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R百科是靠无数自愿编辑者持续地建设更新完善的。编辑非常简单,请勇于更新页面!
编辑入门 | 资助百科 | 留言讨论页 | 微博@舰R百科 | 百科编辑讨论Q群:366818861

伦道夫:修订间差异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添加12,116字节 、​ 2023年6月14日 (星期三)
无编辑摘要
(建立内容为“{{#seo: |title=舰R百科-{{PAGENAME}} |titlemode=append |keywords=战舰少女R,战舰少女,舰R,百科,{{PAGENAME}}, |description={{#invoke:string|country|{{#i…”的新页面)
 
无编辑摘要
第8行: 第8行:
{{舰娘名片
{{舰娘名片
|本名= 伦道夫
|本名= 伦道夫
|别名=  
|别名= 兰道夫、Randy
|原名= USS Randolph (CV-15)
|原名= USS Randolph (CV-15)
|国籍= 美国
|国籍= 美国
第34行: 第34行:


==原型简介==
==原型简介==
{{wiki图片|位置=右|维基图片地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蘭道夫號航空母艦#/media/File:USS_Randolph_(CV-15)_underway_in_Chesapeake_Bay_on_12_November_1944_(80-G-287672).jpg|图片地址=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b/b6/USS_Randolph_%28CV-15%29_underway_in_Chesapeake_Bay_on_12_November_1944_%2880-G-287672%29.jpg|宽度=400|说明=1944年伦道夫号正在切萨皮克湾试航}}
伦道夫号航空母舰是美国海军建造的[[埃塞克斯]]级航母的七号舰,同时也是后期改良的长舰体埃塞克斯级航母的二号舰。


