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R百科是靠无数自愿编辑者持续地建设更新完善的。编辑非常简单,请勇于更新页面!
编辑入门 | 资助百科 | 留言讨论页 | 微博@舰R百科 | 百科编辑讨论Q群:366818861

用户:筒隱月子

来自舰R百科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大约在2016年注册你站,虽然在那之后也仅仅是在做一些零碎的编写。初始帳戶见Periwinkle。

嘛,说是编写,其实真正的工作更多的还是翻译与整理考证吧。毕竟大部分资料来源自维基日文与英文版,另外就是各种各样的书、PDF,甚至是田宮模型说明书上的简介,这些只要考证无误都将成为参考。

因此与其说是词条编写者,倒不如说是资料整合员(反正都是工具人就对了)……

目前的状况:社畜生活…的带薪休假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常驻。编寫的範圍会以IJN各种舰只戰历编年史及数据考据为主,同时会兼顧认领一些感兴趣的艦船及裝備詞條。

除了你游(偷鸡服俾斯麥咸鱼),同样还玩艦C(已丢给大佬代肝)、舰B(莱茵服)、窝窝屎私服(南,[NTSB]赤座燈凜型雪風)、窝窝屎亚服开荒中;另外,明日方舟真好玩.jpg。什么?你问为啥要写在这里?因为舟游带个“舟”字嘛,所以也属于船(暴论)

计划项[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空母[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主力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大和,未实装,作為第一優先級提早施工,會比翔鶴更龐大,預計花費一年時間吧

巡洋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青叶,已完成
  • 妙高,已完成
  • 足柄,未实装
  • 高雄,已完成
  • 爱宕,待修
  • 最上,待修,口頭接鍋,作為第二優先級待補全
  • 利根,未实装

驱逐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特型潛水艦[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イ-400,未实装

武备[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造船所[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吴海军工厂,已完成
  • 佐世保海军工厂,已完成
  • 横须贺海军工厂,已完成
  • 舞鹤海军工厂,待建设
  • 长崎造船所,待建设
  • 神户造船所,待建设
  • 浅野造船所,待建设

新欄目(?)[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大概以後上班閒來無事可能會開闢新欄,可能是“IJN軍階比對”之類的,姑且列為待建设吧

雜談[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旧日本海军鱼雷横向对比タミヤ ニュース別冊《 軍艦雑記帳(上巻)》P34
鱼雷名称 战斗部装药 总质量 直径全长 动力源 压力 轮机 航速航程 使用舰级
四四式 110 900 示例 空气、重油、海水 150 星型单动
4筒
示例 示例
六年式 205 1430 示例 空气、重油、海水 185 星型单动
4筒
示例 示例
八年式 345 2340 示例 空气、重油、海水 185 星型单动
4筒
示例 示例
八九式 295 1625 示例 空气、重油、海水 215 横型复动
2筒
示例 示例
九〇式 390 2540 示例 空气、重油、海水 225 横型复动
2筒
示例 示例
九三式一型 490 2700 示例 氧气、重油、海水 225 横型复动
2筒
示例 示例
九五式一型 405 1665 示例 氧气、重油、海水 220 横型复动
2筒
示例 示例
九三式三型 780 2800 示例 氧气、重油、海水 225 横型复动
2筒
示例 示例
九五式二型 550 1665 示例 氧气、重油、海水 215 横型复动
2筒
示例 示例

后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此栏记录自己的背锅记录以及咕咕咕时长,毕竟个人杂谈随想也不好放在原词条下,所以就另辟他处了。

关于天津风[编辑 | 编辑源代码]

emmmmm,从接锅(实装前一个月)到完成好像咕了半年多了。尽管那之后也一直记得要写,不过最后1/3还是拿寒假两天时间全部肝完。

关于翔鹤[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这个就咕得久了,起码一年了吧。嘛,好像也做到全网中文最啰嗦繁琐的翔鹤词条了,倒不如说做了那么长时间能做到也是理所应当?最终写完文字终稿时还抓自己窝窝屎讨论组里的同学(傻屌网友)帮查错,然后某位艦C玩家就说“讲道理你们舰R玩家会看那么多历史材料么”。其实写这么多,看得完的读者可能都不到字数的千分之一,本萌新自己也是心知肚明的,不过大概这就是爱吧。

试验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施工中词条模板区(非最终提交状态,仅用于文字稿查漏補缺與測試排版)

第一優先項・大和[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原型简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大和号战列舰,大和型战列舰一番舰。正式全称「軍艦 大和」,自1942年起任旧日本帝国海军联合舰队总旗舰。“舰党三俗”之一,多项世界纪录保持者尽管某些记录不被正式承认。她是整个战列舰级的象征,同时也因她的沉没宣告大舰巨炮时代的终结。她自诞生便背负了沉重的象征意义,也注定了她必定沉没的悲惨命运。

注:以下词条异常冗长繁琐,如果“太长不看”,那么也可以花上20分钟跟随WarGameing的镜头,一睹模型制作大师笔下海峰模型1/200大和之美。

大和型的建造背景、立项[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930年代,日本与欧美国家的对立趋于明显。1934年初,时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末次信正中将在视察扶桑时曾指出『五万トンの戦艦2隻でもつくった方が米国ではパナマ運河にも差しつかへて、競争にならなくてよいかもしれぬ』“就算建造了五万吨级的战舰,美国碍于巴拿马运河也出不来,也许并没有竞争的必要。”
而军令部却有自己的想法。由于敏锐的察觉到《华盛顿海军条约》和《伦敦海军条约》所造成的“海军假日”现象即将结束,德国的袖珍战列舰计划与法国的战列舰敦刻尔克陆续登场;而美国尽管当下最大航速不过20节左右,不过也在筹备着自己的高速战列舰计划(但被日本错误估计为25节左右)。军令部第一课(作战科)认为,为了与航空战队协同作战,新的主力舰最大航速要求应该在35节、续航能力达到18节航速下20000海里。而反观自己手里到1920年最终完善、因1922年签订条约限制而无法完成的八八舰队计划(其实也因为自家财政没钱了),仅已建成的长门型二舰已下水,未建成的加贺型、纪伊型无论如何进行近代化改造也敌不过新锐高速战列舰。日本海军此时希望经过近代化改造的长门型、伊势型、扶桑型可提高至25节,金刚型战列巡洋舰提高至30节,配合新主力舰的航速,在对战中就拥有了航速优势。

因此,1934年9月25日,军令部对两艘新型高速战列舰拟定要求:排水量六万五千吨,航速34节;这之后又将航速要求降低至30节。1934年10月,军令部对舰政本部提出正式要求:18英寸主炮8门以上、155mm三联装4座共12门或200mm联装炮4座共8门以上、航速30节、续航能力18节下8000海里。1935年11月,舰政本部部长中村良三海军大将对这一新型战列舰作出详细设计方针指示,计划案细分为23种分案。下表将体现A140方案立项之初至1937年3月“第一号舰”正式开工前的设计指标。

