%" | 舰种
! style="width:15%" | 舰型 !! 舰名 !! 下水时间 !! 主要火炮
! style="width:25%" | 备注
|-
| rowspan=13 | 战列舰 || 富士型 || 富士 || 1896.3.31 || 40倍径305mm双联装×2<br>40倍径152mm单装×10 || 同型舰“八岛”已于日俄战争中沉没
|-
| rowspan=3 | 敷岛型 || 敷岛 || 1898.11.1 || rowspan=3 | 40倍径305mm双联装×2<br>40倍径152mm单装×14 || 同型舰“初濑”已于日俄战争中沉没
|-
| 朝日 || 1899.3.13
|-
| 三笠 || 1900.11.8
|-
| 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级 || 丹后 || 1894.11.6 || 40倍径305mm双联装炮×2<br>40倍径152mm双联装×4<br>40倍径152mm单装×4 || 原帝俄海军“波尔塔瓦(Полтава)”,1905.1.1在旅顺掳获
|-
| rowspan=2 | 佩列斯韦特级<br>/<br>相模型 || 相模 || 1898.5.19 || rowspan=2 | 45倍径254mm双联装×2<br>45倍径152mm单装×10 || 原帝俄海军“佩列斯韦特(Пересвет)”,1905.1.1在旅顺掳获
|-
| 周防 || 1900.5.24 || 原帝俄海军“胜利(Победа)”,1905.1.1在旅顺掳获
|-
| 无级别 || 肥前 || 1900.10.23 || 40倍径305mm双联装×2<br>40倍径152mm单装×12 || 原帝俄海军“列特维赞(Ретвизан)”,1905.1.1在旅顺掳获
|-
| 博罗季诺级 || 石见 || 1902.7.19 || 40倍径305mm双联装×2<br>45倍径203mm单装×6 || 原帝俄海军“奥廖尔(Орёл)”,1905.5.28在对马海战中向日军投降
|-
| rowspan=2 | 香取型 || 香取 || 1905.7.4 || rowspan=2 | 45倍径305mm联装×2<br>45倍径254mm单装×4
|-
| 鹿岛 || 1905.3.22
|-
| rowspan=2 | 萨摩型 || 萨摩 || 1906.11.15 || rowspan=2 | 45倍径305mm联装×2<br>45倍径254mm单装×4 || 1910.3.25竣工
|-
| 安艺<ref>日文汉字写作“安芸”,汉语资料也有直接照抄的。但是日文的“芸”是“藝”的简化字,和现代汉语中念“yún”的“芸”已非同一含义。“藝”在现行规范汉字中对应的简化字为“艺”</ref> || 1907.4.15 || 1911.3.11竣工
|-
| rowspan=9 | 装甲巡洋舰 || rowspan=2 | 浅间型 || 浅间 || 1898.3.22 || rowspan=2 | 40倍径203mm联装×2<br>40倍径152mm单装×14 || rowspan=2 |
|-
| 常磐 || 1898.7.6
|-
| 无级别 || 八云 || 1899.7.8 || 45倍径203mm联装×2<br>40倍径152mm单装×12
|-
| 无级别 || 吾妻 || 1899.6.24 || 40倍径203mm联装×2<br>40倍径152mm单装×12
|-
| rowspan=2 | 出云型 || 出云 || 1898.9.19 || rowspan=2 | 40倍径203mm联装×2<br>40倍径152mm单装×14 || rowspan=2 |
|-
| 磐手 || 1900.3.29
|-
| rowspan=2 | 春日型 || 春日 || 1902.10.22 || rowspan=2 | 40倍径254mm单装×1<br>45倍径203mm联装×1<br>40倍径152mm单装×14
|-
| 日进 || 1903.2.9
|-
| 巴扬级 || 阿苏 || 1900.6.12 || 45倍径203mm单装×2<br>45倍径152mm单装×8 || 原帝俄海军“巴扬(Баян)”,1905.1.1在旅顺掳获
|-
| rowspan=4 | “战列巡洋舰” || rowspan=2 | 筑波型 || 筑波 || 1905.12.26 || rowspan=2 | 45倍径305mm双联装×2<br>45倍径152mm单装×120 || 开工时官方分类为装甲巡洋舰,至1912年才改为“巡洋战舰”
|-
| 生驹 || 1906.4.9 || 1908.3.24竣工。开工时官方分类为装甲巡洋舰,至1912年才改为“巡洋战舰”
|-
| rowspan=2 | 鞍马型 || 鞍马 || 1907.10.21 || rowspan=2 | 45倍径305mm联装×2<br>45倍径152mm联装×4 || 1911.2.28竣工。开工时官方分类为装甲巡洋舰,至1912年才改为“巡洋战舰”
|-
| 伊吹 || 1907.11.21 || 1909.11.1竣工。开工时官方分类为装甲巡洋舰,至1912年才改为“巡洋战舰”
|-
|}
 
军事科技的突飞猛进和列强间随之展开的瘟疫般的造舰竞赛大大打乱了日本海军发展的步伐。在这几年中,日本海军一直未能做出一个系统的舰队发展计划,除了搞出两艘自称为“弩级战舰”(日本对无畏舰的称法)的河内型战列舰{{黑幕|自走鱼雷、表面上主炮口径一致但因为倍径不一样而还是散装火控、想齐射只能让长管炮打减装药的屑}}外,更多的只是想方设法在手中之前已经批准了预算但还八字没一撇的“预算战舰”上做点手脚{{黑幕|反复找找国会加钱}}。当时的日本海军手中总共有5艘这样的“预算战舰”。同样在1910年,日本海军决定将“明治40年度(1907)补充舰艇费”留下的装甲巡洋舰'''[[金刚]]'''改为委托英国维克斯船厂建造为超无畏战列巡洋舰,并根据金刚的图纸再照葫芦画瓢建造剩下的4艘,另外再追加3艘战列舰的建造计划。这8艘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加上两艘河内型{{黑幕|自走鱼雷、主炮倍径不一样的屑(二度)}},便是“八八舰队”计划成型前日本全部的“无畏”舰。
 
{| class="mw-collapsible wikitable mw-collapsed" style="text-align:center;"
! colspan=6 | “八八舰队”前日本无畏舰一览
|-
! style="width:11%" | 舰种
! style="width:11%" | 舰型 !! 舰名 !! 开工/下水时间 !! 主炮
! style="width:30%" | 备注
|-
| rowspan=2 | “无畏”战列舰 || rowspan=2 | 河内型 || 河内 || 1909.4.1开工<br>1910.10.15下水 || rowspan=2 | 50倍径305mm联装×2<br>45倍径305mm联装×4 || 1907年“补充舰艇费”以“伊号战舰”名义列入计划;<br>1912.3.1竣工
|-
| 摄津 || 1909.1.18开工<br>1911.3.30下水 || 1907年“补充舰艇费”以“伊号战舰”名义列入计划;<br>1912.7.1竣工
|-
| rowspan=4 | 战列巡洋舰 || rowspan=4 | 金刚型 || [[金刚]] || 1911.1.17开工<br>1912.5.18下水 || rowspan=4 | [[日本35.6厘米连装炮|45倍径356mm双联装]]×4 || 1907年“补充舰艇费”首次以“伊号装甲巡洋舰”名义列入计划,未开工;<br>1910.11.17同英国维克斯船厂签约建造;<br>1913.8.16竣工
|-
| [[比睿]] || 1911.11.4开工<br>1912.11.21下水 || 1904年“新设临时军事费”首次以“卯号装甲巡洋舰”名义列入计划,未开工;<br>1914.8.14竣工
|-
| [[榛名]] || 1912.3.16开工<br>1913.12.14下水 || 1897年“第3期海军扩张”首次以“二号装甲巡洋舰”名义列入计划,未开工;<br>1915.4.19竣工
|-
| [[雾岛]] || 1912.3.17开工<br>1913.12.1下水 || 1897年“第3期海军扩张”首次以“三号装甲巡洋舰”名义列入计划,未开工;<br>1915.4.19竣工
|-
| rowspan=4 | 超无畏战列舰 || rowspan=2 | 扶桑型 || [[扶桑]] || 1912.3.11开工<br>1914.3.28下水 || rowspan=4 | [[日本35.6厘米连装炮|45倍径356mm双联装]]×6 || 1897年“第3期海军扩张”首次以“三号战舰”名义列入计划,未开工;<br>1915.11.8竣工
|-
| [[山城]] || 1913.11.20开工<br>1915.11.3下水 || 1910年“新设造舰费”以“四号战舰”名义列入计划;<br>1917.3.31竣工
|-
| rowspan=2 | 伊势型 || [[伊势]] || 1915.5.10开工<br>1916.11.12下水 || 1910年“新设造舰费”以“五号战舰”名义列入计划,原定为扶桑型三号舰,因预算问题延迟开工,随后在扶桑型基础上修改设计自成一型;<br>1917.12.15竣工
|-
| [[日向]] || 1915.5.6开工<br>1917.1.27下水 || 1910年“新设造舰费”以“六号战舰”名义列入计划,原定为扶桑型四号舰,因预算问题延迟开工,随后变更为伊势型二号舰;<br>1918.4.30竣工
|-
|}


===第二代(1920)===
直到1914年(大正3年),日本海军才终于理出来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del>大建</del>方案,也就是后来为人所熟知的“八八舰队”计划。这个计划的核心内容是:
第二代“八八舰队”计划分为1914-1915年“八四舰队案”、1917年“八六舰队案”和1920年“八八舰队案”三个部分。和第一代“八八舰队”计划类似,这一代的计划依旧是围绕着对主力舰(战列舰、战列巡洋舰)的建造规划展开的。不过和之前小打小闹的“八战八巡”计划不同,大正年间的这一轮“八八舰队”计划核心思想可谓是武德十分充沛:
*<big>''舰队的战斗力核心应当由舰龄不超过'''{{color|red|}}'''年的八艘战列舰和'''{{color|red|}}'''艘战列巡洋舰构成;''</big>
#''新舰队的战斗力核心应当由舰龄不超过八年的'''八'''艘战舰和'''八'''艘巡洋战舰构成;''
*<big>''舰龄以8年为1期。舰龄超过8年(1期)的军舰将从第一线退下,但不予退役,而是退居二线继续服役,直至达到设计寿命(主力舰、巡洋舰3期/24年,驱逐舰、鱼雷艇、潜水艇等2期/16年)后方可退役;''</big>
#''舰龄以8年为一期,舰龄超过8年、从第一线退下的主力舰不予退役,而是退居二线继续服役,直至达到设计寿命24年(3期)后退役;''
*<big>''从一线退下的军舰应当由新舰予以替换。''</big>
#''巡洋舰的寿命也为24年(3期),达寿后退役,由新舰取代;''
#''驱逐舰、鱼雷艇、潜水舰的寿命为16年(2期),达寿后退役,由新舰取代;''
#''军舰的舰龄从竣工之日开始计算;''
#''因战斗、事故等原因造成较大损伤的舰船视情况提前退役。''


上文中“战舰”、“巡洋战舰”和“潜水舰”分别为旧日本海军对“战列舰”、“战列巡洋舰”和“潜水艇”的称谓,下同。
这一计划被分为1915年(大正4年)的“八四舰队案”、1917年(大正6年)的“八六舰队案”和1920年(大正9年)的“八八舰队案”三个部分来实施,直到1922年因《华盛顿条约》签订而全部腰斩。和当时其他列强的造舰计划一样,“八八舰队”同样是一个帝国主义为了维持扩张、确保自身战略优势而做出的枉顾国情的军备竞赛计划。


这一代的“八八舰队”计划就是世人所熟知的“八八舰队”版本,如非特指,下文所称的“八八舰队”也都指这一代的“八八舰队”计划。虽然由于华盛顿条约的签订,该计划只执行了一半左右便戛然而止,但其遗产却构成了1920年之后的日本海军的大半主力。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在日本海军作战序列中那些能叫出名来的军舰中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如战列舰[[长门]]、[[陆奥]],航母[[凤翔]]、[[赤城]]、[[加贺]],轻巡洋舰[[天龙]]型、球磨型、长良型、[[川内]]型、[[夕张]]等,都还是这一代“八八舰队”计划的幸存者。
按照计划中“满八年退二线”的构想,作为“八八舰队”核心的16艘主力舰寿命达到8年时就必须由新舰替换,而替换下来的舰只也不会被立即废弃,而是要作为二线继续服役,直至到寿报废。如此算来,如果假定各舰的建造周期均为一年,那么日本必须始终保持每年建造战列舰、战列巡洋舰各一艘的速度才能保证达到8年的寿命的主力舰被及时替换;而如果继续假定主力舰24年的设计寿命不变,那么最终的日本海军将时刻保有一支总数高达48艘的庞大主力舰队,这显然是日本有限的资源和人口所无法承受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日本最终会响应美国的呼吁坐到华盛顿军控会议的谈判桌上,并最终签署条约亲手断送这一酝酿了十余年的计划。


====计划内的主力舰====
至于为何日本人执着于在舰艇数量上选择“8”这个数字则说法颇多,一种相对比较可信的说法是,战舰的大型化和技术水平限制了编队规模的发展,按照当时的通信和指挥能力,一支统一行动的编队内编入8艘军舰已是保证不产生混乱的上限。因此,只要日本海军能够保证自己的战列和巡洋舰主力各自能凑出一只精锐的8舰编队,并保证其能在海战中击败敌方同等规模的主力编队,就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确保战斗的胜利。
按照战后长期以来通行的说法,直至因华盛顿条约而中止前,1920版“八八舰队”计划中预定要建造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共有5型16艘。各型主力舰基本参数和各舰舰名如下表所示:


