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R百科是靠无数自愿编辑者持续地建设更新完善的。编辑非常简单,请勇于更新页面!
编辑入门 | 资助百科 | 留言讨论页 | 微博@舰R百科 | 百科编辑讨论Q群:366818861

八八舰队

来自舰R百科
瀚海狂客留言 | 贡献2022年1月17日 (一) 09:23的版本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八八舰队”是旧日本海军从日俄战争前到二战战败为止一系列庞大的造舰计划卫星中最具知名度的一项。由于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签订,这一庞大的计划尚未完全付诸实施便宣告破产。

起源[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八八舰队”最早可以追溯到日本在日俄战争结束后不久的1907年(明治40年)通过的第一版“帝国国防方针”。在这一版的“方针”中,对所谓“国防所要兵力”里海军舰队的规模给出的计划是:新建8艘战列舰+8艘装甲巡洋舰。这便是最早的“八八舰队”。

然而海军军事科技的飞速发展令这个还算保守的计划迅速落伍。随着英国装备343mm主炮的猎户座级战列舰和狮(战列巡洋舰)级战列巡洋舰在1910年下水,列强间的海军竞赛毫不留情地进入了超无畏舰阶段。另一方面,沙俄海军在日俄海战后的一蹶不振和与美国之间不断增加的矛盾使得日本海军也必须重新检讨自己的舰队发展方针,以应对大洋对岸这一远比沙俄海军庞大的假想敌。

作为对策,日本一方面想方设法将之前几次计划中已经批了预算但还未开工的主力舰加钱升级——还尚未开工的四艘装甲巡洋舰中,金刚改为委托英国建造为超无畏级战列巡洋舰,另外三艘比睿榛名雾岛和四艘同样尚未开工的战列舰扶桑山城伊势日向则等英国人把金刚造好后照葫芦画瓢。另一方面,日本海军也开始研究新的发展规划,这一研究的结果便是后来广为人知的“八八舰队”版本。

构想[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主力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作为计划的核心,“八八舰队”计划中对主力舰(战列舰、战列巡洋舰)的建造规划基本上也就成了整个计划的代名词。计划中涉及主力舰的部分是这样的:

  1. 由舰龄不超过八年的八艘战列舰和八艘战列巡洋舰构成舰队的战斗力核心;
  2. 舰龄超过八年、从第一线退下的主力舰退居二线,和辅助舰艇一同构成舰队的主轴;
  3. 当作为战斗力核心的主力舰舰龄达到八年时即由新舰替换。

这样的构想可谓是完全基于日本海军一贯以来的战术而得来的——以低速的战列舰队作为主力,辅以高速高机动性的战列巡洋舰编队作为前卫和机动力量,通过大舰巨炮的舰队决战来赢得胜利。保证一线主力的舰龄不超过8年,也正是为了确保在狂热的海军军备竞赛中不至于落人下风。至于为何在舰艇数量上也选择“8”这个数字则说法颇多,一种相对比较可信的说法是,按照日本海军当时的通信和指挥能力,一支统一行动的编队内编入8艘军舰已是保证不产生混乱的上限。

另外,虽然很可能并未成为最终计划的一部分,还是有一些资料表明,当时在日本海军内部可能还存在一种更激进的大建计划——不将当时已经建成和正在造船厂排队的金刚、扶桑、伊势3级8艘主力舰列入“八八舰队”的轮替序列,而是在从零开始构建全新8战8巡主力舰队的同时,将这8艘主力舰也按照“满八年退二线”的方式进行轮替。按照这个近乎丧心病狂的计划,发育完全的日本海军将随时拥有近乎全新的战列和战巡各12艘,也就是“8战列+8战巡+8既有舰换新”的“八八八”舰队[1]

计划建造军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按照战后长期以来通行的说法,直至因华盛顿条约而中止前,“八八舰队”计划中预定要建造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共有5型16艘,分别为:

