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R百科是靠无数自愿编辑者持续地建设更新完善的。编辑非常简单,无需代码知识,请勇于更新页面!
编辑入门 | 资助百科 | 留言讨论页 | 微博@舰R百科 | 百科编辑讨论Q群:366818861

格罗兹尼:修订间差异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删除1,779字节 、​ 2022年9月22日 (星期四)
无编辑摘要
→‎服役历史:​ 排版
无编辑摘要
第34行: 第34行:


===发展历史===
===发展历史===
格罗尼兹号导弹巡洋舰是苏联在1960年代建造的58型导弹巡洋舰(北约代号:肯达级)的首舰,也是苏联的第一代导弹巡洋舰。该级共有四艘,分别是格罗兹尼号、福金海军上将号、戈洛夫科海军上将号和瓦良格号。


1956年12月,刚上任一年半的戈尔什科夫司令员,批准了《装备火箭武器的新型驱逐舰技战术规划书》。这一规划书的主角是携带大型反舰导弹武器、但排水量“特别有限”的一种舰艇,即58型肯达级巡洋舰。其排水量最终定案也不过标准4220吨,满载5249吨。为了不刺激可能连传统的驱逐舰、巡洋舰型别名称都看不惯的最高领导人,58型肯达级所属舰种从驱逐舰被修改为“火箭武器搭载舰”,也就是(大型)导弹舰——(Большой)Pакетных кораблей。
==舰船设计==
===设计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为遏制苏联的影响力以维护自己在欧洲的地位,在1949年4月4日联合一些西欧国家签订《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简称NATO),也就是现在为人熟知的“北约”。


“大型导弹舰”的名号,对于苏联海军56M/ЭM/У、57比斯和61M/MП等型号舰艇而言,是相当恰当的。因为这些是携带中近程反舰导弹的中型舰艇,而肯达级“贵为”携带前苏联第一代重型远程反舰导弹的舰艇,需要参加远程反舰弹齐射,在战术上不应总是位于第一线。所以肯达级最初的称谓,除了海军当时在战术思想上的一些不成熟和争论外,多半只是一种忽悠最高领导人的托词。不管如何修改,这时的肯达级,至少在纸面上还是一个排水量有限的二类舰,而不是航母、战列舰、巡洋舰那样的一类舰。海军的戈尔什科夫司令员与赫鲁晓夫、部长会议、造船工业部门和其他军种的斗争仍在不断持续,此时大张旗鼓地上马一类舰项目,通过审批的可能性极低,不如搞个二类舰名称的项目混过审批再说。为此,海军还为首批4艘肯达级定下4个最为标准的前苏联驱逐舰——而不是巡洋舰——经常使用的舰名:坚决、警戒、勇敢、敏捷号。
北约拥有大量的常规部队,其海军无论是舰船数量以及质量都要超过苏联。苏联深知自己无法从军舰数量上超越北约,那么就只能在科技先进程度上超越北约,苏联着眼的两个方向分别是核武器和导弹两个领域。


接到任务的第35舰船设计局的积极性是极高的,完成动作是极快的,在技战术规划得到领导人批准的第二年九月,肯达级基本设计方案即已经敲定。1958年3月,肯达级工程设计阶段就基本完成了。第35舰船设计局拥有比较丰富的导弹舰艇设计经验,例如57改进型愤怒级大型导弹舰,其标准排水量为3400吨,满载排水量4072吨,实际上排水量比肯达级小不了多少。当然为适配最新的П-35型远程反舰导弹,第35舰船设计局使用了宽型巡洋舰舰体,比较57改进型更加重视稳定性(实际上稳定性依然不理想)。不论如何,肯达级项目的建造工作,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导弹被苏联海军寄予厚望,因为当时苏联在航空母舰建造领域和美国比起来相差甚远,而导弹的长射程可以很好的弥补海航力量的弱点。


