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瀚海狂客/Obj 114
在庞大的“八八舰队”计划因1922年(大正11年)2月6日《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署而宣告破产之后,日本海军并没有放弃继续发展的企图。无论是外部各帝国主义列强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客观存在的海上压力(特别是太平洋对岸的头号假想敌美国海军),还是日本帝国内部不断失控膨胀的军国主义浪潮,都决定了日本海军不能也没有办法遏制住向纯粹为侵略战争服务的战争机器转变的扩张野心。而除了战争本身之外,最能体现这一野心的,大概就是在《华盛顿条约》之后日本海军的一系列造舰计划了。
概述
从1922年《华盛顿条约》签署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海军随着无条件投降玉 音 放 送而灰飞烟灭,日本海军先后通过了十余个主要的造舰计划,其中就包括知名度足以比肩“八八舰队”的“丸系列”计划。
根据通过的时间和背景,日本海军的这些计划可以分为受《华盛顿条约》体系约束的条约期内计划、《华盛顿条约》体系失效后日美军备竞赛期间的后条约时代计划、决定对美开战后的战备计划,以及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战时计划四个阶段。庞大的“丸系列”横跨了全部这四个阶段,但并不是所有计划的全部。总的而言,在这二十三年的时间里,日本海军主要的造舰计划有下列这个:
条约期内:
- 大正十二年度(1923)舰艇补充计划
- 昭和二年度(1927)舰艇补充计划
- ※含大正十五年度(1926)批准的4艘驱逐舰。
- 昭和三(四)年度(1928-1929)舰艇补充计划
- ※因《伦敦海军条约》签署,未实施。
- 昭和六年度(1931)辅助舰艇补充计划/第一次补充计划/①计划/丸一计划
- ※含昭和八年度(1933)追加计划
- 昭和九年度(1934)辅助舰艇补充计划/第二次补充计划/②计划/丸二计划
后条约时代:
- 昭和十二年度(1937)舰艇补充计划/第三次补充计划/③计划/丸三计划
- 昭和十三年度(1938)舰艇补充计划
- 昭和十四年度(1939)舰艇补充计划/第四次补充计划/④计划/丸四计划
- 昭和十六年度(1941)舰艇补充计划
- 昭和十七年度舰艇(1942)补充计划/第五次补充计划/⑤计划/丸五计划
- ※制定时日本尚未对美开战,因战争随后爆发而几乎没有实施。
- 第六次补充计划/⑥计划/丸六计划
- ※和丸五计划同时制定,未确定具体执行时间,同样因战争爆发而未实施。
开战前战备:
- 关于应对当前形势的军备缺陷补充计划/丸临计划
- 丸急计划
- 丸追计划
二战爆发后:
- 改⑤计划/改五计划
- 丸战计划
大正十二年度计划
在“八八舰队”计划因《华盛顿条约》取消后,日本海军不得不研究该如何收拾留下的烂摊子。在明确了哪些“八八舰队”计划中的舰艇要继续照计划建造后,1923年(大正12年),日本海军开始研究如何处理“八八舰队”计划中剩余的110艘未开工辅助舰艇。由于《华盛顿条约》相当于彻底断绝了日本海军通过建造主力舰来匹敌头号假想敌美国海军的可能性,日本海军的作战思路只得相应做出改变,转而从条约没有限制的中小型舰艇上寻找突破。
这一思路的转变体现在大正十二年度的计划中,最明显的便是辅助舰艇的大型化和总体数量的减少,特别是大型驱逐舰和重巡洋舰的建造。110艘“八八舰队”剩下的未建舰艇先是被大幅砍到了77艘,15艘二等驱逐舰被直接砍掉,59艘潜艇也被砍到28艘,且大多升级成了基准排水量1000吨以上的一等潜水舰;随后,在设计出全新的特型驱逐舰后,这77艘舰艇又被砍成了71艘,详见下文。
