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R百科是靠无数自愿编辑者持续地建设更新完善的。编辑非常简单,请勇于更新页面!
编辑入门 | 资助百科 | 留言讨论页 | 微博@舰R百科 | 百科编辑讨论Q群:366818861

星座:修订间差异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无编辑摘要
第26行: 第26行:


==原型简介==
==原型简介==
===外部威胁与内部争论===
1910年代,美国海军内部对高速主力舰的必要性也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一部分人认为,主力舰的航速优势可以通过各种编队战术(如同航战时并排转向)得以化解,没有必要为航速专门定下设计指标。委员会也认为美国在战略和战术上仍然未准备好引入战列巡洋舰,而反对建造她们,这也导致了1912财年的预算被主要用于增强战列舰队的实力。
1911年,日本订造了“金刚”号战列巡洋舰并准备建造3艘同型舰,而美国在部署在太平洋的10艘装甲巡洋舰可能无法与之抗衡。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海军委员会也松口建议在1913财年增加建造战列巡洋舰,然而国会和海军部仍然对这些新式战舰疑虑重重,不予批准。
战列巡洋舰的支持者认为,她们可以凭借高航速突击敌军战列线或抢占有利阵位,也可以在广阔的太平洋上实施敌前登陆行动,在主力舰到达前设立前进基地。而反对者们认为,区区数节的航速差不足以在战略方面取得优势,提前2-3日的到达时间根本不够设立前进基地。
支持者们又指出,战列巡洋舰可以在舰队侦察前卫担任重要角色。而反对者则认为,这一角色可以由飞机或潜艇担任,战列巡洋舰反而会遇到敌方主力舰而使侦察效果大打折扣。
在一战爆发前,美国海军内部反对意见占据了多数。
===美国海军对战巡的认识===
尽管美国海军各层人士均对高速战舰的价值疑虑重重,反对建造战列巡洋舰的意见占据了上风,但随着时间推移和演习经验的积累,—个不容争辩的严峻事实逐渐浮出水面——美国海军急需大型侦察舰艇。20世纪初,美国海军只能使用驱逐舰作为侦察编队,但一旦遇到高海况,这些驱逐舰的航速就会急剧下降,难以在主力部队前方进行侦察。换用装甲巡洋舰进行侦察虽然保证了高海况下的适航性,但其本身的速度限制也难以胜任这项工作。
通过历次的演习,美国海军对战列巡洋舰的认识逐渐明了,在后来“列克星敦”级的设计中,以战列巡洋舰担任强力高速侦察舰的战术思想贯彻始终,其对航速指标的极高要求正是为了能够担负起舰队侦察的重任。通过兵棋推演,拥有一支强力的侦察力量能将舰队紧紧集中起来,从而分头击破各个分散的,没有侦察力量的敌军。
而另一方面,英、德、日等国都已经拥有了威力强大的战巡编队和与之配套的轻型侦察力量。从战略角度上,美国需要在大西洋方面采取守势,争取在敌国建立前进基地前发现并击败对手;在太平洋方面则要进行跨洋作战,并在关岛一线建立根据地。要达成这些目标,仅仅依靠现有的10艘装甲巡洋舰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更逞论应对比她们先进一个时代的“金刚”级战列巡洋舰。
这样,在美国海军看来,战列巡洋舰应该是—种火力强大、航速极快的主力舰,能够作为舰队前卫在敌方侦察部队发现己方主力位置之前将其逐退,并加以追击。在发现敌方舰队时,战列巡洋舰的高速将使敌军无法摆脱交战的命运,即使敌军选择撤退避战,战列巡洋舰也可以在追击中不停骚扰敌军后卫。如果对方决定展开战斗,那么战列巡洋舰也能凭借航速优势帮助己方主力舰队夺得有利阵位,同时自身也能对敌军编队首尾进行包抄。要达成这个目标,首要一点就是极高的航速。
美国海军还认为,在具有极高航速的同时,战列巡洋舰必须配备威力强大的远程重炮,能够实施远距离炮战打乱对方阵型,而且当时美国大多数海军将领对于远程炮战的实际有效性都深信不疑。在20世纪初,高效的集中式火控体系、以机械计算机为核心的新型火控系统和性能更佳的观瞄设备等一系列技术进步带来了舰炮有效射程和精度的提升,使海战中双方的交战距离迅速增加。能否在战斗开始阶段就发挥出高效的炮火威力,在当时被认为是海战的决胜因素之一。
----
1.列克星敦级战列巡洋舰建造背景
1.列克星敦级战列巡洋舰建造背景
     列克星敦级战列巡洋舰(英文:Lexington Class Battle Cruisers ),是U国海军中唯一建造过的战列巡洋舰,其主要的建造原因是受到了日德兰海战和凯特尔海海战的影响,U国海军高层要求建造一型在主力舰队(U国标准战列舰舰队)交战前为主力舰队做侦查的高速战
     列克星敦级战列巡洋舰(英文:Lexington Class Battle Cruisers ),是U国海军中唯一建造过的战列巡洋舰,其主要的建造原因是受到了日德兰海战和凯特尔海海战的影响,U国海军高层要求建造一型在主力舰队(U国标准战列舰舰队)交战前为主力舰队做侦查的高速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