但是海军与高层的争执永远不会结束。 赫鲁晓夫在回忆录里写道:“批准建造这型军舰,是我对海军作出的政治让步……建造这样几艘集前苏联最新技术成果于一身的军舰,可供我出访时使用……当时,我认为该型舰的任务仅限于出国访问、参加仪式等,所以最终将建造数量定为4艘”。这段话很典型地反映出最高领导人对于“肯达”级作战能力的蔑视。他认为,这些水面舰艇“只适合用于出访活动”。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还是赫鲁晓夫对于海军核弹+潜艇模式的无限推崇,以及对其他一切模式和事物的怀疑。 最终充斥着天线和导弹的肯达级,与它的前任68改进型斯维尔德洛夫级一样,都是高大、俊朗、显眼地堆砌了一大堆先进现代化武器装备的“仪仗兵”。
苏联海军的第一个导弹项目于1956年开始。12月,苏联海军总司令谢尔盖·戈尔什科夫批准了对导弹驱逐舰的研制计划,开始了对舰载反舰导弹和防空系统的研发,而这第一批导弹驱逐舰也被命名为58型导弹驱逐舰,由苏联海军造船工程师弗拉基米尔·尼基钦担任总设计师。


虽然海军16艘肯达级的原定计划没实现,但最终肯达级还是得以在20世纪60年代初即改型别为巡洋舰,并很快完成了4艘的建造。换成耿直的库兹涅佐夫同志主政,赫鲁晓夫真有可能一艘都不会批。前苏联海军从肯达级开始,坚定地踏上了走向远洋核海军的道路!不过,在20世纪60年代格罗兹尼号正式服役时,海军最终完成了大忽悠过程,肯达级的型别已经改成为导弹巡洋舰(Pакетныхкрейсер)。
不过苏联政府的高层对于该级的实战能力并不看好,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还是当时苏联最高国家领导人的赫鲁晓夫对于海军核弹+潜艇模式的无限推崇,以及对其他一切模式和事物的怀疑。 最终充斥着天线和导弹的58型,与它的前任68改进型斯维尔德洛夫级一样,都是高大、俊朗、显眼地堆砌了一大堆先进现代化武器装备的“仪仗兵”。所以在当时58型的技术文件里,在舰种方面都只称之为“带有火箭武器的舰艇”这种含糊其辞的叫法,而且原定建造16艘也被削减到4艘。


===舰船设计===
直到1962年7月22日,赫鲁晓夫对新建成的58型首舰格罗兹尼号进行视察,随后观看了导弹的成功试射,58型的舰种才被官方确认为导弹驱逐舰,命名也是根据驱逐舰的命名规则来的,前四艘分别被命名为:威严、警戒、勇敢、敏捷。


肯达级是真正意义上的战后水平的现代水面舰艇,也是前苏联首个导弹巡洋舰型号。前苏联红海军和造船工业部、舰船设计局呕心沥血,绞尽脑汁地满足既定设计要求,造就了大量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技术特点和成果。但又因为没有同类舰艇建造经验(实际上没有任何国家有大型导弹舰艇的经验,美苏的起点都差不多),其设计规划中必定是优点与缺陷并存,独具匠心之处和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交织混杂在一起。 这些令人烦躁的混杂首先从该舰的主体设计上表现了出来。该舰全长142米,舰宽16米,吃水5.1米。尽管只是比57型驱逐舰长4米,但由于采用宽型舰体设计,长宽比高达8.875(该长宽比相比同时代其他前苏联舰艇9.5左右甚至更高的数值是极为另类的),这样一来全舰结构上的内部空间较同吨位舰艇扩充非常明显,而且空间更为集中,布置设备也更加灵活。另外宽体舰艇的稳定性也远高于重视速度的狭窄型舰体,肯定能比同样的窄舰体更为适合远洋和抗风浪航行。显然红海军之前已经在考虑向远洋发展,适合远洋航行的舰体是必然的物质准备。这种宽舰体的巡洋舰船型,反映了军方和设计单位的价值取向。
1962年9月,为纪念北方舰队司令阿尔谢尼·戈洛夫科的逝世,苏联决定将58型的舰种改为导弹巡洋舰,并按照苏联巡洋舰的命名规则将该级的三号舰命名为“戈洛夫科海军上将”号。


肯达级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它是前苏联红海军装备的第一种搭载重型导弹的水面舰艇,是专门为适配导弹武器设计的较大吨位的作战平台,所有的设计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导弹武器的使用。该舰在初步设计时,曾经作了几个方案,但最终选取的是有利于布置导弹武器和其他设备的长艏楼构型和两个岛式建筑物的方案。该方案极为有效地减小了单个上层建筑的体积,并将上层建筑分为匀称的前后两大部分。武器和电子装备仍然采用舰炮时代的布置原则,所有装备均错落有致地设置在中轴线上,铺满甲板和上层建筑顶部,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开阔的射界。
===基础参数===
58型导弹巡洋舰是二战后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水面军舰,其设计基础来自于56型驱逐舰,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


