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R百科是靠无数自愿编辑者持续地建设更新完善的。编辑非常简单,无需代码知识,请勇于更新页面!
编辑入门 | 资助百科 | 留言讨论页 | 微博@舰R百科 | 百科编辑讨论Q群:366818861

蒙大拿:修订间差异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建立内容为“{{#seo: |title=舰R百科-{{PAGENAME}} |titlemode=append |keywords=战舰少女,战舰少女R,舰R,百科,{{PAGENAME}} |description={{#invoke:string|country|{{#in…”的新页面)
 
无编辑摘要
第9行: 第9行:
{{舰娘名片
{{舰娘名片
|本名 = 蒙大拿
|本名 = 蒙大拿
|别名 =  
|别名 = 拿拿酱
|原名 = USS Montana(BB-67)
|原名 = USS Montana(BB-67)
|国籍 = 美国
|国籍 = 美国
第36行: 第36行:


== 原型简介 ==
== 原型简介 ==
蒙大拿级战列舰是美国海军历史上设计过的最后一级战列舰,属于前一代[[衣阿华]]级战列舰的改良和火力强化版,也是美国海军设计的吨位最高的战列舰。


蒙大拿级战列舰早在1938年《第二次文森法案》通过后就开始设计,设计目的就是为了对标同时期日本海军在建的大和级战列舰。在设计审批通过后,美国海军在1942年更是一口气预定了五艘,这五艘的命名分别是蒙大拿号(BB-67)、俄亥俄号(USS Ohio BB-68)、缅因号(USS Maine BB-69)、新罕布什尔号(USS New Hampshire BB-70)和路易斯安那号(USS Louisana BB-71)。