{|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100%"
{{黑幕|迷の自信+给敌人写剧本,帝国海军の传统艺能(赞赏)}}
! align="center" style="width:8%" | 舰型
 
! align="center" style="width:7%" | 建造<br>/<br>计划<br>数量
==计划内主要舰船==
! align="center" style="width:10%" | 舰名
===主力舰===
! align="center" style="width:7%" | 八八<br>舰队<br>序号
按照长期以来的海军史研究届通行的说法,整个“八八舰队”计划中包含的新建主力舰共有5型16艘,其中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各8艘,分别为:
! align="center" style="width:14%" | 常备排水量
*'''长门型战列舰(2艘)'''
! align="center" style="width:14%"| 主机功率<br>/<br>最大航速
::'''[[长门]]'''、'''[[陆奥]]'''
! align="center" | 主炮配置
*'''加贺型战列舰(2艘)'''
! align="center" | 主装<br>厚度<br>/<br>倾角
::'''[[加贺]]'''、'''土佐'''
! align="center" | 甲板装甲厚度
*'''天城型战列巡洋舰(4艘)'''
! align="center" | 备注
::'''天城'''、'''[[赤城]]'''、'''高雄'''、'''爱宕'''
*'''纪伊型战列巡洋舰(4艘)'''
::'''纪伊'''、'''尾张'''、'''十一号舰/第十三号战舰'''<ref name="BB_number>这一编号是日俄战争前日本海军“第三期扩张计划”的遗留产物。当时将扶桑级战列舰延续之前香取型战列舰香取、鹿岛两舰被编为第一、二号的顺序编为第三、四号战舰,之后日本海军便将伊势、长门、加贺级顺延为第物~十号,纪伊级四艘则为第十一~十四号。</ref>、'''十二号舰/第十四号战舰'''<ref name="BB_number></ref>
*'''八号舰型/十三号型战列巡洋舰(4艘)'''<ref name="BC_number>本型双重名称同样跟“第三期扩张计划”及之后几次造舰预算的遗留问题有关。在这几次预算制定过程中,伊吹型战巡伊吹被编为第一号,金刚型的榛名、雾岛编为第二、三号,金刚、比睿为伊、卯号,天城型四艘依次为第四~七号,至本型首舰正好为第八号。“十三号”则是因为本型首舰在八八舰队计划中排列第十三号。</ref>
::'''[[十三号战舰|十三号舰]]/第八号巡洋战舰'''、'''十四号舰/第九号巡洋战舰'''、'''十五号舰/第十号巡洋战舰'''、'''十六号舰/第十一号巡洋战舰'''
 
※注:天城型的三、四号舰“'''高雄'''”和“'''爱宕'''”与后来条约时代的高雄型重巡洋舰'''[[高雄]]'''和'''[[爱宕]]'''并无同名以外的联系。天城型的高雄和爱宕均为日本海军历史上的第二代同名舰,而高雄型重巡洋舰的高雄和爱宕则均为第三代。
 
近年来随着考证的深入,更多有关“八八舰队”未成主力舰设计上的资料被发掘出来。特别是在2008年,一批与海军造船官平贺让{{黑幕|平抄抄}}有关的技术资料被公开,披露了大量长期以来不为人所知的技术信息。这些新的资料和考证结果表明,当年日本海军计划中的“八八舰队”与长期以来流传的形象其实有着不少的区别,详见下列各型简介。
 
====八四·八六·八八舰队主力舰构成====
“八四舰队”、“八六舰队”和“八八舰队”分别是“八四”~“八八”三个舰队案中所计划组件的主力舰舰队核心,第一个数字代表战列舰数量,第二个数字代表战列巡洋舰数量。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完全体的“八八舰队”中舰队核心的16艘主力舰才是全部按计划新造的,“八四舰队”和“八六舰队”则均不同程度包含有计划实施之前即已开工的超无畏舰;各计划中的二线舰队同样均由旧舰构成。
 
{| class="mw-collapsible wikitable mw-collapsed" style="text-align:center;"
! colspan=7 | 八四、八六、八八舰队主力舰队构成
|-
|-
| rowspan="2" align="center" | 长门型<br>战舰 || rowspan="2" align="center" | 2 || align="center" | [[长门]] || align="center" | 1 || rowspan="2" align="center" | 33800长吨<br>(计划)<br>33759长吨<br><small>(长门1920年实际)</small> || rowspan="2" align="center" | 80000马力<br>/26.5节<br>(设计)<br>85748马力<br>/26.443节<br><small>(长门1920年海试实测)</small> || rowspan="2" align="center" | [[日本41厘米连装炮|45倍径410mm]]双联装×4 || rowspan="2" align="center" | 305mm<br>/垂直 || rowspan="2" align="center" | 75mm || rowspan="2" | 本级2艘均建成
! rowspan="2" style="width:10%" align="center" | 舰种 ||colspan="2" style="width:30%" align="center" | 八四舰队 ||colspan="2" style="width:30%" align="center" | 八六舰队 || colspan="2" align="center" style="width:30%" |八八舰队
|-
|-
| align="center" | [[陆奥]] || align="center" | 2
| align="center" | 一线兵力 || align="center" | 二线兵力 || align="center" | 一线兵力 || align="center" | 二线兵力 || align="center" | 一线兵力 || align="center" | 二线兵力
|-
|-
| rowspan="2" align="center" | 加贺型<br>战舰 || rowspan="2" align="center" | 2 || align="center" | [[加贺]] || align="center" | 3 || rowspan="2" align="center" | 39900长吨<sup>'''{{color|green|A}}'''</sup><br>39930长吨<sup>'''{{color|green|B}}'''</sup><br>39967长吨<sup>'''{{color|green|B}}'''</sup><br><small>(加贺以战舰完工预计)</small> || rowspan="2" align="center" | 91000马力<br>/26.5节<sup>'''{{color|green|A}}'''</sup><br>28.3节<sup>'''{{color|green|C}}'''</sup> || rowspan="2" align="center" | [[日本41厘米连装炮|45倍径410mm]]双联装×5 || rowspan="2" align="center" | 279mm<br>/15° || rowspan="2" align="center" | 102mm || rowspan="2" | 加贺改建为航母,土佐未建成
| align="center" | 战舰 || align="center" | [[扶桑]]<br>[[山城]]<br>[[伊势]]<br>[[日向]]<br>[[长门]]<br>[[陆奥]]<br>[[加贺]]<br>土佐 || align="center" | 香取<br>鹿岛<br>萨摩<br>安艺<br>河内<br>摄津 || align="center" | [[扶桑]]<br>[[山城]]<br>[[伊势]]<br>[[日向]]<br>[[长门]]<br>[[陆奥]]<br>[[加贺]]<br>土佐 || align="center" | 香取<br>鹿岛<br>萨摩<br>安艺<br>河内<br>摄津 || align="center" | [[长门]]<br>[[陆奥]]<br>[[加贺]]<br>土佐<br>纪伊<br>尾张<br>十一号舰<br>十二号舰 || align="center" | 香取<br>鹿岛<br>萨摩<br>安艺<br><del>河内</del><sup> '''{{color|green|B}}'''</sup><br>摄津<br>[[扶桑]]<br>[[山城]]<br>[[伊势]]<br>[[日向]]
|-
|-
| align="center" | 土佐 || align="center" | 4
| align="center" | 巡洋<br>战舰 || align="center" | [[榛名]]<br>[[雾岛]]<br>天城<br>[[赤城]] || align="center" | 筑波<br>鞍马<br>伊吹<br>生驹<br>[[金刚]]<br>[[比睿]] || align="center" | [[榛名]]<br>[[雾岛]]<br>天城<br>[[赤城]]<br>高雄<br>爱宕 || align="center" | <del>筑波</del><sup> '''{{color|green|A}}'''</sup><br>鞍马<br>伊吹<br>生驹<br>[[金刚]]<br>[[比睿]] || align="center" | 天城<br>[[赤城]]<br>高雄<br>爱宕<br>[[十三号战舰|十三号舰]]<br>十四号舰<br>十五号舰<br>十六号舰 || align="center" | 鞍马<br>伊吹<br>生驹<br>[[金刚]]<br>[[比睿]]<br>[[榛名]]<br>[[雾岛]]
|-
|-
| rowspan="4" align="center" | 天城型<br>巡洋<br>战舰 || rowspan="4" align="center" | 4 || align="center" | 天城 || align="center" | 5 || rowspan="4" align="center" | 41200长吨<br>(设计)<br>41188长吨<br><small>(以战巡完工预计)</small> || rowspan="4" align="center" | 131200马力<br>/30节 || rowspan="4" align="center" | [[日本41厘米连装炮|45倍径410mm]]双联装×5 || rowspan="4" align="center" | 254mm<br>/12° || rowspan="4" align="center" | 94mm || rowspan="4" | 天城改建为航母途中报废;赤城改建为航母;高雄计划阶段舰名为“爱鹰”,未建成;爱宕未建成
| colspan="7" align="center" | ※二线兵力只统计香取型和筑波型及之后的主力舰,早期前无畏舰不予统计。<br> '''{{color|green|A}}''':战列巡洋舰“筑波”已于1917年1月14日在横须贺停泊中自爆沉没。<br> '''{{color|green|B}}''':战列舰“河内”已于1918年7月12日在山口县德山湾泊地停泊中自爆沉没。
|-
|}
 
====长门型战列舰====
 
{{隐藏|标题=长门型战列舰图集|内容={{外链图片|地址=https://patchwiki.biligame.com/images/blhx/b/b9/q11c2be0ng9auxhs0rjpnadbh4t36p8.jpg|宽度=700}}<br>
[[文件:Nagato03cropped.jpg|700px]]<br>
自上到下:<br>
长门型右舷和甲板布置示意图,原载《布拉西海军年鉴》(Brassey's Naval Annual)1923年号;
1922年4月,刚刚服役不久的长门。
}}
 
长门型是“八八舰队”计划中第一型新造战列舰,也是整个“八八舰队”计划中唯一全部建成的主力舰。本型共建造'''[[长门]]'''、'''[[陆奥]]'''两艘,全部在游戏中实装。
 
{| class="mw-collapsible wikitable mw-collapsed" style="text-align:center;width:"
! colspan=8 | 长门型各舰一览
|-
|-
| align="center" | [[赤城]] || align="center" | 6
! style="width:7%" | 番号 !! style="width:10%" | 八八舰<br>队序号 !! style="width:7%" | 舰名 !! style="width:12%" | 开工时间 !! style="width:12%" | 下水时间 !! style="width:12%" | 竣工时间 !! 结局
|-
|-
| align="center" | 高雄 || align="center" | 7
| 1 || 1 || [[长门]] || 1917.8.28 || 1919.11.9 || 1920.11.25 || 存活至二战后,1946年作为靶舰参与“十字路口行动”,在Baker核试验4天后于1946.7.28深夜~7.29凌晨间沉没
|-
|-
| align="center" | 爱宕 || align="center" | 8
| 2 || 2 || [[陆奥]] || 1918.6.1 || 1920.5.31 || 1921.10.24 || 1943.6.8在广岛湾柱岛泊地停泊期间因三号炮塔弹药库爆炸而沉没
|}
 
长门型基本参数(新造时)如下:
*常备排水量:33800吨(设计)/ 33759吨(长门公试实测)
*全长:215.8米
*全宽:28.96米
*吃水:9.08米
*锅炉:ロ号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15+ロ号舰本式油煤混烧锅炉×4
*轮机/轴数:舰本式蒸汽轮机×4 / 4轴
*最大推进功率:80000轴马力(设计)/ 85748轴马力(长门公试实测)
*最高速度:26.5节(设计)/ 26.443节(长门公试实测)
*续航距离:5500海里/16节
*武器配置:
::[[日本41厘米连装炮|45口径三年式40cm炮]]双联装炮塔×4
::[[日本14厘米单装炮|50口径三年式14cm炮]]单装炮廓×20
::40口径三年式8cm高角炮单装×4
::三年式6.5mm机枪×3
::53.3cm水上鱼雷发射管×4、水中鱼雷发射管×4
*装甲布置:
::水线主装甲带305毫米,甲板70+75毫米,主炮塔正面305毫米、顶盖152毫米,副炮廓152毫米
 
长门型两舰在服役期间曾经历数次大改装,此处不再赘述,详细内容参见'''[[长门]]'''和'''[[陆奥]]'''的词条。
 
====加贺型战列舰====
 
{{隐藏|标题=加贺型战列舰图集|内容=[[文件:Tosa-class Design.png|700px]]<br>
{{外链图片|地址=https://patchwiki.biligame.com/images/blhx/7/77/p5ddqg67h10aedr5ep1f5hrvx3p3wot.jpg|宽度=700}}<br>
[[文件:Japanese battleship Tosa.jpg|700px]]<br>
自上到下:<br>
加贺型战列右舷和甲板线图,注意品字形布置的三~五号炮塔;<br>
川崎造船所制作的的战列舰加贺预想模型,约1925年;
停工后的土佐在从长崎拖往吴港的过程中,1922.8.1。
}}
 
