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R百科是靠无数自愿编辑者持续地建设更新完善的。编辑非常简单,请勇于更新页面!
编辑入门 | 资助百科 | 留言讨论页 | 微博@舰R百科 | 百科编辑讨论Q群:366818861

用户:筒隱月子:修订间差异

来自舰R百科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實驗排版用)
(年度咕咕)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6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大约在2016年注册你站,虽然在那之后也仅仅是在做一些零碎的编写。主号见Periwinkle。
大约在2016年注册你站,虽然在那之后也仅仅是在做一些零碎的编写。初始帳戶见Periwinkle。


目前的状况:大四生产实习…的休假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常驻。编寫的範圍会以IJN各种舰只戰历编年史及数据考据为主,同时会兼顧认领一些感兴趣的艦船及裝備詞條。
嘛,说是编写,其实真正的工作更多的还是翻译与整理考证吧。毕竟大部分资料来源自维基日文与英文版,另外就是各种各样的书、PDF,甚至是田宮模型说明书上的简介,这些只要考证无误都将成为参考。
 
因此与其说是词条编写者,倒不如说是资料整合员<del>(反正都是工具人就对了)</del>……
 
目前的状况:社畜生活…的带薪休假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常驻。编寫的範圍会以IJN各种舰只戰历编年史及数据考据为主,同时会兼顧认领一些感兴趣的艦船及裝備詞條。


除了你游(<del>偷鸡服</del>俾斯麥咸鱼),同样还玩艦C(已丢给大佬代肝)、舰B(莱茵服)、窝窝屎私服(南,[NTSB]赤座燈凜型雪風)、窝窝屎亚服开荒中;另外,明日方舟真好玩.jpg。<del>什么?你问为啥要写在这里?因为舟游带个“舟”字嘛,所以也属于船(暴论)</del>
除了你游(<del>偷鸡服</del>俾斯麥咸鱼),同样还玩艦C(已丢给大佬代肝)、舰B(莱茵服)、窝窝屎私服(南,[NTSB]赤座燈凜型雪風)、窝窝屎亚服开荒中;另外,明日方舟真好玩.jpg。<del>什么?你问为啥要写在这里?因为舟游带个“舟”字嘛,所以也属于船(暴论)</del>
第13行: 第17行:
* [[苍龙]],待补充
* [[苍龙]],待补充
* [[飞龙]],待修
* [[飞龙]],待修
* [[翔鹤]],在修,完成70%,在做了在做了
* [[翔鹤]],已完成
* [[瑞鹤]],待修
* [[瑞鹤]],待修
* [[大凤]],待修
* [[大凤]],已完成
* [[信浓]],待修
* [[信浓]],已完成


===主力舰===
===主力舰===
* 大和,未实装
* 大和,未实装,作為第一優先級提早施工,會比翔鶴更龐大,預計花費一年時間吧


===巡洋舰===
===巡洋舰===
第27行: 第31行:
* [[高雄]],已完成
* [[高雄]],已完成
* [[爱宕]],待修
* [[爱宕]],待修
* [[最上]],已完成
* [[最上]],待修,口頭接鍋,作為第二優先級待補全
* 利根,未实装
* 利根,未实装


第65行: 第69行:
* 佐世保海军工厂,已完成
* 佐世保海军工厂,已完成
* 横须贺海军工厂,已完成
* 横须贺海军工厂,已完成
* 舞鹤海军工厂,待修
* 舞鹤海军工厂,待建设
* 长崎造船所,待修
* 长崎造船所,待建设
* 神户造船所,待修
* 神户造船所,待建设
* 浅野造船所,待修
* 浅野造船所,待建设
 
==试验田==
实验词条模板区''(非最终提交状态,仅用于测试排版)''
==原型简介==
[[文件:Shokaku(1).jpg|缩略图|翔鹤彩绘图。]]
翔鹤号大型航空母舰,是旧日本海军于1937年开始建造的翔鹤型一番舰。翔鹤与姊妹舰瑞鹤,在其后的岁月里几乎完整见证太平洋战场上除中途岛海战外所有的航母对决,同时也代表了旧日本海军由鼎盛走向衰亡的过程。
=== 诞生背景 ===
随着日本海军高层已然预见到1936年年底《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又名第二次伦敦条约)必将失效,于是于同年6月制定、1937年执行的日本海军“第三次海军军备扩充计划”,即丸三计划案诞生。丸三计划案建造总计32万吨,70艘舰艇。这一计划案中最夺人眼球的自然是战列舰大和型的计划;自然,这是所谓“大舰巨炮”派在1934年日本海军内部大论战的胜利。而日本海军高层<del>(主要还是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对“航空主兵派”的暗中支持,但他本人不知为何在这场论战上态度过于软弱,不然也就不是这个局面了)</del>同样对论战中败下阵来的“航空主兵”派也不可谓不重视,丸三计划的三、四号舰划分为“苍龙型的扩大改良版”,即两艘翔鹤型;而五号舰规划为水上飞机母舰,即后来的日进号(日后她有三种状态,敷设舰、水上飞机母舰)。<br>
在日本海军看来,丸三计划仅仅只是一个扩军计划的开端,其最终的想法是于该计划结束的1946年,拥有10艘中型以上空母、10艘超战列舰(即大和型、改大和型、超大和型),以实现其“世界第一”的终极幻想<del>(手动@[[苏赫巴托尔]])</del>。
{{wiki图片|位置=左|维基图片地址=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Aircraft_carrier_shokaku_h73066.jpg|图片地址=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2/Aircraft_carrier_shokaku_h73066.jpg|宽度=300|说明=刚完工不足一个月的翔鹤,摄于1941年8月23日。}}
跟据前型改造[[赤城]]、[[加贺]],以及小型航母[[龙骧]]、中型航母[[苍龙]]、[[飞龙]]的设计经验与教训,由此得出了丸三计划中这对两艘航母的具体要求。
* 飞机搭载量需与经过近代化改造后的[[赤城]]、[[加贺]]相当,达到常用72架、备用24架。
* 航速不低于[[苍龙]]、[[飞龙]],即34.5节;续航能力可达10000海里/18节;标准排水量达到23500吨。
* 武备上,装备[[日本25毫米联装机炮|九六式25mm三联装高射炮]]12座、40倍径八九式双联127mm高射炮8座,吸取[[赤城]]、[[加贺]]的教训,放弃毫无作用的重巡洋舰级火炮。
* 防御能力上,要求弹药库能抵御12000-20000m距离飞来的8英寸(203mm)炮弹;飞行甲板能抵御800kg炸弹水平轰炸(但投弹高度似乎没做要求?);轮机舱要求能完全抵御127mm炮弹以及450kg(1000磅)炸弹俯冲轰炸;水线舰体要求能承受战斗部当量450kg炸药的鱼雷击中。
* 起降能力方面,要求能应对最大制动距离40m、着舰速度60节以上、最大质量4吨的战机起飞及降落。
 
而与此同时,曾经日本海军的老师——英国皇家海军也在建造着自己的装甲空母。该舰的飞行甲板确实能抵御450kg(1000磅)炸弹的俯冲轰炸,然而代价是机库仅有一层,载机量仅36架,飞行甲板过重也导致整舰舰体重心上移,适航性不佳。这艘船就是英国皇家海军装甲空母光辉(HMS Illustrious,R.87)。她的诞生是为了应对轴心国由陆基机场起飞的大量轰炸机投弹,避免被这些陆基轰炸机威胁到自身的安全。为提高载机量,在同级二号舰胜利(HMS Victory)又加设一层机库,不过代价是缩小胜利的燃料库,意味着续航能力缩短,同时带来的还有前部升降机只能供上层机库使用。但无论光辉级的缺点有多少,英国皇家海军依旧凭借着光辉级稳坐海军航空兵实力前三的宝座。
 
负责丸三计划案两艘航母设计的日本海军舰政本部第四部此时也面临这样的矛盾:要满足军令部对于防御能力的要求,就指望不上如近代化改造后[[赤城]]、[[加贺]]的载机量。<br>
而在另一边,同样于1937年启动的“十二试舰上战斗机”项目,要求设计世界最高水准的战斗机,当然事实上也的确做到了。中岛飞机株式会社由中岛知久平率领的团队与三菱公司堀越二郎率领的设计团队竞争。最终,中岛碍于军令部对性能要求过于苛刻而中途退出,仅剩三菱公司仍在想尽办法满足军令部要求。同时采用大量创新性设计,诸如特殊硬铝材料(住友金属公司研发)、恒定转速螺旋桨、网孔型翼梁结构、流线型机身、水滴形座舱盖等等。然而就算如此,依旧无法解决既要远航程、强火力、高机动性,又要追求装甲防护性的矛盾要求。于是,在军令部默许的情况下,堀越二郎本着“优先保证攻击力、机动性,防御能力可以牺牲”的主要方针,取消了防弹钢板以及自封闭油箱等防护措施。这就是日后创造“零式神话”的[[零战二一型]]。
 
舰政本部见有如此先例,自然如此效仿,在确保载机量与续航力的前提下,再考虑防护能力。
 
由此,丸三计划舰三号舰于1937年12月12日于横须贺海军工厂起造,预算84496983日元。对于这型“不受待见的理想型空母”,IJN内部颇具争议。但事实证明,IJN在翔鹤型身上的投入无疑是花得最值当的一笔资金。
 
=== 改进与创新 ===
如丸三计划案所要求的,翔鹤型就是基于设计较为成功的中型空母[[苍龙]]、[[飞龙]]扩大改进型,不过改进却不仅仅只是一星半点,几乎是脱胎换骨了。
{{wiki图片|位置=右|维基图片地址=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Shokaku_pre-launch.jpg|图片地址=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d/Shokaku_pre-launch.jpg|宽度=300|说明=1939年5月30日,翔鹤下水前,主要工作人员在翔鹤的球鼻艏前合影}}
==== 机动能力 ====
为获得高航速,翔鹤相比[[苍龙]]、[[飞龙]]更为修长;同时沿用前型动力舱室配置,8座吕号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以及4座舰本式高中低压减速齿轮蒸汽轮机分别布置于左右并列的四组轮机舱中,两台锅炉为一台蒸汽轮机提供蒸汽,总功率达160000马力。这一数值甚至比在丸三计划中抢去翔鹤型风头的大和、武藏更高,一举夺得日本海军锅炉输出功率最大之桂冠。这一记录也仅有后来的新锐装甲空母[[大凤]]能达到一样的功率值,而改造自大和型三番舰的[[信浓]]自然也还是不及。极高的输出功率使得翔鹤型拥有与计划表上完美的航速,公试航行时取得了34.58节的最高航速,公布的标准航速为34.2节。<br>
与经过近代化改造的[[赤城]]一样,翔鹤型的排烟方式也是舷侧下弯式烟囱。这已然成为了日本航舰的显著特征之一。由于依旧害怕海水倒灌与冷却问题,因此依旧装有排烟盲盖与海水喷淋冷却装置。
 
==== 舰体设计 ====
在舰体设计上,引入了在日本造船业尚算首例的技术——球鼻艏。球鼻艏的概念是由一战时期美国海军首席工程师大卫·W·泰勒(David Watson Taylor)率先提出的,并首次应用于1910年服役的战列舰特拉华号(USS Delaware,BB-28);在其后的列克星敦级战列巡洋舰上我们依旧能看见球鼻艏的身影。球鼻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减小兴波阻力,在高航速下相同的吨位可以减少10%左右的轮机动力,从而起到些许航速与航程的提升;另外球鼻艏可以对水下探测设备(声呐等)提供一定的保护,翔鹤于大改之后实装仮称九一式四号探信仪。日本海军对于球鼻艏的应用尚处于实验状态,大和的球鼻艏就更向前突出,而翔鹤的球鼻艏则仅仅从舰艏正面看是水滴形,而到了侧面则基本看不出来了。由于同样拥有球鼻艏的大和比翔鹤晚几个月服役,因此翔鹤也成为了IJN第一艘拥有球鼻艏的大型舰只。翔鹤的舰艉则采用两部半平衡舵,于中心线上前后纵向布置,即纵列双舵的设计,以提高机动回旋能力与容错率。<br>
同时,舰政本部也着重将飞行甲板与吃水线之间的距离尽可能缩小,在公试航行状态下翔鹤飞行甲板到吃水线的距离为14.1m,相较于三层甲板时期的赤城矮5.5m。这样做可以使得舰体侧向受风面减小,有利于提高舰体复原性。事实上,这也是1934年6月友鹤事件以及1935年9月第四舰队事件之后舰政本部特别注意的事项,毕竟谁也不想一轮风暴过后一堆船只就被迫大破回港甚至在风暴中解体沉没。<br>
舰桥设计上,原先设计想沿袭[[赤城]]、[[飞龙]]的左舷舰桥,然而事实证明这一设计的缺陷性,因此又被改为右舷舰桥。舰桥结构与[[飞龙]]类似,一共五层甲板。顶端设有射高指挥、方位设定仪、测距仪,舰桥后方是三角信号桅。
 
==== 防御能力 ====
防御力上,弹药库顶部铺设50mmDS钢板,两侧还有165mmNVNC装甲,同甲板舷侧水线部分设132mmNVNC装甲带;动力舱室上也铺设25mmDS钢板,其上有65mmCNC装甲,舷侧水线部分设46mmCNC装甲。为加强水中防御能力,翔鹤同样也采用了美国海军所常用的多层式隔舱结构,每个隔舱钢板壁厚度在30-42mm之间,动力舱室则特别使用五层隔舱加强防护能力。这在以前的几艘日本航母上都是未曾使用过的防护措施。由此也可以见得海军依旧对“渐减邀击”的九段作战方案坚定不移,将翔鹤型二舰设想为与敌前卫部队遭遇至炮击距离并展开攻势,因此将翔鹤设计为需要防御对方重巡洋舰以及驱逐舰所发射的炮弹及鱼雷。<br>
然而,翔鹤型的飞行甲板并没有能如舰政本部原本所期望的,“能抵御800kg炸弹水平轰炸”。翔鹤的飞行甲板相比前面的几艘航母都更为狭长,这样的设计是在不威胁到舰载机安全起降的前提下尽量减少被敌方轰炸机空投炸弹命中的概率。而对飞行甲板的防御,几乎可以说并没有设防:飞行甲板大部分依旧是12-15cm木板铺成,最前段采用耐磨涂装钢板,最后段采用挤压成型的钢板。钢板的作用都并不是用于提高防护力,而是为了帮助舰载机起降以及抵抗风浪。其实,别说能抵御800kg炸弹水平轰炸了,翔鹤型的飞行甲板就算是被命中任意一枚炸弹,就足以让她失去起降战机的能力,直接成为“船棍”了。<br>
算是作为保护上层机库的措施,舰体最上层甲板铺设了 84mm装甲,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机库提供一定的防御力。这些与弹药库、动力舱的装甲防御相结合,倒也基本可以保证舰体核心区域被炸弹命中也不会立即失去航行能力,或直接发生大爆炸。


自然,对于飞行甲板防护要求的标准降低也是舰政本部所做出的妥协。此时的日本海军认为要付出如光辉级那样以减少机库以及舰载机为代价,来换取飞行甲板的全方位保护是不可接受的。<del>下期[[大凤]]打脸啪啪啪。</del>
===新欄目(?)===
* 大概以後上班閒來無事可能會開闢新欄,可能是“IJN軍階比對”之類的,姑且列為待建设吧


==== 战斗力 ====
==雜談==
载机方面,翔鹤与[[苍龙]]、[[飞龙]]一样,都是双层机库。下层机库略小于上层机库,都是封闭式设计。上层机库的壁板较薄,就是为了防止不幸被炸弹砸入机库时爆炸的冲击波能向舰外释放。飞行甲板设三部升降机,全部贯通两层机库。飞行甲板上安装10座改良自法国着舰装置的吴式四型着舰制动装置,10条横向阻拦索。甲板前段有白色识别线,配合识别线一端的喷嘴喷出的少量蒸汽,可以让飞行员在起飞时判断风向,调整起飞姿态。<br>
* 旧日本海军鱼雷横向对比<sup>''タミヤ ニュース別冊《 軍艦雑記帳(上巻)》''P34</sup>
相对于[[飞龙]]不但多携带了11架战机,而炸弹等航空武器载量亦有所增加,共计可携带45枚九一式航空鱼雷、90枚800公斤炸弹、306枚250公斤炸弹和540枚60公斤炸弹,火力十分强大。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 class="wikitable"
|-
|-
! colspan="4" | 设计诸元(以1935年12月改造完成形态)
! 鱼雷名称 !! 战斗部装药 !! 总质量 !! 直径全长 !! 动力源 !! 压力 !! 轮机 !! 航速航程 !! 使用舰级
|-
|-
| 标准排水量 || 25675吨 || 满载排水量 || 32105.1吨
| 四四式 || 110 || 900 || 示例 || 空气、重油、海水 || 150 || 星型单动<br/>4筒 || 示例 || 示例
|-
|-
| 全长 || 257.5米 || 舰宽 || 26米
| 六年式 || 205 || 1430 || 示例 || 空气、重油、海水 || 185 || 星型单动<br/>4筒 || 示例 || 示例
|-
|-
| 装甲 || 105mm(主)<br>84mm(机库)<br>25mm(炮廓) || 吃水 || 8.87米(公试)<br>9.32米(满载)
| 八年式 || 345 || 2340 || 示例 || 空气、重油、海水 || 185 || 星型单动<br/>4筒 || 示例 || 示例
|-
|-
| 飞行甲板 || 长242.2米<br>宽29米 || 舰载机 || 74架,3架侦查机(1944年6月19日)<br>航空燃油745吨
| 八九式 || 295 || 1625 || 示例 || 空气、重油、海水 || 215 || 横型复动<br/>2筒 || 示例 || 示例
|-
|-
| 防空武器 || 50倍径三年式200mm炮10门<br>[[日本25毫米联装机炮|九六式25mm高射炮]]28门(双联×14)<br>45倍径八九式127mm高射炮16门(双联×8) || 动力 || 吕号舰本式重油高温高压锅炉8座,舰本式高中低压减速齿轮蒸汽轮机4座<br>160000马力<br>载油5070吨
| 九〇式 || 390 || 2540 || 示例 || 空气、重油、海水 || 225 || 横型复动<br/>2筒 || 示例 || 示例
|-
|-
| 轴数 || 4轴 || 航速 || 34.37节
| 九三式一型 || 490 || 2700 || 示例 || 氧气、重油、海水 || 225 || 横型复动<br/>2筒 || 示例 || 示例
|-
|-
| 续航力 || 9700海里/18节(计划)<br>12251海里/18节(1944年5月实际测试) || 舰员 || 1660人
| 九五式一型 || 405 || 1665 || 示例 || 氧气、重油、海水 || 220 || 横型复动<br/>2筒 || 示例 || 示例
|}
 
{| class="wikitable"
|-
|-
! 舰载机编制 !! 战斗机 !! 俯冲轰炸机 !! 鱼雷攻击机 !! 侦察机 !! 合计
| 九三式三型 || 780 || 2800 || 示例 || 氧气、重油、海水 || 225 || 横型复动<br/>2筒 || 示例 || 示例
|-
| 计划 || 18+2[[零战二一型|三菱A6M零式]] || 27+5[[九九式舰爆|爱知D3A九九式]] || 27+5[[九七式舰攻|中岛B5N九七式]] || || 72+12后备
|-
| 1941年12月7日 || 17[[零战二一型|三菱A6M零式]] || 21[[九九式舰爆|爱知D3A九九式]] || 16[[九七式舰攻|中岛B5N九七式]] ||  || 54
|-
| 1944年6月马里亚纳 || 34[[零战五二型|三菱A6M零式]] || 3[[九九式舰爆|爱知D3A九九式]]、18[[彗星|海航D4Y彗星]] || 12[[天山|中岛B6N天山]] || 10海航D4Y1-C二式 || 77
|-
|-
| 九五式二型 || 550 || 1665 || 示例 || 氧气、重油、海水 || 215 || 横型复动<br/>2筒 || 示例 || 示例
|}
|}


=== 战历编年史 ===
==后记==
==== 诞生 ====
此栏记录自己的背锅记录以及咕咕咕时长,毕竟个人杂谈随想也不好放在原词条下,所以就另辟他处了。
1937年12月12日,丸三计划案三号舰于二号船渠开工。
===关于[[天津风]]===
emmmmm,从接锅(实装前一个月)到完成好像咕了半年多了。尽管那之后也一直记得要写,不过最后1/3还是拿寒假两天时间全部肝完。
===关于[[翔鹤]]===
这个就咕得久了,起码一年了吧。嘛,好像也做到全网中文最啰嗦繁琐的翔鹤词条了,倒不如说做了那么长时间能做到也是理所应当?最终写完文字终稿时还抓自己窝窝屎讨论组里的{{注音|同学|傻屌网友}}帮查错,然后某位艦C玩家就说“讲道理你们舰R玩家会看那么多历史材料么”。其实写这么多,看得完的读者可能都不到字数的千分之一,本萌新自己也是心知肚明的,不过大概这就是爱吧。


1939年5月16日,得名“翔鹤”,取意翱翔天际之鹤鸟。
==试验田==
施工中词条模板区''(非最终提交状态,仅用于文字稿查漏補缺與測試排版)''
===第一優先項・大和===


1939年6月1日,翔鹤舰体完工。翔鹤在伏见宫博恭王、海军大臣米内光政及横须贺镇守府司令长官长谷川清的观礼中下水。下水仪式突然大雨倾盆,穿着正装的与会者们东跑西窜。另外相关人员还发放了纪念明信片和翔鹤舰型状的玻璃镇纸{{黑幕|官方场限周边}}。
== 原型简介 ==
{{wiki图片|位置=右|维基图片地址=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Shokaku_launch.jpg|图片地址=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6/Shokaku_launch.jpg|宽度=400|说明=翔鹤下水时的照片。当日狂风暴雨,似不祥之兆,如同印证了翔鹤不幸的一生}}
大和号战列舰,大和型战列舰一番舰。正式全称'''「軍艦 大和」''',自1942年起任旧日本帝国海军联合舰队总旗舰。“舰党三俗”之一,多项世界纪录保持者<del>尽管某些记录不被正式承认</del>。她是整个战列舰级的象征,同时也因她的沉没宣告大舰巨炮时代的终结。她自诞生便背负了沉重的象征意义,也注定了她必定沉没的悲惨命运。
1940年5月20日,日本海军任命澄川道男大佐(曾任法国大使馆附武官、海军舰政本部监督官、海军航空本部监督官)为翔鹤舾装员长。


1940年5月23日,设置翔鹤舾装事务所。
注:以下词条异常冗长繁琐,如果“太长不看”,那么也可以花上20分钟跟随WarGameing的镜头,一睹模型制作大师笔下海峰模型1/200大和之美。