  • 长门型战列舰(2艘):
    • 长门(八八舰队一号舰)、陆奥(八八舰队二号舰)
    • 本级两艘全部建成,具体参数参见相关舰娘词条。
  • 加贺型战列舰(2艘):
    • 加贺(八八舰队三号舰)、土佐(八八舰队四号舰)
    • 本级设计常备排水量39900长吨(合405400吨)左右,加贺改造为航母前预计完工排水量39970长吨(合40611吨)左右。功率91000马力,最大航速根据不同资料为26.5节或28.3节,主炮为和长门级相同的45口径三年式40cm连装炮(实际口径410mm)5座。主装甲带279mm/15°倾斜,甲板装甲102mm。
    • 本级建成前即因华盛顿条约签订而无法继续作为战列舰续建。后加贺改造为航母,土佐未完工的舰体于1925年(大正14年)被炸沉。
    • 参见加贺的词条。
  • 天城型战列巡洋舰(4艘):
    • 天城(八八舰队五号舰)、赤城(八八舰队六号舰)、高雄(八八舰队七号舰)、爱宕(八八舰队八号舰)
    • 本级基于加贺级的设计改进而来,设计常备排水量41200长吨(合41861吨),功率131200马力,最大航速30节,主炮同为45口径三年式40cm连装炮(实际口径410mm)5座。主装甲带254mm/12°倾斜,甲板装甲94mm。
    • 本级建成前即因华盛顿条约签订而无法继续作为战列舰续建。后天城原计划改建为航母,但因为1923年(大正12年)关东大地震导致龙骨受损无法修复而拆解;赤城原计划拆除,但因天城报废而顶替改造成为航母;高雄、爱宕两舰未建成下水,在船台拆解。
    • 参见赤城的词条。
  • 纪伊型战列舰(4艘):
    • 纪伊(八八舰队九号舰)、尾张(八八舰队十号舰)、第十一号舰(暂用舰名“第十三号战舰”[2],预定舰名可能为“骏河”)、第十二号舰(暂用舰名“第十四号战舰”,预定舰名可能为“近江”)
    • 本级基于赤城级的设计改进而来,设计常备排水量42600吨(也可能是长吨),功率131200马力,最大航速29.75节,主炮同为45口径三年式40cm连装炮(实际口径410mm)5座。主装甲带292mm/11.5°倾斜,甲板装甲118mm。
    • 本级无一艘开工。
  • 八号舰型/十三号型战列巡洋舰[3](4艘):
    • 第十三号舰(暂用舰名“第八号巡洋战舰”)、第十四号舰(暂用舰名“第九号巡洋战舰”)、第十五号舰(暂用舰名“第十号巡洋战舰”)、第十六号舰(暂用舰名“第十一号巡洋战舰”)
    • 本级为另行设计,设计常备排水量47500吨(同样可能是长吨),功率150000马力,最大航速30节,主炮为45口径46cm连装炮4座。主装甲带330mm/15°,甲板装甲127mm。
    • 本级无一艘开工。
    • 本级在后世的文学作品和游戏中曾多次登场,各路作者和文案给本级四舰起了一堆名字,但无一有史实依据。泥萌给的“有明”也是一样
    • 参见十三号战舰的词条。

然而,随着2008年一批与海军造船官平贺让平抄抄有关的技术资料被公开,新的考证结果使得长期以来流传的“八八舰队”形象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例如:

  • 过去流传的天城级设计为两座直立烟囱,新考证结果表明,在计划取消前,天城级的烟囱已经合并为一座(类似1936年现代化改造后的长门)。这么改进的原因是传统的直烟囱设计搭配上魁梧的日式舰桥违章建筑@扶桑会因涡流导致煤烟倒灌进舰桥,而功率马力越来越大的锅炉使得问题愈发严重。80000马力的长门还能用弯曲的一号烟囱凑合十年,到131200马力的天城级就难以对付了。
  • 纪伊型战列舰从4艘削减为2艘,后续2艘更改为火炮威力更强的新型号,但直到计划终止尚未完成设计。这是出于既有的10门410mm主炮设计无法对美国当时在建的、在安装12门50倍径406mm主炮同时还具有相当强防御能力的南达科他级战列舰(1920)形成压制。根据新的考证,十一号、十二号两舰计划采用更大的设计,至少要有12门410mm主炮。在计划取消前,这一改动已经进入初步设计阶段,对能尽可能节省空间的三联装甚至四联装炮塔的研究也已开始。
  • 有关十三号战巡的设计直到计划取消都还只是初步构想阶段,包括主炮口径等一系列参数也都处于未定状态。