肯达级舰上有2部巨大的CM-82四联装发射架被设计为可360度旋转,可向舰艇两侧任一扇面齐射。而这两个巨大的发射架同时需要巨大的甲板空间,其相关机电、伺服、控制设备都埋藏在甲板以下,又需要相当的舰体空间以容纳之。因此在设计舰体时为保证两个大发射架的安装,就需要占用舰体前后强度高且宽度较大的位置了。肯达级共携带了16发反舰导弹,8发放在弹库内,而弹库很不客气地占据了前舰桥和后舰桥的底部两层,这种设计俨然将肯达级变成了导弹艇。无怪乎国外军事评论机构经常以“大型导弹艇”、“远洋导弹艇”等称谓加于前苏联远洋舰艇上,这种习惯自然首先开始于肯达级。
58型导弹巡洋舰全长142米,舰宽16米,吃水5.1米。尽管只是比57型驱逐舰长4米,但由于采用宽型舰体设计,长宽比高达8.875(该长宽比相比同时代其他前苏联舰艇9.5左右甚至更高的数值是极为另类的),这样一来全舰结构上的内部空间较同吨位舰艇扩充非常明显,而且空间更为集中,布置设备也更加灵活。标准排水量4340吨,满载排水量5570吨。


肯达级装备的火炮为AK-726双联装76.2毫米全自动高平两用舰炮系统。1964年5月,前苏联部长会议下达第450-184号决议,宣告了这款新型舰炮生产定型。该炮重量仅26吨,适装性极强,所以这种脍炙人口的舰炮从当年起一直生产到1988年。该系统在Д67-1遥控指挥装置指挥下,由МР-105炮瞄雷达制导,具备当时世界上同口径火炮中突出的射速,即90发/分钟。其УЭCБ-62PП高射炮弹射程13千米,射高11千米。由于装备了AP-51Л无线电近炸引信,这使弹丸密集杀伤半径扩展到了8米。当然,比起同时期的AK-725双联装57毫米高平两用炮,“金雕”1134Б型舰上的AK-726还有个重要优势——对海/对地射击能力高一个档次。其配用УOФБ-62榴弹的威力远强于57毫米弹,同时其对海/对地射击散布也明显好于57毫米炮。须知这才是一款完全可以与西方中口径舰炮直接比拼对抗的武器。 肯达级后甲板梯次布置了两部AK-726型,备弹2400发。至于MP-105“枭声”火控雷达,肯达级后甲板烟囱后支了个平台,只放了一部。也就是说,2部双联装AK-726相当于一部4管76毫米口径高炮。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这段时间内,应付典型的航空兵突击模式而言,雷达制导、指挥仪随动的中口径高射炮还是非常有效的。例如针对可对已进入航路的,进行平桅跳弹轰炸的北约高速攻击机(例如A-4、A-7等),4门76毫米口径自动高炮的拦截概率不低于50%。
上层建筑需要安装大量的天线和控制站,以及大量的导弹武器,这使得海军对其稳定性有所担忧。该舰在初步设计时,曾经作了几个方案,但最终选取的是有利于布置导弹武器和其他设备的长艏楼构型和两个岛式建筑物的方案。该方案极为有效地减小了单个上层建筑的体积,并将上层建筑分为匀称的前后两大部分。武器和电子装备仍然采用舰炮时代的布置原则,所有装备均错落有致地设置在中轴线上,铺满甲板和上层建筑顶部,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开阔的射界,同时也比较好的解决了稳定性的问题。