1940年10月15日,澄川道男大佐转任水上机母舰瑞穗第三任舰长。翔鹤舾装员长由吴海军航空队司令城岛高次大佐接任。
=== 大和型的建造背景、立项 ===
1930年代,日本与欧美国家的对立趋于明显。1934年初,时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末次信正中将在视察扶桑时曾指出''『五万トンの戦艦2隻でもつくった方が米国ではパナマ運河にも差しつかへて、競争にならなくてよいかもしれぬ』''“就算建造了五万吨级的战舰,美国碍于巴拿马运河也出不来,也许并没有竞争的必要。”<br>
而军令部却有自己的想法。由于敏锐的察觉到《华盛顿海军条约》和《伦敦海军条约》所造成的“海军假日”现象即将结束,德国的袖珍战列舰计划与法国的战列舰敦刻尔克陆续登场;而美国尽管当下最大航速不过20节左右,不过也在筹备着自己的高速战列舰计划(但被日本错误估计为25节左右)。军令部第一课(作战科)认为,为了与航空战队协同作战,新的主力舰最大航速要求应该在35节、续航能力达到18节航速下20000海里。而反观自己手里到1920年最终完善、因1922年签订条约限制而无法完成的八八舰队计划<del>(其实也因为自家财政没钱了)</del>,仅已建成的长门型二舰已下水,未建成的加贺型、纪伊型无论如何进行近代化改造也敌不过新锐高速战列舰。日本海军此时希望经过近代化改造的长门型、伊势型、扶桑型可提高至25节,金刚型战列巡洋舰提高至30节,配合新主力舰的航速,在对战中就拥有了航速优势。
因此,1934年9月25日,军令部对两艘新型高速战列舰拟定要求:排水量六万五千吨,航速34节;这之后又将航速要求降低至30节。1934年10月,军令部对舰政本部提出正式要求:18英寸主炮8门以上、155mm三联装4座共12门或200mm联装炮4座共8门以上、航速30节、续航能力18节下8000海里。1935年11月,舰政本部部长中村良三海军大将对这一新型战列舰作出详细设计方针指示,计划案细分为23种分案。下表将体现A140方案立项之初至1937年3月“第一号舰”正式开工前的设计指标。


1940年11月15日,城岛高次大佐兼任同在[[造船厂|横须贺海军工厂]]进行潜水母舰向航空母舰改造中的[[祥凤]]舰长。
1936年12月26日,在第七十届帝国议会上正式提交方案与预算申请以供审核,而其中A140-F5分案(“A”型指战列舰级,“140”指第140号计划,F5为柴油轮机)从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被要求建造两艘(单艘9800万日元)。不过,为了不让外国情报部门从财政预算中推测出舰只大小,出于保密考量其实将经费分配在了三艘架空驱逐舰(1350万日元)、架空乙型潜水艇1-2艘(609万日元),所以实际的申请预算是1亿1759万日元。但考虑到柴油轮机在潜水母舰大鲸上的先行测试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动力系统分项中作出详解),因此在本次会议上又追加了新的蒸汽锅炉第二次基本计划案,最终这一新锐战列舰设计采用'''A140-F6'''(划重点,要考。小破站正式会员硬核考试中有此题),预算经费1亿793万3075日元;当然实际花费远不止这些,此后还挪用了比叡、飞龙的近代化改造经费。<br>
1937年,从海军条约的桎梏中解脱出来的日本海军开始了庞大的第三次海军军备扩充计划,即丸三计划。倒不如说,日本海军从此开始陷入了失智大建的泥潭。丸三计划最为引人注目的自然是大和型二舰,作为最终决战的王牌,被日本海军期望以单舰一骑绝尘的强大火力碾压以舰艇数量取胜的英美。


1941年4月17日,城岛高次大佐被任命为第一任翔鹤舰长,同时解除祥凤舰长一职。
1937年3月29日,A140-F6计划以“第一号舰”、“第二号舰”代称。1937年11月4日,实际单艘斥巨资107933075日元,第一号舰,即大和,于吴海军工厂六号船坞启建;1938年3月29日,第二号舰,即武藏,于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长崎造船所二号船台启建。


1941年7月5日,撤除翔鹤舾装事务所。
此后,于1939年第四次海军军备扩充计划(丸四计划案)中,再次追加两艘大和型战列舰,以第110号舰、第111号舰代称。第110号舰,即信浓,1940年5月4日于横须贺海军工厂启建;第111号舰,舰名未确认(根据1951年第二复员局海军相关人员的整理结果来看被命名为『紀伊』<ref>原文:「三.戰艦信濃及紀伊の建造工事中止 (マル4)計畫に基く戰艦信濃及紀伊は夫々横須賀及呉海軍工廠に於て起工(紀伊は予定より六ヶ月繰上げ)し二重底迄の船殻工事を終つた時期に主として甲鈑の製造遅延の為一時建造工事を中止するに至つたが後日開戰後の軍備戰備計畫の大改變に基き信濃は航空母艦として再現せしめ得たが紀伊は遂に解体することとなつたものである。」另有一种说法是『紀伊』原本为姊妹舰信浓改建为空母后所使用的舰名</ref><ref>除此以外,还有一些不明考据的候补舰名:『尾張』、『三河』、『讃岐』</ref>),1940年11月7日于吴海军工厂启建,1942年停工、解体。<br>
相比丸三计划案的大和型,丸四计划案的大和型作出了如下改动(请注意,以下改动并没有在现实里真正实装,亦有资料称之为“改大和型”):
* 主炮计划将更改为50倍径460mm(并没有实际成品)
* 副炮防御性强化、舷侧防空武备更换为九八式100mm高射炮
* 旗舰设备、居住性、航空炸弹防御的改进
* 舷侧装甲、
* 螺旋桨直径扩大至5.1米、主轴间距相应扩大
==== 战略用意 ====
大和型的诞生,正是日本海军大舰巨炮派的固有思想“渐减邀击”九段作战计划的最终体现。作为“最终决战用兵器”,大和型将在第九段作战计划中以海军史上最强的火力与坚实的防护给予敌方战列舰碾压般的打击。然而,计划永远没有变化快。{{黑幕|时代变了。}}舰载航空兵时代的到来、以及水面作战防御导致这一计划宣告破产,
=== 舰体设计 ===
大和的舰型原本基于Yourkevitch船型(Vladimir Yourkevitch,前俄国海军舰船工程师;这里应该代指尖型船艏舰只),应军令部要求于做了多次舰型实验后进行修改。从龙骨下端到最上层甲板舷侧高度为18.965米,不带上层建筑共有10层甲板,舰底为双层底结构。大和型设计者之一牧野茂曾这样评价:''「大和型戦艦は一見平甲板に見えるが、実質的には最上型重巡洋艦の形状といえなくもない。大和の中央切断面は最上と非常に似ている」''“大和型战舰第一眼看上去像是平甲板,但实际上可以说是最上型重巡洋舰的形状。大和的中央切面也与最上非常相似。”
由侧面看最上层甲板,可以明显看到由舰艏菊纹章至第一主炮塔前的部分为波浪状,也就是所谓的“大和坂”。在大和坂翘起部分使用的是洋槐木(110、111号舰使用的是产自台湾阿里山区的桧木)作为木甲板层,其具有韧性强、耐水湿、抗腐朽的特性,木甲板下便是船舷侧35mm、中心部分50mm的CNC甲板。这一设计主要是为了尽可能降低单个物件中最重物品的重心——九四式460mm主炮。要知道,单个主炮塔重达2700吨,基本相当于一艘驱逐舰的重量。尽可能更低的重心、更好的韧性,使大和舰拥有良好的稳定性与凌波性,同时高干舷也有助于拥有更大的储备浮力。
==== 球形艏与节能 ====
大和型是继翔鹤型之后IJN第二级拥有球鼻艏的大型舰型。球形艏使用25mm钢板,通过三维锻造使钢板弯曲一体成型。球鼻艏的首要作用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减小兴波阻力,在相同航速下相同的吨位可以减少10%左右的轮机动力,这在较低航速下较为明显,从而起到些许航速与航程的提升。以大和为例,经过测试得出在最大航速27节下兴波阻力减少8.2%,相当于减少300吨排水量、缩短3米吃水线处舰体的效果;如果换算为轮机输出功率的话基本相当于增加一台11000马力的轮机。另外,还特意研究了轴支架(俗称人字架)与舰体的安装角度,与球鼻艏相结合后一共节约了约15820马力,换算为排水量相当于1900吨,约合一艘大型驱逐舰的排水量。<br>
球形艏的另一大作用,就是装备对潜用水中探信仪(声纳)。在前端以椭圆形放置了30个水下传声器,长4米、宽3米。其性能,据说在大和全速航行时主炮炮弹在30000-40000m处入水的声音都能探知。但舰内隔音碍于技术限制无法做得更好,特别是主炮塔回旋时的噪音,所以受到干扰听不清的情况其实也很多。不过装备水听也并不是没有弊端,一整套水听装置由水线以下的舰首一直延伸到舰底,''「蛇が蛙を飲み込んだような形状」''“如蛇吞下青蛙后的形狀”(个人理解是指舷外电缆凸起部分),被认为因此而损失了0.3节的航速。
==== 舵效与舰船可操纵性 ====
大和型的船舵原本也想沿用长门型战列舰的并列双舵设计,然而有德国战列舰俾斯麦被鱼雷一发坏舵<del>(日常鞭尸)</del>而陷入尴尬境地的例子在先,因此打算另寻他法。最初的方案是在舰首设置副舵,但因实验效果太差而放弃。最终采用了中心线主副舵结构,在主舵前15米处设置副舵,源胜洋在《戦艦大和のすべて》一书中认为这样的设计与英国战列巡洋舰胡德的船舵设计方案很相似。同时使用主副舵的回旋效果非常优秀,但仅使用副舵进行操控时,由于大和惯性比预想的要大得多,仅可以完成较小幅度的动作,无法进行大幅度回旋。有考虑过在舰艏加装平衡舵以改善副舵操纵性的问题,但由于实验不足而且战局日渐恶化,并没有实施。
舰船可操作性的基本评判标准有三点:1、追随性,即受控制而改变航向的性能,舰船掉转航向是否容易;2、回旋性,即回旋系数,这个我们稍后详述;3、航向稳定性,即保持航向的性能,直进航行中即使很少操舵也能较好地保向,转向中回正舵也能较快地把航向稳定下来。
出于纵向稳定性与大和的舰身就相对更宽,而且排水量巨大(换句话说就是微胖),舰政本部对于主副舵结构的研究也并不是特别充分,因此大和的追随性与航向稳定性上其实并不尽如人意。但这样的微胖也带来了一定的好处,在同一吨位情况下,舰体越宽所带来的稳定性越好。大和之所以能够说舵效优秀,指的就是其回旋性在同级舰只中能达到优秀。<br>
回旋直径(Tactical Diameter),指船舶在定速直航状态下,自操舵起,至角速度达到常量时(满舵),旋回圈的直径。回旋性的评判标准以“回旋直径÷水线长宽比”,该比值越小意味着舰船稳定性越佳;转向的舰只可以看作做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复合运动,因此比值有横向与纵向之分。按照标准数据,横向回旋系数战列舰级3、大型巡洋舰级4、轻型巡洋舰级5、驱逐舰级6;纵向回旋系数战列舰级3、大型巡洋舰级3.5、轻型巡洋舰级4、驱逐舰级4.5。大和在26节航速下的横向回旋直径为640米,纵向回旋直径为589米,横向回旋系数2.42、纵向回旋系数2.23;将其与长门型(横向回旋直径530米,纵向回旋直径631米,横向回旋系数2.36、纵向回旋系数3.91)和金刚型(横向回旋直径826米,纵向回旋直径为871米,横向回旋系数3.7、纵向回旋系数3.91)相比较,可见大和的回旋性数据还是相当可观的。另外顺带一提,回旋时大和的舰体倾斜度为9度,长门为10.5度,金刚为11.5度。
然而,作为舵效指标的另外两项数据就没这么好看了,或者说是大和型机动性上最大的短板。大和型由转舵开始至舰首响应耗时90秒(武藏航海长池田贞枝的证言为100秒),可以说时间是相当长的了。在公试时,大和于12节航速下由下达转舵命令到舰首响应开始转向耗时约40秒,想要规避鱼雷或是俯冲轰炸机投弹甚至要提前一分钟左右进行转舵。至于航向稳定性,大和航海科少尉佐藤清夫(后转任野分航海长)1943年曾主操过大和舰,他回忆道''「船体が巨大なタライのようで艦首がまわらず、回りはじめると所定の針路に戻せない」''“舰体如同一个巨大的盆子,一旦开始转舵就再也无法回到预定的航向上”。<br>
既然此时已经不能在大和型的舰船体型上进行大改,便只能指望在舵上做文章。然而牧野茂也在后来的回忆中提到,大和的舵面积相对其排水量而言依旧偏小,并后悔当初没有作出更改。不过,在港湾等低航速水域下其操纵性上还是得到了较高的评价。
==== 桅楼 ====
大和型有两座桅楼,主楼分设第一舰桥、第二舰桥(夜战舰桥)。宇宙战舰大和有三个舰桥,其中以舰底的魔法第三舰桥最为出名。大和的第一舰桥与传统的IJN宝塔式违章建筑舰桥在设计结构上有所不同,尽管在一些人看来依旧是违章建筑,毕竟设计理念上依旧没有改变。舰桥由中层甲板算起有13层。由水线起算高度为34.3m,至顶部为39米。为了抵御住460mm主炮开火时的巨大爆风,舰桥以全封闭式设计;主要舱室皆以气密性构造处理,防止生化战时毒气对内产生危胁。设计时以比叡舰桥作为基础,在模型上实验构造与测距仪位置,然后再制作实物模型。中心以双重筒状结构,做支撑的内筒使用20mmDS钢制造、直径1.5m,其内布设主电路与主炮射击装置。内筒与外筒之间设有一架三菱制垂直电梯,可容纳3人乘坐,亦有资料指出可支持4-5人,由于二战结束时大和的许多详细图纸已焚毁,相关设计细节已然成谜。根据武藏舾装员千早正雄的证言,乘电梯由位于中层甲板长官办公室至第一舰桥速度极快,但减速装置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慣れた者でも一往復すると気分が悪くなる」''“就算是习惯乘梯的人往返一趟心情都能变坏的程度”。电梯一般仅允许高级士官使用,除此以外还有舰桥横(第二舰桥上方、副炮射击指挥所后方)上的九三式13mm联装机炮炮弹搬运员允许使用;另外有证言说位于第一舰桥附近的待机处飞行科搭乘员也被允许使用。
桅楼顶部为露天的防空指挥所以及15.5米光学测距仪、主炮射击指挥所。防空指挥所中央设有罗针仪,周围布有八座20cm双筒望远镜。当遭遇空袭时,舰长、高射炮长、见张长(瞭望长)于此坐镇指挥。6名高射炮长负责传令,一人负责五台电话,通过传声筒和电话与舰桥、舷侧高射炮指挥所取得联系。
舰桥施工时采用模块分割施工,舾装时焊接在一起。据大和炮术长能村证言,相比之前的主力舰舰桥稳定性大幅改善,就连主炮开火时都察觉不到明显震动。
==== 动力系统 ====
大和型主机采用与舰本式高低压蒸汽轮机。1931年计划搭载于初春型驱逐舰的舰本式高低压蒸汽轮机,单轴最大为21000马力;从安全性(驱逐舰的锅炉压力普遍极高)以及长远稳定性出发,在大型舰只上搭载一般设定上限为轮机最大功率的90%左右,按照12缸4轴计算总功率为150000马力,将设计上限解除后最大功率为168000马力,基本与大和实际海试时成绩一致,因此有理由相信大和搭载的轮机组与初春型驱逐舰的一致。<br>
至于在立项总述中提及的“柴油/蒸汽混合动力版本”A140-F5,之所以最终被放弃,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柴油轮机在剑埼型潜水母舰(后一番舰剑埼改造为祥凤;二番舰改造为瑞凤)、大鲸(后改造为龙凤,其搭载舰本式第十一号「ロ号」试验柴油机组)上的试验性搭载并不尽如人意:以剑埼为例,其在公试时得出最高航速为29.2节,然而可以实际使用的航速仅为20节;问题便出在了试验阶段的ヘ号舰本式柴油轮机上,此型轮机于试验阶段便故障频发,经常出现燃料燃烧不完全以及锅炉异常震动;此外,由续航能力与燃料经济性出发,还是已经成熟的蒸汽轮机更为实际。而由这两型柴油锅炉改进而来的试制型锅炉「ホ号」,就是计划案A140-F5的核心。在A140-F5被放弃后,「ホ号」试制型锅炉被安装在同时期建造的水上机母舰日进上。事后证明,「ホ号」试制型锅炉性能十分出色,为日进提供高达28节的航速,这也是IJN首次成功搭载大型柴油锅炉的舰只,被认定为是未来的超大和型战列舰的主机。<br>
回到决定大和建造的帝国议会上,最终以一句''「国運を左右する重大な艦に何かの間違いがあってはならない。機関トラブルで機関換装のため長期間ドック入りするようでは困る」''保守地敲定了大和的轮机选择。诚然,与其将运气赌在此时尚并不明朗的试验型轮机,倒不如直接选择已经成熟的方案,毕竟万一大和日后因轮机故障需要更换动力系统,则需要将中层甲板与装甲全部拆除换装,工程可谓十分浩大了。
出于适航性考虑,舰体重心应当尽可能的压低,因此作为主要负荷的主炮塔的布置位置应当尽可能低。第三号炮塔下方还要通过四根主轴,因此只好在轮机室传动齿轮下功夫,使主轴处于特别低的位置。单轴对应一间轮机室,单间轮机室含3座锅炉,锅炉与轮机之间相互独立,各锅炉分别有独立的防水隔舱,单个锅炉被损毁也不会影响到其他锅炉的正常运作。
螺旋桨为青铜铸造,直径5米、单体重21.7吨,三桨叶布局。轮机最大功率输出下每分钟230转(每秒4转)。与多数船舶一样,螺旋桨旋向呈外旋(即由舰艉向舰艏看,左舷螺旋桨逆时针,右舷螺旋桨顺时针),其目的在于更高的推进效率、避免气蚀损害中轴,以及一定程度上防止杂物损坏或影响螺旋桨(但至今无实际理论依据)。


1941年8月8日,竣工。船籍划归横须贺镇守府。
大和型标称16节航速下拥有7200海里的续航能力,而根据实际最大载油量6300.14英吨(实际航海用燃料5985.133英吨)、大和海试时15.91节下每小时耗油7.71英吨计算,实际中在15.91节航速下可维持776.2小时、约12350海里。也就是说,大和续航能力实际可达11000海里以上;而实现标称续航值只需要携带4200英吨即可,也就是通常状态下的“满载”。这样隐瞒实际续航的做法是舰政本部负责轮机设计的上级要求“航程富余”所导致的结果,就连大和型基本设计责任人福田啓二海军技术大佐(后升任海军舰政本部第四部计划主任、总监,海军技术中将)也并不知情。据舰政本部勤务、负责大和舰设计辅佐的松本喜太郎所言:大和过剩的续航力,被作为储备浮力的一部分,以及近代化改造后副炮变更及防御强化的重量所抵消掉了。加之战局的变化,相比富余的航程,倒不如添加些防空武备更为实际。


1941年8月23日,翔鹤处女航,前往鹿儿岛。
航速
==== 防御 ====
大和型为历史上最大的一型战舰,在设计之初舰政本部部长中村良三大将曾作出这样的指示''「最小の重量をもって威力最大なる艦船たらしむるには船体、兵器、機関および艤装品の各細部にわたり、容積の縮小と重量の軽減をはかるを要す」''。集中式对舰防御思想,以舰体水平防御、非重点防御舱室为排水量限制减少或牺牲防御装甲为代价,换取一部分需要重点保护的舱室所需的有效装甲。引用现代美国著名军事历史学家诺曼·弗里德曼(Norman Friedman)在《美国战列舰设计史》(U.S. Battleships: An Illustrated Design History,p.101&102)一书中的描述:假设在远距离交战中舰只主要受到敌舰穿甲弹的攻击,而穿甲弹则可能命中本舰的任何位置,高爆弹则对主装甲带和水平装甲带构不成威胁,既然如此,只有“厚重的装甲”或者“根本没有装甲”才值得配置。这便是“all or nothing”称呼的由来。IJN在八八舰队计划各主力舰级装甲设计中均采用此方案。同时期采用相近布局的典型代表分别是美国海军南达科他级与法国海军敦刻尔克级,由舷侧看大和型的装甲布局与前者相近,由横截面看装甲内部构造与后者相近。主装甲带重点防御区域涵盖了主炮、弹药库、发令所、轮机舱、发电机室、舵机室等,覆盖了水线长度的53%,初建时防御质量比重(主装甲带与舰体总质量之比)34.4;作为参考,此前的长门型为63.5%、扶桑型65%、加贺型55%。按照以往的惯例,都是以在规定距离下防御本舰主炮口径作为舰体主防御设计标准。大和型也不例外,其410mm的VH钢主装甲带就可以抵御由20000-30000米开外发射的460mm炮弹。<br>
主防御区的水平装甲大部分使用200至230mm的MNC装甲板+9mmDS钢板,烟道中则是镂空的蜂窝状380mm的MNC装甲板。这主要是防御来自空中的威胁,舰爆投下的重磅炸弹。
重点防御布置方案消除了大部分用于保持船只浮力的装甲,因此有必要确保在重型装甲盒内有足够的浮力,以确保舰只在其末端被水淹没时能够生存。然而也正是因大和型在设计之初便十分注重主炮及动力机关部的防弹与浸水防护,为日后给大和提供储备浮力的前后部非防御要点被炸弹、水雷等集中攻击后使舰只丧失浮力而沉没埋下了伏笔。大和的储备浮力约为57450吨,占基础排水量的90%以上,划分为1147个水密隔舱,同时也采用了在长门型近代化改造时所使用的注排水系统。上一代日本海军旗舰长门(近代化改装后)预备浮力为29292吨,占基础排水量67.6%,1089个水密隔舱划分。按每被击中一枚鱼雷损失1200吨浮力计算,理论上要丧失全部浮力,大和需要48枚、长门需要24枚、扶桑需要18枚。


1941年8月26日,第一航空舰队司令长官南云忠一中将把旗舰从[[赤城]]变更为翔鹤。同日赤城回到横须贺港。


1941年9月1日,翔鹤编入刚成立的第五航空战队,司令长官原忠一少将,特设空母春日丸(即后来的大鹰)被任命为旗舰;第一航空战队所属的第7驱逐队吹雪型驱逐舰胧、涟被去除,胧编入第五航空战队。事实上春日丸都没机会作为第五航空战队旗舰出航。
=== 武器装备 ===
==== 主砲 ====
众所周知,大和型最为夺目的便是她的九四式460mm火炮,因保密需要对外称为“45倍径九四式40糎砲”。作为世界上装备舰艇的最大口径主炮,其威力与精度自然可以说是达到了那个时代的最佳水准。对于此炮的各项数据在此不再赘述,有兴趣的读者可移步至[[日本46厘米三连装炮|45倍径九四式460mm三联装炮塔]]查看,此处着重介绍其附属设备。
===== 主炮布置 =====
设计之初,主炮布置类型大致分为四种,细分为20多种方案:<br>
前部集中式布局(即出云型)