航母[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虽然直到战败黄铺也没能移除大舰巨炮舰队决战的落后思想,日本海军在舰载航空力量的萌芽期的举措却一点也算不上不开窍。早在1913年(大正2年),日本海军就在日俄战争俘获的英造商船“若宫丸”上进行了搭载水上飞机的测试,并在次年一战爆发后将若宫改造为水上飞机母舰。当年9月5日,刚刚改造出厂一个月的若宫丸就在青岛对德国进行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海上空袭。根据“若宫丸”和一战中其他国家的海军航空力量的经验,在推进“八八舰队”计划的过程中,日本海军除了将“若宫丸”改造为正经航母“若宫”,还先后在计划中塞进了三艘航母,其中就包括世界上第二艘自设计阶段就确定为航空母舰的日本航母鼻祖凤翔

巡洋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与无畏舰和超无畏舰扬了全球的前无畏舰一样,英国人的林仙级轻巡洋舰(1913)同样也宣告了现代化轻巡洋舰时代的到来。这使得日本海军也必须考虑对自己的巡洋舰队进行更新换代。

在“八八舰队”计划的早期,日本海军的巡洋舰更新规划是以3500吨级的天龙型轻巡洋舰和新设计的7000吨级巡洋舰形成高低搭配。但是天龙型的实际运用表明,3500吨的常备排水量对于追求多功能的巡洋舰而言属实小了点,严重限制了舰只的改造潜力。

轻巡洋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作为改良的结果,以天龙型为蓝本放大的新5500级轻巡洋舰——球磨型投入建造。运用结果表明,该型轻巡洋舰十分符合日本海军以轻巡洋舰领导驱逐舰组成水雷战队的作战思路,具有良好的性能平衡和性价比。

开始量产5500吨级轻巡洋舰后,日本海军以“保持四艘轻巡洋舰同时在建”的理念,先后建造了球磨型5艘,球磨型改良版本的长良型6艘和川内型3艘,至“八八舰队”计划终止时还另有5艘川内型在建或计划开工。

为了应对美国的奥马哈级,日本海军还设计了川内型的后续舰型——5600吨轻巡洋舰,拥有4座双联装140cm主炮,全部布置于中轴线上。

此外,由于在计划推进过程中造船预算持续上涨,日本海军在这一时期又开始尝试建造小吨位轻巡洋舰,试验的结果便是著名的夕张

重巡洋舰[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虽然林仙级(1913)引领的轻巡洋舰风潮着实让老旧的中口径主炮装甲巡洋舰式微了一阵子,但随着155mm主炮口径的奥马哈级和英国装备191mm主炮的霍金斯级(Hawkins class)服役,对大型巡洋舰的需求又重新抬头。

作为对应,日本海军在原先废弃的7000吨级巡洋舰计划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建4艘8000吨级巡洋舰的计划。但是由于华盛顿条约的签订,这一计划未及开工便被废弃。但是8000吨级巡洋舰的构想得以留存,并最终在古鹰级重巡洋舰中得以实现。


八四舰队案[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作为整个“八八舰队”计划中最早付诸实施的部分,八四舰队案可以说完全脱胎于1914年未获国会批准胎死腹中的“海军舰艇补充方针”。1915年9月,时任海军大臣加藤友三郎将“方针”稍作修改后再次向防务会议提出,经通过后于年底提交国会,并于次年2月获批。

该案分为大正五年度造舰计划、大正六年度造舰计划两个造舰计划和一个航空队整备计划,均在大正5~6年(1916-1917)年执行。按照计划,该案完成后,日本海军将拥有舰龄不满8年的一线战列舰8艘和战列巡洋舰4艘,包括该案提出时正在建造中的扶桑山城伊势日向4艘战列舰,分别将在大正5、6、7、9年(1916-1920年间)开工的长门陆奥加贺、土佐4艘战列舰,刚竣工的榛名雾岛2艘战列巡洋舰,以及分别在大正十年、十一年时达到8年舰龄的金刚比睿二舰的代舰,即天城级的天城和赤城

该案的计划执行年限只到大正12年(1923)为止,原因是届时扶桑、山城、伊势、日向四舰都将陆续达到8年舰龄,需要转入二线并建造新舰代替。如提前做出预算,等到执行时变数可能很大,故留至下一期造舰计划另行安排。