加贺型是[[长门]]型的后继舰型,因二号舰土佐开工更早,也被称为土佐型。本型共建造'''[[加贺]]'''、'''土佐'''两艘,均因《华盛顿条约》未能以战列舰完工,只有'''[[加贺]]'''最终得以改造为航空母舰留存至后条约时代。游戏中实装的就是改造为航空母舰后的'''[[加贺]]'''。
 
{| class="mw-collapsible wikitable mw-collapsed" style="text-align:center;"
! colspan=7 | 加贺型各舰一览
|-
|-
| rowspan="4" align="center" | 纪伊型<br>战舰 || rowspan="4" align="center" | 4 || align="center" | 纪伊 || align="center" | 9 || rowspan="4" align="center" | 42600吨<sup>'''{{color|green|D}}'''</sup> || rowspan="4" align="center" | 131200马力<br>/29.75节 || rowspan="4" align="center" | [[日本41厘米连装炮|45倍径410mm]]双联装×5 || rowspan="4" align="center" | 292mm<br>/11.5° || rowspan="4" align="center" | 118mm || rowspan="4" | 基于天城型改进设计而来,四艘均未开工。<br>十一号舰预定舰名“骏河”,十二号舰预定舰名“近江”
! style="width:7%" | 番号 !! style="width:10%" | 八八舰<br>队序号 !! style="width:7%" | 舰名 !! style="width:12%" | 开工时间 !! style="width:12%" | 下水时间 !! style="width:12%" | 竣工时间 !! 备注及结局
|-
|-
| align="center" | 尾张 || align="center" | 10
| 1 || 3 || [[加贺]] || 1920.7.19 || 1921.11.17 || 1928.3.31 || 《华盛顿条约》签订后原定废弃,后因原定改造为航母的'''天城'''在关东大地震中严重受损、丧失修复价值,顶替天城改造为航母,1942.6.5在中途岛海战中沉没
|-
|-
| align="center" | 十一号舰<br>/<br>第十三号战舰<br><ref>这一编号是日俄战争前日本海军“第三期扩张计划”的遗留产物。当时将扶桑级战列舰延续之前香取型战列舰香取、鹿岛两舰被编为第一、二号的顺序编为第三、四号战舰,之后日本海军便将伊势、长门、加贺级顺延为第物~十号,纪伊级四艘则为第十一~十四号。</ref> || align="center" | 11
| 2 || 4 || 土佐 || 1920.2.16 || 1921.12.18 || - || 《华盛顿条约》签订后停工,后移交日本海军作为靶舰,1925.2.9自沉
|}
 
加贺型基本参数如下:
*常备排水量:39900<ref name="Showazosenshi_1">《昭和造船史》第一卷</ref>或39930长吨<ref name="Sheet58">《军舰基本计划资料》Sheet 58</ref>(设计)/ 39967吨(加贺按战列舰完工预测)<ref name="Sheet58"></ref>
*全长:234.09米
*全宽:31.34米(水线以下)
*吃水:9.37米
*锅炉:ロ号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8+ロ号舰本式油煤混烧锅炉×4
*轮机/轴数:
::加贺:布朗-柯蒂斯式蒸气轮机(每套高、低压各1)×4 / 4轴
::土佐:三菱帕森斯反击式蒸汽轮机(每套高、低压各1)×4 / 4轴
*最大推进功率:91000轴马力
*最高速度:26.5<ref name="Showazosenshi_1"></ref>节或28.3节<ref>《帝国海军机关史》下卷</ref>
*续航距离:8000海里/16节
*武器配置:
::[[日本41厘米连装炮|45口径三年式40cm炮]]双联装炮塔×5
::[[日本14厘米单装炮|50口径三年式14cm炮]]单装炮廓×20
::40口径三年式8cm高角炮单装×4(后变更为45口径十年式12cm高角炮×4<ref>阿部安雄《主要舰艇要目表》,《日本海军全舰艇史》资料篇</ref>
::61cm水上鱼雷发射管×8
*装甲布置:
::主装279毫米VC钢/15°倾斜,甲板64毫米NVNC钢+38毫米HT钢,横隔壁229~279毫米,主炮塔229~305毫米,司令塔356毫米
 
加贺型在计划最初是作为长门型的3、4号舰建造的,但在1916年日德兰海战之后,为了更好的吸取海战的经验教训,而在长门型的基础之上大幅修改了设计。
 
修改后的加贺型在设计上比长门型更加彻底地贯彻了“重点防护”的思想,而且真正意义上彻底跳出了自引进'''[[金刚]]'''以来在日本主力舰设计中萦绕的传统英式设计风格。以主装甲带为例,长门型的主装甲带是垂直布置的,且上薄下厚;而加贺型的主装甲带则是上下等厚且倾斜安装的。此外,加贺型也是日本海军首型安装烟囱内部的装甲护板{{黑幕|避免被俯冲轰炸机一发入魂粗暴鸿儒锅炉}}和水下防雷突出部{{黑幕|舰娘の小肚腩}}的战列舰。
 
加贺型的主炮塔比长门型增加一座,采用前甲板2+后甲板3的布置方式。后甲板的3座炮塔呈品字形布局,且3座炮塔回正状态下指向相同,这是加贺型最典型的外形特征之一。5座双联装炮塔使加贺型拥有总共10门45倍径410mm的强悍火力,这在建造当时也是世界上最强的。不过虽然火炮和长门型完全相同,但加贺型的炮塔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侧面装甲略有减薄,俯仰角范围则从长门型的-5°~30°改为-3°~35°。
 
动力方面,加贺型换装了ロ号舰本式锅炉的更先进版本,从而能在锅炉数从21座减少为12座、基准排水量增加到近4万吨的情况下跑出26.5节(或28节?)的航速。正因如此,在建造当时,加贺型也被称为“高速战列舰”。
 
{{黑幕|别说什么27节高速线,高速战列舰本来就是个动态的非正式概念。只要比同时期的战列舰平均水平快就可以算作高速战列舰,比如习惯上被视作高速战列舰鼻祖的[[伊丽莎白女王]]级,虽然只能跑24节,但是放在当时的一票铁王八里,那就是妥妥的高速战列舰。}}
 
以上这些设计使得加贺型在建造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的战列舰型号之一,但因为最终并未建成,所以这一荣誉最终也未能落到实处。
 
除去五座炮塔外,加贺型在外观上和长门型最显著的区别还有一项,即加贺型从设计定稿伊始便只有一座烟囱,而长门型直至1936年第二次改造后才将两座烟囱改为一座。这一区别也是由于加贺型锅炉数量减少导致的。
 
有关'''[[加贺]]'''改造为航母及之后的更多信息,参见'''[[加贺]]'''的页面。
 
====天城型战列巡洋舰====
{{隐藏|标题=天城型战列巡洋舰图集|内容={{外链图片|地址=https://patchwiki.biligame.com/images/blhx/0/00/8h88rkeirewsvfa1g1ude4d60rpzs9t.jpg|宽度=700}}<br>
[[文件:AMAGI WoWS.png|700px]]<br>
从上到下:<br>
天城型战列巡洋舰的线图,注意该线图是按照两座烟囱的早期设计绘制的,四号炮塔的起飞滑行台也未加装;
隔壁窝窝屎{{黑幕|养生休闲小游戏}}里的天城,大概是八八舰队得以完成的架空世界线中参照长门现代化改造后的版本,烟囱改成了类似[[Yamato|大和]]的样式,本来应当出现在四号炮塔上的飞机滑行台也被白毛子自作主张换成了舰尾的飞机弹射器。<br>
{{黑幕|跟没МА的白毛子较什么真啊,没给把主炮魔改成46cm双联×5就不错了(恼)}}
}}
 
天城型是“八八舰队”计划中第一型战列巡洋舰,也是日本自行设计的第一型真·战列巡洋舰。天城型是基于加贺型的设计改进而来的,相当于加贺型的“升级版”。该型总共计划建造四艘,仅一艘'''[[赤城]]'''最终得以改造为航空母舰留存至后条约时代。游戏中实装的就是改造为航空母舰后的'''[[赤城]]'''。
 
{| class="mw-collapsible wikitable mw-collapsed" style="text-align:center;"
! colspan=7 | 天城型各舰一览
|-
|-
| align="center" | 十二号舰<br>/<br>第十四号战舰 || align="center" | 12
! style="width:7%" | 番号 !! style="width:10%" | 八八舰<br>队序号 !! style="width:7%" | 舰名 !! style="width:12%" | 开工时间 !! style="width:12%" | 下水时间 !! style="width:12%" | 竣工时间 !! 备注及结局
|-
|-
| rowspan="4" align="center" | 八号<br>舰型<br>/<br>十三<br>号型<br>巡洋<br>战舰<br><ref>本型双重名称同样跟“第三期扩张计划”及之后几次造舰预算的遗留问题有关。在这几次预算制定过程中,伊吹型战巡伊吹被编为第一号,金刚型的榛名、雾岛编为第二、三号,金刚、比睿为伊、卯号,天城型四艘依次为第四~七号,至本型首舰正好为第八号。“十三号”则是因为本型首舰在八八舰队计划中排列第十三号。</ref> || rowspan="4" align="center" | 4 || align="center" | [[十三号战舰|第十三号舰]] || align="center" | 13 || rowspan="4" align="center" | 47500吨<sup>'''{{color|green|D}}'''</sup> || rowspan="4" align="center" | 150000马力<br>/30节 || rowspan="4" align="center" | [[五年式四十六厘主炮|45倍径460mm]]双联装×4 || rowspan="4" align="center" | 330mm<br>/15° || rowspan="4" align="center" | 127mm || rowspan="4" | 本型仅停留在计划阶段,具体参数诸说法差异巨大,参见下文和[[十三号战舰]]词条。<br>本型四舰均没有确定舰名。
| 1 || 5 || 天城 || 1920.12.16 || - || - || 《华盛顿条约》签订后计划改造为航母,但在改造途中因关东大地震严重受损失去修复价值而放弃,1923.11.17解体
|-
|-
| align="center" | 第十四号舰 || align="center" | 14
| 2 || 6 || [[赤城]] || 1920.12.6 || 1925.4.22 || 1927.3.25 || 《华盛顿条约》签订后改造为航母,1942.6.6在中途岛海战中沉没
|-
|-
| align="center" | 第十五号舰 || align="center" | 15
| 3 || 7 || 高雄 || 1921.12.19 || - || - || 计划阶段曾被命名为“爱鹰”,在土佐下水后腾出的船台开工建造。《华盛顿条约》签订后被废弃,1925年解体
|-
|-
| align="center" | 第十六号舰 || align="center" | 16
| 4 || 8 || 爱宕 || 1921.11.22 || - || - || 在加贺下水后腾出的船台开工建造,《华盛顿条约》签订后被废弃,1925年解体
|-
|-
| colspan="10" align="center" | '''{{color|green|A}}''':    '''{{color|green|B}}''':《军舰基本计划资料》说法<br> '''{{color|green|C}}''':《帝国海军机关史》说法  '''{{color|green|D}}''':单位可能为长吨       
|-
|}
|}


有关[[长门]][[陆奥]]、[[加贺]]、[[赤城]]、[[十三号战舰]]的更多信息,特别是有关十三号战舰主炮选择的争议,可分别参见舰娘各自的词条,此处不再赘述。
天城型基本参数如下:
*常备排水量:41200长吨(计划)/ 41188长吨(以战列巡洋舰完成预定)
*全长:252.37米
*全宽:32.26米
*吃水:9.45米
*锅炉:ロ号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11+ロ号舰本式油煤混烧锅炉×8
*轮机/轴数:
::天城/赤城:技本式蒸汽轮机×8(高压、低压各4),分4组 / 4轴
::高雄:技本式冲击式高压蒸汽轮机×4,三菱帕森斯反击式低压蒸汽轮机×4,分4组 / 4轴
::爱宕:布朗-柯蒂斯式蒸汽轮机×4(每套高压×1、中压×1、低压×2) / 4轴
*最大推进功率:131200轴马力
*最高速度:30节
*续航距离:8000海里/14节
*武器配置:
::[[日本41厘米连装炮|45口径三年式40cm炮]]双联装炮塔×5
::[[日本14厘米单装炮|50口径三年式14cm炮]]单装炮廓×16
::12cm高角炮(型号待考)单装×4
::61cm水上鱼雷发射管四联装×2
::三年式6.5mm机枪(数量不详)
*装甲布置:
::主装甲带254毫米VC钢/12°倾斜,甲板95毫米NVNC钢,主炮塔正面305毫米、侧面152~190毫米、顶盖127毫米,司令塔侧面254~330毫米VC钢
 
天城型是日本海军第一型真正自行设计的战列巡洋舰。但不同于典型的“费舍尔战巡”,天城型并没有采用“以防护换速度”的设计思路,反而有着相当强的防护能力。
 
天城型的防护设计和加贺型基本相同,但由于高航速和随之而来的减阻等一系列要求,天城型有着更长的舰体和更强大的动力系统。这些都不可避免地使天城型的排水量和防护面积都大幅上升,因而虽然天城型的装甲总重量比加贺型要大,但整体而言,天城型的装甲防护还是稍逊于加贺型。即便如此,天城型的装甲依然能够实现“免疫自身火炮射击”的目标,相比长门型也有着全方位的优势。此外,天城型的设计还将全部副炮集中到上层甲板,这使得主甲板以下的全部舱室均得以设计为水密舱,同样提升了天城型的防护水平和生存能力。
 
