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R百科是靠无数自愿编辑者持续地建设更新完善的。编辑非常简单,无需代码知识,请勇于更新页面!
编辑入门 | 资助百科 | 留言讨论页 | 微博@舰R百科 | 百科编辑讨论Q群:366818861

万圣夜蝙蝠

来自舰R百科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游戏数据[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万圣夜蝙蝠
战舰少女R - 万圣夜蝙蝠 - 强化部件
装备后舰船耐久-1
编号 355 类型 强化部件
火力 +3 对空 索敌
装甲 对潜 幸运 +1
命中 +3 鱼雷 射程
回避 轰炸 耐久 +-1
可装备舰种
废弃
资源
2 3
3 0
开发
时间
不可开发
舰娘
自带
其他获
得方式
2018年11月万圣节任务兑换、战利品兑换
战舰少女R - 万圣夜蝙蝠 - 强化部件
No. 355万圣夜蝙蝠
强化部件
火力  +3装甲  命中  +3回避  对空  对潜  鱼雷  轰炸  索敌  幸运  +1射程  对空补正
废弃资源 2 3 3 0 开发时间 不可开发
自带此装备的舰娘
其他方式 2018年11月万圣节任务兑换、战利品兑换

耐久 +-1
装备后舰船耐久-1


游戏中的说明[编辑源代码]

万圣夜蝙蝠扇动翅膀时悄无声息,同时依靠恶魔之耳与超声波对猎物进行搜索和定位。即使在黑夜中,蝙蝠也能进行捕猎。在遭到袭击时,没有任何预兆。“那我们也可以用超声波对蝙蝠进行定位,然后用防空武器反击啊”-某位美国驱逐舰。

装备简介[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鹈鹕”与“蝙蝠”[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940年,美国无线电公司(RCA)向美国海军军械局(BuOrd)和国防研究委员会(NDRC)推销一种新型武器——在航空炸弹上加装机翼和无线电系统,这样就可以“遥控”炸弹飞向目标。NDRC在观看了RCA的演示以后很感兴趣,于是指示下属的国家标准局(NBS)成立一个研究小组,由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德莱顿博士(Dr. Hugh L. Dryden)牵头,研发滑翔制导炸弹。

在一战时期,英国空军就曾试验过用无线电遥控飞行器;而在30年代,美国海军也曾试验过使用遥控飞机进行俯冲轰炸,因此滑翔制导炸弹的可行性基本不成问题。但NBS不满足简单的无线电遥控,而追求更先进的制导方式。RCA公司拥有先进的无线电接收机技术,因此提议可以让炸弹接收目标的反射回波,这样就能自动跟踪目标了。于是,NBS推出了雷达制导炸弹(Radar Homing Bomb, RHB,半主动雷达制导)、电视指令制导炸弹(Television Command Bomb, TCB,电视制导)和反雷达导弹(Anti-Radiation Missile, ARM,反辐射制导)三种新型制导炸弹。

1941年,NBS的制导炸弹研究小组开始在穆洛克干湖(Muroc Dry Lake)上进行试验。最初只是在2000磅航弹上上安装一套简单的机翼组件,包含一对简单的平直翼和一对简单的尾翼。所有3种型号的试验效果并不好,但NBS仍然具有相当的信心。后来经过改进,制导炸弹的主翼改为翼展2.56m的后掠翼,在后方增加了升降副翼,在尾翼上增加了圆形垂尾,还安装了陀螺仪;载荷也改为1000lb航弹。经过改进后的制导炸弹终于达到了理想的操纵性能。

“鹈鹕”半主动制导炸弹,有3种子型号。这张照片是Mk1,载荷是335lb的深弹;Mk2的载荷是1000lb航弹,Mk3的载荷是1500lb航弹。
“穷人的蝙蝠”,本质上是在“鹈鹕”的头部下方再安装雷达发射机。

1942年3月,BuOrd为了解决“如何在阴天天气下进行准确轰炸”这一问题招标解决方案,制导炸弹研究小组很快就与BuOrd搭上了线,并向后者推荐了RHB炸弹。这种半主动雷达制导炸弹能够容纳一个接收机,而发射机则可以装在投掷炸弹的轰炸机上。轰炸机利用大型照射雷达照射目标,目标雷达回波被制导炸弹收到后,就可以沿回波飞向目标。RHB炸弹最后发展成为“鹈鹕”(Pelican)制导炸弹。鹈鹕除了可以支持阴天和夜间的轰炸以外,还可以装载深水炸弹,在德国的U型潜艇的探测范围以外发动攻击。

海军在1942年末订购了约800枚“鹈鹕”,但实地测试的结果却不令人满意,其主要原因是“鹈鹕”在飞行过程中需要轰炸机全程保持雷达照射,这无疑带来了诸多不便。而在“鹈鹕”进行海军测试的同时,1943年1月7日,制导炸弹研究小组又推出了更加先进的方案——收发制导炸弹(Send-Receive Bomb, SRB)。雷达技术的发展让雷达的体积急剧缩小,研究小组很快发现,“鹈鹕”的空间能够同时容纳更先进的接收机和发射机。这意味着制导炸弹可以自行发射雷达波,并根据反射回波修正航向,这就是最早的主动雷达制导。这种制导方式的特点是,轰炸机只需要为制导炸弹设定最初的雷达波指向,制导炸弹发射后轰炸机无需继续干预。海军对这种“射后不管”的制导炸弹十分感兴趣,于是放弃了“鹈鹕”,转而偏向SRB方案。SRB炸弹此时也拥有了自己的名字,“蝙蝠”(Bat)。

