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R百科是靠无数自愿编辑者持续地建设更新完善的。编辑非常简单,请勇于更新页面!
编辑入门 | 资助百科 | 留言讨论页 | 微博@舰R百科 | 百科编辑讨论Q群:366818861

英王乔治五世:修订间差异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添加11,989字节 、​ 2024年3月23日 (星期六)
→‎参考资料:​ 添加参考资料来源
(文字替换 -“不挠”替换为“不挠”)
→‎参考资料:​ 添加参考资料来源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第34行: 第34行:


==原型简介==
==原型简介==
英王乔治五世号是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的一号舰,1937年1月1日在维克斯·阿姆斯特朗船厂开工,1939年2月21日下水,1940年12月11日服役。
英王乔治五世号是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的一号舰,1937年1月1日在维克斯·阿姆斯特朗船厂开工,1939年2月21日下水,1940年12月11日服役。虽然英王乔治五世级因为各种原因被诟病,但她们仍然及时地出现在了皇家海军最黑暗的时候,并在战争中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wiki图片|位置=右|维基图片地址=https://en.wikipedia.org/wiki/HMS_King_George_V_(41)#/media/File:King_George_V_class_battleship_1945.jpg|图片地址=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c/c8/King_George_V_class_battleship_1945.jpg|宽度=400|说明=1945年的英王乔治五世号}}
{{wiki图片|位置=右|维基图片地址=https://en.wikipedia.org/wiki/HMS_King_George_V_(41)#/media/File:King_George_V_class_battleship_1945.jpg|图片地址=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c/c8/King_George_V_class_battleship_1945.jpg|宽度=400|说明=1945年的英王乔治五世号}}
===舰船设计===
===设计历程===
1936年,各个海军大国签订《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该条约规定了主力舰吨位不超过35000吨和主炮口径不超过14英寸(360毫米)的限制,于是英国的新锐战列舰英王乔治五世级就按照这个标准在当年开始设计。但出于各种原因,日本和意大利拒绝签订该条约,随后美国提出“伸缩条款”,如果日本和意大利在1937年拒不签署该条约,那么剩下的各个签约国可以将主力舰限制放宽至45000吨排水量和16英寸主炮口径。但此时英王乔治五世的设计已经进行了一部分,基本不可能再推翻进行重新设计,只能按照35000吨排水量和14英寸口径主炮的标准设计完成。


这也导致英王乔治五世级在当时欧洲各国的新锐战列舰里实力几乎就是垫底的,因为要遵守《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里最开始的“战列舰吨位不超过35000吨和主炮口径不超过14英寸(360毫米)”的限制,导致战列舰整体性能和主炮威力都不佳,再加上后来意大利、日本和美国在1936至1937年纷纷退出《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纳粹德国也违反了《英德海军协定》,而美国和法国的主力舰排水量可以按45000吨和16英寸口径主炮的标准设计,这也让英国的乔治五世级吃了一个大亏,英王乔治五世级14英寸的小水管和其他国战列舰动辄15或16英寸的主炮相比完全不够看。可能该级唯一可以称道的地方大概就是较低的造价和大高度大厚度(厚度仅次于大和级)的垂直主装甲带了。
====快速主力舰竞赛====
随着《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订,各大海军强国正式进入了“海军假日”,但德意志级的出现打破了这个氛围。虽然德意志级吨位较小、防护较差,但其相对较高的速度以及六门283毫米口径的主炮却使得其很适合充当破交舰的角色。作为回应,法国建造了敦刻尔克级、意大利则对其现有的四艘老舰进行了大规模现代化改造,后来的黎塞留级与维内托级亦与为前列事件的影响之一,这便是30年代的欧洲快速主力舰竞赛。然而以海上交通线为命脉的英帝国,此时却因《第一次伦敦海军条约》而无法进行任何主力舰建造,于是英国海军首脑决定,顺着《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解禁了总吨位限制与建造禁令,英国人势必要在其第一批新锐战列舰上扳回颓势,并且这些新战舰应当来得越早越好——尤其是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引发地中海危机给予了皇家海军巨大的压力。