1936年12月26日,在第七十届帝国议会上正式提交方案与预算申请以供审核,而其中A140-F5分案(“A”型指战列舰级,“140”指第140号计划,F5为柴油轮机)从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被要求建造两艘(单艘9800万日元)。不过,为了不让外国情报部门从财政预算中推测出舰只大小,出于保密考量其实将经费分配在了三艘架空驱逐舰(1350万日元)、架空乙型潜水艇1-2艘(609万日元),所以实际的申请预算是1亿1759万日元。但考虑到柴油轮机在潜水母舰大鲸上的先行测试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动力系统分项中作出详解),因此在本次会议上又追加了新的蒸汽锅炉第二次基本计划案,最终这一新锐战列舰设计采用A140-F6(划重点,要考。小破站正式会员硬核考试中有此题),预算经费1亿793万3075日元;当然实际花费远不止这些,此后还挪用了比叡、飞龙的近代化改造经费。
1937年,从海军条约的桎梏中解脱出来的日本海军开始了庞大的第三次海军军备扩充计划,即丸三计划。倒不如说,日本海军从此开始陷入了失智大建的泥潭。丸三计划最为引人注目的自然是大和型二舰,作为最终决战的王牌,被日本海军期望以单舰一骑绝尘的强大火力碾压以舰艇数量取胜的英美。

1937年3月29日,A140-F6计划以“第一号舰”、“第二号舰”代称。1937年11月4日,实际单艘斥巨资107933075日元,第一号舰,即大和,于吴海军工厂六号船坞启建;1938年3月29日,第二号舰,即武藏,于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长崎造船所二号船台启建。

此后,于1939年第四次海军军备扩充计划(丸四计划案)中,再次追加两艘大和型战列舰,以第110号舰、第111号舰代称。第110号舰,即信浓,1940年5月4日于横须贺海军工厂启建;第111号舰,舰名未确认(根据1951年第二复员局海军相关人员的整理结果来看被命名为『紀伊』[1][2]),1940年11月7日于吴海军工厂启建,1942年停工、解体。
相比丸三计划案的大和型,丸四计划案的大和型作出了如下改动(请注意,以下改动并没有在现实里真正实装,亦有资料称之为“改大和型”):

  • 主炮计划将更改为50倍径460mm(并没有实际成品)
  • 副炮防御性强化、舷侧防空武备更换为九八式100mm高射炮
  • 旗舰设备、居住性、航空炸弹防御的改进
  • 舷侧装甲、
  • 螺旋桨直径扩大至5.1米、主轴间距相应扩大

战略用意[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大和型的诞生,正是日本海军大舰巨炮派的固有思想“渐减邀击”九段作战计划的最终体现。作为“最终决战用兵器”,大和型将在第九段作战计划中以海军史上最强的火力与坚实的防护给予敌方战列舰碾压般的打击。然而,计划永远没有变化快。时代变了。舰载航空兵时代的到来、以及水面作战防御导致这一计划宣告破产,

舰体设计[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大和的舰型原本基于Yourkevitch船型(Vladimir Yourkevitch,前俄国海军舰船工程师;这里应该代指尖型船艏舰只),应军令部要求于做了多次舰型实验后进行修改。从龙骨下端到最上层甲板舷侧高度为18.965米,不带上层建筑共有10层甲板,舰底为双层底结构。大和型设计者之一牧野茂曾这样评价:「大和型戦艦は一見平甲板に見えるが、実質的には最上型重巡洋艦の形状といえなくもない。大和の中央切断面は最上と非常に似ている」“大和型战舰第一眼看上去像是平甲板,但实际上可以说是最上型重巡洋舰的形状。大和的中央切面也与最上非常相似。”

由侧面看最上层甲板,可以明显看到由舰艏菊纹章至第一主炮塔前的部分为波浪状,也就是所谓的“大和坂”。在大和坂翘起部分使用的是洋槐木(110、111号舰使用的是产自台湾阿里山区的桧木)作为木甲板层,其具有韧性强、耐水湿、抗腐朽的特性,木甲板下便是船舷侧35mm、中心部分50mm的CNC甲板。这一设计主要是为了尽可能降低单个物件中最重物品的重心——九四式460mm主炮。要知道,单个主炮塔重达2700吨,基本相当于一艘驱逐舰的重量。尽可能更低的重心、更好的韧性,使大和舰拥有良好的稳定性与凌波性,同时高干舷也有助于拥有更大的储备浮力。

球形艏与节能[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大和型是继翔鹤型之后IJN第二级拥有球鼻艏的大型舰型。球形艏使用25mm钢板,通过三维锻造使钢板弯曲一体成型。球鼻艏的首要作用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减小兴波阻力,在相同航速下相同的吨位可以减少10%左右的轮机动力,这在较低航速下较为明显,从而起到些许航速与航程的提升。以大和为例,经过测试得出在最大航速27节下兴波阻力减少8.2%,相当于减少300吨排水量、缩短3米吃水线处舰体的效果;如果换算为轮机输出功率的话基本相当于增加一台11000马力的轮机。另外,还特意研究了轴支架(俗称人字架)与舰体的安装角度,与球鼻艏相结合后一共节约了约15820马力,换算为排水量相当于1900吨,约合一艘大型驱逐舰的排水量。
球形艏的另一大作用,就是装备对潜用水中探信仪(声纳)。在前端以椭圆形放置了30个水下传声器,长4米、宽3米。其性能,据说在大和全速航行时主炮炮弹在30000-40000m处入水的声音都能探知。但舰内隔音碍于技术限制无法做得更好,特别是主炮塔回旋时的噪音,所以受到干扰听不清的情况其实也很多。不过装备水听也并不是没有弊端,一整套水听装置由水线以下的舰首一直延伸到舰底,「蛇が蛙を飲み込んだような形状」“如蛇吞下青蛙后的形狀”(个人理解是指舷外电缆凸起部分),被认为因此而损失了0.3节的航速。

舵效与舰船可操纵性[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大和型的船舵原本也想沿用长门型战列舰的并列双舵设计,然而有德国战列舰俾斯麦被鱼雷一发坏舵(日常鞭尸)而陷入尴尬境地的例子在先,因此打算另寻他法。最初的方案是在舰首设置副舵,但因实验效果太差而放弃。最终采用了中心线主副舵结构,在主舵前15米处设置副舵,源胜洋在《戦艦大和のすべて》一书中认为这样的设计与英国战列巡洋舰胡德的船舵设计方案很相似。同时使用主副舵的回旋效果非常优秀,但仅使用副舵进行操控时,由于大和惯性比预想的要大得多,仅可以完成较小幅度的动作,无法进行大幅度回旋。有考虑过在舰艏加装平衡舵以改善副舵操纵性的问题,但由于实验不足而且战局日渐恶化,并没有实施。

舰船可操作性的基本评判标准有三点:1、追随性,即受控制而改变航向的性能,舰船掉转航向是否容易;2、回旋性,即回旋系数,这个我们稍后详述;3、航向稳定性,即保持航向的性能,直进航行中即使很少操舵也能较好地保向,转向中回正舵也能较快地把航向稳定下来。

