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R百科是靠无数自愿编辑者持续地建设更新完善的。编辑非常简单,请勇于更新页面!
编辑入门 | 资助百科 | 留言讨论页 | 微博@舰R百科 | 百科编辑讨论Q群:366818861

纳尔逊:修订间差异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纳尔逊级设计简介:​ 增加机舱前置原因
第118行: 第118行:
动力系统由两套Brown-Curtis齿轮传动蒸汽轮机提供动力,涡轮机额定功率为45000轴马力(34000千瓦),最高航速为23节(42.6公里/小时),携带的燃油可以使得舰船在16节(30公里/小时)速度下航行7000海里(13000公里)。该舰23节的最大速度在二战中不合适伴随高速部队如航母编队等行动([[俾斯麦|蛐蛐]]:打完就跑真™爽,高速舰就是这么自信!<del>然后就被[[剑鱼]]断腿了</del>),因而限制了其在二战中的作用,必须依靠航母断腿等战术配合。
动力系统由两套Brown-Curtis齿轮传动蒸汽轮机提供动力,涡轮机额定功率为45000轴马力(34000千瓦),最高航速为23节(42.6公里/小时),携带的燃油可以使得舰船在16节(30公里/小时)速度下航行7000海里(13000公里)。该舰23节的最大速度在二战中不合适伴随高速部队如航母编队等行动([[俾斯麦|蛐蛐]]:打完就跑真™爽,高速舰就是这么自信!<del>然后就被[[剑鱼]]断腿了</del>),因而限制了其在二战中的作用,必须依靠航母断腿等战术配合。


此外,纳尔逊级采用了将三座主炮塔全部前置,而动力舱全部后置这种非常规布局,这种做法的目的是将主炮弹药库集中防护、减小弹药库区域长度并削减动力段的防护以减重。但这种主炮布局也存在缺点:首先就是存在射击死角,主炮无法正后向射击(虽然纵摇的高频率导致战舰正前&后向的射界并没有那么重要);其次三座主炮密集排列,主炮侧后向开火时的炮口暴风将严重影响舯部露天甲板上的各种设施,浪费甲板面积。虽然KGV级前期论证阶段同样出现过全前置布局,美国也存在类似研究,但最终英国人还是选择更加常规的布置。
此外,纳尔逊级采用了将三座主炮塔全部前置,而动力舱全部后置这种非常规布局,这种做法的目的是将主炮弹药库集中防护、减小弹药库区域长度并削减动力段的防护以减重。但这种主炮布局也存在缺点:首先就是存在射击死角,主炮无法正后向射击(虽然纵摇的高频率导致战舰正前&后向的射界并没有那么重要);其次三座主炮密集排列,主炮侧后向开火时的炮口暴风将严重影响舯部露天甲板上的各种设施,浪费甲板面积。虽然[[英王乔治五世|乔五]]级前期论证阶段同样出现过全前置布局,美国也存在类似研究,但最终英国人还是选择更加常规的布置。