该级整体长度为227米,宽34米,吃水深度10米,标椎排水量38031吨,满载排水量42237吨,这个排水量应该算是所有新锐战列舰里最小的(如同时期的[[俾斯麦]]级和[[维内托]]级的标排至少都在4万吨以上)。
====抢跑====
实际上早在1934年,针对新一代战列舰的设计工作便已开始。虽然在此之前英国曾提议将限制进一步压低到两万余吨、12in口径主炮,但显然维持现有35,000吨标准的意见占上风。在评估过14in、15in、16in三个口径后,为了尽可能避免现有战列舰在对抗新舰时处于劣势,以及当时的第一海务大臣、日德兰海战时贝蒂座舰狮号的舰长、查特菲尔德(请牢记这个名字)受日德兰海战的影响{{黑幕|PTSD}},认为较小口径的舰炮能通过更好的防护以及皇家海军近战战术的配合反杀主炮口径更大的战舰,遂有相当大的倾向将主炮口径限定在14in。虽然美国方面为了应对日本“既想退出条约、又不想被认为破坏和平”的小心思而提出了升降机条款,但皇家海军对新舰的紧迫要求还是促使着设计工作朝着14in开展。那么,整个基调是:12门14in主炮,1935年7月定案封存开始备料,1937年1月1日立即开工,20个月下水腾出船台建造狮级,用这些前期准备达成“抢跑”效果以尽快形成战斗力,让这些新舰赶在1940年服役。


英王乔治五世号与她的妹妹们[[威尔士亲王]]、[[约克公爵]]最大的不同在于船艏。英王乔治五世号没有使用飞剪式船艏,导致高海况下上浪严重,航海性能不佳。这一经验教训使得之后的各同级舰安装了飞剪式船艏以提高航海性。
====海军史上最大的笑话====
为了应对德法意逐渐高速化的主力舰,除了1934年几个极初期23节与少数26节方案外,指标速度均为27~29节,皇家海军认为,即使速度比法意的15in主炮30节舰要稍慢,亦可通过拂晓接敌、航母断腿等战术配合以达成战术目标。在抢跑的基调下,KGV级经早先的设计迭代后,最终于1935年10月形成了代号为14N的设计方案。14N方案的舰体尺寸已经和后来的KGV相差无几,速度为标准排水量下以十万马力主机功率达到28节,其特征在于将动力舱室集中后置/主炮全前置+单烟囱,并采用10座双联4.5in高平两用炮,这一布局腾出了数百吨重量。1936年初,战舰的高平炮正式确定为理论效能接近的8座5.25in,这腾出了另外一些重量,查特菲尔德随即决定用这些重量来改善防护:直到14N的设计方案,其主装甲带高度只有两层甲板,而自此开始先是加了一道比主装薄1in的上装,后续则将上装加厚并将装甲甲板由中甲板的位置提升至主甲板,这就是14O方案。当然,这一举措也确实有好处,其一是增加舰艇储备浮力并增加装甲盒内可用空间,其二是即使炸弹在装甲甲板上爆炸也可使其远离水线,使得战舰水线完整能够继续作战。在此之后,其主装厚度亦进一步提升,由原先的14/13in提升至15/14in。


该级配备了八个锅炉,共能够产生100000轴马力(75000千瓦)的功率,同时配备了四套Parsons齿轮涡轮机,最高航速为28节(51.9公里/小时)。这使得英王乔治五世级成为当时英国皇家海军最快的战列舰,然而和别国战列舰30节以上的最高速还是不能比。
但是,经过进一步论证,14N的全前置单烟囱的方案被否决,战舰被认为需要回到较为常规的上甲板布局,这意味着卡好的吨位不够用。'''此时海军建造总监斯坦利·古道尔爵士提议通过瞒报排水量等作弊方式将此问题掩盖过去,但查特菲尔德却否决了这一想法,而来自海军内部对德法意军舰瞒报、吨位超标军舰的质疑,也被“建造技术较低”的理由搪塞过去'''。最终在比较三座主炮塔中任意一座改为双联装的影响后,最终决定更改B炮塔以实现“高达”770吨的最大化减重。唯一的好消息是,机械部门认为将动力系统增重100吨即可获得11万马力的“主机可持续性过载功率”,在经过细化后,'''1936年5月28日'''14P方案成型,最终成为了后来的英王乔治五世级。
 