大正十二年度计划的预算在第46届帝国议会上被通过。预算被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基于“八八舰队”计划取消后结余的“军舰补充费”的一部分而设立的“军舰制造费”,和基于“军舰补充费”另一部分、并另行拨款补充的“辅助舰艇建造费”。
计划内容
本计划预算分为“军舰制造费”和“辅助舰艇建造费”两部分,其中在“军舰建造费”预算内建造的舰艇舰名右上角带有“*”,在“辅助舰艇建造费”预算内建造的则不带“*”。
※本次计划中含有在“八八舰队案”中已计划建造,但因未及时开工而又在本次计划中重新分配预算的舰艇,以舰名右上角的“⑧”标注(不含改造主力舰、驱逐舰和潜艇)。
军舰制造费
- 计划时间
- 大正12年(1923)-大正14年(1925),共3年。(关东大地震后整个计划向后顺延一年)
- 计划概要
将两艘主力舰改造为航母,另新建16艘各型舰艇,总预算1亿2344万6617日元。
- ※原“八八舰队”计划“军舰补充费”自1923年起部分共计6亿6753万1932日元,因主力舰建造被《华盛顿条约》取消而节约3亿5590万8156日元,转移到“辅助舰艇建造费”1亿8817万7159日元,剩余部分即为此笔预算。
辅助舰艇建造费
- 计划时间
- 大正12年(1923)- 大正16年(即昭和2年,1927),共5年。(关东大地震后整个计划向后顺延一年)
- 计划概要
- 新建59艘各型舰艇,总预算3亿6886万9892日元,最终实际建成53艘。
- ※从“八八舰队”计划“军舰补充费”转移1亿8817万7159日元,另行补充1亿8069万2733日元,即为此笔预算。
未完工舰艇改装
- 航空母舰 - 2艘
新造舰艇
- 巡洋舰(7100吨型) - 8艘(7100吨×4,10000吨×4)
- ※2艘7100吨型(古鹰型)由“八八舰队案”剩余8000吨型大巡4艘、5500吨型中巡5艘计划变更而来,其余6艘为新追加。
- 古鹰型 - 2艘(7100吨×2)
- 青叶型 - 2艘(7100吨×2)
- 妙高型 - 4艘(10000吨×4)
- 驱逐舰 - 24艘 → 21艘(1400吨×24 → 1400吨×16、1700吨×5)
- 神风型 - 4艘(1400吨×4,又被称为追风型)
- 第11(追风)*、第13(疾风)*、第15(朝凪)*、第17(夕凪)
- 睦月型 - 12艘(1400吨×12)
- 第19(睦月)、第21(如月)、第23(弥生)、第25(卯月)、第27(皋月)、第28(水无月)、第29(文月)、第30(长月)、第31(菊月)、第32(三日月)、第33(望月)、第34(夕月)
- 吹雪型 - 5艘(1700吨×5)
- 潜水舰 - 28艘
- ※计划执行时各型建造数量有变动,但总数未变。
- 巡潜1型(海大74型/伊1型)- 4艘
- 第74(伊1)*、第75(伊2)*、第76(伊3)、伊4
- 机雷潜型(伊21型/121型)- 6艘 → 4艘
- 第48(伊21)*、第49(伊22)、第50(伊23)、伊24
- 大型 - 13艘 → 12艘
- 海大3型a(伊153型)- 5艘
- 第64(伊53)*、第77(伊54)、第78(伊55)、伊58
- 海大3型b(伊156型)- 5艘
- 伊56、伊57、伊58、伊59、伊60、伊63
- 海大4型(伊162型)- 3艘
- 伊61、伊62、伊64
- L4型(吕60型)- 5艘 → 8艘
- 第72(吕61)*、第73(吕62)*、第84(吕63)、吕64、吕65、吕66、吕67、第83(吕68)
- 水雷母舰 - 1艘
