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R百科是靠无数自愿编辑者持续地建设更新完善的。编辑非常简单,请勇于更新页面!
编辑入门 | 资助百科 | 留言讨论页 | 微博@舰R百科 | 百科编辑讨论Q群:366818861

帝国:修订间差异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第202行: 第202行:


===帝国号航母改装方案===
===帝国号航母改装方案===
 
[[File:Impero_carrier.jpg|300px|缩略图|右|这个模型的设计一说为1940年的早期设想,一说为1943年的应急航母方案。]]
帝国是参照利托里奥的工程计划进行建造的,装配方式也大致相同。但值得注意的是,威尼斯海军历史博物馆里有一个略为原始的航空母舰设计模型,大概是在1940年底至次年初时建造的,一直被认为是众所周知的航空母舰天鹰。然而人们直到2006年初才发现,这个模型的尺寸、形状以及布局,其实更像是一艘利托里奥级战列舰。
帝国是参照利托里奥的工程计划进行建造的,装配方式也大致相同。但值得注意的是,威尼斯海军历史博物馆里有一个略为原始的航空母舰设计模型,一直被认为是众所周知的航空母舰[[天鹰]]。然而人们直到2006年初才发现,这个模型的尺寸、形状以及布局,其实更像是一艘利托里奥级战列舰。


====早期设想====
====早期设想====
第209行: 第209行:


在此之前,1940 年,曾经有过几个想法,在帝国号上加装航空设施。其中一张图纸显示在舰首中线安装一个弹射器,并配有水上飞机;图中并没有画出机库,因此也有可能是拆除第一座炮塔,以运作更多舰载机提供空中支援的“航空战列舰”方案。另一张图纸则显示在舰首覆盖了飞行甲板,一个约 14×15 米的升降机,以及一条长 29 米的弹射器。
在此之前,1940 年,曾经有过几个想法,在帝国号上加装航空设施。其中一张图纸显示在舰首中线安装一个弹射器,并配有水上飞机;图中并没有画出机库,因此也有可能是拆除第一座炮塔,以运作更多舰载机提供空中支援的“航空战列舰”方案。另一张图纸则显示在舰首覆盖了飞行甲板,一个约 14×15 米的升降机,以及一条长 29 米的弹射器。
{| class="wikitable"
|-
| [[File:AC_1940_Catapult.jpg]] || [[File:AC_1940_Bow.jpg]]
|-
| 1940 弹射器设计 || 1940 舰首飞行甲板
|}


1941 年,出现了一张更为详细的舰首飞行甲板图纸。在这个设计中,舰首位置布置了两条长短不一的弹射器,两条弹射器间隔很大,仍然保留了小型舰载机从甲板直接起飞的位置。但右舷的弹射器紧挨着一台起重机,逼仄的 3 米间隔似乎不能够用于弹射舰载机。在 1940 年,意大利工程师坎皮尼(Secondo Campini)曾研制出了一种无线电制导的防空导弹——DAAC 防空导弹,后来德国人以此为基础发展出了 Hs 117 防空导弹。DAAC 的翼展为 2.5 米,因此这条弹射器有可能用作发射这种制导武器。
1941 年,出现了一张更为详细的舰首飞行甲板图纸。在这个设计中,舰首位置布置了两条长短不一的弹射器,两条弹射器间隔很大,仍然保留了小型舰载机从甲板直接起飞的位置。但右舷的弹射器紧挨着一台起重机,逼仄的 3 米间隔似乎不能够用于弹射舰载机。在 1940 年,意大利工程师坎皮尼(Secondo Campini)曾研制出了一种无线电制导的防空导弹——DAAC 防空导弹,后来德国人以此为基础发展出了 Hs 117 防空导弹。DAAC 的翼展为 2.5 米,因此这条弹射器有可能用作发射这种制导武器。