但不幸的是,随着1942年5月的珊瑚海海战和6月中途岛海战中航空母舰所展现的无与伦比的战略价值,使得美军在后期的发展方向和资源分配都逐渐倾向于航母,这也导致蒙大拿级的建造计划一直被搁置。最后在1943年7月,随着太平洋战争逐渐从水面交战转向制空权为王以后,蒙大拿级的建造计划被全部取消。
===舰船设计===
====设计背景====
在1937年和1938年世界上分别发生了两件大事,首先是1937年7月日本在中国发动“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开始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另一个则是1938年3月纳粹德国武装占领吞并奥地利,这两件事使得欧洲和亚洲的局势不断恶化。
为应对日本和德国的动作,美国在1938年5月17日颁布了《1938海军法案》,该法案由美国众议院海军事务委员会主席卡尔·文森发起,因此也被称作“第二次文森法案”。
【注:卡尔·文森(Carl Vinson,1883.11.18-1981.6.1),美国著名政治家,他在美国众议院任职超过50年,在20世纪美国海军的扩张计划中有着极强的影响力,从1934年推动美国海军军舰更新换代《文森-特拉梅尔法案》(“第一次文森法案”)开始,到1938年“第二次文森法案”,再到接下来要介绍的1940年《两洋海军法案》(“文森-沃尔什法案”)均由他发起。】
《1938海军法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美国海军在两次《伦敦海军条约》失效后让美国海军在当时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中通过建造新型军舰迅速恢复战斗状态,以应对未来随时可能发生的战争。罗斯福总统也迅速签署通过了该法案,为法案中涉及的四艘[[南达科他(BB-57)|南达科他]]级快速战列舰和前两艘[[衣阿华]]级战列舰,以及另外四艘战列舰铺平了道路,而那另外四艘最初定下的就是蒙大拿级战列舰。
随着美国注意到日本帝国海军开始建造大和级战列舰的计划,美国便开始对当时还没有定稿的蒙大拿级战列舰的设计进行针对性的调整予以应对。最初美国海军提出了58000吨级的“超级战列舰”计划,但为了说服海军高层和国会建造如此庞大的巨舰,还需要拿出关于大和级更多的参数作为证据。由于日本没有签署《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没有提供大和级的任何参数,而且日本对大和级的保密做得非常严格,美国几乎获取不到关于大和级的任何数据,没有确切的消息使得战列舰委员会还是将蒙大拿的吨位定为和衣阿华级的45000吨一样。
但随着大和级的建造不断持续,压力逐渐给到了美国这边,加上这时候谣传大和级装备了18英寸(452毫米)的舰炮(后来证明这个消息并非谣传,大和级搭载的460毫米九四式主炮是人类历史上实装的口径最大的舰炮),在战列舰委员会重新评估后,同意了将蒙大拿级战列舰的排水量放宽至60000吨级。
设计限制的问题解决了,但建造如此庞大的战舰还需要得到国会的支持和拨款,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就是上文提到的1940年6月通过的《两洋海军法案》。
在1940年6月上旬,此时距离法国战败没过多久,美国众议院就以全票通过的形式通过了该法案,该法案也是美国史上最大规模的海军扩充法案,法案计划使美军舰队规模扩大70%,新建257艘舰艇,总吨位达到惊人的132.5万吨,这其中就包括了五艘蒙大拿级战列舰。
====设计过程====
蒙大拿的初版设计方案的代号前缀为“BB65”。在放开了45000吨吨位限制后,美国战列舰委员会在1940年2月对蒙大拿级战列舰提出设计要求,要求其宽度不受巴拿马运河的宽度限制,在攻击和防御性能比当时建成和在建的战列舰强25%,其装甲可以抵御自家的16英寸45口径Mk 7主炮发射的超重型2700磅(1225公斤)穿甲弹,同时航速保持和衣阿华的33节(61公里/小时)不变。
【注:不用担心巴拿马运河宽度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军准备在运河上开一个能让蒙大拿级通过的更宽的船闸(是的,专门为船造新的船闸),但随着蒙大拿级的取消,开船闸的计划也随之取消。】
考虑到由于当时只有纽约海军造船厂可以建造如此大规模的军舰,而且其船坞滑道最高只能承受58000吨的船只,所以最开始蒙大拿的吨位也定为58000吨级。
主炮方面蒙大拿计划装备12门16英寸50口径Mk 7主炮,分别装在四座三联炮台中,舰首尾各两座,可以发射“超重型”穿甲(AP)弹。
但航速方面对于58000吨的舰身来说要达到33节比较困难,以现有配置要达到33节整舰排水量须达到66000吨,动力系统的功率须达到320000轴马力(240000千瓦),考虑再三后,战列舰委员会同意将航速要求降低至28节,这个速度依然可以保证足以为航母编队进行护航。
1940年9月,改进后的58000吨“BB65-5A”方案完成,其动力系统的额定功率为212000轴马力(158000千瓦)。此时,由于“BB-65”和“BB-66”两个舷号被分配给衣阿华级新建的伊利诺伊号和肯塔基号,蒙大拿级的方案也更名为“BB67-1”。
1941年1月,设计部门一致认为应该将排水量增加至61400吨左右,以装备更厚的装甲和舰上武器设施,同时将动力系统的额定功率降低至180000轴马力(134000千瓦),以更好地进行布置和分区,副炮也更换为5英寸(127毫米)54口径炮,同时增加了博福斯防空炮的数量。
1942年初,蒙大拿级的设计方案“BB67-4”中,额定功率被再次降低为172000轴马力(128000千瓦),标准排水量增加至64240吨,这版设计成了蒙大拿级的最终方案定稿,在6月审批通过。
====独孤求败?====