1941年9月8日,第一航空战队旗舰由翔鹤变更回[[赤城]]。
双联装主炮塔前后式布局


1941年9月10日,第五航空战队旗舰由春日丸变更为翔鹤。
双联装主炮塔两座与三联装主炮塔两座混合搭配


1941年9月25日,姊妹舰[[瑞鹤]]竣工;春日丸被编入第五航空战队,涟回归第七驱逐队。
三联装主炮前后布<br>
前部集中式布局(A140-J2方案,即游戏《战舰世界》日系九级战列舰“出云型”原型)利于配置防御装甲,被认为利于重量利用及分配。但实际研究后发现与分散布局防御并没有太大差别,并且根据英国海军纳尔逊级的前车之鉴,除了造成尴尬的主炮射角外,由于重心全部堆积于舰体前部,舰体可操纵性严重恶化;此外还有情报称在极限射角向后射击时,纳尔逊级的爆风会对桅楼构造物造成损害,406mm级别的火炮即是如此,460mm的火炮爆风造成的损失可能更大。


1941年9月27日,阳炎型19番舰秋云竣工,编入第五航空战队。


1941年11月14日,第五航空战队旗舰由翔鹤变更为[[瑞鹤]]。<br>
大和型主炮射程可达42026m(公试成绩)。作为参照,美国同时期由北卡罗来纳级、南达科他级406mm45倍径MK6主炮射程为33740m,衣阿华级搭载的MK7主炮射程为38720m;英国乔治五世级搭载的356mm45倍径主炮射程为37100m。<br>
五航战在编成后便在九州岛各基地训练舰载机编队。舰攻队训练于宇佐基地,舰爆队训练于大分基地,舰战队训练于佐世保基地。这些基地中同样也不乏一航战[[赤城]]、[[加贺]]的舰载机编队在此训练,日本自古崇尚“长幼有序”,一航战的编队自持资历老,因而对刚刚组建的五航战编队处处刁难。一航战与五航战不和便源自于此。
大和型次轮再装填时间约29.5~30.5秒,


==== 偷袭珍珠港 ====
大和型及IJN此时期的所有主力舰、巡洋舰对舰使用为九一式徹甲弹,或其改良款一式徹甲弹;对空、对地面目标火力覆盖、对轻型装甲舰船用为零式通常弹及三式通常弹。对于460mm炮而言,三式弹总长1.6m、重1360kg,九一式徹甲弹总长2m、重1460kg。单门炮计划备弹量100发、则一座炮塔备弹量300发;而实际备弹量增加至单门炮120发,并配有六发训练用弹药。
1941年11月16日,除[[加贺]]以外的5艘南云机动舰队空母于佐伯湾收容各自的航空编队。


1941年11月17日下午,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视察各舰。
九一式徹甲弹为攻击目标舰艇水线下部分而开发,因其这一特性对于交战时两舰距离、水中弹道、入射角度都有要求,加之水中弹战果观测难度较大,实战的命中案例很少。此外,九一式徹甲弹的弹体强度不足,导致炮弹以落角大于等于25°命中、超过炮弹自身直径90%以上的表面硬化装甲会出现破碎的问题。在大和型战舰上使用时会给九一徹甲弹加装被帽以缓解这一问题。


1941年11月18日,从佐伯湾出航。为了隐藏舰队真实目的,各舰错开时间出航;第五航空战队与其他舰队相反,北上丰后水道航行,至别府湾。至次日零时再次启航,向机动舰队最终集合点千岛列岛的择捉岛单冠湾进发。
作为九一徹甲弹的更新换代产品,1941年起实装各舰的一式徹甲弹,除了改善被帽安装外,还对弹头进行着色填充,大和无色,武藏为水蓝色,长门为桃色。此外,还有说法认为一式徹甲弹弹体有做加强,但并没有实际文献记载仅做假说。


1941年11月22日,抵达单冠湾。
零式通常弹及其榴弹、三式通常弹及其榴散弹,延时引信可手动调整为瞬炸(0秒)至55秒。三式弹爆炸时伤害半径相比零式弹更广。


1941年11月26日,南云机动部队由单冠湾出航,向珍珠港进发。
460mm主炮装填速度为29.5~30.5秒之间,在主炮最大仰角+45°时,下伏至装填仰角460mm炮弹发射时初速780m/s(2808km/h),20km处着弹(仰角23.43°、落角16.31°)速度522m/s,30km处着弹(仰角23.12°、落角31.21°)速度457m/s(1710km/h)。
===== 照准具与雷达(电探) =====
大和型主照准具为头顶的15米光学测距仪,正式称谓「39式倒分像立体视式十五米二重测距仪」{{黑幕|,大和的头饰}}。由日本光学工业株式会社(Nippon Kogaku k.k.)<ref>日本光学工业株式会社是日本海军与三菱财团(战后根据联合国命令已解体,并不完全是现今的三菱集团或三菱金曜会)的支持下于1917年7月25日成立,生产军用望远镜与光学瞄具;1921年,从德国聘请八名光学元件器材专家培训200余名员工,开始涉足光学镜片生产领域;1946年正式转型生产相机,开始使用Nikon作为品牌,这就是今天的尼康株式会社。</ref>研制,不过有些资料表明世界光学巅峰、日本光学工业之师卡尔・蔡司公司(Carl Zeiss AG)亦参与研发,并由蔡司公司与其控股的肖特玻璃(Schott Glaswerke)负责最核心的主镜制作。


,五航战第一波攻击起飞。
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舰载光学合像式测距仪,光学素质据称“放在现代都十分优秀”,堪称当时人类光学史上的巅峰之作。光学测距仪的原理简单而言就是利用{{注音|三角函数|勾股定理}}计算出敌舰与本舰之间的距离。之所以如此在意光学测距仪的基线长度,是因为基线大小决定了光学测距仪的精准程度。<br>
* 翔鹤第一轮攻击舰载机
大和的15米光学测距仪实际基线长度为15.72米,理论测距范围5至50公里。
* [[九九式舰爆|九九式舰上轰炸机]]26机(指挥官:飞行队长高桥赫一少佐),1架未归
* [[零战二一型|零式二一型]]5架(指挥官:分队长兼子正大尉)


主炮射击控制中枢是安装于舰桥上方主炮射击指挥所内的九八式方位盘照准装置(于比叡率先搭载并完成性能测试),这是一种机械式模拟计算机。由光学测距仪得来的敌我距离、双方航速、基准方位等信息,再加上地球自转速度、风速、气温、湿度、炮弹装填火药量等数值,输入至方位盘,即可预测出目标未来的位置并传达至九八式射击盘改一,修正相对应的主炮仰角、方位。主炮最终射击的板机<br>
在后部的第二舰桥也有一套一样的九八式方位盘照准装置作为备用,不过第二舰桥的测距仪是10米测距仪。此外,每座460mm主炮塔上各搭载有一套15.5米测距仪,以及炮塔长潜望镜式瞄准展望镜,炮塔本身亦有独立射击的能力;但相比于由主炮射击指挥所控制方位盘统一调配射击,独立射击要花费更长的时间、且测瞄位置较低,无法测量远距离目标。<br>
尽管方位盘安装于防震架上,但精密复杂的机械结构抗震能力还是太弱,在莱特湾海战中大和型二番舰武藏主舰桥上主炮指挥所的射击盘因受到鱼雷命中的冲击,交战初期一度出现无法旋转的尴尬境地。与舰同沉的武藏舰长猪口敏平海军少将在自己的遗书中还不忘提及并敦促对射击盘耐冲击性的改善。


,五航战第二轮攻击起飞。
15米光学测距仪悬臂上便是最早搭载的「二式二号電波探信儀一型」(简称21号电探)。该型电探波长150cm,最大功率5kW,重840kg。大和于1942年7月小改时搭载对水面射击兼顾的测试版本,但因为是超短波雷达,由海面波浪引起的漫反射回波噪音干扰十分严重,因此之后仅用于对空监视。姊妹舰武藏则是在舾装时搭载量产型一号机。该电探可探知离本舰70km处的单机、100km处的航空编队;根据武藏1942年海试时的报告,可探知到80km处的水侦。
* 翔鹤第二波攻击舰载机
* [[九七式舰攻]]27架(指挥官:分队长市原辰雄大尉)


按原定计划还会参加压制瓦胡岛的任务,但临时改由二航战完成。
1943年7月,大和装配了「仮称二号電波探信儀二型」(简称22号电探)。该型电探波长10cm,最大功率2kW,重1320kg。根据大和搭载后的探测距离试验结果,主力舰35km、驱逐舰16km、潜水艇潜望镜5km;还可以探知到155mm副炮15km开外的着弹水柱。但22号电探仅能对正面索敌,误差可达500m;其配套使用的显示器为最初期的Asocpe显示器,本质上就是示波器,因此根本不具备任何定位能力。1944年7月,为了赶上捷号作战,在南方泊地换装了二号二型改四,提升其接收机测距精度,远距离下相比常规主力舰的10米测距仪精度更好。


==== 印度洋空袭 ====
1944年年初,大和在桅楼后装上了对空警戒用「三式一号電波探信儀三型」(简称13号电探)。该型电探波长200cm、最大功率10kW,重110kg。探测距离单机50-60km、航空编队100-120km,测距精度2-3km,测角10度,显示器最大可显示范围为150km。
1941年12月21日,第五航空战队于父岛(ちちじま)西南约350海里的海域与第二补给部队、第21驱逐队(初春、子日、若叶、初霜)、第27驱逐队([[时雨]]、[[白露]]、有明、夕暮)汇合。


1941年12月24日,抵达吴港。
相比于同时期的美国海军所使用的雷达,涵盖对空搜索、水面目标搜索泛用雷达(中小型长波SC、中小型短波SG、大型长波SK)、中波火控雷达(FD)等。以SC雷达为例,其为对海面、对空泛用搜索雷达,还可引导舰载机拦截。其连接雷达敌我识别装置,与陀螺罗经复示器一同工作,二型、三型还配有PPI(Plan Position Indicator)显示器。该型雷达为长波雷达,波长10cm;最大探测范围140km,精度183m,基础性、一型最大功率1.5kW,二型、三型最大功率2.5kW。由此可见,IJN与美国海军所使用的雷达有着技术上的绝对差距,也造就了“讲个笑话,IJN家的电探”这样的梗。


1942年1月5日,由日本本土出航。
==== 副砲 ====
三年式60倍径15.5cm三联炮,此炮亦是世界上最大口径的舰载副炮。此型炮即最上型1939年2月进行近代化改造时所更换下的155mm主炮,修改炮座、8米测距仪前移、增设隔热板后便应用于大和型作为副炮使用,因此大和型副炮参数与最上型(轻巡洋舰形态)、大淀型主炮数据一致。<br>
不过,155mm三联装副炮的防御装甲与作为轻巡洋舰级武备时并无二致,仍为25mm,因此被认为是大和型的弱点,但由于增厚装甲会影响副炮回旋速度而被舰政本部搁置,仅于1943年5月至7月间加强了位于155mm副炮下方一带的弹药库装甲。初始形态的大和型共计4座155mm三联装副炮:二号主炮塔与指挥塔之间、三号主炮塔与第二舰桥之间、左右两舷各一座。瓜达尔卡纳尔海战后,日本海军终于意识到大舰巨炮已经不再是海面上唯一的武力指标,遂于1944年对大和进行改造,主旨即增强其对空防御能力。1944年2月,大和移除了左右两舷的155mm副炮;同年四月,姊妹舰武藏也撤除了相同位置的两座155mm副炮。


1942年1月17日,抵达泊地。
==== 防空火力 ====
由于主炮的巨大口径,射击时产生的爆风也是前所未有的破坏力。为了防止爆风对防空武器及其操纵者造成伤害,对主炮附近的副炮和防空炮设计了大和型专用的防爆风炮盾(除了在末期添置的单装九六式25mm高射机炮)。
{{黑幕|然而并没有什么卯月。}} <br>
{{黑幕|大和的实际防空能力依旧很贫弱;更不幸的是,她面对的是后期美帝的舰载机。正如电影《男人们的大和号》(又名《男人们的防空炮》)所描绘的那样,在大和上担任防空是一件多么危险又无可奈何的事。电影里对于击坠数还有所美化了,大和在菊水作战中的唯一战果是:击伤22架、击毁3架…}}
==== 保密工作 ====
大和型作为日本海军“决战用兵器”,自然不想让外国知晓自己正在建造一艘远超各国的巨舰,因此大和型的相关事宜皆被列为机密,从预算案中分摊经费至架空舰上便可见一斑。吴海军工厂三号船坞在进行扩建工作(完成后长314m、宽45m、深11m)之后也加上屋顶,其上覆盖一层干燥棕榈叶,能俯视到造船厂的位置全部设置挡板、山上还有宪兵驻守;机密管制与安保措施亦十分严格,设计人员的委任状亦是在下达之后当即回收、参与建设者身份背景经过严格审查并仅提供最低程度的信息。甚至在服役后,除了联合舰队司令部以及舰桥、炮术长外,其他大和舰员都不知道舰上搭载主炮的真实口径。<br>
然而,在日本海军内部之间,大和型的建造几乎是公开的秘密:位于江田岛的海军兵学校学生曾乘坐训练机由在建的大和舰上空飞过,飞行教官还向学生们谈论起此时尚属于最高机密的大和舰。


1942年1月20日,一、五航战空袭拉包尔。空袭结束后与主队分离,前往巴布新几内亚。
出于保密考量,甚至大和的下水仪式都没有对外公布。因此作为世界最大战列舰首舰的大和号下水仪式却格外的冷清:仅百名海军高层与近千名下水作业员在场监察,向第六船坞注水后由拖船向外曳航。原定由昭和天皇御临的下水式,仅由久迩宫朝融王大佐代行、海军大臣代理嶋田繁太郎仅低声宣布将“一号舰”正式命名为“大和”。
{| class="wikitable"
|-
! colspan="4" | 设计诸元(以1944年6月)
|-
| 标准排水量 || 64000吨 || 满载排水量 || 72809吨
|-
| 全长 || 263米 || 舰宽 || 38.9米
|-
| 水线长 || 256米 || 吃水 || 10.4米
|-
| 舰载机 || 7架 || 舰侦(战)配置 || 爱知E13A1(‘Jake’)<br>三菱F1M2(‘Pete’)
|-
| 武备 ||[[日本46厘米三连装炮|45倍径九四式460mm三联装炮塔]] 3座<br>[[J国15.5厘米三联主炮|60倍径三年式155mm三联装炮塔]]2座<br>[[日本12.7厘米连装高射炮|40倍径八九式双联127mm高射炮A1型改三]12座<br>[[日本25毫米联装机炮|九六式25mm高射机炮]]52门(三联×52,单装×6)<br>13mm联装机枪2挺 || 动力 ||ロ号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12座,舰本式蒸汽轮机4台<br>153553马力<br>载油4200吨
|-
| 轴数 || 4轴 || 航速 || 27.46节(公试成绩)
|-
| 续航力 || 7200海里/16节 || 舰员 || 3332人
|}
世界纪录保持者
战列舰级最大排水量
最大口径主炮
最大口径副炮
最远有效射击移动目标


1942年1月21日,特别空袭队([[瑞鹤]]、翔鶴、筑摩、[[不知火]]、[[阳炎]]、霞、霰)空袭巴布新几内亚东部据点。
=== 大和之名 ===
日本海军素来以古国名来命名主力舰级。古代中国称日本为“倭”,《汉书》、《后汉书》等其后的史书中皆有关于倭国的记载;《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中首次出现邪马台国和卑弥呼女王(疑似大和国前身,但日本史学界仍有争论)的字样,根据九州说法的观点,邪马台国位于九州中南部,今熊本县附近,后来邪马台国国王远征本州,成立大和国,即今天“日本国”的雏形。4至7世纪(大和时代前期,古墳时代末期)随着汉字传入日本,“やまと”一词正对应汉字“倭”。「大和」作国名时指公元757年后的「大倭」,二者发音皆为。也是日本的古称、雅称,亦是日本人对自己民族的称呼,同样也与天皇密不可分。按照神武天皇的神话故事,神武天皇是天照大神第五代孙,其曾祖父,即天照大神孙儿琼琼杵尊受命下凡来到九州日向国(今宫崎县),管制日本,神武天皇继承皇位后45岁带领族人东征,最后于大和国亩傍(今奈良县),成为日本开国天皇。由此足见当时的昭和天皇与日本海军对第一号舰所寄予的希望以及其象征的意义。此舰名在之前的历史上仅使用过一次,本篇所述的是二代大和,即战舰大和。


1942年1月29日,翔鶴、[[阳炎]]、滨风由特鲁克港出发,回航日本本土。
初代大和指明治、大正时期的葛城型海防舰(特务舰)二番舰,1883年11月23日于民间造船厂神户小野浜造船所(次年因经营管理混乱被日本海军收购;1890年划归吴镇守府管辖;1895年设备归入吴海军工厂后关闭)开工建造;1885年5月1日下水;1887年竣工服役。第一任舰长便是即将于日俄战争中大放异彩的东乡平八郎中佐,尽管仅在任6月零12天;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其姊妹舰亦名为 「武藏」。1898年3月21日,被界定为三等海防舰,以第三舰队成员的身份参加日俄战争。1922年4月1日,新增特务舰类别等级测量舰,大和与武藏皆变更舰种类别为测量舰,划归日本海军水路部。1926年,大和前往日本海中央海域精确测量两年前由水产讲习所(今东京海洋大学)调查船天鸥丸发现的浅堆(也就是海底山脉),后于1962年将此处正式命名为大和堆,是日本内海著名渔场{{黑幕|,渔政船实至名归}}。1935年4月1日,测量舰大和除籍。请注意,是除籍,并没有被废除。此后,该船移交司法省,在浦贺港内担任少年监狱的宿泊船。太平洋战争中,欲要将其解体而回航横浜;然而于1945年9月18日,也就是日本战败一个月后,因台风在鹤见川的河口处沉没;1950年打捞后解体。


1942年2月3日,抵达横须贺港。                                                                                                                                                                                                                                                                                                                                                                                                                                                                                                                                            
舰名选择是由海军省向昭和天皇提出两个舰名,由天皇做出选择。不过海军省所提出的舰名除了「大和」以外,另一个备选舰名就无法确切考证了,有一种说法是「飞驒」。
==== “黑户口” ====
战舰大和之所以有黑户口的说法,正是因为初代大和实际上一直都在海面上。是的,你没有看错,初代大和真的比战舰大和更能苟,而且还比战舰大和的{{注音|最期|''さいご''}}更晚……于是,便诞生了战舰大和是黑户口的说法。虽然这种说法在正式意义上并不成立,因为初代大和已于1935年注销船籍,就算没有沉没或拆解该舰亦没有了「大和」之名份;因此只能算是对战舰大和命运的一种捏他吧。
=== 逸话 ===
“大和旅馆”
大和型战舰的居住环境在日本海军军舰中首屈一指,利用弹药库的冷却系统为士官级以上居住区
=== 战历编年史 ===
==== 始 ====
1937年8月21日,海军大臣米内光政下达第一号舰制造训令「官房機密第3301號」。
1937年11月4日,第一号舰于吴海军工厂开始建造。
1940年3月6日,昭和天皇选定{{注音|「大和」|''やまと''}}作为第一号舰舰名。
1940年8月8日,下水仪式。原定计划中昭和天皇将亲自出席下水仪式,但实际上由昭和天皇的义兄(香淳皇后之兄)久邇宮朝融王海军大佐(时任海防舰八云舰长)出席当日仪式。
1941年10月18日,土佐海试,风速西南20m。大和在此次海试中跑出了27.4节的航速;30日的全功率海试中得到27.46节的记录。
1941年11月25日,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到舰视察。
1941年12月7日,周防滩主炮射击实践。次日,南云忠一率第一、二航空战队发动珍珠港偷袭。
1941年12月16日,大和回抵吴港,宣布竣工服役,编入第一战队,舰体类别等级表正式以“大和型战舰”录入。大和1/500模型亦由海军省呈予昭和天皇与香淳皇后,随后模型由海军舰政本部金库保管。
1942年2月12日,正式由长门手中接过联合舰队旗舰一职,成为日本海军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大将座舰,联合舰队司令部同乘。海军参谋们发现大和的居住条件相比长门好了不少,十分兴奋<ref>《戰藻錄》(九版)p80.</ref>。
1942年3月30日,进行主炮射击训练,射击距离38100m。关于这次射击训练,第二舰队炮术参谋藤田正路在1942年5月11日的日记中这样叙述''「すでに戦艦は有用なる兵種にあらず、今重んぜられるはただ従来の惰性。偶像崇拝的信仰を得つつある」''。
1942年5月29日,中途岛海战。大和作为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座舰前往柱岛泊地。不过作为主队在后方,因此并没有与美军舰队交火。
1942年6月10日,对美军潜艇射击了两轮副炮。
1942年6月14日,回航柱岛泊地。


1942年3月7日,翔鹤由横须贺港出航。前往苏拉威西岛途中接到美军舰队出现的紧急通知,向东进发,却并未接敌。
1942年8月17日,因十日前美军小规模登陆瓜达尔卡纳尔岛,联合舰队司令部乘坐大和,空母大鹰、第七驱逐队(潮、涟、曙)由柱岛泊地出航,前往特鲁克港以支援所罗门群岛。


1942年3月16日,返回横须贺港;次日出航。
1942年8月21日,航行至格莱姆斯岛附近时,收到情报称「ガダルカナル島付近で敵機動部隊が出現」”敌机动部队在瓜达尔卡纳尔岛附近出现“,联合舰队司令部下令终止陆军少将川口清健所率约4000人支队的登陆计划,命令南云忠一所率机动部队(翔鹤、瑞鹤、龙骧)由特鲁克港出击,前往瓜岛南部以确保制空权。


1942年3月24日,抵达大林湾,与南云机动部队汇合。
1942年8月23日,瓜岛战役(第二次所罗门群岛海战)爆发。为运送飞机,空母大鹰、驱逐舰曙与本队分离前往拉包尔。


1942年3月27日,由大林湾出航进入印度洋。
1942年8月28日,本队抵达特鲁克港。入港前美军潜艇飞鱼(USS Flying Fish, SS/AGSS-229)向大和(美方最初以为是金刚型战舰)发射四枚鱼雷,一枚被规避,由大和舰艉划过;两枚鱼雷因引信过于灵敏,还未命中便在大和右舷启爆;最后一枚不知去向。飞鱼号潜艇舰长Glynn Robert Donaho以为有两枚鱼雷命中,欲向驱逐舰发起第二次攻击,被大和搭载的零式水侦发现并进行轰炸。随后驱逐舰潮、涟进行了为时两小时的反潜作战,仅潮一艘便投下45枚深水炸弹,损坏了飞鱼号动力舱室,舰艉鱼雷发射管内的一枚鱼雷也出现故障,但并未被击沉。


1942年4月5日,空袭斯里兰卡科伦坡港(Port of Colombo),损失一架舰爆。
1942年9月24日,负责瓜岛运输作战的日本陆军参谋辻政信中佐登舰,与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会谈相关事宜。辻政信中佐对大和舰的庞大赞叹不已。


1942年4月9日,翔鹤、[[瑞鶴]]联合攻击刚出港不久的轻母[[竞技神]](HMS Hermes, 95)。翔鹤派出18架舰爆,航弹命中13发。竞技神在命中37发航弹后沉没。
1943年2月11日,联合舰队旗舰由大和更换为通信、旗舰设备更为先进的大和型二番舰武藏。


