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R百科是靠无数自愿编辑者持续地建设更新完善的。编辑非常简单,请勇于更新页面!
编辑入门 | 资助百科 | 留言讨论页 | 微博@舰R百科 | 百科编辑讨论Q群:366818861

新奥尔良:修订间差异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添加2,125字节 、​ 2024年1月30日 (星期二)
无编辑摘要
(文字替换 -“|keywords=战舰少女R”替换为“|keywords=战舰少女R,战舰少女wiki”)
无编辑摘要
第62行: 第62行:
</tabber>
</tabber>


==原型简介==
==新奥尔良级巡洋舰设计简介==
=== 设计相关 ===
新奥尔良级巡洋舰是美国海军在1922年《华盛顿海军条约》下设计的第四代条约巡洋舰,也是美军设计的最后一级条约巡洋舰,在新奥尔良级之后带有实验性质的[[威奇塔]]号以及[[巴尔的摩]]级重巡洋舰排水量均超过了10000吨。
新奥尔良号是新奥尔良级重巡洋舰首舰。原本该级以最先铺设龙骨的阿斯托里亚号命名,而新奥尔良号率先下水,因而获得更靠前的舷号。1942年8月8日的萨沃岛海战中阿斯托里亚号战沉,该级舰遂变为以新奥尔良号命名。该级是美国海军建造的第四级条约型重巡洋舰,原定作为八艘[[波特兰]]级重巡洋舰的后六艘建造,但由于设计方案中途修改而独立成级,后又增加建造一艘,共七艘,各舰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设计差异。尽管依然需要遵守《华盛顿海军条约》的规定,但在新奥尔良级重巡洋舰上众多创新技术得到应用,美国海军深知,战争爆发时,他们需要利用这些得到实践的新技术来打造超越条约限制的战舰,因此新奥尔良级可以说是后来所有美国新型巡洋舰的直系祖先。
 
从设计角度来看,新奥尔良级与轻巡洋舰的[[布鲁克林]]级以及驱逐舰的[[弗莱彻]]级一样,在重巡洋舰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可以说是后续美国海军所有的火炮巡洋舰的鼻祖,其中包括[[巴尔的摩]]级重巡洋舰、[[克利夫兰]]级轻巡洋舰等,可以说是美国海军经历了前三代巡洋舰([[彭萨科拉]]级、[[北安普顿]]级和[[波特兰]]级)设计后的集大成之作。
 
虽然在排水量这一块和前代一样没有超过10000吨,但新奥尔良级采用的大量新技术让美国海军意识到,等到条约失效后,这些成熟的新技术可以设计出更加强大的巡洋舰。甚至在美国海军内部认为新奥尔良级巡洋舰是10000吨排水量内最强的巡洋舰。
 
===舰船设计===
新奥尔良级的设计始于1929年,经历了[[彭萨科拉]]级、[[北安普顿]]级和[[波特兰]]级三代巡洋舰的探索后,美国海军已经逐渐掌握了10000吨重巡洋舰的成熟设计。但是这前三代巡洋舰在舰体外观上并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装甲防护薄弱算是这三代的通病,所以新巡洋舰的设计重点之一就是要强化装甲防护。
 
以此为理念,美国海军建造和维修部门(BuC & R)设计出了一个相较于前代巡洋舰长度较短,但着重加强防护的8英寸(203毫米)巡洋舰设计,该设计长度相较于[[北安普顿]]级缩短了3.7米,这样也缩短了主装的长度,多出来的吨位用于加固内部舱室(如轮机舱和弹药舱)的舱壁装甲厚度。
 
可以说这种设计很好的弥补了之前美军重巡洋舰的缺陷,所以该设计很快得到了海军的青睐,并在1931年陆续实施到当时已经在开工建造的舷号为“CA-32”到“CA-41”的巡洋舰舰体中。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波特兰]]号和[[印第安纳波利斯]]号也在修改设计之列,但由于这两舰的建造工程已经被承包给私人造船公司,临时修改设计会额外支付大量违约金,所以美国海军只能将波特兰和印第安纳波利斯两舰单独列为波特兰级,将其移出修改计划。


该级舰设计初衷是为弥补彭萨科拉级{{黑幕|铁皮罐头、彭脆脆}}和北安普敦级严重不足的装甲防御,为此除继续采用3座3联装203mm主炮之外,还将舰体和装甲带长度缩短以增强防护水平{{黑幕|然而在游戏中反而不如前代型号}};同时采用长首楼船型来弥补缩短舰体所损失的内部空间。本级舰还废弃了北安普敦级上的三角桅,改为塔式的一体化舰桥。
===基础参数===
新奥尔良级全长179.27米(水线176米),宽18.82米,标排10110吨,满排12663吨。