出于纵向稳定性与大和的舰身就相对更宽,而且排水量巨大(换句话说就是微胖),舰政本部对于主副舵结构的研究也并不是特别充分,因此大和的追随性与航向稳定性上其实并不尽如人意。但这样的微胖也带来了一定的好处,在同一吨位情况下,舰体越宽所带来的稳定性越好。大和之所以能够说舵效优秀,指的就是其回旋性在同级舰只中能达到优秀。
回旋直径(Tactical Diameter),指船舶在定速直航状态下,自操舵起,至角速度达到常量时(满舵),旋回圈的直径。回旋性的评判标准以“回旋直径÷水线长宽比”,该比值越小意味着舰船稳定性越佳;转向的舰只可以看作做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复合运动,因此比值有横向与纵向之分。按照标准数据,横向回旋系数战列舰级3、大型巡洋舰级4、轻型巡洋舰级5、驱逐舰级6;纵向回旋系数战列舰级3、大型巡洋舰级3.5、轻型巡洋舰级4、驱逐舰级4.5。大和在26节航速下的横向回旋直径为640米,纵向回旋直径为589米,横向回旋系数2.42、纵向回旋系数2.23;将其与长门型(横向回旋直径530米,纵向回旋直径631米,横向回旋系数2.36、纵向回旋系数3.91)和金刚型(横向回旋直径826米,纵向回旋直径为871米,横向回旋系数3.7、纵向回旋系数3.91)相比较,可见大和的回旋性数据还是相当可观的。另外顺带一提,回旋时大和的舰体倾斜度为9度,长门为10.5度,金刚为11.5度。

然而,作为舵效指标的另外两项数据就没这么好看了,或者说是大和型机动性上最大的短板。大和型由转舵开始至舰首响应耗时90秒(武藏航海长池田贞枝的证言为100秒),可以说时间是相当长的了。在公试时,大和于12节航速下由下达转舵命令到舰首响应开始转向耗时约40秒,想要规避鱼雷或是俯冲轰炸机投弹甚至要提前一分钟左右进行转舵。至于航向稳定性,大和航海科少尉佐藤清夫(后转任野分航海长)1943年曾主操过大和舰,他回忆道「船体が巨大なタライのようで艦首がまわらず、回りはじめると所定の針路に戻せない」“舰体如同一个巨大的盆子,一旦开始转舵就再也无法回到预定的航向上”。
既然此时已经不能在大和型的舰船体型上进行大改,便只能指望在舵上做文章。然而牧野茂也在后来的回忆中提到,大和的舵面积相对其排水量而言依旧偏小,并后悔当初没有作出更改。不过,在港湾等低航速水域下其操纵性上还是得到了较高的评价。

桅楼[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大和型有两座桅楼,主楼分设第一舰桥、第二舰桥(夜战舰桥)。宇宙战舰大和有三个舰桥,其中以舰底的魔法第三舰桥最为出名。大和的第一舰桥与传统的IJN宝塔式违章建筑舰桥在设计结构上有所不同,尽管在一些人看来依旧是违章建筑,毕竟设计理念上依旧没有改变。舰桥由中层甲板算起有13层。由水线起算高度为34.3m,至顶部为39米。为了抵御住460mm主炮开火时的巨大爆风,舰桥以全封闭式设计;主要舱室皆以气密性构造处理,防止生化战时毒气对内产生危胁。设计时以比叡舰桥作为基础,在模型上实验构造与测距仪位置,然后再制作实物模型。中心以双重筒状结构,做支撑的内筒使用20mmDS钢制造、直径1.5m,其内布设主电路与主炮射击装置。内筒与外筒之间设有一架三菱制垂直电梯,可容纳3人乘坐,亦有资料指出可支持4-5人,由于二战结束时大和的许多详细图纸已焚毁,相关设计细节已然成谜。根据武藏舾装员千早正雄的证言,乘电梯由位于中层甲板长官办公室至第一舰桥速度极快,但减速装置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慣れた者でも一往復すると気分が悪くなる」“就算是习惯乘梯的人往返一趟心情都能变坏的程度”。电梯一般仅允许高级士官使用,除此以外还有舰桥横(第二舰桥上方、副炮射击指挥所后方)上的九三式13mm联装机炮炮弹搬运员允许使用;另外有证言说位于第一舰桥附近的待机处飞行科搭乘员也被允许使用。

桅楼顶部为露天的防空指挥所以及15.5米光学测距仪、主炮射击指挥所。防空指挥所中央设有罗针仪,周围布有八座20cm双筒望远镜。当遭遇空袭时,舰长、高射炮长、见张长(瞭望长)于此坐镇指挥。6名高射炮长负责传令,一人负责五台电话,通过传声筒和电话与舰桥、舷侧高射炮指挥所取得联系。

舰桥施工时采用模块分割施工,舾装时焊接在一起。据大和炮术长能村证言,相比之前的主力舰舰桥稳定性大幅改善,就连主炮开火时都察觉不到明显震动。

动力系统[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大和型主机采用与舰本式高低压蒸汽轮机。1931年计划搭载于初春型驱逐舰的舰本式高低压蒸汽轮机,单轴最大为21000马力;从安全性(驱逐舰的锅炉压力普遍极高)以及长远稳定性出发,在大型舰只上搭载一般设定上限为轮机最大功率的90%左右,按照12缸4轴计算总功率为150000马力,将设计上限解除后最大功率为168000马力,基本与大和实际海试时成绩一致,因此有理由相信大和搭载的轮机组与初春型驱逐舰的一致。
至于在立项总述中提及的“柴油/蒸汽混合动力版本”A140-F5,之所以最终被放弃,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柴油轮机在剑埼型潜水母舰(后一番舰剑埼改造为祥凤;二番舰改造为瑞凤)、大鲸(后改造为龙凤,其搭载舰本式第十一号「ロ号」试验柴油机组)上的试验性搭载并不尽如人意:以剑埼为例,其在公试时得出最高航速为29.2节,然而可以实际使用的航速仅为20节;问题便出在了试验阶段的ヘ号舰本式柴油轮机上,此型轮机于试验阶段便故障频发,经常出现燃料燃烧不完全以及锅炉异常震动;此外,由续航能力与燃料经济性出发,还是已经成熟的蒸汽轮机更为实际。而由这两型柴油锅炉改进而来的试制型锅炉「ホ号」,就是计划案A140-F5的核心。在A140-F5被放弃后,「ホ号」试制型锅炉被安装在同时期建造的水上机母舰日进上。事后证明,「ホ号」试制型锅炉性能十分出色,为日进提供高达28节的航速,这也是IJN首次成功搭载大型柴油锅炉的舰只,被认定为是未来的超大和型战列舰的主机。
回到决定大和建造的帝国议会上,最终以一句「国運を左右する重大な艦に何かの間違いがあってはならない。機関トラブルで機関換装のため長期間ドック入りするようでは困る」保守地敲定了大和的轮机选择。诚然,与其将运气赌在此时尚并不明朗的试验型轮机,倒不如直接选择已经成熟的方案,毕竟万一大和日后因轮机故障需要更换动力系统,则需要将中层甲板与装甲全部拆除换装,工程可谓十分浩大了。