制导炸弹研究小组最初曾考虑将部分“鹈鹕”的成品直接改造为“蝙蝠”,但海军认为“鹈鹕”名声太差,坚持必须重新开发。假如这种“穷人蝙蝠”(Poorman Bat)真的实施,我们或许可以在1943年底就在太平洋战场上看到这种制导炸弹。重新开发的“蝙蝠”含有一台陀螺仪,一台S波段发射机和一台接收机,全长4.0m,主翼的翼展为3.1m,载荷为1000lb级别的M65航弹,投放高度为4500m-7500m,投放速度为250-400km/h,最大射程达到30km。到了1944年12月,测试完成后的“蝙蝠”才进入海军服役,官方名称为SWOD Mark 9,首批生产2600枚。

服役历史[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蝙蝠0”主动雷达制导炸弹
一架PB4Y-2“私掠者”巡逻机挂载两枚“蝙蝠0”

“蝙蝠”首先装备在PB4Y“私掠者”巡逻机上,每一架可以搭载2枚,首批共有海军陆战队的VPB-109、VPB-123和VPB-124等3个巡逻中队接收了“蝙蝠”,在珍珠港训练数月以后,前往南太平洋。部署到巴拉望岛的普林塞萨港的VPB-109中队,在1945年4月23日搭载“蝙蝠”迎来首战,前往巴厘巴板攻击靠港的日军补给舰,然而发射的两枚“蝙蝠”都没有命中目标。

4月28日,VPB-109的“私掠者”巡逻机携带3枚“蝙蝠”再次出击巴厘巴板,目标是一艘大型运输舰,然而3枚“蝙蝠”仍然没有命中目标,但击中了旁边的两艘小型货轮,以及岸上的一个储油设施这个储油设施原本属于英国,英国人特意嘱咐美军不要攻击此设施。后续复盘发现,“蝙蝠”之所以没有找到目标,是因为陆地复杂地形产生的杂波干扰了制导。

海军对这种新式武器仍然有信心,不过新的作战条例很快建议“蝙蝠”只用于攻击海上的目标。5月27日,VPB-109的“私掠者”巡逻机在黄海海域发现了日本海军的粟国号海防舰,在13km外发射的“蝙蝠”击中了后者的舰首,造成后者中破。

战后,P2V“海王星”代替了PB4Y“私掠者”成为了“蝙蝠”最常见的搭载机。图中的两枚“蝙蝠”型号不同,浅色的为“蝙蝠0”,深色的为“蝙蝠1”。

“蝙蝠”很快推广到太平洋舰队全军,除了PB4Y“私掠者”以外,PV“文图拉”、SB2C“地狱俯冲者”和F4U“海盗”都实际装备过“蝙蝠”。不过因为“蝙蝠”的重量并不小,因此它大多由大型巡逻机携带。在二战结束前,还开发了“蝙蝠”的改进版本“蝙蝠I”(Bat Mod 1。原版称为“蝙蝠0”,Bat Mod 0),垂尾改为三角形,还安装了新型雷达,以改善攻击陆上目标的准确性。

到二战结束时,“蝙蝠”仍然剩余有2000枚以上,继续美国海军服役,此时它也有了新编号ASM-N-2。虽然二战的战例表明它的命中率一般,但海军认为主要原因是人员训练不足的问题。战后的进一步测试也证明了这一点,“蝙蝠”其实是一种极其精准的制导炸弹。1946年9月,海军指示新成立的海军航空导弹测试中心(NAMTC)继续改进“蝙蝠”,到1949年项目结束时,“蝙蝠”的发射高度提高到3350m,射程也进一步增加,在16km的距离内发射已经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命中率。

中国湖博物馆的一枚“蝙蝠1”,透明外壳版本。这也是现存唯一一枚完整的“蝙蝠”。

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蝙蝠”很快就落后了,取而代之的是有动力的空对地导弹。“蝙蝠”为了南太平洋的高温高湿而专门设计的木制机翼也无法适应战后的作战环境。不过在1950年,朝鲜战争中的美国海军急需一种空射反辐射武器。此时库存的“蝙蝠”还有很多,于是海军曾考虑将“蝙蝠”改为反辐射导弹,称为“蝙蝠2”(Bat Mod II)。在1950-1953年间,有部分“蝙蝠”确实安装了反辐射引导头进行了测试,但“蝙蝠”平台本身确实太老了,最后这些技术被海军的“乌鸦座”(Corvus, ASM-N-8)反辐射导弹继承,“蝙蝠”也于1953年完全退役。“蝙蝠”剩余的库存大多被改装成遥控靶机,用于防空演习。

游戏相关[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无副作用的-1血中保件


参考资料[编辑 | 编辑源代码]

https://warfarehistorynetwork.com/article/worlds-first-smart-weapon-the-bat/

http://www.designation-systems.net/dusrm/app1/asm-n-2.html

http://bathead.com/asmbat.html