当然,肯达级上最有威力的防空武器还是防空导弹。 肯达级前甲板A炮位上布置了M-1防空导弹发射装置ЗИФ-101。这种防空导弹,由双联装横摇稳定发射装置发射。导弹发射系统,连同其庞大的弹库、隐藏在加高甲板舱段下的扬弹装弹机构,塞满了肯达级前部船体的相当部分。 M-1防空导弹北约名为SA-N-1,导弹本身为国土防空军的C-125(SA-3)导弹系统的同类。之所以选择类似C-125这样的系统,主要是因为其也是当时防空军手中对低空目标杀伤能力最强的型号。M-1系统使用的B-600导弹,对中空典型大中型目标有效作战半径可达4~15千米,其性能可基本遂行近距离点防空任务,射高80~12000米,最大飞行速度3.5马赫。导弹由两级串联弹体组成,头部尖细,尾部较粗大。弹体鼻锥部分是4个切尖三角形舵翼,显得相当靠前,有利于在低空实施精确和快速控制。在其中两个弹翼的后缘还设了副翼,以使导弹以稳定的速度滚转。尾部段有4个巨大的矩形翼面,作为一级助推器甚至整弹的稳定舵面。导弹采用火箭发动机,而不是当时已经比较风靡的冲压发动机。显然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导弹战斗部为破片式,能在50米的密集杀伤半径内产生3670块有效破片。此种导弹系统,大致相当于同一时期的美国海军“鞑靼人”防空导弹系统。
====动力系统====
58型的动力系统由两台TV-12锅炉涡轮机以及两台КVN-95/64高压锅炉,和之前的锅炉相比,КVN-95/64高压锅炉可以将燃料体积电压翻一番,全速效率提高10%。额定功率可达90000轴马力(67500千瓦)。最高航速为34.5节(63.9公里/小时),在18节(33.3公里/小时)航速下航程为3500海里。


肯达级桥楼上的塔形平台,装配着配套M-1系统的神器——大名鼎鼎的4P90“桔皮群”雷达。这是一种能让密集恐惧症患者立刻崩溃的东西,许多个专用天线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复杂的大型火控雷达天线,就像一堆被剥开了的桔子皮。 “桔皮群”采用了传统的线扫体制,单脉冲跟踪,所以机架上安装了两对抛物面天线,两两垂直安装,一对(一大一小)用于对目标进行方位扫描,而另一对(一大一小)进行垂直扫描,所有雷达天线不对称地各自按照水平和垂直姿态直接固连于机架之上。雷达上两个稍大的天线(H波段,6~8GHZ)跟踪远距离目标,波束宽度大概1.5×15度,使用不偏置的四分之一波长平板馈源。而小一点的(I波段)在更近的距离内精确跟踪。如果导弹发射后就跟踪导弹。由于采用指令制导,中央的小型圆锥抛物面天线工作于E波段(2~3GHz),是命令制导信号的发射天线,雷达最初用于截获目标,导弹发射后雷达系统同时跟踪导弹和目标。
====武装配置====
武器方面,58型搭载了P-35反舰导弹系统,在舰首尾部各搭载了了一套SM-70型四联P-35“进步”(北约代号:SS-N-3B“萼片”)反舰导弹发射器,在上层建筑内还设计了专门的贮弹库,另存有8枚导弹,随时可以为SM-70型发射装置进行二次装填。因此共计有16枚反舰导弹。导弹的制导可以通过舰上装备的Binom雷达进行由人工操作完成,也可以进行巡回模式。SM-70型发射器可以在每个方向水平旋转120°,并上升至25°的角度仰角,需要大约1.5分钟。水平面上的旋转速度为每秒5°。
 
同时舰上也装备了防空导弹,58型前甲板A炮位上布置了M-1“波浪”(北约代号:SA-N-1“果阿”)防空导弹发射装置ЗИФ-101。这种防空导弹由双联装横摇稳定发射装置发射。导弹发射系统,连同其庞大的弹库、隐藏在加高甲板舱段下的扬弹装弹机构,塞满了58型前部船体的相当部分。
 
M-1导弹本身为国土防空军的C-125(SA-3)导弹系统的同类,之所以选择类似C-125这样的系统,主要是因为其也是当时防空军手中对低空目标杀伤能力最强的型号。M-1系统使用的B-600导弹,对中空典型大中型目标有效作战半径可达4~15千米,其性能可基本遂行近距离点防空任务,射高80~12000米,最大飞行速度3.5马赫。导弹由两级串联弹体组成,头部尖细,尾部较粗大。弹体鼻锥部分是4个切尖三角形舵翼,显得相当靠前,有利于在低空实施精确和快速控制。在其中两个弹翼的后缘还设了副翼,以使导弹以稳定的速度滚转。尾部段有4个巨大的矩形翼面,作为一级助推器甚至整弹的稳定舵面。导弹采用火箭发动机,而不是当时已经比较风靡的冲压发动机。显然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导弹战斗部为破片式,能在50米的密集杀伤半径内产生3670块有效破片。此种导弹系统,大致相当于同一时期的美国海军“鞑靼人”防空导弹系统。
 