出于适航性考虑,舰体重心应当尽可能的压低,因此作为主要负荷的主炮塔的布置位置应当尽可能低。第三号炮塔下方还要通过四根主轴,因此只好在轮机室传动齿轮下功夫,使主轴处于特别低的位置。单轴对应一间轮机室,单间轮机室含3座锅炉,锅炉与轮机之间相互独立,各锅炉分别有独立的防水隔舱,单个锅炉被损毁也不会影响到其他锅炉的正常运作。

螺旋桨为青铜铸造,直径5米、单体重21.7吨,三桨叶布局。轮机最大功率输出下每分钟230转(每秒4转)。与多数船舶一样,螺旋桨旋向呈外旋(即由舰艉向舰艏看,左舷螺旋桨逆时针,右舷螺旋桨顺时针),其目的在于更高的推进效率、避免气蚀损害中轴,以及一定程度上防止杂物损坏或影响螺旋桨(但至今无实际理论依据)。

大和型标称16节航速下拥有7200海里的续航能力,而根据实际最大载油量6300.14英吨(实际航海用燃料5985.133英吨)、大和海试时15.91节下每小时耗油7.71英吨计算,实际中在15.91节航速下可维持776.2小时、约12350海里。也就是说,大和续航能力实际可达11000海里以上;而实现标称续航值只需要携带4200英吨即可,也就是通常状态下的“满载”。这样隐瞒实际续航的做法是舰政本部负责轮机设计的上级要求“航程富余”所导致的结果,就连大和型基本设计责任人福田啓二海军技术大佐(后升任海军舰政本部第四部计划主任、总监,海军技术中将)也并不知情。据舰政本部勤务、负责大和舰设计辅佐的松本喜太郎所言:大和过剩的续航力,被作为储备浮力的一部分,以及近代化改造后副炮变更及防御强化的重量所抵消掉了。加之战局的变化,相比富余的航程,倒不如添加些防空武备更为实际。


航速

防御[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大和型为历史上最大的一型战舰,在设计之初舰政本部部长中村良三大将曾作出这样的指示「最小の重量をもって威力最大なる艦船たらしむるには船体、兵器、機関および艤装品の各細部にわたり、容積の縮小と重量の軽減をはかるを要す」。集中式对舰防御思想,以舰体水平防御、非重点防御舱室为排水量限制减少或牺牲防御装甲为代价,换取一部分需要重点保护的舱室所需的有效装甲。引用现代美国著名军事历史学家诺曼·弗里德曼(Norman Friedman)在《美国战列舰设计史》(U.S. Battleships: An Illustrated Design History,p.101&102)一书中的描述:假设在远距离交战中舰只主要受到敌舰穿甲弹的攻击,而穿甲弹则可能命中本舰的任何位置,高爆弹则对主装甲带和水平装甲带构不成威胁,既然如此,只有“厚重的装甲”或者“根本没有装甲”才值得配置。这便是“all or nothing”称呼的由来。IJN在八八舰队计划各主力舰级装甲设计中均采用此方案。同时期采用相近布局的典型代表分别是美国海军南达科他级与法国海军敦刻尔克级,由舷侧看大和型的装甲布局与前者相近,由横截面看装甲内部构造与后者相近。主装甲带重点防御区域涵盖了主炮、弹药库、发令所、轮机舱、发电机室、舵机室等,覆盖了水线长度的53%,初建时防御质量比重(主装甲带与舰体总质量之比)34.4;作为参考,此前的长门型为63.5%、扶桑型65%、加贺型55%。按照以往的惯例,都是以在规定距离下防御本舰主炮口径作为舰体主防御设计标准。大和型也不例外,其410mm的VH钢主装甲带就可以抵御由20000-30000米开外发射的460mm炮弹。
主防御区的水平装甲大部分使用200至230mm的MNC装甲板+9mmDS钢板,烟道中则是镂空的蜂窝状380mm的MNC装甲板。这主要是防御来自空中的威胁,舰爆投下的重磅炸弹。

重点防御布置方案消除了大部分用于保持船只浮力的装甲,因此有必要确保在重型装甲盒内有足够的浮力,以确保舰只在其末端被水淹没时能够生存。然而也正是因大和型在设计之初便十分注重主炮及动力机关部的防弹与浸水防护,为日后给大和提供储备浮力的前后部非防御要点被炸弹、水雷等集中攻击后使舰只丧失浮力而沉没埋下了伏笔。大和的储备浮力约为57450吨,占基础排水量的90%以上,划分为1147个水密隔舱,同时也采用了在长门型近代化改造时所使用的注排水系统。上一代日本海军旗舰长门(近代化改装后)预备浮力为29292吨,占基础排水量67.6%,1089个水密隔舱划分。按每被击中一枚鱼雷损失1200吨浮力计算,理论上要丧失全部浮力,大和需要48枚、长门需要24枚、扶桑需要18枚。


武器装备[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主砲[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众所周知,大和型最为夺目的便是她的九四式460mm火炮,因保密需要对外称为“45倍径九四式40糎砲”。作为世界上装备舰艇的最大口径主炮,其威力与精度自然可以说是达到了那个时代的最佳水准。对于此炮的各项数据在此不再赘述,有兴趣的读者可移步至45倍径九四式460mm三联装炮塔查看,此处着重介绍其附属设备。

主炮布置[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设计之初,主炮布置类型大致分为四种,细分为20多种方案:
前部集中式布局(即出云型)

双联装主炮塔前后式布局

双联装主炮塔两座与三联装主炮塔两座混合搭配

三联装主炮前后布
前部集中式布局(A140-J2方案,即游戏《战舰世界》日系九级战列舰“出云型”原型)利于配置防御装甲,被认为利于重量利用及分配。但实际研究后发现与分散布局防御并没有太大差别,并且根据英国海军纳尔逊级的前车之鉴,除了造成尴尬的主炮射角外,由于重心全部堆积于舰体前部,舰体可操纵性严重恶化;此外还有情报称在极限射角向后射击时,纳尔逊级的爆风会对桅楼构造物造成损害,406mm级别的火炮即是如此,460mm的火炮爆风造成的损失可能更大。


大和型主炮射程可达42026m(公试成绩)。作为参照,美国同时期由北卡罗来纳级、南达科他级406mm45倍径MK6主炮射程为33740m,衣阿华级搭载的MK7主炮射程为38720m;英国乔治五世级搭载的356mm45倍径主炮射程为37100m。
大和型次轮再装填时间约29.5~30.5秒,

大和型及IJN此时期的所有主力舰、巡洋舰对舰使用为九一式徹甲弹,或其改良款一式徹甲弹;对空、对地面目标火力覆盖、对轻型装甲舰船用为零式通常弹及三式通常弹。对于460mm炮而言,三式弹总长1.6m、重1360kg,九一式徹甲弹总长2m、重1460kg。单门炮计划备弹量100发、则一座炮塔备弹量300发;而实际备弹量增加至单门炮120发,并配有六发训练用弹药。