1942年4月10日,秋云、胧从第五航空战队中除名。
1943年5月8日,大和与航母大鹰、云鹰,重巡妙高、羽黑,驱逐舰潮、夕春、长波、五月雨一同由楚克岛出航,经柱岛泊地返回本土。于18日抵达吴港,更换防空武备并换装21、22号电探。


1942年4月12日,第五航空战队、第五战队、第27驱逐队编为南洋舰队。
1943年8月16日,前往楚克岛。此时所罗门群岛的战况已然陷入胶着且不断恶化,但大和与武藏、长门皆于楚克岛泊地无所事事,舰员除完成每日的保养外无事可做。作战完结后的驱逐舰们经常停靠于大和旁,驱逐舰舰员借用大和上宽敞的浴室。


1942年4月14日,第五航空战队与驱逐舰秋云、萩风、舞风起航前往台湾马公。
1943年10月中旬,日本海军得到美军舰队可能向马绍尔移动的情报,大和、武藏、长门奉命前往马绍尔群岛设伏,以期与美军舰队决战,但经过四日后仍美军无踪迹,于10月26日回航楚克岛。
1943年12月,大和与驱逐舰秋云、山云、谷风等编成戊一号输送部队,由横须贺港出航,将独立混成第一联队及军需物资由本土运抵楚克岛参与作战。<br>
25日,于楚克岛以西180海里遭到潜艇
=== 天一号作战 ===
*详细的作战成因、战前推演、双方作战兵力部署、杂谈见分项。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天一号作战时,大和装备有巨大的临时舵。根据大和副舰长能村大佐证言,大和在作战中操舵装置曾发生故障,因此只能依赖舵机室的临时应急舵。舵机室后来因被鱼雷命中而全员阵亡,临时舵被限制在左满舵。临时舵的驱动主要靠电源供应,当然在应急情况下可以靠蓄电池及人力操作。


1942年4月18日,抵达马公;第27驱逐舰[[时雨]]、[[白露]]、有明、夕暮纳入第五航空战队指挥。


==== 珊瑚海海战 ====
===后记===
1942年4月19日,完成补给的第五航空战队与第27驱逐队出港北上。
百科遵循严谨、纪实、客观的原则,因此不应参杂进编纂者对于历史史实之外的感情。所以特此将个人杂谈随想另辟一处存放。<br>
大和,其象征意义更大于实战意义。因此即使在没有昭和天皇的玉碎命令下,大和作为旧日本帝国的象征,在我看来也逃不过接下来的吴港大轰炸;亦或者与上一代联合舰队旗舰——长门一样的命运,最终被拉去看太阳;另外从长门的末路也能或多或少的看出,美国人对IJN遗存的态度。总之,以鄙人愚见,大和是不可能像三笠那样作为博物馆留存下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菊水特攻才是大和作为战列舰,作为一个时代最后的象征,最好的绝唱。


1942年4月25日,抵达特鲁克。MO攻略部队由志摩清英海军少将率队,麾下2艘布雷舰(旗舰冲岛)、2艘驱逐舰(菊月,夕月)、6艘扫雷舰、2艘猎潜舰以及一艘带有400名士兵的运输船,为其护航的是第六战队,指挥官五藤存知海军少将,麾下一艘轻型航空母舰祥凤、四艘重巡(青叶,衣笠,加古,古鹰)、一艘驱逐舰涟;第五航空战队(旗舰瑞鶴,指挥官原忠一海军少将)、第五战队([[妙高]][[羽黑]])、第7驱逐队、第27驱逐队、油槽船东邦丸组成MO机动部队,指挥官高木武雄海军少将。
===第二優先項・最上(咕)===
==原型简介==
最上型重巡洋舰是旧日本帝国海军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建造的一型巡洋舰,最上号作为该型一番舰应该说算是最幸运的一艘了:其姊妹舰[[三隈]]被姐姐撞击以至于成为日本海军第一艘在战争中损失的重巡洋舰;因为第四舰队事件而被重新设计改建过的[[铃谷]]、[[熊野]]相对于最上来说<del>血缘关系</del>则没有那么深厚,一部分的历史资料甚至把二舰直接划归为[[铃谷]]型。
?
===设计与改造===
1922年,著名的《华盛顿海军条约》所造成的“海军假日”现象,使得列强们的海军军备竞赛势头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这“一定程度上”仅仅指的是主力舰及航母,这一条约对于巡洋舰及以下的辅助舰艇数量没有限制,对于这些小型舰只的火力等级、吨位的规定也十分笼统。因此在“海军假日”的前八年,列强们围绕条约型重巡洋舰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
为了弥补该漏洞,美日英三个海军大国于1930年4月签订了《华盛顿海军条约》的补充条约,《伦敦海军条约》。其对于重巡洋舰及以下舰只进行了详细的规定:重巡洋舰的单舰吨位最高为10000吨,主炮口径小于等于8英寸(即203mm);三国重巡洋舰的保有数量和总吨位分别为:美国18艘,18万吨;英国15艘,14.68万吨;日本12艘,10.84万吨。
?
而此时日本即将下水四艘[[高雄]]型(首舰1930年5月12日下水),在重巡洋舰数量与总吨位上已经达到了条约限制额。而日本的轻型巡洋舰吨位距离条约所限制的10.045万吨尚余下2035万吨,因此日本提出部分3500吨级和5500吨级的轻巡洋舰已经老旧,需要替换。于是条约允许日本预支限额48920吨,再加上原本的余额,日本就拥有了50955吨的轻巡洋舰建造吨位。
?
1931年,日本海军在丸一舰艇补充计划中加入了8500吨级、8450吨级大型轻巡洋舰建造计划,分别建造4艘和2艘。最终8450吨级的两艘在计划阶段就夭折了。
?
1931年10月27日,最上型轻巡洋舰一番舰于[[造船厂|吴海军工厂]]开工建造。
?
最上型被西方国家称为“惊人的违约舰(Egregious Treaty Violation)”。她设计之初,便是以重巡洋舰的设计标准设计的,不过为了规避条约的限制,起初安装5座三联装155mm口径主炮。尽管表面上舾装的是[[J国15.5厘米三联主炮|60倍径三年式155mm三联装炮塔]],然而其单炮重175吨,甚至超过了重巡洋舰[[高雄]]型的[[J国20.3厘米连装炮|50倍径三年式二号203mm双联装炮塔E型]](重150吨)的单炮重量。一旦战争开始,条约失效,便可以随时更换为203mm主炮,摇身一变成为重巡洋舰。
{{wiki图片|位置=右|维基图片地址=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Mogami_running_trials_in_1935.jpg|图片地址=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7/7f/Mogami_running_trials_in_1935.jpg|宽度=400|说明=历史上的最上号}}
?
然而由于吨位始终受到限制、所负担的武备过于沉重,最上型依旧遗传了当时IJN舰只的通病:舰体复原性不佳,结构强度偏低。1935年10月,第四舰队事件发生,刚完工服役不到两个月的最上与[[三隈]]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不得不回港进行结构加强的改装。而尚处于舾装状态的[[铃谷]]与还在船台上的[[熊野]]则直接被重新改进设计,因此,从另一种定义上最上型三、四番舰有别于一、二番舰,所以有的资料称之为“铃谷型”。
?
1937年,伦敦海军条约宣告破产。最上型四舰“顺理成章”的将五座155mm三联装炮台改装为[[J国20.3厘米连装炮|50倍径三年式二号203mm双联装炮塔]],从伪轻巡洋舰正式改为重巡洋舰。拆下的155mm三联装炮台因其发射速度、命中精度都无可挑剔,广受盛赞,所以分别改造为大和型战列舰副炮、轻巡洋舰[[大淀]]主炮。
?
====最上之名====
按照命名原则,使用山川名命名。最上川
初代最上为通报舰:明治40年3月3日于三菱长崎造船所开工建造,9月9日竣工,1908年划归一等炮舰服役,昭和3年4月1日除籍。
二代最上即本篇主角。


===== 前期作战 =====
====一舰三改====
1942年5月1日,MO机动部队(旗舰[[妙高]],[[羽黑]]、翔鹤、[[瑞鹤]]、[[白露]]、有明、夕暮、[[时雨]])起航,前往瓜岛以南的珊瑚海,为攻略部队提供航空支援,消灭莫尔兹比港的航空力量,顺带向拉包尔运输9架零战。
最上可以说是舰级最多变的巡洋舰了:从最初掩人耳目的轻型巡洋舰(二等巡洋舰)到重巡洋舰(一等巡洋舰),再到最终形态航空巡洋舰,下列三表为最上号三种形态的数据。
 
{| class="wikitable"
1942年5月3日,因海况恶劣,舰战被迫返回航母,翔鹤有一架零战不慎坠海。在两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后,为了不耽误MO作战计划,高木武雄只得放弃运送计划,下达前往所罗门群岛补给的指令。
|-
 
! colspan="4" | 设计诸元(1935年7月-1939年2月,伪轻型巡洋舰形态)
1942年5月5日,MO机动部队穿过所罗门群岛东部,向西绕过马基拉岛南部。6日凌晨从瓜岛和拉纳尔岛之间穿过,夜间进入珊瑚海。高木武雄判断次日就有可能爆发航母大战,因此在图拉吉以西180海里处开始加油以作准备。因为MO机动部队是夜间进入的珊瑚海,驻扎在努美阿的美国海军PBY侦察机并没有发现。
|-
 
| 标准排水量 || 11200吨 || 满载排水量 || 13820吨
1942年5月7日上午,翔鹤的侦察机侦查员因胃痛无法出击,由预备侦查员上机侦查。
|-
7时22分,舰侦回报在182度发现美军舰艇。<br>
| 全长 || 200.6米 || 舰宽 || 20.5米
7时45分,发回电文确认为“航母一艘,巡洋舰一艘,驱逐舰三艘”,实际上是误将美运输舰尼欧肖(USS Neosho, AO–23)识别为美军航母。<br>
|-
8时02分,MO机动部队释放78架舰载机(翔鹤:9架舰战、19架舰爆、13架舰攻;瑞鹤:9架舰战、19架舰爆、11架舰攻)。<br>
| 装甲 || 35-60mm(甲板)<br>140mm(弹药库)<br>100mm(舷侧) || 吃水 || 6.9米
8时20分,MO攻略部队护航编队[[古鹰]]的水侦在完全相反的位置发现美军航母,遂回报给拉包尔总部训练巡洋舰鹿岛上的MO作战海上指挥官、第四舰队司令井上成美海军中将;10分钟后,[[青叶]]的水侦确认这次目击报告。井上成美将此情报传达给高木武雄,两份截然相反的情报让高木武雄和原忠一感到不解,随后两人得出美军航母分头行动的结论,依旧决定优先消灭初次确认的“航母编队”,同时将全舰队航向修改为西北,以靠近古鹰所报告的位置。<br>
|-
9时15分,五航战的攻击队抵达翔鹤侦察机所报告的位置,发现运输舰尼欧肖(USS Neosho, AO–23)和驱逐舰{{注音|西姆斯|{{黑幕|<del>游戏人生号</del>}}}}(USS Sims,DD-409)后对其置之不理,在附近徒劳的搜索完全不存在的美军航母编队。<br>
| 舰载机 || 3架 || 舰侦()配置 || 爱知E13A1(‘Jake’)<br>[[零式水上侦察机|三菱“零式”F1M2(‘Pete’)]]
10时整,翔鹤的侦察机终于意识到自己把运输舰误识别为航母。<br>
|-
10时35分,回电“我们把运输舰误认成航母”。此时MO机动部队陷入恐慌,高木武雄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美军航母编队实际上正处于机动部队与攻略部队之间,攻略部队此时的处境十分危急。遂即下令攻击运输舰尼欧肖与驱逐舰西姆斯,然后尽快回航。<br>
| 武备 ||[[J国15.5厘米三联主炮|60倍径三年式155mm三联装炮塔]]5座<br>[[J国12.7厘米连装高射炮|40倍径八九式双联127mm高射炮A1型改一(防浪炮盾型)]]4座<br>[[日本25毫米联装机炮|九六式25mm高射炮]]8门(双联×4)<br>九〇式三联装610mm鱼雷发射管一型4座,配九三式鱼雷 || 动力 || 吕号舰本式大型重油专烧锅炉8座,舰本式蒸汽轮机4台,舰本式小型重油专烧锅炉2座<br>154226马力(公试成绩,标准输出下)<br>载油2280吨
11时15分,舰战与舰攻抛弃掉弹药直接回航,38架九九式舰爆则围攻这两艘不幸的舰船。4架舰爆向驱逐舰西姆斯发起进攻,其余则扑向运输舰尼欧肖。西姆斯命中3发炸弹后当场沉没,舰上192名成员仅存活14人;尼欧肖命中7发炸弹,翔鹤所属的一架舰爆被高射炮击落后撞在运输舰上,运输舰大破,失去航行能力,慢慢沉没于方位16°25’S,157°31’E。<br>
|-
另外,先前提到的翔鹤侦察机因“机位丧失”未能返回舰上,坠毁在了Indispensable礁。次日被巡航的驱逐舰有明救起。
| 轴数 || 4轴 || 航速 || 35.961节(首次公试成绩)<br>34.735节(1937年公试成绩)<br>36.486节(全功输出)
 
|-
而另一边,美军舰队于10时40分发现MO攻略部队护航舰队([[青叶]]、[[衣笠]]、[[古鹰]]、[[加古]]、[[祥凤]]、涟);[[列克星敦(CV-2)|列克星敦]](USS Lexington, CV-2)与[[约克城]](USS Yorktown, CV-5)11时开始对祥凤发起进攻,11时35分祥凤沉没于方位10°29′S,152°55′E。第六战队指挥官五藤存知海军少将认为还会遭到更多空袭,于是将余下的MO攻略部队护航舰队向北撤离;14时派出驱逐舰涟营救祥凤幸存者,祥凤834名乘员仅203名幸存者。<br>
| 续航力 || 7500海里/14节 || 舰员 || 944人
井上成美中将在得知祥凤被击沉后,命令攻略部队向北撤退,同时电令高木武雄消灭美军航母编队。此时MO机动部队位于美特混舰队TF17以东225海里(417km);攻略部队护航舰队在北撤途中遭到8架B-17空袭,但并没有损失。
|}
 
?
15时15分,在收回了先前攻击的舰爆后(两架在着舰时坠毁),全舰队在五航战司令长官原忠一少将的授意下向西进发,''「本当の米軍機動部隊の位置」''“前往美机动部队真正之所在。”<br>
{| class="wikitable"
16时15分,原忠一少将打算趁着夜色发动奇袭,筛选出精英飞行员组成夜袭攻击队(翔鹤:6架舰爆、6架舰攻;瑞鹤:6架舰爆、9架舰攻)出击,航向227°,航程280海里(520km)。因为是奇袭,因此并没有准备舰战。<br>
|-
17时47分,攻击队距离母舰以西200海里(370km)时,被尚在暴风雨中的TF17舰队雷达探知,改变航向往东南方,派出11架F4F拦截,翔鹤损失4架舰攻,瑞鹤损失5架舰攻,美军损失三架舰战(两架被击落,一架则是因为返航时夜色渐浓,找不到TF17舰队而宣告失联)。舰爆队在遭遇美军舰队后,防空火力致使瑞鹤折损一架舰爆。至此,翔鹤损失9名机组人员。<br>
! colspan="4" | 设计诸元(以1940年4月-1942年11月,重巡洋舰形态)
18时30分,由于损失惨重,舰攻队领队使用无线电汇报后下达放弃任务返航的指令,舰攻全部抛弃弹药后返回母舰。<br>
|-
18时36分,舰爆队也发出撤退命令弃弹回航。<br>
| 标准排水量 || 12000吨 || 满载排水量 || 13820吨
19时,数架日军舰载机飞到发出信号的美军航母附近 ,遂发出“着舰就绪”的信号准备降落。对于敌我识别信号不同而感到困惑的日军飞机一直在航母上空盘旋等待降落,直到为TF17舰队护航的驱逐舰对其开火了才离开。<br>
|-
20时,MO机动部队与TF17舰队相距100海里(190km)。高木武雄下令打开探照灯,引导幸存的飞机降落,22时全部着舰完成。
| 全长 || 200.6米 || 舰宽 || 20.5米
 
|-
小结1942年5月7日的作战。<br>
| 装甲 || 35-60mm(甲板)<br>140mm(弹药库)<br>100mm(舷侧) || 吃水 || 6.15米
MO机动部队方面在经历了一连串的舰载机损失后还有96架舰载机(38架舰战、33架舰爆、25架舰攻)可以投入次日的战斗;而美国海军TF17舰队则剩余117架舰载机可用(31架战斗机、65架[[SBD-3无畏|俯冲轰炸机]]、21架[[TBD蹂躏者|鱼雷机]]),另外弗莱彻失去了他仅有的一艘油船。<br>
|-
1972年美国海军中将H. S. Duckworth在阅读了日军的战斗记录后,如此评论到:“1942年5月7日的珊瑚海地区,毫无疑问是世界历史上最为令人无所适从的战斗区域。”而第五航空战队指挥官原忠一后来对山本五十六的参谋、《战藻录》作者宇恒缠抱怨道,5月7日当天厄运连连,使他心灰意冷,打算退出海军。
| 舰载机 || 3架 || 舰侦()配置 || 爱知E13A1(‘Jake’)<br>[[零式水上侦察机|三菱“零式”F1M2(‘Pete’)]]
 
|-
===== 总攻 =====
| 武备 || [[J国20.3厘米连装炮|50倍径三年式二号203mm双联装炮塔]]5座<br>[[J国12.7厘米连装高射炮|40倍径八九式双联127mm高射炮A1型改一(防浪炮盾型)]]4座<br>[[日本25毫米联装机炮|九六式25mm高射炮]]38门(三联×10,单装×8)<br>九〇式三联装610mm鱼雷发射管一型4座,配九三式鱼雷 || 动力 || 吕号舰本式大型重油专烧锅炉8座,舰本式蒸汽轮机4台,舰本式小型重油专烧锅炉2座<br>160912马力(最大功率输出)<br>载油2280吨
1942年5月8日,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超视距航母对决——珊瑚海海战正式拉开序幕。{{黑幕|珊瑚海只有一位太太!}}
|-
 
| 轴数 || 4轴 || 航速 || 35.961节(首次公试成绩)<br>34.735节(1937年公试成绩)<br>36.486节(全功输出)
凌晨6时,翔鹤派出舰侦(机长:菅野兼蔵飞行兵曹长,操纵员:后藤继男一等飞行兵曹,电信员:岸田清次郎一等飞行兵曹长)开始索敌。该机在后来抱着燃油耗尽的觉悟引导攻击队完成攻击,未能返航。后被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追授二階級特進・金鵄勋章。还派出七架舰攻对南边140–230°方向、距离250海里(460千米)以内的范围进行搜索;同时图拉吉出动了三架九七式飞行艇、拉包尔也出动四架一式陆攻协助搜索。当日的能见度相对较差,仅有2-15海里,这是因为昨日白天对美军作战帮助很大的云团乘着夜间的暖锋向东北移动,此时正笼罩于MO机动部队上空。<br>
|-
清晨7时,MO机动部队转向西南;7时50分与第六战队第二小队([[古鹰]]、[[衣笠]])汇合。此时整只MO机动部队战力如下:航母两艘(翔鹤、[[瑞鹤]]),重巡四艘(第五战队[[妙高]]、[[羽黑]];第六战队[[衣笠]]、[[古鹰]]),驱逐舰五艘(第7驱逐队潮、曙;第27驱逐队[[时雨]]、[[白露]]、夕暮)。
| 续航力 || 7500海里/14节 || 舰员 || 950人
 
|}
8时20分,一架隶属于列克星敦,6时35分起飞、向北200海里的轰炸机(驾驶员:Joseph G. Smith)透过云层间隙发现MO机动部队。但该机误报了MO机动部队的位置,相比实际位置向南偏移了45海里。
?
 
{| class="wikitable"
8时22分,翔鹤的舰侦也发现了TF17舰队。舰侦的电报被TF17舰队的无线电侦听员探知,TF17舰队指挥官弗莱彻由此得知自己已经被发现。此时,双方相距210海里。
|-
 
