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名
武藏
别名
昔(和谐名)
原名
武蔵 ( むさし ) (Musashi)
国籍
日本
生日
11月1日
人设
踩脚猫
配音
身高
263米
体重
65000吨
游戏数据
大和型2番舰——武藏
图鉴编号:613
稀有度:6
类型
2cost 6sp:战列舰(大型舰/主力舰)
改造要求
不可改造
耐久
104
火力
101 / 126
装甲
100 / 120
鱼雷
0 / 0
回避
24 / 44
对空
38 / 68
搭载
24
对潜
0 / 0
航速
27.5
索敌
16 / 45
射程
长
幸运
10
出击消耗
燃料
170
弹药
195
强化提供经验
火力
+101
鱼雷
+0
装甲
+100
对空
+21
拆解资源
燃料
50
弹药
60
钢材
60
铝材
0
携带装备
九四式三联四十六厘米主炮(MU方位盘)
三式弹
日本15.5厘米三联主炮
无
火力+33 对空+4 索敌+5 命中+7 回避+2 射程: 超长 对空补正25% 仅限武藏装备
对空+10 对空补正60%
火力+6 对空+3 命中+1 射程: 中 对空倍率1.1
6
6
6
6
获得方式
建造 (6:40:00)
舰少资料库
舰船简介
20世纪30年代,在退出了所有国际军控条约后,海军开始着手打造足以在单舰质量上压过敌方同类战舰、能够以较少的数量消灭敌军主力舰编队的超战舰。相关设计工作于1934年开始,早期方案中曾为460毫米主炮考虑过两种50和45两种倍径,最终定稿的A-140F6选择了后者。本舰作为超战舰中的第二艘于1938年3月开工建造,1942年8月完工服役;在完成了海试后,本舰于1943年2月接过了联合舰队旗舰之位,然而直到莱特湾海战前都没有实际战斗过。1944年10月24日,本舰于锡布延海航渡时被发现,在长达5个小时的连续空袭中被重创,同日19:36分因大量进水倾覆沉没。
No. 613
武藏
2
6
大和型2番舰
大型舰/主力舰
104
101
126
100
120
0
0
24
44
38
68
24
0
0
27.5
16
45
长
10
170
195
+101
+0
+100
+21
50
60
60
0
点击装备图标以查看装备详细介绍
九四式三联四十六厘米主炮(MU方位盘)
6
火力+33 对空+4 索敌+5 命中+7 回避+2 射程: 超长 对空补正25% 仅限武藏装备
日本15.5厘米三联主炮
6
火力+6 对空+3 命中+1 射程: 中 对空倍率1.1
无
6
1
39
96
6
11
20世纪30年代,在退出了所有国际军控条约后,海军开始着手打造足以在单舰质量上压过敌方同类战舰、能够以较少的数量消灭敌军主力舰编队的超战舰。相关设计工作于1934年开始,早期方案中曾为460毫米主炮考虑过两种50和45两种倍径,最终定稿的A-140F6选择了后者。本舰作为超战舰中的第二艘于1938年3月开工建造,1942年8月完工服役;在完成了海试后,本舰于1943年2月接过了联合舰队旗舰之位,然而直到莱特湾海战前都没有实际战斗过。1944年10月24日,本舰于锡布延海航渡时被发现,在长达5个小时的连续空袭中被重创,同日19:36分因大量进水倾覆沉没。
立绘
获得前
获得后
魑魅魍魉,罪无可恕。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台词
场合
内容
标题画面
获得
看您神采奕奕,想必自上次一别后,您又立下了赫赫战功。不知我这绵薄之力,是否还能伴您左右,为您分忧。武藏,随时听您差遣。不过此时此刻,请让我用这支舞,抒怀心中意,再续尘世缘。
白天1
今时不同往日。那些祸乱海域的贼寇,在您与诸位同僚的活跃下,皆化作了过往的烟云。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深渊的造物似乎永远不会停歇,有如飞蛾扑火,却乐此不疲。
白天2
早些年间,族中出了大乱,争斗之下分为了两派。一派以“武家”自居,誓要遵循大义,荡除群魔。另一派则为“社家”,只求明哲保身,守住族中百年传承之大社。我们姐妹三人也因此分居两地,只有新年初诣时才能见上一面。
白天3
社家日常除了管理大社外,还会修习医术。久而久之,名声传开后,来大社求医的人变多了。后来,这些人大多成了信众,自发地在大社里帮忙。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白天特殊1
家姐退役返乡后,生了一场大病。我作为社家的代表,时常去探望她。也是在那期间,她开始教我剑法。练剑的时候,小妹也会在场。那些短暂的团聚片段,是我最珍视的宝物。
白天特殊2
“静流”是大社中供奉的仪式剑,也是家主的代表。我曾触碰过它,或许是在那时,它将部分力量分给了我,让我日后得以压制心魔的侵蚀。因果之循,真是精妙。
白天特殊3
那时的我,未曾想过能与您结缘。更何况,您与小妹已有夫妻之实。我又怎能有非分之想……只叹为时已晚,却又不算太晚。世间换了面貌,那些迂腐的规矩,也不算数了。我们,终是如愿以偿。
夜间1
十年间,我恪守本心,直面心魔,终于将这力量化为己用。而后又在您的点拨下,使我探清了这力量的驾驭之道。即便形似恶鬼,我的剑,永远只会朝向敌人——无愧于心,无愧于行。
夜间2
此剑名唤“昙天”,是家姐赠予我的成人礼。社家严禁习武,平日里我都把它藏在山洞中。那十年的禁闭生活,反倒让我有了练剑的时间。虽还远不及家姐,却也足够傍身了。
夜间3
您还带着这枚御守,真叫人感动。这是我亲手做的,自然格外灵验。过些天呀,我再给您做个新的。这一回,想要什么类型的?事业、平安、福运,还是……爱情?
夜间特殊1
啊,请小心脚下的砚台——不是您的错,画山水的时候,我常把东西乱摆,画到哪就跟去哪……嗯,还差一点,只好委屈您再等一会儿了。等画完,我陪您去沐浴更衣,洗掉一身疲倦…和这些墨汁。
夜间特殊2
社家的女眷,自幼便修习神乐舞。起初,我们只觉得好玩。可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过后,哪还有什么乐趣可言。于是,神明成了我们眼中的“坏人”。孩童的想法,总是这么直接,纯粹。
夜间特殊3
我们姊妹三人,都是不服输的性子,但有时也会在不必要的事上钻牛角尖。呵呵,想必您已经在小妹那领教过一番了。我吗?请容我卖个关子。今后,您会亲眼看见的。到那时,还望您多多包涵了。
隐藏台词
当已解锁图鉴【信浓】时,隐藏1加入白天台词,隐藏6加入夜间台词。 当已解锁图鉴【A150】时,隐藏2加入白天台词。 当已解锁图鉴【B65】时,隐藏3加入白天台词。 当已解锁图鉴【长门】时,隐藏4加入夜间台词。 当已解锁图鉴【十三号战舰】时,隐藏5加入夜间台词。
隐藏1
这么早就在晨练,你越来越努力了,信浓。正巧遇上,就由姐姐来考考你的功课。答上了,自然有奖励。要是没答上,你可得再加把劲了。
隐藏2
她身上…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怪异感。不过,她既然获得了您的认可,我便不多过问了。嗯…总觉着,我似乎在哪里见过她?小时候……?