{| class="wikitable"
|-
| [[File:AC_1941_Bow.jpg]] || [[File:AC_DAAC.jpg]]
|-
| 1941 舰首飞行甲板 || DAAC 防空导弹
|}
====1942年的设计====
====1942年的设计====
1942 年 1 月,首次出现了完整的飞行甲板图纸。甲板长 240 米,最大宽度 42.7 米,舰岛位于右舷外飘。防空武器包括 6 座大口径单装炮(有可能是 50 倍径 120 毫米炮),以及大量防空机枪。舰首两条弹射器分别为 48 米与 32 米,其中长弹射器可能用于发射制导武器。舰首有一个 14×16 米的升降机,舰尾的升降机则是 9×9 米。舰首和舰尾还各有一个小型升降机,可能用于运送航弹和鱼雷。而之前出现的起重机则看不到了。
1942 年 1 月,首次出现了完整的飞行甲板图纸。甲板长 240 米,最大宽度 42.7 米,舰岛位于右舷外飘。防空武器包括 6 座大口径单装炮(有可能是 50 倍径 120 毫米炮),以及大量防空机枪。舰首两条弹射器分别为 48 米与 32 米,其中长弹射器可能用于发射制导武器。舰首有一个 14×16 米的升降机,舰尾的升降机则是 9×9 米。舰首和舰尾还各有一个小型升降机,可能用于运送航弹和鱼雷。而之前出现的起重机则看不到了。
第217行: 第230行:
1942 年 3 月的图纸则比之前有些许改动,舰岛前移到舰船正中,外飘部分更多,以弥补弹射器占用的甲板空间。大口径单装炮减少到 4 座,还出现了 2 座双联中口径防空炮(有可能是 64 倍径 65 毫米炮)。后部升降机前移,两座主升降机的尺寸变成了 14.5×14.5 米,次要升降机只保留舰首一个,尺寸为 5×5 米。弹射器长度改为 28 米和 23 米,旁边的起重机又重新出现。甲板上还拥有两条拦阻索,不过显然离舰尾太近了。根据其他图纸,这个方案还包括采用球鼻艏和新式船舵等与“维内托”级不同的新式设计。
1942 年 3 月的图纸则比之前有些许改动,舰岛前移到舰船正中,外飘部分更多,以弥补弹射器占用的甲板空间。大口径单装炮减少到 4 座,还出现了 2 座双联中口径防空炮(有可能是 64 倍径 65 毫米炮)。后部升降机前移,两座主升降机的尺寸变成了 14.5×14.5 米,次要升降机只保留舰首一个,尺寸为 5×5 米。弹射器长度改为 28 米和 23 米,旁边的起重机又重新出现。甲板上还拥有两条拦阻索,不过显然离舰尾太近了。根据其他图纸,这个方案还包括采用球鼻艏和新式船舵等与“维内托”级不同的新式设计。


安萨尔多公司在 1942 年就通过与德国的交流中得知最新式的 V-1 导弹的基本情况,甚至拿到了技术资料。延续 1940 年在航母上装备制导武器的研究也是不错的选项,因此 1942 年 3 月的图纸有两个专门配置制导武器的变种。
{| class="wikitable"
|-
| [[File:AC_1942.1.jpg|400px]] || [[File:AC_1942.3.jpg|400px]]
|-
| 1942.1 俯视图 || 1942.3 俯视图
|}
====1943年3月的设计====
 
安萨尔多公司在 1942 年就通过与德国的交流中得知最新式的 V-1 导弹的基本情况,甚至拿到了技术资料。延续 1940 年在航母上装备制导武器的研究也是不错的选项,因此 1943 年 3 月的图纸有两个专门配置制导武器的变种。


第一张图纸是在舰首甲板边缘安装一个倾斜 15 度,长 41 米的发射斜坡,斜坡有固定支架与甲板相连。这种长 7.5 米,直径 1.3 米制导武器带有一个尾翼和喷气式发动机,虽然在图纸上被标注为 Fi 103(即 V-1 在德国空军的编号),但与德国人的实物有一定差别,也有可能是意大利人以此为基础的改进版本。
第一张图纸是在舰首甲板边缘安装一个倾斜 15 度,长 41 米的发射斜坡,斜坡有固定支架与甲板相连。这种长 7.5 米,直径 1.3 米制导武器带有一个尾翼和喷气式发动机,虽然在图纸上被标注为 Fi 103(即 V-1 在德国空军的编号),但与德国人的实物有一定差别,也有可能是意大利人以此为基础的改进版本。
第224行: 第245行:


