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R百科是靠无数自愿编辑者持续地建设更新完善的。编辑非常简单,请勇于更新页面!
编辑入门 | 资助百科 | 留言讨论页 | 微博@舰R百科 | 百科编辑讨论Q群:366818861

大凤:修订间差异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文字替换 -“|keywords=战舰少女R”替换为“|keywords=战舰少女R,战舰少女wiki”)
无编辑摘要
第60行: 第60行:


==原型简介==
==原型简介==
=== 概述 ===
{{wiki图片|位置=右|维基图片地址=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Japanese_aircraft_carrier_Taiho_02.jpg|图片地址=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8/80/Japanese_aircraft_carrier_Taiho_02.jpg|宽度=400|说明=历史上的大凤号}}
大凤号航空母舰为二战时期日本所建造完工的最后一艘正规航空母舰([[信浓]]是由大和型三番舰改装,因此不属于是计划建造的)。<br>
大凤号航空母舰是日本帝国海军在二战时期建造的最后一艘正规航空母舰(信浓是由大和型三番舰改装,因此不属于是计划建造的),属于[[翔鹤]]型航空母舰的改进型。
 
她以新颖的装甲航母设计理念<del>(尽管也是借鉴的且不成熟)</del>、IJN历代航母中最为优美的舰型(私以为){{黑幕|,以及作为IJN装甲空母早夭属性的开端}}而闻名。
她以新颖的装甲航母设计理念<del>(尽管也是借鉴的且不成熟)</del>、IJN历代航母中最为优美的舰型(私以为){{黑幕|,以及作为IJN装甲空母早夭属性的开端}}而闻名。
{{wiki图片|位置=右|维基图片地址=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Japanese_aircraft_carrier_Taiho_02.jpg|图片地址=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8/80/Japanese_aircraft_carrier_Taiho_02.jpg|宽度=400|说明=历史上的大凤号}}
 
===舰船设计===
====设计背景====
1930年代,世界各海军大国的海军军备竞赛掀起高潮,进入了所谓无条约制约的时期。野心勃勃的日本海军以美国海军为假想敌,于1939年9月初起,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于欧洲爆发数日后,开始制定为期6年的造舰计划,即第四次战备扩充计划(丸四计划),要求建造包含大和型战列舰三、四号舰(三号舰即110号舰,[[信浓]])在內的共計80艘新锐舰船,总计吨位321000吨。而此次造舰计划中仅仅设计了一艘航空母舰,编号130,也就是大凤。
 
日本海军在过去或改造或建设的正规航空母舰都是成对出现的,或是姊妹舰或是相同的设计理念<del>(官方钦定CP)</del>,比如[[赤城]][[加贺]]、[[苍龙]][[飞龙]]、[[翔鹤]][[瑞鹤]]。然而丸四计划中列入建造计划的只有一艘航空母舰,由此也可以看出此时日本国内沉重的战争经济预算压力:110号舰(大和型)单舰预算2亿6000万日元,130号舰(大凤)预算1亿日元左右,整个丸四计划预算近12亿日元。在“战列舰队决战”的思想仍未动摇,美国海军[[北卡罗来纳]]级、[[南达科他(BB-57)|南达科他]]级新锐战列舰纷纷下水的情形下,已经无力承财政压力担的日本政府只能削去一艘正规航空母舰的预算。
 
由于日本海军在丸四计划中只列入了一艘航母,那么舰政本部就思考在翔鹤型航母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技术性提升,从而保持对美国航母单舰的作战优势。在开始设计130号舰之初就已经确立了中心思想:借鉴学习英国老师首创、正在兴建中的光辉级航母,厚重的钢制起飞甲板与全封闭式的舰艏设计。要在保证必要的舰载机数量、燃料和武器携带量的情况下,成为一艘能够抵御敌军一定程度攻击,且不容易失去舰载机起降能力的航空母舰。为了在大藏省(相当于财政局)“骗”取到更多的预算,日本海军上报的数据完全是痴人说梦:排水量28500吨,最高航速35节,100mm高射炮16门,155mm主舰炮6门,25mm防空机炮36门,舰载机126架(常用96架,备用30架),预计造价105318000日元。
 