隐藏3
有些日子没见了。我还记得你陪我练剑的时候,总是盛气凌人,仿佛与剑融为了一体。正好四下无人,要再来切磋一番吗?好,这才像你。接招——
隐藏4
这些年辛苦你了,长门。肩上的担子若是太重,也该卸下一些,交与他人分担。好,我不说了。反正,会有人替我开导你的。夜深了,早些休息吧。
隐藏5
有明小姐…你的样子,还是没变。我呢,已经不是当初的小丫头了。你再想摸我的头,可没那么容易——中计了吧,这纸人可是特意为你准备的。正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隐藏6
又做噩梦啦?你还是和以前一样,一遇到事就抱着个枕头来找我。现在,你能依赖的不止是我了…哎,姐姐没不要你,这傻丫头…不哭不哭,过来吧。放心,姐姐不会再离开你了。
拜访好友
有眼光。
提督室
这幅画,该挂在哪里……
阵型
魑魅魍魉,罪无可恕。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攻击
剑斩躯壳,断罪涤魂。
夜战
静水断流,黄泉引渡。
中破
邪祟……退避。
誓约
与您初见时,我就隐约觉得,眼前的这个人并不简单。时间验证了我的猜想,也让我的心被其俘获。一段自懵懂中牵连的因缘,终于在今天绽开了绚丽的花朵——无论晴雨霜雪,这花儿,始终为您一人绽放。
大和型战列舰设计简介
1941年10月30日正在进行海试的大和号
大和型战列舰是日本海军退出《伦敦海军条约》后建造的超级战列舰,也是人类历史上建成服役的最大的战列舰,这里的最大包括吨位最大(65000吨)和主炮口径最大(460mm),同时也是日本海军建造的最后一级战列舰。
该级计划建造四艘,分别是:首舰大和号、二号舰武藏号(本舰)、三号舰信浓 号(后改造为航空母舰),以及未完工的四号舰“第111号舰”,该舰在1942年中途岛海战后因战争需要停止建造并被拆除。
作为世界上最出名的战列舰之一,大和型战列舰有着惊人的规模、火力以及防护性能。但建成服役的三艘大和型战列舰的服役生涯却一艘比一艘憋屈,大和和武藏在服役中基本上没怎么开过炮,大部分时间内都停在港内当做高级酒店,于是就有了“大和旅馆”和“武藏饭店”的称号,最终也均在美军的飞机围攻下沉没;而三号舰信浓 则更为憋屈,在自己的处女航中就被美军潜艇击沉。
设计起源
早在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开始逐渐将美国设为假想敌,并在无畏舰出现带来的“无畏舰设计革命”下开始了野心勃勃的“八八舰队”造舰计划。
不过“八八舰队”计划也不是立刻成型的,而是在经过“八四舰队”计划和“八六舰队”计划两个过渡方案逐步完善,最终在1910年代中期成型。
但是1922年签订的《华盛顿海军条约》却基本上将“八八舰队”计划彻底废止,除了计划中已经建成的两艘长门 型战列舰以及通过改造成航母保留的赤城 和加贺 外,其余未完工舰船被全部停工拆除或当做靶舰击沉。
这对于日本海军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日本海军也不得不接受现实。不过《华盛顿条约》也有规定,即在条约签订10年后(即1933年)可以为届时舰龄满20年的主力舰建造替代舰,新舰依然必须满足条约中对主力舰的限制规定。
对于日本海军来说,1933年舰龄达到20年的主力舰就是四艘金刚 级战列舰。于是从1924年开始,日本舰政本部开始研究替代金刚 级的新舰设计方案,俗称“金刚代舰”,也可以算作大和型战列舰的设计起源。
早期“金刚代舰”方案简介
“金刚代舰”项目里也产生了诸多有价值的方案设计,但由于“金刚代舰”的内容不是本词条的重点,这里只简要介绍其中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方案。
1924年海军军令部为“金刚代舰”提出的核心指标是排水量35000吨,主炮口径16英寸(406mm),火炮数量8门以上,中等航速,基本就是条约规定的上限。
在这段时期,舰政本部的主要设计来自于时任设计部主任藤本喜久雄大佐,他的设计相对来说比较激进,但他的设计在采用将烟囱和后部舰桥相结合以及放弃炮廓副炮转为炮塔副炮方面的探索还是可圈可点的,已经有了现代化战列舰和早期“A-140”系列方案的影子。
除了藤本案外,还有来自设计研究所“造舰大师”平贺让设计的方案,但平贺让当时已经被排挤出舰政本部,所以他的这一系列方案也被称作“平贺私案”,他的风格正好和藤本相反,比较偏保守。
平贺私案30000t “E”方案,这里采用的前二后一3×三联装主炮塔已经有了未来大和型的影子
平贺私案“Design X”方案
除了传统的3×3炮塔方案(被称作E方案,这个方案的诸多设计后来都出现在“A-140”案中),平贺让还尝试了诸如四联装、三联装和双联装炮塔混合的方案。
平贺私案中最出名的莫过于1929年的“Design X”设计案,这也是目前最出名的“金刚代舰”方案。
该方案标准排水量35000吨,满载排水量44000吨,全长234米,全宽33.5米,吃水9.3米,航速26.3节,舰体数据与舰政本部的藤本案差别不大。
主炮布局上,由于平贺让不喜欢奇数数量的主炮塔,再加上四联装炮塔的技术难度无法克服,于是他采用了类似美国彭萨科拉 级巡洋舰的主炮布局方式,即“二三三二”排布。
该案的最大亮点其实是在上层建筑和副炮布局中,首先是图中那个倾斜角度非常夸张的烟囱结构,这是为了尽量缩短重点防护区而布置动力舱导致的,避免让烟囱太靠近舰桥;同时副炮也基本全部集中在舯部,由炮塔式和炮廓式混搭而成,成功以较短的防护区达到了与藤本案差不多的侧舷火力,但是炮廓式副炮的保留还是使得该案看上去较为奇怪。
不过该案在主炮和副炮布局上的探索以及缩短重点防护区的思路是极具进步意义的,特别是平贺让专门缩小核心防御区长度的做法非常值得继续研究,其中的部分思路也应用到后期的“A-140”子方案中。
1929年9月,平贺让还设计过一版无条约限制的“金刚代舰”方案 ,标准排水量已经达到了65000吨,采用类似纳尔逊 级的全部前置三座三联装460mm炮塔。这个方案虽然很可能是平贺让脑洞大开临时设计的,但其中的很多设计理念都和未来的“A-140”原案比较相似,该案也被认为是大和型设计起源中最早的一版方案。
不过随着1930年《伦敦海军条约》的签订,建造新代舰的期限被延长至1936年。
从藤本“超战舰”案到江崎案
进入1930年代,随着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中国发动“九一八事变”入侵中国东北,日本国内的军国主义势头也越来越盛。同时日本也因“九一八事变”被国际联盟实施制裁,此举使得日本在1933年3月退出国际联盟。
与此同时日本海军内部越来越多人也认为《伦敦海军条约》是西方国家用来限制日本发展的无耻条约,应当为应对美国提早进行不受条约限制的设计,为条约失效做准备,这也是日本在新舰设计上吨位和主炮口径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之一。至此,之前的条约型“金刚代舰”计划正式寿终正寝,日本开始了更加激进的设计,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藤本喜久雄。