! colspan="4" | 设计诸元(1943年4月-1944年10月,航空巡洋舰形态)
9时15分,翔鹤飞行队长高桥赫一海军少佐指挥首轮攻击队69架(翔鹤:9架舰战、19架舰爆、10架舰攻;瑞鶴:9架舰战、14架舰爆、8架舰攻)。而与此同时,约克城也派出6架舰战、24架舰爆、9架舰攻;10分钟后,列克星敦也放出了自己的舰载机(9架舰战、15架舰爆、12架舰攻)。<br>
|-
双方的航母都转向对方,全速前进,以减少己方飞机返航时的飞行距离。但高木武雄此举在无意中让他进入了[[TBD蹂躏者|美军鱼雷机]]的攻击半径之内;若朝反方向航行,这些鱼雷机很可能要被迫返航,从而无法参加战斗。
| 标准排水量 || 12206吨 || 公试排水量 || 14142吨
 
|-
10时32分,约克城的[[SBD-3无畏|SBD俯冲轰炸机]]抵达MO机动部队所在地,但并没有立即发起进攻,而是等待较慢的[[TBD蹂躏者]]以共同作战。此时的MO机动部队由16架舰战防卫。
| 全长 || 200.6米 || 舰宽 || 20.5米
 
|-
10时57分,约克城的舰载机开始向翔鹤发起进攻,翔鹤航海长塚本朋一郎中佐提高航速进行紧急规避但仍然被命中两枚1000磅(450kg)炸弹,所有TBD鱼雷机所投下的鱼雷全部未命中;两架SBD俯冲轰炸机以及两架零战被击落。第一枚炸弹命中翔鹤舰艏左舷的前甲板,导致主锚以及前升降机故障,飞行甲板受损;第二发命中飞行甲板右舷后部的内火艇甲板,导致小艇起火。<br>
| 装甲 || 35-60mm(甲板)<br>140mm(弹药库)<br>100mm(舷侧) || 吃水 || 6.15米
规避如此数量的攻击到底有多刺激呢?我们援引几位当事人的回忆:<br>
|-
''「艦は三十ノットの速力で猛進している」''“舰船以30节的速度全力推进。”<small>——《翔鶴海戦記》翔鹤运用长福地周夫少佐</small><br>
| 舰载机 || 11架 || 舰侦(战)配置 || 8架爱知“瑞云”E16A1(‘Paul’)<br>3架[[零式水上侦察机|三菱“零式”F1M2(‘Pete’)]]
''「これは偏に航海長塚本朋一郎中佐による操艦の賜物と評判高い。最大戦速34.5ノットで取舵一杯、面舵一杯にして爆弾・魚雷を避けたと云う。」''“这恰好是航海长塚本朋一郎中佐操舰技术的最好体现,拜他所赐,以最高航速35.4节左满舵、右满舵避开了炸弹与鱼雷。”<small>——《軍医官日記》翔鹤军医官渡辺直寛中尉</small><br>
|-
''「たえず変針する三〇ノット以上の全力航行での振動の凄まじさは、爆弾の直撃以上」''“连续不断的30节以上全力航行所产生震动的可怕程度,超过了炸弹的直接袭击。”<small>——翔鹤舰爆整备兵西村敏胜海军一等兵曹</small>
| 武备 ||[[J国20.3厘米连装炮|50倍径三年式二号203mm双联装炮塔]]3座<br>[[J国12.7厘米连装高射炮|40倍径八九式双联127mm高射炮A1型改一(防浪炮盾型)]]4座<br>[[日本25毫米联装机炮|九六式25mm高射炮]]60门(三联×14,单装×18)<br>九〇式三联装610mm鱼雷发射管一型4座,配九三式鱼雷 || 动力 || 吕号舰本式大型重油专烧锅炉8座,舰本式蒸汽轮机4台,舰本式小型重油专烧锅炉2座<br>152000马力<br>载油2280吨
 
|-
11时05分,MO机动部队首轮攻击梯队发现TF17舰队,并于11时13分开始发起进攻;翔鹤队主要负责列克星敦(USS Lexington, CV-2),瑞鶴队主要负责约克城(USS Yorktown, CV-5)。 列克星敦的防空火力将四架舰攻击落,由于19架九九式舰爆还需要绕圈由逆风向靠近航母才能发起进攻,因此剩余的十架九七式舰攻率先开始对列克星敦发起进攻。
| 轴数 || 4轴 || 航速 || 35.961节(首次公试成绩)<br>34.735节(1937年公试成绩)<br>36.486节(全功输出)
 
|-
11时10分,列克星敦所属VS-2中队轰炸机随即对翔鹤发起进攻,遭到翔鹤的护卫舰战为两架九六式舰战以及一架零战二一型的拦截。没有一发炸弹命中翔鹤,零战还将一架投过弹的舰爆击落。
| 续航力 || 7500海里/14节 || 舰员 || 970人
 
|}
11时18分,列克星敦的VB-2中队对翔鹤发起进攻,并命中一发1000磅(450kg)炸弹,造成八发近失弹。{{黑幕|美方记录中多次提及有三发鱼雷命中,但貌似都是一面之词,因此本文未采信}}。<br>
这发炸弹是伤亡数激增的关键:位于舰桥后部的信号桅与防空炮台之间,舰桥勤务兵和附近的防空炮手是伤亡的主要组成。这三枚炸弹共计造成109人死亡,114人受重伤;飞行甲板损毁较为严重,已无力再执行任务。姊妹舰瑞鶴看见姊姊桅杆上升起火柱、被黑烟包裹的舰桥,以瑞鶴舰上观察员的说法:给人一种翔鹤沉没的错觉。由于核心部分并没有遭受损失,因此翔鹤依旧能够发挥全部的航速。舰长城岛高次大佐请求撤退,得到了高木武雄的批准,与第六战队第二小队([[古鹰]]、[[衣笠]])、驱逐舰夕暮、潮一起迅速脱离战场。{{黑幕|据驱逐舰潮的通信兵大高勇治的证言,受损后的翔鹤甚至发挥出了海试时都没能达到的40节以上的航速……<del>求生欲极强啊…此事权当逸话,若此言属实,大概已经刷新了大型舰只的航速记录</del>}}。
{{wiki图片|位置=右|维基图片地址=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Shokaku_Coral_Sea_battle_damage_1.jpg|图片地址=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9/9b/Shokaku_Coral_Sea_battle_damage_1.jpg|宽度=400|说明=被航弹命中后的翔鹤}}
11时20分,两枚鱼雷命中列克星敦右舷。第一枚鱼雷击中舰艏防空炮台下方,爆炸的冲击使两部升降机都卡在上升的位置,并使航空燃油储存罐发生泄漏,且在第一时间并没有被发现;第二枚鱼雷击中了舰桥对侧位置,造成大量进水,舰体向左舷倾斜了6-7度;同时由于左舷主水管被命中,致使前部三台锅炉的水压降低,锅炉被迫停机,使得其航速下降至24.5节。<br>
四分钟后,17架舰爆抵达攻击位置,损失的两架舰爆分别被战斗机和航母的防空火力击落。舰爆队由14000英尺高度向下俯冲,两枚炸弹命中列克星敦,一枚击中左舷的三号127mm防空机炮,将127mm防空机炮炮组全部击杀;另一枚击中主烟囱,弹片将附近的12.7mm防空炮手尽数击杀。{{黑幕|不愧是二位太太,连被攻击的时间都基本一致。}}<br>
另一边,瑞鶴的攻击队11时27分对[[约克城]]发起进攻。一枚250kg炸弹命中约克城中部,成功穿过4层甲板,直接大破约克城,66人伤亡;同时造成约12枚近失弹,对约克城水线以下舰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三座锅炉因回火而被迫停机,30分钟后重新启动。
 
12时,双方的攻击梯队在回航过程中擦肩而过,又引发多次交火,MO机动部队损失三架舰攻、一架舰爆、一架舰战;美方则损失三架舰爆以及三架舰战。
 
此轮攻击导致[[列克星敦(CV-2)|列克星敦]](USS Lexington, CV-2)被击沉(因损管未及时发现燃油泄漏,12时47分首次爆炸,14时42分二次爆炸,15时25分三次爆炸;17时07分弃舰,19时15分雷击处分)、[[约克城]](USS Yorktown, CV-5)大破;翔鹤因战损15架舰载机(3架舰战、7架舰爆、5架舰攻),共计损失人员36人;在回收舰载机时由于各种原因又损失了一架舰战、五架舰爆以及一架舰攻([[古鹰]]、勝泳丸负责救助飞行员),着舰后又有三架舰战、五架舰攻以及四架舰爆因无法修复而直接抛弃。
 
14时30分,第五航空战队司令原忠一向高木武雄汇报,仅剩24架舰战、8架舰爆、4架舰攻可用。高木武雄相信自己已经成功击沉了两艘航母,但飞机损失严重,加之燃油剩余不足一半,而驱逐舰燃料更是只有不到1/4,已然无力再为攻略部队提供航空支援。
 
==== 补给与入渠 ====
1942年5月9日,井上成美在接到战报后下令攻略部队返回拉包尔,其他的麾下舰队在东所罗门群岛集合,准备发起RY作战;翔鹤回航日本本土修理。
 
1942年5月10日,翔鹤、夕暮、涟经特鲁克港回航日本本土。航行中,与负责菲律宾方面作战的第15驱逐队([[黑潮]]、亲潮、早潮)汇合,协同护航翔鹤。
 
1942年5月14日,第五航空战队MO作战的损失统计发回海军本部,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明白,以这样的飞行员与舰载机损失,原定参加中途岛作战的的第五航空战队已经难以在不补充舰载机的状况下继续作战。此外,亲眼近距离(约9100米)看到自己姊姊大破的[[瑞鹤|瑞鶴]]大受打击,一部分舰员对参加中途岛作战也有些动摇。
 
1942年5月17日,翔鹤一行抵达吴港。维修翔鹤预计需要花费三个月,原本翔鹤船籍归属横须贺镇守府,但是属于她的船坞正用来改造潜水母舰大鲸(即轻型航母龙凤),只得在吴港入渠了。由于主锚故障,只得先将翔鹤绑在浮标上{{黑幕|捆绑Play素材+1</del>}}。翔鹤在入渠期间加装了21号电探。<br>
这是吴港维修的第一艘大破的大型舰只,因此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也到访视察,舰长城岛高次大佐对受损表示歉意,内定的下任舰长有马正文大佐则对翔鹤所取得的战果大加赞赏。
 
1942年5月25日,有马正文大佐到任翔鹤舰长。上任舰长城岛高次晋升海军少将,并于6月20日到任第十一航空战队司令;马里亚纳海战时就任第二航空战队司令。
 
1942年5月26日,山本五十六让翔鹤运用长福地周夫少佐就“空母被航弹命中时如何应对”在联合舰队总旗舰大和上发表讲话,福地周夫指出,舰载机机库是灭火成功的关键要素。<del>然而与会的南云忠一显然没有认真听讲,在后来的中途岛作战中犯的错误如出一辙……</del>此外,翔鹤舰员用舰内涂料所绘制的''『珊瑚海々戦翔鶴奮戦図』''被联合舰队司令部参谋收藏于大和舰内;运用长福地周夫还将翔鹤受损的飞行甲板切下一部分,南云忠一中将在其上挥墨''『勇躍翔破珊瑚海 翔鶴艦上凱歌高 忠一誌』''。<br>
值得一提的是那幅''『珊瑚海々戦翔鶴奮戦図』'':福地周夫在1943年1月6日转任陆奥运用长一职,不知用了什么手段把画从大和舰上搞了出来;1943年2月26日,福地周夫因误判被解除陆奥运用长一职,幸运的躲过了1943年6月8日的那场迷之三号炮塔爆炸;1943年6月15日,福地周夫被任命为海军兵学校教官,在与时任海军兵学校校长井上成美(前文的第四舰队司令)以及霞ヶ浦航空队司令官原忠一(前文的第五航空战队司令)会谈时福地周夫将画以及南云中将的墨宝全带了过去,被陈列在校长室;1945年5月,福地周夫任舞鹤镇守府副官,将画捐献给教育参考馆;日本投降后,教育参考馆馆长姉崎岩蔵不忍将画交给美帝,便与海军兵学校校长栗田健男中将商谈,栗田健男闭目思考片刻后,说出''「敵手に汚されるのは余りに無念」''“被敌手玷污实在是太遗憾了”,随后示意焚烧;但姉崎岩蔵觉得焚烧更为遗憾,将各种图纸资料分门别类后,把画委托严岛神社保管,将剩下的烧毁了。
 
1942年6月5日至6月7日,中途岛海战。代表着旧日本海军荣耀的第一航空战队、第二航空战队双双覆没。作为当下仅存的正航,翔鹤与瑞鹤担负起了IJN航空舰队核心力量的重担。
 
1942年7月14日,第五航空战队解散,翔鹤、[[瑞鹤]]、[[瑞凤]]重新编成第一航空战队;[[龙骧]]、[[隼鹰]]、[[飞鹰]]重新编成为第二航空战队(司令官角田觉治少将);第一航空战队与第二航空战队编入第三舰队(司令官南云忠一中将,参谋长草鹿龙之介少将)。原第五航空战队司令原忠一少将转任第八战队司令(航空巡洋舰利根、筑摩)。
 
1942年7月20日,南云忠一把第三舰队旗舰变更为翔鹤。翔鹤作为IJN重组机动部队的核心,被称为''「日本海軍最上の艦」''。同时,翔鹤的航空队也迎来原赤城舰攻队队长村田重治少佐(被誉为“雷击之神”,词条[[赤城]]中亦有所提及)等人到任。
 
==== 东所罗门海战(第二次所罗门海战)  ====
1942年8月14日,南云忠一率领本队:第一航空战队(翔鹤,[[瑞鹤]])与第二航空战队([[龙骧]])、第10驱逐队(风云,夕云,卷云,秋云)、第16驱逐队(天津风,时津风,初风),前卫部队(指挥官阿布弘毅少将):第十一战队([[比叡]],[[雾岛]])、第七战队([[熊野]],[[铃谷]])、第八战队(利根,筑摩)、第十战队(长良)、第19驱逐队(浦波,[[敷波]],[[绫波]])、油船7艘,由日本本土出击,前往七天前刚被盟国海军登陆的所罗门群岛,日本海军希望能够在1942年8月25日完成对瓜达尔卡纳尔岛的收复计划,即「カ」号作战。由于没有机会向前卫部队传达与本队的作战关系(也有可能是因为注意到珊瑚海海战时被美军窃听情报),因此战术说明与位置关系都通过舰载机投送浮筒,由各舰队向单舰传达的方式完成。
 
1942年8月15日,前行途中翔鹤航空队进行着舰训练。
 
1942年8月16日,联合舰队司令部总旗舰大和(指挥官山本五十六)向特鲁克港进发。
 
1942年8月17日,6艘驱逐舰([[岚]]、萩风、浦风、谷风、浜风、[[阳炎]],指挥官由第四驱逐队司令有贺幸作大佐担任)由特鲁克港出发,运送日本陆军一木支队登陆瓜岛。第二日抵达,岚与萩风在美军空袭中受损回航特鲁克港,阳炎留在瓜岛海域进行单舰侦查与对陆炮击;余下的第17驱逐队(浦风、谷风、浜风)参加米尔恩湾战役(Battle of Milne Bay)
 
1942年8月19日,瓜达尔卡纳尔岛增援部队(第二水雷战队:旗舰[[神通]],司令官田中赖三少将)由特鲁克港出航。田中赖三少将将燃油不足的[[阳炎]]召回补给,由江风接替阳炎的侦查工作。
 
1942年8月20日,日军侦察机发现有美军航母的身影。实际上是美国海军试图向紧急维修好的亨德森机场运送航空队(f4f19架,sbd12架)的轻型护卫航母长岛(USS Long Island, AVG-1/ACV-1/CVE-1)以及护航的轻巡洋舰[[海伦娜]]。此外,近藤信竹中将率领的第二舰队于同日由特鲁克港出击。
 
1942年8月21日,为了确立日本海军的空优,一木支队发起对瓜岛亨德森机场的进攻,战死800余人后败退,海军陆战队战死约40人;拉包尔基地第十一航空舰队与第二十六航空战队出击寻找美军航母,但一无所获。同日,南云忠一一行离开特鲁克港,前往所罗门群岛南部。
 
1942年8月22日,江风突入林加泊地,与三艘美驱逐舰交战。发射鱼雷6枚,一枚命中蓝号驱逐舰(USS Blue, DD-387)舰尾,23日在曳航中自沉。
 
1942年8月23日,瓜达尔卡纳尔岛增援部队被美军舰队一架PBY卡特琳娜水上飞机发现,[[萨拉托加]]派出攻击队但由于天气不佳并没有找到。由于日本陆基航空队一直都未取得任何战果,联合舰队参谋宇恒缠颇为不满。南云忠一的第三舰队一直在南下索敌,到下午4时转为北上。
 
1942年8月24日0时,第二航空战队[[龙骧]]、第八战队利根、第16驱逐队([[天津风]]、时津风)收到联合舰队司令部命令,对瓜岛发起攻击。为25日增援部队运输船队(第二水雷战队护航)所搭载的陆军登陆作战做准备。{{黑幕|<del>宇恒缠此举的实际目的是将龙骧作为诱饵,让尚未被探知的第一航空战队作为输出。</del>}}<br>
上午9时,美军舰队发现[[龙骧]]。<br>
11时30分,龙骧派出攻击队向瓜岛亨德森机场发起轰炸。<br>
11时45分,[[萨拉托加]]释放38架舰载机对[[龙骧]]发起进攻。<br>
12时,第八战队筑摩的水侦回电称发现美军舰队,随后失联。<br>
13时,机动部队本队派出第一轮攻击梯队10架零式舰战、27架九九式舰爆(翔鹤:4架舰战、18架舰爆,瑞鹤:6架舰战、9架舰爆;翔鹤飞行队长关卫少佐带队)。<br>
13时08分,南云机动部队本队遭到两架sbd轰炸机袭击(可能来自于亨德森机场),翔鹤采取紧急规避,仅舰桥舷侧受近失弹一枚,但一架正在整备中的零战以及6名整备员从甲板翻入海中,宣告失踪。其实翔鹤舰上的21号电探在早前便已经探测到敌机,但由于舰桥一片混乱并没有引起重视。<br>
13时50分,萨拉托加的攻击队发现龙骧。与此同时,萨拉托加的舰侦在龙骧以北96km处发现了南云机动部队本队,但由于无线电信号原因无法与舰队和攻击队取得联系,攻击队开始攻击龙骧。龙骧被命中一枚鱼雷、8枚航弹,于18时最终沉没(具体救援情况参见词条[[龙骧]]、[[天津风]])。<br>
14时,机动部队本队派出第二轮攻击梯队9架零式舰战、27架九九式舰爆(翔鹤:3架舰战、9架舰爆,瑞鹤:6架舰战、18架舰爆;瑞鹤飞行队长高桥定大尉带队)。然而南云忠一并没有向第二舰队、第二水雷战队、联合舰队司令部通报第二轮攻击队出击,因此第二舰队不仅不知道敌方的位置,也不知道其他己方舰队的位置,基本就是在单独行动。也在此时,机动部队前卫比叡的舰侦回报发现美军机动部队,但随后第二轮攻击队前去却并没有发现美军舰艇,无功而返。<br>
14时28分,翔鹤的第一轮攻击梯队对企业发动攻击,命中3枚航弹、2枚近失弹。企业的好姬友维修舰女灶神在一旁维修,企业在一个小时里陆续回收自己的舰载机。这轮攻击直接损失3架舰战、17架舰爆;最终第一轮攻击梯队着舰13架舰载机。
 
1942年8月25日,前往瓜岛的运输船团(金龙丸、ぼすとん丸、大福丸)及其护卫部队(第二水雷战队:旗舰[[神通]];第24驱逐队凉风、海风、江风;第30驱逐队[[睦月]]、弥生;第29驱逐队矶风;第15驱逐队[[阳炎]];哨戒艇1号、2号、34号、35号)遭受美军b-17轰炸机空袭,驱逐舰[[睦月]]、运输船金龙丸沉没,旗舰神通中破。第二水雷战队指挥官田中赖三少将认为没有飞机掩护就算登陆了瓜岛也是白白送死,因此下令剩余的舰只回航肖特兰港。
 
东所罗门海战结束后,为掩护瓜岛登陆作战翔鹤所属的15架零式舰战(指挥官新乡英城大尉)派遣往布卡岛(Buka Island)。
 
1942年9月4日,这15架舰战仅剩10架回航翔鹤。
 
1942年9月5日,南云机动部队抵达特鲁克港。
 
1942年9月10日,补给完成的翔鹤随机动部队前往所罗门海域负责警戒任务。
 
1942年9月23日,南云机动部队回航特鲁克港。这期间除了伊13将美军航母[[黄蜂]](USS Wasp,CV-7)击沉外并无其他战事。
 
==== 南太平洋海战 ====
1942年10月11日,瓜达尔卡纳尔岛的陆军陷入劣势,因此南云机动部队本队(第一航空战队:翔鹤、[[瑞鹤]]、[[瑞凤]];第七战队:[[熊野]];第4驱逐队:[[岚]]、舞风;第16驱逐队:[[雪风]]、初风、[[天津风]]、时津风;第17驱逐队:浜风;第61驱逐队:照月)再次由特鲁克港出航,前往所罗门海域,计划于1942年10月25日发动海陆总攻。
 
1942年10月15日,索敌机发现四组运输船队。就在附近的翔鹤与瑞鹤派出8架舰战、21架舰爆、9架舰攻,将驱逐舰梅瑞迪斯(USS Meredith, DD-434)击沉。舰攻与舰爆各一架未归队,此外在着舰时一架舰攻不慎落水,机组成员由一旁的矶风搭救。机动部队再次派出第二轮攻击队(21架舰爆、9架舰攻)但未发现敌舰队,遂使用5架舰爆将余下的两艘运输舰击沉。
 
1942年10月20日,第二航空战队()旗舰[[飞鹰]]发生火灾,轮机故障,航速无法再担负航空战任务。遂将旗舰任务及舰载机移交给姊妹舰[[隼鹰]],飞鹰由驱逐舰[[电]]、矶波
 
1942年10月21日,根据当前舰队状况进行评估,得出总攻实施日期延后的决定。
 
1942年10月26日<br>
凌晨3时45分,南云机动部队派出13架舰攻执行二段索敌。
 
凌晨4时50分,翔鹤的4号舰攻回电,发现美军机动部队:“萨拉托加型空母1、主力舰2、巡洋舰4、驱逐舰16,航向西北”,即位于南云机动部队本部125度方向,距离210海里。随后,瑞鹤的舰攻也回电证实了索敌情报,但航母数量有所误差,日方判断美军机动部队有3艘航母。
 
凌晨5时30分,派出第一轮攻击梯队63架,其中翔鹤派出24架(4架舰战、21架舰攻;舰攻队由村田重治少佐带队) 、瑞鹤派出29架(8架舰战、21架舰爆;舰爆队由高桥定大尉带队)、瑞凤派出10架(9架舰战、1架舰爆)。紧接着第二轮攻击队44架(9架舰战、19架舰爆、16架舰攻)进行出击准备。但就在这时,翔鹤的雷达捕捉到了敌机,导致翔鹤的舰攻队还没来得及作出调整而缺席。
 
6时15分,第二轮攻击梯队由翔鹤率先释放24架(5架舰战、19架舰爆;由翔鹤飞行队长关卫少佐带队);30分钟后,瑞鹤20架(4架舰战、16架舰攻;瑞鹤飞行队长今宿大尉带队)出击。
发现美军舰队的情报也传达给了第二航空战队[[隼鹰]]处,第二舰队前队([[妙高]]、[[高雄]]、[[摩耶]]、[[五十铃]])遂终止对瓜岛的攻击计划。第二舰队司令近藤信竹中将把第二航空战队的指挥权移交给南云忠一,自己则往最后报告的美军位置南下,同时电告机动部队前卫([[比叡]]、[[雾岛]])夜战进攻的决定。
与此同时,美军舰队发现了南云机动部队前卫,回电“发现两艘金刚级战舰、重巡一艘、驱逐舰七艘,南纬8度10分、东经163度55分,航向北,航速20节”。
 
上午8时,美军第10侦察队发现南云机动舰队本部。<br>
即刻,[[大黄蜂]](USS Hornet, CV-8)率先释放第一轮攻击梯队29架(8架舰战f4f、15架舰爆sbd、6架舰攻tbf;海军中校William John "Gus" Widhelm率队);8时10分,[[企业]]释放第二轮攻击梯队20架(8架舰战f4f、3架舰爆sbd、9架舰攻tbf);8时20分,大黄蜂释放第三轮攻击梯队26架(7架舰战f4f、9架舰爆sbd、10架舰攻tbf)。合计共75架次,向相距200海里的南云机动部队进发。
 
8时40分,双方的攻击编队在海上相遇。[[瑞凤]]的九架舰战率先打破尴尬,攻击正在爬升以避过朝阳的第二轮攻击梯队。此战以4架舰战为代价,换取了美方3架f4f、2架tbf,另外还有两架tbf以及一架f4f因遭受重创而回航企业。因此,美方也知晓了将遭遇大批日军攻击梯队。
 
8时50分,大黄蜂派出的第一轮攻击梯队发现南云机动部队前卫,置之不理,直接前往机动部队本队位置。
 
8时52分,南云机动部队的第一轮攻击梯队也发现了航母大黄蜂,开始准备攻击;而此时企业一行上空恰好积雨云密布,并未被发现。
 
8时55分,大黄蜂的雷达探测到敌机,距离35海里,遂电告37架f4f准备接敌。但由于通信故障以及飞控员的失误,仅有少数的f4f在日军第一轮攻击梯队进攻前抵达作战位置。
 
9时09分,20架舰攻与16架舰爆开始对大黄蜂进行攻击。
 
9时12分,第一枚250kg航弹命中大黄蜂飞行甲板,造成60人死亡;几分钟后,一枚242.2kg的九八式二五番陆用炸弹炸出一个3.4米的坑,造成30人死亡;随后第三枚炸弹命中在第一枚炸弹命中点附近,穿透三层甲板,对舰体破坏最大,但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9时13分,第一枚鱼雷命中大黄蜂;4分钟后第二枚鱼雷命中。舰攻的攻击致使大黄蜂引擎损坏,丧失自主航行能力。
 