她的名字来自于美国第一任大陆会议主席佩顿·伦道夫(Peyton Randolph),所以船员们也给她起了个“Randy”的绰号。
关于埃塞克斯级航母的舰船设计部分请参阅[[埃塞克斯]]或长舰体埃塞克斯级航母首舰[[提康德罗加]]的词条,这里不再赘述。
==服役历史==
伦道夫号于1943年5月10日在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开始建造,1944年6月28日下水,同年10月9日正式服役。
随后在1944年11月22日,伦道夫与同样刚服役不久的姐妹舰[[香格里拉]]号一起前往加勒比海域进行试航,随后开始战前训练,于同年12月17日被批准前往太平洋战场参加战斗。
1945年1月29日,伦道夫随航空母舰[[萨拉托加]]号、姐妹舰邦克山号(USS Banker Hill CV-17)和[[本宁顿]]号以及轻母贝劳伍德号(USS Belleau Wood CVL-24)一起前往西太平的乌利西环礁,正式加入太平洋战场。
===二战时期===
====硫磺岛和冲绳战役====
1945年2月10日,伦道夫离开乌利西,与海军中将马克·米切尔(Marc A. Mitscher)指挥的第58特舰会合,随后被分配至由海军少将亚瑟·拉德福(Arthur W. Radford)指挥的第四分队,同队的有约克城号航母(USS Yorktown CV-10)、轻母兰利号(USS Langley CVL-27)以及卡博特号(USS Cabot CVL-28),负责对日本东京地区进行空袭扫荡。
2月16日,第四分队率先放飞飞机轰炸东京湾一带的机场,随后对大田区的工厂设施进行轰炸。
第二天,为支援美军登陆部队登陆硫磺岛,第四分队对硫磺岛东北部小笠原群岛的父岛和母岛进行了一波轰炸。
2月18日,第四分队再次空袭父岛,随后待命。
2月19日,在用舰炮和飞机对硫磺岛轰炸了三天后,美军开始正式登陆硫磺岛。此时第四分队返回进行补给,到20日才返回前线。
硫磺岛战役期间,伦道夫所在的第四分队的主要任务是对父岛和母岛的日军机场进行空袭,以防他们增援硫磺岛的日军守军。
2月23日,第四分队在外海完成补给,随后再次北上空袭日本本土。
2月25日早上,第四分队派机队空袭东京,却因天气恶劣,几乎无功而返。下午米切尔中止所有飞行作业,欲改于次日空袭名古屋,然而海面天气进一步恶化,翻起大浪,使舰队无法及时进入攻击范围。26日早上,米契尔取消攻击,命舰队于次日补油,然后攻击冲绳岛;伦道夫号的第四分队则在补油后到乌利西休整,于3月1日抵达。
3月11日晚上,在乌利西进行修整的伦道夫号遭到了一架日军神风自杀飞机的袭击,该飞机避开了美军的雷达侦测,然后撞击了伦道夫号的舰艉飞行甲板,引发了剧烈爆炸,爆炸炸毁了舰上的一号发动机,造成27人死亡,4人失踪。
{{wiki图片|位置=右|维基图片地址=https://en.wikipedia.org/wiki/USS_Randolph_(CV-15)#/media/File:USS_Randolph_(CV-15)_under_repair.jpg|图片地址=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7/74/USS_Randolph_%28CV-15%29_under_repair.jpg|宽度=450|说明=1945年3月杰森号修理舰(右)在乌利西为伦道夫号(左)修理}}
美军即时作最高警备,即时将环礁内所有军舰的灯光关闭,并搜索敌机。而伦道夫号的虽遭攻击,但受创位置既非脆弱之处,舰上的灭火系统亦运作正常,且自杀飞机已几近耗尽燃油,未有爆炸,故此减轻舰体损伤,大火也在半夜后扑灭。
虽然损伤不严重,但经评估,伦道夫受到的损伤在乌利西无法完全修理,只能返回美国本土进行大修,而且维修时间大概需要5个月。而美军接下来准备进攻冲绳地区,伦道夫估计是无法参战了。
为了能尽快完成修理而让伦道夫号不错过参战机会,美国海军第五舰队司令雷蒙德·斯普鲁恩斯(Raymond A. Spruance)让伦道夫号就在乌利西本地由修理舰杰森号(USS Jason AR-8)进行修理。
结果,伦道夫就真的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在4月1日就被修好了,赶上了即将到来的冲绳战役。
4月5日,伦道夫完成维修立马启程,随后与英国皇家海军航母组成的第57特舰(由航空母舰[[光辉]]号、[[胜利]]号、[[不挠]]号,战列舰[[英王乔治五世]]号和何奥号组成)会合,随后第57特舰对冲绳地区以及石垣岛区域进行空袭,伦道夫则前往与第58特舰会合。
4月7日,坊之岬海战爆发,但伦道夫由于正在赶来会合的路上,故遗憾的未能参与此战,直到4月8日才与舰队回合,随后伦道夫被编入以[[企业]]号航母为期间的第二分队。
4月11日,舰队再次遭到神风自杀飞机的袭击,企业号航母被击中起火爆炸,受损严重,随后不得不退出战斗返回乌利西维修,而伦道夫则顶替企业号成为第二分队旗舰。
5月6日,企业号完成维修与舰队会合,但不幸的是,5月14日在对九州和四国进行空袭的时候企业再次被神风击中,这次比较严重,必须返回美国本土修理,于是伦道夫这次暂时成为了第58特舰的旗舰。
6月1日,海军上将小威廉·哈尔西(William F. Halsey)接替斯普鲁恩斯负责指挥快速航母编队,第58特舰也更名为第38特舰(因为哈尔西是第三舰队的司令)。
6月10日,舰队返回菲律宾进行补给维修。
6月22日,美军基本占领冲绳,冲绳战役结束。
====日本本土空袭====
7月8日,舰队在冲绳外海集合,于10日开始对东京进行空袭。
随后舰队计划北上对本州及北海道一带进行空袭,但因天气恶劣而暂时放弃。
7月14日,天气好转,舰队开始大举进攻北海道的北部和南部,美军和英军的战列舰则负责炮击轰炸沿岸的工厂设施。
17至18日,舰队再次空袭东京湾。首日天气欠佳,空袭几乎无效。次日天气稍为好转,舰队随即出击,并集中攻击[[长门]]号战列舰,最终长门号为约克城号重伤,一度认为已经击沉。