随着美国开始研发16英寸(406mm)以上口径主炮的消息传出,深知自己资源匮乏以及在工业产能上无法与美国抗衡的日本开始以质量优势来弥补数量劣势的思路,也就是开始在单艘舰上进行最大限度的增大规模和主炮口径,舰政本部也开始研究46cm和51cm口径的主炮。
藤本“超战舰”方案想象图,《丸》杂志。
这种思想与藤本喜久雄的想法不谋而合,随后在1933年年底,他以之前石川信吾提出的50000吨级“超战舰”构想为基础进行细化,最后拿出了自己的50000吨级的“超战舰”方案 ,该方案以当时舰政本部的造兵部门正在秘密研制的51cm级别口径火炮为准,共搭载了四座三联装51cm炮塔,航速30节,布局为纳尔逊 级战列舰一样的全部前置方案,采用柴油机动力,航速30节,烟囱还是和藤本以往的方案类似与后部舰桥合为一体。
但后来,该方案还是因51cm炮研制困难而被迫终止,舰政本部重新将主炮口径调整为46cm。藤本“超战舰”方案在当时可以算是非常的激进了,以后来者的角度看,50000吨的标排根本无法支撑四座51cm三联装炮炮塔,如果不扩大舰体规模,该方案的稳定性和复原性将会是灾难性的。
随后不久,在1934年3月发生了著名的“友鹤事件”,藤本设计的千鸟型友鹤号水雷艇在返回佐世保的途中倾覆沉没,经调查沉没与藤本过度堆砌武装导致舰体重心过高带来的稳定性变差有关,从此日本海军开始重新重视舰船结构的稳定性和复原性,此事也使得藤本垮台,被迫从舰政本部离职,他的职位则由福田启二大佐接任。
藤本下台后,他的亲信江崎岩吉中佐于1934年7月重新设计了一个70000吨级的新方案,搭载三座三联装46cm主炮炮塔(布局仍为全部前置),四座三联装155mm副炮炮塔,航速28节。这个配置一下子就合理了许多,但该案水线长度达到了惊人的302米。
江崎案设计图
该案被称为“江崎超战舰案 ”,该方案虽然同样激进,但在设计上相对合理了不少,它也标志着新舰设计重新走向了合理化的正轨,日本的设计思路也开始从激进变为保守。并且江崎还特别重视“友鹤事件”带来的教训,在设计时对重心和适航性问题进行了专门的改进。
“江崎案”也深刻影响了后续大和型的主要系列方案——“A-140”早期方案,A-140的诸多指标均以此案作为参考。
设计定型过程
1934年10月,在有了前面诸多设计案的积累和铺垫后,海军军令部以“江崎案”为基准设定了项目代号为“第一号舰”的设计指标,核心指标为:
主炮为8门以上46cm火炮
副炮为12门155mm火炮或者8门203mm火炮
航速为30节以上
防护能力为能在20~35公里范围内抵御自身46cm炮穿甲弹的攻击;水下防护能抵御300公斤当量的爆炸
续航力18节下达到8000海里(14800公里)
“A-140”原案及其前期子系列方案
A-140原案设计图
1935年3月10日,以舰政本部设计部主任福田启二为主导,以平贺让和松本喜太郎为辅助设计下的第一版“超战舰”设计方案正式公布,该案就是著名的“A-140”原案。
“A-140”采用的大部分基础指标都和江崎案差不多,标准排水量69500吨,全长294米,全宽41.2米,吃水10.4米。舰桥采用了类似“金刚代舰”方案中的小型化舰桥,以提高复原性。
动力系统为200000马力锅炉和蒸汽轮机,航速31节(57.4公里/小时)。续航力为18节下8000海里。
主炮为9门50倍径46cm炮(50度仰角,每门备弹150发),安装在三座三联炮塔中,采用纳尔逊 级式的全部前置布局,这样可以集中主炮弹药库等核心区域进行防御;副炮有两种方案,一种是4座三联装155mm炮,另一种是4座双联装203mm炮,副炮为全部后置,与黎塞留 级较相似;防空炮方面,“A-140”与下文A~D系列案中都是8座双联127mm炮,仅在布局方面存在差异。
在防护方面,主装甲带为423mm厚加上25度倾角,水平装甲水平部124-224mm,倾斜部分为349mm加17.5度倾角,炮塔正面和司令台正面装甲厚573mm,对自带的46cm炮的免疫距离是20000-30000米。
从参数上来看,“A-140”原案满足了军令部的几乎全部指标,唯独只有294米的长度会给实际建造带来麻烦,因为日本当时没有任何一个船坞能容纳294米的长度,所以需要削减长度。
于是在4月1日,福田代表的舰政本部又拿出了以“A-140”为基础的ABCD四个系列方案,一共八个,这几个系列方案都是在削减长度的同时在其他方面进行改进。其中A系列包括A、A1、A2,B系列包括B、B1和B2,C和D均只有一个。
超战舰“A-140”方案,AB系列[ 1]
A
A1
A2
B
B1
B2
设计图
排水量(t)
68000
60000
全长(m)
277
247
动力和续航力
蒸汽柴油混合动力132000shp,30kt;18kt下续航力9200海里
柴油机动力105000shp,26kt;18kt下续航力9200海里
主炮和布局
3×III 46cm/50(全部前置)
3×III 46cm/50(前二后一布置)
4×II 46cm/50(前二后二布置)
与A方案相同
与A1方案相同
与A2方案相同
副炮
4×III 155mm
防空炮
8×II 127mm,12×II 25mm
防护
主装甲带423mm/25°,水中弹装甲最薄处149mm;水平装甲水平部分124-224mm;炮塔侧面548mm,前后423mm,正面573mm,对50倍径46cm炮免疫区20000~30000米
超战舰“A-140”方案,CD系列[ 2]
C
D
设计图
排水量(t)
58000
55000
全长(m)
247
动力和续航力
柴油机动力105000shp,26kt;18kt下续航力9200海里
柴油机动力140000shp,29kt;续航力与C方案一样
主炮和布局
3×III 46cm/50(全部前置)
副炮
4×III 155mm
防空炮
8×127mm,12×II 25mm
防护
主装甲带423mm/25°,水中弹装甲最薄处149mm;水平装甲水平部分124-224mm;炮塔侧面548mm,前后423mm,正面573mm,对45倍径46cm炮免疫区20000-30000米
主装甲带374mm/25°,水中弹装甲最薄处124mm,水平装甲水平部分124-199mm,炮塔正面和司令塔装甲448mm,对53倍径41cm炮免疫区20000~30000米
A~D方案里主炮主要为三联装炮塔,只有A2和B2是双联装炮塔(主要区别是在主炮副炮布局上),其中A系列的277米长度还是过长被直接否决,但是优点在于航速是ABCD系列中最高的,能达到30节,刚好满足航速指标;B系列则是全柴油动力方案,全柴油级的动力系统规模较小,可以进一步缩短主要防护区的长度,以及缩小烟囱规模可以采用和法国战列舰类似的烟囱舰桥一体化的设计,同时使得整体长度和标排大幅缩小,代价则是航速只有26节左右,并且柴油机的不可靠性也非常值得考虑,这一点也是后面在大和型最终稿设计定稿前要换回传统蒸汽动力的主要原因。