9时14分,大黄蜂的防空火力击伤一架投过弹的舰爆,引擎失火,随后主动撞上大黄蜂的烟囱,造成7人死亡,并点燃了一旁的航空燃油罐。
 
9时20分,日方第一轮攻击梯队撤出,仅剩大黄蜂瘫痪在海面上。
 
回到南云机动部队本部,瑞凤的三架直卫掩护零战冲上去将8架f4f与攻击队分离开,剩下的攻击队由翔鹤与瑞鹤各10架直卫零战、以及自身防空火力负责。在投弹之前,直卫机击落2架sbd,其中包括William座机;一架sbd并没有跟上大部队,从而错失了翔鹤的踪迹,转而向一旁的驱逐舰照月(秋月型二番舰)投弹。<br>
9时27分,11架sbd进入投弹位置,对翔鹤发起进攻。翔鹤被命中四枚航弹,一枚命中右舷后部,三枚命中于左舷飞行甲板后部,高射炮损失较为严重,机要部分并没有遭受任何损失,但同时也失去了舰载机起降的能力,第一轮攻击梯队的飞机在回航后降于瑞鹤与隼鹰。由于事先已经做好了被炸的准备,以及特制的烟囱冷却系统效果良好,可以说把损失尽可能的控制到了最小。<br>
于舰桥防空指挥部的翔鹤舰长有马正文大佐眼见从右舷前方接近的俯冲轰炸机机群下令左满舵规避,翔鹤航海长塚本朋一郎中佐则凭借多年的操舰技术断然决定抗命,以右满舵做规避,成功规避4枚航弹。要知道在等级制度森严的日本海军大型舰只上,违抗命令是很严重的过失,但在这件事上舰长有马正文也承认了是自己的判断失误,航海长在之后也没有受到问责。塚本朋一郎中佐后来回忆道:''「艦長の命令だからといって、ミスミス悪いことと知りながら盲従していたら、おそらく全弾命中して『翔鶴』の運命は終わりであったろうと思う」''。
 
另外,美军首轮攻击队的6架tbf鱼雷机并没有找到翔鹤,在回航的路上正好碰上了第八战队旗舰航空巡洋舰利根,便投下了所有的鱼雷,但一枚都没命中。
 
来自企业的第二轮攻击队并没有找到南云机动部队本队,因此直接向南云机动部队前卫的重巡洋舰铃谷发起进攻,但并没有造成任何损失;大黄蜂的第三轮攻击队则向第八舰队的航空巡洋舰筑摩发起进攻,命中2枚1000磅(450kg)航弹,筑摩中破,由两艘驱逐舰护航撤回特鲁克港进行维修。
 
10时,大黄蜂的火势在驱逐舰的帮助下基本扑灭。重巡洋舰[[北安普顿]]曾试图曳航大黄蜂,但以失败告终。
 
下午5时,南云指挥部乘坐驱逐舰岚离开翔鹤。有马正文大佐主张以翔鹤作为诱饵,追击大破的美军舰队,让机动部队的其他舰只趁机再次进攻,美其名曰“{{注音|有馬|<small>馬鹿</small>}}の特攻精神”{{黑幕|<del>简直就是粪提思想</del>,你游“被害担当”技能大概也是这种<del>陆军马鹿弟弟行为</del>的产物}};被第三舰队参谋长草鹿龙之介少将驳斥:''「飛行甲板の大破した空母で戦えるのか」''。
 
此战,翔鹤舰上战死144人,航空队损失54人。中破的翔鹤与[[瑞凤]]在驱逐舰舞风、初风的护送下回航特鲁克港。
 
1942年10月28日,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与参谋长宇恒缠再次视察本舰以表慰问;次日获赠昭和天皇对南太平洋海战战果的勅语。
 
==== 修整 ====
南太平洋海战中受损的航空母舰级2艘(翔鹤,[[瑞凤]])、重巡洋舰级2艘([[熊野]],筑摩)在8艘驱逐舰([[岚]],野分,[[秋月]],秋云,浦风,谷风,矶风,浜风)的护卫下回到日本本土进行修理,11月6日至7日回到各自的船籍所属地。
 
翔鹤在抵达横须贺港后立即着手开始修理,同时在本土训练的航空队也陆续到舰以补充作战损失。这期间时任日本首相东条英机到舰视察;日本海军也始终奋战在一线的翔鹤与[[瑞鹤]]三次授予战功奖励。<br>
同时,海军内部也由这两次作战中翔鹤与瑞鹤的受击差异颇为感慨,“幸运舰瑞鹤”的称呼也就不胫而走;瑞鹤的乘员也会对翔鹤说出''「実に運の悪い艦だ」''“真是艘运气很差的舰艇”这样的<del>粗鄙之语</del>。而前任翔鹤运用长福地周夫对此则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从海军军人的角度考虑,瑞鹤躲藏起来不能作战也是一种不幸{{黑幕|(尽管也不是出于瑞鹤本意)}},这么来看翔鹤则是被武运眷顾的幸运之舰;''「敵が攻めて来ているのに隠れていて、しかも、僚艦が攻撃されているのに知らん顔をして戦わなかった『瑞鶴』を、単に運がよかったとばかりは思わない,珊瑚海海戦の時も、「瑞鶴は隠れていて無事で、まことに幸運でした」と報告したら山本長官は喜んだだろうか、と指摘している。」''“敌舰进攻却躲藏起来不迎敌,而且明明作为僚舰,旗舰被攻击而自己却装作不知,我并不认为这仅仅是运气好而已,珊瑚海海战的时候,如果战报上写着‘瑞鹤隐蔽好而平安无事,实在是幸运呢’这样的话,那么山本长官也会高兴吗?”
 
1942年11月11日,第三舰队司令由南云忠一中将变更为小泽治三郎中将。
 
1942年11月23日,第三舰队参谋长由草鹿龙之介少将变更为山田定义少将。
 
1943年2月12日,隼鹰舰长冈田为次大佐转任翔鹤舰长。
 
1943年2月16日,原翔鹤舰长有马正文大佐转任海军航空本部教育部长。
 
 
 
1941年12月8日,第五航空战队参加其自编成以来首次作战任务,偷袭珍珠港。并以俯冲轰炸机成功压制了瓦胡岛的机场。
 
之后随日本航空舰队向西扫荡南太平洋至印度洋海域。印度洋海战结束后,第五航空战队与南云机动部队本队分道扬镳,独自参与珊瑚海战役。
 
1942年5月1日,第五航空战队进入珊瑚海。<br>
早已破解了日军密码的美国海军特混舰队由弗兰克·弗莱彻少将(Frank Fletcher)指挥(代号TF17,[[列克星敦(CV-2)]][[约克城]]为主力)伏击于此。
 
1942年5月8日,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航空母舰之间的对决――珊瑚海海战开始。翔鹤与[[瑞鹤]],舰载机击沉美军[[列克星敦(CV-2)|“列克星敦”号(CV-2 Lexington)]]、重创'''“约克城”号航空母舰''',然而“翔鹤”号被命中三颗炸弹严重受损,“瑞鹤”号舰载机损失过半。两舰没有参加1942年6月的中途岛海战,而因中途岛海战日本海军一次损失四艘大型航空母舰,故翔鹤级两舰随之成为日本海军西南太平洋鏖战中的主力。之后接连参加8月24日的第二次所罗门海战、10月26日的南太平洋海战,与[[瑞凤|“瑞凤”号]]合作击伤美军'''“企业”号'''和击毁[[大黄蜂|“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但“翔鹤”号被命中4颗炸弹再次严重受损。
 
 
==== 马里亚纳航母对决 ====
1944年美国海军与日本海军人力、物力的差距开始显现,日本海军形势日益趋于被动。
 
1944年6月菲律宾海战中,
 
 
 
1944年6月19日7时45分至8时02分,一航战第一轮攻击队127架(48架[[零战五二型]]、53架[[彗星|彗星舰爆]]、27架[[天山|天山舰攻]])舰载机;
 
8时05分,所有舰载机完成集结后从旗舰[[大凤]]上方通过,航向75度、飞行高度3500米,向相距将近700km的代号为七ィ的美军舰队出击。
 
===== “我受前卫射击!”=====
8时40分左右,一航战第一轮攻击队飞抵相距本部185km的机动部队前卫部队上空,遭遇友军舰队防空火力误击。
 
其实前卫部队第十一群所属第三航空战队[[瑞凤]]在机群距离本舰90km时便已经在电探接收到反射波,并回报“发现敌机”,随即朝一航战所属601航空队开火射击,直至被一旁的战列舰大和提醒。
 
第七战队航空巡洋舰利根的舰桥瞭望员发约80架飞机距离本舰45km,瞭望员“虽努力识别,然未能判明为己方”;随后重巡洋舰[[铃谷]]开始以主炮射击,利根于8时36分开始以主炮射击。<br>
直至8时43分,利根发现不妥立即停止射击。至此利根已打出22发三式弹。
 
眼见前卫部队居然如此不分青红皂白,误击友军,一航战第一轮攻击队自然是怒不可遏,向本队拍发电报“我受前卫射击!”([[大凤]]于9时5分收到)。而作为其中一个肇事者,对此利根在其后的战报中是这样解释的:
*关于机动部队己方攻击队出击前后射击指挥官对敌我机之判断
      虽有幸获知己方航母之位置、攻击队之机种机数、出击时间、进击方向、高度等然先发制人之空袭极为微妙,其成败亦于转瞬之间。实战中舰桥首脑于战斗指挥最为繁忙时,不可一一兼顾。故敌我方不明之时,先以论敌处理之原则处置,不得迟疑。我方攻击队亦尽量以更高高度于我方上空通过以作规避;然如(所发现之机)为敌机之时,则发挥射击威力。正如此次作战之结局,对己方行警告射击实为射击舰不得已之处理,如深究结果实不可取。
 
这次的误伤事件,翔鹤所派出的舰爆队第四中队10小队2号机(操纵员荒川实上飞曹,侦查员坂元重雄上飞曹)由于油箱中弹而不得不折返,降落回翔鹤上。<br>
在之后的时间里第一攻击队其他飞机也陆续出现个别折返的情况,降落于翔鹤的还有:舰爆队第六中队16小队2号机(操纵员兼机长袴田岩上飞曹,侦查员志岐基次上飞曹)、舰攻队第三中队8小队2号机(操纵员市川章一飞曹,侦查员兼机长高桥光治上飞曹,电信员齐藤正治飞长)因发动机故障折返;舰爆队第五中队15小队3号机(操纵员水畑辰雄飞长,侦查员兼机长石塚元彦飞曹长)因起落架无法收纳而被迫折返。
 
=====一航战首轮攻击队的灾厄=====
在经历了友军一轮招呼之后,一航战第一轮攻击队的厄运还远没有结束。
 
10时15分,一航战第一轮攻击队开始爬升;至45分爬升至6000米。
 
10时25分,美军潜艇棘鳍号(USS Cavalla,SS-244)艇长赫尔曼·约瑟夫·科斯勒少校(Herman Joseph Kossler)在潜望镜中发现位于本舰舰艏左舷25度的翔鹤以及两艘“高雄型重巡”(实际上应该是重巡洋舰[[羽黑]]与轻巡洋舰矢矧),一艘驱逐舰(浦风)位于右舷1000码处。
 
10时40分,发现美军TF58特混舰队;第601海军航空队分队长兼舰爆队指挥官平原正雄大尉发出”展开队形准备突击“的电令,第601海军航空队飞行队长兼攻击队指挥垂井明少佐也向攻击队下达进攻命令(601航空队战报并未记录发报时间)。<br>
然而601航空队的踪迹早已于10时18分被相距212km的美军TF58特混舰队第一大队旗舰大黄蜂(USS Hornet,CV-12)首次探知,随后经第二大队黄蜂(USS Wasp,CV-18)确认,各大队以轮型阵接敌。在攻击队相距约74km时散开为数群,并大部分逼近特混舰队第二大队。VF-8、VF-14、VF-28、VF-31参与截击行动。
 
10时45分至11时10分,一航战攻击队与美军战斗机交战。面对不断来袭的美军战机,数量与准备状态都处于劣势的601航空队很快便陷入苦战。至于[[彗星|彗星舰爆]]和[[天山|天山舰攻]],二者自卫火力都很贫弱,自然不是F6F的对手。
 
最终,46架彗星舰爆、17架天山舰攻还未能尝试到美军舰艇的防空火力,如火鸡一般被无情猎杀。而幸存下来的舰爆与舰攻于10时53分开始进行突击,11时05分完成攻击。
 
在经历了美军猎火鸡般压倒性的屠杀后,能回到一航战的仅有5架彗星舰爆以及16架零战;舰攻队17架尽数覆没。
 
反观美军方面,损失微乎其微:
*第二大队旗舰航母邦克山(USS BunkerHill,CV-17):11时01分,两架[[彗星]]依靠云层突入邦克山防空火力,双双被绞杀,其中一架俯冲至500多米投弹,取得近失弹战果;炸弹于左舷二号升降机后15米处爆炸,导致舰体轻度进水,2人死亡22人重伤62人轻伤。
 
*第二大队航母[[黄蜂]](USS Wasp,CV-18):10时54分,一架[[彗星]]在坠毁前投下的炸弹于左前方爆炸,航母舰体并无实质损伤,破片致1人死亡4人受伤。
 
*第七大队战列舰[[印第安纳]](USS Indiana,BB-58):10时52分,一架[[天山]]接近战列舰舰艏后掉头并投下一枚鱼雷,但由于发射角过大,在战列舰旁15米提前爆炸,无实际损失;11时14分,一架早前已投过鱼雷的天山由4600米外以贴近海面的高度接近右舷,在距离9余米处中弹并撞向印第安纳右舷45号肋骨处,共计5人受伤。
此外损失3架F6F和两名飞行员,击伤一架F6F。
 
====终末====
11时18分,航向25度、潜深18米的美军潜艇棘鳍(USS Cavalla,SS-244),向相距1100米的翔鹤发射6枚鱼雷,定深5米、散布125度。随后潜艇以左舵规避深水炸弹,并保持静默潜航。
 
11时20分,4枚鱼雷命中翔鹤,随即导致航空燃油剧烈燃烧。虽然损管人员通过关闭所有通往航空燃油库通道的方式一度成功抑制火势,但最终还是无法阻止航空燃油继续燃烧;随后火势彻底失去控制,蔓延至全舰。
 
14时01分,翔鹤舰内发生一次巨大爆炸后开始下沉,方位12°00’N,137°46’E。共计1263人阵亡,其中376人为601航空队人员;10架舰载机(2架[[天山|天山舰攻]]、5架[[彗星|彗星舰爆]]、3架[[九九式舰爆]])随舰损失。舰长松原博大佐以下的幸存者分别被转移至轻巡矢矧和驱逐舰浦风。
 
1945年8月31日,除籍。

2021年12月17日 (五) 20:26的最新版本

大约在2016年注册你站,虽然在那之后也仅仅是在做一些零碎的编写。初始帳戶见Periwinkle。

嘛,说是编写,其实真正的工作更多的还是翻译与整理考证吧。毕竟大部分资料来源自维基日文与英文版,另外就是各种各样的书、PDF,甚至是田宮模型说明书上的简介,这些只要考证无误都将成为参考。

因此与其说是词条编写者,倒不如说是资料整合员(反正都是工具人就对了)……

目前的状况:社畜生活…的带薪休假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常驻。编寫的範圍会以IJN各种舰只戰历编年史及数据考据为主,同时会兼顧认领一些感兴趣的艦船及裝備詞條。

除了你游(偷鸡服俾斯麥咸鱼),同样还玩艦C(已丢给大佬代肝)、舰B(莱茵服)、窝窝屎私服(南,[NTSB]赤座燈凜型雪風)、窝窝屎亚服开荒中;另外,明日方舟真好玩.jpg。什么?你问为啥要写在这里?因为舟游带个“舟”字嘛,所以也属于船(暴论)

计划项[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空母[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主力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大和,未实装,作為第一優先級提早施工,會比翔鶴更龐大,預計花費一年時間吧

巡洋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青叶,已完成
  • 妙高,已完成
  • 足柄,未实装
  • 高雄,已完成
  • 爱宕,待修
  • 最上,待修,口頭接鍋,作為第二優先級待補全
  • 利根,未实装

驱逐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特型潛水艦[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イ-400,未实装

武备[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造船所[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吴海军工厂,已完成
  • 佐世保海军工厂,已完成
  • 横须贺海军工厂,已完成
  • 舞鹤海军工厂,待建设
  • 长崎造船所,待建设
  • 神户造船所,待建设
  • 浅野造船所,待建设

新欄目(?)[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大概以後上班閒來無事可能會開闢新欄,可能是“IJN軍階比對”之類的,姑且列為待建设吧

雜談[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旧日本海军鱼雷横向对比タミヤ ニュース別冊《 軍艦雑記帳(上巻)》P34
鱼雷名称 战斗部装药 总质量 直径全长 动力源 压力 轮机 航速航程 使用舰级
四四式 110 900 示例 空气、重油、海水 150 星型单动
4筒
示例 示例
六年式 205 1430 示例 空气、重油、海水 185 星型单动
4筒
示例 示例
八年式 345 2340 示例 空气、重油、海水 185 星型单动
4筒
示例 示例
八九式 295 1625 示例 空气、重油、海水 215 横型复动
2筒
示例 示例
九〇式 390 2540 示例 空气、重油、海水 225 横型复动
2筒
示例 示例
九三式一型 490 2700 示例 氧气、重油、海水 225 横型复动
2筒
示例 示例
九五式一型 405 1665 示例 氧气、重油、海水 220 横型复动
2筒
示例 示例
九三式三型 780 2800 示例 氧气、重油、海水 225 横型复动
2筒
示例 示例
九五式二型 550 1665 示例 氧气、重油、海水 215 横型复动
2筒
示例 示例

后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此栏记录自己的背锅记录以及咕咕咕时长,毕竟个人杂谈随想也不好放在原词条下,所以就另辟他处了。

关于天津风[编辑 | 编辑源代码]

emmmmm,从接锅(实装前一个月)到完成好像咕了半年多了。尽管那之后也一直记得要写,不过最后1/3还是拿寒假两天时间全部肝完。

关于翔鹤[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这个就咕得久了,起码一年了吧。嘛,好像也做到全网中文最啰嗦繁琐的翔鹤词条了,倒不如说做了那么长时间能做到也是理所应当?最终写完文字终稿时还抓自己窝窝屎讨论组里的同学(傻屌网友)帮查错,然后某位艦C玩家就说“讲道理你们舰R玩家会看那么多历史材料么”。其实写这么多,看得完的读者可能都不到字数的千分之一,本萌新自己也是心知肚明的,不过大概这就是爱吧。

试验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施工中词条模板区(非最终提交状态,仅用于文字稿查漏補缺與測試排版)

第一優先項・大和[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原型简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大和号战列舰,大和型战列舰一番舰。正式全称「軍艦 大和」,自1942年起任旧日本帝国海军联合舰队总旗舰。“舰党三俗”之一,多项世界纪录保持者尽管某些记录不被正式承认。她是整个战列舰级的象征,同时也因她的沉没宣告大舰巨炮时代的终结。她自诞生便背负了沉重的象征意义,也注定了她必定沉没的悲惨命运。

注:以下词条异常冗长繁琐,如果“太长不看”,那么也可以花上20分钟跟随WarGameing的镜头,一睹模型制作大师笔下海峰模型1/200大和之美。

大和型的建造背景、立项[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930年代,日本与欧美国家的对立趋于明显。1934年初,时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末次信正中将在视察扶桑时曾指出『五万トンの戦艦2隻でもつくった方が米国ではパナマ運河にも差しつかへて、競争にならなくてよいかもしれぬ』“就算建造了五万吨级的战舰,美国碍于巴拿马运河也出不来,也许并没有竞争的必要。”
而军令部却有自己的想法。由于敏锐的察觉到《华盛顿海军条约》和《伦敦海军条约》所造成的“海军假日”现象即将结束,德国的袖珍战列舰计划与法国的战列舰敦刻尔克陆续登场;而美国尽管当下最大航速不过20节左右,不过也在筹备着自己的高速战列舰计划(但被日本错误估计为25节左右)。军令部第一课(作战科)认为,为了与航空战队协同作战,新的主力舰最大航速要求应该在35节、续航能力达到18节航速下20000海里。而反观自己手里到1920年最终完善、因1922年签订条约限制而无法完成的八八舰队计划(其实也因为自家财政没钱了),仅已建成的长门型二舰已下水,未建成的加贺型、纪伊型无论如何进行近代化改造也敌不过新锐高速战列舰。日本海军此时希望经过近代化改造的长门型、伊势型、扶桑型可提高至25节,金刚型战列巡洋舰提高至30节,配合新主力舰的航速,在对战中就拥有了航速优势。

因此,1934年9月25日,军令部对两艘新型高速战列舰拟定要求:排水量六万五千吨,航速34节;这之后又将航速要求降低至30节。1934年10月,军令部对舰政本部提出正式要求:18英寸主炮8门以上、155mm三联装4座共12门或200mm联装炮4座共8门以上、航速30节、续航能力18节下8000海里。1935年11月,舰政本部部长中村良三海军大将对这一新型战列舰作出详细设计方针指示,计划案细分为23种分案。下表将体现A140方案立项之初至1937年3月“第一号舰”正式开工前的设计指标。

1936年12月26日,在第七十届帝国议会上正式提交方案与预算申请以供审核,而其中A140-F5分案(“A”型指战列舰级,“140”指第140号计划,F5为柴油轮机)从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被要求建造两艘(单艘9800万日元)。不过,为了不让外国情报部门从财政预算中推测出舰只大小,出于保密考量其实将经费分配在了三艘架空驱逐舰(1350万日元)、架空乙型潜水艇1-2艘(609万日元),所以实际的申请预算是1亿1759万日元。但考虑到柴油轮机在潜水母舰大鲸上的先行测试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动力系统分项中作出详解),因此在本次会议上又追加了新的蒸汽锅炉第二次基本计划案,最终这一新锐战列舰设计采用A140-F6(划重点,要考。小破站正式会员硬核考试中有此题),预算经费1亿793万3075日元;当然实际花费远不止这些,此后还挪用了比叡、飞龙的近代化改造经费。
1937年,从海军条约的桎梏中解脱出来的日本海军开始了庞大的第三次海军军备扩充计划,即丸三计划。倒不如说,日本海军从此开始陷入了失智大建的泥潭。丸三计划最为引人注目的自然是大和型二舰,作为最终决战的王牌,被日本海军期望以单舰一骑绝尘的强大火力碾压以舰艇数量取胜的英美。

1937年3月29日,A140-F6计划以“第一号舰”、“第二号舰”代称。1937年11月4日,实际单艘斥巨资107933075日元,第一号舰,即大和,于吴海军工厂六号船坞启建;1938年3月29日,第二号舰,即武藏,于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长崎造船所二号船台启建。

此后,于1939年第四次海军军备扩充计划(丸四计划案)中,再次追加两艘大和型战列舰,以第110号舰、第111号舰代称。第110号舰,即信浓,1940年5月4日于横须贺海军工厂启建;第111号舰,舰名未确认(根据1951年第二复员局海军相关人员的整理结果来看被命名为『紀伊』[1][2]),1940年11月7日于吴海军工厂启建,1942年停工、解体。
相比丸三计划案的大和型,丸四计划案的大和型作出了如下改动(请注意,以下改动并没有在现实里真正实装,亦有资料称之为“改大和型”):