====难产====
英王乔治五世号和威尔士亲王号总算赶上了1937年1月1日最早的那班车,但是,设计阶段的拖延与更改仍然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后果。人们很快发现,不管是熟练工人还是装甲钢产能,甚至是炮塔这样的关键设备都远未达到原先为抢跑设定的目标。30年代英国所有的炮塔/炮架基本由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进行开发,但由于间战期间英国火炮和炮架研发使用的极度混乱{{黑幕|仅1935年正在研发的就有:新4in炮架、新4.5in炮塔(三种)、新4.7in炮塔、双联5.25in炮塔、三联6in炮塔起码7种}},加上间战期间针对大口径舰炮炮架的研究基本集中于三联装,这使得乔治五世级的炮塔开发遭遇了明显拖延,仅砍掉B炮塔带来的额外一个双联炮塔的工作量就使得KGV级整体进度滞后了至少半年,而装甲钢产能的不足甚至被炮塔的严重延误所掩盖{{黑幕|英国甚至不得不从捷克进口部分非渗碳装甲用于建造光辉级航母}}。而KGV的后2舰,安森与豪,其实际开工时间已经与原计划的狮级相差无几。狮级的三联炮架开发亦因此延后,直到战争爆发将整个项目彻底停摆。即使是率先开工的英王乔治五世号,其完工时间也已来到1940年12月11日。
 
===舰船简介===
该级舰垂线间长700ft/213.36米,全长745ft/227.08米,宽103ft/31.39米(计入弹射器则为34.26m),标椎排水量36,730吨对应吃水29.25ft/8.92m,重载排水量约42,000~43,000吨,前往太平洋部署时可达45,000吨。以标准排水量衡量,除了敦刻尔克级和沙恩霍斯特级,英王乔治五世级是所有新锐战列舰里最小的(如同时期的[[俾斯麦]]级和[[维内托]]级的标排至少都在4万吨以上)。
 
英王乔治五世号与她的妹妹们[[威尔士亲王]]、[[约克公爵]]最大的不同在于船艏。由于追求A炮塔正前向0仰角射击能力,英王乔治五世号舰艏上扬幅度较小,导致高海况下上浪严重,舰艇前甲板潮湿易影响前主炮运作。这一经验教训使得之后的各同级舰安装了飞剪式船艏以提高航海性。
 
该级配备了八个海军部锅炉,同时配备了四套Parsons齿轮减速蒸汽轮机,共能够产生100,000轴马力(75000千瓦)的主机功率,“可持续性过载”为110,000轴马力,试航最高航速为28.6节/52.97km/h,作战状态下一般为28节左右,1945年一度因超载+维护不善只能达到26节。由于胡德号等老舰的舰体与机械老化,英王乔治五世级成为当时英国皇家海军最快的战列舰,但相比作战状态29节的德意新舰稍慢,明显慢于黎塞留级。其设计续航能力为以10节速度航行15,600海里,但由于其蒸汽管线漏点较多、电子设备高耗能需求未被仔细考虑等原因,实际续航能力远低于设计值,仅略优于维内托级。


====武装配置====
====武装配置====
在日本和意大利相继拒签《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而提出“伸缩条款”后,英国首相丘吉尔在1936年底写信给海军大臣,表示强烈反对英王乔治五世配备的10门14英寸主炮,提议换成9门16英寸以达到伸缩条款中16英寸的最大限制,但当时为时已晚,设计部门并没有多余的时间再重新设计新的主炮和舰体了。
在日本和意大利相继拒签《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后,英国首相丘吉尔在1936年底写信给海军大臣,表示强烈反对英王乔治五世配备的10门14英寸主炮,提议换成9门16英寸以达到升降机条款中16英寸的最大限制,但当时为时已晚,设计部门并没有多余的时间再重新设计新的主炮和舰体了。
 
英王乔治五世级的10门BL 14英寸Mk VII主炮分别装在一座Mark II双联炮塔和两座Mark III四联炮塔中,受日德兰经验影响,英国新舰炮塔普遍配备复杂的互锁防火机构。虽然这明显提升了安全性,但这使得炮塔结构过于复杂,水兵操作容易出错,整体过重且部分位置缺乏形变空间,在战争初期的实战中故障频发,比如[[威尔士亲王]]号参与丹麦海峡海战时该炮塔就早早出现故障。最终经过战时的改进和对人员的训练,可靠性得以提升。虽然英王乔治五世级的主炮塔预留了配备RPC俯仰回旋随动系统的空间,但因战争和英国国力的衰退,她们直到被拆解也未能配备此类系统。
 