该级舰装甲带厚度较之前的条约型重巡洋舰有了很大提高,水线装甲带最厚为127mm,向下渐减至76mm{{黑幕|但还是皮带}};在水线装甲内侧还有一层19mm的防破片装甲。炮塔正面装甲提升至203mm,也是美国条约型巡洋舰中第一种对203mm火炮具备一定防御能力的炮塔。全舰装甲重量占标准排水量的15%,远超彭萨科拉级的8%左右的水准;主炮在弹重和射程上也对日本当时的三年式200mm炮有着一定的优势。但本舰装甲带长度因弹药库整体向下移动而大大缩短,仅覆盖动力舱段;而移动至水线下的弹药库尽管也有76-114mm不等的侧面装甲防护,但没有主装甲带的庇护下面对水下弹和鱼雷的防护能力还是显得不足。
新奥尔良级的舰体外观相较于前代有了较大的改变,首先最明显的就是长度有所缩短,同时采用长首楼船型来弥补缩短舰体所损失的内部空间;前甲板一直延伸至第二个烟囱处;之前位于舰身中部的水上飞机弹射器也被移至舰艉处;本级舰还废弃了北安普敦级上的三角桅,改为塔式的一体化舰桥。


全舰长度的缩短和排水量的增加造成本舰储备浮力有所下降,稳性降低,全部七艘舰船的火炮射击散布依然不尽如人意;舰体中部缺乏防御能力的水上飞机机库和燃油库在萨沃岛夜战{{黑幕|吊打}}中也被证明是一个很大的缺陷;操控性较差,舱室空间和采光的不足让本级舰在热带地区作战时饱受舰员诟病。
但全舰长度的缩短和排水量的增加造成本舰储备浮力有所下降,稳性降低,全部七艘舰船的火炮射击散布依然不尽如人意;舰体中部缺乏防御能力的水上飞机机库和燃油库在萨沃岛夜战中也被证明是一个很大的缺陷;操控性较差,舱室空间和采光的不足让本级舰在热带地区作战时饱受舰员诟病。


幸存的四艘战舰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后不久接受了电子与雷达系统和防空武器系统的新技术改造,同时降低舰船上部结构重量,舰桥部分的外形有所变化。
该级动力系统由8台Babcock & Wilcox锅炉和四台西屋(Westinghouse)蒸汽轮机组成,额定功率107000马力(79800千瓦),航速32.75节(60.7公里/小时),在10节(19公里/小时)的经济航速下续航力为9000海里(16670公里)。


作为10000吨级的条约型重巡洋舰而言,本级舰的设计仍有颇多可圈可点之处,在条约规定范围内达到了一定的平衡,不失为一个较为成功的方案,而其各种实验性的设计也为后续型号的设计奠定了重要基础。
该级的主炮由9门8英寸(203毫米)/55倍径Mk.14主炮组成,分别安装在三座三联装炮塔中,该炮最大射程29130米,可以发射118公斤的穿甲弹,并在17830米处击穿5英寸装甲。


{{黑幕|高雄:让你不超标}}
副炮由8门5英寸(127毫米)/25倍径高平两用炮组成,防空炮最初只有8门M2勃朗宁机炮,后来由于防空需求激增,该级在后续改造中替换下M2机炮,加装了20毫米厄利孔防空炮和四联装博福斯防空炮。


{{黑幕|希佩尔:超标了也不见得就好...}}
该级舰装甲带厚度较之前的条约型重巡洋舰有了很大提高,水线装甲带最厚为5英寸(127毫米),向下渐减至76毫米;在水线装甲内侧还有一层19毫米的防破片装甲。炮塔正面装甲提升至203毫米,也是美国条约型巡洋舰中第一种对8英寸(203毫米)火炮具备一定防御能力的炮塔。全舰装甲重量占标准排水量的15%,远超彭萨科拉级的8%左右的水准;主炮在弹重和射程上也对日本当时的三年式200毫米炮有着一定的优势。但本舰装甲带长度因弹药库整体向下移动而大大缩短,仅覆盖动力舱段;而移动至水线下的弹药库尽管也有76-114毫米不等的侧面装甲防护,但没有主装甲带的庇护下面对水下弹和鱼雷的防护能力还是显得不足。


=== 战史相关 ===
作为10000吨级的条约型重巡洋舰而言,本级舰的设计仍有颇多可圈可点之处,在条约规定范围内达到了一定的平衡,不失为一个较为成功的方案,而其各种实验性的设计也为后续型号的设计奠定了重要基础。


==原型简介==
新奥尔良号于1931年3月14日纽约海军造船厂开工,1933年4月12日下水,1934年2月15日竣工。
新奥尔良号于1931年3月14日纽约海军造船厂开工,1933年4月12日下水,1934年2月15日竣工。
=== 服役历史 ===
{{wiki图片|位置=右|维基图片地址=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USS_New_Orleans_(CA-32).jpg|图片地址=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6/USS_New_Orleans_%28CA-32%29.jpg|宽度=400|说明=历史上的新奥尔良号}}
{{wiki图片|位置=右|维基图片地址=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USS_New_Orleans_(CA-32).jpg|图片地址=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6/USS_New_Orleans_%28CA-32%29.jpg|宽度=400|说明=历史上的新奥尔良号}}
本舰服役后加入太平洋舰队。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遭袭时,本舰正在进行动力系统维修;在甲板清空,码头动力中断的情况下,本舰不得不采用人力操纵高炮旋转、俯仰和人力供弹进行防空作战,幸而除一发近失弹的破片外无更大的损伤。
本舰服役后加入太平洋舰队。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遭袭时,本舰正在进行动力系统维修;在甲板清空,码头动力中断的情况下,本舰不得不采用人力操纵高炮旋转、俯仰和人力供弹进行防空作战,幸而除一发近失弹的破片外无更大的损伤。
7,410

个编辑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