  • 主炮计划将更改为50倍径460mm(并没有实际成品)
  • 副炮防御性强化、舷侧防空武备更换为九八式100mm高射炮
  • 旗舰设备、居住性、航空炸弹防御的改进
  • 舷侧装甲、
  • 螺旋桨直径扩大至5.1米、主轴间距相应扩大

战略用意[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大和型的诞生,正是日本海军大舰巨炮派的固有思想“渐减邀击”九段作战计划的最终体现。作为“最终决战用兵器”,大和型将在第九段作战计划中以海军史上最强的火力与坚实的防护给予敌方战列舰碾压般的打击。然而,计划永远没有变化快。时代变了。舰载航空兵时代的到来、以及水面作战防御导致这一计划宣告破产,

舰体设计[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大和的舰型原本基于Yourkevitch船型(Vladimir Yourkevitch,前俄国海军舰船工程师;这里应该代指尖型船艏舰只),应军令部要求于做了多次舰型实验后进行修改。从龙骨下端到最上层甲板舷侧高度为18.965米,不带上层建筑共有10层甲板,舰底为双层底结构。大和型设计者之一牧野茂曾这样评价:「大和型戦艦は一見平甲板に見えるが、実質的には最上型重巡洋艦の形状といえなくもない。大和の中央切断面は最上と非常に似ている」“大和型战舰第一眼看上去像是平甲板,但实际上可以说是最上型重巡洋舰的形状。大和的中央切面也与最上非常相似。”

由侧面看最上层甲板,可以明显看到由舰艏菊纹章至第一主炮塔前的部分为波浪状,也就是所谓的“大和坂”。在大和坂翘起部分使用的是洋槐木(110、111号舰使用的是产自台湾阿里山区的桧木)作为木甲板层,其具有韧性强、耐水湿、抗腐朽的特性,木甲板下便是船舷侧35mm、中心部分50mm的CNC甲板。这一设计主要是为了尽可能降低单个物件中最重物品的重心——九四式460mm主炮。要知道,单个主炮塔重达2700吨,基本相当于一艘驱逐舰的重量。尽可能更低的重心、更好的韧性,使大和舰拥有良好的稳定性与凌波性,同时高干舷也有助于拥有更大的储备浮力。

球形艏与节能[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大和型是继翔鹤型之后IJN第二级拥有球鼻艏的大型舰型。球形艏使用25mm钢板,通过三维锻造使钢板弯曲一体成型。球鼻艏的首要作用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减小兴波阻力,在相同航速下相同的吨位可以减少10%左右的轮机动力,这在较低航速下较为明显,从而起到些许航速与航程的提升。以大和为例,经过测试得出在最大航速27节下兴波阻力减少8.2%,相当于减少300吨排水量、缩短3米吃水线处舰体的效果;如果换算为轮机输出功率的话基本相当于增加一台11000马力的轮机。另外,还特意研究了轴支架(俗称人字架)与舰体的安装角度,与球鼻艏相结合后一共节约了约15820马力,换算为排水量相当于1900吨,约合一艘大型驱逐舰的排水量。
球形艏的另一大作用,就是装备对潜用水中探信仪(声纳)。在前端以椭圆形放置了30个水下传声器,长4米、宽3米。其性能,据说在大和全速航行时主炮炮弹在30000-40000m处入水的声音都能探知。但舰内隔音碍于技术限制无法做得更好,特别是主炮塔回旋时的噪音,所以受到干扰听不清的情况其实也很多。不过装备水听也并不是没有弊端,一整套水听装置由水线以下的舰首一直延伸到舰底,「蛇が蛙を飲み込んだような形状」“如蛇吞下青蛙后的形狀”(个人理解是指舷外电缆凸起部分),被认为因此而损失了0.3节的航速。

舵效与舰船可操纵性[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大和型的船舵原本也想沿用长门型战列舰的并列双舵设计,然而有德国战列舰俾斯麦被鱼雷一发坏舵(日常鞭尸)而陷入尴尬境地的例子在先,因此打算另寻他法。最初的方案是在舰首设置副舵,但因实验效果太差而放弃。最终采用了中心线主副舵结构,在主舵前15米处设置副舵,源胜洋在《戦艦大和のすべて》一书中认为这样的设计与英国战列巡洋舰胡德的船舵设计方案很相似。同时使用主副舵的回旋效果非常优秀,但仅使用副舵进行操控时,由于大和惯性比预想的要大得多,仅可以完成较小幅度的动作,无法进行大幅度回旋。有考虑过在舰艏加装平衡舵以改善副舵操纵性的问题,但由于实验不足而且战局日渐恶化,并没有实施。

舰船可操作性的基本评判标准有三点:1、追随性,即受控制而改变航向的性能,舰船掉转航向是否容易;2、回旋性,即回旋系数,这个我们稍后详述;3、航向稳定性,即保持航向的性能,直进航行中即使很少操舵也能较好地保向,转向中回正舵也能较快地把航向稳定下来。

出于纵向稳定性与大和的舰身就相对更宽,而且排水量巨大(换句话说就是微胖),舰政本部对于主副舵结构的研究也并不是特别充分,因此大和的追随性与航向稳定性上其实并不尽如人意。但这样的微胖也带来了一定的好处,在同一吨位情况下,舰体越宽所带来的稳定性越好。大和之所以能够说舵效优秀,指的就是其回旋性在同级舰只中能达到优秀。
回旋直径(Tactical Diameter),指船舶在定速直航状态下,自操舵起,至角速度达到常量时(满舵),旋回圈的直径。回旋性的评判标准以“回旋直径÷水线长宽比”,该比值越小意味着舰船稳定性越佳;转向的舰只可以看作做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复合运动,因此比值有横向与纵向之分。按照标准数据,横向回旋系数战列舰级3、大型巡洋舰级4、轻型巡洋舰级5、驱逐舰级6;纵向回旋系数战列舰级3、大型巡洋舰级3.5、轻型巡洋舰级4、驱逐舰级4.5。大和在26节航速下的横向回旋直径为640米,纵向回旋直径为589米,横向回旋系数2.42、纵向回旋系数2.23;将其与长门型(横向回旋直径530米,纵向回旋直径631米,横向回旋系数2.36、纵向回旋系数3.91)和金刚型(横向回旋直径826米,纵向回旋直径为871米,横向回旋系数3.7、纵向回旋系数3.91)相比较,可见大和的回旋性数据还是相当可观的。另外顺带一提,回旋时大和的舰体倾斜度为9度,长门为10.5度,金刚为11.5度。

然而,作为舵效指标的另外两项数据就没这么好看了,或者说是大和型机动性上最大的短板。大和型由转舵开始至舰首响应耗时90秒(武藏航海长池田贞枝的证言为100秒),可以说时间是相当长的了。在公试时,大和于12节航速下由下达转舵命令到舰首响应开始转向耗时约40秒,想要规避鱼雷或是俯冲轰炸机投弹甚至要提前一分钟左右进行转舵。至于航向稳定性,大和航海科少尉佐藤清夫(后转任野分航海长)1943年曾主操过大和舰,他回忆道「船体が巨大なタライのようで艦首がまわらず、回りはじめると所定の針路に戻せない」“舰体如同一个巨大的盆子,一旦开始转舵就再也无法回到预定的航向上”。
既然此时已经不能在大和型的舰船体型上进行大改,便只能指望在舵上做文章。然而牧野茂也在后来的回忆中提到,大和的舵面积相对其排水量而言依旧偏小,并后悔当初没有作出更改。不过,在港湾等低航速水域下其操纵性上还是得到了较高的评价。

桅楼[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大和型有两座桅楼,主楼分设第一舰桥、第二舰桥(夜战舰桥)。宇宙战舰大和有三个舰桥,其中以舰底的魔法第三舰桥最为出名。大和的第一舰桥与传统的IJN宝塔式违章建筑舰桥在设计结构上有所不同,尽管在一些人看来依旧是违章建筑,毕竟设计理念上依旧没有改变。舰桥由中层甲板算起有13层。由水线起算高度为34.3m,至顶部为39米。为了抵御住460mm主炮开火时的巨大爆风,舰桥以全封闭式设计;主要舱室皆以气密性构造处理,防止生化战时毒气对内产生危胁。设计时以比叡舰桥作为基础,在模型上实验构造与测距仪位置,然后再制作实物模型。中心以双重筒状结构,做支撑的内筒使用20mmDS钢制造、直径1.5m,其内布设主电路与主炮射击装置。内筒与外筒之间设有一架三菱制垂直电梯,可容纳3人乘坐,亦有资料指出可支持4-5人,由于二战结束时大和的许多详细图纸已焚毁,相关设计细节已然成谜。根据武藏舾装员千早正雄的证言,乘电梯由位于中层甲板长官办公室至第一舰桥速度极快,但减速装置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慣れた者でも一往復すると気分が悪くなる」“就算是习惯乘梯的人往返一趟心情都能变坏的程度”。电梯一般仅允许高级士官使用,除此以外还有舰桥横(第二舰桥上方、副炮射击指挥所后方)上的九三式13mm联装机炮炮弹搬运员允许使用;另外有证言说位于第一舰桥附近的待机处飞行科搭乘员也被允许使用。

桅楼顶部为露天的防空指挥所以及15.5米光学测距仪、主炮射击指挥所。防空指挥所中央设有罗针仪,周围布有八座20cm双筒望远镜。当遭遇空袭时,舰长、高射炮长、见张长(瞭望长)于此坐镇指挥。6名高射炮长负责传令,一人负责五台电话,通过传声筒和电话与舰桥、舷侧高射炮指挥所取得联系。

舰桥施工时采用模块分割施工,舾装时焊接在一起。据大和炮术长能村证言,相比之前的主力舰舰桥稳定性大幅改善,就连主炮开火时都察觉不到明显震动。

动力系统[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大和型主机采用与舰本式高低压蒸汽轮机。1931年计划搭载于初春型驱逐舰的舰本式高低压蒸汽轮机,单轴最大为21000马力;从安全性(驱逐舰的锅炉压力普遍极高)以及长远稳定性出发,在大型舰只上搭载一般设定上限为轮机最大功率的90%左右,按照12缸4轴计算总功率为150000马力,将设计上限解除后最大功率为168000马力,基本与大和实际海试时成绩一致,因此有理由相信大和搭载的轮机组与初春型驱逐舰的一致。
至于在立项总述中提及的“柴油/蒸汽混合动力版本”A140-F5,之所以最终被放弃,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柴油轮机在剑埼型潜水母舰(后一番舰剑埼改造为祥凤;二番舰改造为瑞凤)、大鲸(后改造为龙凤,其搭载舰本式第十一号「ロ号」试验柴油机组)上的试验性搭载并不尽如人意:以剑埼为例,其在公试时得出最高航速为29.2节,然而可以实际使用的航速仅为20节;问题便出在了试验阶段的ヘ号舰本式柴油轮机上,此型轮机于试验阶段便故障频发,经常出现燃料燃烧不完全以及锅炉异常震动;此外,由续航能力与燃料经济性出发,还是已经成熟的蒸汽轮机更为实际。而由这两型柴油锅炉改进而来的试制型锅炉「ホ号」,就是计划案A140-F5的核心。在A140-F5被放弃后,「ホ号」试制型锅炉被安装在同时期建造的水上机母舰日进上。事后证明,「ホ号」试制型锅炉性能十分出色,为日进提供高达28节的航速,这也是IJN首次成功搭载大型柴油锅炉的舰只,被认定为是未来的超大和型战列舰的主机。
回到决定大和建造的帝国议会上,最终以一句「国運を左右する重大な艦に何かの間違いがあってはならない。機関トラブルで機関換装のため長期間ドック入りするようでは困る」保守地敲定了大和的轮机选择。诚然,与其将运气赌在此时尚并不明朗的试验型轮机,倒不如直接选择已经成熟的方案,毕竟万一大和日后因轮机故障需要更换动力系统,则需要将中层甲板与装甲全部拆除换装,工程可谓十分浩大了。

出于适航性考虑,舰体重心应当尽可能的压低,因此作为主要负荷的主炮塔的布置位置应当尽可能低。第三号炮塔下方还要通过四根主轴,因此只好在轮机室传动齿轮下功夫,使主轴处于特别低的位置。单轴对应一间轮机室,单间轮机室含3座锅炉,锅炉与轮机之间相互独立,各锅炉分别有独立的防水隔舱,单个锅炉被损毁也不会影响到其他锅炉的正常运作。

螺旋桨为青铜铸造,直径5米、单体重21.7吨,三桨叶布局。轮机最大功率输出下每分钟230转(每秒4转)。与多数船舶一样,螺旋桨旋向呈外旋(即由舰艉向舰艏看,左舷螺旋桨逆时针,右舷螺旋桨顺时针),其目的在于更高的推进效率、避免气蚀损害中轴,以及一定程度上防止杂物损坏或影响螺旋桨(但至今无实际理论依据)。

大和型标称16节航速下拥有7200海里的续航能力,而根据实际最大载油量6300.14英吨(实际航海用燃料5985.133英吨)、大和海试时15.91节下每小时耗油7.71英吨计算,实际中在15.91节航速下可维持776.2小时、约12350海里。也就是说,大和续航能力实际可达11000海里以上;而实现标称续航值只需要携带4200英吨即可,也就是通常状态下的“满载”。这样隐瞒实际续航的做法是舰政本部负责轮机设计的上级要求“航程富余”所导致的结果,就连大和型基本设计责任人福田啓二海军技术大佐(后升任海军舰政本部第四部计划主任、总监,海军技术中将)也并不知情。据舰政本部勤务、负责大和舰设计辅佐的松本喜太郎所言:大和过剩的续航力,被作为储备浮力的一部分,以及近代化改造后副炮变更及防御强化的重量所抵消掉了。加之战局的变化,相比富余的航程,倒不如添加些防空武备更为实际。


航速

防御[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大和型为历史上最大的一型战舰,在设计之初舰政本部部长中村良三大将曾作出这样的指示「最小の重量をもって威力最大なる艦船たらしむるには船体、兵器、機関および艤装品の各細部にわたり、容積の縮小と重量の軽減をはかるを要す」。集中式对舰防御思想,以舰体水平防御、非重点防御舱室为排水量限制减少或牺牲防御装甲为代价,换取一部分需要重点保护的舱室所需的有效装甲。引用现代美国著名军事历史学家诺曼·弗里德曼(Norman Friedman)在《美国战列舰设计史》(U.S. Battleships: An Illustrated Design History,p.101&102)一书中的描述:假设在远距离交战中舰只主要受到敌舰穿甲弹的攻击,而穿甲弹则可能命中本舰的任何位置,高爆弹则对主装甲带和水平装甲带构不成威胁,既然如此,只有“厚重的装甲”或者“根本没有装甲”才值得配置。这便是“all or nothing”称呼的由来。IJN在八八舰队计划各主力舰级装甲设计中均采用此方案。同时期采用相近布局的典型代表分别是美国海军南达科他级与法国海军敦刻尔克级,由舷侧看大和型的装甲布局与前者相近,由横截面看装甲内部构造与后者相近。主装甲带重点防御区域涵盖了主炮、弹药库、发令所、轮机舱、发电机室、舵机室等,覆盖了水线长度的53%,初建时防御质量比重(主装甲带与舰体总质量之比)34.4;作为参考,此前的长门型为63.5%、扶桑型65%、加贺型55%。按照以往的惯例,都是以在规定距离下防御本舰主炮口径作为舰体主防御设计标准。大和型也不例外,其410mm的VH钢主装甲带就可以抵御由20000-30000米开外发射的460mm炮弹。
主防御区的水平装甲大部分使用200至230mm的MNC装甲板+9mmDS钢板,烟道中则是镂空的蜂窝状380mm的MNC装甲板。这主要是防御来自空中的威胁,舰爆投下的重磅炸弹。

重点防御布置方案消除了大部分用于保持船只浮力的装甲,因此有必要确保在重型装甲盒内有足够的浮力,以确保舰只在其末端被水淹没时能够生存。然而也正是因大和型在设计之初便十分注重主炮及动力机关部的防弹与浸水防护,为日后给大和提供储备浮力的前后部非防御要点被炸弹、水雷等集中攻击后使舰只丧失浮力而沉没埋下了伏笔。大和的储备浮力约为57450吨,占基础排水量的90%以上,划分为1147个水密隔舱,同时也采用了在长门型近代化改造时所使用的注排水系统。上一代日本海军旗舰长门(近代化改装后)预备浮力为29292吨,占基础排水量67.6%,1089个水密隔舱划分。按每被击中一枚鱼雷损失1200吨浮力计算,理论上要丧失全部浮力,大和需要48枚、长门需要24枚、扶桑需要18枚。


武器装备[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主砲[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众所周知,大和型最为夺目的便是她的九四式460mm火炮,因保密需要对外称为“45倍径九四式40糎砲”。作为世界上装备舰艇的最大口径主炮,其威力与精度自然可以说是达到了那个时代的最佳水准。对于此炮的各项数据在此不再赘述,有兴趣的读者可移步至45倍径九四式460mm三联装炮塔查看,此处着重介绍其附属设备。

主炮布置[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设计之初,主炮布置类型大致分为四种,细分为20多种方案:
前部集中式布局(即出云型)

双联装主炮塔前后式布局

双联装主炮塔两座与三联装主炮塔两座混合搭配

三联装主炮前后布
前部集中式布局(A140-J2方案,即游戏《战舰世界》日系九级战列舰“出云型”原型)利于配置防御装甲,被认为利于重量利用及分配。但实际研究后发现与分散布局防御并没有太大差别,并且根据英国海军纳尔逊级的前车之鉴,除了造成尴尬的主炮射角外,由于重心全部堆积于舰体前部,舰体可操纵性严重恶化;此外还有情报称在极限射角向后射击时,纳尔逊级的爆风会对桅楼构造物造成损害,406mm级别的火炮即是如此,460mm的火炮爆风造成的损失可能更大。


大和型主炮射程可达42026m(公试成绩)。作为参照,美国同时期由北卡罗来纳级、南达科他级406mm45倍径MK6主炮射程为33740m,衣阿华级搭载的MK7主炮射程为38720m;英国乔治五世级搭载的356mm45倍径主炮射程为37100m。
大和型次轮再装填时间约29.5~30.5秒,

大和型及IJN此时期的所有主力舰、巡洋舰对舰使用为九一式徹甲弹,或其改良款一式徹甲弹;对空、对地面目标火力覆盖、对轻型装甲舰船用为零式通常弹及三式通常弹。对于460mm炮而言,三式弹总长1.6m、重1360kg,九一式徹甲弹总长2m、重1460kg。单门炮计划备弹量100发、则一座炮塔备弹量300发;而实际备弹量增加至单门炮120发,并配有六发训练用弹药。

九一式徹甲弹为攻击目标舰艇水线下部分而开发,因其这一特性对于交战时两舰距离、水中弹道、入射角度都有要求,加之水中弹战果观测难度较大,实战的命中案例很少。此外,九一式徹甲弹的弹体强度不足,导致炮弹以落角大于等于25°命中、超过炮弹自身直径90%以上的表面硬化装甲会出现破碎的问题。在大和型战舰上使用时会给九一徹甲弹加装被帽以缓解这一问题。

作为九一徹甲弹的更新换代产品,1941年起实装各舰的一式徹甲弹,除了改善被帽安装外,还对弹头进行着色填充,大和无色,武藏为水蓝色,长门为桃色。此外,还有说法认为一式徹甲弹弹体有做加强,但并没有实际文献记载仅做假说。

零式通常弹及其榴弹、三式通常弹及其榴散弹,延时引信可手动调整为瞬炸(0秒)至55秒。三式弹爆炸时伤害半径相比零式弹更广。

460mm主炮装填速度为29.5~30.5秒之间,在主炮最大仰角+45°时,下伏至装填仰角460mm炮弹发射时初速780m/s(2808km/h),20km处着弹(仰角23.43°、落角16.31°)速度522m/s,30km处着弹(仰角23.12°、落角31.21°)速度457m/s(1710km/h)。

照准具与雷达(电探)[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大和型主照准具为头顶的15米光学测距仪,正式称谓「39式倒分像立体视式十五米二重测距仪」,大和的头饰。由日本光学工业株式会社(Nippon Kogaku k.k.)[3]研制,不过有些资料表明世界光学巅峰、日本光学工业之师卡尔・蔡司公司(Carl Zeiss AG)亦参与研发,并由蔡司公司与其控股的肖特玻璃(Schott Glaswerke)负责最核心的主镜制作。

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舰载光学合像式测距仪,光学素质据称“放在现代都十分优秀”,堪称当时人类光学史上的巅峰之作。光学测距仪的原理简单而言就是利用三角函数(勾股定理)计算出敌舰与本舰之间的距离。之所以如此在意光学测距仪的基线长度,是因为基线大小决定了光学测距仪的精准程度。
大和的15米光学测距仪实际基线长度为15.72米,理论测距范围5至50公里。


主炮射击控制中枢是安装于舰桥上方主炮射击指挥所内的九八式方位盘照准装置(于比叡率先搭载并完成性能测试),这是一种机械式模拟计算机。由光学测距仪得来的敌我距离、双方航速、基准方位等信息,再加上地球自转速度、风速、气温、湿度、炮弹装填火药量等数值,输入至方位盘,即可预测出目标未来的位置并传达至九八式射击盘改一,修正相对应的主炮仰角、方位。主炮最终射击的板机
在后部的第二舰桥也有一套一样的九八式方位盘照准装置作为备用,不过第二舰桥的测距仪是10米测距仪。此外,每座460mm主炮塔上各搭载有一套15.5米测距仪,以及炮塔长潜望镜式瞄准展望镜,炮塔本身亦有独立射击的能力;但相比于由主炮射击指挥所控制方位盘统一调配射击,独立射击要花费更长的时间、且测瞄位置较低,无法测量远距离目标。
尽管方位盘安装于防震架上,但精密复杂的机械结构抗震能力还是太弱,在莱特湾海战中大和型二番舰武藏主舰桥上主炮指挥所的射击盘因受到鱼雷命中的冲击,交战初期一度出现无法旋转的尴尬境地。与舰同沉的武藏舰长猪口敏平海军少将在自己的遗书中还不忘提及并敦促对射击盘耐冲击性的改善。

15米光学测距仪悬臂上便是最早搭载的「二式二号電波探信儀一型」(简称21号电探)。该型电探波长150cm,最大功率5kW,重840kg。大和于1942年7月小改时搭载对水面射击兼顾的测试版本,但因为是超短波雷达,由海面波浪引起的漫反射回波噪音干扰十分严重,因此之后仅用于对空监视。姊妹舰武藏则是在舾装时搭载量产型一号机。该电探可探知离本舰70km处的单机、100km处的航空编队;根据武藏1942年海试时的报告,可探知到80km处的水侦。

1943年7月,大和装配了「仮称二号電波探信儀二型」(简称22号电探)。该型电探波长10cm,最大功率2kW,重1320kg。根据大和搭载后的探测距离试验结果,主力舰35km、驱逐舰16km、潜水艇潜望镜5km;还可以探知到155mm副炮15km开外的着弹水柱。但22号电探仅能对正面索敌,误差可达500m;其配套使用的显示器为最初期的Asocpe显示器,本质上就是示波器,因此根本不具备任何定位能力。1944年7月,为了赶上捷号作战,在南方泊地换装了二号二型改四,提升其接收机测距精度,远距离下相比常规主力舰的10米测距仪精度更好。