C和D则是以B系列为基础以削减装甲为代价进一步缩减排水量,尤其是D方案,装甲已经削到无法满足之前定下的防护指标了,这肯定是无法接受的。
在ABCD系列后,考虑到航速的困难,军令部将航速指标放宽,可以低于30节,随后也参与进设计工作中。
此外,在确认新舰采用46cm炮的同时,海军已经对45和50这两种不同倍径做过试验。4月10日后,舰政本部也确认了46cm炮的倍径为45倍径。虽然毫无疑问,50倍径主炮 使得炮弹拥有更高的初速度,射程也比45倍径远3700米左右,最重要的是拥有更大的杀伤力,不过同时带来的问题是50倍径的主炮塔也要更大更重。在权衡之下,为了尽量降低排水量,舰政本部和海军最终选择了45倍径。
FGIJK系列中期方案
1935年5月25日,军令部以A系列为基础自行设计了G系列方案(要望案),这一时期平贺让也推出了他自己设计的I方案,舰政本部也推出了J系列方案。
和前面的ABCD系列比起来,这几个系列方案就比较抽象了。
超战舰“A-140”方案,GIJ系列前期方案[ 3]
G
G1-A
I
J0
J2
J3
设计图
排水量(t)
65883
61600
65050
52000
54030
58400
全长(m)
273
245.5
268
242
255
252
动力和续航力
蒸汽柴油混合动力140000shp,28kt;18kt下续航力8000海里
蒸汽柴油混合动力115000shp,26kt;16kt航速下续航力6600海里
蒸汽柴油混合动力143000shp,28kt;16kt下续航力7200海里
蒸汽柴油混合动力120000shp,27.5kt;16kt下续航力7200海里
蒸汽柴油混合动力135000shp,29kt;18kt下续航力6000海里
蒸汽柴油混合动力135000shp,28kt;16kt下续航力7200海里
主炮和布局
3×III 46cm/45(全部前置)
3×III 46cm/45(全部前置,三号炮塔向后)
2×III和2×II 46cm/45(前二后二布置)
3×III 41cm(全部前置,三号炮塔向后)
4×III 41cm(前二后二)
副炮
4×III 155mm
2×IV 155mm
3×III 155mm
防空炮
6×II 127mm,12×II 25mm
8×II 127mm,12×II 25mm
与G系列一样
防护
主装甲带448mm/15°,水平装甲243mm(G1-A方案为213mm),对45倍径46cm炮免疫区20000-30000米
主装甲带448mm/15°,水平装甲219mm,对45倍径46cm炮免疫区20000~27000米
对41cm炮免疫区为18000~27000米
对41cm炮免疫区为20000~30000米
军令部的G方案采用了和A系列一样的混合动力方案,在A系列基础上对规模进行缩小,但为了保证航速不得不拉长舰体,长度回到了和A系列差不多的273米,但航速反而不如A系列的30节,甚至于相比起B系列也不占优势,航速和B一样,但续航反而更短,整体规模还比B更大,基本上可以说是什么优点也没继承,缺点倒是一堆。在同年7月30日军令部提出的G系列改进方案G1-A中,虽然削减了长度,但动力和续航力也被进一步降低,航速降至26节,续航力降至16节6600海里,怎么感觉是在做负优化……
平贺让的I方案则采用了平贺最喜欢的偶数座也就是四座主炮塔,仍然采用了“金刚代舰”时期的Design X方案的“二三三二”主炮布局,但其实这种混联装数炮塔的结果会大大增加研发负担,再加上四主炮塔过重的问题,I方案注定不可行。值得一提的是,I方案的副炮塔采用的是两座布置在中轴线上的四联装背负式副炮塔,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A-140”系列方案里出现四联装155mm副炮塔,但四联装副炮塔舰政本部并没有研制出来,所以后续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最后是舰政本部的J系列的J0、J2和J3三个方案,整体指标乍一看好像还可以,标排在54000吨左右,长度都在250米左右,航速能达到27.5节和29节,既满足了吨位和长度缩减航速也没有太低。但仔细一看,J系列装的竟然是41cm炮,这点是军令部无论如何也不能妥协的。再之后8月改进的J3案更是把四座主炮塔和41cm炮这两个雷点凑齐了,导致吨位更大、防御能力也弱化到只能防御41cm炮弹,被直接否决。
于是舰政本部只能继续上了K系列方案,这里就不列具体参数了,这个系列说白了就是以3座三联装46cm炮为基准,在其他区域疯狂进行减法,航速、防护能力、续航力以及长度吨位都削了个遍,甚至还出现了K1案中只能跑24节的奇葩方案。
时间来到1935年8月14日,军令部和舰政本部在又修改了各自的方案后,分别拿出了G0-A方案,以及后来最终成为大和型定稿设计的F系列方案。
超战舰“A-140”方案,G0-A案与F案[ 4]
G0-A
F
设计图
排水量(t)
65450
60350
全长(m)
268
247
动力和续航力
蒸汽柴油混合动力145000shp,28kt;16kt下续航力7200海里
蒸汽柴油混合动力130000shp,27kt;续航力与G0-A案一致
主炮和布局
3×III 46cm/45(全部前置,三号炮塔向后)
2×III加1×II 46cm/45(前二后一,以“二三三”布置)
副炮
4×III 155mm
防空炮
6×127mm,12×II 25mm
防护
主装甲带448mm/15°;水平装甲水平部分243mm;对45倍径46cm炮免疫区20000~30000米
主装甲带448mm/15°;水平装甲水平部分219mm;对45倍径46cm炮免疫区20000~27000米
G0-A案的设计总体来说比较优秀,以65000吨的排水量达到28节航速,且在防护方面恢复了早期A~D系列方案中对46cm炮的防护能力。
而F方案则是由设计部主任福田启二亲自带头设计,其中的“F”也取自福田名字的罗马音首字母。该方案乍一看上去平平无奇,但主炮布局恢复了早期“金刚代舰”的前二后一布局,当然福田也可能只是在平贺让的I方案中直接删除了舰艉的一座双联炮塔,其中一号炮塔采用双联的原因可能是为了缩小炮座进一步缩短舰体长度。
该方案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对比同时期的G0-A案,前者在长度和排水量都更小的情况下,达到了和后者相近的航速和续航力,仅仅只有航速比后者少了1节,并且防护能力也都达到了规定指标。不得不说舰政本部还是有点东西在的,毕竟还是更专业一些。
但在1935年9月26日,“第四舰队事件”爆发,在一次演习中初雪 号和夕雾 号驱逐舰的舰艏在台风中被折断,经调查还是与之前藤本喜久雄过度堆砌上层建筑有直接关系,舰船稳定性和复原性的重要性再次成为焦点。此事件后,军令部就基本退出了“A-140”案设计,所以由舰政本部主导的F方案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继续细化定型的核心方案。