====煞费苦心的防御能力====
有别于以前以舰载机搭载量为首要设计指标的要求,身为翔鹤瑞鹤姐妹的后继舰型,日本海军在航空母舰战术中分析出之前的空母往往都是遭到美帝的俯冲轰炸机攻击而瘫痪甚至破坏整艘航空母舰(最有名的惨痛教训就是中途岛海战的一、二航战,都是这样被炸到瘫痪)。<br>
因此舰政本部初始时要求130号舰的飞行甲板能够直接抵御250kg炸弹(美制500磅炸弹),随后又将标准提升为抵御从700米俯冲投下的500kg炸弹(美制1000磅炸弹)。然而要达到这个目标,至少要铺设75mm CNC装甲板以及20mm的DS特殊装甲,从舰船的机动性、排水量以及战损后的复原性来说是极大的问题。于是只能折中考虑:在飞行甲板中部(前后两部升降机之间)铺设全装甲板,防护范围达到长约150m、宽约20m,占总飞行甲板长的58%(之后的信浓类似,只不过信浓本来就是大和舰豪华出身,舰体装甲本来就厚)。
 
同时,考虑到此舰在未来的海战中可能成为己方舰载机中转基地而尽可能靠近敌方舰队,因此可能极易受到敌方巡洋舰,驱逐舰和潜艇的炮、雷击,由此对于舷侧舰体的防护能力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船舷上方装甲最厚处165mm(指弹药库段舷侧装甲带),下方80mm;水线以下安装角度倾斜的装甲板,使垂直发射过来的鱼雷爆炸冲击波能偏斜而削弱威力。另一个减小冲击波的措施是,在船舷中央设置双层防御隔壁,注入重油或者水,将冲击波扩散至较大的受力面上,实验表明能够削弱近三成(与意大利的[[普列塞水下防护系统]]有异曲同工之妙)。轮机舱、航空燃料部都在上方铺设75mm厚的装甲板,弹药库上方铺设40mm厚的CNC装甲,以抵御水平轰炸和重巡203mm炮弹爆炸;机库也采用应付日本近海的天候和盐害的密闭式机库,铺设10mm的防弹片装甲;船底还设置了三重底结构。
 