- 迅鲸型
- 长鲸*⑧
- 同型舰迅鲸已于1922年开工。两舰竣工后变更为潜水母舰。
- 敷设舰 - 1艘(3000吨型,实际建造吨位约为2000吨)
- 无级别
- 严岛
- 急设网舰 - 1艘(5000吨型,实际建造吨位约为1400吨)
- 无级别
- 白鹰
- ※1929年(昭和4年)3月于竣工前变更为敷设舰。
- 捕获网艇 - 3艘 → 2艘
- 燕型
- 燕、鸥
- ※1929年(昭和4年)3月于竣工前变更为敷设艇。
- 扫海艇 - 3艘
- 第1号型
- 第4、第5、第6
- 给油舰 - 3艘
- 隐户型
- 隐户*、早鞆*、鸣户*
- 给粮舰 - 1艘
- 无级别
- 间宫*
- 基准网艇 - 2艘 → 0
- 未建造。
昭和二年度计划
※本计划批准过程相当漫长,以至于部分舰艇在计划最终被批准前就被单独批准建造了,使整个计划实际上变成了大正十五年度和昭和二年度两个造舰计划,详见下文。
按照日本海军自己算出来的结果,大正12年度计划所建造的辅助舰艇只够满足总需求的60%;而考虑到老舰的到寿退役,这一比例只会继续降低,所以必须继续建造更多的辅助舰艇。
别问,问就是大建。
计划经过
1924年(大正13年),日本海军第一次向国会提出了追加造船计划的提案。这份提案相当庞大,内含包括1艘航空母舰、11艘巡洋舰和36艘驱逐舰在内的115艘各种舰艇,从各种意义上都充满了“八八舰队”计划的遗风,总预算也是十分武德充沛的高达大约9亿日元。这一巨大的计划当然不会被国会批准,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日本海军便和国会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拉扯。这当中日本海军的造舰清单被国会一砍再砍,直到1926年(大正16年)才批准了先行建造4艘驱逐舰。在第二年(1927/昭和2年)的第52届帝国国会上,日本海军咬牙把新船的需求压到了33艘,这样才被国会勉强通过了其中27艘的预算,姑且算是最终通过了计划。
在1924(大正13)到1927(昭和2)年间,日本海军和帝国国会的拉扯过程大概是这样子的:
- 1924年(大正13年)2月军令部要求:
- 自1925(大正14)年度起6年内建造115艘各型舰艇。
- 1924年(大正13年)9月预算案:
- 自1926(大正15)年度起5年内建造43艘各型舰艇以替代将要到寿的老旧舰艇。
- 1925年(大正14年)10月预算案:
- 自1926(大正15)年度起5年内建造37艘各型舰艇以替代将要到寿的老旧舰艇(军令部最初计划为45艘)。
- 1926年(大正15年)3月第51次帝国议会批准预算:
- 自1926(大正15)年度起2年内建造4艘驱逐舰。
- 1926年(大正15年)8月预算案:
- 自1927(大正16/昭和2)年度起4年内建造33艘各型舰艇以替代将要到寿的老旧舰艇。
- 1927年(昭和2年)3月第52次帝国议会批准预算:
- 自1927(昭和2)年度起5年内建造27艘各型舰艇。
昭和2年度计划及最终通过前各版计划详情(部分) | ||||||||||||
---|---|---|---|---|---|---|---|---|---|---|---|---|
舰种 | 排水量 | 前期计划 | 大正14年案 | 大正15年批准 | 昭和2年度计划 | 备注 | ||||||
大正13年 2月 军令部 |
大正13年 9月 |
军令部原案 | 大正14年10月提交案 | 大正15年8月 | 实际 获批 | |||||||
航空母舰 | 27000 | 1 | ||||||||||
航空 补给舰※ |
10000 | 3 | 2 | 1 | ||||||||