14in主炮的火控核心为海军部MK IX火控台,功能上已经具备前卫号使用的MK X火控台的雏形,相对较为先进,同时配备对海搜索雷达等电子设备,在恶劣天气下能够较好地保持作战能力。虽然其配备的火控雷达与显示设备并没有明确表明其能够脱离光学系统利用水柱校射,但根据约克公爵号在北角海战时的记录其很可能实际做到了这点。
 
英国在战争前期使用的14in炮弹存在穿甲能力不足的问题。如果按照美国海军经验式对比,其炮弹验收的经验式系数可高达116%,'''即需要116%的经验式计算速度才能完整穿透目标靶板并起爆,属于同期最差的炮弹''',位列其后的仅有英国自家的15与16in炮弹。这直接导致了即使以要求更低的穿孔极限标准,英国新14in也只能在18km内击穿俾斯麦的主装或者炮塔正面,不过1941年新式14in炮弹开始生产使得这一情况得到改善,战争末期的新式炮弹能以旧炮状态的2400FPS/731.5米每秒初速在26,200码距离上击穿12in装甲。


部分资料显示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有安装3座三联新式15英寸火炮炮塔的早期设计。但是应注意这种新式15英寸火炮当时处于研制失败的状态,资金不足加上成果达不到设计指标,无法在战前和战时量产。而且三联新式15英寸火炮的炮塔设计和四联装14英寸Mark III型炮塔类似,即使制造出来也会面临一样的可靠性问题,对于战争初期的严峻形势没有帮助。
副武器包括16门QF 5.25英寸(133毫米)Mk I炮,分别装在8座双联炮塔中,正常射速每分钟十至十二发,最大俯仰角分别是-5和70度,在45度仰角的最大射程为14935米。但实际上这种炮的射速只有每分钟七至八发,前卫号的炮塔经过改进提升了射速。负责提供对空指引的是四部HACS系统,但该系统开发时间较早、仅能将三维运动强行二维化进行解算,加上指示器具原理限制,难以应对超低空目标和大高度变化(例如俯冲轰炸)的目标,性能不如开发时间较晚的德美系统。


英王乔治五世级的10门BL 14英寸Mk VII主炮分别装在一座Mark II双联炮塔和两座Mark III四联炮塔中,但Mark III四联装炮塔的结构过于复杂,在战争初期的实战中故障频发,比如[[威尔士亲王]]号参与丹麦海峡海战时该炮塔就早早出现故障。最终经过战时的改进和对人员的训练,可靠性得以提升。
防空火力方面,该级初始搭载了四门0.5英寸四联防空炮,但后来为了增强防空能力,将这些0.5英寸炮全换成了Mark VI砰砰炮。主要防空火力为六座八联砰砰炮,相比于同期的28mm“芝加哥钢琴”或者25mm“96神炮”,其火力持续性最佳、单发毁伤能力最强,但因初速较低而有效射程较近、弹道不佳。


副武器包括16门QF 5.25英寸(133毫米)Mk I炮,分别装在8座双联炮塔中,正常射速每分钟十至十二发,最大俯仰角分别是-5和70度,在45度仰角的最大射程为14935米。但实际上这种炮的射速只有每分钟七至八发。
====防护设计====
英王乔治五世级乃至所有英国新式战列舰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垂直主装(实际上是随船壳倾斜)这一近乎“开倒车”的结构。该结构虽然在甲弹对抗方面被严厉诟病,但其考虑过程本身与周密程度都值得作为参照。


防空火力方面,该级初始搭载了四门0.5英寸四联防空炮,但后来为了增强防空能力,将这些0.5英寸炮全换成了Mark VI砰砰炮。
英王乔治五世级的鱼雷防御结构(TDS)纵深为13ft/3.98m,由外到内为空舱-液舱-空舱-强力纵壁结构,其中液舱占比较小,液舱两侧各有由两层D钢叠加共20mm的隔板,防雷纵壁为两层35磅D钢叠加共43.6mm厚。三舱式的结构出现于30年代初期,在此之前直到1920年左右,皇家海军认为上端向外倾斜的舱壁可以将气体导向舷外泄压,对应结构运用实例为纳尔逊级。而30年代初期的实验则认为泄压理论并不重要,垂直舱壁与三舱结构的防护能力比预计的要好。另一方面,虽然倾斜舱壁有利于保证TDS纵深不随鱼雷命中位置变深而降低,但考虑到内部空间较为紧凑而倾斜舱壁将挤压核心区内部空间,设计师最终选择了垂直舱壁。基于Job74号浮箱的全尺寸实验,英国人认为该系统能够抵挡'''1000磅TNT当量'''的水下爆炸并以此作为指标。但实际由于实验时舱段后'''另有一深达7ft的液舱存在''',并且实验中变量过多无法形成对照,因此该舰仅靠13ft的纵深并不能达到实验中的千磅指标,实际防护能力可能为650磅左右,不太可能超过850磅。虽然在大部分区域的强力纵壁后都是一些中小型水密舱,但这些舱室往往填充着辅机、发电机乃至大轴{{黑幕|PoW的沉没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这些发电机舱被毁导致AA断电损管无力+主轴弯曲绞烂了一片水密舱}},因而不适宜将其视为TDS的一部分。为数不多的好消息之一是,虽然战舰在靠近艏艉的区域舰体收窄,但TDS少见的保持了较好的深度一致性。
 