天城型的主炮布置和加贺型类似,同为五座双联装410mm,前甲板2+后甲板3布置。但是相比于加贺型,天城型优化了后甲板三座主炮的布置方式,从加贺的品字形布局改为上甲板2+主甲板1,且回正时炮口指向相同。这在大大提升了中部三号炮塔射界的同时,也改善了后甲板三座炮塔旋转时的同步性。这也是天城型在外观上和加贺型最显著的区别之一。


从“八四”至“八八”三个舰队案中,各自的主力舰队配置如下表所示:
天城级的设计航速高达30节,因而有着相当强悍的动力系统。该型是日本海军第一型主机总功率超过10万马力的大型舰艇,也对后来条约时代[[妙高]]型重巡洋舰的研制产生了影响。


{| class="wikitable" style="width:100%"
由于主装设计能够免疫自身火炮射击、火力和加贺型相当,以及最高航速高达30节,天城型事实上已经完全跳出了“费舍尔战巡”的影子。即使按照后条约时代的标准,也完全可以算作一型彻底的“高速战列舰”。
 
长期以来都有观点认为,天城型直到计划取消都还在沿用计划早期两座直立烟囱的设计。但近年的考证结果表明,在计划取消前,天城级的烟囱已经合并为一座(类似1936年现代化改造后的长门)。这么改进的原因是之前的两座直烟囱设计有着致命的缺陷,一号烟囱离魁梧的日式舰桥{{黑幕|违章建筑@[[扶桑]]}}过近,在航行时会因涡流导致煤烟倒灌进舰桥。同样采用两座直烟囱的长门型只有80000马力,但服役后这一问题就已十分严重,不得不在1924年全部将一号烟囱改成向后弯曲的形状以减轻影响{{黑幕|长门仙贝事弯♀的(}},勉强凑合到1934-1936年间就又全部改成了离舰桥更远的合并式烟囱。而对于131200马力的天城型而言,这个问题显然会更加严重,所以未等建成就进行了修改。
 
另外还有资料声称,虽然在早期设计中并未考虑舰载航空器,天城型在计划后期还是在四号炮塔上增设了水上飞机起飞用的滑行台,同时在主甲板上增加了飞船系留设备。
 
====纪伊型战列舰====
 
{{color|#000080|'''<big>纪伊型确定要建的前两艘除了稍微短一点外可以说和天城型看起来完全一致,没确定要建的后两艘连个靠谱的图纸都没有,所以这里没有什么图可放。</big>'''}}
 
纪伊型是“八八舰队”计划中第三型也是最后一型战列舰,至少前两艘是在天城型基础上改进而来(详见下文)。全型共计划建造四艘,分别为“八八舰队”九~十二号舰,至因《华盛顿条约》取消前全部未开工。
 
{| class="mw-collapsible wikitable mw-collapsed" style="text-align:center;"
! colspan=7 | 纪伊型各舰一览
|-
|-
! colspan="7" | 八四、八六、八八舰队主力舰队构成<sup>'''{{color|green|A}}'''</sup>
! style="width:7%" | 番号 !! style="width:10%" | 八八舰<br>队序号 !! style="width:7%" | 舰名 !! style="width:12%" | 开工时间 !! style="width:12%" | 下水时间 !! style="width:12%" | 竣工时间 !! 备注及结局
|-
|-
| rowspan="2" style="width:7%" align="center" | 舰种 ||colspan="2" style="width:30%" align="center" | 八四舰队 ||colspan="2" style="width:30%" align="center" | 八六舰队 || colspan="2" align="center" |八八舰队
| 1 || 9 || 纪伊 || - || - || - || 1921.10下令建造,但直至《华盛顿条约》签订仍未开工,随后取消计划
|-
|-
| align="center" | 一线兵力 || align="center" | 二线兵力 || align="center" | 一线兵力 || align="center" | 二线兵力 || align="center" | 一线兵力 || align="center" | 二线兵力
| 2 || 10 || 尾张 || - || - || - || 1921.10下令建造,但直至《华盛顿条约》签订仍未开工,随后取消计划
|-
|-
| align="center" | 战舰 || align="center" | [[扶桑]]<br>[[山城]]<br>[[伊势]]<br>[[日向]]<br>[[长门]]<br>[[陆奥]]<br>[[加贺]]<br>土佐 || align="center" | 香取<br>鹿岛<br>萨摩<br>安艺<br>河内<br>摄津 || align="center" | [[扶桑]]<br>[[山城]]<br>[[伊势]]<br>[[日向]]<br>[[长门]]<br>[[陆奥]]<br>[[加贺]]<br>土佐 || align="center" | 香取<br>鹿岛<br>萨摩<br>安艺<br>河内<br>摄津 || align="center" | [[长门]]<br>[[陆奥]]<br>[[加贺]]<br>土佐<br>纪伊<br>尾张<br>十一号舰<br>十二号舰 || align="center" | 香取<br>鹿岛<br>萨摩<br>安艺<br><del>河内</del><sup> '''{{color|green|C}}'''</sup><br>摄津<br>[[扶桑]]<br>[[山城]]<br>[[伊势]]<br>[[日向]]
| 3 || 11 || 第十一号舰 || - || - || - || 计划阶段代号“第十三号战舰”,预定舰名为“骏河”,直至《华盛顿条约》签订仍未开工,随后取消计划
|-
|-
| align="center" | 巡洋<br>战舰 || align="center" | [[榛名]]<br>[[雾岛]]<br>天城<br>[[赤城]] || align="center" | 筑波<br>鞍马<br>伊吹<br>生驹<br>[[金刚]]<br>[[比睿]] || align="center" | [[榛名]]<br>[[雾岛]]<br>天城<br>[[赤城]]<br>高雄<br>爱宕 || align="center" | <del>筑波</del><sup> '''{{color|green|B}}'''</sup><br>鞍马<br>伊吹<br>生驹<br>[[金刚]]<br>[[比睿]] || align="center" | 天城<br>[[赤城]]<br>高雄<br>爱宕<br>[[十三号战舰|十三号舰]]<br>十四号舰<br>十五号舰<br>十六号舰 || align="center" | 鞍马<br>伊吹<br>生驹<br>[[金刚]]<br>[[比睿]]<br>[[榛名]]<br>[[雾岛]]
| 4 || 12 || 第十二号舰 || - || - || - || 计划阶段代号“第十四号战舰”,预定舰名为“近江”,直至《华盛顿条约》签订仍未开工,随后取消计划
|-
|-
| colspan="7" align="center" | '''{{color|green|A}}''':二线兵力只统计1905年12月战舰等级废除后新造的军舰,自[[长门]]型以前各型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的具体发展情况详见下文。<br> '''{{color|green|B}}''':巡洋战舰“筑波”已于1917年1月14日在横须贺停泊中自爆沉没。<br> '''{{color|green|C}}''':战舰“河内”已于1918年7月12日在山口县德山湾泊地停泊中自爆沉没。
|-
|}
|}


====有关主力舰的新研究====
纪伊型基本参数(前两艘)如下:
*常备排水量:42600吨(可能为长吨)
*全长:252.1米
*水线宽:32.49米
*最大推进功率:131200轴马力
*最高速度:29.75节
*武器配置:
::[[日本41厘米连装炮|45口径三年式40cm炮]]双联装炮塔×5
::[[日本14厘米单装炮|50口径三年式14cm炮]]单装炮廓×16
::12cm高角炮(型号待考)单装×4
::61cm水上鱼雷发射管×8
*装甲布置:
::主装甲带292毫米/11°倾斜,甲板118毫米,主炮塔正面305毫米/12°倾斜、顶盖127~152毫米,司令塔侧面279~356毫米
 
纪伊型战列舰在某些程度上可以称为是日本海军对新型舰炮开发进度的妥协产物。“八八舰队”的第9~11号舰原定继续建造加贺型或天城型的同型舰或改进型号,但为了和美国的[[南达科他(BB-49)|1920年南达科他级]]相抗衡,日本海军决定开发有着更强主炮的新型战列舰。从1920年(大正9年)春天开始,日本海军成立了“主炮研究会”,着手进行新型主炮的发展方向研讨工作。
 
“主炮研究会”研讨的结果表明,为了确保压制有着12门[[三联16英寸主炮(MK2)|50倍径406mm主炮]]的1920年南达科他级,近期应当开发50倍径的长管410mm主炮,并建造装备[[日本试制41厘米三连主炮|410mm三联装炮塔]]×4的12主炮战列舰,远期再开发460mm主炮。但是按照“八八舰队”组建的进度,1921年(大正10)年应当继续新建两艘主力舰,而此时“主炮研究会”所提出的各种新型主炮和炮塔还没有一个型号的开发能够赶上进度。折中的结果便是基于天城型的设计稍加修改,是为纪伊型的前两艘。
 
前两艘的纪伊型相较天城型改动不算太大。两者的舰型几乎完全相同,武器和动力系统的布置都没有什么改动,仅仅在长度上相较天城型略有缩短——这个差值对于战列舰尺度而言完全可以视为误差。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纪伊型相较天城型全面加强了防护,主装甲带、甲板和主炮塔等均加厚了1~1.5英寸(25.4~38.1毫米),烟囱和通气口也参照加贺型增加了装甲护板。这些增加的装甲预计将使纪伊型相比天城型增重1400~1600吨,从而使理论最高航速降低到29.75节。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在保持天城型舰型和动力系统几乎不变的情况下,增重1400吨对航速的影响远比当初日本海军计算的结果严重,倘若纪伊型真的完工下水,实际最大航速应该还会进一步降低。
 
1921年(大正9年)10月,纪伊型前两舰纪伊和尾张的建造训令下达,分别预定在海军物工厂和横须贺工厂开工建造,但直到《华盛顿条约》签署也未曾开工。“八八舰队”计划中的最后两艘战列舰——第11、12号则连建造训令都未曾下达,只有计划代号“第十三/十四号战舰”。这两舰计划分别在神户川崎造船厂和三菱长崎造船厂建造,预定舰名为“骏河”与“近江”。
 
长期以来,学术界的主流观点都认为{{黑幕|主要是基于原日本海军造船技术人员、海军史学者福井静夫的说法}},第11、12号两艘战列舰仍然会继续建造为纪伊型的3、4号舰。但是近年来的考证结果越来越多地证明,“纪伊型战列舰”只会建造2艘,后续这两艘则会是使用新型50倍径410mm主炮的新型号,吨位可能提高到5万吨,不过直到整个八八舰队计划终止都尚未完成设计,也没有一个基本定稿的线图存世。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如果这一“改纪伊型”计划最终能够顺利实施,那么极大概率会安装[[日本试制41厘米三连主炮|三联装]]甚至[[试制四联41厘米主炮|四联装]]炮塔,从而实现在主炮不少于12门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吨位的要求。不过直至“八八舰队”计划取消,这些火炮的研究也都和“改纪伊型”一样停留在初步研究阶段,至今只有部分草图存世。更多内容参见这两种火炮的词条。
 
{{黑幕|事实上平贺让自己还有个46cm双联装×5的11号舰私案,不过估计抄抄桑自己都觉得没谱,所以根本就没有进行什么详细的计算。}}
 
====八号舰型/十三号型战列巡洋舰====
{{隐藏|标题=八号舰型/十三号型战列巡洋舰图集|内容={{外链图片|地址=https://patchwiki.biligame.com/images/blhx/3/3f/ovx6bhfw6eb1aip07kc8wga9vulp00m.jpg|宽度=700px}}<br>
{{外链图片|地址=https://pic4.zhimg.com/v2-7ed947f0cd88038287db2f5e76193fc3_r.jpg|宽度=700px}}<br>
从上至下:<br>
八号舰型/十三号型战巡的第一种线图,福井静夫推测版本;<br>
八号舰型/十三号型战巡的第二种线图,海军史学者石桥孝夫版本,可能比福井静夫的版本更接近真实设计,详见[[十三号战舰]]词条。
}}
 
第八号/十三号型战巡是整个“八八舰队”计划中最后一型主力舰,也是前条约时代日本海军设计的最后一型主力舰。由于设计工作开始较晚,直到整个“八八舰队”计划取消,该型都还停留在初步构想阶段,很多参数都尚未确定,甚至连主炮的选择都和第11、12号舰一样八字没一撇,因而该型也就成了整个“八八舰队”计划中最富争议的一型主力舰。本型预计将建造4艘,分别为“八八舰队”第13~第16号舰,全部在进展到建造筹备阶段前取消,甚至连舰名都没有确定。
 
游戏中实装{{黑幕|二次创作}}了一艘[[十三号战舰]],据舰娘台词所述,舰名为“有明”。从“十三号”判断,这名舰娘的原型应当是该型的首舰第13号舰,但舰名毫无意义是泥萌的原创了。
 
{{黑幕|至少日本的确有叫“有明”的山,从日本海军舰艇命名规则上讲倒也行得通,这一点泥萌做的还算是很科学的(确信)。}}
 
按照日本海军史学者福井静夫的推测,十三号型的基本参数如下:
*常备排水量:47500吨
*全长:278.3米
*全宽(水线下):约31.36米
*吃水:9.74米
*锅炉:ロ号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14
*轮机/轴数:技本式蒸汽轮机(高低压)×4 / 4轴
*最大推进功率:150000轴马力
*最高速度:30节
*武器配置:
::[[五年式四十六厘主炮|45倍径46cm炮]]双联装炮塔×4
::[[日本14厘米单装炮|50口径三年式14cm炮]]单装炮廓×16
::12cm高角炮(型号待考)单装×4
::61cm水上鱼雷发射管×8
*装甲布置:
::主装330毫米/15°倾斜,甲板约127毫米
 