事实证明这个想法还是相对很务实的,毕竟仅仅两年之后的“八六舰队案”就不得不因为通货膨胀额外划拨一部分预算来填钱毛出来的窟窿了。

和后续计划不同,由于获批较早,该计划是整个“八八舰队”计划中执行最为完整的部分。

大正五年度造舰计划[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计划时间
大正5年(1916)-大正8年(1919),共4年。
  • 计划概要
新建8艘军舰,总预算4532万7819日元。
  • 计划新建舰艇
  • 战列舰 - 1艘(2692万4404日元×1)(建成)
  • 长门型
长门
  • 巡洋舰(小型) - 2艘(455万日元×2)(均建成)
※1艘按巡洋舰,1艘按水雷战队旗舰统计。
  • 二等
  • 天龙型
天龙龙田
  • 驱逐舰(大型) - 1艘(202万8415日元×1)(建成)
  • 一等
  • 江风型
谷风
  • 潜水舰 - 3艘(192万5000日元×3)(均建成)
  • 二等
  • 吕11型(海中一型) - 2艘
第19(吕11)、第20(吕12)
  • 三等
  • 波9型(S型) - 1艘
第14(波9)
  • 特务舰 - 1艘(150万日元×1)(建成)
  • 给油舰(油船,日本海军内又被归入运送舰大类)
  • 无级别
洲埼(初代)
  • 其他
另以“杂船建造费”预算建造1艘,建成。
  • 给油舰
  • 无级别
剑崎(初代)

大正六年度造舰计划[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计划时间
大正6年(1917)-大正12年(1923),共7年。
  • 计划概要
新建63艘军舰,总预算2亿6152万2160日元。
  • 计划新建舰艇
  • 战列舰 - 3艘(2692万5404日元×3)
  • 长门型 - 1艘(建成)
陆奥
  • 加贺型 - 2艘(1艘改建,1艘未建成)
加贺(后改造为航母)、土佐
  • 战列巡洋舰 - 2艘(2469万1480日元×2)(1艘改建,1艘未建成)
  • 天城型
天城(航母改造中因关东大地震严重受损,报废)、赤城(改建为航母)
  • 巡洋舰 - 9艘(轻巡:691万5078日元×3、小型:455万日元×6)(均建成)
※实际建造为中型×8、小型×1。
  • 二等
  • 球磨型(中型)
球磨、多摩北上大井木曾
  • 长良型(中型)
长良、名取、五十铃
  • 夕张型(小型)
夕张
  • 驱逐舰 - 28艘(大型:202万8415日元×9、中型:139万0814日元×18、江风代舰[4]:879万367日元×1)(均建成)
  • 一等
  • 峰风型(大型) - 9艘
泽风、峰风、矢风、冲风、羽风、岛风、秋风、汐风、滩风
  • 江风型(江风代舰) - 1艘
江风
  • 二等
  • 枞型(中型) - 18艘
梨、竹、枞、榧、榆、栗、栂、柿、菊、葵、荻、薄、藤、蕨、菱、莲、蓼、堇
  • 潜水舰 - 18艘(192万5000日元×18)(均建成)
  • 二等
  • 吕13型(海中二型) - 3艘
第22(吕14)、第23(吕13)、第24(吕15)
  • 吕51型(L1型) - 2艘
第25(吕51)、第26(吕52)
  • 吕53型(L2型) - 4艘
第27(吕53)、第28(吕54)、第29(吕55(初代))、第30(吕56(初代))
  • 吕3型(F2型) - 3艘
第31(吕3)、第32(吕4)、第33(吕5)
  • 吕16型(海中三型) - 6艘
第34(吕17)、第35(吕18)、第36(吕19)、第37(吕16)、第38(吕20)、第39(吕21)
  • 特务舰 - 3艘(150万日元×3)(均建成)
  • 给油舰
  • 无级别 - 1艘
野间
  • 知床型(又称能登吕型) - 2艘
能登吕(后改造为水上飞机母舰)、知床
  • 其他
另以“杂船建造费”预算建造3艘,均建成。
  • 敷设舰(布雷舰,日本海军分类中归入敷设舰) - 1艘
  • 无级别
胜力
  • 给炭舰(运煤船,日本海军内又被归入运送舰) - 1 艘
  • 室户型
室户、野岛

航空队整备计划[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计划时间
大正5年(1916)-大正9年(1920),共5年。
  • 计划概要
组建3队飞行队,总预63万日元。
  • 计划实施情况
横须贺航空队组建,下辖3队。