在甲弹对抗压力大增、倾斜主装普遍铺开的30年代,只有英德两国的新式战舰的主装是随船壳倾斜的:
 
——英国设计师向来重视战舰稳定性,尤其是战舰在受损之后稳定性保持是否良好往往能影响战舰是漂浮还是倾覆,或者舰员逃生时间长短。不管是倾斜皮带内置还是外置,在其下端或者外段总有一部分TDS结构的空舱处于保护之外容易受损进水,为了保证战舰在这些区域'''受损后仍具备需要的稳定性''',战舰需要更大的舰宽与相当大的完好状态的GM值。
 
——倾斜皮带在20年代被视为有利于导气泄压的优势,在30年代被认为并不重要,相反还需要'''额外的舷侧支撑'''以确保水线船舷不会变“软”而给入坞和靠泊带来麻烦。同样的,在考量主装下方用来防御水中弹的下部装甲带时,薄装甲带对抵挡直接命中没有任何作用,不如直接将主装加深;而在防鱼雷方面,即使为下部装甲带配备厚重支撑结构,其仍有可能被推向舷内或者刺穿防雷纵壁;考虑到装甲带在弹道上的投影,倾斜装甲带需要'''更大的铅锤高度''',这会进一步加深装甲带末端在水中的位置'''劣化防雷性能'''。
 
——针对甲弹对抗的结论是,虽然垂直装甲带会更厚,但其铅锤高度较低,并且需要的舰宽更低连带着装甲甲板的宽度会更低。而进一步量化的计算显示,14in垂直主装能提供和13in倾斜大致相同{{黑幕|实际上不管是后来的打靶测试还是更早的结论,都是14in垂直提供的保护远不如哪怕只有12°倾斜的13in}}的防护能力,'''这个观点可能受英国炮弹穿甲能力不足的影响'''。在1933年10月,海军建造总监为未来的战舰定下了垂直皮带的方案。
 
另外,所谓针对“水漂弹”而采用垂直皮带大概率是个谣言。
 
为了应对大角度落弹和穿甲炸弹的威胁,英王乔治五世级在弹药库段配备了厚达6in的装甲甲板并且向动力段进行了延伸,其余核心区段亦厚达5in,能够较好地应对德法意的15in主炮。与美国新式战列舰类似,英王乔治五世级核心舱室上方的露天甲板配备了由两层D钢叠加共50磅/31.1mm的炸弹甲板,用以抵挡通用炸弹和小当量SAP炸弹,并提前引爆AP炸弹或者大当量SAP炸弹。然而,在各国经过强化的露天甲板中,英王乔治五世级的'''露天甲板不仅总厚度最低,在材质上亦非其它国家使用的装甲钢''',因此不管是其抵挡炸弹的能力还是不一定存在的剥被帽能力,都需要审慎考量。不过正如上文提到过的,即使炸弹在装甲甲板上方爆炸,由于其位置较高并且采用外置垂直皮带,亦难以毁伤水线。
 
需要注意,英国舰船在描述装甲厚度时,'''实际单位是磅而非英寸''',实际厚度换算应当视为'''1in=40lb≈24.9mm''',具体原因请参照纳尔逊的词条。


===服役初期===
===服役初期===
第131行: 第164行:
{{总索引|英国海军}}
{{总索引|英国海军}}


== 参考资料 ==
==参考资料==
<references />《British Battleships 1919-1945: New Revised Edition》【英】R.A.Burt,P532~P588
 
《British Battleship 1906-1946》【美】Norman Friedman,P448~P479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