水上机 母舰 |
8000 | 1 | 1 | 1 | 1 | 实际建造为航空母舰龙骧 | ||||||
侦查 巡洋舰 |
10000 | 12 | 4 | 4 | 4 | 4 | 高雄型 | |||||
驱逐舰 | 1900 | 36 | 22 | |||||||||
驱逐舰 | 1700 | 22 | 20 | 4 | 16 | 15 | 大正15年和昭和2年两次建造均为吹雪型 | |||||
潜水舰 (巡洋) |
2000 | 8 | 10 | 2 | 1 | 1 | 1 | 巡潜1型改(伊5) | ||||
潜水舰 (海大) |
1500 | 14 | 6 | 4 | 4 | 3 | 海大5型 | |||||
潜水舰 (机雷) |
2500 | 2 | ||||||||||
潜水舰 (补给) |
3500 | 4 | ||||||||||
敷设舰 | 5000 | 4 | 4 | 4 | 2 | |||||||
敷设舰 | 1200 | 12 | 2 | 1 | 昭和2年作为5000吨型代舰提出,最终建造为八重山 | |||||||
急设网舰 | 5000 | 1 | ||||||||||
基准网艇 | 500 | 4 | ||||||||||
捕获网艇 | 500 | 6 | ||||||||||
炮舰(大) | 1000 | 1 | 3 | 1 | ||||||||
炮舰(中) | 820 | 1 | 1 | 昭和2年度作为1000吨型代舰提出,未获批 | ||||||||
炮舰(小) | 340 | 4 | 2 | 2 | 2 | 实际建造为250吨级热海型 | ||||||
工作舰 | 20000 | 1 | 1 | 1 | 1 | |||||||
给油舰 | 15400 | 2 | 1 | 1 | 1 | 1 | ||||||
给兵舰 | 15000 | 1 | ||||||||||
总计 | 115 | 43 | 45 | 37 | 4 | 33 | 27 | |||||
※:1922年《华盛顿海军条约》中只对吨位超过10000吨的航空母舰做出了约束,因此日本海军计划使用排水量不超过10000吨的“航空补给舰”来规避条约限制。但随着1930年《伦敦海军条约》追加了禁止英、美、日建造10000吨以下航空母舰的规定,该“暗度陈仓”策略即告失败。 |
计划内容
大正十五年度造舰计划
- 计划时间:
- 大正15年(1926)- 大正16年(即昭和2年,1927),共2年。
- 计划概要:
- 新建4艘特I型驱逐舰,总预算2611万400日元。
- 计划新造舰艇
- 驱逐舰
- 特I型(吹雪型)- 4艘(652万7600日元×4)
- 第40(东云)、第41(薄云)、第42(白云)、第43(矶波)
昭和二年度造舰计划
- 计划时间:
- 大正16年(即昭和2年,1927)- 大正20年(即昭和6年,1931),共5年。
- 计划概要:
- 新建27艘各型军舰,总预算1631万40日元。
- 计划新造舰艇
- 水上机母舰 - 1艘
- ※后变更为航空母舰。
- 无级别
- 侦查巡洋舰 - 4艘
- 驱逐舰 - 15艘
- 潜水舰(巡洋)- 1艘
- 伊1型改
- 伊5
- 潜水舰(海大)- 3艘
- 伊65型(海大5型)
- 伊65、伊66、伊67
- 敷设舰
- 无级别
- 八重山
- 炮舰(小)
- 热海型
- 热海、二见
其他
在昭和2年度计划被批准后,由于预计日后的造船规模会增加,日本海军在昭和4年度(1929)至昭和6年度(1931)这3年间先后挪用造舰经费中的65万2468日元,用于扩充设计部门和组建临时的潜水舰设计部门。
昭和三(四)年度计划