九一式徹甲弹为攻击目标舰艇水线下部分而开发,因其这一特性对于交战时两舰距离、水中弹道、入射角度都有要求,加之水中弹战果观测难度较大,实战的命中案例很少。此外,九一式徹甲弹的弹体强度不足,导致炮弹以落角大于等于25°命中、超过炮弹自身直径90%以上的表面硬化装甲会出现破碎的问题。在大和型战舰上使用时会给九一徹甲弹加装被帽以缓解这一问题。

作为九一徹甲弹的更新换代产品,1941年起实装各舰的一式徹甲弹,除了改善被帽安装外,还对弹头进行着色填充,大和无色,武藏为水蓝色,长门为桃色。此外,还有说法认为一式徹甲弹弹体有做加强,但并没有实际文献记载仅做假说。

零式通常弹及其榴弹、三式通常弹及其榴散弹,延时引信可手动调整为瞬炸(0秒)至55秒。三式弹爆炸时伤害半径相比零式弹更广。

460mm主炮装填速度为29.5~30.5秒之间,在主炮最大仰角+45°时,下伏至装填仰角460mm炮弹发射时初速780m/s(2808km/h),20km处着弹(仰角23.43°、落角16.31°)速度522m/s,30km处着弹(仰角23.12°、落角31.21°)速度457m/s(1710km/h)。

照准具与雷达(电探)[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大和型主照准具为头顶的15米光学测距仪,正式称谓「39式倒分像立体视式十五米二重测距仪」,大和的头饰。由日本光学工业株式会社(Nippon Kogaku k.k.)[3]研制,不过有些资料表明世界光学巅峰、日本光学工业之师卡尔・蔡司公司(Carl Zeiss AG)亦参与研发,并由蔡司公司与其控股的肖特玻璃(Schott Glaswerke)负责最核心的主镜制作。

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舰载光学合像式测距仪,光学素质据称“放在现代都十分优秀”,堪称当时人类光学史上的巅峰之作。光学测距仪的原理简单而言就是利用三角函数(勾股定理)计算出敌舰与本舰之间的距离。之所以如此在意光学测距仪的基线长度,是因为基线大小决定了光学测距仪的精准程度。
大和的15米光学测距仪实际基线长度为15.72米,理论测距范围5至50公里。


主炮射击控制中枢是安装于舰桥上方主炮射击指挥所内的九八式方位盘照准装置(于比叡率先搭载并完成性能测试),这是一种机械式模拟计算机。由光学测距仪得来的敌我距离、双方航速、基准方位等信息,再加上地球自转速度、风速、气温、湿度、炮弹装填火药量等数值,输入至方位盘,即可预测出目标未来的位置并传达至九八式射击盘改一,修正相对应的主炮仰角、方位。主炮最终射击的板机
在后部的第二舰桥也有一套一样的九八式方位盘照准装置作为备用,不过第二舰桥的测距仪是10米测距仪。此外,每座460mm主炮塔上各搭载有一套15.5米测距仪,以及炮塔长潜望镜式瞄准展望镜,炮塔本身亦有独立射击的能力;但相比于由主炮射击指挥所控制方位盘统一调配射击,独立射击要花费更长的时间、且测瞄位置较低,无法测量远距离目标。
尽管方位盘安装于防震架上,但精密复杂的机械结构抗震能力还是太弱,在莱特湾海战中大和型二番舰武藏主舰桥上主炮指挥所的射击盘因受到鱼雷命中的冲击,交战初期一度出现无法旋转的尴尬境地。与舰同沉的武藏舰长猪口敏平海军少将在自己的遗书中还不忘提及并敦促对射击盘耐冲击性的改善。

15米光学测距仪悬臂上便是最早搭载的「二式二号電波探信儀一型」(简称21号电探)。该型电探波长150cm,最大功率5kW,重840kg。大和于1942年7月小改时搭载对水面射击兼顾的测试版本,但因为是超短波雷达,由海面波浪引起的漫反射回波噪音干扰十分严重,因此之后仅用于对空监视。姊妹舰武藏则是在舾装时搭载量产型一号机。该电探可探知离本舰70km处的单机、100km处的航空编队;根据武藏1942年海试时的报告,可探知到80km处的水侦。

1943年7月,大和装配了「仮称二号電波探信儀二型」(简称22号电探)。该型电探波长10cm,最大功率2kW,重1320kg。根据大和搭载后的探测距离试验结果,主力舰35km、驱逐舰16km、潜水艇潜望镜5km;还可以探知到155mm副炮15km开外的着弹水柱。但22号电探仅能对正面索敌,误差可达500m;其配套使用的显示器为最初期的Asocpe显示器,本质上就是示波器,因此根本不具备任何定位能力。1944年7月,为了赶上捷号作战,在南方泊地换装了二号二型改四,提升其接收机测距精度,远距离下相比常规主力舰的10米测距仪精度更好。

1944年年初,大和在桅楼后装上了对空警戒用「三式一号電波探信儀三型」(简称13号电探)。该型电探波长200cm、最大功率10kW,重110kg。探测距离单机50-60km、航空编队100-120km,测距精度2-3km,测角10度,显示器最大可显示范围为150km。

相比于同时期的美国海军所使用的雷达,涵盖对空搜索、水面目标搜索泛用雷达(中小型长波SC、中小型短波SG、大型长波SK)、中波火控雷达(FD)等。以SC雷达为例,其为对海面、对空泛用搜索雷达,还可引导舰载机拦截。其连接雷达敌我识别装置,与陀螺罗经复示器一同工作,二型、三型还配有PPI(Plan Position Indicator)显示器。该型雷达为长波雷达,波长10cm;最大探测范围140km,精度183m,基础性、一型最大功率1.5kW,二型、三型最大功率2.5kW。由此可见,IJN与美国海军所使用的雷达有着技术上的绝对差距,也造就了“讲个笑话,IJN家的电探”这样的梗。

副砲[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三年式60倍径15.5cm三联炮,此炮亦是世界上最大口径的舰载副炮。此型炮即最上型1939年2月进行近代化改造时所更换下的155mm主炮,修改炮座、8米测距仪前移、增设隔热板后便应用于大和型作为副炮使用,因此大和型副炮参数与最上型(轻巡洋舰形态)、大淀型主炮数据一致。
不过,155mm三联装副炮的防御装甲与作为轻巡洋舰级武备时并无二致,仍为25mm,因此被认为是大和型的弱点,但由于增厚装甲会影响副炮回旋速度而被舰政本部搁置,仅于1943年5月至7月间加强了位于155mm副炮下方一带的弹药库装甲。初始形态的大和型共计4座155mm三联装副炮:二号主炮塔与指挥塔之间、三号主炮塔与第二舰桥之间、左右两舷各一座。瓜达尔卡纳尔海战后,日本海军终于意识到大舰巨炮已经不再是海面上唯一的武力指标,遂于1944年对大和进行改造,主旨即增强其对空防御能力。1944年2月,大和移除了左右两舷的155mm副炮;同年四月,姊妹舰武藏也撤除了相同位置的两座155mm副炮。