F系列与最终定型
1935年9月底开始,舰政本部开始继续对F方案进行改进和细化,提出F3和F4两个子方案,对比后继续以更好的F4方案细化成为F5方案,F5实际上已经几乎相当于大和型的最终设计了。
在最终改进后,得到了大和型战列舰的最终定稿方案——F6方案。
超战舰“A-140”方案,F系列子方案
F3
F4
F5
F6
设计图
排水量(t)
61000
62545
62315
64100
全长(m)
246
248
253
256
动力和续航力
蒸汽柴油混合动力135000shp,27kt;16kt下续航力4900海里
蒸汽柴油混合动力135000shp,27kt;16kt航速下续航力7200海里
蒸汽动力150000shp,27kt;16kt下续航力7200海里
主炮和布局
3×III 46cm/45(前二后一)
副炮
4×III 155mm
防空炮
6×II 127mm,12×II 25mm,4×IV 13mm
防护
对45倍径46cm炮免疫区20000~30000米
F3和F4方案是在1935年10月5日同一天提出的,两者均将主炮塔改成三座三联装,并进一步提升防御能力。相比之下,F3的排水量与F原案基本一样,但续航力只有4900海里;F4则是将舰体延长了几米,标排增加1545吨,续航力却直接增加到7200海里。
10月17日,舰政本部将更为均衡的F4方案确认为“第一号舰”的最终方案提交,并开始进一步细化,产物就是F5方案。F5相较于F4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相较于F4再次拉长舰体以节省燃油。
随后舰政本部开始对F5案进行“水槽实验”,确认了球鼻艏设计可以减小航行阻力以节省动力,节省主机功率,于是大和型成为了首批采用球鼻艏的舰船之一。
1936年7月20日,“A-140”F5方案被正式确定为“第一号舰”最终方案。
但很快,舰政本部发现柴油机的可靠性问题不容忽略,虽然柴油机能有效节省燃料并且在受到攻击时不易炸裂,但一旦发生故障更换主机将会变得非常棘手。在1937年进行关于柴油机的多次测试以及讨论后,舰政本部决定将动力方案改成全蒸汽轮机配置,这意味着动力系统的空间需要扩大,也需要更多的燃料储备,所以在改进的F6方案中舰体进一步加长达到256米。
至此,大和型战列舰最终在F6方案上完成设计定型。
1937年3月29日,日本政府发布了“第三次海军军备补充计划”的详细内容,也就是“丸三计划”,计划内除了两艘翔鹤型航空母舰(翔鹤 、瑞鹤 )和18艘阳炎 型驱逐舰外,两艘大和型战列舰“第一号舰”和“第二号舰”也被列入计划,不久后分别更名为“大和”与“武藏”。
而1939年的“丸四计划”中,“第三号舰”信浓 以及“第四号舰”111号舰也被列入建造计划。
基础参数
舰体配置
1941年在吴港建造的大和号
大和型战列舰建成时全长263米(水线256米),宽38.9米,长宽比为6.76:1,吃水深度10.4米,标排64000吨,满载排水量72800吨。
舰艏采用了球鼻艏设计,经过论证在27节航速下球鼻艏可以减小约8.2%的阻力,换算成吨位相当于排水量减小300吨,舰身长度缩短3米的效果,共可以节省15800左右的马力。1944年大和号的球鼻艏内安装了水下声呐,按照型号来说应该是零式水下听音器。
虽然整个主甲板采用的是平齐甲板类型,但在一号炮塔处甲板有一处明显的斜坡,被称作“大和坂”和“武藏坂”,一般来说为了抬高背负式的二号炮塔通常的做法都会在主甲板上做出一处明显凸起,但大和型的设计里将凸起变成了斜坡,不仅可以减轻重量,而且还能提高了结构强度。
武藏号的舰桥
大和型战列舰的舰桥也与传统的如长门 、扶桑 的舰桥不同,首先舰桥为封闭式舰桥,它的大小结构并没有那么夸张,并且为了考虑复原性和稳定性以及46cm炮靠开炮产生的爆风,设计中已经加强了结构。除此之外,大和和武藏的舰桥也有些许不同,大和的舰桥在高层外部的两侧各有一个平台,而武藏的则没有,这也是两艘姐妹舰在外形上最明显的区别之一。
大和型的动力系统由12台舰本式锅炉以及四台舰本式涡轮机组成,推动四个螺旋桨,额定功率150000马力(112500千瓦),航速27节(50公里/小时)。按照设计数据来看,大和型战列舰在16节航速下航程为7200海里,但在满载燃料(6300吨)时,16节下的实际航程可达11000海里,16节航速下平均每小时耗油7.71吨。
大和型的防护水平是可以在20000-30000米距离内抵御自己的46cm炮,但这个说的是重点防护区域。大和型的防御主要分成核心防御区(如主炮塔、弹药舱、司令塔、轮机室、发电机室、舵机室等)以及其他非核心区域,这个思路也是美国战列舰的设计思路。大和型主装甲带的核心防御部分由410mm厚20度倾角的VH装甲钢;水平装甲由200-230mm MNC装甲组成;主炮塔前部和炮座的装甲厚度是650mm,顶部270mm,这个炮塔装甲也是迄今为止最厚的。
大和型的烟囱采用集成小型化设计,将多根烟囱整合成一个,但这样导致烟囱的排烟效率不是很好。
大和型的水线以下部分由50-200mm厚的NVNC-CNC钢构成,可以抵御350公斤当量炸药产生的爆炸,同时装有防雷凸起,层面的防水层壁有4层。
武装配置
大和型的主炮为9门46cm/45 九四式主炮,安装在三座三联装炮塔中,这门炮是目前人类历史上搭载过最大口径的舰炮。该炮最大仰角45度,最大射程42026米,也是射程最远的主炮,该炮可以发射1.46吨重的91式穿甲弹 以及1.36吨的三式弹 。一座三联装炮塔的重量就高达2700吨,基本上相当于一艘阳炎 型驱逐舰的排水量,所以在舾装时甚至需要专门的运输舰才能运输该炮塔。
91式穿甲弹(左、右)和三式弹(中)
如此大口径的炮带来的副作用就是发射时产生的巨大爆风,会对人体造成严重损伤,严重时能直接将人震死,爆风甚至可以直接将水上飞机震到海里,为此大和型还设置了水上机库。每次在开炮前,船员都要从甲板上撤离躲入舰体内部,甚至还需要带上耳塞。
副炮为四座三联装三年式155mm炮,最大仰角45度,射程27000米,也可以进行对海和对空,这门炮也是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副炮。
刚建成时的高炮为6座双联装127mm/40高角炮,以及12座双联装25mm对空机枪以及四座四联装13mm机炮。
同时大和型还搭载了最多7架水上飞机,包括零式水上侦察机以及零式观测机。原本在1944年准备给大和搭载瑞云进行轰炸和侦察任务,但最终还是没有实现。
雷达和火控系统
在大和刚服役时其实并没有装备雷达,直到武藏号服役的1942年,日本海军才研制出了第一款雷达,即21号对空雷达 ,并率先安装在武藏号战列舰舰桥顶部15m测距仪上方,大和也在1943年7月加装了该雷达,随后不久两舰又陆续加装了22号对海雷达以及13号对空雷达。但是所有的雷达都没有采用方位显示器以及距离显示器,因此它们完全无法提供目标的方位角资料,也无法提供仰角资料,只能通过反射波的情况猜测目标的状态。