相当长时间以来,关于该型舰的设计工作在计划取消前究竟进展到什么程度,以及该型舰最终可能会是什么样子,最具权威性的都是原日本海军舰船设计人员、海军史学者福井静夫在其著作《世界战舰物语》中所做的分析和推测。但近年来随着考证的深入和相关文献的解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福井的推测虽然已经十分接近该舰的实际设计,但还是存在着相当的区别。
 
关于该型舰的更多细节和相关争议,以及对“有明”的分析,参见[[十三号战舰]]词条。
 
===航空母舰===
 
虽然直到战败{{黑幕|玉 音 放 送}}也没能移除大舰巨炮舰队决战的落后思想,日本海军在舰载航空力量的萌芽期的举措却一点也算不上不开窍。早在1913年(大正2年),日本海军就在日俄战争俘获的英造商船若宫丸<ref>原名莱星顿(Lethington),1901年完工,船东不详,在日俄战争期间由俄罗斯实际操纵。1905年(明治38年)1月从英国卡迪夫(Cardiff)经由香港驶往符拉迪沃斯托克途中在对马海峡被日本海军掳获,同年编入日本海军作为输送船使用。</ref>上进行了搭载水上飞机的测试,并在次年一战爆发后将若宫改造为水上飞机母舰。之后的1914年9月5日,刚刚改造出厂一个月的若宫丸就在青岛用水上飞机对德国进行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海上空袭。
 
若宫丸的运用经验与一战中各国海军航空力量的发展和战果令日本海军意识到,航空母舰这一尚处于萌芽阶段的舰种有着相当的发展潜力。于是,在推进“八八舰队”计划的过程中,日本海军也开始将纳入规划{{黑幕|摊大饼}}范围,自1917年(大正6年)“八六舰队案”起,先后在计划中塞进了三艘航母。这当中第一艘便是世界上第二艘航母、同时也是第一艘自设计阶段就确定为航空母舰的日本航母鼻祖[[凤翔]]。在此之后的“八八舰队案”中,日本海军又追加了两艘凤翔的放大型号,即第一代的翔鹤型,但因为《华盛顿条约》签订而并未开工。
 
====凤翔====
 
[[凤翔]]是日本海军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艘航母,在“八六舰队案”中以特务舰名义进行建造,没有单独划拨预算,计划阶段的代号是“第七号特务船”。按照日本海军的舰艇命名规范,“特务船”分类(1920年后改称特务舰)的命名应当为“海峡、水道、濑户(狭窄的海峡)、港湾、岬(海角)、半岛之名”。因此,凤翔最初的计划舰名被定为“龙飞”,直到1919年(大正8年)才确定舰名为“凤翔”。
 
凤翔的基本参数(新造时)如下:
*常备排水量:9494长吨
*全长:168.25米
*全宽:18.90米
*吃水:6.17米
*锅炉:ロ号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4,ロ号舰本式油煤混烧锅炉×4
*轮机/轴数:帕森斯式蒸汽轮机(高低压)×2 / 2轴
*最大推进功率:30000轴马力
*最高速度:25节
*续航距离:可能为10000海里/14节<ref>《日本空母物语》</ref>
*武器配置:
::[[日本14厘米单装炮|50口径三年式14cm炮]]单装炮×4
::40口径三年式8cm高角炮单装×4
*舰载机配置:
::战斗机:一〇式舰上战斗机×6
::攻击机:十年式舰上雷击机<ref>神奇的三翼舰载机,因性能过差,1923年之后即为后继的一三式舰上攻击机取代)</ref>×9
::备用机:型号不详×6
 
[[凤翔]]没有同型舰,在游戏中按照“轻母”舰种实装。有关凤翔的详细信息,参见[[凤翔]]的页面。
 
====翔鹤型航空母舰(初代)====
 
在“八八舰队案”中,日本海军提出要继续建造两艘1.25万吨的航空母舰。这一型号没有什么具体的设计方案存世,但应该会是[[凤翔]]的扩大改进型号。1921年(大正10年)2月17日,这两艘航母的第一艘被命名为“翔鹤”,并在同年3月3日被归入航空母舰分类,从而在纸面上成为日本海军的第三艘“航母”<ref>若宫丸在1915年改名“若宫”,并于1920年变更为航空母舰,成为日本海军纸面上的第一艘“航母”,但实际上还是水上飞机母舰。</ref>。
 
这一艘“翔鹤”是日本海军历史上第二艘以“翔鹤”为名的军舰,游戏中实装的1937年[[翔鹤]][[瑞鹤|型]]则是第二代“翔鹤型”航空母舰,首舰[[翔鹤]]则是日本海军的第三代“翔鹤”。
 
这艘“翔鹤”计划在浅野造船所建造,但直至《华盛顿条约》签署都没有开工。在《华盛顿条约》签署后,由于天城型的天城和[[赤城]]被确定改为航母,这艘“翔鹤”的建造计划也就此搁置,直到天城在关东大地震中报废、[[加贺]]确定顶替天城改造为航母后的1923年11月19日正式取消建造。


近年来,随着考证的深入,更多有关“八八舰队”未成主力舰设计上的资料被发掘出来。特别是在2008年,一批与海军造船官平贺让{{黑幕|平抄抄}}有关的技术资料被公开,披露了大量长期以来不为人所知的技术信息。这些新的资料和考证结果表明,当年日本海军计划中的“八八舰队”与长期以来流传的形象其实有着不少的区别:
至于《八八舰队案》中的第二艘航母,则自始至终没有命名,甚至都无法明确是否会建造为初代“翔鹤”航母的同级舰。在《华盛顿条约》签署后,这艘连名字也没有的航母也就一并被取消了。
*过去流传的天城级设计为两座直立烟囱,新考证结果表明,在计划取消前,天城级的烟囱已经合并为一座(类似1936年现代化改造后的长门)。这么改进的原因是传统的直烟囱设计搭配上魁梧的日式舰桥{{黑幕|违章建筑@[[扶桑]]}}会因涡流导致煤烟倒灌进舰桥,而功率马力越来越大的锅炉使得问题愈发严重。80000马力的长门还能用弯曲的一号烟囱{{黑幕|长门仙贝事弯♀的(}}凑合十年,到131200马力的天城级就难以对付了。
*纪伊型战列舰从4艘削减为2艘,后续2艘更改为火炮威力更强的新型号,但直到计划终止尚未完成设计。这是出于既有的10门410mm主炮设计无法对美国当时在建的、在安装12门50倍径406mm主炮同时还具有相当强防御能力的[[南达科他(BB-49)|南达科他级战列舰(1920)]]形成压制。由于纪伊、尾张两舰当时已来不及修改,日本海军决定在稍迟一些才开工的十一号、十二号两舰上采用更庞大的设计,主炮规模至少要保证在12门410mm的水平。为了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这一目标,不排除使用50倍径410mm火炮[[日本试制41厘米三连主炮|三联装]]甚至[[试制四联41厘米主炮|四联装]]的可能性。至“八八舰队”计划因华盛顿条约取消,这些研究还只停留在初步研究阶段,但已有草图存世,参见这两种火炮的词条。
*十三号战巡直到计划取消都还停留在初步构想阶段,包括主炮型号在内的很多参数都尚未确定。主要的争议集中在以下几点:
:*十三号战巡最终的设计很可能不可避免地超重,因而最高航速将难以达到30节。
:*平贺让本人倾向选择[[五年式四十六厘主炮|460mm双联装炮塔]]×4的方案,计划选用的50倍径460mm火炮也已完成图纸绘制。但是受生产能力和工期限制,如果“八八舰队”计划能够顺利实施,这型火炮也很难赶上十三号战巡的完工期限。因此,在计划取消前,日本海军内部很可能更倾向选择[[日本试制41厘米三连主炮|50倍径410mm三联装炮塔]]×4的方案,使用和十一号、十二号两舰部分方案相同的炮塔。由于这两型炮塔座圈直径和炮塔重量均相同,先期使用410mm三联装×4方案建造,待460mm联装炮塔研发成功投产后再进行改装也是有可能的。
:*根据平贺让递交时任皇太子(裕仁,后即位为昭和天皇)审阅的资料,该型的后舰身布置实际类似于[[金刚]]级,动力系统的一部分被安插在三号和四号两座炮塔中间。因此,该型如实际建成,后舰身外观应当和流传的三、四号炮塔呈背负式紧邻不同,而是更接近金刚级三、四号炮塔相距较远的构造。
:*更多细节参见[[十三号战舰]]词条。


====计划内的其他舰艇====
===巡洋舰===
除去在主力舰发展上承前启后,“八八舰队”计划同时还在日本海军的辅助舰艇和新型舰种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日本海军的第一型现代轻巡洋舰[[天龙]]型、著名的5500吨轻巡{{黑幕|船棍}},乃至第一艘航母[[凤翔]],无不出自于此计划。


具体情况参见[[#八四舰队案]]、[[#八六舰队案]]和[[#八八舰队案]]。
与无畏舰和超无畏舰扬了全球的前无畏舰一样,英国人的林仙级轻巡洋舰(1913)同样也宣告了现代化轻巡洋舰的诞生。相对较小的吨位和灵活的机动性、战列舰和传统巡洋舰难以追击却足以追击驱逐舰的高航速、足够消灭驱逐舰和同等吨位巡洋舰的火力,以及可以抵御驱逐舰主炮的装甲,这些要素在1913年林仙级的身上取得了相当好的平衡,也让传统的充当“二等巡洋舰”地位的防护巡洋舰相形见绌。


====其他====
{{黑幕|注意1913年的林仙级是英国海军的初代林仙级,和游戏中的林仙级不是一回事。<del>虽然[[林仙]]、[[加拉蒂亚]]、[[佩内洛帕]]和[[曙光女神]]在1913年林仙级里全都有就是了。</del>}}
根据一些资料,当年在日本海军内部可能还存在一种比“八八舰队”更激进的大建构想——“八八八”舰队。这一构想的具体内容缺乏详细的资料证实,但是很有可能是指不将当时已经建成和正在造船厂排队的金刚、扶桑、伊势3型8艘主力舰列入新锐“八八舰队”的轮替序列,而是令其自成一套轮替体系。也就是说,在从零开始构建全新8战8巡主力舰队的同时,这8艘既有的主力舰也将按照“满八年退二线”的方式进行轮替,从而实现“8战列+8战巡+8既有舰换新”的“八八八舰队”。倘若真按此方案执行{{黑幕|大建}},发育完全的日本海军将随时拥有舰龄8年以下的战列和战巡各12艘,比“八八舰队”足足多出了一半。


此说法相当不靠谱,但是鉴于日本海军对大舰巨炮和舰队决战的狂热,以及从“八八舰队”开始直到战败都在疯狂制定完不成的造舰计划{{黑幕|发射卫星}}这一事实,这个三八二十四的大空间站似乎也不算那么离谱(悲)。
作为应对,日本海军计划在构建“八八舰队”的过程中实现对自己巡洋舰队的彻底更新。在最开始的计划中,日本海军计划以3500吨级的[[天龙]]型轻巡洋舰和一型7000吨级巡洋舰形成高低搭配。但是天龙型的实际运用表明,3500吨的常备排水量对于追求多功能的巡洋舰而言属实小了点,严重限制了舰只的改造潜力。
虽然很可能并未成为最终计划的一部分,


==发展历史==
随后,日本海军又设计了所谓的“中型巡洋舰”,即5500吨的[[多摩|球磨型]]。这型轻巡洋舰相较天龙型可谓成功的多,十分符合日本海军以轻巡洋舰领导驱逐舰组成水雷战队的作战思路,具有良好的性能平衡和性价比。以球磨型为基础,日本海军又先后改进出了[[五十铃|长良型]]和[[川内|川内型]],形成了著名的“5500吨型轻巡洋舰”{{黑幕|5500吨船棍}}。本着“保持4艘巡洋舰同时在建”的理念,日本海军先后规划建造了5艘球磨型、6艘长良型和8艘川内型,其中川内型仅建成3艘。
===构想起源===
“八八舰队”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日俄战争结束后不久。随着被堵在港里苦苦支撑的太平洋舰队与旅顺口一起落入日军之手,刮光家底拼凑起来的“第二太平洋舰队”{{黑幕|不远万里送人头}}又在对马海战中被东乡平八郎以教科书式的舰队决战干脆利落地几乎全灭,一度位居世界第三的帝俄海军就此一蹶不振,日本海军也就算是彻底战胜了自己的这个头号假想敌。但是在军国主义扩张的邪道上狂奔的日本帝国是断然不可能就此停下的。寻找新的假想敌,根据国际上海军军事科技的发展及时调整发展思路,为了满足帝国主义扩张需求而继续扩大规模,这些便成了日本海军接下来的任务。