防空火力[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由于主炮的巨大口径,射击时产生的爆风也是前所未有的破坏力。为了防止爆风对防空武器及其操纵者造成伤害,对主炮附近的副炮和防空炮设计了大和型专用的防爆风炮盾(除了在末期添置的单装九六式25mm高射机炮)。

然而并没有什么卯月。
大和的实际防空能力依旧很贫弱;更不幸的是,她面对的是后期美帝的舰载机。正如电影《男人们的大和号》(又名《男人们的防空炮》)所描绘的那样,在大和上担任防空是一件多么危险又无可奈何的事。电影里对于击坠数还有所美化了,大和在菊水作战中的唯一战果是:击伤22架、击毁3架…

保密工作[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大和型作为日本海军“决战用兵器”,自然不想让外国知晓自己正在建造一艘远超各国的巨舰,因此大和型的相关事宜皆被列为机密,从预算案中分摊经费至架空舰上便可见一斑。吴海军工厂三号船坞在进行扩建工作(完成后长314m、宽45m、深11m)之后也加上屋顶,其上覆盖一层干燥棕榈叶,能俯视到造船厂的位置全部设置挡板、山上还有宪兵驻守;机密管制与安保措施亦十分严格,设计人员的委任状亦是在下达之后当即回收、参与建设者身份背景经过严格审查并仅提供最低程度的信息。甚至在服役后,除了联合舰队司令部以及舰桥、炮术长外,其他大和舰员都不知道舰上搭载主炮的真实口径。
然而,在日本海军内部之间,大和型的建造几乎是公开的秘密:位于江田岛的海军兵学校学生曾乘坐训练机由在建的大和舰上空飞过,飞行教官还向学生们谈论起此时尚属于最高机密的大和舰。

出于保密考量,甚至大和的下水仪式都没有对外公布。因此作为世界最大战列舰首舰的大和号下水仪式却格外的冷清:仅百名海军高层与近千名下水作业员在场监察,向第六船坞注水后由拖船向外曳航。原定由昭和天皇御临的下水式,仅由久迩宫朝融王大佐代行、海军大臣代理嶋田繁太郎仅低声宣布将“一号舰”正式命名为“大和”。

设计诸元(以1944年6月)
标准排水量 64000吨 满载排水量 72809吨
全长 263米 舰宽 38.9米
水线长 256米 吃水 10.4米
舰载机 7架 舰侦(战)配置 爱知E13A1(‘Jake’)
三菱F1M2(‘Pete’)
武备 45倍径九四式460mm三联装炮塔 3座
60倍径三年式155mm三联装炮塔2座
[[日本12.7厘米连装高射炮|40倍径八九式双联127mm高射炮A1型改三]12座
九六式25mm高射机炮52门(三联×52,单装×6)
13mm联装机枪2挺
动力 ロ号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12座,舰本式蒸汽轮机4台
153553马力
载油4200吨
轴数 4轴 航速 27.46节(公试成绩)
续航力 7200海里/16节 舰员 3332人


世界纪录保持者 战列舰级最大排水量 最大口径主炮 最大口径副炮 最远有效射击移动目标


大和之名[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日本海军素来以古国名来命名主力舰级。古代中国称日本为“倭”,《汉书》、《后汉书》等其后的史书中皆有关于倭国的记载;《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中首次出现邪马台国和卑弥呼女王(疑似大和国前身,但日本史学界仍有争论)的字样,根据九州说法的观点,邪马台国位于九州中南部,今熊本县附近,后来邪马台国国王远征本州,成立大和国,即今天“日本国”的雏形。4至7世纪(大和时代前期,古墳时代末期)随着汉字传入日本,“やまと”一词正对应汉字“倭”。「大和」作国名时指公元757年后的「大倭」,二者发音皆为。也是日本的古称、雅称,亦是日本人对自己民族的称呼,同样也与天皇密不可分。按照神武天皇的神话故事,神武天皇是天照大神第五代孙,其曾祖父,即天照大神孙儿琼琼杵尊受命下凡来到九州日向国(今宫崎县),管制日本,神武天皇继承皇位后45岁带领族人东征,最后于大和国亩傍(今奈良县),成为日本开国天皇。由此足见当时的昭和天皇与日本海军对第一号舰所寄予的希望以及其象征的意义。此舰名在之前的历史上仅使用过一次,本篇所述的是二代大和,即战舰大和。

初代大和指明治、大正时期的葛城型海防舰(特务舰)二番舰,1883年11月23日于民间造船厂神户小野浜造船所(次年因经营管理混乱被日本海军收购;1890年划归吴镇守府管辖;1895年设备归入吴海军工厂后关闭)开工建造;1885年5月1日下水;1887年竣工服役。第一任舰长便是即将于日俄战争中大放异彩的东乡平八郎中佐,尽管仅在任6月零12天;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其姊妹舰亦名为 「武藏」。1898年3月21日,被界定为三等海防舰,以第三舰队成员的身份参加日俄战争。1922年4月1日,新增特务舰类别等级测量舰,大和与武藏皆变更舰种类别为测量舰,划归日本海军水路部。1926年,大和前往日本海中央海域精确测量两年前由水产讲习所(今东京海洋大学)调查船天鸥丸发现的浅堆(也就是海底山脉),后于1962年将此处正式命名为大和堆,是日本内海著名渔场,渔政船实至名归。1935年4月1日,测量舰大和除籍。请注意,是除籍,并没有被废除。此后,该船移交司法省,在浦贺港内担任少年监狱的宿泊船。太平洋战争中,欲要将其解体而回航横浜;然而于1945年9月18日,也就是日本战败一个月后,因台风在鹤见川的河口处沉没;1950年打捞后解体。

舰名选择是由海军省向昭和天皇提出两个舰名,由天皇做出选择。不过海军省所提出的舰名除了「大和」以外,另一个备选舰名就无法确切考证了,有一种说法是「飞驒」。

“黑户口”[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战舰大和之所以有黑户口的说法,正是因为初代大和实际上一直都在海面上。是的,你没有看错,初代大和真的比战舰大和更能苟,而且还比战舰大和的最期(さいご)更晚……于是,便诞生了战舰大和是黑户口的说法。虽然这种说法在正式意义上并不成立,因为初代大和已于1935年注销船籍,就算没有沉没或拆解该舰亦没有了「大和」之名份;因此只能算是对战舰大和命运的一种捏他吧。

逸话[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大和旅馆” 大和型战舰的居住环境在日本海军军舰中首屈一指,利用弹药库的冷却系统为士官级以上居住区

战历编年史[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937年8月21日,海军大臣米内光政下达第一号舰制造训令「官房機密第3301號」。

1937年11月4日,第一号舰于吴海军工厂开始建造。

1940年3月6日,昭和天皇选定「大和」(やまと)作为第一号舰舰名。

1940年8月8日,下水仪式。原定计划中昭和天皇将亲自出席下水仪式,但实际上由昭和天皇的义兄(香淳皇后之兄)久邇宮朝融王海军大佐(时任海防舰八云舰长)出席当日仪式。