原本海军计划在1944年莱特湾海战前为大和与武藏安装新研制的32号大型对海雷达,但因莱特湾海战的缘故未能安装。
大和级主炮的火控系统包括93式15米基线倒分像立体测距仪、98式射击仪、98式方位瞄准仪和机械式弹道计算机等。副炮配备有8m基线测距仪等光学瞄准设备,89式127毫米和96式25毫米高炮则有4.5米测距仪、2.5米测距仪和94式高射指挥仪等火控系统。
但整体来说,日本海军的雷达在性能上要比美国的同类产品落后,而且日本舰艇也没有安装火控雷达,因而使大和舰的夜战能力低于美国战列舰。
原型简介
武藏号战列舰是大和型二号舰,1938年3月29日在位于长崎的三菱造船厂开工建造。
“武藏”这个名字与其他日本战列舰一样,来自于日本古令制国之一的武藏国,其大概位置位于现东京都和埼玉县地区。
保密措施
大和型战列舰作为日本海军倾注大量心血的秘密武器,军方在建造过程中也采用了变态级的保密措施。
首先在获得财政预算这块,海军向国会报告的是建造35000吨级条约型战列舰,但因为预算还是不够,所以多谎报了3艘阳炎 型驱逐舰以及1艘伊-15型潜艇。
为了能够建造大和型的庞大舰体以及46cm主炮,吴海军造船厂(建造大和)以及长崎三菱海军造船厂(建造武藏)对船坞都进行了扩大,并且从国外采购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15000吨水压机和昂贵的机床。并为了运输大和型重达2700多吨的主炮塔专门建造了负责运输炮塔的“樫野”号等运输船,同时为了满足大和型10.9米的吃水深度,还专门进行了吴港和横须贺港附近的海底疏浚工程。
同时海军还在造船厂周围建造了顶棚以免被空中的侦察机发现,同时周边民宅面向造船厂的窗户被要求全部遮挡起来,甚至火车在行驶至附近时也要拉下窗帘,如果长时间看向造船厂方向还会被警察进行训斥和问责。船台周围也用大量的渔网和棕榈树叶围起来,这样大量的使用渔网甚至一度使得渔网的价格飙升。
对于参与建造的船厂工人也需要先进行背景调查,然后要签保密条例。所有的设计蓝图都必须严格保管。武藏号在建造期间一份蓝图丢失,警察对所有的工人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审讯,并对几个有嫌疑的人进行逼供,最后这几个人还被判处两年有期徒刑。
大和型的主炮口径是46cm,但为了保密避免泄露主炮口径,对外宣称的名字是“九四式四十糎炮 ”,对外宣传的规格还是400mm(16英寸)左右,甚至连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在大和建成前也不知道大和型的具体参数。
当然这样的保密力度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美国一直到二战结束后才知道大和型战列舰的真实数据。在此之前美国海军内部一直将日本新式战列舰的指标定在45000吨、16英寸口径主炮这样的条约范围内。
1940年11月1日,武藏号下水。为了保密,造船厂周边以“防空演习”的名义禁止居民出门,由当地600多名警察进行监督。武藏号的下水仪式只有如伏见宫博恭王元帅、海相及川古志郎以及舰政本部部长丰田副武等少数人参加。
随后武藏号开始进行舾装作业,在三菱造船厂完成后继续前往吴海军工厂进行主炮塔安装,于1942年8月5日正式完工。
完工后的武藏被编入第一舰队第一战队,开始了战前训练。
服役历史
武藏号的前甲板,可以看到名为“武藏坂”的斜坡
1943年1月18日,武藏号完成训练从吴港出发前往特鲁克,于1月22日抵达。
2月11日,武藏接替大姐大和号正式成为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
但是从这以后,武藏和早来一步的大和一样也基本一直停在特鲁克,几乎没有什么作战任务。这当然与日本海军将两艘大和型战列舰作为决战秘密武器有关,不希望她们过早出发出现意外。但这样的行为还是遭到了其他在前线作战的日军士兵的嘲讽,于是继“大和旅馆”后,特鲁克又多了一家“武藏饭店”。
4月18日,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在飞往所罗门群岛的飞机上遭到美军飞机突袭身亡,随即古贺峰一被任命为新的联合舰队司令。
5月17日,武藏号搭载着山本的遗体从特鲁克出发,于5月22日抵达东京湾。
6月24日,裕仁天皇登上武藏号进行视察和参观。
7月31日,武藏再次返回特鲁克驻扎,依然继续停在港内没有其他动作。
1944年2月,日本在太平洋战争的形势开始愈发不利,此时在中太平洋方向,美军的快速航母部队已经拿下吉尔伯特群岛,距离特鲁克也越来越近。
于是在2月10日,为避免遭到美军的空袭,包括武藏在内的大批日军舰船从特鲁克撤离,转向西边的帕劳群岛。
2月24日,闲来无事的武藏开始当起运输船,搭载3个陆军登陆部队以及5000吨物资从横须贺出发运往帕劳以抵御美军的攻击,但在半路遭遇了台风,使得近一半的物资掉入海中。
3月29日,武藏在驱逐舰矶风和谷风的护送下准备离开帕劳前往菲律宾的达沃,但就在出海没多久,武藏就被美军潜艇金枪鱼号(USS Tunny SS-282)发现,随后金枪鱼号的一枚鱼雷击中了武藏号的舰艏,炸开了一个约5.8米宽的大洞,导致约2600吨的进水,舰上7人死亡,11人受伤。
于是在4月初,武藏与前不久也受伤的大和号一起回到日本本土进行大修,同时也是在此时拆除了位于两个侧舷的155mm副炮,并准备加装大量的高角炮和防空炮应对美军的空袭。不过由于美军准备进攻马里亚纳群岛,时间紧急,日军无法在短时间内给武藏安装秋月 型驱逐舰的长10cm双联装炮,最终只能用25mm机枪替代。
4月22日,武藏完成维修和改造,从本土出发前往菲律宾的塔威塔威泊地,为马里亚纳群岛的作战做准备。
马里亚纳海战
1944年6月10日,武藏与大姐大和号离开塔威塔威泊地,准备前往东南方向的比亚克岛拦截登陆的美军(浑作战)。但在行驶至新几内亚西部的梭隆时,日军获得了美军即将进攻马里亚纳群岛的情报,于是武藏与大和转向向北前往马里亚纳群岛。
6月15日,美军开始在马里亚纳群岛的塞班岛实施登陆,而武藏与大和则是在16日与其他日军舰队在马里亚纳群岛西部汇合,准备参与自己服役以来的首次作战。
这次作战中武藏与大和被编入了由海军中将栗田健男指挥的前卫部队,与包括金刚 、榛名 在内的战列舰一起被布置在由海军中将小泽治三郎指挥的机动部队(由翔鹤 、瑞鹤 、大凤 等组成)的前方,除了担任机动部队的前卫外,小泽的原计划是由机动部队摧毁美军航母舰队后,右前卫部队继续前往塞班岛等地摧毁美军的登陆场。
但是日军的航空力量在此时已经完全被美军吊打,6月19日战斗当天,日军的两波空袭下来美军基本没有受到什么损伤,反而是机动部队由于缺乏护卫舰的保护,使得美军潜艇钻了空子击沉了翔鹤 号和大凤 号两艘航母。