在蒙大拿级战列舰设计的1940年代初,航空母舰还没有正式投入实战运用,战列舰的数量和吨位依然是当时衡量一个国家海军实力的重要指标。
如果在当时,蒙大拿级的五艘加上衣阿华级最后流产的[[伊利诺伊]]号和肯塔基号全部建成,那么美国在1940年代末将会拥有超过17艘主炮口径超过16英寸(406毫米)的战列舰,这个数字会直接超过当时所有其他国家海军所有装备超过16英寸主炮的战列舰总和,能有这个实力的暂时也就只有美国了。
===详细数据===
根据1942年6月蒙大拿级的最终方案“BB67-4”,蒙大拿级总长度280.77米,宽36.93米,平均吃水深度10.7米,标准排水量64240吨,满载排水量72104吨,是当时美国设计过的最大的军舰(直到后来的福莱斯特级航空母舰才有与其相当的吨位)。
====动力系统====
蒙大拿级的动力系统主要由八台Babcock & Wilcox两鼓式锅炉组成,为四台齿轮蒸汽涡轮机提供动力,额定功率172000轴马力(128000千瓦)相比于衣阿华级的功率要低一些,最高航速为28节(51.9公里/小时),在15节(28公里/小时)速度下的航程为15000海里(27800公里)。
为满足舰上的高用电量需求,蒙大拿级还配备了10台1250千瓦的涡轮发电机。
====武装配置====
蒙大拿的主炮和衣阿华级一样,均为16英寸(406毫米)50口径Mk 7主炮,但多了一座炮塔,也就是12门主炮装配在4座三联炮塔中,布局为首尾各两座,每座炮塔的三根炮管都可以独立进行俯仰升降,最升降大俯仰角分别为-5度和45度。
该炮可以发射两种不同类型的炮弹,一种是用于反舰反装甲的Mk 8 APC“超重型”穿甲弹,重1225公斤,该炮可以以762米/秒的初速度发射此弹,最大射程可达39公里,在20000码(18.3公里)处Mk 8炮弹可以击穿510毫米厚的垂直钢制甲板。另一种炮弹则是用于对海岸和非装甲目标轰炸的Mk 13 HC爆破弹,重862公斤,该炮弹爆炸时可在地面炸出一个宽15米深6.1米的坑。
蒙大拿级的火控系统主要由福特公司生产的Mk 1A火控计算机组成,这是一种模拟计算机,通过舰上测距仪和风速计等设备传递的数据,可以计算炮弹发射后的模拟弹道,并且增加重力、风速、炮弹旋转的马格努斯效应和视差的弹道校正补偿,有着出色动态精度。
蒙大拿级的副炮主要包括20门5英寸(127毫米)54口径炮,安装在上层建筑的10座炮塔中。这种炮是之前衣阿华级使用的5英寸38口径炮的升级版本,可以发射重量更大的炮弹以及拥有更高的发射速度,作为高平两用炮,该炮可以在45度左右向26000码(24公里)的目标射击,也可以在85度向15000米的空中目标射击。
防空炮方面主要由20毫米厄利孔防空炮和40毫米博福斯防空炮组成,这两种防空炮都是在二战中使用最广泛的防空炮。
同时蒙大拿级还计划装备翠鸟或海鹰型水上飞机,通过舰艉的弹射器发射器进行发射。
====装甲====
对于战列舰来说装甲设计一直都是一门复杂的学问,战列舰的装甲一般以足以抵御自己主炮的炮弹为设计标准,但就算是衣阿华级的装甲也只是能抵御美军早前的16英寸(406毫米)1016公斤的Mk 5炮弹,而蒙大拿级的装甲则真做到了可以抵御自己的1225公斤Mk 8穿甲弹。
蒙大拿级的装甲依然继承了自[[内华达]]级战列舰以来的“重点防护”设计理念,主要的装甲集中在轮机舱,弹药库以及炮塔附近。但与衣阿华级不同的是,蒙大拿级因更宽的舰体增加了外部装甲带。
外部装甲带为厚16.1英寸(409毫米)的A类硬化克虏伯装甲,倾斜角度19度。在水线下方装甲带厚度逐渐减至10.2英寸(259毫米)。同时在水下还装备有一个B类克虏伯装甲带,主要用于保护弹药舱(216毫米)和轮机舱(183毫米)部分,同时该装甲带也同时作为防鱼雷舱壁的一部分。如此结实的装甲也使得蒙大拿级的侧舷装甲很大程度上超过了当时其他战列舰。
甲板部分的装甲分为三层,第一层由0.75英寸(19毫米)的特殊处理钢(STS)层压在1.5英寸(38毫米)的STS上,共2.25英寸(57毫米)的STS层;第二层压在1.25英寸(32毫米)的STS上,厚7.05英寸(179毫米);第三层为厚0.625英寸(16毫米)的甲板。因此,中心线上的总装甲厚度为9.25英寸(252毫米)弹药舱上方的厚度为10.3英寸(262毫米)。
炮塔的装甲也非常厚实,炮塔正面拥有18英寸(457毫米)的B类克虏伯装甲,安装在4.5英寸(114毫米)的STS上形成厚22.5英寸(572毫米)的层压装甲;侧面有着10英寸(254毫米)厚的A类克虏伯装甲,顶部有9.15英寸(232毫米)的B类克虏伯装甲,
在水下防鱼雷系统方面,美国也是吸取了之前[[北卡罗来纳]]级和[[南达科他(BB-57)|南达科他]]的经验教训。蒙大拿级的水下防护系统由外部船体外壳的四个内部子那个像鱼雷舱壁组成,形成多层凸起,其中两个隔间内装有液体,以降低鱼雷爆炸产生的气泡对舱壁的破坏,而弹性舱壁可以进行形变吸收爆炸的能量。
===建造取消===
1942年5月,美国海军订购了五艘蒙大拿级战列舰,但因当时衣阿华级战列舰和[[埃塞克斯]]级航母的建造拥有更更高优先级,蒙大拿级的建造只能暂时被搁置。
在经历5月的珊瑚海海战和6月的中途岛战役后,美军逐渐注意到航母极高的战略价值,于是在中途岛战役后原本准备铺设龙骨的蒙大拿级建造计划被再次叫停。
到了1943年7月,掌握空中霸权的美军开始对日军进行反攻,战略思路完全从战列舰转移至航空母舰,于是倒霉的蒙大拿级的建造计划在1943年7月21日被全部取消。
蒙大拿州再一次与自己州同名的战列舰失之交臂,再次成为了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同名战列舰的州,美国海军内部也将蒙大拿州戏称为“没有玩具的可怜孩子”。
蒙大拿级的舰体设计也被运用到后来的中途岛级航空母舰的设计中,中途岛级长达45年的服役时间也侧面证明了蒙大拿级舰体设计的出色。


==游戏相关==
==游戏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