1941年10月18日,土佐海试,风速西南20m。大和在此次海试中跑出了27.4节的航速;30日的全功率海试中得到27.46节的记录。

1941年11月25日,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到舰视察。

1941年12月7日,周防滩主炮射击实践。次日,南云忠一率第一、二航空战队发动珍珠港偷袭。

1941年12月16日,大和回抵吴港,宣布竣工服役,编入第一战队,舰体类别等级表正式以“大和型战舰”录入。大和1/500模型亦由海军省呈予昭和天皇与香淳皇后,随后模型由海军舰政本部金库保管。


1942年2月12日,正式由长门手中接过联合舰队旗舰一职,成为日本海军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大将座舰,联合舰队司令部同乘。海军参谋们发现大和的居住条件相比长门好了不少,十分兴奋[4]

1942年3月30日,进行主炮射击训练,射击距离38100m。关于这次射击训练,第二舰队炮术参谋藤田正路在1942年5月11日的日记中这样叙述「すでに戦艦は有用なる兵種にあらず、今重んぜられるはただ従来の惰性。偶像崇拝的信仰を得つつある」

1942年5月29日,中途岛海战。大和作为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座舰前往柱岛泊地。不过作为主队在后方,因此并没有与美军舰队交火。

1942年6月10日,对美军潜艇射击了两轮副炮。

1942年6月14日,回航柱岛泊地。

1942年8月17日,因十日前美军小规模登陆瓜达尔卡纳尔岛,联合舰队司令部乘坐大和,空母大鹰、第七驱逐队(潮、涟、曙)由柱岛泊地出航,前往特鲁克港以支援所罗门群岛。

1942年8月21日,航行至格莱姆斯岛附近时,收到情报称「ガダルカナル島付近で敵機動部隊が出現」”敌机动部队在瓜达尔卡纳尔岛附近出现“,联合舰队司令部下令终止陆军少将川口清健所率约4000人支队的登陆计划,命令南云忠一所率机动部队(翔鹤、瑞鹤、龙骧)由特鲁克港出击,前往瓜岛南部以确保制空权。

1942年8月23日,瓜岛战役(第二次所罗门群岛海战)爆发。为运送飞机,空母大鹰、驱逐舰曙与本队分离前往拉包尔。

1942年8月28日,本队抵达特鲁克港。入港前美军潜艇飞鱼(USS Flying Fish, SS/AGSS-229)向大和(美方最初以为是金刚型战舰)发射四枚鱼雷,一枚被规避,由大和舰艉划过;两枚鱼雷因引信过于灵敏,还未命中便在大和右舷启爆;最后一枚不知去向。飞鱼号潜艇舰长Glynn Robert Donaho以为有两枚鱼雷命中,欲向驱逐舰发起第二次攻击,被大和搭载的零式水侦发现并进行轰炸。随后驱逐舰潮、涟进行了为时两小时的反潜作战,仅潮一艘便投下45枚深水炸弹,损坏了飞鱼号动力舱室,舰艉鱼雷发射管内的一枚鱼雷也出现故障,但并未被击沉。

1942年9月24日,负责瓜岛运输作战的日本陆军参谋辻政信中佐登舰,与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会谈相关事宜。辻政信中佐对大和舰的庞大赞叹不已。

1943年2月11日,联合舰队旗舰由大和更换为通信、旗舰设备更为先进的大和型二番舰武藏。

1943年5月8日,大和与航母大鹰、云鹰,重巡妙高、羽黑,驱逐舰潮、夕春、长波、五月雨一同由楚克岛出航,经柱岛泊地返回本土。于18日抵达吴港,更换防空武备并换装21、22号电探。

1943年8月16日,前往楚克岛。此时所罗门群岛的战况已然陷入胶着且不断恶化,但大和与武藏、长门皆于楚克岛泊地无所事事,舰员除完成每日的保养外无事可做。作战完结后的驱逐舰们经常停靠于大和旁,驱逐舰舰员借用大和上宽敞的浴室。

1943年10月中旬,日本海军得到美军舰队可能向马绍尔移动的情报,大和、武藏、长门奉命前往马绍尔群岛设伏,以期与美军舰队决战,但经过四日后仍美军无踪迹,于10月26日回航楚克岛。

1943年12月,大和与驱逐舰秋云、山云、谷风等编成戊一号输送部队,由横须贺港出航,将独立混成第一联队及军需物资由本土运抵楚克岛参与作战。
25日,于楚克岛以西180海里遭到潜艇

天一号作战[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详细的作战成因、战前推演、双方作战兵力部署、杂谈见分项。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天一号作战时,大和装备有巨大的临时舵。根据大和副舰长能村大佐证言,大和在作战中操舵装置曾发生故障,因此只能依赖舵机室的临时应急舵。舵机室后来因被鱼雷命中而全员阵亡,临时舵被限制在左满舵。临时舵的驱动主要靠电源供应,当然在应急情况下可以靠蓄电池及人力操作。


后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百科遵循严谨、纪实、客观的原则,因此不应参杂进编纂者对于历史史实之外的感情。所以特此将个人杂谈随想另辟一处存放。
大和,其象征意义更大于实战意义。因此即使在没有昭和天皇的玉碎命令下,大和作为旧日本帝国的象征,在我看来也逃不过接下来的吴港大轰炸;亦或者与上一代联合舰队旗舰——长门一样的命运,最终被拉去看太阳;另外从长门的末路也能或多或少的看出,美国人对IJN遗存的态度。总之,以鄙人愚见,大和是不可能像三笠那样作为博物馆留存下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菊水特攻才是大和作为战列舰,作为一个时代最后的象征,最好的绝唱。


第二優先項・最上(咕)[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原型简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最上型重巡洋舰是旧日本帝国海军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建造的一型巡洋舰,最上号作为该型一番舰应该说算是最幸运的一艘了:其姊妹舰三隈被姐姐撞击以至于成为日本海军第一艘在战争中损失的重巡洋舰;因为第四舰队事件而被重新设计改建过的铃谷熊野相对于最上来说血缘关系则没有那么深厚,一部分的历史资料甚至把二舰直接划归为铃谷型。 ?