相应的,作为慢速设计,其机舱被布置到了锅炉舱与主炮弹药舱之间,这个舱室布局早在N3的前置研究方案M3时就已经提出,其目的包括但不限于:锅炉舱后置有利于改善重量配平、机舱前置可减小主轴倾角、锅炉与主炮弹药库分开可减小因高温蒸汽泄露而殉爆的风险等。
相应的,作为慢速设计,其机舱被布置到了锅炉舱与主炮弹药舱之间,这个舱室布局早在N3的前置研究方案M3时就已经提出,其目的包括但不限于:锅炉舱后置有利于改善重量配平、机舱前置可减小主轴倾角、锅炉与主炮弹药库分开可减小因高温蒸汽泄露而殉爆的风险等。
第124行: 第124行:
除此之外,三座炮塔前置导致整个舰体外型看上去非常奇怪,纳尔逊和罗德尼也被戏称作“Nelsol”和“Rodnol”,这个带“ol”结尾的名字来自于皇家海军油轮的名字,因为这个外形确实很像油轮;除此之外,还有诸如“丑陋的姐妹”以及“被华盛顿砍倒的樱桃树”等等{{黑幕|华盛顿:这TM和我有啥关系?!}}。相比传统布置,其航海舰桥较为靠后,加上高干舷受风影响等因素,使得舰只操纵和以往的经验存在较大区别,被稀里糊涂的套上了“操纵性不佳”的恶名。
除此之外,三座炮塔前置导致整个舰体外型看上去非常奇怪,纳尔逊和罗德尼也被戏称作“Nelsol”和“Rodnol”,这个带“ol”结尾的名字来自于皇家海军油轮的名字,因为这个外形确实很像油轮;除此之外,还有诸如“丑陋的姐妹”以及“被华盛顿砍倒的樱桃树”等等{{黑幕|华盛顿:这TM和我有啥关系?!}}。相比传统布置,其航海舰桥较为靠后,加上高干舷受风影响等因素,使得舰只操纵和以往的经验存在较大区别,被稀里糊涂的套上了“操纵性不佳”的恶名。
[[File:HMS_Nelson_during_gunnery_trials.jpg|400px|缩略图|右|纳尔逊号在演习中舰炮齐射]]
[[File:HMS_Nelson_during_gunnery_trials.jpg|400px|缩略图|右|纳尔逊号在演习中舰炮齐射]]
===武装配置===
===武装配置===
纳尔逊级的主炮由9门BL 16in MKI(406毫米)火炮组成,分别安装在三座三联炮塔中,三座炮塔全部位于舰桥前方。在设计阶段,军械局认为更短且更轻的炮弹更加难以碎裂、且在远距离下坠角度更大有利于攻击装甲甲板、初速更高射程更远,但后续打靶与实战证明较轻的炮弹在远距存速急剧下降,穿甲能力不足,加上英方炮弹质量因素,在二战开始时其远距离贯穿深度只相当于旧式的15in MKI和新式的14in MKVII舰炮,三者同时逊于德国的38cm SK C/34舰炮。不过考虑到其开发时间较早,在20s时期依然比同期的美国MK I型和使用软被帽穿甲弹的三年式410要强(所以游戏里那爆表的火力其实是有点不科学的<ref>可能来自于美国海军论坛的Okun氏在2013年前后拿出的一张新火炮穿深表,其中在承认Mark.I火炮的弹重和存能均远低于三年式41cm舰炮+九一式彻甲弹或MK.V舰炮+5号重型弹的同时,却声称Mark.I舰炮的穿深远高于上述两炮。另外根据各种说法,Nathan Okun同志这炮表大量掺杂私货。不过这就无法解释狮级的火力疲软了</ref>)。
纳尔逊级的主炮由9门BL 16in MKI(406毫米)火炮组成,分别安装在三座三联炮塔中,三座炮塔全部位于舰桥前方。在设计阶段,军械局认为更短且更轻的炮弹更加难以碎裂、且在远距离下坠角度更大有利于攻击装甲甲板、初速更高射程更远,但后续打靶与实战证明较轻的炮弹在远距存速急剧下降,穿甲能力不足,加上英方炮弹质量因素,在二战开始时其远距离贯穿深度只相当于旧式的15in MKI和新式的14in MKVII舰炮,三者同时逊于德国的38cm SK C/34舰炮。不过考虑到其开发时间较早,在20s时期依然比同期的美国MK I型和使用软被帽穿甲弹的三年式410要强(所以游戏里那爆表的火力其实是有点不科学的<ref>可能来自于美国海军论坛的Okun氏在2013年前后拿出的一张新火炮穿深表,其中在承认Mark.I火炮的弹重和存能均远低于三年式41cm舰炮+九一式彻甲弹或MK.V舰炮+5号重型弹的同时,却声称Mark.I舰炮的穿深远高于上述两炮。另外根据各种说法,Nathan Okun同志这炮表大量掺杂私货。不过这就无法解释狮级的火力疲软了</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