58型装备的火炮为AK-726双联装76.2毫米全自动高平两用舰炮系统。1964年5月,前苏联部长会议下达第450-184号决议,宣告了这款新型舰炮生产定型。该炮重量仅26吨,适装性极强,所以这种脍炙人口的舰炮从当年起一直生产到1988年。该系统在Д67-1遥控指挥装置指挥下,由МР-105炮瞄雷达制导,具备当时世界上同口径火炮中突出的射速,即90发/分钟。其УЭCБ-62PП高射炮弹射程13千米,射高11千米。由于装备了AP-51Л无线电近炸引信,这使弹丸密集杀伤半径扩展到了8米。当然,比起同时期的AK-725双联装57毫米高平两用炮,“金雕”1134Б型舰上的AK-726还有个重要优势——对海/对地射击能力高一个档次。其配用УOФБ-62榴弹的威力远强于57毫米弹,同时其对海/对地射击散布也明显好于57毫米炮。须知这才是一款完全可以与西方中口径舰炮直接比拼对抗的武器。 58型后甲板梯次布置了两部AK-726型,备弹2400发。至于MP-105“枭声”火控雷达,58型后甲板烟囱后支了个平台,只放了一部。也就是说,2部双联装AK-726相当于一部4管76毫米口径高炮。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这段时间内,应付典型的航空兵突击模式而言,雷达制导、指挥仪随动的中口径高射炮还是非常有效的。例如针对可对已进入航路的,进行平桅跳弹轰炸的北约高速攻击机(例如A-4、A-7等),4门76毫米口径自动高炮的拦截概率不低于50%。
 
====雷达系统====
除此之外,58型还拥有庞大且先进的雷达系统。
 
在桥楼上的塔形平台,装配着配套M-1系统的神器——大名鼎鼎的4P90“桔皮群”雷达。这是一种能让密集恐惧症患者立刻崩溃的东西,许多个专用天线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复杂的大型火控雷达天线,就像一堆被剥开了的桔子皮。 “桔皮群”采用了传统的线扫体制,单脉冲跟踪,所以机架上安装了两对抛物面天线,两两垂直安装,一对(一大一小)用于对目标进行方位扫描,而另一对(一大一小)进行垂直扫描,所有雷达天线不对称地各自按照水平和垂直姿态直接固连于机架之上。雷达上两个稍大的天线(H波段,6~8GHZ)跟踪远距离目标,波束宽度大概1.5×15度,使用不偏置的四分之一波长平板馈源。而小一点的(I波段)在更近的距离内精确跟踪。如果导弹发射后就跟踪导弹。由于采用指令制导,中央的小型圆锥抛物面天线工作于E波段(2~3GHz),是命令制导信号的发射天线,雷达最初用于截获目标,导弹发射后雷达系统同时跟踪导弹和目标。


肯达级巡洋舰前桅和中桅顶端,安置有2部探测距离为110~130千米、采用单面椭圆形格栅结构天线的MP-300“安加拉河”中远程对空搜索雷达。雷达工作在E/F波段,即2~4吉赫兹频率。两部天线互为备份的配置,其一为适应高强度核条件下大规模战争的需要——配置两部雷达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在遭受硬杀伤和电磁脉冲攻击的情况下的防空情报能力。其二因“安加拉河”雷达属红海军所使用的早期型号远程情报雷达,其功能和可靠性本身存在一定缺陷。如要保证持续空情监视和防空搜索(不管是在本方近海还是远洋机动舰队中),均需要功能完备的情报雷达系统遂行任务。两部一摸一样的防空雷达可以在技术水平有限的情况下保证部队的战备任务。当然,备份雷达使得桅杆负担又大了不少。
肯达级巡洋舰前桅和中桅顶端,安置有2部探测距离为110~130千米、采用单面椭圆形格栅结构天线的MP-300“安加拉河”中远程对空搜索雷达。雷达工作在E/F波段,即2~4吉赫兹频率。两部天线互为备份的配置,其一为适应高强度核条件下大规模战争的需要——配置两部雷达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在遭受硬杀伤和电磁脉冲攻击的情况下的防空情报能力。其二因“安加拉河”雷达属红海军所使用的早期型号远程情报雷达,其功能和可靠性本身存在一定缺陷。如要保证持续空情监视和防空搜索(不管是在本方近海还是远洋机动舰队中),均需要功能完备的情报雷达系统遂行任务。两部一摸一样的防空雷达可以在技术水平有限的情况下保证部队的战备任务。当然,备份雷达使得桅杆负担又大了不少。
7,616

个编辑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