不过安萨尔多公司评估认为,V-1 导弹在技术上并没有突出的地方,而且操作复杂,军事价值不大,因此最后放弃了装备的想法,转而回去研究自家的 DAAC 导弹。
不过安萨尔多公司评估认为,V-1 导弹在技术上并没有突出的地方,而且操作复杂,军事价值不大,因此最后放弃了装备的想法,转而回去研究自家的 DAAC 导弹。
====1943年的设计====
1943 年 4 月,出现了一套更为详细的图纸,可以看到更多的建筑细节。这个时期的图纸有两个独特的特征:其一是舰首出现了滑跃甲板,可能是用于导弹武器;其二是舰岛的烟囱向外倾斜,避免废烟影响甲板上的舰载机。在图纸中可以看到帝国号采用了封闭式舰首,并且舰首形状与她的维内托级姐妹舰都不一样。舰首安装有一条弹射器与一个位于右舷滑跃甲板,滑跃甲板舰长 47 米,上翘 3.6 米。舰首位置侧面有一个开放式平台安装小口径防空炮。船尾的飞行甲板下方也有类似的平台,注意到船尾的飞行甲板外飘长度比 1942 年的图纸更长。舰岛部分长 35 米,高 14 米,位于右舷外飘 10 米的飞行甲板上,6 座 50 倍径 120 毫米火炮位列舰桥前后;甲板上其余小口径防空炮则为双联装形式。原来的艏楼甲板成为了机库甲板,机库高约 6.5 米。机库侧面原本 220 毫米厚的剥被帽背板和主装甲带也被拆除。


{| class="wikitable"
|-
| [[File:AC_1943.3_Catapult.jpg]] || [[File:AC_1943.3.jpg]]
|-
| V-1 发射架 || 1943.3 俯视图
|-
| [[File:AC_1943.3_Catapult2.jpg]] || [[File:AC_1943.3_Elevator.jpg]]
|-
| V-1 弹射器 || V-1 升降机
|}
====1943年4月的设计====
安萨尔多公司除了 1943 年 3 月那些搭载导弹的设计,也有“传统航母”的方案。4 月,出现了一套更为详细的图纸,可以看到更多的建筑细节。
这个时期的图纸有两个独特的特征:其一是舰首出现了滑跃甲板,可能是用于导弹武器;其二是舰岛改到了左舷,并且烟囱向外倾斜,避免废烟影响甲板上的舰载机。在图纸中可以看到帝国号采用了封闭式舰首,并且舰首形状与她的维内托级姐妹舰都不一样。舰首安装有一条弹射器与一个位于右舷滑跃甲板,滑跃甲板舰长 47 米,上翘 3.6 米。舰首位置侧面有一个开放式平台安装小口径防空炮。船尾的飞行甲板下方也有类似的平台,注意到船尾的飞行甲板外飘长度比 1942 年的图纸更长。
舰岛部分长 35 米,高 14 米,位于右舷外飘 10 米的飞行甲板上,6 座 50 倍径 120 毫米火炮位列舰桥前后;甲板上其余小口径防空炮则为双联装形式。原来的艏楼甲板成为了机库甲板,机库高约 6.5 米。机库侧面原本 220 毫米厚的剥被帽背板和主装甲带也被拆除。
{| class="wikitable"
|-
| [[File:AC_1943.4.jpg]]
|-
| 1943.4 俯视图
|}
====1943年8月的设计====
1943 年 8 月,还有一套对 4 月方案作改进的图纸。不过有趣的是,此时意大利已经向盟军投降,而图纸也被标注为“研究”,表明这些仅仅是想法,没有任何实际建造的可能性。
1943 年 8 月,还有一套对 4 月方案作改进的图纸。不过有趣的是,此时意大利已经向盟军投降,而图纸也被标注为“研究”,表明这些仅仅是想法,没有任何实际建造的可能性。