“海的那边是敌人”,日俄战争后,基本消除了西方威胁的日本海军自然便将目光投向了太平洋对岸的美国。虽然到1905年底,日本海军已经通过掳获帝俄海军的军舰使得自己的舰队主力扩充到了9艘战列舰和9艘装甲巡洋舰的水平<ref>战列舰:富士(1896年下水)、敷岛(1898年下水)、朝日(1899年下水)、三笠(1900年下水)、丹后(原帝俄“波尔塔瓦”,1894年下水)、相模(原帝俄“别列斯韦特”,1898年下水)、周防(原帝俄“胜利”,1900年下水)、肥前(原帝俄“列特维赞”,1900年下水)、石见(原帝俄“奥廖尔”,1902年下水),装甲巡洋舰(一等巡洋舰):浅间(1898年下水)、常磐(1898年下水)、八云(1899年下水)、吾妻(1899年下水)、出云(1898年下水)、磐手(1900年下水)、春日(1902年下水)、日进(1903年下水)、阿苏(原帝俄“Баян”,1900年下水)。另:富士型的“八岛”和朝日型的“初濑”已在日俄战争中沉没,原二等战舰“壹岐”(原帝俄海军舰队装甲舰“尼古拉一世”)在1905年12月12日战舰等级废止同日降级为一等海防舰。</ref>,还另有两艘香取型战列舰(香取、鹿岛)已下水未完工、两艘萨摩型战列舰(萨摩、安艺<ref>日文汉字写作“安芸”,汉语资料也有直接照抄的。但是日文的“芸”是“藝”的简化字,和现代汉语中念“yún”的“芸”已非同一含义。</ref>)在建或待建,但是这一规模显然还是不够的。
此外,由于在计划推进过程中造船预算持续上涨,根据平贺让的建议,日本海军又尝试建造了一艘小吨位轻巡洋舰,以验证能否在小吨位水平的舰体上实现5500吨轻巡水平的火力。这艘新舰一直拖到1922年才开工,即著名的[[夕张]]。该舰是平贺让的杰作,虽然基准排水量只有2890吨,但却成功实现了和5500吨轻巡相同的侧舷[[日本14厘米单装炮|140mm主炮]]×6+610mm鱼雷×4的火力投送能力。不过试验结果表明,小吨位导致带来的续航能力低下、改造空间不足等缺点盖过了优点,因而[[夕张]]没有继续建造同型舰。


1906年,英国的无畏号战列舰下水,宣告着主力舰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英国人的一系列革命性设计{{黑幕|相当一部分要归功于大舰巨炮神教的圣徒费舍尔男爵}}——统一规格大口径主炮、蒸汽轮机动力、统一指挥的火控系统、“装甲盒”式的先进防护设计等,不但第一个将之前几年就在列强海军中萦绕的“全重炮战列舰”构想落到了实处,也几乎在瞬间就宣布了旧式战列舰的全面落伍。
至于大吨位巡洋舰的问题,虽然1913年林仙级引领的轻巡洋舰风潮着实让老旧的中口径主炮装甲巡洋舰和防护巡洋舰式微了几年,但把船越造越大似乎是个各国海军都无法改掉的毛病{{黑幕|传统艺能}}。随着美国海军装备155mm主炮的[[奥马哈]]级和英国海军装备191mm主炮的霍金斯级(Hawkins class)在20世纪10年代末相继服役,对大型巡洋舰的需求又立即重新抬头。作为对应,日本海军一方面基于“八四舰队案”中废弃的7000吨级巡洋舰计划,在“八八舰队案”中提出了新建4艘8000吨级巡洋舰的目标;另一方面则计划将“八八舰队案”中计划建造的川内型8号舰进行升级,放大为安装四座[[日本14厘米单装炮|50口径三年式14cm炮]]双联装炮塔的5600吨轻巡洋舰。但是由于华盛顿条约的签订,这两个计划都未能付诸实施。


“无畏舰”(日方称为“弩级战舰”)时代的到来掀开了20世纪初最大规模海军军备竞赛的帷幕。各国都开始纷纷建造自己的无畏舰,或者想尽办法将自己已经准备开工的前无畏舰修改设计,向无畏舰靠拢。比较讽刺的是,事实上当时已经躺在船台上的两艘萨摩型在设计之初其实就是采用的全重炮设计,但却因为预算不足而改回了二级主炮的老路,最终成了一个“在船台上就落伍”的笑话。
在《华盛顿条约》签署后,川内型的4~7号、计划改成5600吨轻巡的川内型8号,以及4艘8000吨级巡洋舰的建造计划均被放弃。这些巡洋舰腾出的吨位随后被用来建造古鹰型、青叶型和妙高型的8艘条约重巡洋舰——[[古鹰]]、[[加古]]、[[青叶]]、[[衣笠]]、[[妙高]]、那智、足柄和[[羽黑]]。


庞大的美国海军带来的压力、无畏舰时代带来的落伍危机、萨摩型设计失误带来的教训、军国主义日渐抬头带来的狂热,种种因素都开始给日本海军踩下油门。尽管当时还有一票在日俄战争中挂花带彩的军舰在排着大队修修补补,1906年(明治39年)底,日本国会还是通过了“海军整备计划”,决定拨款建造两艘全重炮的河内型(河内、摄津)“弩级战舰”{{黑幕|自走鱼雷,主炮口径都拉齐了但是倍径还不一样的屑}},以及一等巡洋舰[[金刚]]和[[比睿]];完成在建的香取型、萨摩型战列舰和一等巡洋舰筑波、生驹、鞍马,同时将之前几次计划中已经挂了号但还未开工的战列舰[[扶桑]]和一等巡洋舰[[榛名]]、[[雾岛]]、伊吹列入建造日程。
===驱逐舰===


次年(明治40年),在明治天皇的许可下,日本通过第一版“帝国国防方针”。这一版的“方针”事实上确立了日本海军今后以美国海军为假想敌的发展方针,并在“国防所要兵力”部分对海军舰队的扩张给出了下一步的规划,也就是1907版的第一代“八八舰队”计划。也正是在这一年,日本海军理论家佐藤铁太郎提出了著名的“对美七成”构想,即日本海军的主力舰吨位必须达到美国海军的七成才能确保国防安全,如果只有六成则就会有守不住国门之忧。
在“八八舰队”计划的基本构想中,驱逐舰的发展规划同巡洋舰一样,采用“高低搭配”的模式,也就是分别建造基准排水量1000吨以上的“一等驱逐舰”和基准排水量1000吨以下的“二等驱逐舰”。


“八八舰队”这一构想从此便烙进了日本人的脑子里,直至二战战败后几十年都依然不肯放弃<ref>1980年代日本海上自卫队开始提出新的“八八舰队”概念,即每个水面打击群内包含八艘驱逐舰和八架反潜直升机。</ref>。至于为何在舰艇数量上也选择“8”这个数字则说法颇多,一种相对比较可信的说法是,战舰的大型化和技术水平限制了编队规模的发展,按照当时的通信和指挥能力,一支统一行动的编队内编入8艘军舰已是保证不产生混乱的上限。因此,只要日本海军能够保证自己的战列和巡洋舰主力各自能凑出一只精锐的8舰编队,并保证其能在海战中击败敌方同等规模的主力编队,就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确保战斗的胜利。
在整个“八八舰队”计划实施期间,日本海军先后设计建造了2艘江风型、15艘[[峰风]]型和5艘神风型(二代)共25艘一等驱逐舰,常备排水量从1300长吨提升到1400长吨,另外累计还有22艘因《华盛顿条约》而取消建造。


===早期发展===
相比于数量较少的一等驱逐舰,二等驱逐舰的建造数量则更多。在“八八舰队”计划中,日本海军共设计建造了21艘枞型和8艘若竹型共29艘二等驱逐舰,常备排水量从850长吨提升至900长吨,另有累计15艘因《华盛顿条约》而取消建造。
毫无疑问,这个“青春版八八舰队”计划对于上世纪初的海军军备竞赛而言显然还是过于保守了。癫狂的造舰浪潮如同瘟疫一般席卷列强,哪怕掏空国库也要从船台上开始就碾压对手成了那个时代列强政府的执念。在这当中,老牌海军强国英国继续引领风潮。1907年,费舍尔男爵的另一个得意之作——无敌级战列巡洋舰横空出世。这种有着25.5节航速和4座双联装305mm主炮的新生儿宣告了战列巡洋舰这一全新舰种的诞生<ref>日本人自封的“巡洋战舰”筑波型和鞍马型虽然下水更早,但还在使用往复蒸汽机作为动力,航速只有21节左右,事实上并没有脱出老装甲巡洋舰的窠臼。</ref>,也宣告了装甲巡洋舰作为机动力量与战列舰共同担任舰队主力时代的结束。而随着装备343mm主炮的[[猎户座]]级战列舰和[[狮(战列巡洋舰)|狮]]级战列巡洋舰在1910年下水,更大更强的“超无畏舰”更是将“主力舰”这个概念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属于超无畏战列舰和超无畏战巡的时代已经到来,这份仍然想着建造装甲巡洋舰的老“八八舰队”计划自然也就失去了具体执行下去的意义。似曾相识的问题再一次摆在日本海军面前:得整个跟得上时代的计划来维持自己的世界地位,否则就会跟不上帝国扩张的野心。


然而,在英国人的两级超无畏舰下水的1910年8月,日本海军手中拥有的所谓“弩级战舰”不过是两艘还躺在船台上的河内型{{黑幕|自走鱼雷,主炮倍径不一样的屑(二度)}}而已。钢已成舟,即使是给两艘河内型的主炮升级成统一规格也是不现实的。事实上,日本的造船厂此时的手艺事根本就接不动自造超无畏舰这种跨越式的大活。好在日本海军手里还有一些之前已经批准了预算但还八字没一撇的主力舰,时间不等人,在新的计划和船厂的手艺一起令人满意之前,日本海军只能想方设法在这些有名无实的“预算战舰”上做点手脚。
在《华盛顿条约》签署后,由于在主力舰吨位上受到严重的限制,日本海军转而开始研究如何利用不受条约限制的驱逐舰做出文章,用强大的鱼雷火力弥补主力舰队炮击火力的不足。这一研究的成果便是划时代性的“特型驱逐舰”,即包括[[吹雪|特I型/吹雪型]]、[[绫波|特II型/绫波型]]和[[晓|特III型/晓型]]在内的总计24艘重火力驱逐舰。自特型驱逐舰开始,日本海军的驱逐舰可以说彻底脱离了前条约时代的发展框架,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而对于“八八舰队”中这些前条约时代的驱逐舰而言,除一等驱逐舰神风型继续衍生出4艘后期型(又称追风型)和12艘换装610mm鱼雷的[[睦月|睦月型]]外,再没有什么其他的发展。二等驱逐舰的发展道路更是自此断绝,直至1931年(昭和6年)取消驱逐舰等级前再未建造一艘。二等驱逐舰以草木命名的规则也就此搁置,直至二战后期开始应急建造最大限度简化的<del>炮灰杂木林</del>丁型驱逐舰([[竹|松型]]、竹型)时才重新启用。


这时日本海军手里可用的舰船名额共有5艘,分别是“明治40年度(1907)补充舰艇费”留下的一艘装甲巡洋舰([[金刚]])、“明治37年(1903)临时军事费”留下的一艘装甲巡洋舰([[比睿]])、“第三期扩张计划(1903-1913)”留下的两艘装甲巡洋舰([[榛名]]、[[雾岛]])和一艘战列舰([[扶桑]])。这些“预算战舰”虽然有些已经在几年里找国会加了好几次钱,但建造进度却因种种原因始终是0。为了抓紧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日本海军决定从这些“预算战舰”里选择一艘改为向当时还是盟友的英国订购超无畏舰,从而给国内的船厂提供一个最一流的超无畏舰范本。最终,[[金刚]]成为了幸运儿。1910年(明治43年),日本海军和英国维克斯船厂签订合同,将金刚建造为超无畏等级的战列巡洋舰。至于剩下三艘[[比睿]]、[[榛名]]和[[雾岛]]则待待英国人把金刚的图纸画好后,再由本国的船厂照葫芦画瓢。同年,日本国会又通过了另外三艘战列舰[[山城]]、[[伊势]]和[[日向]]的预算,这三艘战列舰将和[[扶桑]]一起,等金刚的图纸到达后交由国内船厂参照设计{{黑幕|二次创作}}。
值得一提的是,自“八六舰队案”开始建造神风型和若竹型开始,日本海军一度取消了驱逐舰的舰名,转而用“第×号驱逐舰”来命名。这一规定的初衷是,如“八八舰队”计划得以顺利推进,那么设计寿命只有2期16年的驱逐舰势必会大量建造,时间一长难免会发生新舰不知道该起什么名字的尴尬情况,索性按照扫海艇这种纯量产炮灰一样只给一个唯一编号拉倒。按照这一规定,一等驱逐舰使用奇数编号,二等驱逐舰使用偶数编号。这样,“神风型”就成了“第一号型”,“若竹型”就成了“第二号型”。


至此,在开始设计后来广为人知的1920年版“八八舰队”计划所包含的三型战列舰和两型战列巡洋舰之前,日本海军全部的三型八艘超无畏舰就都提上了建造日程。在1911年(明治44年)至1913(大正2年),四艘金刚型([[金刚]][[比睿]]、[[榛名]]、[[雾岛]])和两艘扶桑型([[扶桑]]、[[山城]])先后开工,只剩后两艘[[伊势]]和[[日向]]还未开工。在这期间日本海军也从日俄战争后结束后面对海军军事科技的突飞猛进而颇有些手忙脚乱的窘态脱离出来,一门心思开始研究新的计划{{黑幕|摊大饼}}
虽然驱逐舰名字不够这一问题随着《华盛顿条约》的签订而失去意义,但日本海军还是将这个规定延续了一段时间,直至1928年8月1日吹雪型9号舰“第四十三号驱逐舰”<ref name=”DD_number”>在停止建造二等驱逐舰之后,一等驱逐舰使用奇数编号的规定并没有立即废止。因此,虽然神风型累计只建造了9艘,排第10位的[[睦月]]还是被编为“第十九号驱逐舰”。直到睦月型10号舰三日月时,日本海军才取消了一等驱逐舰只用奇数编号的限制,“三日月”也就从“第三十三号”变成了“第三十二号”,后续累计排第22位的吹雪也就变成了“第三十五号”,吹雪型的9号舰自然也就成了“第四十三号”。</ref>服役之后才取消,改为重新为驱逐舰赋予舰名。在这期间开工的[[睦月|睦月型]]和[[吹雪|吹雪型]]也分别被命名为“第十九号型”和“第三十五号型”。所谓“神风型”、“若竹型”、“睦月型”和“吹雪型”,其实都是从1928年8月1日之后才有的概念。
 