设计与改造[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922年,著名的《华盛顿海军条约》所造成的“海军假日”现象,使得列强们的海军军备竞赛势头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这“一定程度上”仅仅指的是主力舰及航母,这一条约对于巡洋舰及以下的辅助舰艇数量没有限制,对于这些小型舰只的火力等级、吨位的规定也十分笼统。因此在“海军假日”的前八年,列强们围绕条约型重巡洋舰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 为了弥补该漏洞,美日英三个海军大国于1930年4月签订了《华盛顿海军条约》的补充条约,《伦敦海军条约》。其对于重巡洋舰及以下舰只进行了详细的规定:重巡洋舰的单舰吨位最高为10000吨,主炮口径小于等于8英寸(即203mm);三国重巡洋舰的保有数量和总吨位分别为:美国18艘,18万吨;英国15艘,14.68万吨;日本12艘,10.84万吨。 ? 而此时日本即将下水四艘高雄型(首舰1930年5月12日下水),在重巡洋舰数量与总吨位上已经达到了条约限制额。而日本的轻型巡洋舰吨位距离条约所限制的10.045万吨尚余下2035万吨,因此日本提出部分3500吨级和5500吨级的轻巡洋舰已经老旧,需要替换。于是条约允许日本预支限额48920吨,再加上原本的余额,日本就拥有了50955吨的轻巡洋舰建造吨位。 ? 1931年,日本海军在丸一舰艇补充计划中加入了8500吨级、8450吨级大型轻巡洋舰建造计划,分别建造4艘和2艘。最终8450吨级的两艘在计划阶段就夭折了。 ? 1931年10月27日,最上型轻巡洋舰一番舰于吴海军工厂开工建造。 ? 最上型被西方国家称为“惊人的违约舰(Egregious Treaty Violation)”。她设计之初,便是以重巡洋舰的设计标准设计的,不过为了规避条约的限制,起初安装5座三联装155mm口径主炮。尽管表面上舾装的是60倍径三年式155mm三联装炮塔,然而其单炮重175吨,甚至超过了重巡洋舰高雄型的50倍径三年式二号203mm双联装炮塔E型(重150吨)的单炮重量。一旦战争开始,条约失效,便可以随时更换为203mm主炮,摇身一变成为重巡洋舰。

历史上的最上号


? 然而由于吨位始终受到限制、所负担的武备过于沉重,最上型依旧遗传了当时IJN舰只的通病:舰体复原性不佳,结构强度偏低。1935年10月,第四舰队事件发生,刚完工服役不到两个月的最上与三隈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不得不回港进行结构加强的改装。而尚处于舾装状态的铃谷与还在船台上的熊野则直接被重新改进设计,因此,从另一种定义上最上型三、四番舰有别于一、二番舰,所以有的资料称之为“铃谷型”。 ? 1937年,伦敦海军条约宣告破产。最上型四舰“顺理成章”的将五座155mm三联装炮台改装为50倍径三年式二号203mm双联装炮塔,从伪轻巡洋舰正式改为重巡洋舰。拆下的155mm三联装炮台因其发射速度、命中精度都无可挑剔,广受盛赞,所以分别改造为大和型战列舰副炮、轻巡洋舰大淀主炮。 ?

最上之名[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按照命名原则,使用山川名命名。最上川 初代最上为通报舰:明治40年3月3日于三菱长崎造船所开工建造,9月9日竣工,1908年划归一等炮舰服役,昭和3年4月1日除籍。 二代最上即本篇主角。

一舰三改[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最上可以说是舰级最多变的巡洋舰了:从最初掩人耳目的轻型巡洋舰(二等巡洋舰)到重巡洋舰(一等巡洋舰),再到最终形态航空巡洋舰,下列三表为最上号三种形态的数据。

设计诸元(1935年7月-1939年2月,伪轻型巡洋舰形态)
标准排水量 11200吨 满载排水量 13820吨
全长 200.6米 舰宽 20.5米
装甲 35-60mm(甲板)
140mm(弹药库)
100mm(舷侧)
吃水 6.9米
舰载机 3架 舰侦(战)配置 爱知E13A1(‘Jake’)
三菱“零式”F1M2(‘Pete’)
武备 60倍径三年式155mm三联装炮塔5座
40倍径八九式双联127mm高射炮A1型改一(防浪炮盾型)4座
九六式25mm高射炮8门(双联×4)
九〇式三联装610mm鱼雷发射管一型4座,配九三式鱼雷
动力 吕号舰本式大型重油专烧锅炉8座,舰本式蒸汽轮机4台,舰本式小型重油专烧锅炉2座
154226马力(公试成绩,标准输出下)
载油2280吨
轴数 4轴 航速 35.961节(首次公试成绩)
34.735节(1937年公试成绩)
36.486节(全功输出)
续航力 7500海里/14节 舰员 944人

?

设计诸元(以1940年4月-1942年11月,重巡洋舰形态)
标准排水量 12000吨 满载排水量 13820吨
全长 200.6米 舰宽 20.5米
装甲 35-60mm(甲板)
140mm(弹药库)
100mm(舷侧)
吃水 6.15米
舰载机 3架 舰侦(战)配置 爱知E13A1(‘Jake’)
三菱“零式”F1M2(‘Pete’)
武备 50倍径三年式二号203mm双联装炮塔5座
40倍径八九式双联127mm高射炮A1型改一(防浪炮盾型)4座
九六式25mm高射炮38门(三联×10,单装×8)
九〇式三联装610mm鱼雷发射管一型4座,配九三式鱼雷
动力 吕号舰本式大型重油专烧锅炉8座,舰本式蒸汽轮机4台,舰本式小型重油专烧锅炉2座
160912马力(最大功率输出)
载油2280吨
轴数 4轴 航速 35.961节(首次公试成绩)
34.735节(1937年公试成绩)
36.486节(全功输出)
续航力 7500海里/14节 舰员 950人

?

设计诸元(1943年4月-1944年10月,航空巡洋舰形态)
标准排水量 12206吨 公试排水量 14142吨
全长 200.6米 舰宽 20.5米
装甲 35-60mm(甲板)
140mm(弹药库)
100mm(舷侧)
吃水 6.15米
舰载机 11架 舰侦(战)配置 8架爱知“瑞云”E16A1(‘Paul’)
3架三菱“零式”F1M2(‘Pete’)
武备 50倍径三年式二号203mm双联装炮塔3座
40倍径八九式双联127mm高射炮A1型改一(防浪炮盾型)4座
九六式25mm高射炮60门(三联×14,单装×18)
九〇式三联装610mm鱼雷发射管一型4座,配九三式鱼雷
动力 吕号舰本式大型重油专烧锅炉8座,舰本式蒸汽轮机4台,舰本式小型重油专烧锅炉2座
152000马力
载油2280吨
轴数 4轴 航速 35.961节(首次公试成绩)
34.735节(1937年公试成绩)
36.486节(全功输出)
续航力 7500海里/14节 舰员 970人
  1. 原文:「三.戰艦信濃及紀伊の建造工事中止 (マル4)計畫に基く戰艦信濃及紀伊は夫々横須賀及呉海軍工廠に於て起工(紀伊は予定より六ヶ月繰上げ)し二重底迄の船殻工事を終つた時期に主として甲鈑の製造遅延の為一時建造工事を中止するに至つたが後日開戰後の軍備戰備計畫の大改變に基き信濃は航空母艦として再現せしめ得たが紀伊は遂に解体することとなつたものである。」另有一种说法是『紀伊』原本为姊妹舰信浓改建为空母后所使用的舰名
  2.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不明考据的候补舰名:『尾張』、『三河』、『讃岐』
  3. 日本光学工业株式会社是日本海军与三菱财团(战后根据联合国命令已解体,并不完全是现今的三菱集团或三菱金曜会)的支持下于1917年7月25日成立,生产军用望远镜与光学瞄具;1921年,从德国聘请八名光学元件器材专家培训200余名员工,开始涉足光学镜片生产领域;1946年正式转型生产相机,开始使用Nikon作为品牌,这就是今天的尼康株式会社。
  4. 《戰藻錄》(九版)p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