在预计的承受打击中,认为大凤即使被20枚鱼雷击中也不会沉没。
 
就是这样的一艘防御能力、作战能力、舰型美感上都是“完美无缺”的大凤号航母,在她“船”生当中的第一次作战,却迎来了悲剧的结局。
 
====设计参数====


{| class="wikitable"
{| class="wikitable"
第98行: 第118行:
| 1944年6月马里亚纳 || 19三菱A6M[[零战五二型]] || 1爱知D3A[[九九式舰爆]]、17空技厂D4Y[[彗星]] || 14中岛B6N[[天山]] || 3空技厂D4Y1-C二式 || 54
| 1944年6月马里亚纳 || 19三菱A6M[[零战五二型]] || 1爱知D3A[[九九式舰爆]]、17空技厂D4Y[[彗星]] || 14中岛B6N[[天山]] || 3空技厂D4Y1-C二式 || 54
|}
|}
=== 大凤的诞生 ===
1930年代,世界各海军大国的海军军备竞赛掀起高潮,进入了所谓无条约制约的时期。野心勃勃的日本海军以美国海军为假想敌,于1939年9月初起,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于欧洲爆发数日后,开始制定为期6年的造舰计划,即第四次战备扩充计划(丸四计划),要求建造包含大和型战列舰三、四号舰(三号舰即110号舰,[[信浓]])在內的共計80艘新锐舰船,总计吨位321000吨。而此次造舰计划中仅仅设计了一艘航空母舰,编号130,也就是大凤。
日本海军在过去或改造或建设的正规航空母舰都是成对出现的,或是姊妹舰或是相同的设计理念<del>(官方钦定CP)</del>,比如[[赤城]][[加贺]]、[[苍龙]][[飞龙]]、[[翔鹤]][[瑞鹤]]。然而丸四计划中列入建造计划的只有一艘航空母舰,由此也可以看出此时日本国内沉重的战争经济预算压力:110号舰(大和型)单舰预算2亿6000万日元,130号舰(大凤)预算1亿日元左右,整个丸四计划预算近12亿日元。在“战列舰队决战”的思想仍未动摇,美国海军[[北卡罗来纳]]级、[[南达科他(BB-57)|南达科他]]级新锐战列舰纷纷下水的情形下,已经无力承财政压力担的日本政府只能削去一艘正规航空母舰的预算。
由于日本海军在丸四计划中只列入了一艘航母,那么舰政本部就思考在翔鹤型航母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技术性提升,从而保持对美国航母单舰的作战优势。在开始设计130号舰之初就已经确立了中心思想:借鉴学习英国老师首创、正在兴建中的光辉级航母,厚重的钢制起飞甲板与全封闭式的舰艏设计。要在保证必要的舰载机数量、燃料和武器携带量的情况下,成为一艘能够抵御敌军一定程度攻击,且不容易失去舰载机起降能力的航空母舰。为了在大藏省(相当于财政局)“骗”取到更多的预算,日本海军上报的数据完全是痴人说梦:排水量28500吨,最高航速35节,100mm高射炮16门,155mm主舰炮6门,25mm防空机炮36门,舰载机126架(常用96架,备用30架),预计造价105318000日元。
=== 煞费苦心的防御能力 ===
有别于以前以舰载机搭载量为首要设计指标的要求,身为翔鹤瑞鹤姐妹的后继舰型,日本海军在航空母舰战术中分析出之前的空母往往都是遭到美帝的俯冲轰炸机攻击而瘫痪甚至破坏整艘航空母舰(最有名的惨痛教训就是中途岛海战的一、二航战,都是这样被炸到瘫痪)。<br>
因此舰政本部初始时要求130号舰的飞行甲板能够直接抵御250kg炸弹(美制500磅炸弹),随后又将标准提升为抵御从700米俯冲投下的500kg炸弹(美制1000磅炸弹)。然而要达到这个目标,至少要铺设75mm CNC装甲板以及20mm的DS特殊装甲,从舰船的机动性、排水量以及战损后的复原性来说是极大的问题。于是只能折中考虑:在飞行甲板中部(前后两部升降机之间)铺设全装甲板,防护范围达到长约150m、宽约20m,占总飞行甲板长的58%(之后的信浓类似,只不过信浓本来就是大和舰豪华出身,舰体装甲本来就厚)。
同时,考虑到此舰在未来的海战中可能成为己方舰载机中转基地而尽可能靠近敌方舰队,因此可能极易受到敌方巡洋舰,驱逐舰和潜艇的炮、雷击,由此对于舷侧舰体的防护能力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船舷上方装甲最厚处165mm(指弹药库段舷侧装甲带),下方80mm;水线以下安装角度倾斜的装甲板,使垂直发射过来的鱼雷爆炸冲击波能偏斜而削弱威力。另一个减小冲击波的措施是,在船舷中央设置双层防御隔壁,注入重油或者水,将冲击波扩散至较大的受力面上,实验表明能够削弱近三成(与意大利的[[普列塞水下防护系统]]有异曲同工之妙)。轮机舱、航空燃料部都在上方铺设75mm厚的装甲板,弹药库上方铺设40mm厚的CNC装甲,以抵御水平轰炸和重巡203mm炮弹爆炸;机库也采用应付日本近海的天候和盐害的密闭式机库,铺设10mm的防弹片装甲;船底还设置了三重底结构。
在预计的承受打击中,认为大凤即使被20枚鱼雷击中也不会沉没。
就是这样的一艘防御能力、作战能力、舰型美感上都是“完美无缺”的大凤号航母,在她“船”生当中的第一次作战,却迎来了悲剧的结局。


==战历编年史==
==战历编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