第232行: 第277行:


武器方面,所有的防空武器布置在舰桥周围飞行甲板上,4 月图纸中飞行甲板下方的平台也被取消。除了 6 座大口径单装炮和一些双联中口径防空炮以外,右舷的防空武器特别标注为“伸缩式 37mm 火炮”,必要时可以保证整个飞行甲板的平整。舰桥上还有一座 5 米测距仪用于火控。
武器方面,所有的防空武器布置在舰桥周围飞行甲板上,4 月图纸中飞行甲板下方的平台也被取消。除了 6 座大口径单装炮和一些双联中口径防空炮以外,右舷的防空武器特别标注为“伸缩式 37mm 火炮”,必要时可以保证整个飞行甲板的平整。舰桥上还有一座 5 米测距仪用于火控。
{| class="wikitable"
|-
| [[File:AC_1943.8_Top.jpg]]|| [[File:AC_1943.8.jpg]]
|-
| 1943.8 俯视图 || 1943.8 侧视图
|}


8 月的图纸还表明了一种“六角形船体”的装甲设计,飞行甲板只有在靠中心的部分拥有装甲保护,然后通过与垂直呈 30 度角的“穹甲”连接到机库甲板和垂直装甲带。这些装甲除了钢制支撑结构以外,还在内侧敷设了厚 160 至 180 毫米的铝合金材料。这些轻质铝合金材料也大量应用在飞行甲板等外飘区域,以其韧性吸收爆炸冲击波。在这种结构下,机库高 6.5 米,长 173 米,足够停放 45 架非折叠翼的舰载机,而如果以吊放方式存放,还可以再收纳 25 架。舰载机根据图纸推测为 Re.2001/OR 鱼雷战斗机,也有可能是更先进的 Re.2005 鱼雷战斗机。
8 月的图纸还表明了一种“六角形船体”的装甲设计,飞行甲板只有在靠中心的部分拥有装甲保护,然后通过与垂直呈 30 度角的“穹甲”连接到机库甲板和垂直装甲带。这些装甲除了钢制支撑结构以外,还在内侧敷设了厚 160 至 180 毫米的铝合金材料。这些轻质铝合金材料也大量应用在飞行甲板等外飘区域,以其韧性吸收爆炸冲击波。在这种结构下,机库高 6.5 米,长 173 米,足够停放 45 架非折叠翼的舰载机,而如果以吊放方式存放,还可以再收纳 25 架。舰载机根据图纸推测为 Re.2001/OR 鱼雷战斗机,也有可能是更先进的 Re.2005 鱼雷战斗机。
{| class="wikitable"
|-
| [[File:AC_1943.8_Armor.jpg]] || [[File:AC_1943.8_Front.jpg]]
|-
| 1943.8 装甲分布与机库 || 1943.8 前后视图
|}
====最终评价====
====最终评价====
意大利对帝国号的改装计划持续了约 3 年,在此期间安萨尔多公司对技术的考察非常细致,意大利皇家海军的专家们也兢兢业业地做好了咨询工作。然而,30 年代各国海军军备的爆发期,意大利由于海空军的争执,非常遗憾地没有发展航空母舰;而到二战期间,意大利已经没有资源投入给海军建设航空母舰了;更不要说,意大利的专家们几乎是从零开始去考虑航空母舰,技术与标准化体系都远未成熟。因此,二战时期意大利的“航母梦”流产,倒也在情理之中。
意大利对帝国号的改装计划持续了约 3 年,在此期间安萨尔多公司对技术的考察非常细致,意大利皇家海军的专家们也兢兢业业地做好了咨询工作。然而,30 年代各国海军军备的爆发期,意大利由于海空军的争执,非常遗憾地没有发展航空母舰;而到二战期间,意大利已经没有资源投入给海军建设航空母舰了;更不要说,意大利的专家们几乎是从零开始去考虑航空母舰,技术与标准化体系都远未成熟。因此,二战时期意大利的“航母梦”流产,倒也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