==八八舰队计划各舰队案概述==
 
整个“八八舰队”计划被分为三个部分来实施,分别是1915年(大正4年)通过的“八四舰队案”、1917年(大正6年)通过的“八六舰队案”和1920年(大正9年)通过的“八八舰队案”。其中,“八四舰队案”包含大正五年度和大正六年度两个造舰计划,其余两案都只包含一个年度造舰计划,三案都还各自包含一个发展海军航空力量的“航空队整备计划”。整套计划预计执行的时间从“八四舰队案”开始的1916年(大正5年)到“八八舰队案”计划结束的1927年(“大正16年”),共计12年。但是由于1922年华盛顿条约的签订,全部三个计划都在当年终止,实际执行时间只有年。
 
{{黑幕|事实上嘉仁天皇1926年底就“御崩”了,1927已是昭和2年,所谓“大正16年”的黄历大概只能到阴间去算。但1919年的海军马鹿显然不会有什么预知能力,所以今日之人在叙述当年的计划时,还是得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按照当年海军马鹿天皇陛下万岁的逻辑去照实叙述(确信)。}}


===八四舰队案===
===八四舰队案===
“八四舰队案”是是1920版“八八舰队”计划的第一阶段,也是日本海军在超无畏舰建造走上正轨后的第一个大型计划{{黑幕|第一张饼}}。


和之前几艘超无畏舰改来改去的建造过程相似,“八四舰队案”的通过也着实经历了一番周折。1914年(大正3年),虽然“西门子事件”的发生引发了大规模骚动,并最终导致支持海军发展的第一次山本权兵卫内阁总辞职,从无畏舰冲击中缓过神来的日本海军还是自觉大饼摊的不错,差不多可以出锅向国会要钱了。当年7月,海军大臣八代六郎向防务会议提交了“八四舰队案”的大纲。该大纲提出,考虑到日本当前的财政状况,日本海军应当先以装备舰龄未满8年的战列舰8艘、战列巡洋舰4艘为扩充目标。当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8月23日,为了在西太平洋和中国攫取更多利益,日本以“英日同盟”为由对德宣战。战争的压力使日本海军对军舰的需求急剧增大,新舰队计划{{黑幕|大饼}}的出炉变得刻不容缓。10月,防务会议以“在国力允许范围内(造舰)”批准了基于该大纲的“海军舰艇补充方针”,并提交给国会讨论。
“八四舰队案”是“八八舰队”计划的第一阶段,也是日本海军在超无畏舰建造走上正轨后的第一个大型计划{{黑幕|第一张饼}}。
 
1914年(大正3年),7月,海军大臣八代六郎向防务会议提交了“八四舰队案”的大纲。该大纲提出,考虑到日本当前的财政状况,日本海军应当先以装备舰龄未满8年的战列舰8艘、战列巡洋舰4艘为扩充目标。当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8月23日,为了在西太平洋和中国攫取更多利益,日本以“英日同盟”为由对德宣战。战争的压力使日本海军对军舰的需求急剧增大,新舰队计划{{黑幕|大饼}}的出炉变得刻不容缓。10月,防务会议以“在国力允许范围内(造舰)”批准了基于该大纲的“海军舰艇补充方针”,并提交给国会讨论。


该“方针”首次提出了1920版“八八舰队”计划中主力舰以8年舰龄为一期和服役满期后退役等有关舰龄的内容,同时要求将当时在建的[[山城]]、待建的[[伊势]]、[[日向]]和其他8艘辅助舰艇的预算一次拨付到位。“方针”还提出,为了达成战略目标,日本海军需要再补充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共12艘、巡洋舰16艘、驱逐舰和潜艇共56艘。
该“方针”首次提出了“八八舰队”计划中军舰以8年舰龄为一期和服役满期后退役等有关舰龄的内容,同时要求将当时在建的[[山城]]、待建的[[伊势]]、[[日向]]和其他8艘辅助舰艇的预算一次拨付到位。“方针”还提出,为了达成战略目标,日本海军需要再补充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共12艘、巡洋舰16艘、驱逐舰和潜艇共56艘。


由于当时的日本财政状况并不算多么好看,抠不出多少钱来的第35届国会为此大吵了一架。到最后表决出的结论是:虽然一战爆发,海军确实急需用钱,但这个“方针”大饼摊的属实太大,不宜轻率决定;鉴于已到年底,不如干脆等明年国会改选完再议。于是国会没有批准这份“方针”,只是草草划拨了一笔“临时军事费”供海军向德占的青岛和太平洋岛屿出兵、远征欧洲,以及新造急需的16艘驱逐舰之用。“八四舰队案”的第一次提出也就就此搁浅。
由于当时的日本财政状况并不算多么好看,抠不出多少钱来的第35届国会为此大吵了一架。到最后表决出的结论是:虽然一战爆发,海军确实急需用钱,但这个“方针”大饼摊的属实太大,不宜轻率决定;鉴于已到年底,不如干脆等明年国会改选完再议。于是国会没有批准这份“方针”,只是草草划拨了一笔“临时军事费”供海军向德占的青岛和太平洋岛屿出兵、远征欧洲,以及新造急需的16艘驱逐舰之用。“八四舰队案”的第一次提出也就就此搁浅。
第157行: 第487行:
1915年(大正4年)9月,不死心的海军将去年惨遭枪毙的计划稍作修改{{黑幕|指砍掉了一部分}},重新提交国会讨论。新的“八四舰队案”计划建造的主力舰下降至6艘,但舰艇总数上升至71艘,分为大正五年度(1916)和大正六年度(1917)两个造舰计划,执行时间为1916年(大正5年)-1923年(大正12年)。方案还另包括一个航空队整备计划,执行时间为1916年(大正5年)-1920年(大正9年)。三个计划和其他杂费的总预算为3亿6429万日元。
1915年(大正4年)9月,不死心的海军将去年惨遭枪毙的计划稍作修改{{黑幕|指砍掉了一部分}},重新提交国会讨论。新的“八四舰队案”计划建造的主力舰下降至6艘,但舰艇总数上升至71艘,分为大正五年度(1916)和大正六年度(1917)两个造舰计划,执行时间为1916年(大正5年)-1923年(大正12年)。方案还另包括一个航空队整备计划,执行时间为1916年(大正5年)-1920年(大正9年)。三个计划和其他杂费的总预算为3亿6429万日元。


按照计划,该案完成后,日本海军将拥有舰龄不满8年的一线战列舰8艘和战列巡洋舰4艘,包括该案提出时正在建造中的[[扶桑]]、[[山城]]、[[伊势]]、[[日向]]4艘战列舰<ref>伊势、日向二舰原定计划建造为扶桑型3、4号舰,因预算问题未能紧随扶桑和山城开工,后根据扶桑和山城的经验教训修改设计,重新定为伊势型。两舰均于1915年当年开工。</ref>,分别将在大正5、6、7、9年(1916-1920年间)开工的[[长门]]、[[陆奥]]、[[加贺]]、土佐4艘战列舰,刚竣工的[[榛名]]、[[雾岛]]2艘战列巡洋舰,以及分别在大正十年、十一年时达到8年舰龄的[[金刚]]、[[比睿]]二舰的代舰,即天城级的天城和[[赤城]]。这也就是“八四”之名的来历。
按照计划,该案完成后,日本海军将拥有舰龄不满8年的一线战列舰8艘和战列巡洋舰4艘,包括该案提出时正在建造中的[[扶桑]]、[[山城]]、[[伊势]]、[[日向]]4艘战列舰<ref>伊势、日向二舰原定计划建造为扶桑型3、4号舰,因预算问题未能紧随扶桑和山城开工,后根据扶桑和山城的经验教训修改设计,重新定为伊势型。两舰均于1915年当年开工。</ref>,分别将在大正5、6、7、9年(1916-1920年间)开工的[[长门]]、[[陆奥]]、[[加贺]]、土佐4艘战列舰,刚竣工的[[榛名]]、[[雾岛]]2艘战列巡洋舰,以及分别在大正十年、十一年时达到8年舰龄的[[金刚]]、[[比睿]]二舰的代舰,即天城型的天城和[[赤城]]。这也就是“八四”之名的来历。


该案的计划执行年限只到大正12年(1923)为止,原因是届时扶桑、山城、伊势、日向四舰都将陆续达到8年舰龄,需要转入二线并建造新舰代替。如提前做出预算,等到执行时变数可能很大,故留至下一期造舰计划另行安排。
该案的计划执行年限只到大正12年(1923)为止,原因是届时扶桑、山城、伊势、日向四舰都将陆续达到8年舰龄,需要转入二线并建造新舰代替。如提前做出预算,等到执行时变数可能很大,故留至下一期造舰计划另行安排。
第163行: 第493行:
<del>事实证明这个想法还是相对很务实的,毕竟仅仅两年之后的“八六舰队案”就不得不因为通货膨胀额外划拨一部分预算来填钱毛出来的窟窿了。</del>
<del>事实证明这个想法还是相对很务实的,毕竟仅仅两年之后的“八六舰队案”就不得不因为通货膨胀额外划拨一部分预算来填钱毛出来的窟窿了。</del>


经过漫长的争论和扯皮,该方案终于在1916年(大正5年)2月获得批准。虽然由于形势的变化,第二部分的大正六年度造舰计划在实际执行时对巡洋舰的建造进行了一定的修改,但整体而言,该计划的最终执行结果和初始计划并无二致。事实上,“八四舰队案”正是整个1920版“八八舰队”计划中执行最为完整的部分,在华盛顿条约之后日本得以留存或改建的4艘“八八舰队”主力舰——[[长门]]、[[陆奥]]、[[加贺]]、[[赤城]]无不出自于此。
经过漫长的争论和扯皮,该方案终于在1916年(大正5年)2月获得批准。虽然由于形势的变化,第二部分的大正六年度造舰计划在实际执行时对巡洋舰的建造进行了一定的修改,但整体而言,该计划的最终执行结果和初始计划区别不大。事实上,“八四舰队案”正是整个1920版“八八舰队”计划中执行最为完整的部分,在华盛顿条约之后日本得以留存或改建的4艘“八八舰队”主力舰——[[长门]]、[[陆奥]]、[[加贺]]、[[赤城]]无不出自于此。
 
该计划同时还开启了日本海军现代化轻巡洋舰的发展之路。大正五年度计划中的2艘“小型巡洋舰”——天龙型的[[天龙]]和[[龙田]]是参考英国1914年下水的C级巡洋舰第一批次型号(又称Caroline class/卡洛琳级)所设计的,而后者正是世界上第一型现代轻巡洋舰——林仙级(1913)<ref>游戏里实装的[[林仙]]级是1934年的第二代,下水时第一代林仙级已全部沉没或拆解。</ref>的后继舰型。


按照最初的设想,在大正六年度计划中将继续建造6艘与天龙型相同或相当的3500吨级小型巡洋舰,同时再建造3艘7200吨的“大型”轻巡洋舰,以形成小型驱逐舰担任水雷战队旗舰(相当于驱逐领舰),轻巡洋舰承担旧式防护巡洋舰职能的高低搭配布局。但是在设计过程中,日本海军发现天龙型的排水量偏小,致使防护能力和改造潜力不足。作为对策,在大正六年度计划中,9艘小型巡洋舰和轻巡洋舰中有8艘被统一为在天龙型基础上放大强化而来的5500吨级轻巡洋舰,即后来所谓的“5500吨轻巡洋舰”{{黑幕|5500吨船棍}}。最初5艘5500吨轻巡被分为球磨型,装备533mm鱼雷;后续的3艘则为进一步强化的长良型,鱼雷升级为了610mm。
====具体内容====
=====大正五年度造舰计划=====


大正六年度9艘巡洋舰指标中的最后一艘则被拿来建造一艘新舰,以验证在小吨位水平的舰体上实现5500吨轻巡水平的火力。这艘新舰一直拖到1922年才开工,即著名的[[夕张]]。该舰是平贺让的杰作,虽然基准排水量只有2890吨,但却成功实现了和5500吨轻巡相同的侧舷[[日本14厘米单装炮|140mm主炮]]×6+610mm鱼雷×4的火力投送能力。不过试验结果表明,小吨位导致带来的续航能力低下、改造空间不足等缺点盖过了优点,因而没有继续建造下去。
“八四舰队案”内的三个发展计划具体内容如下:
====大正五年度造舰计划====
*计划时间
*计划时间
:大正5年(1916)-大正8年(1919),共4年。
:大正5年(1916)-大正8年(1919),共4年。
第207行: 第532行:
:::剑崎(初代)
:::剑崎(初代)