7月24日、25日及28日,英美航空母舰舰队前往轰炸濑户内海及吴市,集中攻击日军残存军舰,单在24日舰队的出击数便高达1747架次,并击沉战列舰伊势号、日向号、榛名号,利根号重巡洋舰、天城号航母、青叶号轻巡洋舰、大淀号轻巡洋舰、磐手号及出云号巡洋舰;击伤葛城号航母、龙凤号、海鹰号轻母及[[北上]]号巡洋舰。
8月9日,在美国分别向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后,舰队再次出发对本州进行空袭。
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稍后伦道夫号与埃塞克斯号加入第四分队,留在日本近海执勤。
直到9月5日,伦道夫才启程返回美国,中途抵达珍珠港进行了一次维修。
10月10日,伦道夫号搭载飞机及1200名乘客,与胡蜂号及兰利号一同返回美国,于14日抵达巴拿马运河,随后抵达诺福克。
随后伦道夫参与了“魔毯行动”,前往意大利那不勒斯接载美军士兵回国。
{{wiki图片|位置=右|维基图片地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蘭道夫號航空母艦#/media/File:USS_Randolph_(CVA-15)_underway_1954.jpg|图片地址=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c/cb/USS_Randolph_%28CVA-15%29_underway_1954.jpg|宽度=400|说明=1954年完成SCB-27A改造的伦道夫号}}
===第一次退役及现代化改造===
1948年2月25日,伦道夫退役,并在费城加入预备役兵封存。
此时美军已经准备启动“SCB-27A”计划对埃塞克斯级航母进行现代化改造,但因二战结束军费削减问题未能执行。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海军军费又提高了,于是伦道夫才得以进行现代化改造。
1951年6月22日,伦道夫被拖入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开始改造。为了能够搭载新式的喷气式飞机,伦道夫的飞行甲板进行了加固,同时装备了更大的升降机,新的液压弹射装置和固定装置,舰岛结构也被重新设计。
伦道夫于1951年10月1日完成改造,舷号变更为“CVA-15”,于1953年7月1日重新服役。
1953年8月,伦道夫前往加勒比海试航,在11月27日返抵诺福克,并预备到地中海巡航。
1955年6月18日,伦道夫号返回诺福克海军工厂,准备进行“SCB-125”改造项目,这次改造新增了倾斜角飞行甲板以及封闭式舰艏,改造于1956年6月完成。
===大西洋舰队服役时期===
1956年7月,伦道夫前往地中海地区巡航。
10月29日,以色列随英法两国进攻埃及导致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也称“苏伊士运河危机”),伦道夫在苏伊士运河附近进行中立巡航,并协助撤离亚历山大港的美国公民,随后伦道夫在1957年2月19日返回美国。
1958年7月14日,伊拉克爆发七月十四革命,亲美的哈希姆王朝被推翻,这一浪潮席卷了整个中东地区,进而引发了约旦和黎巴嫩政治危机,伦道夫被再一次派往地中海。
9月2日,伦道夫启程前往地中海,现在东地中海巡逻,随后访问塔兰托、马耳他、那不勒斯和罗马等城市,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也登上此舰参观。随后伦道夫于1959年3月12日返回美国。
===水星计划===
1959年3月31日,伦道夫的舷号被更改为“CVS-15”,成为反潜航母。
1960年7月,伦道夫再次进入造船厂开始现代化改造项目“FRAM II”(Fleet Rehabilitation and Modernization),以延长服役寿命,改造工作于1961年3月完成。
1961年4月17日,古巴发生了著名的“猪湾事件”,导致美国和古巴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伦道夫奉命前往加勒比海进行警戒。
1961年7月,伦道夫前往百慕大群岛海域回收水星-红石4号的太空舱(即著名的“自由钟7号”)。但太空舱的航天员维吉尔·格里森因舱内进水不得不逃出,最后被一架救援直升机所救,随后直升机返回伦道夫号。
1962年1月,伦道夫号前往大西洋回收水星-大力神6号太空舱,救起航天员约翰·格伦。
===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10月,苏联在古巴建造的导弹基地一事被曝光,古巴导弹危机爆发。
伦道夫号立刻前往加勒比海,并在10月26日封锁古巴附近海域,追踪苏联潜艇。
27日,美军驱逐舰向苏联潜艇B-59投下警告性深水炸弹,几乎令潜艇发射核弹,引发核战。
随后苏联从古巴撤出,导弹危机解除,伦道夫号则在11月30日返回诺福克,并进入船厂维修。
1967年9月27日,伦道夫号最后一次到地中海巡航,并与美军舰队在海上演习,于12月17日返抵美国。1968年8月7日,海军宣布伦道夫号即将退役。
{{wiki图片|位置=右|维基图片地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蘭道夫號航空母艦#/media/File:USS_Randolph_(CVS-15)_underway_1967.jpg|图片地址=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1/USS_Randolph_%28CVS-15%29_underway_1967.jpg|宽度=400|说明=1967年,伦道夫号搭载反潜飞机,最后一次前往地中海巡航}}
===退役及拆解===
1969年2月13日,伦道夫号在波士顿船厂退役,并拖到费城封存。1973年6月1日,伦道夫号除籍,并在1975年5月15日以156万美元出售拆解。


==游戏相关==
==游戏相关==
7,512

个编辑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