1944年年初,大和在桅楼后装上了对空警戒用「三式一号電波探信儀三型」(简称13号电探)。该型电探波长200cm、最大功率10kW,重110kg。探测距离单机50-60km、航空编队100-120km,测距精度2-3km,测角10度,显示器最大可显示范围为150km。

相比于同时期的美国海军所使用的雷达,涵盖对空搜索、水面目标搜索泛用雷达(中小型长波SC、中小型短波SG、大型长波SK)、中波火控雷达(FD)等。以SC雷达为例,其为对海面、对空泛用搜索雷达,还可引导舰载机拦截。其连接雷达敌我识别装置,与陀螺罗经复示器一同工作,二型、三型还配有PPI(Plan Position Indicator)显示器。该型雷达为长波雷达,波长10cm;最大探测范围140km,精度183m,基础性、一型最大功率1.5kW,二型、三型最大功率2.5kW。由此可见,IJN与美国海军所使用的雷达有着技术上的绝对差距,也造就了“讲个笑话,IJN家的电探”这样的梗。

副砲[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三年式60倍径15.5cm三联炮,此炮亦是世界上最大口径的舰载副炮。此型炮即最上型1939年2月进行近代化改造时所更换下的155mm主炮,修改炮座、8米测距仪前移、增设隔热板后便应用于大和型作为副炮使用,因此大和型副炮参数与最上型(轻巡洋舰形态)、大淀型主炮数据一致。
不过,155mm三联装副炮的防御装甲与作为轻巡洋舰级武备时并无二致,仍为25mm,因此被认为是大和型的弱点,但由于增厚装甲会影响副炮回旋速度而被舰政本部搁置,仅于1943年5月至7月间加强了位于155mm副炮下方一带的弹药库装甲。初始形态的大和型共计4座155mm三联装副炮:二号主炮塔与指挥塔之间、三号主炮塔与第二舰桥之间、左右两舷各一座。瓜达尔卡纳尔海战后,日本海军终于意识到大舰巨炮已经不再是海面上唯一的武力指标,遂于1944年对大和进行改造,主旨即增强其对空防御能力。1944年2月,大和移除了左右两舷的155mm副炮;同年四月,姊妹舰武藏也撤除了相同位置的两座155mm副炮。


防空火力[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由于主炮的巨大口径,射击时产生的爆风也是前所未有的破坏力。为了防止爆风对防空武器及其操纵者造成伤害,对主炮附近的副炮和防空炮设计了大和型专用的防爆风炮盾(除了在末期添置的单装九六式25mm高射机炮)。

然而并没有什么卯月。
大和的实际防空能力依旧很贫弱;更不幸的是,她面对的是后期美帝的舰载机。正如电影《男人们的大和号》(又名《男人们的防空炮》)所描绘的那样,在大和上担任防空是一件多么危险又无可奈何的事。电影里对于击坠数还有所美化了,大和在菊水作战中的唯一战果是:击伤22架、击毁3架…

保密工作[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大和型作为日本海军“决战用兵器”,自然不想让外国知晓自己正在建造一艘远超各国的巨舰,因此大和型的相关事宜皆被列为机密,从预算案中分摊经费至架空舰上便可见一斑。吴海军工厂三号船坞在进行扩建工作(完成后长314m、宽45m、深11m)之后也加上屋顶,其上覆盖一层干燥棕榈叶,能俯视到造船厂的位置全部设置挡板、山上还有宪兵驻守;机密管制与安保措施亦十分严格,设计人员的委任状亦是在下达之后当即回收、参与建设者身份背景经过严格审查并仅提供最低程度的信息。甚至在服役后,除了联合舰队司令部以及舰桥、炮术长外,其他大和舰员都不知道舰上搭载主炮的真实口径。
然而,在日本海军内部之间,大和型的建造几乎是公开的秘密:位于江田岛的海军兵学校学生曾乘坐训练机由在建的大和舰上空飞过,飞行教官还向学生们谈论起此时尚属于最高机密的大和舰。

出于保密考量,甚至大和的下水仪式都没有对外公布。因此作为世界最大战列舰首舰的大和号下水仪式却格外的冷清:仅百名海军高层与近千名下水作业员在场监察,向第六船坞注水后由拖船向外曳航。原定由昭和天皇御临的下水式,仅由久迩宫朝融王大佐代行、海军大臣代理嶋田繁太郎仅低声宣布将“一号舰”正式命名为“大和”。

设计诸元(以1944年6月)
标准排水量 64000吨 满载排水量 72809吨
全长 263米 舰宽 38.9米
水线长 256米 吃水 10.4米
舰载机 7架 舰侦(战)配置 爱知E13A1(‘Jake’)
三菱F1M2(‘Pete’)
武备 45倍径九四式460mm三联装炮塔 3座
60倍径三年式155mm三联装炮塔2座
[[日本12.7厘米连装高射炮|40倍径八九式双联127mm高射炮A1型改三]12座
九六式25mm高射机炮52门(三联×52,单装×6)
13mm联装机枪2挺
动力 ロ号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12座,舰本式蒸汽轮机4台
153553马力
载油4200吨
轴数 4轴 航速 27.46节(公试成绩)
续航力 7200海里/16节 舰员 3332人


世界纪录保持者 战列舰级最大排水量 最大口径主炮 最大口径副炮 最远有效射击移动目标


大和之名[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日本海军素来以古国名来命名主力舰级。古代中国称日本为“倭”,《汉书》、《后汉书》等其后的史书中皆有关于倭国的记载;《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中首次出现邪马台国和卑弥呼女王(疑似大和国前身,但日本史学界仍有争论)的字样,根据九州说法的观点,邪马台国位于九州中南部,今熊本县附近,后来邪马台国国王远征本州,成立大和国,即今天“日本国”的雏形。4至7世纪(大和时代前期,古墳时代末期)随着汉字传入日本,“やまと”一词正对应汉字“倭”。「大和」作国名时指公元757年后的「大倭」,二者发音皆为。也是日本的古称、雅称,亦是日本人对自己民族的称呼,同样也与天皇密不可分。按照神武天皇的神话故事,神武天皇是天照大神第五代孙,其曾祖父,即天照大神孙儿琼琼杵尊受命下凡来到九州日向国(今宫崎县),管制日本,神武天皇继承皇位后45岁带领族人东征,最后于大和国亩傍(今奈良县),成为日本开国天皇。由此足见当时的昭和天皇与日本海军对第一号舰所寄予的希望以及其象征的意义。此舰名在之前的历史上仅使用过一次,本篇所述的是二代大和,即战舰大和。

初代大和指明治、大正时期的葛城型海防舰(特务舰)二番舰,1883年11月23日于民间造船厂神户小野浜造船所(次年因经营管理混乱被日本海军收购;1890年划归吴镇守府管辖;1895年设备归入吴海军工厂后关闭)开工建造;1885年5月1日下水;1887年竣工服役。第一任舰长便是即将于日俄战争中大放异彩的东乡平八郎中佐,尽管仅在任6月零12天;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其姊妹舰亦名为 「武藏」。1898年3月21日,被界定为三等海防舰,以第三舰队成员的身份参加日俄战争。1922年4月1日,新增特务舰类别等级测量舰,大和与武藏皆变更舰种类别为测量舰,划归日本海军水路部。1926年,大和前往日本海中央海域精确测量两年前由水产讲习所(今东京海洋大学)调查船天鸥丸发现的浅堆(也就是海底山脉),后于1962年将此处正式命名为大和堆,是日本内海著名渔场,渔政船实至名归。1935年4月1日,测量舰大和除籍。请注意,是除籍,并没有被废除。此后,该船移交司法省,在浦贺港内担任少年监狱的宿泊船。太平洋战争中,欲要将其解体而回航横浜;然而于1945年9月18日,也就是日本战败一个月后,因台风在鹤见川的河口处沉没;1950年打捞后解体。

舰名选择是由海军省向昭和天皇提出两个舰名,由天皇做出选择。不过海军省所提出的舰名除了「大和」以外,另一个备选舰名就无法确切考证了,有一种说法是「飞驒」。

“黑户口”[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战舰大和之所以有黑户口的说法,正是因为初代大和实际上一直都在海面上。是的,你没有看错,初代大和真的比战舰大和更能苟,而且还比战舰大和的最期(さいご)更晚……于是,便诞生了战舰大和是黑户口的说法。虽然这种说法在正式意义上并不成立,因为初代大和已于1935年注销船籍,就算没有沉没或拆解该舰亦没有了「大和」之名份;因此只能算是对战舰大和命运的一种捏他吧。

逸话[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大和旅馆” 大和型战舰的居住环境在日本海军军舰中首屈一指,利用弹药库的冷却系统为士官级以上居住区

战历编年史[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937年8月21日,海军大臣米内光政下达第一号舰制造训令「官房機密第3301號」。

1937年11月4日,第一号舰于吴海军工厂开始建造。

1940年3月6日,昭和天皇选定「大和」(やまと)作为第一号舰舰名。

1940年8月8日,下水仪式。原定计划中昭和天皇将亲自出席下水仪式,但实际上由昭和天皇的义兄(香淳皇后之兄)久邇宮朝融王海军大佐(时任海防舰八云舰长)出席当日仪式。

1941年10月18日,土佐海试,风速西南20m。大和在此次海试中跑出了27.4节的航速;30日的全功率海试中得到27.46节的记录。

1941年11月25日,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到舰视察。

1941年12月7日,周防滩主炮射击实践。次日,南云忠一率第一、二航空战队发动珍珠港偷袭。

1941年12月16日,大和回抵吴港,宣布竣工服役,编入第一战队,舰体类别等级表正式以“大和型战舰”录入。大和1/500模型亦由海军省呈予昭和天皇与香淳皇后,随后模型由海军舰政本部金库保管。


1942年2月12日,正式由长门手中接过联合舰队旗舰一职,成为日本海军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大将座舰,联合舰队司令部同乘。海军参谋们发现大和的居住条件相比长门好了不少,十分兴奋[4]

1942年3月30日,进行主炮射击训练,射击距离38100m。关于这次射击训练,第二舰队炮术参谋藤田正路在1942年5月11日的日记中这样叙述「すでに戦艦は有用なる兵種にあらず、今重んぜられるはただ従来の惰性。偶像崇拝的信仰を得つつある」

1942年5月29日,中途岛海战。大和作为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座舰前往柱岛泊地。不过作为主队在后方,因此并没有与美军舰队交火。

1942年6月10日,对美军潜艇射击了两轮副炮。

1942年6月14日,回航柱岛泊地。

1942年8月17日,因十日前美军小规模登陆瓜达尔卡纳尔岛,联合舰队司令部乘坐大和,空母大鹰、第七驱逐队(潮、涟、曙)由柱岛泊地出航,前往特鲁克港以支援所罗门群岛。

1942年8月21日,航行至格莱姆斯岛附近时,收到情报称「ガダルカナル島付近で敵機動部隊が出現」”敌机动部队在瓜达尔卡纳尔岛附近出现“,联合舰队司令部下令终止陆军少将川口清健所率约4000人支队的登陆计划,命令南云忠一所率机动部队(翔鹤、瑞鹤、龙骧)由特鲁克港出击,前往瓜岛南部以确保制空权。

1942年8月23日,瓜岛战役(第二次所罗门群岛海战)爆发。为运送飞机,空母大鹰、驱逐舰曙与本队分离前往拉包尔。

1942年8月28日,本队抵达特鲁克港。入港前美军潜艇飞鱼(USS Flying Fish, SS/AGSS-229)向大和(美方最初以为是金刚型战舰)发射四枚鱼雷,一枚被规避,由大和舰艉划过;两枚鱼雷因引信过于灵敏,还未命中便在大和右舷启爆;最后一枚不知去向。飞鱼号潜艇舰长Glynn Robert Donaho以为有两枚鱼雷命中,欲向驱逐舰发起第二次攻击,被大和搭载的零式水侦发现并进行轰炸。随后驱逐舰潮、涟进行了为时两小时的反潜作战,仅潮一艘便投下45枚深水炸弹,损坏了飞鱼号动力舱室,舰艉鱼雷发射管内的一枚鱼雷也出现故障,但并未被击沉。

1942年9月24日,负责瓜岛运输作战的日本陆军参谋辻政信中佐登舰,与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会谈相关事宜。辻政信中佐对大和舰的庞大赞叹不已。

1943年2月11日,联合舰队旗舰由大和更换为通信、旗舰设备更为先进的大和型二番舰武藏。

1943年5月8日,大和与航母大鹰、云鹰,重巡妙高、羽黑,驱逐舰潮、夕春、长波、五月雨一同由楚克岛出航,经柱岛泊地返回本土。于18日抵达吴港,更换防空武备并换装21、22号电探。

1943年8月16日,前往楚克岛。此时所罗门群岛的战况已然陷入胶着且不断恶化,但大和与武藏、长门皆于楚克岛泊地无所事事,舰员除完成每日的保养外无事可做。作战完结后的驱逐舰们经常停靠于大和旁,驱逐舰舰员借用大和上宽敞的浴室。

1943年10月中旬,日本海军得到美军舰队可能向马绍尔移动的情报,大和、武藏、长门奉命前往马绍尔群岛设伏,以期与美军舰队决战,但经过四日后仍美军无踪迹,于10月26日回航楚克岛。

1943年12月,大和与驱逐舰秋云、山云、谷风等编成戊一号输送部队,由横须贺港出航,将独立混成第一联队及军需物资由本土运抵楚克岛参与作战。
25日,于楚克岛以西180海里遭到潜艇

天一号作战[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详细的作战成因、战前推演、双方作战兵力部署、杂谈见分项。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天一号作战时,大和装备有巨大的临时舵。根据大和副舰长能村大佐证言,大和在作战中操舵装置曾发生故障,因此只能依赖舵机室的临时应急舵。舵机室后来因被鱼雷命中而全员阵亡,临时舵被限制在左满舵。临时舵的驱动主要靠电源供应,当然在应急情况下可以靠蓄电池及人力操作。


后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百科遵循严谨、纪实、客观的原则,因此不应参杂进编纂者对于历史史实之外的感情。所以特此将个人杂谈随想另辟一处存放。
大和,其象征意义更大于实战意义。因此即使在没有昭和天皇的玉碎命令下,大和作为旧日本帝国的象征,在我看来也逃不过接下来的吴港大轰炸;亦或者与上一代联合舰队旗舰——长门一样的命运,最终被拉去看太阳;另外从长门的末路也能或多或少的看出,美国人对IJN遗存的态度。总之,以鄙人愚见,大和是不可能像三笠那样作为博物馆留存下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菊水特攻才是大和作为战列舰,作为一个时代最后的象征,最好的绝唱。


第二優先項・最上(咕)[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原型简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最上型重巡洋舰是旧日本帝国海军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建造的一型巡洋舰,最上号作为该型一番舰应该说算是最幸运的一艘了:其姊妹舰三隈被姐姐撞击以至于成为日本海军第一艘在战争中损失的重巡洋舰;因为第四舰队事件而被重新设计改建过的铃谷熊野相对于最上来说血缘关系则没有那么深厚,一部分的历史资料甚至把二舰直接划归为铃谷型。 ?

设计与改造[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922年,著名的《华盛顿海军条约》所造成的“海军假日”现象,使得列强们的海军军备竞赛势头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这“一定程度上”仅仅指的是主力舰及航母,这一条约对于巡洋舰及以下的辅助舰艇数量没有限制,对于这些小型舰只的火力等级、吨位的规定也十分笼统。因此在“海军假日”的前八年,列强们围绕条约型重巡洋舰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 为了弥补该漏洞,美日英三个海军大国于1930年4月签订了《华盛顿海军条约》的补充条约,《伦敦海军条约》。其对于重巡洋舰及以下舰只进行了详细的规定:重巡洋舰的单舰吨位最高为10000吨,主炮口径小于等于8英寸(即203mm);三国重巡洋舰的保有数量和总吨位分别为:美国18艘,18万吨;英国15艘,14.68万吨;日本12艘,10.84万吨。 ? 而此时日本即将下水四艘高雄型(首舰1930年5月12日下水),在重巡洋舰数量与总吨位上已经达到了条约限制额。而日本的轻型巡洋舰吨位距离条约所限制的10.045万吨尚余下2035万吨,因此日本提出部分3500吨级和5500吨级的轻巡洋舰已经老旧,需要替换。于是条约允许日本预支限额48920吨,再加上原本的余额,日本就拥有了50955吨的轻巡洋舰建造吨位。 ? 1931年,日本海军在丸一舰艇补充计划中加入了8500吨级、8450吨级大型轻巡洋舰建造计划,分别建造4艘和2艘。最终8450吨级的两艘在计划阶段就夭折了。 ? 1931年10月27日,最上型轻巡洋舰一番舰于吴海军工厂开工建造。 ? 最上型被西方国家称为“惊人的违约舰(Egregious Treaty Violation)”。她设计之初,便是以重巡洋舰的设计标准设计的,不过为了规避条约的限制,起初安装5座三联装155mm口径主炮。尽管表面上舾装的是60倍径三年式155mm三联装炮塔,然而其单炮重175吨,甚至超过了重巡洋舰高雄型的50倍径三年式二号203mm双联装炮塔E型(重150吨)的单炮重量。一旦战争开始,条约失效,便可以随时更换为203mm主炮,摇身一变成为重巡洋舰。

历史上的最上号


? 然而由于吨位始终受到限制、所负担的武备过于沉重,最上型依旧遗传了当时IJN舰只的通病:舰体复原性不佳,结构强度偏低。1935年10月,第四舰队事件发生,刚完工服役不到两个月的最上与三隈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不得不回港进行结构加强的改装。而尚处于舾装状态的铃谷与还在船台上的熊野则直接被重新改进设计,因此,从另一种定义上最上型三、四番舰有别于一、二番舰,所以有的资料称之为“铃谷型”。 ? 1937年,伦敦海军条约宣告破产。最上型四舰“顺理成章”的将五座155mm三联装炮台改装为50倍径三年式二号203mm双联装炮塔,从伪轻巡洋舰正式改为重巡洋舰。拆下的155mm三联装炮台因其发射速度、命中精度都无可挑剔,广受盛赞,所以分别改造为大和型战列舰副炮、轻巡洋舰大淀主炮。 ?

最上之名[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按照命名原则,使用山川名命名。最上川 初代最上为通报舰:明治40年3月3日于三菱长崎造船所开工建造,9月9日竣工,1908年划归一等炮舰服役,昭和3年4月1日除籍。 二代最上即本篇主角。

一舰三改[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最上可以说是舰级最多变的巡洋舰了:从最初掩人耳目的轻型巡洋舰(二等巡洋舰)到重巡洋舰(一等巡洋舰),再到最终形态航空巡洋舰,下列三表为最上号三种形态的数据。

设计诸元(1935年7月-1939年2月,伪轻型巡洋舰形态)
标准排水量 11200吨 满载排水量 13820吨
全长 200.6米 舰宽 20.5米
装甲 35-60mm(甲板)
140mm(弹药库)
100mm(舷侧)
吃水 6.9米
舰载机 3架 舰侦(战)配置 爱知E13A1(‘Jake’)
三菱“零式”F1M2(‘Pete’)
武备 60倍径三年式155mm三联装炮塔5座
40倍径八九式双联127mm高射炮A1型改一(防浪炮盾型)4座
九六式25mm高射炮8门(双联×4)
九〇式三联装610mm鱼雷发射管一型4座,配九三式鱼雷
动力 吕号舰本式大型重油专烧锅炉8座,舰本式蒸汽轮机4台,舰本式小型重油专烧锅炉2座
154226马力(公试成绩,标准输出下)
载油2280吨
轴数 4轴 航速 35.961节(首次公试成绩)
34.735节(1937年公试成绩)
36.486节(全功输出)
续航力 7500海里/14节 舰员 944人

?

设计诸元(以1940年4月-1942年11月,重巡洋舰形态)
标准排水量 12000吨 满载排水量 13820吨
全长 200.6米 舰宽 20.5米
装甲 35-60mm(甲板)
140mm(弹药库)
100mm(舷侧)
吃水 6.15米
舰载机 3架 舰侦(战)配置 爱知E13A1(‘Jake’)
三菱“零式”F1M2(‘Pete’)
武备 50倍径三年式二号203mm双联装炮塔5座
40倍径八九式双联127mm高射炮A1型改一(防浪炮盾型)4座
九六式25mm高射炮38门(三联×10,单装×8)
九〇式三联装610mm鱼雷发射管一型4座,配九三式鱼雷
动力 吕号舰本式大型重油专烧锅炉8座,舰本式蒸汽轮机4台,舰本式小型重油专烧锅炉2座
160912马力(最大功率输出)
载油2280吨
轴数 4轴 航速 35.961节(首次公试成绩)
34.735节(1937年公试成绩)
36.486节(全功输出)
续航力 7500海里/14节 舰员 950人

?

设计诸元(1943年4月-1944年10月,航空巡洋舰形态)
标准排水量 12206吨 公试排水量 14142吨
全长 200.6米 舰宽 20.5米
装甲 35-60mm(甲板)
140mm(弹药库)
100mm(舷侧)
吃水 6.15米
舰载机 11架 舰侦(战)配置 8架爱知“瑞云”E16A1(‘Paul’)
3架三菱“零式”F1M2(‘Pete’)
武备 50倍径三年式二号203mm双联装炮塔3座
40倍径八九式双联127mm高射炮A1型改一(防浪炮盾型)4座
九六式25mm高射炮60门(三联×14,单装×18)
九〇式三联装610mm鱼雷发射管一型4座,配九三式鱼雷
动力 吕号舰本式大型重油专烧锅炉8座,舰本式蒸汽轮机4台,舰本式小型重油专烧锅炉2座
152000马力
载油2280吨
轴数 4轴 航速 35.961节(首次公试成绩)
34.735节(1937年公试成绩)
36.486节(全功输出)
续航力 7500海里/14节 舰员 970人
  1. 原文:「三.戰艦信濃及紀伊の建造工事中止 (マル4)計畫に基く戰艦信濃及紀伊は夫々横須賀及呉海軍工廠に於て起工(紀伊は予定より六ヶ月繰上げ)し二重底迄の船殻工事を終つた時期に主として甲鈑の製造遅延の為一時建造工事を中止するに至つたが後日開戰後の軍備戰備計畫の大改變に基き信濃は航空母艦として再現せしめ得たが紀伊は遂に解体することとなつたものである。」另有一种说法是『紀伊』原本为姊妹舰信浓改建为空母后所使用的舰名
  2.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不明考据的候补舰名:『尾張』、『三河』、『讃岐』
  3. 日本光学工业株式会社是日本海军与三菱财团(战后根据联合国命令已解体,并不完全是现今的三菱集团或三菱金曜会)的支持下于1917年7月25日成立,生产军用望远镜与光学瞄具;1921年,从德国聘请八名光学元件器材专家培训200余名员工,开始涉足光学镜片生产领域;1946年正式转型生产相机,开始使用Nikon作为品牌,这就是今天的尼康株式会社。
  4. 《戰藻錄》(九版)p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