====大正六年度造舰计划====
=====大正六年度造舰计划=====
 
*计划时间
*计划时间
:大正6年(1917)-大正12年(1923),共7年。
:大正6年(1917)-大正12年(1923),共7年。
第230行: 第556行:
:::*夕张型(小型)
:::*夕张型(小型)
::::夕张
::::夕张
:*驱逐舰 - 28艘(大型:202万8415日元×9、中型:139万0814日元×18、江风代舰<ref>此处替代的“江风”为浦风级驱逐舰二号舰,是日本海军的第一代江风号驱逐舰。该舰于1916年8月7日出售给意大利海军,更名Audace(勇敢/奥达切)</ref>:879万367日元×1)(均建成)
:*驱逐舰 - 28艘(大型:202万8415日元×9、中型:139万0814日元×18、江风代舰<ref>此处替代的“江风”为浦风型驱逐舰二号舰,是日本海军的第一代江风号驱逐舰。该舰于1916年8月7日出售给意大利海军,更名Audace(勇敢/奥达切)</ref>:879万367日元×1)(均建成)
::*一等
::*一等
:::*峰风型(大型) - 9艘
:::*峰风型(大型) - 9艘
第266行: 第592行:
:::室户、野岛
:::室户、野岛


====航空队整备计划====
=====航空队整备计划=====
 
*计划时间
*计划时间
:大正5年(1916)-大正9年(1920),共5年。
:大正5年(1916)-大正9年(1920),共5年。
第275行: 第602行:


===八六舰队案===
===八六舰队案===
“八六舰队案”是1920版“八八舰队”计划的第二部分。1917年(大正6年),日本海军再次向国会提出新的造舰和预算要求{{黑幕|第二张饼}},即为该案。
 
“八六舰队案”是“八八舰队”计划的第二部分。1917年(大正6年),日本海军再次向国会提出新的造舰和预算要求{{黑幕|第二张饼}},即为该案。


日本海军在该提案中做出了三点要求:
日本海军在该提案中做出了三点要求:
第282行: 第610行:
#继续追加航空队的预算以扩张航空队规模。
#继续追加航空队的预算以扩张航空队规模。


上述要求被分为一个造舰计划和一个航空队整备计划,实施时间分别为1918年(大正7年)-1923年(大正12年)和1918年(大正7年)-1922年(大正11年)。考虑到日本国内的物价已因参加一战而大幅上涨,日本海军还要求国会额外追加了一笔“物价差额”费用,以填补物价上涨造成的预算缺额。该案在当年即获国会通过实施。
上述要求被分为一个造舰计划和一个航空队整备计划,实施时间分别为1918年(大正7年)-1923年(大正12年)和1918年(大正7年)-1922年(大正11年)。考虑到日本国内的物价已因参加一战而大幅上涨,日本海军还要求国会额外追加了一笔“物价差额”费用,以填补物价上涨造成的预算缺额。


和最早的“八四舰队案”不同,到1922年华盛顿条约签订时,1917年通过的“八六舰队案”还有相当一部分舰船未能建成或开工,因而该案的完成度远不及“八四舰队案”。该案所追加的两艘战列巡洋舰在华盛顿条约下无一幸免,辅助舰艇中除特务舰外,仅有三艘第二批次5500吨轻巡(长良型)全部建成,驱逐舰和潜水舰都因华盛顿条约的签订而或多或少有部分未能开工。
该案在1917年当年即获国会通过实施。和最早的“八四舰队案”不同,到1922年华盛顿条约签订时,1917年通过的“八六舰队案”还有相当一部分舰船未能建成或开工,因而该案的完成度远不及“八四舰队案”。该案所追加的两艘天城型战列巡洋舰在华盛顿条约下无一幸免,辅助舰艇中除特务舰外,仅有三艘第二批次5500吨轻巡(长良型)全部建成,驱逐舰和潜水舰都因华盛顿条约的签订而或多或少有部分未能开工。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本方案的6艘特务舰中,除5艘知床型给油舰外,还有一艘在计划阶段时名为“第七号特务船”的军舰。这艘军舰实际上就是日本海军第一艘航空母舰、世界历史上第二艘航空母舰和第一艘专门设计的航空母舰——[[凤翔]]。
====具体内容====
====大正七年度造舰计划====


====大正七年度造舰计划====
*计划时间
*计划时间
:大正7年(1918)-大正12年(1923),共6年。
:大正7年(1918)-大正12年(1923),共6年。
第346行: 第674行:


====航空队整备计划====
====航空队整备计划====
*计划时间
*计划时间
:在八四舰队案航空队整备计划基础上延长2年至大正11年(1922)。
:在八四舰队案航空队整备计划基础上延长2年至大正11年(1922)。
第354行: 第683行:
:※1918年(大正7年),山下汽船株式会社社长下龟三郎捐献100万日元以供军用航空发展。这笔捐款中,海军获得半数的50万日元,并以此为经费从国外采购各型先进飞机23架,补入该计划中。
:※1918年(大正7年),山下汽船株式会社社长下龟三郎捐献100万日元以供军用航空发展。这笔捐款中,海军获得半数的50万日元,并以此为经费从国外采购各型先进飞机23架,补入该计划中。


== 注释 ==
===八八舰队案===
 
在1920年通过的“八八舰队案”是“八八舰队”计划的第三部分,也是整个计划的定音之作。该案的最终通过与日本帝国持续扩张的野心和一战结束后仍无法停歇的海军军备竞赛直接相关。
 
20世纪10年代末对于日本而言并不是什么适合大建的好年景。一方面,1918年7-9月,因战争造成米价飞涨,日本国内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米骚动”,在吴港甚至连部分海军士兵都参加了暴动。时任的寺内正毅内阁下令出动警察和军队进行镇压,造成了大规模的流血事件,并最终导致寺内内阁垮台。另一方面,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在1918年11月以协约国的胜利宣告结束,日本也急需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来修养生息。
 
但是列强间的军备竞赛并未随着一战的结束而一起鸣金收兵。帝国主义的扩张本能决定了哪家都不愿意将海军战略调整为守势,日本自然也不能例外。1919年6月,日本海军向防务会议提出了新的预算拨款要求{{黑幕|第三张饼}}。要求指出:在即将到来的1923年(大正12年)至,1926年(大正15年)期间,日本海军现役超无畏舰中,战列舰[[扶桑]]、[[山城]]、[[伊势]]、[[日向]]和战列巡洋舰[[金刚]]、[[比睿]]、[[榛名]]和[[雾岛]]共8舰都将达到8年舰龄,应当退居二线。于是到1927年(“大正16年”/昭和2年),日本海军手中舰龄不满8年的主力舰仅剩下[[长门]]、[[陆奥]]、[[加贺]]、土佐、天城、[[赤城]]、高雄、爱宕这4战4巡,不但撑不起两年前提出的“八六舰队”,甚至连四年前的“八四舰队”都无法满足{{黑幕|饼白摊了}}。但是主力舰队的规模断然不能减少,甚至继续扩张的必要。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1927年前新造4.1万吨级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各4艘(即纪伊型和[[十三号战舰|十三号型]]),使主力舰队达到战列舰和战巡各8艘的标准,也就是“八八舰队”,这样才能确保日本的国防安全。
 
除去在主力舰上的狮子大开口,日本海军这次在其他舰艇上的需求也同样相当庞大,主要包括:
#鉴于水上飞机母舰“若宫”的运用经验和今后的发展趋势,航空母舰作为一种新兴舰种潜力很大,故应新建两艘12500吨的航母,从而使日本海军的航母总数达到4艘(含当时还是水上机母舰的若宫)。
#为应对巡洋舰再度大型化的趋势,新建8000吨级大型巡洋舰4艘,同时增建5500吨轻巡的第三代型号[[川内]]型8艘;
#继续追加一、二等驱逐舰和潜水舰共60艘;
#为满足以后扩大侵华规模的需要,新建1000吨级远洋炮舰1艘和300吨级内河炮舰4艘;
#考虑到今后潜水舰大规模远洋作战的指挥与补给需求,以及之前使用退出一线的旧型军舰充当潜水舰队旗舰的经验教训,新建两艘1.45万吨级潜水母舰。
#航空队在“八六舰队案”基础上再扩编11队,使总的规模达到17队。
 
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计划,如再算上打杂用工作舰、扫海艇之类,整个计划的新建舰船数足足达到了103艘。这样的大建对预算的需求也是惊人的。按照日本海军的估算,纪伊级的单舰造价将超过3465万日元,十三号巡洋战舰的单舰造价则更是高达3742万日元,相当于之前[[峰风]]型驱逐舰单舰造价的17倍。若是将其他舰艇和航空队一并算上,并考虑物价上涨的影响,整个计划的预算将会高达7.6亿日元以上。
 
1919年12月,防务会议将这个庞大的“八八舰队案”提交给日本国会审批。这时,在五年前第一次提交“八四舰队案”时发生过的事情几乎一丝不差地重演了——时任的第42届国会再次为了这比庞大的造舰预算吵的不可开交,拖到次年2月又一如当年的第35届国会一样因故解散,预算的事情自然也就不了了之。
 
1920年6月,日本众议院召开第43届国会,不死心的海军立即又将这个计划原封不动提交了上去。这次国会终于批准了海军的大饼,“八八舰队案”终于付诸实施。和“八六舰队案”类似,“八八舰队案”也分为造舰计划和航空队整备计划两部分。
 
“八八舰队案”可谓是华盛顿条约前日本海军发展规划野蛮生长的最终产物和集大成作。至这一计划,整个“八八舰队”所需的主力舰全部进入建造计划,5500吨轻巡的发展达到顶峰,重巡洋舰的雏形也开始出现(计划中的8000吨大型巡洋舰事实上就相当于后来条约时代的重巡洋舰)。但是这一计划事实上已经超过了日本当时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使得日本政府不得不在1921年响应美国呼吁参与华盛顿军控会议。在华盛顿条约签订后,该计划中仅有不到1/5的军舰得以开工或改建,8艘主力舰更是被全部取消。
 
====具体内容====
====大正九年度造舰计划====
 
*计划时间
:大正9年(1920)-大正16年(1927),共8年。
*计划概要
:新建103艘军舰,总预算5亿6484万9280日元。
*计划新建舰艇
:*战列舰 - 4艘(4万1000t,3724万8500円×4)
::*纪伊型
:::纪伊、尾张、第十一号、第十二号
:::※实际仅开工纪伊、尾张两艘,后两艘并未下达建造命令,华盛顿条约签署后4舰全部取消建造。
:::※第十三号、第十四号舰可能另行设计。
:*战巡 - 4艘(4万1000t、3742万4800円×4)
::*第八号/十三号型
:::第十三号、第十四号、第十五号、第十六号
:::*※均未开工,华盛顿条约签署后取消建造。
:*航空母舰 - 2艘(1万2500t、718万7500円×2)
::*翔鹤型(初代)
::※均未开工,华盛顿条约签署后取消建造,吨位重新分配给改装为航母的天城(后[[赤城]])和[[加贺]]。
:::翔鹤(II)、第3舰(舰名未定)
:*巡洋舰 - 12艘(大型:8000t、803万9200円×4、中型:5500t、601万9750円×8)
::*二等
:::*川内型 - 7艘
::::[[川内]]、[[神通]]、[[那珂]]、加古(I)、加茂、木津、名寄
::::※华盛顿条约签署前仅川内~加古开工,加茂、木津、名寄均为暂定舰名。华盛顿条约条约签署后加古~名寄取消建造。
::::※其余大型巡洋舰4艘、中型巡洋舰1艘均未开工,华盛顿条约签署后取消建造。
:*驱逐舰 - 32艘(大型:1350t、220万8465円×22、中型:850t、156万2215円×10)
::*一等
:::*神风型 - 2艘
::::第7(松风)、第9(旗风)
::::※其余一等驱逐舰20艘、二等驱逐舰10艘均未开工,华盛顿条约签署后取消建造。
:*潜水舰 - 28艘(大型:1000t、275万円×28)
::※均未开工,华盛顿条约签署后取消建造
:*炮舰 - 5艘(大型:1000t、109万4500円×1、小型:300t、32万8350円×4)
::*航洋炮舰(远洋炮舰)
:::*无级别
::::安宅
::*内河炮舰
:::*势多型
::::势多、比良、保津、坚田
:*水雷母舰 - 2艘(1万4500t、290万円×2)
::*迅鲸型
:::迅鲸、长鲸
:::※因华盛顿条约,排水量下调至10000吨以下。
:*敷设船 - 1艘(3000t、150万円×1)
::※未开工,华盛顿条约签署后取消建造。
:*工作舰 - 1艘(1万9000t、285万円×1)
::※未开工,华盛顿条约签署后取消建造。
:*给油舰 - 6艘(7500t、225万円×6)
::*无级别 - 1艘
:::神威
:::※其他5艘中,1艘变更为破冰船大泊,1艘变更为给粮舰间宫,其余3艘因华盛顿条约取消建造。
:*扫海艇 - 6艘(700t、70万円×6)
::*第1号型
:::第1、第2、第3
:::※其余3艘未开工,华盛顿条约签署后取消建造。
 
====航空队整备计划====
 
*计划时间
:仍同八六舰队案航空队整备计划至大正11年(1922)。
*计划概要
:在八六舰队案基础上再追加9支飞行队,使总数达到17队,预算在八六舰队案基础上追加2000万日元。
*计划实施情况
:吴航空队、舞鹤航空队组建,练习航空队组建。完成后作战飞行队达到15队(横须贺5队、吴4队、佐世保5队、舞鹤1队),练习航空队2队,共计17队。
 
==参考文献与注释==
<references/>
<re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