大正七年度造舰计划[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计划时间
大正7年(1918)-大正12年(1923),共6年。
  • 计划概要
新建86艘军舰,总预算3亿54万8437日元。其中:新舰建造费2亿4876万2283日元,舰型改良费4279万6701日元,因物价上涨额外增加898万9453日元。
  • 计划新建舰艇
  • 战列巡洋舰(日本海军称巡洋战舰) - 2艘(3240万7064日元×2)(未建成)
  • 天城型
高雄(三代)、爱宕(二代)
  • 巡洋舰(中型) - 3艘(601万9511日元×3)(均建成)
  • 二等
  • 长良型
由良、鬼怒、阿武隈
  • 驱逐舰 - 27艘(一等:220万8546日元×11、二等:156万2226日元×16)
  • 一等
  • 峰风型 - 6艘(均建成)
夕风、太刀风、帆风、野风、沼风、波风
  • 神风型(第1号型) - 3艘(均建成)
第1(神风)、第3(朝风)、第5(春风)
  • 二等
  • 枞型 - 3艘(均建成)
茑、苇、蓬
  • 若竹型(第2号型) - 8艘(均建成)
第2(若竹)、4(吴竹)、6(早苗)、8(早蕨)、10(朝颜)、12(夕颜)、16(芙蓉)、18(刈萱)
※另有一等驱逐舰2艘、二等驱逐舰5艘建造计划因华盛顿条约取消。
  • 潜水舰 - 48艘(220万円×48)
  • 一等
  • 海大1型(海大44型) - 1艘(建成)
第44(伊51)
  • 海大2型 - 1艘(建成)
第51(伊52)
  • 二等
  • 吕16型(海中3型) - 4艘(建成)
第40(吕22)、第41(吕23)、第42(吕24)、第43(吕25)
  • 吕26型(海中4型) - 3艘(建成)
第45(吕26)、第58(吕27)、第62(吕28)
  • 吕29型(特中型) - 4艘(建成)
第68(吕29)、第69(吕30)、第70(吕31)、第71(吕32)
  • 吕57型(L3型) - 3艘(建成)
第46号(吕57)、第47号(吕58)、第57号(吕59)
  • 吕60型(L4型) - 1艘(建成)
第59号(吕60)
  • ※另有一等潜水舰1艘(第52)、潜水舰26艘(48~50、60、61、63~67、72~87)、三等潜水舰4艘(53~56)因华盛顿条约取消建造计划。
  • 特务舰 - 6艘(150万円×6)
  • 无级别
龙飞(实为航母“凤翔”,以特务舰名义建造)
  • 改良舰艇预算分配
  • 战列舰:1665万1496日元
  • 战列巡洋舰:1743万1168日元
  • 巡洋舰
  • 大型:64万1660日元
  • 小型:14万2325日元
  • 驱逐舰
  • 一等:144万1048日元
  • 二等:291万4004日元
  • 潜水艇:357万5000日元

航空队整备计划[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计划时间
在八四舰队案航空队整备计划基础上延长2年至大正11年(1922)。
  • 计划概要
在八四舰队案基础上追加组建5队飞行队,使总数达到8队,预算在八四舰队案基础上追加585万日元。
  • 计划实施情况
横须贺航空队扩充,佐世保航空队组建。
※此期间山下汽船株式会社社长下龟三郎捐献100万日元以供军用航空发展,海军获得半数的50万日元捐款,并以此为经费从国外采购各型先进飞机23架。
  1. 此说法相当不靠谱,但是鉴于太君对大舰巨炮和舰队决战的狂热,以及从“八八舰队”开始直到战败都在疯狂发射卫星,这个三八二十四的大空间站似乎也不算那么离谱(悲)
  2. 这一编号是日俄战争前日本海军“第三期扩张计划”的遗留产物,当时将香取级战列舰香取、鹿岛两舰编为第一、二号,之后的扶桑、伊势、长门、加贺级依次为第三~十二号。
  3. 本级的双重名称同样跟“第三期扩张计划”及之后几次造舰预算的遗留问题有关。当时将伊吹级战巡伊吹编为第一号,金刚级的榛名、雾岛编为第二、三号,金刚、比睿为伊、卯号,天城级四艘依次为第四~七号,至本级首舰正好为第八号。“十三号”则是因为本级首舰在八八舰队计划中排列第十三号。
  4. 指浦风级驱逐舰二号舰江风,该舰于1916年8月7日出售给意大利海军,更名Audace(勇敢/奥达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