6月20日,小泽眼见无法取胜下令向西撤退,与此同时美军的航母编队也开始向西追击小泽舰队。武藏与大和、金刚 、榛名 等舰向美机群发射了三式弹进行阻拦,这也是武藏号服役以来主炮第一次开火,但没有取得任何命中。
6月24日,武藏随舰队返回吴港进行短暂的休整,随后在7月14日又运送一批士兵和物资前往新加坡的林加泊地进行战前训练,准备在菲律宾阻击美军。
莱特湾海战
1944年莱特湾海战前武藏的涂装
1944年10月18日,做好准备的武藏随舰队前往文莱,于20日抵达。在出发前武藏的舰体外部被涂上了一层亮亮的银白色涂装,导致舰上有些船员以为高层是要把武藏当成诱饵作为美军飞机的攻击目标。
10月19日,美军开始在菲律宾莱特岛东部登陆。
10月22日,武藏随舰队从文莱出发准备前往参加作战。本次作战中,武藏与大和、长门 均隶属于栗田健男率领的第一游击部队,作战规划是:由小泽率领的航母机动部队(通常称为“小泽舰队”)在北部吸引美军主力部队的注意力并将其引开,之后由栗田健男率领的第一游击部队第一、二部队(通常称为“栗田舰队”)穿越锡布延海和圣贝纳迪诺海峡,从北部前往莱特湾,与从南部苏里高海峡突入的西村祥治中将率领的第一游击部队第三部队(通常称为“西村舰队”)与志摩清英中将率领的第二游击部队(通常称为“志摩舰队”)一起夹击美军登陆场并将其彻底摧毁。
不过日军出师不利,10月23日,栗田舰队在刚刚驶入巴拉望水道时就被美军潜艇发现,美军潜艇海鲫号(USS Darter SS-227)和鲦鱼号(USS Dace SS-247)随即发起攻击,导致重巡洋舰爱宕 、摩耶 沉没,高雄 大破被迫返航,其中爱宕 号还是舰队司令栗田健男的旗舰,爱宕沉没后,栗田将旗舰转移至大和号上,舰队继续前进。
锡布延海海战
10月24日早上,栗田舰队已经抵达民都洛岛(Mindoro)东部海域进入锡布延海,准备驶向圣贝纳迪诺海峡。随着栗田舰队距离莱特湾越来越近,被发现的几率也越来越大。
果不其然,在早上8时20分钟左右,来自美军快速航母编队TG 38.2特舰的勇猛 号航母以及卡伯特 号轻母的侦察机队发现了栗田舰队,勇猛 号的莫特·埃斯里克中校的报告称发现“战列舰四艘、重巡洋舰8艘、驱逐舰13艘”。另一边美军第38特舰司令小威廉·F·哈尔西上将(William F. Halsey, Jr.)听到后非常兴奋,他立刻下令所有的三支航母编队立刻发起攻击。
日军这边则是派出了位于吕宋岛各机场的包括12架彗星 、38架九九式舰爆 、8架天山 以及众多战斗机在内的机群前往袭击美军舰队,但绝大部分都被美军拦截,损失惨重,仅仅击沉了普林斯顿 号轻母。
10时26分,来自TG 38.2的第一波机群的21架F6F“地狱猫”战斗机 、12架SB2C“地狱俯冲者”轰炸机 以及9架TBF“复仇者”鱼雷机 共45架组成的机群向栗田舰队驶来,准备进行攻击。
这也是美军飞行员第一次见到大和和武藏两艘如此庞大的战列舰,她们也成功吸引了大部分美机的注意力,而距离更近的而且涂装更加显眼的武藏则成为了重点攻击目标。武藏号的舰长猪口敏平少将为了防止主炮发射三式弹导致膛线磨损,下令禁止使用主炮攻击,立刻用副炮和高炮进行还击。
在“地狱猫”战斗机进行一轮扫射后,数架“地狱俯冲者”轰炸机开始从高空俯冲下来投弹,第一枚炸弹击中了武藏号一号炮塔的顶部,炸弹被弹开后在空中爆炸。
与此同时,6架TBF“复仇者”鱼雷机也向武藏投下鱼雷,两枚从船底穿过,其中一枚命中武藏的右舷中部,使得第7、11舱室开始进水,武藏的舰体开始向右出现5.5度的倾斜,船员们通过向左舷注水恢复平衡。但因为此次雷击,使得武藏的主炮射击方位盘底部卡死无法旋转,导致主炮无法进行统一齐射。
11时15分,武藏的右舷后部被一枚鱼雷命中,导致后部开始进水。
与此同时,另一边的大和就要幸运的多,除了一枚近失弹外没有被其他的鱼雷和炸弹击中。
正在遭受空袭的武藏号
12时6分,来自勇猛 号航母的第二波机群33架飞机(12架“地狱猫”、12架“地狱俯冲者”、9架“复仇者”)再次向武藏发起攻击。舰长猪口敏平此时才下令发射三式弹还击,但作用并不大。
随后武藏的舰艏和舰体右舷舯部被再次命中两枚炸弹,这次攻击使得武藏的高射装置发生故障,高射炮无法进行齐射,只能分散攻击,使得火力密度下降。其中那枚命中右舷舯部的炸弹穿透了两层甲板,在水兵休息室爆炸,爆炸的冲击使得其中二号蒸汽轮机宕机,武藏的航速开始下降至22节。
同时6架“复仇者”鱼雷机再次向武藏的左舷发射鱼雷,武藏紧急规避躲过三枚,但左舷还是被剩下三枚鱼雷命中,左舷也开始大量进水,舰艏开始下沉,舰艏下沉的阻力和部分动力丧失使得武藏开始逐渐跟不上大部队。
在第二波空袭结束后,栗田下令全舰队减速等待武藏号。
但在13时30分左右,来自TG 38.3特舰列克星敦 号和埃塞克斯 号航母的第三波机群共83架飞机抵达栗田舰队上空,开始对大和、武藏、长门 等几艘战列舰展开攻击,大和仅在右舷被命中一枚炸弹导致舰艏进水,但在最后没有再被击中,进水也经过抢修恢复正常。
但武藏则要倒霉得多,先遭受两枚近失弹,随后又被命中4枚炸弹和5枚鱼雷,舰体开始大量进水,再加上此前恢复倾斜的注水,此时武藏号的舰艏马上就要被海水淹没,速度下降至16节左右,已经完全掉出第一部队的阵型,被后面金刚 、榛名 所在的第二部队追上。
由于此时武藏受损严重,已经无力再进行作战,栗田下令让武藏返回文莱泊地进行修整,其余舰队继续前进。
锡布延海中遭受空袭的武藏,从此处可以看到鱼雷击中舰体引发的超高的水柱
14时15分,来自TG 38.4特舰的富兰克林号(USS Franklin CV-13)、企业 号航母,以及圣哈辛托 和贝劳伍德 号轻母共113架舰载机的第四波机群抵达武藏号上方,这是美军最后一波同时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波机群,而此时脱离大部队且行动困难的武藏基本上就成了一个巨大的活靶子。
同属于第二部队的重巡洋舰利根号和驱逐舰清霜号此时奉命返回前来为武藏进行护航。
但还是为时已晚,来自企业 号航母第20航空队的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机向武藏发起攻击,武藏因为此时进水严重已经没有能力进行规避,再次被命中4枚鱼雷和10枚炸弹。武藏的指挥塔以及其他上层建筑被炸的面目全非,武藏的高层军官们被炸死了一大半,舰长猪口敏平也受伤严重,但依然继续留在舰桥指挥。
但此时的武藏舰艏已经完全没入水中,和舰艉的高度差达到了8米,并且舰体也向左倾斜了15度,最终武藏在15时30分因断电和进水导致彻底失速。不过此时武藏的舰体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暂时还不会沉没。
此次进攻武藏的过程中,日本击落了18架美军飞机击伤23架,是日本防空炮表现最好的一次。
16时左右,进行临时修复后的武藏开始缓慢向北航行,准备前往距离最近的科隆岛避免搁浅。到此为止,武藏已经被19枚炸弹和15枚鱼雷击中。
遭受空袭后严重受损的武藏,从此图可见舰艏已经即将没入水中(由矶风号视角拍摄)
沉没