1928年(昭和3年)9月,基于《华盛顿条约》中关于老旧主力舰替换的条款,日本海军再次提出新的造舰计划,以在实现对老旧主力舰和辅助舰艇的更替同时,将之前几次计划中未能获批的部分一并实现塞私货(大嘘)。这使得最初的计划规模膨胀到了包含4艘战列舰在内的112艘。次年(昭和4年)3月,经过军令部和海军大臣的商议,这一计划被砍到了87艘,准备提交国会进行审议。然而,随着1930年(昭和5年)伦敦海军会议的召开,本计划还未经国会讨论便自然无果而终。
由于在开始前即被取消,本次计划并未留下什么有着直接联系的舰艇。不过,正是在此轮计划中,已经造够了两个水雷战队编制(24艘,每支水雷战队为1轻巡旗舰+4舰驱逐队×3)特型驱逐舰的日本海军意识到,如继续进行1700吨以上大型驱逐舰的建造,可能会引发世界范围内的大型驱逐舰军备竞赛,到头来闹出更多的条约只怕会让自己的日子更不好过。因此,在此轮计划中,日本海军不再建造1700吨以上的特型驱逐舰,而是回头继续建造吨位同旧型驱逐舰相当的1400吨和1000吨级驱逐舰。事实证明,在这个问题上,日本海军着实是对着自己一口毒奶。就在计划提出两年后的1930年,一纸《伦敦海军条约》就毫不留情地给列强的驱逐舰也套上了枷锁,并直接导致了比特型驱逐舰更加头重脚轻的超级大头娃娃初春型的诞生。
昭和2年度计划及最终通过前各版计划详情(部分) | ||||
---|---|---|---|---|
舰种 | 基准 排水量 |
军令部 原案 |
最终案 | 备注 |
战列舰 | 35000吨 | 4 | 4 | 基于《华盛顿条约》规定的旧舰代舰 |
巡洋舰 | 10000吨 | 5 | 4 | 天龙、龙田、球磨、多摩代舰 |
驱逐舰(中) | 1400吨 | 16 | 12 | 到昭和11年舰龄将满14年的40艘旧驱逐舰代舰 |
驱逐舰(小) | 1000吨 | 32 | 28 | |
潜水舰(巡洋) | 1900吨 | 2 | 2 | 到昭和11年舰龄将满13年的30艘小型潜水舰代舰 |
潜水舰(海大) | 1600吨 | 12 | 10 | |
潜水舰(中型) | 800吨 | 18 | 18 | |
炮舰(大) | 900吨 | 2 | 2 | 1913年前造旧型炮舰宇治、嵯峨代舰 |
工作舰 | 10000吨 | 1 | 1 | 日俄战争掳获俄军1897年造工作舰关东代舰 |
给油舰 | 15000吨 | 2 | 1 | “八四舰队案造野间代舰 |
敷设艇 | 500 | 8 | 5 | 8艘测天型敷设艇中舰龄超过20年的5艘代舰 |
驱潜艇(大) | 300 | 4 | 1 | |
驱潜艇(小) | 30 | 8 | 2 |
昭和六年度/丸一计划
昭和六年度辅助舰艇计划,正式名称为“第一次补充计划”,在当时又被简写为“①计划”。由于“〇”在日语中可以做“丸”讲,因而这一计划又被简称为“丸一计划”。
丸一计划是1930年《伦敦海军条约》签订后日本海军针对新限制做出的第一个计划,也是后续庞大的“丸系列”计划开端,在此之后的一连串造舰计划无一例外都有了一个“〇里面写字”的简称。
本计划涉及建造的新舰分为条约限制内和条约限制外两部分,两部分除开工时间有区别外,没有什么详细的预算名头划分,计划内同时还包含一个航空队整备计划。另外,在本计划执行中的昭和8年(1933),日本海军又额外追加了3艘“紧急性较高”的军舰,是为昭和八年度追加计划,通常也视作本计划的一部分。
计划内容
- 计划时间:
- 昭和6年(1931)-昭和11年(1936),共6年。其中,条约限制外舰艇开工时间推迟至昭和9年(1934),计划在昭和11年(1936)前完成
- 计划内容:
航空队整备计划
- 计划时间:
- 昭和6年(1931)-昭和13年(1938),共8年。
- 计划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