17时37分,由于全舰已经断电,武藏用信号灯向驱逐舰清霜号下达护送自己返回科隆岛的命令。与此同时,重巡洋舰利根也赶到附近帮忙。
不久后,武藏在损管人员的修复下开始恢复,他们用舰上的其他重物以及伤员和死亡人员的尸体安置在右舷处使舰体慢慢回正。
19时左右,武藏的高层们,包括猪口舰长以及其他人员写好遗书,准备和武藏共存亡。
19时15分左右,武藏的舰体突然开始紧急向左倾斜12度,随后不久倾斜继续加剧,加藤副舰长下达弃舰命令,船员们开始逃散。
19时25~40分,武藏完全倒向左侧倾覆在海中,从舰艏处开始下沉,随后主炮弹药库被接连引爆,舰体慢慢沉入水中。
武藏的船员有约1350人被驱逐舰滨风和清霜救起,包括猪口舰长和在内的共1023人战死或随舰同沉。
2015年3月2日,微软创始人保罗·艾伦率领的探索队在锡布延海水下1000米处发现了武藏号的残骸。
游戏相关
台词解析
白天2——“早些年间,族中出了大乱,争斗之下分为了两派。一派以“武家”自居,誓要遵循大义,荡除群魔。另一派则为“社家”,只求明哲保身,守住族中百年传承之大社。我们姐妹三人也因此分居两地,只有新年初诣时才能见上一面。 ”
白天3——“社家日常除了管理大社外,还会修习医术。久而久之,名声传开后,来大社求医的人变多了。后来,这些人大多成了信众,自发地在大社里帮忙。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
这里所说的武家和社家应该指的是日本镰仓幕府时期独特的公武二元制,也就是“公家”和“武家”并存共同理政的独特政治形态,公家指的是天皇代表的皇族以及公卿集团,而武家指的则是武士集团,和台词里说的社家和武家的思想观念也能对得上。
公元1192年,源赖朝建立了镰仓幕府,这也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由武士集团建立的政权,自此开始了幕府和朝廷共同管理国家的时期。
夜间3——“您还带着这枚御守,真叫人感动。这是我亲手做的,自然格外灵验。过些天呀,我再给您做个新的。这一回,想要什么类型的?事业、平安、福运,还是……爱情? ”
御守在日本指的是护身符、平安符,祈愿幸福,避除厄运,基本上每个神社都有制作售卖自己的御守。
夜间特殊2——“社家的女眷,自幼便修习神乐舞。起初,我们只觉得好玩。可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过后,哪还有什么乐趣可言。于是,神明成了我们眼中的“坏人”。孩童的想法,总是这么直接,纯粹。 ”
神乐(神楽,かぐら)通常指的是神社中用于祭祀神明时的歌舞,一般是由神社的巫女来跳,另外立绘中武藏左手拿着的也是跳神乐需要的重要道具神乐铃,手柄处附有5种颜色的带子(绿,黄,红,白,青),即五色带。
神乐铃
隐藏2——“她身上…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怪异感。不过,她既然获得了您的认可,我便不多过问了。嗯…总觉着,我似乎在哪里见过她?小时候……? ”
A150 是超大和型战列舰,与大和型自然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但从剧情来说,A150小时候是大和收留过的,所以武藏应该是那时见过她的。
隐藏5——“有明小姐…你的样子,还是没变。我呢,已经不是当初的小丫头了。你再想摸我的头,可没那么容易——中计了吧,这纸人可是特意为你准备的。正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
十三号战舰 所在的十三号型是“八八舰队”造舰计划时期的产物,所以从辈分来说应该是大和型的老前辈了。
同厂舰娘
建造于三菱重工业 长崎造船所。
舰娘名
开工时间
下水日期
出厂日期
备注
雾岛 (きりしま) IJN Kirishima
1912.3.17
1913.12.1
1915.4.19
日向 (ひゅうが) IJN Hyuga
1915.5.6
1917.1.27
1918.4.30
多摩 (たま) IJN Tama
1918.8.10
1920.2.10
1921.1.29
木曾 (きそ) IJN Kiso
1919.6.10
1920.12.14
1921.5.4
土佐 (とさ) IJN Tosa
1920.2.16
1921.12.18
1922.2.8停工,1925.2.9作为靶舰击沉
川内 (せんだい) IJN Sendai
1922.2.16
1923.10.30
1924.4.29
古鹰 (ふるたか) IJN Furutaka
1922.12.5
1925.2.25
1926.3.31
青叶 (あおば) IJN Aoba
1924.2.4
1926.9.25
1927.9.20
羽黑 (はぐろ) IJN Haguro
1925.3.16
1928.3.24
1929.4.25
鸟海 (ちょうかい) IJN Chōkai
1928.3.26
1931.4.5
1932.6.30
三隈 (みくま) IJN Mikuma
1931.12.24
1934.5.31
1935.8.29
武藏 (むさし) IJN Musashi
1938.3.29
1940.11.1
1942.8.5
隼鹰 (じゅんよう) IJN Junyō
1939.3.20
1941.6.26
1942.5.3
原为客轮橿原丸
凉月 (すずつき) IJN Suzutsuki
1941.3.15
1942.3.4
1942.12.29
若月 (わかつき) IJN Wakatsuki
1942.3.9
1942.11.24
1943.5.31
No.301(鞍马 ) No.301(IJN Kurama, くらま)
1942.6.1
1942.7取消建造,未获得命名
首页
旧日本帝国海军 Imperial Japanese Navy 航空母舰(CV)
装甲航母(ACV)
轻型航母(CVL)
战列舰(BB)
金刚型
扶桑型
伊势型
长门型
加贺型
骏河型(改纪伊型)
大和型
A150型(超大和型)
航空战列舰(BBV)
战列巡洋舰(BC)
重巡洋舰(CA)
轻巡洋舰(CL)
天龙型
球磨型
长良型
川内型
夕张型
阿贺野型
大淀型
长田型(新型防空舰案)
改阿贺野型
香取型
重雷装巡洋舰(CLT)
航空巡洋舰(CAV)
驱逐舰(DD)
峰风型
睦月型
吹雪型(特I型)
绫波型(特II型)
晓型(特III型)
初春型
白露型
阳炎型
夕云型
秋月型
北风型(改秋月型)
岛风型
松型
鸿型
潜水艇(SS)
日系舰名对照表 • 旧日本海军及日本陆军舰艇一览 • 八八舰队
参考链接与注释
https://naval-encyclopedia.com/ww2/japan/yamato.php
超战舰的诞生:大和级战列舰设计经过
松本喜太郎《戦艦大和 設計と建造》
亚洲历史资料中心 《昭和19年10月24日 军舰武藏战斗详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